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87 ,大小:8.51MB ,
资源ID:3303133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330313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文化扩散.ppt)为本站会员(weiwoduzun)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文化扩散.ppt

1、专题2 文化扩散与文化整合,1、文化扩散及相关理论研究 2、语言的扩散 3、宗教的扩散 4、文化整合,主要研究内容,文化扩散(cultural diffusion)是指文化从一地扩散到另一地的空间过程。 文化传播是比文化扩散更宽泛的概念,既包括文化的代际传承,也包括文化的空间扩散。 文化扩散主要可分为两种类型:扩展扩散(expansion diffusion)和迁移扩散(relocation diffusion)。,1、文化扩散及相关理论研究,扩展扩散是指思想或某种文化特征在空间上通过该地的居民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如同滚雪球那样,随着这种思想接受的人越来越多,其空间分布也越来越大。 例

2、如古代农作物的扩散和现代呼啦圈的扩散,1.1扩展扩散,占城稻,又称占禾或早禾,原产于越南的中南部,最早传入我国福建地区。占城稻有很多优点,如耐旱、穗长而无芒,粒差小,对土壤适应性强,生长季短,从播种至收获仅需50余日。因该稻原为热带品种,经多次移植试验才得以成功,它为我国长江以南与淮南地区的双季稻和稻麦两熟制提供了可能,所以从福建向北传播,到北宋真宗时已进入淮南地区。,淮南地区的双季稻,棉花是从南方和西北两路传入中国的。在东汉时在海南、云南已有种植,南北朝时西北地区已出现棉花。但是,我国的中原地区直到宋末元初才有种植。,我国最大的棉花产区之一新疆阿勒泰地区,因为很多农作物的传播有适应当地水土的

3、过程,加上古代交通不发达,信息传递较慢,所以传播较慢。 当今的通讯有无线电、报刊、特别是电视,使有些文化现象扩展、扩散相当迅速。例如,呼拉圈这类兴起于一时的东西很能说明问题。 呼拉圈在美国虽然首先出现在西部城市、接着向全国传播,其速度之快可以说几乎是各地同时出现一样。美国地理学家维布泽伦斯基(Wibur Ze-linsky)对此曾作过生动的描述:在1958年8月,我从加利福尼亚州的圣摩尼卡开车前往底特律,平均每天行驶约400英里。沿途几乎每个杂货铺的橱窗中都匆忙地把刚从加利福尼亚送货卡车上卸下的呼拉圈放上去。前一周的全国电视节目中才提起人们对这种东西的热望。这是一种轰动一时的令人不安的事件,似

4、乎成了一种革新的浪潮。,扩展扩散可分为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1)传染扩散 这是指事物的传播是通过已经接受这种事物的人同正在考虑该事物的人之间的接触进行的。这种扩散的特点类似于某些传染病的传播一样,是通过人的直接接触而传播的。因为这种扩散需要直接接触,所以其范围在短期内只限于局部地区。,传染性扩散的过程(1781年欧洲流行性感冒的扩散),例如,美国1869年从怀俄明州开始的妇女选举权问题,首先传播到落基山地区的各州,而后又从这里向西与向东传播。传播到各州的标志是该州的立法机构通过了必要的法律,承认妇女有选举权。可是,有的州长期阻止这一过程。直到1920年美国宪法通过了一项修正案时,美国南

5、部才承认妇女的投票权。,2)等级扩散 它是指一种文化现象按照某种等级顺序从高到低或者由低到高的扩散过程。因此其传播不取决于人们的接触程度。 例如: 新的奢侈消费品的传播: 请同学们自己举例 法语在英国的流行: 首先是在英国的上层社会开始,而后向下层社会传播。虽然法国人在英国的统治于12世纪末结束,可是在英国法院中,法语的应用一直延续到 1360年。,购物中心需要大量的资金,并且需要公司内外大量人员的合作。所以这种中心大多只有少数公司才能开办。 地区购物中心首先于1949年出现在美国西北部的西雅图,由于其成功而得到迅速发展。 在前5年,首先在美国西海岸、中西部和东北部的大多数的特大城市出现。 到

6、第二个五年结束时,基本上每个百万人口的城市都有了这类购物中心。 到1970年,虽然购物中心还未出现在紧靠特大城市的地区,或南方与中部大平原的某些人口较少的城市中,但在美国大多数城市中都出现了购物中心,只有少数例外。 这一现象的传播似乎主要取决于城市的大小,而不取决于地理位置。这点与传染扩散不同,传染扩散的关键在于地理空间上的相邻程度,而对等级扩散来说,距离的作用是不大的。,3)刺激扩散 这是指人们在接受某一外来的新事物时,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原封不动地照搬,不得不加以改变,以致于接受新事物的思想,而摒弃其具体事物。,例如,一般认为,居住在亚洲北部西伯利亚寒冷地带的居民对鹿的驯养是受到南方草原民族对

7、牛和马的驯养的启发而开始的。这些地区饲养牛和马比较困难,所以把驯养动物的思想运用到当地大量生存的鹿上去了。,西伯利亚地区的驯鹿,又如外来商品广告的地方化,美国版的可口可乐广告,日本版的可口可乐广告,中国版的可口可乐广告,欧洲版的可口可乐广告,迁移扩散是指具有某种思想、技术的个人或集团从一地区迁移到另一地区,结果把这种思想或技术带到新的地区。这种扩散方式的传播速度要比扩展扩散快。 因为迁移扩散是随着人的流动而传播的,特别是当迁移的路线比较长或越过高山、沙漠或海洋等空间时,就更加突出。这样在空间的分布上,造成新的分布区与原分布区互不相连。,1.2 迁移扩散,例如,在美洲,基督教的分布就是迁移扩散的

8、的例子。哥伦布于1492年抵达西印度群岛,随后西班牙和葡萄牙人便在墨西哥以南的新大陆上开始殖民活动,结果把西方的天主教带到这块新大陆上。但是,在墨西哥以北的现在的美国和加拿大,由于过去是英国人的殖民地,结果把基督教新教中各派别也带去了,因而,目前美国和加拿大两国以基督教的新教为主。,哥伦布航海路线图,在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方面也有迁移扩散的例子。 澳大利亚原是一片人烟稀少和文化后进的土著人居住的地方。1770年英国航海者第一次探测澳大利亚之后,英国开始把那里作为罪犯流放地,后来成为它的殖民地。结果英国人大量迁往,如今英国移民后裔约占澳大利亚人口的95。而当地人的数量大大下降。现在澳大利亚是英联邦

9、成员国,在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上与英国有诸多相似。,澳大利亚国旗的左上角为英国国旗图案,表明澳大利亚与英国的传统关系,距离衰减现象或时间-距离衰减现象 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吸收屏障 文化事物的复杂程度与花费多少,1.3 文化扩散的影响因素,一种新事物或一种新思想的传播有时间上的渐增特征 :S形曲线,:新事物或新思想的传播范围 t:传播时间,自然因素对文化传播的作用: 高加索山区环境成为语言的避难所,人文因素对文化扩散的吸收屏障作用 完全不能通过的吸收屏障: 例如:因为南非当局反对电视,所以,它的边界就成为一种不让电视通过的吸收屏障。 某种程度的可通过的屏障(可渗透屏障) 例如:加拿大政府为降低

10、美国文化对加拿大人的影响,要求在加拿大出版的外国杂志中应包括一定分量的有关加拿大的题材。 这是因为加拿大虽然在领土方面是世界第二大国,但人口只有美国的1/10,而大多数居住在与美国相毗连的边界附近的居民与本国的联系往往不如与美国的联系。加上使用共同的语言,在广播、电视方面受到美国的强烈影响,以致加拿大经常自称他们对美国所发生的事物的了解要多于对加拿大的。因此,加拿大的边界就是一种可渗透的边界。,文化事物的传播速度还取决于该文化事物的复杂程度与花费多少 例如,中世纪后期,欧洲最早的大学创建于意大利和法国。12和13世纪以后,大学开始向欧洲其他地区扩散。在12和13世纪只扩散到使用拉丁语的一些国家

11、,到14世纪扩散到德国。到19世纪,大学才在德语地区广泛地建立。可是,19世纪以前,大学在斯拉夫语地区还很少出现。 这是因为一方面斯拉夫语系地区离大学发源地较远,另一方面大学使用的是拉丁语教材,而在斯拉夫语地区创建大学就有更多困难,所以建立得晚。 在整个欧洲大学的传播花费了很长时间,这与创建大学比较复杂,并与需要很高的费用有关。所以事物传播的快与慢与事物本身的性质有关,也与所耗的费用有关,费用低,则传播得就比较快。,文化及其传播存在以下特点: 1)文化由具体特征形成,文化特征是可以学习和传播的; 2)文化特征是可以定量描述的,测度方法的选用既与所研究的文化特征的本质有关,也与研究目标和观测方法

12、有关; 3)文化特征存在二重性,有时很难区分遗传或后天的作用; 4)一些文化特征存在生物意义上的适应性和选择性; 5)文化特征的传播方式存在层次性; 6)文化传播由知晓和学习接受等两阶段组成,但有强制意义的文化传播例外. 理论的目标是描述与分析特定群体中某种文化特征的动态变化过程,Cavalli-Sforza & Feldman文化传播与演化模型,基本观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是由于经济发达的核心地区的文化向该国或该地区扩散的结果。 一旦核心地区的“现代化文化”发现有“传统倾向”的边缘群体,边缘地区的价值和规范特征就面临变革。 具体过程是:首先刺激或鼓励大范围的群体间交易;其次,通过很长时间的

13、彼此渗透最终发展为文化整合。这就是“涵化”(acculturation),核心是强调文化群体之间的接触、互动将导致文化模式的改变。,Hechter M 文化扩散模型,中央政府的三种社会动员方式: 1)中央政府利用文化符号和价值的操纵,尤其是借助全国性的“政治文化”和发达的大众劝说技术; 2)拥有一个能鼓舞人心的魅力型领袖; 3)鼓励群体之间的精英参与共同的活动,尤其是政府的活动,从而促进精英的相互适应与理解,并把这一成果下渗到大众层面。 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接触和互动是文化扩散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条件。,Hechter M “社会动员”理论,核心观点:核心与边缘的非整合产生与它们的社会组织的本质的不

14、同。 社会结构扩散就是具有现代特征的核心地区的社会结构向“传统的”边缘地区的扩散。在扩散过程中,“经济整合如果不是实际导致文化整合和随后的经济发展的话,那么就是先于他们”,这就是说,在扩散的过程中,经济结构的扩散要先于意识形态的扩散。,社会结构扩散理论,今天语言的空间分布是经过长期扩散的结果。语言在一个地区产生以后,随着使用该语言的人群的迁移而扩散,于是该语言分布区逐步扩大。可是,有时新来的语言,或是代替旧的语言,或是使旧的语言退到边远地区;有时新语言区的扩大而产生语言的新分化,出现新的方言或新的语言。因此,语言扩散反映了语言的发展与变化,它有助于了解语言的现状分布及其与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

15、的关系。,2、语言的扩散,英语是当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性语言。据统计,以英语作为母语的人口有3.6亿以上,另有6亿多人,在一定程度上懂得英语。可是,很少人知道在公元5世纪以前,住在现今英国本土的人并不说英语。在公元11世纪时,说英语的人仅有150万左右,在莎士比亚时代(15641616)说英语的人也不过500万,其范围也没有超出他们所住的岛屿。当时英语地位很低,比不上法语、拉丁语,甚至意大利语。,2.1 英语的扩散与发展,考古材料说明,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伊比利亚人(Iberians)从地中海地区抵达大不列颠岛定居,带去新石器文化,征服了原地的旧石器人。大约公元前500年,凯尔特人从欧洲大

16、陆进犯,并占领该岛,伊比利亚人退居山林。凯尔特人讲凯尔特语。伊比利亚人语言现今没有材料可供研究,凯尔特语是岛上唯一有史料可查的最早语言。,伊比利亚人的语言-凯尔特语,在公元前55年,罗马人入侵大不列颠,并一直占领到公元407年,因而,使拉丁语进入了大不列颠,并成为官方用语,法律用语和商业用语,凯尔特语地位下降。在现今英语中,只在一些地名和河流名称方面还保留着凯尔特语的词汇成分。例如the Tha-mes,the Cam,the Dee和the Avon等均为凯尔特人命名的河流。在Dumcombe Winchcombe,Cumberland等地名中,也可以看到凯尔特语Cumb(deep vall

17、ey,深谷)一词成分。,凯尔特语-拉丁语,大约在公元449年,居住在丹麦与德国北部的3个日尔曼部族入侵英国。他们是盎格鲁人(在日德兰半岛南部)、萨克逊人(在德国北部)和朱特人(在日德兰半岛北部)。原凯尔特人几乎灭绝,幸存者或逃进山林隐居,或沦为奴隶。 这3个属于低地西日尔曼语的方言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融合,出现一种新的语言,即盎格鲁萨克逊语(Anglo-Saxon)。这就是英国的古英语。到公元700年,人们把大不列颠岛上的语言,称作Englisc,即盎格鲁人称呼其使用的语言。到公元1000年,岛上整个国家被称为Englaland(即盎格鲁人的土地)。由于语言内部在发音和拼写方面的演变这两个词才

18、变成今天的English和Eng-land。,古英语,从8世纪末,丹麦人开始侵袭英国,后来整族的人迁往,侵吞土地,并在英国东北部建立丹麦区,这种活动延续将近300年。因此,今天英国东北部地区大约有1400多个村镇的名称来自斯堪的纳维亚语。如Wood thorp(斯堪的纳维亚语中的thorp,相当于英语中的 village)Althorp、Linthorp、Applethwaite、Braithwaite、Cowperthwaite(thwaite在古丹麦语中等于英语an isolated piece of land)。此外,在英语的名词(如 bank、knife、scales),形容词(hap

19、py、low、wrong),动词(call、gasp)等基本词汇中留有斯堪的纳维亚语的成分。,斯堪的纳维亚语,公元1066年诺曼征服。诺曼蒂王朝一直延续到公元1154年。在此期间,英国实际上存在着3种语言。法语、拉丁语和英语。法语是官方、贵族及其他上层社会人士语言,学校和法庭用法语。社会下层人士(即普通劳动者)讲话用英语。拉丁语是教堂与宗教界人士使用的语言。,法语、拉丁语和英语,虽然诺曼蒂王朝不到100年,接着是金雀花王朝,包括法国一部分领土也只延续到1204年。可是法语在英国的主导地位延续了约300年。到14世纪时英语的地位提高了,并取得优势。法院在1362年开始用英语审案,学校在1385年

20、普遍改用英语教学。1382年出版了译成英语的圣经,1399年宫廷不再用法语,加上英国伟大诗人杰弗里乔叟(Geoffrey Chaucer)用英语进行文学创作,这一切终于使英语成为英国全民的语言。,由于法语与拉丁语在英国有过特殊的地位,法语与拉丁语词汇大量进入英语。据估计,仅1314世纪约100年间,约有10000个法语单词进入英语,其中有75%一直沿用至今。常见的英语中的法语词汇有:age、air、brush、 change cry等。英语词汇中来源于拉丁语的如:angel、candle、mass,monk,pope等。由于向法语和拉丁语借用大量词汇,当时英语中同义词十分丰富,许多至今仍在使用

21、,如fire(来自古英语)、flame(来自法语)、conflagration(来自拉丁语)均有火的意思;ask(来自古英语)、inquire(来自法语)、interrogate(来自拉丁语),均有问的意思。,在15与16世纪,整个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兴起促进人们研究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汲取古代社会及当时欧洲大陆的文化精华。这一切不仅促进英语发展,而且使之进一步规范化,拼写形式也日趋统一。 由于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兴趣,使希腊语和拉丁语词汇涌进英语。如geometry、astronomy、botany等词来自希腊;如item、simile、memorandum等词来自拉丁语。另

22、外,也吸收大量欧洲其他语言:如alloy、comrade、surpass来自法语;Banana、cocoa、mo-squito来自西班牙语。violin,piazza、design来自意大利语。,由于语法与词典的出版,特别是1755年出版的,由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编写的英语词典,为所收集的词条的定义、拼写形式和语音、语法的规范化作出了贡献。,18世纪以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工业革命兴起,加上海外殖民与贸易的发展,使英国语言走向世界,与各民族文化发生广泛接触。因此,英国吸收了大量外来词汇。比如,从非洲借用了zebra chimpanzee;从印度吸收了cashmere

23、 candy shampoo,从汉语借用了tea litchi;从澳大利亚借用了kangaroo,boomerang;从北美洲印第安语中吸取了caribou,moose totem;从西印度群岛吸收了cannibal canoe;从秘鲁借用了puma,pampa。英语中很多词汇来自其他语言,但日常常用的仍是英语本族语词汇。,随着英国殖民地体系的发展其英语地理分布从欧洲一个岛国语言变成遍及世界各大洲的语言。据统计,作为母语的除英国外,有爱尔兰、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圭亚那,在加拿大大部分人说英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尼日利亚、加纳、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赞比亚、津巴布韦、南非等国家和地区;作为

24、第二语言的有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土耳其、埃及、苏丹等国家。在使用的人数上,仅次于汉语。由于地域的扩大,出现语言分化。如美国英语、澳大利亚英语以及印度英语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美国英语。另外,在美国,甚至在英国也出现地方性的方言。,英语的向外扩散,由于英语是由盎格鲁、萨克逊及朱特外来的日尔曼人带来的,而且在他们到达英国后,其居住地点不同,当时盎格鲁人主要住在洪伯河(the Humber)以北,萨克逊人住在泰晤士河以南,朱特人主要住在英格兰东南。由于这种原因,其各自所说的语言遂成为英语的方言。 在诺曼蒂王朝时代,法语相当长时间在英国占重要地位,而使用英语的乡村地区在此期间处于

25、分散孤立状态,因而在文字的拼写方面发生了较大差异。于是,在此期间形成北部方言,中央东部方言,中央西部方言,南部方言等4个地区性方言,其边界与诺曼蒂王朝以前的3个方言区边界有相似之处。,英语中方言的发展,尽管以伦敦方言为基础的英国标准英语发音和语言结构的广泛传播,但是英国今天仍有不同的方言。这种情况在农村地区特别明显,细分起来达几十种,但大体上仍可分为北、中、南三类。南方方言对grass和path等词有ah音,而中部和北部则发短a音。在中部和北部方言中,对butter和cut二词中则有boot词中oo音。北部对ground和 pound二词发音如同grund和pund一样。,17世纪时,在北美洲

26、大陆大西洋沿岸殖民的英国人把英语带到那里。殖民者当然说的是当时的英国英语。这时用的英语奠定了以后美国语言的基础。后来的移民也就随着先来者使用语言。尽管这些人的语言背景对以后的方言带来影响,但是基本却同化到英语社会中。因此,早期的殖民者对西半球的英语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 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的差异表现在三个方面,包括语音、拼法和词汇。,美国英语,词汇方面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在美国的居民碰到许多在英国所没有的事物和现象引起的。这块大陆上有些外人所不知的自然特点,如大片森林和巨大的山脉,这就需赋予以新的名词。另外,还有新的动物,如:moose(麋)、raccon(浣熊)和chipmunk(花栗鼠),这些都

27、是来自印第安人的命名。又如canoe(独木舟)和sg-uash(南瓜)也来自印第安语。,由于美国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与感情,逐使拼法上产生分异。诺亚韦伯斯特(Noah Webster)编写了一些美国英语字典和文法方面书籍,这对美国英语这一独特方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韦伯斯特认为,拼法和文法改革有利于民族语言的形成,并减少对英国文化的依赖和提高本民族的自尊心。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拼法方面的差异主要是由于韦伯斯特思想在美国的扩散而带来的。例如,在英语中honour和colour两个词中英国拼法u消除掉,变成honor和color,又如defence英语中的c用s来代替,而变成defe

28、nse。,在英国和美国在口语的语音上差异是十分明显的。地理上的分离就是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从殖民者到达北美时候起,他们的对单词的读音上就开始与英国不同。因为两地居民之间的直接联系仅限于文字和其他印刷品,直接的对话比较少,这种分异是正常的现象。 美英二国英语之间的重要差别之一是对字母a和r的发音不同。还有,美国英语中,对弱音节的发音要清楚。例如,secretary和neces-sary在美国英语中有4个音节,而在英国英语中,则只有3个音节。 这种发音上的差别的形成有历史上的原因。早期殖民者于17世纪离开英国时,在英国字母a和r的发音与现在美国英语一样。可是在18世纪晚期,作为英国标准英语的南部方

29、言出现了,而美国英语并没有像英国英语那样变化,致使两国英语的发音不同。,在美国,英语的扩散过程中,与英国一样,由于历史的原因出现差异,终于形成不同的方言。 在东部,原先的聚落沿大西洋岸延伸,形成13块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可以分成3组:即新英格兰、沿大西洋岸中部和南方。 在西部地区,由于受东部3个方言区的人向西部进行移民活动的影响,其语言上也存在着差异。但是,因为西部地区移民来源不像东部那样具有明显的差异,加上美国人流动性大,所以就西部内部语言上的差异,比东部各地区间要小,彼此一致性则较东部大。,美国英语的方言,美国的语言区和语音扩散,我国现代七大汉语方言中,北方方言可以看成是古汉语经过数千年在广

30、大北方地区发展起来的。而其余六大方言却是北方居民在历史上不断南迁逐步形成的。在早期的广大江南地区,主要是古越族的居住地。他们使用的古越语与古汉语相差很远,不能通话。后来,北方的汉人曾有几次大规模的南下,带来不同时期的北方古汉语,分散到江南各地区,于是逐步形成现在彼此明显不同的六大方言。现各方言之间差异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北方汉语与南方古越语在彼此接触之前,其内部就有各自的地区性方言;二是北方汉语南下的时间不同,自然汉语本身就不相同;三是南方各方言分别在一定独特环境中发展。,2.2 汉语扩散与各地方言的关系,吴语是六大方言中历史最早的一种,大约在周前时南下的北方移民带来的。由于这支移民比当地居民的

31、文化素养好,所以这种语言便在该地形成吴语的基础。经过春秋、战国以及两汉,特别是三国时吴的影响,吴语已经形成一种与中原很不相同的一种方言。虽然吴语发展历史比较悠久,并与中原相距较近,加上经济发展较快,渐居重要地位,同时一直不断地吸收北方来的移民,所以,吴语在形态方面得到发展。而比较原始的吴语特征反而要到受吴语影响的闽语中去找。,吴 语,湘语形成稍晚于吴语。其来源于古楚语。楚人原居住在中原,殷末大乱时,始迁至今湖北一带。到春秋、战国时代,楚国已发展到包括整个湖南在内的大片地区。南迁的楚人带来了古汉语,经发展演化成古湘语。,湘 语,粤语开始于秦代。楚国的南疆只到五岭。秦统一六国后,出兵南岭并置南海三

32、郡。为巩固南疆,逐留50万人戍守该地。这些定居下来的人所带来的语言就成为粤语以后发展的基础。,粤 语,闽语的形成较晚。在西汉后期福建才有行政组织出现。在东汉末,三国、晋初的江南、浙北的移民从陆路和海路分别进入福建西北与沿海地区。因此,最初时的福建方言来自当时吴语。另外,移民路线不同,使福建沿海与西北在语言上的差异至今仍然存在。,闽 语,赣语与客家语形成最晚。在东晋与南北朝时,来自北方的移民进入赣北、赣中,由他们带来的北方方言形成赣语和客家语的基础。,赣语与客家语,这些方言都直接或间接来自北方方言,而北方方言自身也在演化,并融化北方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南方方言虽然主体来自北方方言,但是也吸收当地土

33、著语言。,语言的扩散与移民关系很大。 我国历史上发生过三次大规模的移民。第一次出现于西晋末延续至南北朝, 第二次是唐朝中叶的安史之乱引起的。这两次移民活动使我国北方人口大量南移。移民主要集中在长江沿岸与江西,结果北方方言在荆南地区取代原有方言,使湘语范围缩小,影响减弱;同时,在吴语与湘语接触地带的江西形成新的方言赣语和客家语。到这时,汉语各方言在全国范围内的宏观格局已基本形成。 在两宋时代,第三次移民使客家话最后形成,并且分散到粤北、闽西南。宋元时,闽南语扩散到潮汕地区,甚至进入雷州半岛与海南岛。明清时,西南官话随流民和屯垦活动进入四川,贵州和云南。可见,从两宋以来,通过移民只是对原方言的地理

34、分布稍作调整,而无大变动。,总地看来,北方方言范围最大,其内部由于历来变动多,来往交流频繁,内部差异比较小。南方各方言中,湘语内的西南官话与吴语内的下江官话由于和北方官话地域相联,来往交流多,因此保持同步发展,彼此差异不大;而粤语和闽语,由于与北方方言地域相距较远,来往困难,故差异较大;粤语与闽语相比,闽语的形成比较晚,其封闭性也较大。粤语由于交通关系,与北方汉语一直联系较多。因此,粤语在形态上却不如闽语古老。,从英语和汉语都可以看到语言的扩散与人口的迁移及变动关系极大,尤其是与征服者的活动相联系。但是,在历史上,也有由于征服者人口数量少、文化低,结果反而皈依了当地被征服者的语言。,2.3 语

35、言迁移扩散与人口迁移,我国南北朝时,北魏迁都洛阳后,孝文帝于公元495年下令禁止鲜卑服装,要求鲜卑人改穿汉服;禁止鲜卑话,改说河南洛阳话。清朝入关后,满人与汉人多杂居,满人语言逐渐衰落,现在除黑龙江省爱辉县和富裕县还有少数人能讲满语外,其他地方已完全消失。,北魏孝文帝禁止鲜卑服装,改穿汉服,在芬兰,由于在历史上瑞典人政治、军事势力比较大,芬兰属于瑞典王国,瑞典士兵与移民多居住于芬兰沿海。芬兰脱离瑞典以后,芬兰语逐渐扩展回来,而瑞典语则慢慢撤退,现在在波罗的海沿岸的少数地区留下的瑞典语呈岛状分布。,瑞典语在波罗的海沿岸的分布,在我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壮语与汉语的分布现象充分说明汉语的等级扩散作用

36、。在较大城市中通用汉语,较小县城通用汉语与壮语,但在农村里通用的是壮语。对壮族人来说,在大小城市居住时间的长短与从事职业状况也决定其熟悉与使用汉语与壮语程度。一般说来,居住在城市中,城市越大,居住时间越长,担任公职的级别越高,所受教育越多,则使用汉语机会越多,熟悉程度也越高,甚至汉语变成其主要语言。在农村干部中,则多是双语并用,在城市办公多用汉语;下农村工作则多用壮语。,2.4 语言的等级扩散,在词汇上,其等级传播现象亦十分明显。例如,美国的一些俚语,例如stoned(醉鬼)、far out(先锋派人物)、heavy(小偷)。这类俚语先在下层社会使用,而后向上层社会传播。也有一些俚语有先在上层

37、社会流行,到不再使用以后,才从下层社会中消失。 另外,也有从年龄方面的等级扩散情况。不同年龄的人的常用词汇并不相同。如北京的“盖了帽”这个俚语(意思是“没法再好了”或“好极了”)只是近十多年来才开始流行的。据调查,说“盖了帽”的俚语的人,其年龄结构是:在30岁以下的人中占54.8,而在3150岁人中只占13.7。可见,在青年人中占多数。这种俚语现正在向年龄较大的人中间传播。,加拿大的魁北克省为保持法语传统,抵制英语的传播;在美国西南部靠近墨西哥的一些小学中,儿童在球场说西班牙语受到教师的指责;还有在上层社会、电影、书籍、广播中也抵制某些下层社会用的一些词汇。,2.5语言扩散中的障碍,新来语言取

38、代当地语言 新来移民接受当地语言 新来移民所带来语言先存在或影响下降或消失 新来移民仍维持自身语言成为特殊的语言岛 新来移民到新地后最终随环境条件变化形成新的语言 多语言国家出现 试分别举例说明之?!,2.6 语言扩散的结果,从印欧语系与汉语的扩散中可以看到不同结果。印欧语在扩散中,分化成了不同的语言。可是,汉语形成以后,由于汉族的文化水平较高,并且已形成了完整的文字系统,虽然经过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但仍与强大的政治、经济中心黄河中下游地区保持着密切联系,所以,语言发生分化只形成方言,而未像印欧语系那样演化成许多不同语言。 与汉语的扩散情况相比,英语由于是拼音文字,尽管出现差异,但差别并不大

39、,加以现代的广播、电视的发展,人员往来接触频繁,彼此语言相通程度较大,可以互相交谈,而汉语由于不是拼音文字,尽管文字相同,各地方言的语音差异比英语的方言要大得多,彼此相通的程度小,甚至无法互相交谈。,谱系扩散(施莱哈尔,1863) 将某个时段内的所有语言看作是从几个基本的根生长出来的不同的树枝。也可称为“根式扩散”。 波形扩散(施密特,1872) 是将一种语言或语言要素作为波源,其扩散如同波一样向四周散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波源的波相遇后,便形成了一个新的语言现象的生长点,这些新的语言现象的生长点发展成熟后又可能成为新的波源。,语言扩散的语言学家分类,1)试分析英语形成和扩散过程中不同时期扩散的

40、结果 2)汉语各方言形成中主要的扩散类型 3)语言扩散与文化区研究的关系,复习思考题,3.1迁移扩散 3.2扩展扩散,3、宗教的扩散,世界主要宗教的革新地区和扩散路线,迁移扩散一种是通过移民将其信仰的宗教传播到迁移的地点;另一种是通过派遣传教士,把某宗教传播到新的地点。,3.1 迁移扩散,这是一种随移民使宗教扩散到新的地区,其最明显的例子是美洲某些宗教的兴起。 美国人虽然主要是欧洲新教国家的移民,以信奉新教为主,但是在美国也有一些地区却以天主教的势力为主,其原因各不相同。如路易斯安那州,由于过去是法国的殖民地,法裔的集中地区,他们信奉天主教;在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等州,居民的一部分是从北部原来

41、信奉天主教的加拿大迁去的,而另一部分是信奉天主教的意大利等国家的移民从海上进入沿海城市,并向周围地区转移,结果信奉天主教的人数占了优势。美国西南部与墨西哥接壤的各州,由于墨西哥移民的增加,因而成为美国天主教势力最大、面积最广的一个地区。,1)通过移民的迁移扩散,宗教通过传教士扩散的突出例子是基督教在殖民地的传播。殖民主义者在亚洲和非洲地区为了政治和宗教上的原因,各殖民国家和宗教机构派遣大批传教士到这些地区去进行传教活动,例如,西班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为向印第安人居住地区传教,大肆建立教堂,到1632年修建的教堂竟达70000多处。并把天主教定为正宗宗教,强使印第安人与黑奴入教,结果,教堂遍布

42、。教会还掌握着教育与文化大权,对社会生活实行严格控制。为了巩固天主教的控制地位,排斥当地的原始宗教,教会还设立宗教裁判所,以“异端”名义监禁,甚至烧死不信或怀疑天主教教义的人。,2)通过传教士的扩散,殖民者在墨西哥建立的天主教堂,墨西哥原始的太阳金字塔神庙,宗教的扩展扩散主要有等级扩散与传染扩散两类。,3.2 扩展扩散,宗教的等级扩散是在地区上越过较小的集镇与广大的农村,先把教义传播到较大城市,而后从较大城市往小集镇或小城市传播,最后扩大到城镇周围的农村。 例如,早期的基督教在南欧的传播就属于等级扩散。早期的基督教多集中在城镇,而广大的农村暂时为空白,是非基督教徒的居住区。这种情况在语言学中留

43、下痕迹。如拉丁文中的Pagus 乡下)是由Pagan(非教徒)和peasant(农民)两个词的词根合成,这说明非教徒与农民的关系,反映了当时的现实。 近几百年来,等级扩散在基督教中也表现在先让一些国家的领导或部族的首领接受洗礼,而后通过他们再向其他阶层的人扩散。,1)等级扩散,伊斯兰教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主要是通过传染扩散方式扩散的。自唐开始,我国南方经济的发展,从阿拉伯和波斯来我国经商的人日益增多。当时广州是通商大埠,外商的人数以千计,他们的聚居地称“番坊”,并建有礼拜寺。而后留居在中国的商人与汉民通婚,并长期接触,因而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数日益增多,其分布地区逐渐向其他城市与附近地区扩散。,2

44、)传染扩散,新疆艾提尕尔清真寺 请问:中国西北的伊斯兰教传播也是扩展 扩散吗?,宗教的传播也如同其他文化特征一样,表现为随着与起源地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弱的趋势; 同时,宗教在传播中也受到自然与文化方面的因素的阻碍; 宗教本身同样也会对其他文化特征的传播起着不同的障碍作用。 在美国西部摩门教集中在犹他州,它不仅影响其他宗教在该州的传播,甚至也阻碍烈性酒和香烟在该州的销售。印第安人对待基督教的扩散则表现在削弱其影响与阻滞其速度上。虽然美洲各地的印第安人部落接受了基督教,但他们中间的不少人,并未完全放弃其原来的宗教信仰,而是生活中,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原来的宗教。 讨论: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遇到了哪些障碍?

45、,3.3 宗教传播中的障碍,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 文化整合有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文化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协调;二是以不同群体意识与价值关系为内核的不同文化在相互冲突与对抗中相互吸收融合,逐渐趋于一体化;三是文化与自然环境的整合。 文化冲突(包括横向和纵向冲突)使文化整合变得非常必要;文化融合是实现文化整合的重要途径;文化调适则体现了人在文化整合中的主观努力。,4、文化整合,文化冲突,圣地耶路撒冷的宗教冲突(哭墙边的犹太人与清真寺穆斯林),以色列阿里克港附近的逊尼派穆斯林的清真寺,请从上述两图进一步思考文化冲突和文化融

46、合的关系! 冲突和融合其实是同一现象的两种不同结果,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西文化在近代撞击、融合的历史。庞朴(1987,1988)曾多次将其划分为三段,其依据就是文化冲突、融合中三个层面的不同反应。 第一阶段是洋务运动,它着重去接受西方的物质文明,洋枪洋炮、中体西用,体现的是“以制器为先”的主张; 第二阶段包括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这两个在政治价值上不同的阶段,从文化变迁上说,它们都发生在制度层面上,力图实现“洞见本原”的目标; 五四运动是第三阶段,其任务是解决文化深层的问题,即人们的心理状态问题,真正达到“平人心之积患”。 正是由于中西文化系统在撞击中各个层面步调不一,文化不协调现象随处可见,“托古

47、改制”之风就是一个典型。变革法度,本是文化撞击、融合的必然要求,但维新变法运动的旗手康有为却宁愿将符合历史大势的创举,“托之于古圣先王,倡三统、三世之说,强历史为现实张目,于复古求解放,纳旧经于新制。一时之间蔚为风气。”,印度佛教文化传入中国也是一场异域文化在心理层面的交锋。一开始,印度佛教依附于中国原有文化流传,它较少触及中国文化的根本,东晋以后传播渐广,两种思想文化的矛盾与冲突激化,在南北朝时代进入总爆发阶段,有些重大冲突甚至延续到隋唐。冲突集中表现为佛教与儒家、道教的冲突。冲突在思想哲学有生死、形神之争、因果报应之辩;在伦理道德上有“沙门应否敬王者”之争、中外国民性格之辩,这类礼制与夷夏

48、问题的斗争,又跟君权与神权的问题相联系着;在流派关系上是儒、道、佛三教的高下优劣之争。不仅如此,冲突还导致了血腥与杀戮,道教曾几度借用皇帝政治权力给佛教以沉重打击,典型的有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三个皇帝的毁佛运动。历经“三武之难”后,除禅宗和净土宗继续盛行外,佛教的其它宗派几乎都一蹶不振了。但这场矛盾与冲突也推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隋唐以后佛教文化为中国文化所吸收,首先出现了中国化的佛教宗派。至宋,佛教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完全为中国传统文化所融化,形成了宋明理学,即新儒家学说。,文化从撞击到融合从来不是一个瞬间完成的过程,也不会出现系统的全盘整体的再现,而只能是各层面、各文化要

49、素依次程度不同地受到刺激和作出反应。 异质文化从冲突到融合的过程是一部艰辛而光荣的历史,它推动了人类文化的普遍进步,但每一次这样的推动都难一帆风顺,期间很可能闪烁着刀光剑影和斑斑血迹。文化发展的历史一再证明从来不曾有过完美的文化系统出现,各个文化系统的发展都需要继承。 因此,“一种异域文化,如果不只是单纯的技术或工艺,而是一种意识形态,或是文化体系传入本文化区时,如果未被坚拒,则必定脱胎换骨,与本土文化的对应物合一”。,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也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文化变革。在五胡内迁和北魏统一北方的过程中,鲜卑族逐渐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的原始公社状态向奴隶制转变。尽管北魏统治者非常注意与汉族大地主的合作,但“落后的奴隶占有与中原先进生产力的矛盾,民族压迫政策与民族融合趋势的矛盾”,使北魏前期面临严重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危机,这迫使北魏统治者必须进行改革。485年,冯太后颁布均田制;486年,又废除宗主都护制,实行三长制(即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484年,北魏正式颁行官吏俸禄制度:494年,尽管旧贵族极力反对,孝文帝仍成功地迁都洛阳;495年,孝文帝下诏禁止胡服;同年,又下诏“断诸北语(鲜卑语),一从正音(汉语)”;496年,孝文帝下诏改鲜卑姓,同时定族姓,重新确认汉族地主的门阀制。此外,孝文帝还尊孔崇儒,改官制、修律法,最终成功地实现了民族融合和胡族的汉化。,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