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一、研究的准备1.确定选题研究选题的确定包括研究内容与研究样式这两个方面。研究内容的切入点一定要小,不能太过宽泛,如果切入点很大,文章会变得泛泛而谈,就不能行之有效地解决相应的问题,研究内容的确定可以从教学大纲、教材、学习策略、课堂话语、教学方法等小的切入点入手,以小见大,从一个小的点来展开,这样研究会更有针对性、有效性。好选题的基本标志为有价值、有创新。有价值体现在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同时也具有实践意义。研究内容的确定可以从教学大纲、教材、学习策略、课堂话语、教学方法等小的切入点入手,以小见大,从一个小的点来展开,这样研究会更有针对性、有效性。在教师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
2、阅读能力如何提高?怎样有效运用多媒体?怎样增加英语课堂中的语言互动?此外还包括一些热点现实话题,例如:新课程标准、评价制度改革、任务型教学、教材评价、自主性学习、课程教学与素质教育、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等。有创新体现在理论新、视角新、对象新和方法新, “理论新”可以从二语习得理论(语言学途径、认知学途径、社会学途径) 、社会语言学分支理论、交际语言教学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社会互动理论等入手;“视角新”可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和学习者的角度这两个方面入手,教师(教学)行为如:教师提问(或反馈)方式、教师情感教学策略、教师课堂交际能力、教学活动的选择、课堂组织形式的选择、教师角色等。学习者的角度可
3、以选择像情感因素包括焦虑、性格,认知因素包括智力、学习风格、学习策略这些方面入手。其次是研究样式的确定,研究样式的选择要符合科学性、可行性和实用性这三个原则。研究样式分为“写文章”与“做研究”两种, “写文章”是一种重理论轻实际的哲学思辨或者综述评论,它更多的是基于一些已有的理论基础进行评论或者提出改进的意见。 “做研究”则是以实际的数据为支撑,经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和思考,得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可供参考的有效对策。“做研究”包括描写研究和实验研究两种,描写研究是对研究对象就某一研究项目在过去和现在反应出的不同状态的对比研究,比如“浅析阳光体育的实施对中学生身体素质的意义”这一选题,研究对象为中学生,
4、对比的内容为阳光体育项目实施前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与现阶段实施后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的对比,研究是基于大量的实验数据进行的一系列探究与思考。实验研究是就某一个理论基础,提出两种不同的理论假设,然后选取实验对象进行实验,从而根据实验结果进行的一系列探究与思考。选题的方向来源于研究者长期关注、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献阅读中受到启发的问题、从教育部课题中派生出的子课题以及已经完成课题基础上产生的后续性课题。此外,选题的确定一定要考虑到条件的可行性,衡量个人能力、材料设备、组织环境、研究对象等各方面的条件是否都已具备。如果条件的可行性都要打一个问号,那么文章真实性就很难得到保障。2.文献参阅文献参阅这一
5、过程在整个课题研究中至关重要。参考文献不仅是研究的基本标志,而且在大量阅读相关参考文献后,在选题的确定上会有一些新的启发,在仔细研读参考文献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学术界对于某一概念的理解和认知,取得的成就和当前仍然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学者在核心刊物发表的权威性学术报告,对本课题研究方法的选取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可以剖析思考别人的研究角度、研究意义、研究手段以及研究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更加有效地为自己课题的研究提供帮助。文献参阅与选题确定这两个过程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选题的确定离不开文献的参阅。选题人可以先从宽泛的领域里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再在相关领域进行较为广泛的文献普查,在普查的过程中
6、逐步具体化研究的切入点,进而缩小文献查阅的范围,最终进一步明确研究的课题。选题人还可以先直接进行文献普查,发现自己较为感兴趣的领域,接着缩小文献查阅的范围,再逐步具体化选题的小的方向,最终明确研究的选题。参阅文献的种类分为专著、期刊、研究生论文、博士生论文以及会议论文这几种,可以利用互联网、图书馆和相关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通过关键词检索的方法查找对自己有用的文献资料。在文献资料的选择方面,需要特别关注一下年份,尽量挑选近五年的国内外质量高的期刊,因为年份已久的期刊里的一些观念和论点很可能已经被推翻或者不适用于当前的实际情况,年份较新的期刊更贴合目前发展的现状,当然,相关领域内经久不
7、衰的经典之作虽然年份已久,但是也要仔细研读,为自己课题研究奠定足够的理论基础。在这里要重点强调的是注重参阅文献的质量,在文献参阅的过程中,要挑选质量高的文献资料,在教育领域的核心刊物中选取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选择被其它学者引用次数较多的文章进行研读,质量越高的文章权威性也越高,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也越大。3.建构理论框架理论在研究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理论既能提供一个框架,有助于让研究者明确研究问题,又能系统地、相互联系地鉴别出最重要的因素,为展示研究的各个侧面提供一个准则,还能很好地反映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空白点、弱点和不一致处。理论具有综合功能,它能将某个观点和个别经验整合为一整套的思维框架,使认
8、识更深刻、应用范围更加广阔。理论还起着解释和预测的作用,它对已观察到的现象作出解释,并根据现状预测未观察或发现的因素。理论和数据相辅相成,理论赋予数据以意义,因而变得容易接受,数据为理论的获得提供了依据或间接印证了理论。理论框架的建立首先要指出研究所采用的主要理论视角,如:社会心理学理论角度看语言学习的情感因素问题;认知心理学图式理论看英语阅读过程;从建构主义理论、语言习得理论看任务型教学等。其次要阐明所选理论与研究相关的主要内容。如,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强调学习者原有知识和经验背景的作用、强调现实生存环境的作用;语言习得理论强调意义中心活动、强调语言的真实运用。接下来形成包
9、含理论要素的研究思路(建立理论模型、提出理论假设) 。如:任务型教学的实验研究,采用含有学生主体参与、主动建构、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有真实交际目的等要素的“任务”作为实验变量。理论假设的提出也是基于相关的理论基础,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对研究的结果做出大胆的假设。4.形成研究问题研究是用有系统的方法与步骤,找出问题的答案,研究和问题是息息相关的。研究者必须运用一套有系统的方法和步骤来创新题目。包括:(1)观察所收集的资料;(2)从该语句的结构猜测其语言现象;(3)大胆构思一些假设性的规律来解释这个现象;(4)小心求证,在求证的过程中,若遇到有反例或反证则必须修正其假设性规律,以符合语言的实际现象。
10、形成研究问题就是确立研究目的,便于研究设计。在形成研究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思考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是调查还是实验;第二,选取的数据是量的数据还是质的数据;第三,应该如何获取样本数据。研究问题的选择有五大准则,第一,先拟定一个自己有浓厚兴趣的题目;第二,尽量缩小题目的研究范围;第三,对前人的类似研究做一个彻底的文献探讨;第四,多问问题;第五,提出假设:对研究的问题提出暂时性的答案(即假设) ,包括需证明的观点和意见,以便测定其合理性。此外还要注意,选题要有相关性,选择非结构性的问题,尽量找跨不同学域的研究问题,问题不应太客观,所要解决问题的范围不宜过大。5.研究设计研究设计的基本要求有三点。第一,研
11、究必须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关系。例如,某实验研究某教学方法与学生成绩的关系,某调查研究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教龄、学历等关系,某相关研究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第二,提高研究的内在效度。研究的内部效度是指在研究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系的明确程度。提高内部效度的关键在于自变量的准确选择和干扰变量的控制;此外变量的有效和可靠测量也十分重要。第三,提高研究的外部效度。研究的外部效度指研究结果能够可推而广之的程度。提高外部效度的条件是研究对象、相关背景当方面的代表性。在形成研究问题之后,需要进行研究设计,研究设计的内容包括研究的具体目的、研究对象及其选样、变量的选择、所需获得的数据、数据的分析方
12、法、研究的预期结果及其形式这几个方面。研究的具体目的就是要回答的研究问题,针对上一个环节形成的研究问题,在本环节中需要体现出来。研究对象的选择是根据课题研究领域而确定的,对象的选择需要进行具体说明,精确到某一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确定研究对象的时候需要考虑以下四个问题:第一、是否具有代表性;第二,是否有足够多的数量;第三、可行性如何;第四,如何获得样本。此外还需要加以阐述选择该样本的依据,只有选样具有科学性、有效性,做出来的研究才有它的实际意义。研究设计中变量的选择是关键。变量的种类主要有自变量和因变量,一般认为,因变量取决于自变量,或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如某种教学方法导致学习成绩的提高;又
13、如教师教学理解能力因教龄而不同。在一个研究中,可以有多个自变量和因变量同时存在。变量还包括其他种类有调节变量和控制变量,调节变量是一种特别的自变量,可称次自变量(也称中介变量) ,在研究中增加这种变量有助于了解它怎样影响或改变主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如研究某教学方法(自变量)对提高成绩(因变量)的影响时,考虑了该方法对原来成绩好和成绩差两类学生的作用可能不同,于是,增加原有成绩这一调节变量,有利于准确说明该教学方法对哪一类学生更有作用。控制变量是在研究中可能影响因变量、模糊自变量与因变量关系的,但受到控制的变量,如教学方法会因教材、教师不同而影响对对提高成绩的作用,但可以使用同样的教材、同
14、一位教师对基本情况相同的两个班施教,这就控制了可能对因变量有影响的因素。这里教材和教师就是控制变量。在研究设计中,要从类型和采集方法两个方面说明所需获得的数据,数据的类型取决于研究目的。数据的类型分为量的数据和质的数据两种。量的数据如:考试原始分数、均分和标准差,动机量表(问卷)得分均数和标准差,教师提问的次数、学生回答问题的人次数、学生举手次数等;质的数据如:访谈记录、课堂录像带、日记、手稿、作业、作品集、开放式问题的答卷等。数据的采集方式可以通过实验研究和非实验研究两个方式获得。实验研究分为任务型教学实验和词汇学习策略训练实验,在任务型教学实验中又分为任务型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对提高学习成
15、绩的作用、任务型教学对提高学习自主性的作用这三个方面,可以通过观察、讨论、教案、文稿等方式获得关于教学模型的表述语言数据,通过成绩测验获得考试成绩的量化数据,通过观察、访谈、学生作业等获得学生行为描述的语言数据和量化数据。非实验研究分为调查研究和相关研究,如关于英语学习动机的调查,动机强度可通过动机量表得分获得量化数据,动机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可通过动机得分和考试得分获取量化数据。再比如关于教师对新课程理解的调查,可以通过访谈、教师手稿等方式获得语言数据,通过行为观察获得描述性数据。数据的分析方法分为量的分析和质的分析。量化数据的分析方法包括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差异检验、相关检验和因素分析这几种。
16、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就是解释说明样本数据的平均数、众数、标准差和百分比等。差异检验分为检验和方差检验,对两个样本的平均数进行差异检验叫做 t 检验,对两个以上样本的平均数进行差异检验叫做方差检验。质的数据分析分为三类:主题分析、概念分类、规律辨认。二、研究的实施1.组织落实一个研究课题凝聚了一个研究团队智慧的结晶,团队之间各自的分工必须明确,只有各司其职,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合力,完成课题研究。组织落实的工作是研究实施打响的第一炮,作为团队的负责人,需要安排分工,分配好每个成员的任务,充分发挥团队里每个人的优势,把文献资料的阅读和收集工作合理地安排下去,大量阅读文献资料是团队中每个人都要格外加以重视
17、的环节,在阅读了大量文献后,每个人都能或多或少从别人的研究中获得启发,对研究的课题会有各自新的理解和创新,所以这一环节每个人都必须做精、做细、做足,在完成文献阅读后,每个人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记录下来,然后以座谈会的形式各抒己见,最终确定一个大致的方向,再由团队负责人给每个人分配任务,让团队成员把研究需要涉及到的材料都收集整理出来,组织落实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2.数据收集数据资料的收集分为人口统计学背景资料的收集、观察法资料的收集、调查法资料的收集、实验法或行为研究资料的收集这四种。人口统计学背景资料的收集。不管哪种研究方法,都需要收集人口统计学背景资料,学生如性别、年龄、年级、家庭环境类型
18、(父母双全、单亲、重组、隔代抚养、他人监管) 、家庭所在地(城区、农村) 、父母的情况(父母的学历、工作) 、学习情况(成绩、兴趣爱好) 、人际关系(与同学、与老师) 、是否担任班干部等;教师如性别、年龄、教龄、职称、学历、任教学科、是否担任班主任、婚姻状况等,根据自己课题研究的需要尽量多收集相关信息。观察法资料的收集。所谓观察法收集资料,就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通过观察来获取处于自然条件下资料的方法。观察记录资料,可以用文字、图形等符号手段,也可以用摄影、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在用文字符号手段进行记录时,首先要明确目的,确定记录内容,如观察学生课堂行为,可以事先设计学生课堂行为记录表,然
19、后在课堂上如实观察记录,获得观察资料。如用技术手段,首先应准备好各种器材,计划好要拍摄、录音、录像的详细内容和步骤,然后进行实地记录,获得观察资料。在获得观察记录后,要及时对观察资料进行编号,然后分门别类加以整理,研究结束时,要及时写出观察报告,特别是在观察者头脑中还保留着鲜明地观察对象的形象时,较快地形成观察报告和观察材料。调查法资料的收集。就是通过调查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资料。常用的调查有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书面调查主要是通过填写问卷或调查表、测验、评价试卷、查询汇集有关资料等书面形式搜集研究者所需要的材料。口头调查是进行个别访问或开调查会。最简单的个
20、别访问是严格按照问卷或调查提纲进行的一问一答式的谈话,调查人员记录下调查对象的回答。开调查会必须作详细记录。调查中收集资料一般由收集“死”材料到收集“活”材料;在收集“活”材料时,由调查直接对象到调查间接对象;由事实材料到评论性材料。 “死”材料是指被调查对象原来已有的书面文字材料、实物或模型、音像等材料,也包括对同类问题他人已作出的研究成果。教学试验就是研究人员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把有干预情况下所获得的事实与没有干预情况下同类现象变化的事实进行比较,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在教学试验中收集资料主要是对试验前后同类资料进行详细收集,然后进行对比研究,从而发现教学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