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0 ,大小:123KB ,
资源ID:339783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33978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论用後评估与建筑设计之规划研究.doc)为本站会员(cjc2202537)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论用後评估与建筑设计之规划研究.doc

1、論用後評估與建築設計之規劃研究黃世孟摘 要本文探討建築空間設計之規劃研究,說明建築用後評估研究三觀點,(1)評估空間性能,提升設計水準,(2)檢討空間管制規則,驗證實施績效,(3) 調查民俗活動,認識鄉土生活。並回顧美國、日本及台灣建築設計之規劃研究發展歷程,強調建築規劃與設計兩階段流程概念,重視製作建築規劃書圖及設計條件書,肯定記錄空間使用調查之研究價值,是國內建築設計研究發展應開拓之方向。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RESEARCH OFARCHITECTURAL DESIGNShyh-meng HuangABSTRACTThe content of the stu

2、dy is to explore the design planning methodology of the Architectural Space.Three viewpoints about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are presented, first, evaluates pace function and learn from failed examples; second, inspect performance of new established buildings control ordinance; and third ,the learni

3、ng on the records about the life in country-fields. The evaluations of the Architectural Space Design Planning in the areas of Japan,U.S.,and Taiwan are also reviewed.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directions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Planning in Taiwan areas follows:1.To emph

4、asize the linkage between architect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section.2.To complete the programs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requirement in deatil.3.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of recording the usages of the space前言何謂設計之規劃?為何探討建築設計之規劃研究 ?究竟建築用後評估與設計之規劃研究有何關係? 建築學界久來之困惑之一, 建築空間到底如何做研究

5、? 。針對這些質疑,本文基於行為科學與空間研究之領域,闡述用後評估(Post-Occupancy Evaluation)研究理念與價值,嘗試鼓舞認同此論者,開拓建築規劃研究新園地,確信在此園地裡,只要肯俯首彎腰就遍地黃金。由於用後評估之理論與方法適用對象、範疇頗廣,本文論述重點偏屬空間規劃與設計層面,並無意擴及探討建築構體或環控之物理性能。僅從空間使用者之活動分析觀點,回顧國內外此方面研究歷程,並評述用後評估方法論諸基本觀點與價值。一、建築空間之規劃與設計1.何謂規劃與設計規劃(planning)一般係指事先做出的一種做事程序的方法,或對各部份配置安排,其經常與 programming 或 p

6、roject 混淆使用。而設計 (Design)則強調按照目標、意向成目的而做的小心安排 1。依此定義可暸解二語關係中,就程序論言存在前後之關係,就實質內容言具有粗精之差別。就建築生產實例言,一棟建築物之產製過程,一般均經歷各種不同專業者、業主或使用者共同參與。例如先有建築構想,籌措經費後,研提建築需求內容,始進入設計階段,然後完成工程圖,發包監造,迄完工驗收正式啟用。在這麼漫長的過程中,各階段參與的專業人員,似同運動場上的接力賽,前棒交後棒,一棒交一棒。在此產製過程中,愈屬於後階段工程技術性質的施工、材料,比較可以客觀依圖文規範,按圖就位依序完成。但屬於前階段的建築構想及企劃內容,以及從設計

7、條件產生建築設計作品,愈難加以客觀系統化或制式化。基於上述建築產製活動之事實,究竟規劃與設計之關係應該如何界定較妥呢?如圖一所示,將規劃與設計均劃分前後兩階段,規劃之後段似應與設計之前段,存在重疊之關係。其道理就如接力賽之前棒交後棒,需同跑一段距離才能順利交棒。因此,建築設計之規劃研究,其層面之意義即在探討建築設計題目的命題方式及出題內容 2。2.規劃書圖與用後評估之關係由於在建築規劃階段需要由好設計題目(或稱設計條件),才可能預期產生優秀的設計作品,所以必要回顧一般建築規劃書圖之製作問題。目前國內大型公共建築徵選建築師之前,負責預算審查單位均會要求主辦單位編列建築規劃經費,請主辦單位確實做好

8、資料收集,調查分析需求,研擬設計條件,預估正確之工程預算,再徵選建築師從事建築設計。筆者曾參與過台大總圖書館新建工程,台大醫院及醫學院國際會議廳新建工程,台大體育館新建工程等建築規劃工作,亦曾接受委託研究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建築及營運發展計劃 、 台東史前文化(卑南)博物館建築與環境規劃案,深切體認編列建築規劃費,製作建築規劃書圖之重要性及必要性。圖 1 建築規劃與設計之關係概念圖規劃報告書主要內容包括建築緣由及構想之說明;分析今後社會需求特性; 界定建築應扮之功能、角色與個性;最重要項目即預測可能服務對象及其使用人數,建築工程造價及營運財務之概估。報告書中需收錄與該建築相關之國內外值得參考案例

9、,以及籌劃過程中重要決策議決文件等內容。一般再將規劃報告書中,扼要節錄與建築設計有關係之諸項設計條件,例如基地位置及面積、建築規模、功能、配置、動線、管理等。以文宇、圖畫甚至模型之表達,彙編成建築設計條件書。建築師即根據這些要求條件,發揮其組塑空間、安排活動的創作。因此,假如這些設計條件製訂的不合理,也就較難期望產生夠水準之建築。因此,應該重規規劃階段,做好設計條件就格外明顯重要。因為建築用後調查與評估工作,幾乎是一種自我反省的努力,經由調查分析的結果,能促使業主愈早知道自己確實是要怎麼樣的建築,期望建築師如何配合來設計。換言之,建築用後評估研究成果之最大回饋,是能輔助業主有機會從前例學習成敗

10、經驗,是影響建築成敗的關鍵因素。3.建築設計與用後評估之關係建築設計工作偏重於使用資訊而非創生資訊,但若配合用後評估除了可藉調查創生資訊,並可分析歸納資訊。為何使用調查與資訊歸類是那麼重要呢?以下舉簡例說明如下: v c Q vg-IB |D cR vBaWtmuBBKR vBW tmYg -p y-pB-B -B-Iu p v I uWiW eq qW -p-peq -pq -p人當貧窮時,一生難得幾次到醫院做定期健康檢查,即使病了也經常擇藥自投期求自保。回顧台灣公私部門的大部份建築物,完工啟用後甚少擇期定檢,即使屋舍壞了也只花小錢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對於問題原因及解決方式,甚少系統詳實記錄

11、,更不用說主動研究,數十年來毫無經驗的累積與傳習 。這就如每個人若無完整病歷資料,醫學怎麼會進步之同樣道理。建築物的病歷資料,究竟應如何建立後,才能助於建築設計之應用呢?一般在建築完工啟用後,各種不同立場的使用者,均可能對建築空間機能及其使用感受說出其怨言或讚許。例如正常人或殘障者之身體健全狀況不同者,外來使用者及內部服務人員,業主或建築師等不同立場,對空間機能要求及問題探索方向均不一樣,這些怨言或讚許之聲,如何有效取得加以評析,均可藉此調查歸納出宜效學或應避戒之設計經驗法則。這種努力逐年累月所得到的知識,將助於建築規劃設計之參考。尤其對相同功能同類型建築空間規劃與使用方式的基礎調查研究,由前

12、一個案例得知的優缺點,可以避免再犯相同的毛病,造成惡性循環,也可以積極來效學前案優點,更是促進善性循環之良方。這種努力對物性、工程方面的研究累積成果豐碩,但對國別、地方別、歷史文化背景差異較大的空間規劃設計之研究,也可藉用評估方法來落實基礎研究。二、用後評估研究發展之經緯建築空間研究之觀點、方法雖然很多,但著眼以行為科學(Behavior science)與建成環境(Built Environment) 關係之探討方式,卻遲至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經實證研究方法流行後,方才普及運用到建築規劃與設計學門。以下擬針對美國、日本及台灣有關建築空間用後評估研究之發展歷程,回顧其成果及特色,並與本文下節

13、研究諸觀點相互比較。1.使用方式之研究觀念日本建築學界自 1930 年代開始,以京都大學西山卯三教授為主之平民住宅系列研究中,進行住宅空間與起居方式 3對應關係之使用調查,其成果之一即提案日式住宅食寢分離之住戶平面設計案,確立戰後日本住宅研究理論與方法之源頭。戰後東京大學吉武泰水教授以公共建築為主要研究對象,並將西山氏研究概念中之住宅空間與起居方式 ,改孌為醫院、學校、圖書館、集合住宅等各類型建築空間與使用方式 4對應關係之研究概念,輔以數理統計之研究工具,調查各類型建築如何被使用方式之實證研究。經歷數十年後建立日本建築學研究中獨特的建築計劃學門。雖然近十年來陸續擴大探索空間使用之研究方法,譬

14、如從社曾學、心理學、生理學、地理學、文化人類學及電腦輔肋設計等方面,探討整合及建構計劃學體係之努力,但無可否認其成果之起點,是從實證調查後才累積了今日的知識。2.人與環境之研究發展美國建築規劃研究對象,常採醫院、旅館、機場、監獄及學校等建築類型,做深入專精的個案研究。在規劃方面所累積之成果,也可從數冊美國建築資料集成及手冊中窺見概貌 5。也許由於專業分工精細,空間活動相關之規劃基礎研究成果,卻散見在社會、歷史、心理等相關學門,雖然於建築學門中並未見諸如使用調查等諸多實證研究,但自 1960 年代開創環境規劃研究風氣後,很具體地於 1966 年創立了環境規劃研究學會(EDRA: Environm

15、ental Design Research Association),系統地整合建築及其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共同針對環境研究之理論與方法,提出一系列研究活動及成果發表 6。尤其環境與行為(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期刊於 1980 年 9 月份,發行用後評估之回顧特集後,更加速此觀點及方法論在國際間的流行與應用。其次,依據建築規劃理論之初探(陳格里,1982)所介紹之七位建築規劃理論,將其發表年代順序排列如下:(l)Edward T. White 美國亞利桑納大學建築教授 1972、(2)Henry Sanoff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建築教授1977 、(3)Willi

16、am PenaC.R.C.事務所人建築規劃研究1977、(4)Jay Farkstein美國加州建築師1978,(5)John M. Kurty? 1978 、(6)Gerald Davis 也約於同時期陳政雄之建築設計方法專著、王錦堂先生編譯日本建築學會出版之設計方法 、 體係的設計方法初階 、 建築設計方法論等專著,對此領域貢獻頗大的苦勞著作。不知何因稍後一段時期,關於建築設計方法論之研究主題似不流行,遲到 1980 年代初期,電腦科技在設計應用之探討,再度由王明蘅、莫如平等人之著作與研究影響下,又開創方法論研究之新方向。(3)關於建築類型別規劃設計研究方面建築設計之研究領域,無論美日等國

17、家,長久以來均曾以建築類型別來劃分研究類別,譬如說學校建築、醫院建築或住宅建築等領域之研究。本文限於篇幅無法詳述各類型建築研究諸特點與實績。以下配合用後評估相關觀點,以學校建築之例說明如下:國內只要一提到學校建築之研究單位與人士,均易連想到政治大學教育學者蔡保田先生,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王濟昌、翁金山先生。為何? 因為這幾位先生們,較長久於某單位,耐心指導後輩,創生不少學位論文。反之,事實上也有不少建築師或學者專家,發表過學校建築研究相關之專著或論文,但很可惜不是沒集中力量於專類(學校)建築之研究,就是興趣過廣流於評論式的報導。減低了一般人認知某人某單位某類型建築研究的印象。建築類型別的研究成果累

18、積方式之一,即需依靠調查分析同類型建築,並以相同課題來比較或分析問題之解決與改善。當然有些建築用途早就存在,例如住宅、廟寺等;但有些建築類型卻遲到近代才產生,例如公共圖書館、住商混用高層建築。因此,我們回顧臺灣光復後各種建築類型別的研究成果,當然是以住宅建築為主題之論著數量最豐。反之,近年來國家經濟稍見舒展,投資文化建設相關諸設施之一的博物館 ,雖然已發表過許多新聞報導式的專文,但真正以博物館類型為主題之研究未見起步。回顧上述臺灣建築規劃設計研究發展歷程與特點,論述對象與引用資料,難免偏頗與過份主觀,例如建築界漢寶德先生致力於文化、傳統與建築之評著最豐,李乾朗、王鎮華先生辛苦耕耘開創建築史研究

19、之新園地,若說與空間規劃研究毫無關係,那是不可能的。空間規劃研究的視點與視角,應該重視地域文化面的建築計劃研究,以及如何開拓出諸如學校、醫院、住宅等各類型建築史之研究,反而是筆者願意急於呼籲之心聲。2.法制實施的績效檢證建築用後評估之研究具有檢證建築法制實施績效之評鑑意義。臺灣建築近代化過程中已建構龐大複雜的法令制度及管理機構。順應都市發展及營建技術之革新,年年層出不窮的新法或行政規定,目的在建立安全、舒適及有秩序的居住環境。但是諸多新法及新規定運作實施後,究竟是否達到其立法目的?那些達成且效果良好、那些未達成阻因何在? 假如無法回顧檢討這些法制實施後評鑑工作,立法用意就頗失意義了。因為建築用

20、後評估研究之價值在於需要實際調查使用的實態;因此如何有系統調查各類型建築使用狀況之規定,反而也是促進建築用後評估研究是否能順利推展之課題。臺灣都市計畫中,有明確都市計畫定期通盤檢討實施辦法 14,其目的係依據都市發展情況,將計劃做必要的調整。日本都市計畫法第六條規定都市計畫基礎調查項目,依其調查結果做為法定都市計畫之決策、變更之參考根據。反觀建築法制中關於建築使用並未規定任何定期調查項目,對於國民日常生活影響最大的公共建築物結構體或使用管理之中全性能、或防災對策,並未建立任何上軌道的調查評估制度來認真執行。這何嘗又不是因為有了建築用後調查之概念,反過來要求建立建築使用定期調查之新法制。3.認識

21、鄉土的生活記錄空間的研究即是生活的研究,生活的研究也即是民俗的研究,惟有深入暸解鄉土民俗,才有可能創生鄉土建築。為何用後評估之研究可說是認識鄉土之生活記錄呢?就民俗學研究領域言,德國民俗學者 Naumann.H 最先分類為表層文化與基層文化兩大類 15;日本柳田國男(1935,1942)分類為有形文化、言語藝術、心意現象;法國民俗學者 Saintyves,P分類為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社會生活。依其分類內涵包括了文化、藝術、心象、生活 ,在在顯示民俗研究領域之廣大。依日本民俗研究史( 上野和男等,1978)提案之研究領域,包括村落組織、家族與親族、農漁業、交通、交易、食衣住、人生禮儀、寺廟祭祀、

22、民間信仰、年行事曆、民俗藝能、口述文藝及民謠等。上述諸領域之活動均相對發生在空間中,也因活動具有某種特定意義與目的,空間組構配合需求就產生許多種機能不同的類型建築。由於建築用後評估之研究廣義言時,就是每一個人一生中,曾使用過各種不同的類型建築;而且每一個時代中,也均存在各種功能不同的建築。因此,可藉由民俗、生活的調查,全面瞭解各類型建築之使用樣態。三、建築用後評估研究理論觀點之探討空間性能的研究觀點1.空間性能的研究觀點建築結構體的物理性能概念較早深植人心,但重視空間性能卻遲至今日仍停滯於難以評估之論爭。主要原因是代表實體性能的諸指標明確且易建立評價共識 11,自然學問體係發展早、歷史長,迄今

23、成果累積豐碩。反之,到底由何種指標可以適切表達空間性能,基於何種評鑑價值,甚至誰有權力進行此種評估工作之公信力,現在仍處於理論建構之階段。研究物性觀點之一,即故障理論 ,收集故障標本,分析故障原因,改良物品設計,提高物性信賴度 12。相對於物性之空間的故障,可說是空間與活動對應之矛盾關係 。換言之,如何發現這些矛盾事實,解決這些矛盾現象,應可謂提升空間性能之研究上的重要觀點。因為空間的研究就是活動的研究。研究課題的成立,首先在於發掘空間的使用行為究竟發生了那些不能調適的問題。這些問題也許眾所皆知、明顯存在,或經歷苦心分析再予發掘; 這些問題有些出自使用者的怨言,有些來自管理者的困惑,或是研究者

24、過度敏感的質疑。然而這些怨言、困惑與質疑詳加分析後,常發現立場不同看法不一致的另一種矛盾。例如使用者視為問題,研究者認為只是使用習慣不良的原因;研究者認為是問題,使用者並不認為不方便等矛盾現象。然而對建築規劃研究者言,上述各立場者之怨言 、 困惑與質疑 ,均是設計之規劃研究的起火劑,惟有細心收集、採訪、體驗這些有價值的聲音,才能發現改善空間性能的途徑。總言之,空間設計的規劃研究,可視為如何評估空間性能的研究課題,至於評估觀點首重於空間與活動(或稱使用)對應關係中,是否存在矛盾事象之發掘。至於發掘問題以後之分析與評估之方法,行為科學研究方法相關可供參考專著甚多 13,本文不擬重述。今日臺灣建築空

25、間規劃研究之課題,如果能掌握空間中生活的事情的真相,以民俗調查方法創生第一手資料,將各類型空間被各階層的居住者、使用者如何實際使用的真相,忠實且系統記錄下來,乃當前空間規劃研究的第一步,也才是導入使用評估發展的有利正途。結 論本文強調建築空間的規劃研究,重點應置於使用者之行為研究。因此,研究過程若能確實取得使用現況之資料或數據,研究工作將被迫於理論推理思考,而難於嘗試歸納分析之進行。筆者認為建築空間研究的使用方式之調查 ,相當於物理、化學自然現象研究之實驗 。雖然理論物理、化學也許只要一張紙、一支筆、一把計算尺就可冥思求突創,但這終究是屬於少數人才有資格從事的遊戲。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丁肇中先生曾

26、說過,物理學之研究發展,95% 是經實驗物理開創的成績。盼望建築同行能體認使用調查與評估之重要,盼認同用後評估研究方法之同道者,在此園地裡,俯首彎腰,遍地黃金。註 譯l. Planning 興 Design 兩語定義參用梁實秋先生主編之最新實用英漢辭典 ,第十四版,民國 59 年 出版,P.15512.本文強調規劃與設計語意具有程序論上的前後關係,實質論上的粗精差異,所以偏向兩者是交互、 甚至是重疊關係,而不採完全重疊或完全分離的定義。3西山氏住宅研究調查方法日文稱 住 方調查 ,中文譯為起居方式調查 。4.吉武氏建築類型空間研究調查方法,日文稱使 方調查 ,中文譯為使用方式調查5從 John

27、 Hancock Callender 於 1968 年所編 Time-Saver Standards(Handbook of Architectural Design)或 Architectural Handbook(ALFREDM.KEHPER 編著),chapter two 或 programming and space determinations 等資料內容,均可窺探美國建築實務界嘗試以各種方式,收錄建築設 計參考實例及參用數據,這種資料彙整的工作,是國內建築界急需趕上之工作。6.1966 年 DMG(Design Methods Group)研究主位於加拿大舉辦Man-Environ

28、ment Relation 之國際設計規劃研討會。1968 年 DHC 於 MIT 舉辦第一次國際會議,其長期目標是為了 Environmental Design,並正式結合成立 環境設計研究協會 (EDRA) 。7由於國內有關 計劃名詞同義詞之嚴重混用情況,以關鍵詞電腦查詢文獻目錄時,現階必需同時 查詢下列諸詞,計畫、計劃、規畫、規劃、企畫、企劃。8.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以 用後評估 簡潔意達之中文首次出現。9建築計劃共上下兩冊,上冊內容為住宅、商店、醫院等建築,下冊為學校、航空站、工廠建築。10蔡正義(1975) 建築計劃與社會行為,江支川 (1986)建築

29、計劃學之醫院建築研究,丁清彥(1975) 高樓集合住宅建築計劃,青木正夫(1980)談公共建築之建築計劃 等。11就結構物載重強度(kg/cm2) 或材料力學性能硬度、軟度等指標,放諸四海皆易建立評價標準12信賴性工學是近代科技成品日新月異進步神速之管理學領域,主要對物品故障及性能測試,創立一套系統評估的方法。13.John Zeisel 著、關華山譯之lnquiry by Design及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 (楊國樞等合著 )二書頗有參考價值。14本法依都市計劃法第二十六條規定, 擬定計劃之機關每五年至少應通盤檢討一次,依據發展情況,並參考人民建議作必要之變更。 15 此二分法在強調研究對象

30、除有表象事實外,更應追究深層心智之研究。參考文獻1陳格里,1982 ,建築規劃的理論探討,東海學報 pp.399-4122王明蘅,1988 , 設計 之設計或者是設計運算理論之概念模型,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學術研究發表會論文集,pp.l95-1983黃世孟,1987.3,建築空間規劃研究與理論建構之序說,中華民國建築學刊 N0.9,pp.70-854黃世孟,1989.4,從建築物用後評估探討學校建築之規劃與設計,建築師雜誌, PP.72-765陳格里,1983.12,建築規劃理論的初探,中華民國建築學刊 N0.5,PP.102-l116,吉武泰水,1964,建築計畫 研究,鹿島出版會7鈴木成文等, 1975,建築計畫,實教出版社,第 l 版8李俊仁譯,1976.11/1977.1,建築計劃(Architectural Programming)上、下,建築師雜誌9齊姆林,雷詹斯坦著,李婉婉譯,1983.11 , 建築物用後評估簡介,建築師雜誌 8(11):321o.John Zeisel,1978,Inquiry by Design,11,楊國樞、文祟一、吳聰賢、李亦園合編, 1978,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 上下冊),東華書局,第十二版12上野和男等編,1989.2,民俗研究 ,吉川弘文館,第 6 版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