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41 ,大小:474.50KB ,
资源ID:3328770      下载积分:2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332877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深圳大学理科选修《生物安全与人类生活》课件 第八章 转基因微生物生物安全.ppt)为本站会员(dzzj200808)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深圳大学理科选修《生物安全与人类生活》课件 第八章 转基因微生物生物安全.ppt

1、第八章转基因微生物 生物安全,一、前言 从生物安全的角度看,与高等动、植物相比,微生物的显著特点是: 个体小、繁殖快、数量大、易变异 病毒大小通常以纳米(10-9m)计量,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大多数细菌和真菌大小以微米(10-6m)计量,借助光学显微镜才能看到。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速度快,常见大肠杆菌在适合条件下每20min繁殖一代,1个细菌1天之内可繁殖到约21021个。 微生物数量大,通常1g普通的土壤中约含有上亿个微生物。 微生物具有很强的遗传变异与适应能力。由于缺少组织结构,直接生活于自然环境中,微生物容易受周围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而发生变异。 此外,微生物还具有分布广泛、生命力强、容

2、易扩散等特点。能在极端环境生存、容易在不知不觉中传播扩散、可通过空气、水、土壤、动植物及其残体进行远距离传播。,转基因微生物更易产生环境风险,微生物大小的直观感觉,不同微生物的增殖速率 微生物名称 代时 每日分裂次数 温度 每日增殖率 乳酸菌 38分 38 25 2.71011 大肠杆菌 18分 80 37 1.21024 根瘤菌 110分 13 25 8.2103 枯草杆菌 31分 46 30 7.01013 光合细菌 144分 10 30 1.0103 酿酒酵母 120分 12 30 4.1103 小球藻 7小时 3.4 25 10.6 念珠藻 23小时 1.04 25 2.1 硅藻 17

3、小时 1.4 20 2.64 草履虫 10.4小时 2.3 26 4.92,发酵工业的微生物生存在封闭环境中,生存环境固定,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可能性较小。 农业生产中应用的转基因微生物必须通过环境释放才能发挥作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估极难,因此世界各国均采取慎重的态度。 由于转基因微生物安全性评价程序复杂,申请进行田间试验和环境释放的数量不多,19861994年全世界批准1500例转基因生物田间试验,转基因微生物所占比例不足6%。 转基因微生物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可归纳为以下6类: 出现新的有害微生物; 增强有害微生物的危害性; 对非目标生物的危害; 破坏微生物群落,改变微生物群落的结构

4、; 对生态系统的副作用,影响能量和物质循环; 破坏生物多样性。,二、转基因微生物的发展情况 1、转基因微生物的应用范畴 医药领域 转基因微生物使一些只能处于研究而无法生产的药物变成可能,或极大的降低生产成本。 如:胰岛素原来只能从动物的胰脏中提取,数量很少,生产成本很高,只有富人才用得起。利用转基因技术将胰岛素基因转到大肠杆菌中生产,产量很高,极大的降低了生产成本,使之成为大众用得起的药物,给广大患者带来福音。 工业生产领域 转基因微生物为工业生产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 如:琥珀酸是工业上重要的高分子化合物,用来制造可降解塑料和电子产品用纤维,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但常用生产方法效率低下,成本高

5、,每kg产品售价高达数十美元。 棒状杆菌能把糖分解为丙酮酸,通过转基因技术植入含有某种酶的基因后,转基因棒状杆菌能将二氧化碳中的碳和丙酮酸结合在一起,最终合成琥珀酸,生产成本降到1美元/kg以下。,农业领域 通过微生物侵染植物,将特定基因转入植物体内,产生有利于人们要求的植物。如:转基因抗虫棉是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Bt基因整合到棉花细胞染色体上,从而提高棉花的抗棉铃虫的能力,提高了农作物产量。 食品加工领域 利用转基因微生物生产的酶制剂对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加可口的食品方面,应用前景很广。 目前,欧洲有许多食品加工酶制剂是由转基因微生物发酵生产的。第一个批准转基因微生物生产食品的国家是瑞士,19

6、89年瑞士政府就批准了转牛凝乳酶的转基因微生物商业化生产,这种凝乳酶可以用来生产奶酪。 环境保护方面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的超级微生物在清除重金属污染、石油对海洋的污染、污水处理等方面发挥前所未有的作用。 新能源开发领域 通过向微生物中转入特定的基因使微生物可以将生活垃圾或者植物秸秆转化成有机燃料,在改善环境的同时解决了能源的问题。,遗传工程农业微生物的田间试验最早始于美国,1984年美国环境保护局开始受理作为生物农药的遗传重组微生物的田间试验申请。目前申请进行田间试验和环境释放的数量在快速增加,基因工程微生物实用化、商品化和产业化的发展迅速。 按照用途,转基因微生物可分为:植物用转基因微生物

7、、 动物用转基因微生物、 其它转基因微生物,2、我国转基因农业微生物工程的发展前景 在“十一五”、“863”计划中,农业基因工程微生物的研究进一步扩展: 在微生物农药方面,除杀虫与防病细菌制剂以外,新增杀虫病毒、真菌和农用抗生素课题。 环境与特殊微生物的研究由于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关系重大而单列,研究内容除农业环境污染外,还涉及工业、城市、水域等重要污染物降解的微生物技术,以及成为近年研究热点的“难培养和极端环境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进入21世纪以来,市场对高质量、无污染的绿色农业产品的需求大大增加,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呼声不断高涨。必须准确把握微生物生物技术的发展方向,在51

8、0年内使我国农业与环境微生物技术成为新兴的、对国民经济发展有较大贡献的高技术支柱产业。,三、植物用转基因微生物 主要是指通过重组DNA技术研制的、直接应用于植物上的微生物。 目前国内外已经生产应用或已显示出良好应用前景的植物用转基因微生物按其用途可以大体上分为2大类:防病杀虫微生物和固氮微生物。 1、防病杀虫微生物 习惯上,将用于防治植物病、虫、草害以及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调节控制作用的微生物制剂称为微生物农药。 化学农药造成环境污染、食物残毒、病虫害抗药性等多方面问题,因此,人们对具有高度专一性和选择性、对人畜和天敌安全、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微生物农药的开发应用日益重视。 典型的代表是苏云金芽

9、孢杆菌(Bt)。Bt是一种土壤中普遍存在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在不同生态环境中均有分布。其主要杀虫作用是在芽孢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杀虫晶体蛋白,又称为-内毒素。,Bt有丰富的多样性,不同菌株产生不同的杀虫晶体蛋白,对不同的昆虫和线虫等具有高毒力。已发现的Bt杀虫蛋白基因分为2大类24组70多个种类。 一种Bt往往只对一种或几种目标昆虫有作用。常见的Bt主要对鳞翅目(如蛾、蝶类)、鞘翅目(如金龟子、天牛)、双翅目(如蚊、蝇)昆虫有毒,有些Bt对膜翅目、直翅目、同翅目昆虫及少数线虫和原生动物也有不同程度的毒性。 Bt对人、畜和其他哺乳动物无毒,因为哺乳动物消化道的酸碱度和蛋白酶种类等与昆虫差异很大。 19

10、83年第一个Bt产品在法国问世,目前各国生产的Bt商品制剂已达200多种,是世界上产量最大、发展最快、应用范围最广的微生物杀虫剂。 1982年研制成功防霜冻的无冰核活性工程菌,田间试验防治草莓霜冻效果达70%以上; 防治果树根癌病(又称冠瘿病)的放射土壤杆菌工程菌K1026,防病效果和稳定性高于自然菌株K84,以NoGall为商品名于1991和1992年先后在澳大利亚和美国获准登记,成为世界上第一例商品化的转基因微生物杀菌剂。,美国Mycogen公司将Bt导入荧光假单胞菌,发酵生成晶体蛋白后菌体灭活制成菌剂,对紫外线的抵抗力提高36倍,1991年起有MVP、M-Trak、M-Peril等产品获

11、准登记,用于防治小菜蛾等蔬菜害虫、马铃薯甲虫、玉米螟等; 美国Crop Genetics International生产的Incide内生杀虫菌剂则是将Bt基因导入能在玉米植株维管束内繁殖的内生菌中,杀虫毒素随细菌繁殖而不断增殖,用该菌处理玉米种子后,玉米螟危害率显著降低。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正在研究开发的植物用防病杀虫微生物有13种,涉及基因16种(不包括标记基因和报告基因)。其中: 防治小麦全蚀病的荧光假单胞工程菌荧光93; 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的致病性基因缺失工程菌Du728和SL3751; 新解离载体系统导入不同Bt特异杀虫晶体蛋白基因和增效基因的延缓害虫抗性高效广谱工程菌BMl3820B

12、t和高产广谱工程菌WG-001; 转Bt杀虫晶体蛋白基因并兼有杀虫与防病作用的荧光假单胞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构建; 转Bt杀虫晶体蛋白基因或蜕皮激素UDP葡萄糖转移酶基因的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 等已经进入中间试验和环境释放阶段。,2、固氮微生物 21世纪30年代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年需粮食(人均400kg)6.4亿T,每收获1T粮食约投入100kg尿素,总计需尿素6400万T,满足年产30万吨尿素厂300座。投资巨大,消耗大量石化能源,污染大气、水体;提高农业生产成本。 生物固氮不降低土壤生产力,不污染环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自19世纪末以来根瘤菌和豆科植物共生固氮一直是研究的重点。

13、重组根瘤菌 已发现3类固氮基因:结瘤基因(nod)、固氮基因(nif)和共生固氮基因(fix),分别以nodD、nifAL和fixLJ为主要调节基因。 1996年美国Research Seeds公司的研究人员将固氮正调节基因与增强碳代谢的四碳二羧酸转移酶基因共同整合于苜蓿中华根瘤菌的染色体,新构建菌株比出发菌增产达12.9%,于1997年获准进入有限商品化生产应用。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柯玉诗等(2000)将nifA质粒引进到水稻根际固氮菌,水稻平均增产7%。,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采用DNA重组方式将肺炎克氏杆菌nifA基因引入到大豆根瘤菌中,业已获得大豆根瘤菌工程菌。 叶小梅等(2003)

14、通过5年的田间试验,表明含肺炎克氏杆菌nifA基因重组大豆根瘤菌工程菌株的固氮能力较之出发菌有较显著的差异,田间产量比空白对照提高10%左右,比出发菌提高5%左右。 我国科学家构建了携带组成型表达nifA的质粒,将其引入阴沟肠杆菌和大豆根瘤菌,其固氮作用不再受铵抑制,用此基因工程菌接种水稻和大豆可获得增产。 另外具有吸氢酶的固氮微生物研究也在进行,吸氢酶可吸收氢产生的能量,提高其固氮效率。,重组联合固氮菌 联合固氮菌在改善禾本科植物氮素营养方面具有潜在价值,可能成为非豆科植物打开一条“体内固氮”的新途径。 影响根瘤菌共生固氮效率的主要固氮酶基因:有四碳二羧酸转移酶基因、固氮酶调节基因、吸氢酶基

15、因、共生质粒和缺陷型回复突变等。 在众多的联合固氮菌中,以肺炎克氏杆菌、巴西固氮螺菌和固氮粪产碱菌的研究较为深入。现已克隆了这些细菌的nifHDK、nifAL、ntrBC等固氮酶结构基因和调控基因。试验的主要作物是水稻、玉米、黄瓜、番茄等菜;受体菌包括阴沟肠杆菌、催娩克氏菌、类球红细菌、日勾维肠杆菌等。,3、植物用转基因微生物的相对安全性 绝大多数大规模生产应用的植物用微生物都是安全的,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没有显著的不利影响。当前已经批准商品化生产和已知具有商品化生产应用前景的植物用转基因微生物产品主要为细菌和病毒制剂,其应用具有多重安全保障。 首先,受体微生物(如防治害虫的Bt、棉铃虫核型多

16、角体病毒、固氨的根瘤菌)通常有深入系统研究的基础以及在国内外农业生产上长时间安全使用的历史和经验。所转移的外源基因来自安全的生物,遗传背景和生物学功能相当清楚,基因操作方法往往还能进一步增加转移基因的安全性。 其次,转基因微生物从研究开发到生产应用的各个环节都要进行安全性试验,通过所在单位和农业部门有关生物安全委员会的分阶段评审把关。 最后,进入大规模生产应用之后还要继续进行长期应用的跟踪观察和监测。通过这些程序,植物用转基因微生物环境应用的安全性应该是清楚的和可控制的。,4、植物用转基因微生物安全性的特点 植物用转基因微生物申请进行田间试验起步较早,但数量不多,增长速度较慢。 1986199

17、4年,全世界批准1500例转基因生物田间试验,转基因微生物比例不足6%; 19911994年,欧盟批准250余例转基因生物田间试验,转基因微生物仅占5.5%。 其中转基因微生物的生物安全性就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由于个体小、繁殖速度快、容易发生变异,一旦成为有害生物,其传播之快、影响面之大,往往是始料不及的。 受这种心理的影响,许多国家的管理部门对微生物的安全性评价内容和指标提出很高要求。 因此,对农业生态和自然环境的长期效应以及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就成为当前转基因植物用微生物安全性的热点。,5、植物用转基因微生物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 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危险 致病性 抗药性 食品安全性 对

18、生态环境的潜在危险 致病性和毒性 生存竞争能力 传播扩散能力 遗传变异能力 遗传转移能力 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四、动物用转基因微生物及其产品的安全性 动物用转基因微生物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修饰的动物用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及其它微生物。 以基因工程疫苗为代表,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口蹄疫的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是最早报道的基因工程疫苗。 近20年来,已相继研制成功一些用于动物疫病免疫预防用的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重组活载体疫苗、基因缺失疫苗、DNA疫苗等。 1、国外研发现状和发展趋势 已有许多动物病毒抗原基因在杆状病毒、酵母等表达系统中成功表达。有: 狂犬病病毒的囊膜蛋白G,禽流

19、感病毒蛋白HA,伪狂犬病病毒的囊膜糖蛋白gP50,牛I型疱疹病毒糖蛋白,牛轮状病毒VP8,新城疫病毒蛋白F和HN,非洲马痘病毒VP7,传染性法氏囊病毒蛋白VP2,口蹄疫病毒的衣壳前体蛋白,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纤突蛋白,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的衣壳蛋白(VP1)与非结构蛋白(VP2、VP3)、马立克氏病病毒的糖蛋白B等。,用低致病力的痘病毒、疱疹病毒、腺病毒或细菌作为载体构建基因工程重组或载体疫苗,具有常规弱毒疫苗的所有优点,而且便于构建多价疫苗。主要有: 痘苗病毒载体疫苗 截止1990年,已经有36种病原的基因在痘苗病毒中进行表达,都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免疫保护性。比较成功的有表达狂犬病病毒蛋白G的重组

20、疫苗病毒和表达牛痘病毒蛋白F和HA的重组痘苗病毒疫苗。 家禽痘病毒 包括鸡痘病毒(FPV)、金丝雀痘病毒(CVP)和鸽痘病毒载体疫苗。目前,利用禽痘病毒载体成功地表达了新城疫病毒蛋白F和HN、禽流感病毒的蛋白HA和NP、马立克氏病毒糖蛋白gB、禽白血病囊膜蛋白、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蛋白VP2、牛白血病病毒的膜蛋白、猫白血病毒的膜蛋白、牛病毒性腹泻病毒蛋白E2、禽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囊膜蛋白、火鸡出血性肠炎病毒蛋白Hexon,狂犬病毒糖蛋白和麻疹病毒糖蛋白等。 腺病毒载体疫苗 如HSV-1、B型肝炎病毒、呼吸道合胞体病毒、HIV、SIV、水疱性口炎病毒、狂犬病病毒、牛副黏病毒3型、牛疱疹病毒I型、牛

21、冠状病毒漕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疱疹病毒载体疫苗 目前兽医领域研究的疱疹病毒载体有:火鸡疱疹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牛疱疹病毒I型和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已完成动物试验并显示出良好前景的重组疱疹病毒疫苗有分别表达口蹄疫病毒VPl基因、猪痘病毒E2基因、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GP5基因、猪流感病毒HA基因的重组伪狂犬病毒疫苗、表达传染性法氏囊病毒VP2基因的重组马立克氏病毒疫苗、表达禽流感病毒HA基因的重组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疫苗等。 细菌 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李氏杆菌等为载体的重组活疫苗,这也是目前国际上基因工程疫苗研究与开发的热点之一。 基因缺失疫苗 是一类发展前景很好的基因工程疫苗。国际上最

22、成功的是伪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美国已研制出双基因和三基因缺失疫苗,如TK-/gG、TK-/gC_和TK-/gE-/gI-等,并已商品化生产,投放到市场,已在欧、美国家普遍使用,在对猪伪狂犬病的净化和扑灭计划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TK基因缺失疫苗于1984首先在美国报道。 DNA疫苗 将病原的保护性抗原基因与含真核启动子的质粒DNA连接后直接导入动物体内,在机体内表达相应抗原蛋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对相应抗原的免疫保护作用。DNA疫苗可诱导机体同时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DNA接种对许多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以及肿瘤预防有一定的效果,包括:A型流感病毒、伪狂犬病毒、传染性

23、喉气管炎病毒、乙肝病毒人艾滋病病毒、,牛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疟原虫及寄生虫等。其中疟原虫、疱疹病毒2型(HSV-2)、艾滋病病毒的DNA疫苗已进入临床试验。 一些新型疫苗 如可食性疫苗、多表位疫苗,T细胞疫苗,RNA复制子疫苗等也是国际上研究热点。 美国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制成功的兽用疫苗主要有幼畜腹泻疫苗、口蹄疫疫苗、狂犬病疫苗和禽痘病毒活载体疫苗等。 目前已正式投入生产并广泛应用的基因工程疫苗主要有: 含狂犬病病毒糖蛋白G基因的重组牛痘病毒疫苗,已在北美和欧洲广泛应用于预防野生动物的狂犬病; TK和gE双基因缺失的伪狂犬病疫苗已在美国和部分欧盟国家广泛应用,特别是启动猪伪狂犬病根除计划的国家

24、都是使用这种基因缺失疫苗; TK和gE双基因缺失的牛传染性气管炎病毒疫苗也在许多国家使用,荷兰于1998年5月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TK和gE双基因缺失的疫苗以便根除此病, 表达禽流感病毒HA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疫苗和表达新城疫病毒F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疫苗也已获得美国农业部注册,开始产业化生产。,2、国内研发现状和发展趋势 在研究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没有实质性差距,但在产业化方面的差距比较明显,资金投入和企业介入严重不足。近几年,我国动物用基因工程疫苗研究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已有多种问世,并进入安全性评价阶段。 涉及的疫病病原有:禽流感病毒、鸡新城疫病毒、禽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

25、毒、鸡马立克氏病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猪痘病毒、口蹄疫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大肠杆菌、猪囊虫等。 研发的基因工程疫苗的种类包括: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重组活载体疫苗、基因缺失疫苗、DNA疫苗等。 我国第一个商品化的基因工程疫苗是仔猪腹泻大肠杆菌K88/K99二价基因工程疫苗。已通过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并获得农业部新兽药证书。 进入产业化生产和应用的基因工程疫苗有:伪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禽流感重组灭恬疫苗、禽流感重组鸡痘病毒活载体疫苗、传染性喉气管炎重组鸡痘病毒活载体疫苗、“O”型口蹄疫病毒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已通过农业部农业

26、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进入兽用新生物制品审查的产品有:猪生长抑素基因工程疫苗、马立克氏病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猪囊虫核酸疫苗、幼畜腹泻双价基因工程苗、新城疫重组鸡痘病毒基因工程疫苗等。 此外,饲料用转基因微生物在我国也取得成功,如转植酸酶酵母已通过农业部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并已产业化生产和应用。 近年来以转基因植物为表达系统的可食性疫苗也已成为我国的研究热点。 产业化和商品化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方向,此外,如何提高免疫效力,达到或超常规传统疫苗的效果,是目前和今后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3、动物用转基因微生物的潜在危害 动物用转基因微生物在研究、开发和应用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尤其是对人类、动物健康和生

27、态环境的潜在危险性引起了科学家和公众的高度重视和关心。 动物用转基因微生物主要包括动物用转基因活疫苗和动物用转基因活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其安全性问题主要表现在对人类、动物健康和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危害2个方面。,1)对人类和动物健康的潜在危害 3个主要方面: 致病性 指其感染并致人或动物发病的能力,包括毒性、致癌、致畸、致突变、过敏性等。转基因研究中,基因的多效性和次生效应有时会产生不可预知的变化,可能增加新的致病性,或致病性增强。 抗药性 抗药性基因可能导致人和动物对抗生素等产生抗药性 抗药性基因可能转移到与人类和动物关系更密切的致病性微生物,引发更大的麻烦。 应尽量避免使用对人、畜常用的、重要的

28、抗生素和其他主要药物有抗性的微生物和标记基因;采用新技术使其不能表达甚至自动解离,使人类和动物的健康能够得到更好地保障。 食品安全性 转基因微生物进入体内后是否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人类食用后是否对健康产生影响。 转基因及其表达产物是否残留在动物产品中,人类食用后是否对健康产生影响。,2)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危害 转基因微生物应用于动物后,经消化、呼吸等系统释放到环境中,从而对环境质量或生态系统可能造成不利影响。主要有6个方面的考虑: 致病性和毒性 Ronald等(1996)报道,猪伪狂犬病病毒基因缺失疫苗菌株和野生型强毒株均可在靶动物浣熊体内存活并繁殖,这为两个毒株间的基因重组、导致毒力增强提供了

29、先决条件。 生存竞争能力 包括:存活力、繁殖力、持久生存力、定殖力、竞争力、适应性和抗逆性等。 一些试验结果表明,除极少数情况外,大多数转基因微生物与其非转基因的亲本微生物(受体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存活、定殖和竞争能力基本上是一致的,并不具有特殊的生态竞争优势,甚至在相当多的试验条件下,转基因微生物的生存竞争能力比非转基因微生物的生存竞争能力还弱。,传播扩散能力 指微生物通过土壤、空气、水、植物残体、昆虫或其他动物等进行近距离或远距离转移的能力。 动物用转基因微生物在使用区内和向使用区外环境(特别是水体和高空气流)中传播扩散的能力、机制及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危害是生物安全评价的重要指标。 遗传变

30、异能力 指动物用转基因微生物及其基因(特别是转基因)在不同生理生态条件下遗传的稳定性及其发生适应性变异或突变等的能力。 微生物繁殖速度快,10-6-10-12的变异率也能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发展为数量可观的种群,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遗传稳定性也是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指标。 遗传转移能力 指动物用转基因微生物向本地非转基因的同种微生物和其他生物(包括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发生遗传物质转移的能力。 同种本地微生物以及其他生物物种获得该遗传物质后,存在演化为新的有害生物或增强有害生物危害性的风险。 有多篇研究报道,猪伪狂犬病病毒基因缺失疫苗菌株可与野生型强毒株进行基因重组,使重组病毒毒力增强,并且失去诊断标记

31、基因,并可导致标准血清学试验不能检测的强毒株扩散,使疫病扑灭计划难以实现。,对生态环境不利影响 主要包括: 转基因微生物广泛传播扩散或通过遗传变异成为有害生物或与其他协同作用增强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性; 基因向其他生物转移产生新的有害生物或使原有害生物加重其危害性; 对非目标生物造成危害,如生物防治微生物扩大寄主范围或杀虫杀菌谱而对蜜蜂、珍贵蝴蝶、有益微生物等造成危害; 破坏生物多样性、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各种复杂的生态效应,如一些生物物种种群数量显著减少甚至灭绝、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受到严重影响并可能导致土壤肥力和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出现新的生物灾害或环境问题影响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等。,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