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量子力学导论 Introduction to Quantum mechanics,成都理工大学 2016年9月11月,课程内容,第一章 波函数和薛定谔方程 第二章 一维势场中的粒子 第三章 力学量用算符表达 第四章 力学量随时间的演化 第五章 中心力场 第七章 量子力学的矩阵形式与表象变换 第九章 力学量本征值问题的代数解法 第十章 微扰论,第二章 一维势场中的粒子,2.1 方势(一维定态问题的求解) 1、一维无限深平底势阱 2、一维有限深势阱 3、势垒贯穿,1、一维无限深平底势阱,a 一维无限深势阱的求解,求解定态薛定谔方程分四步: 列出各势域的一维定态薛定谔方程 解方程给出通解形式 使用波
2、函数边界条件定解 定归一化系数,1、一维无限深平底势阱,列出各势域的一维定态薛定谔方程,1、一维无限深平底势阱,解方程、使用波函数边界条件定解,当x -,有限,C2=0。,从物理考虑,粒子不能透过无穷高的势壁。根据波函数的统计解释,要求在阱壁上和阱壁外波函数为零,特别是(-a) = (a) = 0,1、一维无限深平底势阱,使用波函数边界条件定解,波函数连续,1、一维无限深平底势阱,定归一化系数,1、一维无限深平底势阱,定归一化系数,1、一维无限深平底势阱,一维无限深势阱中粒子的能量与定态波函数为:,对于一维无限深方势阱,粒子束缚于有限空间范围,在无限远处, = 0 。这样的状态,称为束缚态。一
3、维有限运动能量是分立能级,组成分立谱,基态(n=1),激发态(n1)。,1、一维无限深平底势阱,b 物理意义 能量离散,基态能量不为0,相邻能级间隔,与经典最低能量为零不同,这是微观粒子波动性的表现,因为“静止的波”是没 有意义的。,1、一维无限深平底势阱,b 物理意义,波函数,波函数交替为偶、奇函数,随能量升高,与x轴交点越来越多,1、一维无限深平底势阱,c 定态波函数的性质 定态波函数的正交归一,定态波函数的完备性,任一波函数(x)可用定态波函数的线性组合表示:,1、一维无限深平底势阱,d 方程通解 无限深势阱中,薛定谔方程的特解为:,无限深势阱中,薛定谔方程的通解为:,1、一维无限深平底
4、势阱,e 系数Cn,由初始波函数,1、一维无限深平底势阱,实际情况的极端化和简化,三维方势肼,第二章 一维势场中的粒子,2.1 方势(一维定态问题的求解) 1、一维无限深平底势阱 2、一维有限深势阱 3、势垒贯穿,2、一维有限深势阱,三个区域的定态薛定谔方程:,-V0 0,2、一维有限深势阱,A 方程求解,-V0 E0,当x时,波函数有限。A=0,C=0,2、一维有限深势阱,A 方程求解,偶宇称态,2、一维有限深势阱,A 方程求解,偶宇称态,2、一维有限深势阱,A 方程求解,奇宇称态,2、一维有限深势阱,B 物理意义能量 (能级) 束缚态能级为有限个分立值 至少有一个,能级总数为波函数 无论能
5、量大小,粒子在全空间都有出现。,-V0 E0,第二章 一维势场中的粒子,2.1 方势(一维定态问题的求解) 1、一维无限深平底势阱 2、一维有限深势阱 3、势垒贯穿,25,经典量子?,3、势垒贯穿,已知粒子以能量E沿x正向 入射,3、势垒贯穿,A 方程求解,三个区域的定态薛定谔方程 方程可写为:,0 V0,3、势垒贯穿,A 方程求解,0E V0,利用波函数连续、波函数导数连续确定各参数。,3、势垒贯穿,B 反射系数与投射系数,透射系数:透射波几率流密度与入射波几率流密度之比称为透射系数 JD/JA,反射系数:反射波几率流密度与入射波几率流密度之比称为反射系数 JR/JA,3、势垒贯穿,B 反射
6、系数与透射系数,即使 E V0,透射系数并不等于零。,粒子能够穿透比它动能更高的势垒的现象称为隧道效应。它是粒子具有波动性的生动表现。当然,这种现象只在一定条件下才比较显著。,例1: 入射粒子为电子。,设 E=1eV, U0 = 2eV, a = 2 10-8 cm = 2, 算得 T 0.51。,若a=5 10-8cm = 5 , 则 T 0.024,可见 透射系 数随势垒宽度增加而迅速 减小。,质子与电子质量比 p/e 1840。 对于a = 2 则 T 2 10-38。 透射系数随粒子质量增加 而迅速减小。,例2: 入射粒子为质子。,可见透射系数明显的依赖于粒子的质量和势垒的宽度。只有粒
7、子的质量和势垒宽度比较小时,隧道效应才显著,32,经典量子,隧道效应,量子力学提出后,Gamow 首先用势垒穿透成功的说明了放射性元素的衰变现象。,隧道效应应用, 粒子怎么过去的呢? 通过隧道效应出来的,对不同的核算出的衰变概率和实验一致,势垒高度,第一台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是由美国IBM公司的宾尼和罗雷尔在1982年发明的,它的显微分辨率超过电子显微镜数百倍,达到0.1nm。,隧道效应应用,STM 是一项技术上的重大发明,用于观察表面的微观结构(不接触、不破坏样品),原理:利用量子力学的隧道效应,35,E,A常量,样品表面平均势垒高度(eV),扫描隧道显微镜(STM)装置示意图,隧道效应应用,37,38,“扫描隧道绘画”,一氧化碳“分子人” “原子和分子的观察与操纵” - 白春礼 P.151 图7-8,CO分子竖在铂片上 分子人高5nm,39,1993年美国科学家移动铁原子,铁原子距离0.9纳米,“量子围栏” 48个铁原子排列在铜表面,作业,P49: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