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4 ,大小:53KB ,
资源ID:3421797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342179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纳谏与止谤》-.doc)为本站会员(春华秋实)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纳谏与止谤》-.doc

1、.课题 纳谏与止谤 授课时间教材分析 文章从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写起,先追述历史: 在古代圣君贤臣中齐威王和邹忌是典型,比干和屈原却因尽忠进谏被挖心,被放逐;因此齐威王纳谏的大智和风度值得赞佩。周厉王以止谤自喜,没有好下场。后联系实际: 有些领导同志怕听逆耳之言,“四人帮”以棒止谤的反面教训,引出两点感想: 一是要取得成果需要双方合力,既要有敢谏的忠臣,也要有能纳谏的明君;二是进谏也要讲究方法。最后忠告各级领导同志也来个“悬赏纳谏”。学情分析 课文中有一些典故,学生不一定了解,应予以讲解。对照式的结构,也应该作为重点讲授。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对“读” 的内容的简法叙述和联系实际的“ 感想 ”(议

2、论)的有机结合,从而理解并掌握写作“读后感”的基本方法。2理解本文引用古人的故事和古代的名言对突出文章重点以及增强论述中心力量的作用。3 理解运用对照写法展开论述的作用。重点难点 1重点: 学习对照结构,理清论述层次。 2。难点: 引证的作用及层进式安排。重点难点分析(一)课文“预习提示” 中说:“ 可以说对照方式的论述是贯穿全篇的。 ”请思考课文是怎样采用对照式的论证结构来展开论述的?分析:文章前四段主要评述齐威王勇于纳谏的大智与风度,第 5 段用“事因难能,所以可贵”作为过渡,用周厉王止谤的行径和结果与前四段对照。接着第8 段又用“追古思今” 作为过渡,再以现今有些领导同志对待批评的态度和

3、“四人帮”的所作所为与前 7 段对照,形成了一个双重式的对照结构。通过这些对照,使作者赞扬齐威王勇于纳谏的大智与风度,抨击周厉王及“四人帮”止谤的观点更加鲜明,也使作者所提出的当今各级领导同志应“悬赏纳谏”的建议更显得入情入理,使读者读后不由不同作者发出一样的感慨:要勇于纳谏,止谤不会有好结果。.(二)本文引用了不少古代的名言,提到一些古人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用?答:引用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文章所要论述的有关重要问题。如第 2 段开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 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就是说明人有错误并不意外,重要的是“改过”。有了“ 改过”之心,当然就不怕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它

4、是能否“纳谏”的前提。所以这里引用古人的话为下文赞赏齐威王能勇于纳谏的好作风提供了“理由”。在论说文中起到理论论据的作用。又如第 2 段“唐太宗与魏征” 和“ 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的运用,从正反对比中说明了“纳谏” 的不易和难能可贵,从中推出“ 勇于纳谏的齐威王 ”值得赞赏的“理由”。总之,引用古人名言,提及古人故事,表明了作者的观点非主观臆想或一孔之见,而是有着广泛的史料基础和充分的依据的,这使文章丰富深刻,更加令人信服。(三)本文的语言具有什么显著特点?答:文章的语言十分考究,不但用词丰富、准确,而且使用了排比、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生动并富有节奏感。对仗的使用如“行为万世师,

5、言作万世法”,“ 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 等等。另外文中还用了不少四字句,不但显得工整,有节奏,而且也很凝练有力,如“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 生动亲切,娓娓动听,饶有情趣”等等。文中还用了许多比喻,如“如饮醇酒” 、“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像不干净的身子洗了个清水澡”等等,都非常贴切,生动。教学过程:一、 解题1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诗人作家臧克家所写的纳谏与止谤。我们先来看课文的题目。什么是纳谏?什么又是止谤呢?明确:“纳谏”是接纳劝谏、建议,“止谤” 是制止进谏。这个标题是采用联合式词组。2这两个词是分别来自两篇古文,是哪两篇?明确:分别来自古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和

6、召公谏厉王止谤。是取了两个故事中其中的一个词语。.二、 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1对于邹忌讽齐王纳谏 大家应该是很熟悉的,在我们上半学期已经学过了。谁还能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的梗概啊?明确:这个故事是讲了邹忌用日常生活中比美的事给齐威王提意见,后来齐威王爽快地接纳了邹忌的建议,使齐国成为当时的强国,各国都争相来朝见齐王的故事。2通过这篇文章给我们说明一个怎样的道理呢?明确:本文通过邹忌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的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弊。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这篇文章邹忌借“比美” 这一件小事来喻指国家大事,表明人有自知之明,方能通达事理,国家要开明方能兴盛。3

7、这篇文章是作者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后写的一篇文章,那么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对邹忌讽齐王纳谏进行评价的呢?也就是说作者认为这篇文章那些地方是值得我们现在的人借鉴的呢?明确:作者是从齐王勇于纳谏以及邹忌巧于进谏的角度进行评价的。作者认为在当时“谏难,纳谏更难 ”为出发点,重在对齐王的勇于纳谏的风度进行了赞扬。突出了齐王勇于纳谏的大智和令人佩服的气度。为什么说善于纳谏就是有气度呢?明确:一个能够诚恳地接受别人的意见,能够承认自己的不足对于一般人而言已属不易。更何况实在春秋战国时期,君臣的地位是相当悬殊的。君王是被认为是天子,是神圣不可冒犯的。帝王哪怕是错的,臣子也不能对这个决定说“不”字。我们可以看到作者

8、举了历史上哪些人物因为向帝王进谏而被杀的?明确:举了比干和屈原。(简述比干和屈原的故事)除了这两人之外,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轻者流放,重者杀头满门抄斩。作者举这些例子的目的是什么?明确:比干一片忠心却惨遭剖腹的下场;屈原忠君爱国,却落得自投汨罗江的命运。说明一个君王能够纳谏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能够采纳美芹之献的君王不多。(什么是美芹之献?祥见课文注解,意思是表示自己的意见无足轻重,是种自谦的说法。)所以更能突出齐王的难能可贵。为下文赞扬齐王的勇于纳谏做了铺垫。也正由于君王不易纳谏,纳谏是件很危险的事情,从而也可体现出邹忌的勇敢。邹忌当然知道向君王提意见的危险性,但他能够直言就表现.了他的勇

9、气和胆量。所以这两个例子也体现了邹忌勇于进谏的勇气和决心。所以纳谏要成功,劝谏者和纳谏者双方缺一不可,而尤以纳谏者更为重要。三、 分析召公谏厉王止谤1那么召公谏厉王止谤 又是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明确:(简述这个故事,也可让学生先来说说这个故事)2通过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谈谈你的理解。明确:说明只有广泛地接纳各方建议,才能使自己更为明智。如果堵塞进谏之路,只能使自己更加闭塞,陷入绝境。厉王的做法好比是掩耳盗铃,治表不治里,采用强制手段,虽能堵住百姓的口,却难平百姓的心。一旦失去民心,好比江河决堤难于堵塞。四、 两者的对比。很显然,这两个故事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这样把两个做法截然相反的

10、故事拿到一起比较,其结论是相当明显的,就是:一个国家要发展,成为一个强国,一定要广泛地听取不同的建议。对于国君而言,一定要鼓励大臣们提建议。就象唐太宗一样,对于大臣们的意见总能虚心地听取,而且改正,这样才出现了唐朝历史上的贞观之治,使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封建朝代中最强盛的国家。五、 引申到现实中1那么作者的写作目的就仅仅为了说明纳谏与否对一个国家的作用吗?不是,而是引申到我们现在的生活现实之中,说明纳谏并不仅仅是帝王们应该做到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到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那么在文章的结构中,哪一句是过渡句,从历史转到现实呢?明确:“历史是一面镜子。 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止谤 这两篇古文,我

11、们对照着读,大有可以借鉴之处。”这一句是文章的过渡句,由历史转入现实。对于历史上的国家纳谏极为重要,对于我们现在的工作也是相当的重要。工作中善于纳谏的人就能象齐威王那样出现“战胜于朝廷”的局面,人人都能佩服你,你就能赢得工作的胜利。相反如果学厉王,那只能落得同厉王那样被人所唾弃的下场。同样在我们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同样也要纳谏。听取老师,家长和同学对你的合理建议。即使你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也可以提醒自己的做法是否恰当。就象毛主席说的“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这样才能使自己不.断地完善。要成为一个开明大度的善于接受批评的人。所以要使纳谏取得成功,不但要有纳谏的人,也需要有善于虚心接受进谏的人。双方

12、合力,才能是纳谏成功。2那么作为进谏的人除了要敢于直言外,作者认为还有什么要求吗?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们可以发现进谏要注意什么呢?明确:还要注意纳谏的方法。要能巧于进谏。邹忌的进谏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齐王的善于纳谏,但如果邹忌的方法不对,可能好心就要办成坏事了。邹忌没有正面向齐王提建议,而是通过日常生活的小事引申到国家大事上,这样就能使齐王更容易接受,更加能说服齐王纳谏。体现了邹忌的机敏的特点。所以也提醒我们现代人,在提意见使要注意方法。我们说“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我们要想办法使 “良药”不“苦口” ,也可以使“忠言”不“ 逆耳” ,这就需要在方式上有所改进。作者还举了触龙

13、说赵太后的故事。赵太后刚执掌国家大权,秦国就派兵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提出要赵太后的儿子长安君做人质,才可以出兵。赵太后不同意。大臣纷纷劝赵太后,赵太后说:如果谁还提这件事,我就把唾沫吐到他的脸上。于是大臣们都不敢再进言了。这时一位大臣名叫触龙请求见太后,太后满脸怒容,以为又是来劝她的。所以根本不理采他。但触龙并没有说这件事。而是向太后请求,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有所作为,让 15 岁的小儿子能锻炼一下,担任皇宫的卫士。赵太后没想到触龙作为一个男子也这么疼爱自己的儿子,于是脸色慢慢缓和,在疼爱子女这方面与触龙有了共同的语言。触龙说我觉得你还是疼爱自己的女儿比较多一点。因为你把女儿远嫁他国,希

14、望她不要回来,能在他国有子孙继承王位。而不肯把自己的儿子放出去锻炼锻炼。同时又提到了,历史上凡是有作为的帝王都是要经过一段艰苦的磨练。那些无作为的帝王大都是因为地位显贵,缺少锻炼所致。从而进一步说明,一个人要成为一个国家的君王就必须磨练,为国家取得功劳,这样才能服众。有朝一日,太后谢世,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足呢。于是赵太后同意了触龙的请求。答应了这件事。我们通过这件事可以发现触龙进谏很注意方法。他没有正面提出自己的意见。而是先说疼爱自己的儿子说起,取得了与赵太后的共识。认为真正爱自己的子女不是溺爱他,而是要他去磨练,通过磨练成材。如果直接去进谏那么就有可能不但说服不了赵太后,也可能会受到重罚,

15、可.见进谏是需要一定的技巧。敢于进谏,也要会善于进谏。这样才能事半功倍。这也给我们一个提示,当你好心去劝别人,给别人提意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法。不能太直接。六小结作者把“纳谏”和“止谤”对照来写,通过这两个故事,说明了纳谏的重要性。以“纳谏”为主,以“止谤”为辅,用它做对比,使结论更明确。通过“纳谏”说明了纳谏者需要是纳谏者和劝谏者双方合力,才能成功。赞扬了邹忌作为劝谏者的勇气和作为纳谏着齐王的善于纳谏的开明和大度。通过“止谤”说明了不听取别人意见的危害。批判了厉王妄自尊大,独裁专断的做法。再由一个过渡句引申到我们日常生活中,说明了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纳谏的重要性,以及在劝谏使要注意方法的观点

16、。全文对比论证,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而且用了许多典故,这需要我们深刻理解其内涵。七 板书齐王勇于纳谏大智、风度纳谏 邹忌勇于进谏勇敢、忠心 战胜于朝廷邹忌巧于进谏聪明、机敏对比召公进谏尽忠 道路以目止谤 土壅而川决,厉王止谤残暴流于彘.教案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诗人作家臧克家所写的纳谏与止谤。二、作者简介:臧克家,现代诗人,山东省诸城县人,1905 年生。1923 年开始写诗,以诗集烙印 罪恶的黑手等名噪诗坛。抗日战争期间奔波于前线,写了大量歌颂抗战的诗篇,后主编文讯月刊 ,出版了抨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宝贝儿 冬天 生命的零度等。解放后历任诗刊的主编和顾问,并参

17、加文联和作协的领导工作,出版了许多诗集和散文集。他的大部分著作,收在臧克家散文小说选和六卷本臧克家文集里。他的诗多以农村题材的主,语言朴实,文字严谨。他的文章也有相同的特点。 三、解题:我们先来看课文的题目。什么是纳谏?什么又是止谤呢?明确:“纳谏”是接纳劝谏、建议, “止谤”是制止进谏。这个标题是采用并列式短语。课文正标题和副标题的关系:正标题概括出文章论述的中心;副标题指明“有感”的依据和由来,对正标题既有补充的作用,又有把感想限在一定范围内的集中作用。本文以“纳谏与止谤” 为题,对比鲜明,发人深省。文中通过齐威王与周厉王对谏谤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结果,联系现实,告诫各级领导同志要正确对待批评

18、意见,敢于“悬赏纳谏” ,改进工作,推动四化建设。 文章从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写起,先追述历史: 在古代圣君贤臣中齐威王和邹忌是典型,比干和屈原却因尽忠进谏被挖心,被放逐;因此齐威王纳谏的大智和风度值得赞佩。周厉王以止谤自喜,没有好下场。后联系实际:.有些领导同志怕听逆耳之言, “四人帮”以棒止谤的反面教训,引出两点感想:一是要取得成果需要双方合力,既要有敢谏的忠臣,也要有能纳谏的明君;二是进谏也要讲究方法。最后忠告各级领导同志也来个“悬赏纳谏”。 四、分析本文思路: 第一部分:(1 自然段)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 感到格外亲切。 用了两个比喻“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 ”“六十年后

19、,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 ”提出所读文章,以扣副题并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 (29 自然段) 借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追古思今,加以对照。第一层(2-6 自然段)追述历史。 2 自然段: 先提出大前提“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古代帝王设置言官帝王能听逆耳之言不多但少数聪明者能从谏如流(唐太宗与魏征) 而齐威王与邹忌是最典型的圣君贤臣。论述过程先由因到果,再连续两次转折,最后举例推出邹忌和齐王。由具体到抽象,从一般规律到典型人物,不但显得自然,而且又突出了所谈人物的地位。 3 自然段: 与上文提出的唐太宗与魏征和齐威王与邹忌相对照而写到因尽忠进谏而被挖心的比干和被放逐的屈原,说明讽谏帝王

20、是冒险的事。 4 自然段: 赞佩齐威王纳谏的大智与风度。 5 自然段: 用周厉王止谤因而垮台情况与之相对照。 6 自然段: 指出两种态度两种结果。 通过追述历史,说明了纳谏的可贵和止谤的危害。 第二层(7-9 自然段)联系现实。 7 自然段: 指出历史是一面大镜子,大可借鉴。 由古向今过渡,为引出本文的主旨创造条件。 8 自然段: 联想到现在有些领导同志怕听逆耳之言,甚至进行打击报复,也将难免垮台。 9 自然段: 联想到“ 四人帮”以棒止谤,终被清算。 从两个方面联系现实与历史相对照,鲜明尖锐,发人深省。 第三部分: (10-11 自然段) 写作者的具体感受。 10 自然段: 感受之一: 取得

21、成果要双方合作,既要有敢谏的良臣,又要有能纳谏的明君。 11 自然段: 感受之二: 进谏也要讲究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并具体分析了.邹忌进谏的巧妙方法和良好的效果。 本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来阐述。 第四部分: (12-13 自然段) 根据历史教训,向各级领导同志提出提出忠告。 12 自然段: 联想,忠告各级领导同志学习齐威王的态度,也“悬赏纳谏”,以改进工作,推动四化前进。 13 自然段: 希望人们能付诸实际行动盍试为之。 本部分揭示文章题旨,水到渠成,令人信服,具有感召力。 全文结构属递进式: “ 重读”古今对比感想提出忠告,层层推进,步步加深。第二部分采用对照式,鲜明突出,印象深刻。 课文提纲

22、如下:1本文论证层次是:第一部分,用比喻提出所读的文章,扣题,以引起下文;第二部分,借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追古思今,加以对照。第一层,追述历史,说明纳谏之可贵和止谤的危害。第二层,联系现实,与历史相对照。第三部分,谈作者的具体感受:其一:既要有敢谏的良臣,又要有能纳谏的贤君。其二:进谏也要讲求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效果。第四部分,根据历史教训,向各级领导提出忠告。全文总体结构是层进式结构:由“重读”引起古今对比由对比而引起感想由感想而提出忠告。层层推进,步步加深。在第二部分中则主要采用了对照式结构。五、布置作业:1抄写词语2思考下列问题:(1)本文语言不仅简练、准确,而且使用了对仗句、四字句、比喻句

23、等,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节奏感。(2)学习本文,对你自己写作“读后感”有什么启发?(3)本文中引用了不少古代的名言和提到一些古人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举例).词语补释: *弥笃:更加淳厚。 *笼络:用手段拉拢人。 *气度:气魄和度量;气概。 *天渊之别:像天上和深渊一样的差别。比喻差别极大。文中是说周厉王与齐威王对待进谏态度的根本不同。 *借鉴:跟别的人或事相对照,以便取长补短或吸取教训。 *仗势凌人:依仗某种权势欺侮别人。 *贻误:错误遗留下去,使受到坏的影响。 *天网愎愎:天道像一个广阔的大网,作恶者逃不出这个网。文中指“四人 帮”作恶多端,难逃正义的惩罚。 *亵渎:轻慢;不尊敬。 *

24、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贷 : 推卸。文中指暴君所加给的罪责无法摆脱。 美芹之献: 地位低微的人提出好的意见。 P38 注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防止老百姓议论比防止河水泛滥还更严重。P39 注 道路以目: 在路上相遇,只是互相看看,心里有怨怒,可是什么话也不敢说。P39 注 土壅而川决: 无论怎样用土来阻塞,汹涌的河水还是冲破了障碍。文中用以形容周厉王“止谤” ,终于遭到了崩溃覆灭的下场。 文过饰非: 掩饰过失、错误。 得意忘形: 形容浅薄的人稍稍得志,就高兴得控制不住自己。第二课时归纳写作特点: 一、在层进式论证中采用了对照式的论证结构,对比强烈,是非鲜明,使文章 具有很强的

25、说服力。 二、语言简练、形象、生动: 文章的语言十分考究,不但用词丰富、准确、而且使用了排比、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生动并富有节奏感。 对仗的使用: “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 “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 .“批龙鳞 ,逆圣听” “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 四字句的使用: “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 “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以棒止谤,冤狱累累,人力无穷,天网恢恢” “生动亲切,娓娓动听,饶有情趣” 作用: 工整、有节奏,凝练有力。 比喻的使用: “如饮醇酒”“如故人重逢”“土壅而川决”“历史是一面镜子”“像阿 Q

26、听到别人说他头上的疮疤一样”“以冰棍对付热情”“像不干净的身子洗了个冷水澡” 作用:贴切、生动。 3本文中引用了不少古代的名言和提到一些古人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举例)答:引用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文章所要论述的有关问题,如第 2 段开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 ”,就是说明人有错误并不意外,重要的是“改过”。有了“ 改过”之心,当然就不怕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它是能否“纳谏” 的前提。所以这里引用古人的话为下文赞赏齐威王能勇于纳谏的好作风提供了“理由”。在论说文中起到理论论据的作用。再如第 2 段中“美芹之献” (辛弃疾)“ 唐太宗与魏征”和“比干、屈原悲惨的

27、故事”的引用,从正反对比中说明了“纳谏” 的不易和难能可贵,从中推出 “勇于纳谏的齐威王”值得赞赏的“ 理由” ,也就是作者在本文中认为 “纳谏” 是正确的,“止谤”是错误的这一中心论点的实例论据。三、学习本文后,对你自己写作“读后感”有什么启发?答:课文在简要叙述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件事,并用召公谏厉王止谤与之对照,突出“纳谏不易” 和“ 纳谏”的好处、“止谤”的害处。为下文论述打下基础。但是这一部分不单是叙述古人的事,而是以议论带起叙述,使叙述服从议论的需要。这是写作“读后感”必须注意的。写作“读后感”也有个观点和材料相统一的问题。决不能单是罗列材料而缺乏鲜明的观点,也不能只有空洞的、教条的观

28、点,而没有确实的经过选择的材料。作为议论文的“读后感” ,也一定要以观点统率材料,不过在写法上应当.活泼(如本文以议为主、夹叙夹议)一些。四、完成书后练习题(略)五、布置作业:(一)完成课后练习题1本文题目是:_。2本文作者是:_。3本文出处是:_。4“ 纳谏 ”与“止谤”各指哪篇文章而言?5这篇文章谈的是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感想,突出了_的纳谏这一点,并同时提及_止谤的事实,赞扬了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_,批判了箝住民口沾沾自喜的大暴君_,揭示出作国君的_,是何等重要。6本文的主旨还是以古喻今,告诫_要_。7文中引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的目的是为了说明

29、什么(在下面答案中选择)?A人人都有过错。( )B人有过错,谁都能看得见。( )C有错难免,改了就好。( )8“谏难,纳谏更难。要得到成果,需要双方合力”。“ 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文中举了哪两个这样的例子?_。_。9文章在联系实际发表了感想之后,又顺便论及进谏与纳谏的关系,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10课文最后一段“如若不信,盍试为之”的作用是什么?(二)、完成练习册有关练习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1纳谏与止谤2臧克家.31980 年 6 月 8 日光明日报4“纳谏”指邹忌讽齐王纳谏,“ 止谤”指召公谏厉王止谤。5齐威王;勇于接受臣下的批评建议。6当今的各级领导同志;主动听取批评意见

30、、认真改进工作。7C8唐太宗和魏征;邹忌与齐威王。9关键是要勇于纳谏。10从内容上看是揭示作者写此文的主旨;从结构上看,与开头一段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为严谨。本文典故简介: “ 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 ” 语出论语子张 ,原文为: 子贡曰 :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 美芹之献(P38 注) 出自列子扬朱 ,其中说: “ 昔人有美戎菽,甘苔茎,芹萍子者,对乡豪称之。乡豪取而尝之,蜇于口,惨于腹。众晒而怨之,其人大惭。 ”戎菽,一种豆类。苔茎,苍耳的茎。芹萍子,芹萍的种子。芹萍指一种水生草木

31、植物,后来用“芹献” 或“献芹” 作为谦词,表示自己的意见无足轻重或礼物微薄。文中所说“采纳美芹之献” ,指要采纳别人的意见。 唐太宗与魏征 魏征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谏臣,以直言敢谏著称。他原来曾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后来又在太子建成手下干事,曾劝过建成杀掉李世民。后来李世民看他为人直爽,有胆识,不但没有记恨反而重用了他。魏征向唐太宗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看到唐太宗有不对的地方也敢当面提出,有时甚至同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弄得唐太宗下不了台阶。魏征死了后,唐太宗很伤心,他说: “人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今魏征殁,朕亡一鉴矣。 ” 比干被挖心 据史记殷本

32、纪载: “ 纣愈淫乱不止比干曰: 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 乃强谏。纣怒曰: 吾闻圣人心有七窍。 剖比干观其心。 ” 召公谏厉王止谤 选自国语周语上篇 ,原文大意为 : 周厉王很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召公告诉厉王说: “百姓受不了王的虐政了! ”厉王很生.气,找了个卫国的巫人,让他监视说厉王坏话的人,巫人把说坏话的人告诉厉王,厉王就把他杀掉。百姓没有谁敢说话了,在路上只能用眼光互相示意。 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 “我能制止住坏话了,终于没人敢吱声了。 ”召公说: “这是堵住了百姓的嘴了。堵住百姓的嘴,比阻住大水还要厉害。壅塞住的水一旦溃决泛滥,必定伤害许多人。老百姓也是这样。因此治水的人都是开

33、通沟渠使洪水疏通,治理百姓的则开导他们说话。所以天子听政时,让三公九卿直到列士都进献讽谏的诗,盲人乐师进献反映民意的乐曲,史官进献史籍,少师进献规劝的箴言,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讽谏的诗,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讽谏的文章,百工去进谏,百姓把话传上来,左右的近臣要尽规劝的义务,亲戚要为王补过察正,乐官和礼官要教诲他,太师元老要进行劝戒、警告,然后国王才考虑取舍,付之实行。所以国王行事才不致同情理相违背。百姓有嘴就像土地有山河一样,财富用品都是从山河生产出来的: 就像土地有宽广平坦、有低下潮湿,有的可以灌溉一下,衣服食物都是从那里生产的。由于人民用口发表言论,国家政事的好坏才能显现出来。百姓认为好的加以推行,认为坏的加以防范,用以大大增加衣食等财富。百姓发表意见是早在心里考虑而后说出口,是成熟了才自然流露出来的,怎么能采取堵塞的作法呢? 如果堵住他们的嘴,那能有几个人拥护呢? ” 厉王不听,因此百姓没一个人敢说话了。三年之后,百姓们恨极了,就把厉王驱逐到彘地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