1、概况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概 况,返回,1. 中医诊断学的学科性质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中诊的重要性 (1)正确的诊断是正确的治疗的前提; (2)中医诊断学是中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中基、中诊、中药、方剂); (3)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的过渡性桥梁课程。,1. 诊法:亦称为四诊中医收集病情资料的方法,是辨证、辨病的依据。望诊 察看病体的外观(神、色、形、态、舌象)及分泌物、排出物等以发现异常表现,了解
2、病情。 听病人的语言、呼吸等声音嗅病人发出的异常气味问诊 询问病人或陪诊者有关疾病的情况,诊疗经过等以了解疾病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脉诊测知脉象的变化按诊触按病人身体有关部位,了解异常体征2. 诊病:亦称辨病、判断病种、确定诊断病名。,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返回,3.辨证: 以中医的理论为指导分析、归纳病人的临床资料判断疾病当前的病位、病因、病性等诊断 完整的证名 附: 症:是疾病客观的症状和体征,症状之间、体征之间可有或无 联系,是病人的“愁诉”。证:是医生对致病因素作用于病体,病体所反应出的证候的概 括,是对疾病当前本质所作的结论。,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返回,证候:指每个证所表现的具有内
3、在病理联系的症状、体征,证候为证的外候。证型:临床较为常见的、典型的、证名规范的、被中医界公认的证的名称。病:具有特定的病变规律与临床表现的病种、包含特定的病因病机与代表性症状、证型、证候及治疗规则。 4. 病案: 现称病历、是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是回顾性总结的重要资料,评估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返回,1司外揣内2见微知著 (1)通过微小的变化,测知整体病变。 (2)机体某些局部,含有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3以常达变认识人体正常生理,发现异常病理,揭示疾病本质。,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返回,1整体审查(1)人体的整体观 (2)疾病的整体观全面分析、综合判断注意社
4、会环境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同时患有的多种疾病之间的关系。 2诊法合参指四诊并重,诸法参用,全面客观,去伪存真。 3病证结合病的演变规律决定证的变化,相同的证在不同病中症状主次有差别。,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脏腑中心通过 经络 皮、肉、筋、脉、骨,相互联系,受生活环境、社会、自然环境,局部病变 精神病变 脏腑病变,影响,表现,气机形体,全身病变,气血阴阳失调精神活动改变,变化,返回,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1.奠基于内经时期; 2.发展于汉唐宋金元时期; 3.成形于明清时期; 4.飞跃于近现代。,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理论性 实践性 科学性,要求:1. 熟练地掌握中医学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2.不
5、断地临床实践与总结,返回,第一节: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第二节:问诊的内容 第三节:问现在症,第一章:问 诊,第一节:问诊的意义及方法,一、问诊的意义问诊是了解病人病情,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在四诊中占有重要位置。1. 问诊所获得的与疾病有关的资料,是医生分析病情、判断病位、掌握病性、辨证治疗的可靠依据。2. 通过问诊还可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以便及时进行开导,也有助于诊断和治疗。,二、问诊的方法:1. 问诊应选择较安静适宜的环境进行,以免受到干扰。尤其对某些病因、病情不便告人的患者,应单独询问,以便其详细叙述病情。2. 问诊时,医生对病人的态度,应既严肃认真,又和蔼可亲,细心询问、耐心听取病人叙述病
6、情。3. 医生询问病情,切忌使用病人听不懂的医学术语,应当使用当地群众通俗易懂的语言问话。4. 医生在问诊时,如发现病人叙述病情不够清楚,可对病人进行必要的、有目的地询问或作某些提示,但绝不可凭主观意愿去暗示套问病人,以避免所获病情资料片面或失真。,5. 医生在问诊时,应重视病人主诉,要善于围绕主诉内容,深入询问。6. 对危急病人应扼要地询问陪诊者病人发病的情况,以便迅速抢救病人,待病情缓解后,再进行详细询问,书写完整病历。7. 医生应遵循为病人保密的原则。,第二节:问诊的内容,一、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婚否、民族、职业、籍贯、工作单位、现住址等。 二、主诉:病人的主要痛苦,一般不超
7、过20个字,能够反应疾病的概况,主诉往往反映疾病的主要矛盾。 三、现病史:围绕主诉进行详细的说明,内容包括:1.发病情况;2.病变过程;3.诊治经过;4.现在症状。 四、既往史:1.既往健康状况;2.既往患病情况。 五、个人生活史:主要包括生活经历、精神情志、生活起居、饮食嗜好、婚姻生育史等。 六、家族史:对遗传性、传染性疾病尤为主要。,第三节:问现在症,一、问寒热寒热是阴阳盛衰的表现,即寒为阴象,热为阳征。 (一) 恶寒发热:表证寒热的表现1、病机要点:,2、临床类型:,(三) 但热不寒:里热证病人只发热,不觉寒冷,或反恶热的,称之。,(二) 但寒不热:里寒证,1、壮热:发热特点:高热(T3
8、9以上)持续不退,恶热。 证候特点:面赤、汗多、烦渴饮冷,舌红苔黄,脉洪大,风寒入里化热 邪正相搏 蒸达于外 温病气分证风热内传 阳热内盛 伤寒阳明经证,半表半里证,(四) 寒热往来 :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界限清楚),邪正交争于半表半里。发无定时:少阳证发有定时:疟疾,寒战与高热交替发作,发有定时,每日发作一次,或二、三日发作一次,并兼头痛剧烈、口渴、多汗等症,常见于疟疾。,二、问汗,(一) 有汗无汗,3、里热汗出:里热炽盛,阳气过亢 迫津外出,多汗,伴发热,口渴 。,1、自汗:经常日间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常见于气虚、阳虚证。 2、盗汗:入睡后汗出,醒后则汗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或气阴两虚证
9、。 3、绝汗:病情危重时,出现大汗不止,可致亡阴、亡阳,又称脱汗。亡阴之汗:病情危重,面色潮红,高热烦渴,汗出如油,热而粘手,脉细数。亡阳之汗:病情危重面色苍白,身凉肢厥,大汗淋漓,汗稀而冷,脉微欲绝。 4、战汗: 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汗出热退,脉静身凉邪去正复。 汗出身热不减,烦躁不安,脉来疾急邪胜正衰之危候。,(二) 特殊汗出,(二) 局部汗出,1、自汗:,仅见头汗或头颈部汗多,实,虚,上焦热盛,迫津外泄头汗、面赤、烦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数。,中焦湿热蕴结湿郁热蒸,逼津上越头汗、肢体困重,身热不扬,苔黄腻。,进食辛辣、酒热阳气旺盛,热蒸于上
10、素体阳盛者尤为多见。,阴寒内盛,元气将脱,虚阳上越,津随气泄,头额冷汗不止 ,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亡阳、脱汗)。,气虚不摄产后妇女,老年体胖者头汗不止。,2、半身汗出:,3、手足心汗:,阴经郁热熏蒸汗多,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脉细数。 阳明热盛(阳明腑实证)手足心汗,连绵不断,烦渴,便秘尿赤,脉洪数。 中焦湿热郁蒸头身困重,身热不扬,苔黄腻。,4、心胸汗:,5、汗之性状:,冷汗阳气亏虚; 热汗外感风热或内热蒸; 黄汗风湿热邪交蒸。,三、问疼痛,(一) 疼痛的病因,(二) 问疼痛的部位,1、头痛:,(1)根据头痛部位确定病在何经 头痛连项太阳经 两侧头痛少阳经 前额连眉棱骨痛阳明经 巅顶
11、痛者厥阴经 (头痛昏沉,伴呕吐太阴经) (头痛连齿少阴经),2、胸痛:,3、胁痛:,肺悬饮,4、脘痛胃病,5、腹痛,6、背痛:,脊痛不可俯仰者,多因督脉损伤所致; 背痛连及项部,常因风寒之邪客于太阳经输而致; 肩背作痛,多为风湿阻滞,经气不利所引起。,7、腰痛:,寒湿痹痛:冷痛沉重,遇天寒,阴雨为著。 瘀血阻络:腰痛部位固定,痛势较剧。 肾虚腰痛:酸痛无力,不能久立,久行,负重。,8、四肢痛:,(三) 问疼痛的性质,1、胀痛:气滞 2、刺痛:瘀血 3、走窜痛(窜痛):气滞 4、固定痛:血瘀、寒湿痹病 5、冷痛:寒邪阻络所致实证 ,阳气不足虚证 6、灼痛:(热证)火邪窜络实热,阴虚火旺虚热 7、
12、绞痛:有形实邪阻闭气机,或寒邪凝滞气机所致 8、隐痛:(虚证)多由精血亏损,或阳气不足 9、重痛:湿邪困阻气机而致,头部重痛,亦可因肝阻上亢,气血上壅所致 10、掣痛:经脉失养或阻滞不通所致 11、空痛:气血精髓亏虚,组织器官失其荣养所致一般规律:凡新病疼痛,痛势较剧,持续不解,痛而拒按多属实证 久病疼痛,痛势较轻,时痛时止,痛而喜按多属虚证,四、问头身胸腹不适,(一) 头晕,肝火上炎:头晕而胀,烦躁易怒,舌红,脉弦数;肝阳上亢:头晕胀痛,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弦细,每因恼怒而加剧;气血两虚:头晕面白,神疲体倦,舌淡,脉细,每因劳累而加重;痰湿内阻:头晕且重,如物裹缠,胸闷呕恶,舌苔白腻
13、;瘀血内阻:外伤后头晕剌痛,多属瘀血阻滞,脉络不通;肾精不足: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二)胸闷:本症与心、肺等脏气机不畅有密切关系。 (三)心悸:多是心神或心脏病变的反映。 (四)肋胀:胁胀多见于肝胆病变。 (五)脘痞:脘痞是脾胃病变的反映。 (六)腹胀:腹胀有虚实之分;喜按属虚,多因脾胃虚弱,失于健运所致;拒按属实,多因食积胃肠,或实热内结,阻塞气机而引起。 (七)身重:多与肺、脾二脏病变有关。 (八)麻木:麻木多因气血亏虚,或肝风内动,或湿痰瘀血阻络所致。,五、问耳目,(一) 问耳,1.耳鸣: 耳鸣有虚实之分: 实证:突发耳鸣,声大如蛙聒,或如潮声,按之鸣声不减者,多属实证。多因肝胆火盛,
14、上扰清窍所致。 虚证:渐觉耳鸣,声音细小,如闻蝉鸣,按之鸣声减轻或暂止者,多属虚证。常是肝肾阴虚,肝阳上扰所致;或由肾虚精亏,髓海不充,耳失所养而成。 2.耳聋:一般耳暴聋者,多属实证。常由肝胆火逆,上壅于耳,清窍失灵而成。若温病 出现耳聋,多由热邪蕴结上焦,蒙蔽清窍所致。久病耳渐聋者,属于虚证。多因精气虚衰,不能上充清窍所致。此外,年老耳渐聋者,多是精衰气虚之故。 3.重听:日久渐致重听,以虚证居多。常因肾之精气虚衰,耳窍所荣所致。多见于年老体衰的患者。若耳骤发重听,以实证居多。常见痰浊上蒙,或风邪上袭耳窍。,(二) 问目,1. 目痒:一般目痒甚者,多属实证。如两目痒如虫行,畏光流泪,并有灼
15、热之感,是肝经风火上扰所致。若两目微痒而势缓者,多属血虚,目失濡养所致。 2.目痛:一般痛剧者,多属实证;痛微者,多属虚证。但临床上实证较多,如目痛难忍,兼面红目赤,口苦,烦躁易怒者,为肝火上炎所致。目赤肿痛,羞明眵多者,是风热之邪上行之象,多为暴发火眼或天行赤眼。若目微赤微痛,时痛时止,并感干涩者,多由阴虚火旺所引起。 3.目眩:目眩的病机有虚有实。风火上扰清窍,或痰湿上蒙清窍所引起的目眩属实,多兼有面赤、头胀、头痛、头重等邪壅于上的征象。中气下陷,清阳不升,或肝肾不足,精亏血虚,以致目窍失于充养所致的目眩属虚,常伴有神疲、气短或头晕、耳鸣等虚性征象,多见于年老体弱,或久病体衰之人。 4.
16、目昏、雀盲、岐视:病因、病机基本相同,多由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目失充养而致。常见于久病或年老、体弱之人。,六、问睡眠,通过询问睡眠时间的长短、入睡难易、有无多梦等发病情况,便可了解机体阴阳气血的盛衰、心肾等脏腑功能的强弱。临床常见的睡眠失常有失眠、嗜睡。,(一) 失眠,失眠又称不寐或不得眠。是以经常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不能再睡。或睡而不酣时易惊醒,甚至彻夜不眠为特征的证候,且常并见多梦。,(二) 嗜睡,嗜睡是指患者不论昼夜,睡意很浓,经常不自主地入睡,或称多寐、多眠睡。,七、问饮食口味,(一) 口渴与饮水,1、口不渴饮,2、口渴欲饮,3、渴不多饮,湿热证渴不多饮,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脘闷,苔黄
17、腻,温病营分证渴不多饮,身热不扬,舌红绛,谵语。,呕吐后渴欲饮水津液耗伤,饮水自救。,口干、漱水不欲咽瘀血内阻(舌青紫、瘀斑),(二) 食欲与食量,1、食欲减退 包括不欲食、纳少与纳呆。,虚脾胃虚弱,2、厌恶食物,或恶闻食味,称厌食,或称恶食。饮食不节,停滞胃腑,腐熟水谷功能失常:常兼嗳气酸腐,脘腹胀满; 脾胃湿热:厌食油腻之物,兼胸闷呕恶,脘腹胀满; 肝胆湿热:厌食油腻厚味,伴胁肋胀痛灼热,身热不扬; 妊娠反应,严重者为妊娠恶阻。,3、消谷善饥,胃强脾弱多食易饥,大便溏泻。,除中:久病或重病,食少无味或不能食,如突然欲食或暴食,属脾胃正气将绝,病危(假神)。,八、问二便,(一) 大便,1、便
18、秘,黄疸肝胆疏泄失常,胆汗外溢,不能下输大肠以助消化。大便色灰白(陶土色),溏结不调。,2、泄泻,大肠郁热,下迫直肠肛门灼热。,实证,大肠湿热,泄泻湿热蕴结,肠道气机传导不畅。腹痛,泻下黄糜烂,粘滞不爽,肛门灼热。,痢疾湿热交阻于肠,脉络受损,气血瘀滞。腹痛窘迫里急后重,脓血便 偏于热,病在气分血多脓少;偏于湿,病在血分脓多血少。,伤食泄泻便泻不爽,酸腐臭秽(臭如败卵),夹有不消化食物,泻后腹痛减。,肝脾不和,肝郁脾虚,肝脾不调大便时干时稀(溏结不调),泄后则安。,肝气犯脾,肠道气滞腹痛腹泻,排出不爽,腹胀矢气,寒湿泄泻大便清稀如水样,急性发病,腹部冷痛较剧。,新病,腹泻势急,大便失控,或神昏
19、,大便自行流出为热迫津泄,非虚证。,虚证脾肾,脾胃虚寒(脾阳虚)或肾虚命门火衰(肾阳虚)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如鸭溏。 脾胃虚弱(气虚)大便先干后稀,面白,腹胀纳少。脾虚,中气下陷久泄久痢不愈患者,肛门气坠。脾胃虚寒或肾阳虚便溏而腥。肾虚命门火衰,阴寒湿浊内积五更泄。肾阳虚下利清谷。,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便,肛门重坠,便出不爽称之。多因湿热内阻,肠道气滞所致,为痢疾主症之一。 完谷不化:即大便中经常含有较多未消化的食物,多见于脾胃虚寒或肾虚命门火衰所致的泄泻。 五更泄:黎明前腹痛作泄,泄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者称之。多由肾虚命门火衰,阴寒湿浊内积所致。 滑泻失禁:指大便不能控制,滑出
20、不禁,甚则便出而不自知,称大便失禁,又称滑泻。多因脾肾虚衰,肛门失约所致。 肛门气坠:即肛门有下坠之感,甚则脱肛,常于劳累或排便后加重,多属脾虚中气下陷。见于久泻或久痢不愈患者。 溏结不调:即大便时干时稀。多因肝郁脾虚,肝脾不调而致。若大便先干后稀,多属脾胃虚弱。,(二) 小便,癃闭,实下焦湿热,瘀血,结石。 虚肾阳亏虚,气化无力,开合失司。,思 考 题,1、名词解释:里急后重,完谷不化,五更泻,滑泻失禁,肛门气坠,溏结不调,癃闭,淋证。 2、便秘可分为哪些类型?其症状表现如何? 3、大肠湿热可见哪些大便改变,其病机特点是什么? 4、伤食泄泻症状特点是什么?肝脾不和大便可有哪些改变?寒湿泄泻证
21、大便特点是什么? 5、排便不爽临床上可分为哪三个类型及症状表现如何? 6、脾胃虚弱大便可有哪些改变?肾阳亏虚大便可有哪些改变? 7、下焦湿热可见哪些小便的改变?肾气亏虚,肾阳不足可见哪些小便改变?,概说 第一节:全身望诊 第二节:局部望诊 第三节:望排出物 第四节:望小儿指纹,1、何谓望诊: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局部表现、舌象、分泌物和排泄物质的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2、望诊的原理精神意识、 人体为有 有诸内者 面色形体、 神色形态 机的整体 必形诸外 舌象、分泌物排泄物,概 说,返回,3、望诊的注意事项(1)避开有色光线; (2)诊室内温度应在15-20之间; (3)充分暴露受检部
22、位; (4)比较生理病理状态,发现异常; (5)动态观察; (6)四诊合参。,一、望神 (一)定义:望神是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判断病情的方法。,第一节:全身望诊,(二)望神的原理和临床意义,精、气、神三者盛则同盛、衰则同衰。 内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三)望神的主要内容:1两目神藏于心,外候于目,目之活动受心神支配;望神的重点反 五脏六腑的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映心肝肾与五 肝开窍于目 脏精气 目系上通于脑,脑为髓之海,髓之精为瞳子,2神情:精神意识、面部表情心神正常 精神思维有序,表情爽朗, 反映心神和 反应灵敏。 脏腑精气盛衰 心神失常神识昏蒙,表情淡漠,思维混乱,反应
23、迟纯,观察色泽荣润或枯槁: 神旺则色旺 神衰则色衰 神藏则色藏 神露则色露,观察色泽荣润或枯槁,灵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孔)窍”脏腑精气循经上荣于面; 医门法律:“色者,神之旗也”。,反映脏腑精气盛衰,3气色:皮肤体表、组织色泽,4体态:形态与动态。,反映五脏精气,有神形体丰满、行动自如。无神形体瘦削(肥胖),动作艰难。,(四)神的病变临床类型:神的表现按神的旺、衰和病情的轻、重可分为:得神、少神、失神、假神和以神志失常为主要表现的神乱。1.得神:又称“有神”提示正气充足,精气充盛,机体功能正常,是健康的表现。2.少神:又称“神气不足”。揭示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
24、,机体功能较弱。多见于轻病或恢复期病人,亦见于体质虚弱者。3.失神:又称“无神”。可见于久病虚证(大虚之证)和邪实病人(大实之证)。精气亏神衰而失神:正气大伤、精气亏虚、机体功能严重衰减,多见于慢性久病的人邪盛神乱而失神:机体功能严重障碍,气血(阴阳)津液失调,,5.神乱:临床表现:焦虑恐惧、狂躁不安、淡漠痴呆,和卒然昏倒等,多见于癫、狂、痫、脏躁等病人。卑惵 :指自怯畏惧之状,宜养血补心,定志安神,用天王补心汤,人参养营汤等。,4.假神:精神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虚证)提示脏腑精气极度衰竭,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属病危,病人临终前的表现。亦称“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25、(一)望色诊病的原理:1. 面部和脏腑连属关系心主血脉,其华在面。2. 面部和经络连属关系手足三阳经上行头面,特别是阳明胃经多气多血,同时面部皮肤薄嫩外露,色泽变化易于观察表现为颜色光泽的变化。,一、望色(色诊),(二)面部不同部位分候脏腑:1灵枢五色篇的面部分候脏腑法:2素问刺热篇的面部分候脏腑法:额部候心 鼻部候脾 左颊候肝右颊候肺 下颏候肾,四诊抉微:“夫气由脏发,色随气华”。望诊遵经:“有气不患无色,有色不可无气。”,(三)色与泽的意义:色:属血属阴反映血液盛衰和运行情况光泽:属气属阳反映脏腑精气盛衰荣润光泽脏腑精气未衰,病轻 晦暗枯槁脏腑精气已衰,病重。,观察病情 观察不同脏腑病变,
26、常色的意义,光明润泽神气,红黄隐隐而含蓄胃气,医门法律望色诊:“神藏则色藏,神露则色露”。常色可因体质禀赋,季节气候的不同而有差异:,(四)常色(正常人的面色):我国正常人的面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主色与客色(1)主色:是与生俱来的基本肤色,属个体素质,受禀赋影响,一生不变。五形之人:金形之人白 木形之人青 土形之人黄 水形之人黑 火形之人赤(2)客色:因季节、气候工作地理条件不同而发生正常变化的面色。如:春季稍青 夏季稍赤 长夏稍黄 秋季稍白 冬季稍黑,(五)病色:1病色的基本特点:,晦暗 暴露,枯槁无华(无光泽),善色:面色鲜明显露但尚有光泽,见于新病,轻病,阳证,说明虽病而脏腑精气未
27、衰,胃气尚荣于面。故亦称为“气至”。易于治疗,预后较好。恶色:面色枯槁晦暗,见于久病、重病、阴证,说明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于面,故亦称为“气不至”。不易治愈,预后较差。,(1)白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成 因 面 色 主 病气虚血少 阳虚寒盛寒邪凝滞 苍白生理性面色白:金形之人,秋季面色稍白。判断疾病预后:肺病面白暴露,枯槁无华为真脏色见,肝病面白无华为难治。,面色淡 气虚 淡白无华、唇舌色淡 血虚,失血 面色苍白 大失血,白光白 阳虚 白光白、虚浮 阳虚水泛 苍白 阳气暴脱或阴寒内盛气虚,气血不能上荣 于面部脉络,2五色主病:,(3)赤色:主热证成因 面色 主病热证 面部脉络扩张
28、 满面通红 实热证(邪热亢盛) 气血充盈 午后两颧潮红(娇嫩) 虚热证(阴虚阳亢虚火炎上)虚阳上越 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 戴阳证(脏腑精气衰竭,阴不敛阳, 泛红如妆,游移不定。 虚阳上越) 生理性面色赤:火形之人,夏季面色稍赤。判断疾病预后:心病面赤暴露,枯槁晦暗为真脏色见,肺病面赤无华为难治。,(4)青色: 主寒证、疼痛、气滞、血瘀、惊风。成因 面色 主病面部脉络血行瘀阻寒凝气滞 淡青或青黑 阴寒内盛痛则不通 淡青或青黑 痛剧瘀血内阻 面唇青紫 心气心阳虚衰,血行瘀阻,肺气闭塞,呼吸不利突发面色青灰 心阳暴脱,心血瘀阻 口唇青紫青黄(苍黄) 肝郁脾虚筋脉拘急 高热抽搐患儿,眉间鼻柱唇周发
29、青 惊风 生理性面色青:木形之人,春季面色稍青。判断疾病预后:肝病面青暴露、枯槁晦暗为真脏色见,脾病面青无华为难治。,(5)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成因 面色 主病肾虚肾阳虚衰 脉络拘急 面黑暗淡 肾阳虚(水寒不化)水寒内盛 血行不畅 眼眶周围发黑 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血失温养肾阴亏虚 面黑、焦干 肾阴虚,虚火灼阴血行瘀滞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 血瘀日久生理性面色黑:水形之人,冬季面色稍黑。 判断疾病预后:肾病面黑暴露、枯槁晦暗为真脏色见,心病面黑无华为难治。,(六)望色的注意事项 1. 注意病色与常色的比较,病体自身的比较;2. 整体色诊与分部色诊相结合;3. 面部色泽的动态变化。,4.
30、非疾病因素对面色的影响(1)光线:以自然光为宜,避免在被光线直射的有色反光物体旁观察面色。(2)情志:喜面赤或有光泽 怒面青 忧色沉 思面黄 悲泽减 恐面白(3)饮酒饥饱:酒后-面红; 饱食-荣润光泽; 过饥色泽减少。,三、望形体: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体质形态和异常表现等来诊察病情的方法。(一)望形体诊病的原理:人体以五脏为中心,外合五体构成躯体。五脏与五体密切联系:肺合皮毛,脾合肌肉,心合血脉,肝合筋,肾合骨。通过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等表现,可以了解内在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和有关的病变。,(二)望形体的内容1. 形体强弱:(1)体强:说明体质强壮、内脏坚实、气血旺盛、抗病力强,有病易
31、治,预后较好。(2)体弱:体质虚衰,内脏脆弱,气血不足,抗病力弱,有病难治,预后较差。2. 形体胖瘦:体胖食少,肉松皮缓,神疲乏力“形盛气虚”。属阳气不足,多痰多湿易患中风、痰饮等病。形瘦颧红,皮肤干焦阴血不足,内有虚火 易患肺痨。久病卧床不起,骨瘦如柴脏腑精气衰竭,气液干枯,属病危。,3.体质形态(1)阴脏人:体型偏于矮胖,头圆颈粗,肩宽胸厚,身体多后仰,喜热恶凉,大便多溏。体质特点:阳较弱而阴偏盛,患病后易从阴化寒,寒湿内停。(2)阳脏人:体型偏于瘦长,头长颈细,肩窄胸平,身体多前屈,喜凉恶热,大便多燥。体质特点:阴较弱而阳偏盛,患病易从阳化热,导致伤阴伤津。(3)阴阳和平之人(平脏之人)
32、:体型介于前两者之间。体质特点:阴阳平衡,气血调匀。,四、望姿态: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和肢体的异常动作来诊察病情的方法。(一)望姿态诊病的原理病人的动静姿态与机体的阴阳盛衰、病性寒热、邪正虚实关系密切。阳、热、实证病人机体功能亢进,多表现为躁动不安。阴、寒、虚证病人机体功能衰减,多表现为喜静懒动。,(二)望姿态的内容:1. 动静姿态: 动者、强者、仰者、伸者多属阳、热、实证;静者、弱者、俯者、屈者多属阴、寒、虚证。2. 疲惫姿态:脏腑精气虚衰,功能低下,必影响机体出现相应的衰惫姿态。可观察部位:头头为精气神明所居之处;背背前连胸,是心肺所居之处; 腰腰与肾功能关系密 膝膝为筋腱聚会之处;骨为藏髓
33、之处。3. 异常动作:(略),(一)望头部望头部的情况,主要可以诊察肾、脑的病变和脏腑精气的盛衰。1. 头形:头形的大、小异常表现均与肾精不足有关。(图)2. 囟门:婴幼儿颅骨接合不紧所形成的骨间隙,有前囟、后囟之分。后囟:呈三角形,约在出生后24个月闭合。前囟:呈菱形,约在出生后1218个月闭合。(1)囟门突起(囟填):温病火邪上攻,或脑髓有病,或颅内水液停聚所致,多属实证。(2)囟门凹陷(囟陷):吐泻伤津,气血不足和先天精气亏虚,脑髓失充所致,多属虚证。(3)囟门迟闭(解颅):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3.动态:头摇不能自主-肝风内动先兆或为老年气血虚衰,元神失养所致。4.头发:望发主要可
34、以诊察肾气的强弱和精血的盛衰。正常人发黑稠密润泽,是肾气充盛、精血充足的表现。头发的病变多与肾精亏虚,精血不足,血热化燥等有关。,一、望头部,第二节:局部望诊,(二)望面部,面部是脏腑精气上荣的部位,又为心之华。1. 面肿:多见于水肿病。2. 腮肿:痄腮一外感温毒之邪。3. 面削颧耸(面脱) 气血虚衰,脏腑精气衰竭。风邪中络口角歪斜向健侧,患侧面肌松驰,目不能合。 中风病半身不遂伴同侧口角歪斜。特殊面容:“惊恐貌” 小儿惊风,狂病,瘿瘅。“苦笑貌” 破伤风。“狮面” 麻风。,4. 口眼歪斜,二、望五官(一)望目 (目为肝之窍,心之使)“五轮”学说:瞳人属肾,称“水轮”; 黑睛属肝,称“风轮”;
35、两眦血络属心,称“血轮”; 白睛属肺,称“气轮”;眼睑属脾,称“肉轮”。望目应重点观察两目的眼神、色泽、形态和动态的异常改变。1.诊眼神:有神-黑白分明,精采内含,神光充沛,有眵有泪,视物清晰,虽病易治。无神-白睛暗浊,黑眼色滞,失却精采,浮光暴露,无眵无泪,视物模糊,病难治。2.色泽:正常人眼睑内(睑结膜)与两眦红润,白睛(巩膜)为白色,黑睛(虹膜)为褐或棕色,角膜无色透明,瞳人为黑色。(1)白睛色诊: 赤色-病在心 白色-病在肺 青色-病在肝黄色-病在脾 黑色-病在肾,(2)全目色诊:目眦赤-心火; 目眦淡白-血亏。,白睛,赤-肺火,黄-湿热内盛,珠肿-肝火,眼胞皮红湿烂-脾火; 目胞上下
36、鲜明-痰饮病; 目胞色晦暗-肾虚。,全目赤肿-肝经风热。,目清澈-寒; 目暗浊-热。,3.目形主病:,(1)目窠肿:水肿病初-目窠微肿,如新卧起之状,面有水气色泽。,脾热-目窠肿势急而色红。,脾虚-目窠肿势缓而宽软无力,老年肾气衰-下睑肿,(2)目窠内陷:病重可救-目睛微陷,脏腑精气未脱。病重难治-目睛下陷窠内,为五脏六腑精气已衰。,阴阳竭绝之死证-目睛内陷已深,视不见人真脏脉现。,(3)眼睛突起:,肺胀-眼睛突起而喘。 瘿肿-颈肿眼突。 恶候-单眼突出。,双睑下垂:多为先天性睑废-先天不足,脾肾双亏。,脾虚清阳不升:昏睡露睛,常见于小儿脾胃虚弱或慢脾风。,疾热内闭:目睛微定。,肝风内动:横目
37、斜视(先天者例外)。,危重证状:目翻上视,瞪目直视,目睛正圆,戴眼反折。,4.目态主病正常人瞳孔圆形,双侧等大,直径约为34mm,对光反应灵敏。眼球运动随意,灵活。,单睑下垂或双睑下垂:后天性睑废-脾虚气弱或外伤后气血不和,脉络失于宣通。,开目喜明:阳证。闭目恶明:阴证。羞明流泪:多为暴风客热,天行赤眼。目目闰(胞轮振跳):风热外来,贼邪不泻,或血衰气弱,经络失养。,瞳仁扩大,多属肾精耗竭,为濒死危象,绿风内障(肝胆风火上扰)、某些中毒症,瞳仁缩小,肝胆火炽,劳损肝肾,虚火上扰,中毒,(二)望耳:肾开窍于耳,足少阳胆经环耳而过,耳为“综脉之聚”。望耳可诊察肾、胆和全身的病变。实证:常见耳道脓肿
38、或流脓,疼痛,多肝胆火盛或湿热。虚证:常见耳轮色黑干焦无光泽,多肾阴不足,肾精亏虚。,(三)望鼻可诊察肺和脾胃的病变,判断脏腑的虚实,胃气的盛衰,病情的轻重 和预后。(四)望口与唇 可诊察脾与胃的病变。(五)望齿与龈可诊察肾脏胃的病变及津液的盈亏。实证胃火。 虚证肾阴亏虚。(六)望咽喉可诊察肺、胃、肾的病变。,1.辨红肿溃烂,实证,肺胃有热,肺胃之热尚轻-咽红肿疼痛,咽部腐烂分散浅表。,肺胃热毒壅盛-咽部红肿疼痛,甚则溃烂或有黄白脓点(乳蛾)。,肺胃火毒壅盛-周围红肿,腐烂成片或洼陷。,痰湿凝聚:咽部漫肿,色淡红。,虚证,肾水亏少,阴虚火旺:咽部红色娇嫩,肿痛不甚,腐烂分散浅表。,气血不足,肾
39、阴亏损,邪毒内陷:溃烂日久,周围淡红或苍白,腐烂成片或洼陷者。,气阴两亏,虚火上浮:色淡红不肿,微痛反复发作,或喉痒干咳日久。,2.辨伪膜,伪膜:溃烂处上覆白腐样物,形如白膜,称为伪膜,伪膜多属实热证。,伪膜松厚,容易拭去,去后不复生:胃热证,较轻。,伪膜坚韧,不易剥离,重剥则出血,或剥去随即复生,为重证,多是白喉, 又称“疫喉”,因肺胃热毒伤阴而成。,(二)皮肤形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1、润枯皮毛润泽-太阴气盛皮毛枯槁-太阴气衰皮聚毛落-肺损皮枯毛折-肺绝兼眼眶暗黑-内有干血皮枯如鱼之鳞(肌肤甲错)兼腹中急痛-内生痈脓,皮肤脱若蛇皮,或遍身如癣者,或皮肤溃烂而无脓者-疠风皮病,2、肿胀肿-头面
40、,胸腹,腰背,四肢浮肿者,为水肿病 肿胀而见缺盆平;足心平;背平;胀-仅腹部臌胀鼓起者,为臌胀病 脐突;唇黑-难治3、痘疮:皮肤起疱,形似豆粒,伴有外感证候,称为痘疮,分天花与水痘两种。(1)天花:世界卫生组织已宣布消灭,从略。(2)水痘:痘形特点:椭圆形,肤浅易破,一般顶部无脐,只偶有脐凹;大小不等,陆续出现; 浆薄如水,晶莹明亮;不结厚痂,不留痘痕。病机:外感时邪,发于脾肺二经,有外感表证,证候较轻,多在儿童中传染。4、斑疹:(1)斑和疹的区别:,斑 疹,皮肤上的病变,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下,摸不应手 形如粟粒,色红而高起,摸之碍手。(隐疹特殊),(2)斑:由于病机不同,分为阳斑,阴斑二种
41、。a、 阳斑:通称发斑,是温病邪入营分,血分所呈现的一种症状。病机:热郁肺胃,充斥内外,营血热炽,透于肌表。轻证,顺证:斑疹布点稀少,身热,色红,先从胸腹出现,然后延及四肢,同时热退神清,邪气透泄的佳兆。重证,逆证:斑疹布点稠密,色深红,或紫黑,并且斑疹先从四肢出现,然后内延胸腹,同时大热不退,神识昏迷,为正不胜邪,邪气内陷。斑疹色黑而晦滞焦枯者,较危重。特点:在病变过程中可伴见发疹(邪热从肌肉而出为斑,从血络而出为疹)b、 阴斑:病机:多由内伤气血亏虚所致。斑之形态:斑点大小不一,大者如钱如环,小者如点,隐隐稀少,色多淡红或暗紫,发无定处,出没无常。特点:头面背上不见,神志多清醒,兼见脉细弱
42、,肢凉等诸虚症状。,(3)疹:a、麻疹:儿童常见的传染病。发病特点:发作之前,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眼泪汪汪,耳冷,耳后有红丝出 现。发热三四日,疹点出现于皮肤,从头面到胸腹四肢,色似桃红,形如麻粒,尖而疏稀,抚之触手,逐渐稠密。顺证:发热,身有微汗,疹出透彻,色泽红润,依出现的先后逐渐回隐,身热渐退。逆证:壮热无汗,疹点不能透发,色淡红而暗(风寒外闭),或赤紫暗滞(热毒内盛),或白而不红(正气虚陷)。疹点突然隐没,神昏喘息,是疹毒内陷。b、风疹:病机:风热时邪。疹形特点:疹形细小稀疏,稍稍隆起,其色淡红,搔痒不已,时发进止,身有微热或无热,一般不妨碍饮食和工作。,c、隐疹:病机:营血虚而风邪中
43、于经络,血为风动,而发于皮肤。疹形特点:以疹时隐时现为特点。发作时皮肤痒,搔之则起边片大丘疹,或如云 片,高起于皮肤,色淡红带白,不时举发,俗称“风疹团”,即荨麻疹。,5、 白pei与水疱,(1)白pei与水疱的异同点:,白pei,水泡,高出皮肤的疱疹 疱内为水液,细小的丘疱疹 大小不一的一类疱疹,(2)白pei:病机:多见于温病的暑温、湿温病中,多由湿郁,汗出不彻所致,提示郁湿有外泄之机。特点:在温病的暑温、湿温病中,皮肤上出现白色小颗粒,晶莹如粟。顺证:色白,点细,形如粟,明亮,滋润象水晶-晶pei。逆证:pei色干枯,提示津液亏竭-枯pei湿温病,湿蕴热伏,一时难以透泄,白pei可反复多
44、次出现。,(5)缠腰火丹:病机:多由肝火妄动,致湿热熏蒸皮肤而发。发病特点:多发于腰腹与胸肋部。初起皮肤灼热刺痛,出现成簇水疱,绿豆至黄豆大小,围以红晕。,(4)热气疮:风热之毒,阻于肺胃二经,湿热熏蒸皮肤而发。病机:风热之毒,阻于肺胃二经,湿热熏蒸皮肤而发。发病特点:为针头到绿豆大小的水疱,常为一群或二、三群,有痒和烧灼感,好发于口角唇缘,或眼睑,外阴,包皮处。常见于高热病人,正常人亦可发生。,(3)痱子:多发于夏季,由于湿热之邪郁于肌肤而发。,(6)湿疹:又称“浸淫疮”。病机:多因风湿热留于肌肤,或病久耗血,以致血虚生风化燥,致使肌肤失养而受损。发病特点:表现多样。初起多为红斑,迅速形成肿
45、胀、丘疹或水疱,继之水疱破裂、渗液,出现红色湿润之糜烂,以后干燥结痂,痂脱后留有痕迹,日久可自行消退。6、痈、疽、疔、疖:外科疾病,略。,2、望小儿食指络脉的方法: (1)三关部位:可分为风关,气关,命关。风关:食指第一节部位(掌指关节横纹向远端至第二节横纹之间)气关:食指第二节部位(食指第二关节横纹至第三关节横纹之间)命关:食指第三节部位(食指第三关节横纹至食指末端) (2)诊络脉手法抱小儿向光,医生用左手握小儿食指,以右手大拇指用力适中地从命关向气关、风关直推,可推数次,络脉显现得更明显,便于观察。 (3)三关辨轻重 风关-外感病主邪气入络,提示邪浅而病轻。内伤病提示病轻。 气关-外感病主
46、邪气入经,提示邪深入而病重。内伤病提示病重。 命关-外感病主邪气深入脏腑,提示病将危及生命。内伤病亦提示病情严重。 射关透甲-络脉透过三关,直达指端,提示病情凶险,预后不佳。,3、正常小儿食指络脉: 色泽:浅红色,红黄相兼,隐隐于风关之内;大多不浮露,甚至不明显。 形态:多是斜形、单枝、粗细适中。 影响络脉正常形态的因素:气候寒热: 热-络脉变粗增长寒-络脉变细缩短年龄:一岁以内小儿络脉多长,随年龄增长,皮肤逐渐增厚而缩短。 4、小儿食指络脉形色主病及临床意义:(1)浮沉 浮露-主表证,多见于外感表证沉滞-主里证,多见于外感和内伤之里证。亦有无病而偏浮偏沉者。(2)色深浅 浅-病轻 深-病重淡-虚证 滞-实证阴阳暴脱,阳气不达四末-极浅淡,甚至不见其形。邪陷心包之闭证,常致气血郁闭-络脉色深而滞。,(3)色泽:鲜红-主外感表证; 紫红-主内热;青 -主风、各种痛证; 紫黑-主血络闭郁,为病危之象。 (4)形状:,延长,络脉日渐增长(向远端发展)-病进,日渐加重,阴虚阳浮者-络脉延长,缩短,络脉日渐缩短(向近端收回)-病退,日渐减轻,津伤液竭,气阴两伤者-气血不充,络脉可缩短在风关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