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教版 必修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七单元,第二十一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第七单元,1986年,在苏联流传着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苏联的这几位领导人分别为苏联的发展做了哪些努力呢?他们的所作所为又给苏联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课标要求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
2、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时空坐标,一、赫鲁晓夫(19531964年执政)改革 1背景 (1)二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 粮食短缺。 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调整政策,试图改革斯大林模式。,2内容 (1)农业改革(改革重点)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_。 大规模垦荒,扩种_,提高粮食产量。,自主权,玉米,(2)工业改革 将部分中央企业_下放。 给企业部分权利。 运用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生产者的积
3、极性。 3评价 (1)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_,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2)局限性: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最终导致改革失败。,管理权,斯大林模式,二、勃列日涅夫(19641982年执政)改革 1内容 (1)企业管理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扩大国营企业的_。 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工业方面:注重发展_,特别是军事工业。,经营自主权,重工业,2结果: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增加了苏联的经济负担,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日益严重,1975年以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率逐
4、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三、戈尔巴乔夫(19851991年执政)改革 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动荡。,2内容 (1)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_,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减少了_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3)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_的结构,使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 (4)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5)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开始实行_或建立家庭农场。,指令性计划,行政命令,所有制,租赁制,3影响 (1)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苏联经济
5、持续下滑。 (2)经济体制改革受挫后,把改革的重点转向_,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政治领域,一、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社会主义原则,造成亡党亡国,教训深刻 【探究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教训总结 【探究素材】 材料一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党的脖子。”,材料二 西方学者把戈尔巴乔夫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纳为三点其二,他在经济改革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决策失误。其三根本没有跨越体制转换的门槛。 材料三 2001年俄罗斯科学研究院就“苏联解体主要原因”进行的民意调查表明:有44%的被调查者认为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应对苏联解体承担主要责任。,请分析: 【
6、探究思路】由材料一中“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而是”得出结论(1);由材料二中“决策失误”“没有跨越门槛”等信息,得出结论(2);由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得出结论(3)。,【探究结论】 (1)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去除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造成了一系列恶劣的影响。 (2)经济改革严重的决策失误;没有根本改变斯大林模式。 (3)改革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改革不能背离社会主义原则和方向;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二、对比分析法认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解析】 材料反映了苏
7、联解体前“非法积累大量物质财富”现象严重。A、C两项说法与本材料无关联;B项人民与政府矛盾激化一说材料中也未体现;作者认为统治集团对个人利益的追逐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答案】 D,一、选择题 1(2014江苏学业水平测试)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的影响 B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C长期战争的破坏 D西方国家经济制裁,解析:材料显示苏联农业落后,制约了苏联经济和社会发展。这是由于在斯大林模式下,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答案:B,2(2014
8、陕西学业水平测试)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出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这里所谓“蛮干”是指他( ) A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B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的运动 C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 D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赫鲁晓夫不顾自然条件的限制,盲目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最终颗粒无收,符合“蛮干”的形象,A、C、D三项均与“蛮干”没有联系。 答案:B,3周尚文在苏联兴亡史中曾这样描述苏联:“放慢改革步伐,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国内政局稳定,保守气息浓厚;国家实力加强。在国际社会中争夺霸权
9、,气势汹汹。”这种情况出现在( ) A19251953年 B19541964年 C19651982年 D19821991年,解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国家实力加强”“争夺霸权”说明了军事实力的加强,这与勃列日涅夫重视军事改革有关。A项是斯大林时期,B项是赫鲁晓夫时期,D项是戈尔巴乔夫时期。 答案:C,4下列四个选项是某同学从表格数据中得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A.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国民经济逐年下降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因而取得了巨大成就 C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缓慢,最终制约了工业的发展 D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成为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 解析:勃列日涅夫改革注重发展重工业,尤其
10、是军事工业,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缓慢,最终制约了工业的发展,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成为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致使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不断下降,B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B,5“国家情况不妙。我们什么都有: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及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到他们的后面。”这是戈尔巴乔夫辞职时发表的电视演说词。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A戈尔巴乔夫的“民主社会主义”的改革失败 B美苏“冷战” C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D片面强调重工业发展的恶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解析能力。“这种状况”指苏联解体,其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故选C项。
11、 答案:C,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决定东部大开发,以党的名义号召全国青年向荒地进军,一哄而上,掀起了苏联历史上有名的“开垦处女地运动”。由于选择优先发展农业不符合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环境,结果不仅粮食产量上不去,脆弱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苏共承认这个时期农业政策有错误,开垦运动得以停止。,材料二 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材料三 下表为1981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赫鲁
12、晓夫执政时期的改革。 (2)观察图表,19681973年,苏联的GDP平均增长率有何特点?当时,掌权的是哪位领导人?他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发展经济? (3)材料三中,1990年苏联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综合上述材料,你可以得出哪些启示?,解析:第(1)问,“不良后果”从材料中得出,即“结果不仅粮食产量上不去,脆弱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而“评价”则要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第(2)问,增长率特点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是迅速增长;其他两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注意抓住时间为1990年,此时为戈尔巴乔夫执政;“启示”言之有理即可,可从改革要从国情出发、改革要注重国民经济的均衡发
13、展等方面作答。,答案:(1)后果:粮食生产没有增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评价: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未能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2)特点:增长率高于世界平均增长率;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措施: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3)主要原因:斯大林体制的束缚,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启示:改革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改革要注重保护人民的利益;要注意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等等。,1(2014福建文综,4分
14、)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是( )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 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解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意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由题干中的时间“1952年到1964年”和内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赫鲁晓夫执政时对农业的改革。斯大林逝世时,苏联的农业形势已经非常严峻,针对当时粮食供应不足的现实,赫鲁晓夫选择了以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改变了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刺激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提
15、高了粮食产量。这与材料信息相一致,故选D项。推行农业集体化的是斯大林,A项错误;提出“加速发展战略”的是戈尔巴乔夫,B项错误;材料信息针对的是苏联国内的问题,与国际形势无关,C项错误。 答案:D,2(2011全国文综,4分)1964年到1982年期间,在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改革”的提法,随之出现的是( ) A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 B破坏法制现象得到纠正 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 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解析:本题考查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苏联的有关史实,意在考查学生对史实的再认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勃列日涅夫改革先快后慢,其执政后期思想僵化、专断作风明显,从而使苏联经济陷入困境,答案为A项。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