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剧院观众厅设计观演建筑按其声学特性可分为两大类:音乐类与语言类,无论是哪一类设计,观众厅均为其核心空间。观众厅的空间形态决定了一座观演建筑的定位及质量,观演建筑建设领导品牌赛宾(中国)对其空间形态设计作一些探讨和总结。一、观众厅的空间模式浅谈剧院观众厅设计。观众厅的空间模式,亦即观众厅的体形设计,对大厅的声音质量起着重要作用,是观众厅设计的基础环节。观众厅发展至今有多种模式,最早的观众厅形式是矩形;传统歌剧院以马蹄形或接近马蹄形的U形平面为主,也有少量扇形平面;现代剧院,尤其是20世纪中叶以后,产生了较多新的平面形式,主要包括了椭圆形、钟形、多边形和不规则形等。1.马蹄形平面这种经典的平面
2、对于大容量歌剧院是比较合适的。它的内部空间围合,增加了演出的气氛,同时观众视距短,视觉质量较高;明显的缺陷是台口两侧观众的视觉效果差。马蹄形的改进型平面则通过将台口两侧做成斜面,不设观众席,增强了中前区观众席的侧向早期反射声。美国的肯尼迪演艺中心及建设中的国家大剧院、温州大剧院均采用此种方式。2.扇形平面扇形平面最大的优点是观众席充分利用了舞台120的展开角范围,以达到较大的观众容量。当扇形角度比较小时,会使大量座席远离舞台,后排视距较远,直达声弱,且池座大部分座席几乎得不到来自侧墙的早期反射声。因而,这种平面较适合于可用电声补充的会议中心观众厅,作为剧院使用则较少。3.多边形平面多边形平面一
3、般在侧墙设多层包厢或逐层向台口伸展的跌落包厢,加之其侧墙的倾斜增加了侧向早期反射声,不仅视觉、声学效果好,同时观众包厢与楼池座一起形成对舞台的围合效果,提高了观演的亲切感。悉尼歌剧院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我们完成的温州会议中心、东莞大剧院也采用了这种平面方式。4.不规则形平面不规则形平面较适合音乐厅、会议中心,在歌剧院中采用较少。东莞大剧院观众厅在主体为多边形平面的基础上,后部根据平面条件层层后退,形成不规则形空间,增加了空间的趣味性。在国内剧院设计中,这是第一例采用不规则形平面的案例。5.钟形平面钟形平面的结构简单,台口两侧的斜墙面为观众厅提供了早期反射声,有较好的声学和视觉效果。法国巴士底歌
4、剧院、上海大剧院即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二、观众厅设计的技术特征浅谈剧院观众厅设计。随着各种技术的成熟、材料的完善及现代计算机智能控制的引入,观众厅设计日趋成熟,并表现出如下几方面的特征:(1)现代剧院更注重自然声演出的效果。从自然声的实效出发,一般座位数控制在1800座以下,而不再追求过大的容量。这也是综合建筑声学、视觉效果各方面平衡的结果。(2)计算机智能化设计控制引入剧院设计。通过计算机三维模型,可以模拟实际剧院的声场分布、视觉情况,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3)灯具及调光设备的突破性进展。长距离、高亮度的射灯和可控硅调光技术的发展,满足了多道面光及远距离追光的要求。同时,灯具的使用寿命和安全
5、性有了保证。(4)计算机控制下的舞台机械设备已趋于成熟和完善,基本上可以满足多种演出的特殊需求。国内新建剧院大多采用欧洲经典的品字形舞台,舞台面可以平移、升降、旋转、倾斜,适应多功能需要。(5)现代结构计算水平的提高,产生了许多新颖的建筑造型及布局。两个观众厅空间可以上下重迭设置,并将两部分结构截然分开,以切断声桥的联系,保证了声学效果。(6)舒适性设计被日益重视,更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三、观众厅的视线设计剧院观众厅设计的关键在于视觉质量。东莞大剧院歌剧院观众厅人数为1605座,为了有热烈的演出气氛,便于观众参与到演出中来,设计中采用了大面宽小进深平面,两侧另设计了三层侧包厢。用这种布置方
6、法,观众从三面包围舞台,演员与观众融为一体,缩短了视距,营造出良好的空间效果。但是,大面宽亦造成两侧观众的视角较小,侧包厢里视线遮挡严重的负面影响。另外,观众厅的耳光室突出的后边墙亦对侧包厢观众席形成严重的遮挡。在初步设计开始的阶段,我们就视线的硬遮挡、视角以及耳光室设计问题进行了反复论证,并请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作了专门的视线分析报告。根据视线分析结果,我们发现问题的焦点在台口两侧的“金三角” 地区。首先,我们以保证视线质量为出发点,界定了以观众能看到舞台面表演区的80%为视角限制的最低条件。以16m边界的台口为界,与80%表演区一起限定了侧边座位的范围,从而保证了座位视线水平角度的良好率。设
7、计的另一重点是解决侧包厢俯角及耳光室造成的硬遮挡问题。根据相应规范,我们确定了包厢最大俯角的允许值为35,通过调整三层侧包厢前后排高差及栏杆高度,使之基本无自身的硬遮挡。结合两道耳光设计,将耳光室形状由原设计的四层波浪改为三层波浪,每道波浪形分别设置了耳光。这样第一道耳光、第二道耳光、角度放缓的最后一道墙面满足了侧包厢的视线角度。几个项目设计中,为了达到高音质要求,我们均采用了较高的视线升高值。采用隔排计算视线时,根据不同部位C值取0.120.18m之间,达到了较好的视线质量。从保证观众视觉质量角度出发,视线设计的第一要素是台口形状及尺寸,其次才是室内空间的形状及色彩效果,良好的视线设计应能尽
8、可能使观众看到完整的台口范围。四、观众厅的声学设计对于以演出歌剧为主用途的观众厅来说,建声设计是起决定性作用的,电声设计只能是补充。相对而言,会议中心观众厅因为有了电声的辅助,因而建声对建筑体形等方面的限制相对少些。在初步方案中,观众厅总体为多边形,后部局部采用渐退的布局。为了保证最远程观众的视线距离不致过长,采用了大面宽,池座观众席在不算两侧包厢的情况下最大宽度达到了32.8m,这样造成了前、中座缺乏早期侧向反射声。另外,计算机模拟显示,两侧包厢内部过深,声场不均匀明显。原方案考虑帘幕可调混响装置,但可调范围较小,作用不明显。针对初步方案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与建筑声学设计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
9、院声学研究室一起,在方案优化及初步设计时间,对观众厅作了较大的调整。调整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体形设计调整,混响时间的控制。1、体形设计体形设计主要解决声场分布、声扩散、早期反射声的分布、响度和消除音质缺陷等问题。具体的措施为:(1)调整吊顶和台口前侧墙的角度以加强大厅前区的早期反射声和后座声级。(2)抬高大厅两侧的部分座位,形成1m高的声反射矮墙,从而改善由于大厅太宽,使前、中座缺乏早期侧向反射声的状况。(3)两侧包厢向前伸展,以提高包厢座位的声强,从而改善声场的不均匀度。(4)大厅采用不规则形(包括墙体和吊顶)和凸弧形的栏板,有利于声音的扩散。(5)降低台口高度,并相应降低吊顶高度,从而缩短了
10、观众厅前区顶部反射声的时延间隙,增加了直达声强度。2、混响时间的控制由于歌剧和交响音乐均要求长混响,因此,一方面厅内除座椅和观众本身的声吸收外,几乎不用吸声材料。主要是尽可能降低座椅的声吸收,各接口用材尽量采用硬质板材。一些具体构造手法如下:(1)后墙局部用少量吸声材料或扩散体。(2)在楼座后区两侧设可调混响转体。(3)可调结构反射面为20mm厚弧形木板,吸声面为25mm厚成品软包吸声板、留空腔。(4)座椅设计采用背面木材,其余部分软包装的做法,从而使座椅对声音的吸收也得到适当降低。东莞大剧院混响时间指标为1.32.0s,可调幅度为0.7s,其中0.5s由可调转体承担,0.2s由舞台上设置活动
11、音乐罩获得。其他设计指标为:响度(强度因子)Gmid3.54.5dB;明晰度C50(3)为2-2.0dB,C80(3)为0-3.0dB;早期反射声时延间隙t120ms;声场不均匀度Lp8dB;噪声限值N30dBA,没有音质缺陷。五、观演空间的舒适性设计浅谈剧院观众厅设计。观演建筑发展至今,已基本解决了其技术难点及使用功能要求,对舒适性设计的要求逐渐成为视觉设计、声学设计之后的关注焦点。从建筑空间尺度、观众席的分区布置、贵宾区域的布置,直到座椅的舒适尺寸、舒适性空调的合理运用等等,均是舒适性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观众席分区布置,使观众有较好的私密性和归属感。东莞大剧院观众席共分为七大区:其中池座两
12、侧配合声学要求升起成独立区域;楼座中央及后部独立升起部分成为贵宾区;西边侧墙各设三层包厢。这样就形成了大而有层次的空间,且每个独立的区域都有其特别的空间效果。尤其是两侧包厢,由于它们与舞台距离较近,观众更容易参与到演出中来;同时,它们又像悬挂于两侧墙的活动的壁画,成为独立于楼、池座观众席的特殊区域;又因其每个包厢人数不多,相对独立成区,往往会成为大公司、财团最喜爱的包厢区域,可以较轻松地边交流边看戏,不会影响到其他观众。各城市的大剧院均除满足观演要求外,亦是重要的社会交往场所,贵宾席设计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交往人群的心理感受。因而如何在创造优良声学效果的同时,充分考虑社会文化因素及观众心理需求,
13、设置合理舒适的贵宾席就成为观众厅设计的关键问题,因而贵宾席设计成为应首先考虑的。在温州大剧院及东莞大剧院设计(图6c,4a)中,我们均将二层楼座中央后区设为独立的贵宾区,其后面为贵宾休息厅,有专门的贵宾电梯可以到达。这种贵宾区的设置方式是当代国际上较流行的作法,上海大剧院、纽约林肯中心、大都会歌剧院均采用了这种方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对需要保持私密及舒适的活动空间的重要贵宾来说,身居二楼中央比坐在池座前排更舒适、安全,又不会对普通观众构成影响。另外,吸纳东莞大剧院业主的意见,我们借鉴了北京保利剧院的作法,在池座前810排中央增设贵宾区,保证了中央及省市主要领导在正式场合使用。其优势在于:前排区
14、域视距较短,视觉效果好;离舞台口近,便于领导在演出结束后上台慰问演出人员;第8排之前为中走道,便于领导疏散;同时第8排可以拆除用以安放临时小桌,可方便领导的使用。这样,东莞大剧院有了池座前区、楼座后区、两侧包厢三种不同类型的贵宾区域,既方便了不同需求的领导、贵宾使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同时,分层次区域的贵宾席设置亦便于分档次售票,利于提高剧场的管理水平。除了宏观的空间尺度、观众席布置外,落实到微观的座椅等也充分体现了舒适性原则。剧院由于剧场规模、视角、视距各方面限制,座位宽度一般控制在550mm左右,排距在900950mm之间,贵宾席座椅则放大至600mm宽、1100mm排距。会议中心观众厅则因为在视线条件上限制较少,因而固定座位尺寸略为放大,一般可达到600mm宽,排距在9501000mm之间。高档的报告厅考虑到人进出方便及使用的舒适性,一般会将固定桌子尺寸设计为450550mm,排距放大至1500mm左右,同时采用活动座椅,这样可以方便人们在后面出入而不影响其他人员。观众厅作为一种特殊技术条件下的空间形态,建筑技术对其的影响尤为明显。空间是人们对建筑最直接的感受,在观演建筑中,它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空间形状、体量、肌理、色彩与材质,它更是建筑声学、视线、照明、音响、热工等舒适性空间的体现,它体现了现代技术与传统技术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