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 中本(2)班 陈凤婷 2007014201朦胧之美朦胧韵味,如雾霭,虽迷蒙,但却迷幻,意味深长。题记朗月照花,深潭微澜是清晰透明的美,但我们不能否认杏花烟雨,雾花水月也是一种美;江北高山、奇峰突兀是坚定透彻的美,但我们不能否认江南小桥,雾锁楼台也是一种美。生活也是如此,精确的数据、经典的公式是严谨的美,而深刻的散文、瑰丽的诗篇更是体现着生活朦胧之美。壁立于长江巫峡两岸的巫山十二峰,以神女峰的景色最为著名。在晴空万里、能见度极好时观赏此峰,山光水色一目了然,反倒觉得索然无味。而在薄雾弥漫、云霞缭绕之中,神女峰仿佛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若隐若现的峰峦和关于神女的美丽传说相映成趣,展现出引人入胜
2、的朦胧之美。可见,朦胧之美以独树一帜的风格鲜活于大千世界之中。曾经有位诗人说过:仰望星空的人,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纤瑕;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上一样复杂。诚然,星星上尘土展示的是荒凉与真实之美,然而关于星星月亮的美丽传说却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正是这些遐思,正是这些朦胧的美丽唤起人们心中的向往,引导着人们飞向月球、飞向火星、飞向外太空、生活中的朦胧之美是生活进步的助推器。朦胧之美是传统的民族文化的源头。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女娲造人,从嫦娥奔月到夸父逐日,缤纷多彩的神话故事作为民族的瑰宝流传下来。这些,何尝不是前进中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
3、朦胧的感知呢?即使在接受了物种起源和进化论的今天,信奉无神论的我们仍旧可以在其中体会到想象的朦胧美。张继的枫桥夜泊千百年来广为传诵,那一句“江枫渔火对愁眠”更是深入人心。然而近年来,不少人却提出新解,将之译为江村桥和枫桥对着愁眠山,还不惜为此进行考证,结果将千古绝唱的动人意韵破坏得荡然无存。如果说探索月球是未知的神秘在召唤我们,是对朦胧之美的继承,那对“新解”所做的考证就完全是画蛇添足。当汨罗江畔的屈原吟出天问时,我想他并不是单纯为了追求一个问答。问天何寿?问地何极?生何欢?死何苦?情为何物?苍生何辜?若是将这些疑问尽数回答,那这千古瑰丽诗篇的韵味岂不是要荡然无存?其实,艺术作品中的朦胧之美则
4、将人们的审美感知提升到理性高度。当代中国诗坛异军突起的朦胧诗,较好地适应了社会转型期人们的多维思考以及审美价值的嬗变,至今备受青睐。琼瑶一曲月朦胧鸟朦胧,一夜间唱响海峡两岸,令多少俊男靓女如痴如醉。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甜甜地笑了几百年。那梦幻般的神秘笑容,迸射出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成为朦胧之美的传世之作。朦胧之美省略了纤毫毕见的瑕疵,营造出静谧幽远的意境,给人们带来“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理愉悦与快慰。这一审美规律对我们美化生活不乏指导意义。风沙飞扬的春季,许多姑娘出行喜欢头裹一块纱巾,薄如蝉翼的红纱巾随风飘舞,抵御了沙尘的侵袭,增添了女性的妩媚,构成一道亮丽的都市风景。在居室美化中,窗纱帘由其防止蚊虫的实用功能逐渐过度到以赏心悦目为主的审美功能,阳光透过绚丽的纱帘照到室内,构成柔和温馨的氛围,比起阳光直射效果更佳。当然,违背了朦胧之美的规律,也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君不见,时下许多摩登女郎似乎以为“越透越露越招人喜爱”,于是不分场合袒胸露背,东方女性含蓄美、典雅美的传统于此荡然无存。这些年轻人倘若在穿着上持重一些,含蓄一些,也许更能展示女性的魅力与气质。生活的智者总会在如流的岁月中坐观红尘,拈花微笑。纵然失意如张继,悲古如屈原仍能品出生活的朦胧意韵,我们又何苦去破坏呢?或许懂得领略朦胧之美,才能懂得生活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