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0 ,大小:183KB ,
资源ID:3256326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325632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为自学考试而整理.doc)为本站会员(weiwoduzun)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为自学考试而整理.doc

1、第 1 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资料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19 世纪 40 年代中期。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客观条件);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

2、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 19 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 19 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就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黑格尔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

3、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弃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 17 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 19 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 19 世 纪 上 半 叶 以 圣 西 门 、 傅 立 叶 、 欧 文 为 代 表 的 三 大 空 想 社 会 主 义 者 的 学 说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 1845 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巴哈

4、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 1845-1846 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1847 年 7 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 1848 年 2 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 ,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列宁的(论欧洲联帮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两篇论文,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具有中国特点、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

5、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 简要地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

6、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第 2 页论。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的含义及意义 ? 与时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1.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

7、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保生机的源泉。3.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理想就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就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是全部理想的核心,它贯穿于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之中,决定和制约着它们的发展和实现程度。最高理想: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共同理想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

8、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为什么科学的人生理想对于人的现实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首先,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其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再次,理想是人生精神的支柱。第三节 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提供研究的方法,而不提供对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在中国现时代,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1.

9、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3.全面提高人的素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取向,以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为价值评价标准。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其次是由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决定的。我国今天所面临的最大的社会实际,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第 3 页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

10、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哲 学 是 世 界 观 的 理 论 体 系 。 世 界 观 是 人 们 对 包 括 自 然 、 社 会 和 人 类 思 维 在 内 的 整 个 世 界 的 根 本 看 法 和 根 本 观 点 。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是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

11、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笛卡尔是二元论的著名代表。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同之处在于二者分别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唯物主义哲学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三个历史

12、形态也是最高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是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中国的“元气说”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当时在自然科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原子论为依据,把原子看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物质单位。有四个明显的局限性:一是机械性,企图用机械、力学原理解释一切现象,也称机械唯物主义;二是形而上学性,它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彼此孤立的、在本质上是不发展变化的;三是直观性,它对待世界、认识,都缺乏实践的观点;四是不彻底性,它只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辩证唯

13、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 ):第一,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第二,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 第三,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二) 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第一、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客观实在性是

14、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三)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仅肯定世界是物质的,面且认为物质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物 质 是 运 动 的 承 担 者 , 是 运 动 的 主 体 , 一 切 运 动 都 是 物 质 的 运 动 (物 质 离 不 开 运第 4 页动 , 运 动 离 不 开 物 质 )。 世 界 上 的 事 物 都 是 绝 对 运 动 和 相 对 静 止 的 统 一 , 是 动 中 有 静 , 静 中 有 动 。形 而 上 学 和 唯

15、 心 主 义 的 运 动 观 , 都 是 把 物 质 和 运 动 相 割 裂 , 前 者 主 张 没 有 运 动 的 物 质 , 后 者 主 张 没 有 物 质 的 运 动 。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主要有两种情形: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四)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总是朝着一个方向向前发展。既不是循环,更不是倒退,也就是具有不可逆性。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观点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16、)1.时间和空间是内在统一不可分离的;2.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3.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世界上既没有脱离时间和空间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4.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限的统一。 试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论述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 答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统一性的原理:是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第一、因为物质是本原,所以必须从实际,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第二、因为物质是运动的,所以必须从变化了的实际出发,而不能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第三、因为运动是有

17、规律的,所以必须注重规律认识规律,利用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把社会主义建设搞好。在实际工作中的一切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都是错误的,都是必须加以反对的。 二、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一) 实践是 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毛泽东把实践规定为“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实践具有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实践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类主体。实践客体是主体

18、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二) 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第一人 的 实 践 活 动 与 自 然 界 的 二 重 化 。 人 通 过 自 己 的 实 践 活 动 使 自 然 界 二 重 性 , 即 分 化 为 自 在 自 然 和 人 化 自 然 。第二,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第三,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马克思认为,人是从自然界分化出来的,并且必须依赖自然界才能生活。三、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生产、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第一,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第二,物质生产

19、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第三,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一)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第 5 页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如果只见事物之间的区别不见联系,就会孤立地看世界,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如果只见联系不见区别,就会把世界看成是不分彼此的混沌状态,这是相对主义的观点。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又是复杂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与

20、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二)世界的运动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第二,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

21、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经历一个限难曲折的过程。这是因为:1.新事物的成长壮大需要经历一个由弱小到强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曲折发展过程;2.旧事物在一定时期内还有相当大的力量,总是对新事物加以压制和扼杀;3.社会历史领域内的新事物,被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和理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需要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历史过程。但是,不管经历怎样的限难和曲折,新事物必然会战胜并取代旧事物。(三)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关于世界如何存在的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

22、点的对立。第二,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联系和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一系列其他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提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提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范畴则提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因 为: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

23、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第三,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第四,承 不 承 认 对 立 统 一 规 律 和 矛 盾 是 事 物 发 展 的 动 力 , 是 唯 物 辩 证 法 与 形 而 上 学 的 斗 争 焦 点 和 根 本 分 歧 。二、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规律 亦 称 矛 盾 规 律 , 矛 盾 具 有 两 种 基 本 属 性 , 即 同 一 性 和 斗 争 性。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一方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双方共处于一

24、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双方的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趋势。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第 6 页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首先,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其次, 矛 盾 的 同 一 性 和 斗 争 性 又 是 相 互 联 结 、 不 可 分 离 的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2.矛盾双方互相从对方吸取有利用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25、3.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并说明这一原理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1.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2.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3.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个才能建立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当代世界

26、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经济技术联系非常密切,在这种情况下闭关自守只能导致愚昧、落后,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因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增加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形式: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第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

27、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第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第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第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的问题的精髓,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28、,只有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出正确解决某一特殊矛盾的特殊方法,从而取得成功。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平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平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是:首先,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主要矛盾转化为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二)质量互变规律度的含义以及把握度的意义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 ,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掌 握 事 物 的 度 对 于 认

29、 识 和 实 践 等 都 具 有 重 要 的 意 义 。 在 认 识 上 , 只 有 把 握 了 事 物 的 度 , 注 意 决 定 质 的 数 量 限 度 ,才 能 准 确 地 认 识 事 物 的 质 。 在 实 践 上 , 只 有 把 握 了 事 物 的 度 , 才 能 提 出 指 导 实 践 活 动 的 正 确 准 则 , 坚 持 适 度 原 则 , 防 止“过 ”或 “不 及 ”。 所 谓 “注 意 分 寸 ”、 “掌 握 火 候 ”等 等 , 都 是 要 求 在 实 践 中 坚 持 适 度 原 则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状态。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

30、本标志。 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第 7 页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割裂二者的统一,就会导致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三)否定之否定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的、革命的本质。马克思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推动力量。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 事物的发展

31、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事物的辩证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如果割裂了二者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和直线论的错误。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对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高举中

32、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三、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一)原因和结果因果联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原因在先,结果在后。因果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表现是复杂多样的,主要类型: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同果异因;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首先,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不能混淆和颠倒。其次,原因和结果又是统一的。表现在:第一,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第二,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第三,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的。掌握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33、。首先,只有找出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其次,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才能很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行动。(二)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首先,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的过程起影响作用,加速和延缓事物发展变化的进程。其次,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第一,没有脱离

34、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第二,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的统一,把二者割裂开来,只强调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的错误观点。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偶然性是受必然性支配的,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必然性,按必然规律办事,不要被偶然现象所迷惑。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 8 页第一节 认识的产生及本质一、认识的产生认识是指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和活动,人的认识器官人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认识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意识和认识的起源是一致

35、的,意识是人特有的心理现象。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认 识 主 体 是 指 认 识 和 实 践 活 动 的 承 担 者 , 是 处 于 一 定 社 会 关 系 中 从 事 实 践 活 动 和 认 识 活 动 的 现 实 的 、 具 体 的 人 ,具有 能 动 性 , 这 是 认 识 主 体 的 突 出 特 点 。 认 识 主 体 的 结 构 分 为 个 体 、 群 体 和 人 类 整 体 诸 层 次 。 人 类 整

36、 体 是 最 高 层 次 的 认识 主 体 , 它 包 括 地 球 上 的 人 类 总 体 , 包 括 现 在 的 人 、 历 史 的 人 、 未 来 的人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认识客体的性质:客观实在性、对象性。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二者的同一关系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第一,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改造也就是实践。第二,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第三,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具有改造和认识作用,这是主体

37、能动性的表现。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第一,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在哲学上有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一条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路线。前者是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后者是唯心主义认识路线。第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哲学上的不可知论是指那些认为世界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的哲学认识论。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是不可知论的典型代表。第三,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在认识上,唯物论都是反映论,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论的反映论是机械的。把实践引进到认识论中来,并把认识论与辩证法结

38、合起来,科学地提高认识的本质,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在实践中能动的反映客体的过程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即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征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而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包含感性的成分。在实际工作中,经验论和唯理论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论

39、根源。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第二,感性材料应是丰富的、全面的,而不是零散不全的。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即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1.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把第一次飞跃获得的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2.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认识的反复性原理) 。认识在实践中产生,先是感性认识,然后上升为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这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第 9 页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完整的认识过程。一个

40、正确的认识不是通过一次反复而是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的反复性是由以下原因决定:从客体方面来考察,人的认识必然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从认识主体来考察,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每个时代的人的第一次具体的认识都是有限的,整个人类的认识具有无限性。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一、真理及其属性 简述真理的属性任何真理都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这就是真理观上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真理的客观性(唯物论)真理的客观性有两个含义:1.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指真理

41、的内容是客观的。2.真理的客观性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法) 。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1.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2.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是绝对的。二者的关系: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第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第三,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们从实践中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才 ce 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实践标准,实践是人的

42、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能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来确定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从而使认识到得检验。坚持实践就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反复性,对认识的检验也不断深化。因此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真理与价值对立表现在:真理和价值的不同,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是认识与对象相一致、符合。而价值是指外物对人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真理与价值的统一表现在:1.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人们通过在真理指导下的实践,成功地改造世界;2.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是在真理指导下形成的。真理与价值的统一,要求人们对价值

43、的追求应建立在真理的基础之上,只有建立在真理基础上的价值观才是正确的价值观。真理的价值表现在真理的功能上;真理具有指导实践、再认识、教育和激励的功能。第四节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一、认识的目的在于运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坚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认识论的内在本质和要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促进的。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思想路线,是指一个阶级与其政党作为指导思想并用以支配行动的认识路线。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44、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 “实 事 ”就 是 客 观 存 在 着 的 一 切 事 物 ,“求 ”就 是 我 们 去 研 究 , “是 ”就 是客 观 事 物 的 内 部 联 系 , 即 规 律 性 。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及坚持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重要意义。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就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到群众中去”就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也就是实践认

45、识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这表明群众路线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人心向背决定一切,我们要永远不脱离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在一起。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仍然要坚持从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这个根本前提出第 10 页发,相信和依靠群众,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任务。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是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人类生

46、存依赖着地理环境。这种依赖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场所;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1.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续社会的发展。2.地理环境还可以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主要的决定作用。这是因为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因素、主要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人口因素也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

47、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第二,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续社会的发展。只有与物质生产相适合的人口状况,才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 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1.生产方式和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2.生产方式和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4.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社会意识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来看,包括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

48、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属于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在一定程度上预见社会发展的趋势,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第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某些社会意识形式的发展水平可能较低,与此相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某些社会意识形式的发展水平可能较高;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都和以前时代的社会意识有联系,它的产生和发展要以前人所积累的思想材料为前提,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

49、互影响。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或称能动性,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的含义以及生产力系统的要素。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生产力系统包括四类要素:1.独立的实体性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2.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3.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4.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第 11 页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2在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3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生产关系的含义及内容及作用。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包括三项内容: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包括交换) ; 3.产品的分配方式。生 产 资 料 所 有 制 形 式 在 生 产 关 系 中 起 决 定 作 用 。 是 生 产 关 系 的 基 础 , 表 现 在 : 生 产 资 料 所 有 制 形 式 是 生 产 劳 动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