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校本教材教学设计精选集主编:徐峰2 0 0 6 年 3 月追 忆 品 味 放 飞家乡的历史教学设计宋畈中心小学 徐峰一、设计意图:以追忆昨天的艰辛,品味今天的成果,放飞明天的希望为宗旨。本教学设计将充分利用本地经济发展中的成就和存在的不均衡,人们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的明显差别,采用社会体验、课内交流的形式。新课程要求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以身边小事来反映大问题。基于此,本教学设计试图以社会为大课堂,让学生在课外合作探寻,课内交流,谋求在教材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补充和延伸,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精神,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进学生的实践性。现代的学生由于家庭条件优越,缺乏必要的吃苦锻炼,往往不珍惜来之不易
2、的成果和财富,所以,本教学设计也希望学生通过体验使学生在这一方面有所收获。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晓经济发展中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外在表现,并能判断、掌握事物发展的前后顺序。2、能力目标:通过探寻、访问各方遗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鉴别主次的能力,通过对所获知识的整理,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表演的能力。3、情感目标:亲身感受家乡巨大的变化,真实感悟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建设有成就感。三、组织形式:课前准备和分组探究。把全班学生分成四组,分别为房屋组、穿着组、食物组、交通组以探访学生生活周围有关住房形式、面积与装饰的变化,人们穿着款式与衣料的变化,食物构成的变化,交通设施与
3、工具等方面的演变过程。要求学生采用照相、采访记录、实物资料等手段获得原始材料。各组确定组长负责,对所获材料在课内组织讨论,分出重要资料和次要资料,排出各种资料发展演变的前后过程予以展示,简要总结成文字内容并发言。四、方法利用:会实践与探究式学习相结合,“讨论思考” 与“表演活动”相结合。五、活动过程: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分组交流与探究以时间为线索,要求学生合作展示 70年代、80 年代、90年代和 21 世纪初人们在衣、食、住、行四方面情况学生把通过观察 实物或上网下载来获得的情况,以照片或图画的形式加以展示。使学生首先在直观上对本地发展情况有一个简单的认识。二、寻找家乡
4、变化的原因指导学生用文字描写出发展的基本脉络,再查找出变化的原因。组织交流家乡变化的原因,对学生归纳出的原因加以点评,进行人文引导。不同组别的学生完成内容不同的(分衣食住行)探究工作。向全班介绍本组发现的家乡变化的原因。使直观的认识通过学生的归纳、由表及里的分析而上升为理性的知识。要求学生用画笔画出想象中未来人们分组进行绘画。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使教学手段、呈现三、想象未来在衣、食、住、行方面的情况,如:未来的房子、交通工具、衣服的样子等等。教师予以表扬并展示,由其他各组发言来补充不足之处。各组员在本组内阐述作品中的客观的依据。每组评出最符合发展趋势的作品,方式多样化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
5、学生的想像力,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四、主题升华和思想教育组织学生进行曲艺表演表演自己排练的曲艺节目。(相声、小品、快板、歌曲、舞蹈各一个)合作精神的树立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期教学的一项重要的内容。除此,这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表演力并进行思想教育,从而深化本案的主题。附 1: 探究工作表格:探究工作表(穿着、食物、住房、交通)发展的基本脉络: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 20 世纪 80 年代 : 20 世纪 90 年代: 21 世纪初: 发生变化的原因:1, 2, 3, 对我们的启示和感悟:1, 2, 3, 附 1:快板:衣食住行新面貌(合分合的形式)十年改革有成效,脱出贫困得温饱;人
6、民齐夸改革好,衣食住行新面貌。先唱衣字新面貌。衣着打扮讲时髦。丝绸尼龙加全毛,春夏秋冬套加套。西装夹克加旗袍,最好还要名商标。六月六,若到各家看“ 晒蒸 ”红的、绿的、夹的、单的,毛的、绸的、戴的、套的,好比是,百货商店搞展销。再唱食字新面貌,农贸市场人如潮。瓜菜新鲜荤和素,山珍海味随你挑。早饭街上找现成,汤包馒头加水饺。正月里,若到各家看一看“加饭”“花雕”“ 伊力”“雪碧”“ 可乐”“利群”“中华” ,好比是,家家都把洞房闹。再唱住字新面貌,到处可见新楼房。款式新颖像别墅,舒适美观光线好。家用电器全配齐,颜色样子都配套。朋友们,若到家里来作客看的、听的、洗的、用的,坐的、泡的、说的、唱的,
7、全由那,现代机电来代劳。再唱行字新面貌,铁路公路村边绕。上车只需把手招,还有轿车“小面包” 。汽车三卡拖拉机,为民致富立功劳。若来到,工厂学校看一看蓝的、红的、绿的、黑的,“钱江”“绿源”“铃木”“ 本田 ”真好比,车的海洋车的潮。改革开放形势好,衣食住行换新貌。要使生活更美好,还需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去创造。自 主探 究合 作走进家乡校本课程人文浸染教学案例宋畈中心小学 徐 峰设计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走进家乡正是基于宋畈这块 44 平方公里的热土上的丰富资源,在学生的感情上架起一座热爱家乡到热爱祖国的桥梁。但如何把这种对家乡的自豪与热爱传
8、达给学生呢?知之深才能爱之切!要让他们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借助图片或资料或旅游参观创设情境,带着学生用“心” 去体会、去争论、去想象、去感悟,了解家乡人的聪明才智,了解改革开放后的巨变,激励学生认识、热爱、建设宋畈,为学生增加人文底蕴。(本案例按教学过程分四个片断进行)片断一师:同学们,都喜欢欣赏音乐吧?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好,闭上眼睛,仔细听,这是一首什么歌呢?生:谁不说俺家乡好。师:嗯,鉴赏水平还挺高,那么听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呢?生 1:我想说,嗨!朋友到我们宋畈来吧!我的家乡也挺不错的。美味的松香门鱼干,诱人的移民小吃,准保馋死你!生 2:我想对亲爱的小朋友说,快随我
9、来吧!我们的家乡可美啦。家乡的三衢山是衢州的母亲山,三衢石林还是国家级森林公园!怎么样,快来吧!心动不如行动!(好家伙,连广告词都用上了)正当老师暗自为学生的口才所打动时,一个声音又冒了出来:“老师,我看家乡就没什么好,杭州、北京那些大城市才叫好呢!瞧!家乡连一个大型超市都没有,更别说肯德基、麦当劳了?”胖墩墩的王传可站了起来,不以为然地说。“就你想吃!都快胖得走不动了!” 一个秀气的女孩鄙夷地说。“怎么啦!民以食为天吗!” 王传可不服气地反驳: “再说啦!身体可是革命的本钱,这可是我爷爷说的!”顿时,一部分喜欢“麦当劳”“肯德鸡”的同学也起来附和: “就是,就是吗!”剩余的学生沉寂起来,把求
10、助的目光投向了老师。老师从容地笑了笑:“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妙,就连老师都觉得左右为难。这样吧!我提个建议,等我们看完下面的文章,再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学生自学校本课程第一编、第三编有关内容)生:同意。反思 :夸美纽斯说过:“ 应该用一切可能 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和求学的欲望激发出来。”只有将学生的求知、求学欲望激发出来,学生才会去主动学习。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唤起情感,无疑为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况创造条件。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总是把自己的想法或判断强加给学生。不尊重学生的思维、情感,让冷酷的冬天过早地降临,从而导致孩子灵性泯灭,剩下的只有板滞的小脸与言不由衷的言语,让我们把思维的权力还给
11、学生吧!针对学生的判断“家乡不好” ,我并没有训斥孩子,而是用极具亲和力的语言“商议” 孩子,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用具体的材料来引导他们,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心灵交流的场所。片断二 师:请同学们结合图片认真看以下资料。可以互相小声讨论。师:谁能把你知道的内容告诉大家?生 1:看完这篇文章,我发现家乡的楼建多了,建高了。就连我家的房子都已装修过几次啦!师:嗯,真不错,还能联系生活实际来谈感想。生 2:我们家乡的交通变发达了。特别是康庄工程的实施,村与村之间的联系可方便了,记得,以前下雨天时等我回到家时,满身都是泥泞。生 3:我们的学校变的越来越美了,在里面学习真是赏心悦目!生 4:
12、三衢风景旅游区真美!上个星期我还带外地亲戚去过呢!瞧!这是我的照片,酷吧?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那么还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呢?生 1:老师,书上说家乡变化大,可以前的宋畈是什么样子呢?师:嗯,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说明你很会读书。是呀!谁能帮帮他呢?“老师,我!我这里有一幅爸爸小时在家门口留影的旧貌图,新旧对比,不就可以看出其中的变化吗?” 语音未落一个孩子迫不急待地站起来。“老师,我们还可以实地考察,看看旧学校,再看看新学校,不就结了吗?” 又一位同学站起来。“老师,我来,可以看家里的老照片。”“老师,还可以翻资料问大人。”同学们争先恐后,踊跃发言。师:听了同学们的办法,真让老师高兴。没想到班上有这
13、么多智多星。现在老师手里有一张图,想看吗?(拿出 80 年代宋畈鸟瞰图)生:想。咦?这是什么地方呀?都是土房子,又小又矮,好像没现在漂亮生:咦,房屋后面不是石头山吗?对,就是家乡的三衢山。 师:告诉你们吧!这是一张 80 年代的宋畈鸟瞰图。生:哇!变化太多了。老师要是不说,我还真不相信。师:家乡变化这么大,多亏谁呢?出示问题思考:王传可同学你认为家乡不美表现在哪些地方?你想不想把家乡变美呢?你准备将来怎样把家乡变美呢?讨论一下!生 1:家乡变化这么大,多亏了勤劳的家乡人。生 2:我非常想将来把家乡变美,将来我有出息,一定回来投资,多办几个“麦当劳”“肯德基”联锁店,让宋畈的孩子吃个饱。师:到时
14、候,可千万别忘了请老师哦!全班同学相视一笑,更加热情高涨地讨论。反思 俗话说: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传统教学中的 “疑”往往由教科书规定或通过教师提出来,它到底是不是学生的“疑” 则不一定,这在很大程度导致学生主动学习欲望的丧失。在课堂里,留给学生相当大的自主探究空间,如“请大家再读,看你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呢? ”把学习权力真正交给学生,真正实现角色的转变,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拓展广阔的空间,并在自主探究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片断三 师:“现在我想了解家乡多方面的情况,谁来帮帮我?”生:我!我!师:那好吧,现在我们分小组互相交流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内容,然后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向
15、全班作介绍。记住,我将拜这位同学为师。学生群情激动,有的介绍“家乡的竹马睦剧” ;有的介绍家乡的板栗、野葡萄,并与同学们分享;有的介绍“进士村” ;有的介绍家乡的名人:还有的站起大声诵读家乡的诗词(同学们对宋畈的历史如数家珍,看来课前没少下功夫。)师:非常感谢同学们告诉老师这么丰富的知识,我们宋畈有这么多小主人关注他,他一定会腾飞得更快。同学们,为宋畈之崛起而努力读书吧!反思 罗杰斯曾说:“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它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 自由表达”。只要为学生创造了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学生就能在这个舞台上主动发现、积极探究和自主创造。瞧!他们争先恐后
16、、兴趣盎然地向同学介绍,话语如涓涓细流,从学生的心泉中流淌,充满灵性的语言像朵朵闪亮的浪花不断涌现,滋润着孩子们本就晶莹剔透的心灵,并在交流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片断四 在学生交流后,布置作业:一、说一说:从哪些地方可看出宋畈可爱?二、看一看:请带上照相机去下列地方逛逛好吗?三衢石林、赵公岩、乌龟尖、坞石寺、工业园区等。三、画一画:请你用手中的彩笔,描绘一下家乡的未来。四、议一议:我还小,建设宋畈是大人的事不与我相关?在四个题中让学生任选一题或二题。反思 仿照 “自助餐模式”,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自主选择适宜的 “套餐”。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如不考虑这些情况,就会产生“有人吃
17、不饱” ,有人“消化”不了的现象,让学生在思考与实践中,进一步感悟,进一步受到人文的熏陶。在 体 验 中 感 悟说说家乡的茶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方案宋畈中心小学 刘丽君一、课程理念:新课程观要求我们积极开发、利用课外学习资源,结合学生实际,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校外资源,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实践机会,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参与活动、丰富体验、养成习惯、学会本领,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此,结合家乡特色,设计了一系列的以“茶叶”的综合实践活动。二、活动目的: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有关“茶叶” 更多的知识,感受祖国深厚的茶文化,使学生提高对茶的认识,了解家乡的茶。在劳动中
18、体验,感受收获劳动果实的喜悦,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收集整理资料、探索交流、记叙习作的能力,感悟从社会生活中也可获取知识,成为祖国茶文化的自觉传承者。三、活动内容:围绕“茶”字开展说茶、采茶、参观制茶、品茶、写茶等活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参与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四、活动准备:1、联系茶农,向茶农了解采茶的时间、方法等。2、活动前,发动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向茶农了解、收集资料(茶知识、图片、诗歌、美文、茶艺表演等相关资料)。3、编排采茶舞曲。五、活动时间:4 个课时六、活动过程:(一)交流了解茶知识说茶1、说说你对茶叶的了解。(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说)茶有哪些种类?茶有何特色?茶对人体有什
19、么好处?茶生长环境如何?我们的家乡什么茶比较有名?2、观看录像(1)茶叶基地、生长环境 (2)茶艺表演(二)采茶1、向家乡茶农了解采农的时间、方法、注意事项、联系好采茶活动安排。2、交流采茶叶的技术、方法。3、实践体验采茶的过程进一步巩固采茶技能,感受劳动的快乐。(三)参观制茶1、带领学生参观制茶厂,了解工人制作茶叶的过程,向工人了解制茶的方法、注意点。2、活动:“我来露一手 ”将自己采来的茶叶,带回家,在家长的指导下亲自制作并包装好。(四)、品茶1、将自制的茶叶带到学校参加“评选” 。评选标准:观茶姿:炒制的形状、颜色。闻茶香:闻闻茶叶的味道。品茶味:泡制一杯清茶,品尝茶的味道。2、组织“评
20、委 ”评选一、二、三等奖。(五)夸茶1、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有关茶的图片、诗歌、美文。2、阅读校本课程教材说说家乡的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感情朗读。3、欣赏自编舞蹈采茶舞曲。(六)写茶1、结合自己对茶的“ 再次 ”认识、理解,写一篇小短文,介绍自己的所学所得。2、为家乡的茶(或其他品牌茶叶)设计几则广告语。3、以“茶”为中心,编制 茶报,组织评选、表彰。教学后记:江泽民同志曾说过:“ 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通过开展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具有儿童情趣,时代气息的实践活动,帮助儿童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大自然等方面,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
21、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从而提高孩子的全面素质。农村孩子的课堂不能只局限于校内课堂,而应该充分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走出课堂,开拓视野,丰富体验,在真实、具体、细致的体验中,学习生活、学会学习、学习提高,这就是我们教育的目的,是我们永远的追求。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我把我已经执教使用过的教学设计作了修改,教学内容由“品茶” 、“夸茶”两个环节,分别向课前延伸到 “说茶”、“采茶”、“ 制茶”,向课后延伸到“写茶”。至于是否有价值,则诚请同行和专家批评指正。刘丽君 新 安 江 人 教 学 设 计宋畈中心小学 涂 钦一、教学理念:宋畈乡的移民村新建村、新江村都是我省建造
22、新安江水库时从淳安、千岛湖等地搬迁的移民所建。我们的学生,有许多新安江人的后代,让学生了解新安江人的历史,更贴近他们的生活,使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深化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二、教学目标:1、通过调查访问,了解新安江人移民历史的认识,深化对自己家乡的认识。2、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新安江人的特点:勤、土、直、奇。3、通过调查访问,了解新安江移民的风土人情。三、课时安排:1 课时四、课前准备:事先让学生访问自己的父母或身边的新安江人,了解新安江人的移民历史和风土人情。五、教学流程: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一、谈话导入:宋畈乡的移民村,新建村、新江村都是我省建造新安江水库时从淳安、
23、千岛湖等地搬迁的移民所建。我们的同学,有许多新安江人的后代。但是,你知道新安江人有什么特点么?板书课题:新安江人 二、说说新安江人的历史组织讨论小结:我乡的新安江人是1961 年我省建造新安江水库西迁移到宋畈。自由叙说自己访问到的有关新安江人迁移历史的知识。三、学习课文,了解新安江人的特点与学生一起学习课文。组织学生讨论:新安江人的特点是什么?随机板书:勤、土、直、奇。自学课文,讨论,了解新安江人的特点。四、深入了解新安江人的风土人情:你还想知道更多关于新安江人的风土人情吗?把你在课余所搜集的知识和大家作一个交流好从饮食、风俗、生活方式等方面组织学生交流。饮食:1、大年三十的早餐必须要吃面糊,
24、正月初一要吃“ 饺头面”等,象征年年有余。小组展示自己搜集的知识,和同学、老师讨论。吗?2、过年过节的饮食都与常山人有所不同。劳动分工:1 新安江人男人出门搞副业,妇女背着孩子上山下地干活。2 新安江妇女喜欢在头上包一块头巾。3 劳动工具与常山人有何不同?习俗:出嫁的风俗与常山人有何不同? 石 林 游 记 教 学 设 计宋畈中心小学 严芝花一、教学理念:现今教学理念强调以人为本,人文结合,而要体现这一教学理念,就要很好地利用校本课程,开发周边教育资源。我校把三衢石林风景区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衢石林风景区也是国家地质公园,石林分布广,规模大,品味高,为“江南一绝” 。石林发育完全,奇形怪石、
25、古藤缠绕、溶洞幽谷、曲径贯通,是一座大自然的迷宫。基于这个教育资源,让学生走进石林、推销石林,更深刻地了解和认识家乡,增强学生的认识和自豪感,更好地热爱自己的家乡。二、教学目标:1、走近家乡,了解家乡的名胜。2、培养对事物的审美能力,陶冶生活情趣。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4、增强学生对校本课程学习的兴趣。三、教学重点:了解游记中景点特色。四、教学难点:为景点设计导游词、路线。五、课时安排:1 课时六、课前准备:事先让学生游览石林景区,对三衢石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七、教学流程: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近几年来我们家乡开发了国家一级地质公园三衢山,前些天
26、我们又去浏览了一番,那三衢山到底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再来游一次,好吗?板书:石林游记 二、引发旧知关于三衢石林,你已知道哪些美丽的景点呢?知道多少说多少。小结:看,同学们对家乡还真了解。对学生的发言相机点评,进行人文引导。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有关景点名。畅谈自己熟悉的景点及景点的特色。三、进一步激发探究欲望同学们,你们知道共有多少个景点吗?你最喜欢哪个景点?有什么特点?你还想知道得更多么?点评学生的回答。 自由述说,自由提出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四、设计探究方案在石林中走了一趟,有没有发现原来的浏览路线存在着不足,能否为其设计一条合适的浏览路线。巡视,随机提示,和学生一起探讨。小组合作,设计导游
27、路线,画线路图。五、激发求知欲,进行创新教育你在浏览时,有没有导游在解说?假如你是小导游,能否为景点设计合适的导游词?巡视,指点 1、学生自己准备导游词。2、小组派代表,交流自己准备的导游词。六、激发余兴刚才同学们为各景点设计了导游词,能否来次即兴表演,做个真正的小导游?随机点评 学生即兴表演七、课堂小结今天,我们重游了三衢石林,对三衢石林景点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于石林景点,还有待开发,相信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我们的家乡将变得更加美丽!八、课后延伸学完本课之后,你现在最想做的是什么?提示:写广告语、写读后感、写游记独立完成。 参 观 水 泥 厂 教 学 设 计宋畈中心小学 江立升一、设计理念:联
28、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我们的儿童被分裂在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中,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世界里,他们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满足。”可见教育和生活相分离的状态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发展。我们教师需要树立“大课堂观” ,不要把学生局限在四十多平方米的教室,限制在一本教课书上。在走进家乡宋畈校本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会产生无比激情和盎然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工厂、社会、大自然中学习。只有把他们“放飞” 到这个大课堂中,让学生尽情、尽兴地去观察、调查、访问、聆听、感受、思考让学生回归于生活、联系生活、体验
29、生活和建构生活,才能最终实现教育之目的。鉴此,在参观水泥厂这一教学设计中,我有此思考:引领学生深入到水泥厂,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劳动的艰辛、环境的恶劣、科学技术的重要真正达到让教育回归生活,让生活教育学生。二、教学目标:1、通过参观水泥厂,了解水泥生产过程;能发现和提出问题。2、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人民。3、激发学生从小“ 热爱家乡 宋畈” 情感,增强环保意识。三、教学过程:(一)出发前的安全教育1、我们家乡宋畈是石灰、水泥之乡,今天我们一起去参观咱家乡的水泥厂宋畈水泥厂,实地参观考察水泥厂,了解水泥的生产过程。2、去水泥厂路上我们该注意什么呢?(二)参观前的安全教育1、同学们,闻名已久的水
30、泥厂现在已展现在我们面前,参观之前我有四个意见,每个同学牢记心间:一、安全;二、安全;三、安全;四、把“耳、眼、口、心、手”都用好,做到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2、介绍引导参观的水泥厂技术员及水泥厂领导。(三)实地参观考察水泥厂技术员讲解水泥的特性和化学成分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水泥厂技术员依据水泥生产流程和水泥厂系统结构图简介水泥的生产过程。附:水泥厂系统结构图。3、同学们随技术员按照水泥生产流程逐个参观水泥厂的生产车间,学生提出与之相关问题,技术员随机作详细解释。4、参观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向水泥厂有关技术员、领导提问。5、畅谈收获。加 减 乘 除 识 乡 情宋畈中心小学 邵志刚
31、一、教学理念:1、利用和开发身边的课程资源,使教学内容贴近于学生现实生活,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2、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3、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调动学生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现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二、教学目标:1、通过计算了解家乡资源的数量,认识家乡资源人均占有量低的现状。2、通过计算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加忧患意识。三、教学年级:六年级四、教学准备:1、石灰渣、新建房占用农田的图片。2、山洪、泥石流、气候变暖、伐木的录像片断。五、教学课时:1 课时六、教学过程:(一)谈资源:我们都爱自己的祖国,都爱自己的家乡。因为家乡是我们生长
32、、生活的地方,唯有它,给我们一个安全的避风港,提供我们生活所需的一切资料,我们怎能不爱它呢?你知道我们家乡有多少资源么?(交流校本教材上所获知的关于家乡资源的资料。)(二)算资源:从同学们的谈话中,老师知道咱们家乡的资源真是不少,可情况果真如此么?请大家算一算这个题目。1、宋畈乡总面积为 43.53 平方公里,共有居民 10710 人,人口密度(即每平方公里的人口数)是多大?资料出示:世界人口平均密度为 33 人/每平方千米。再计算:我国人口平均密度是世界人口平均密度的几倍?对此,你有什么想法?2、我们家乡人均占有土地只有 6.03 亩,我国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为 13.3 亩,家乡人均占有土地面
33、积是我国人均占有土地面积的百分之几?资料出示:世界人均占有土地面积是 44.4 亩。再计算:家乡人均占有土地面积是世界人均占有土地面积的百分之几?对此,你又有什么想法?3、我乡共有耕地面积为 6509 亩,我乡人口 10710 人,人均占有耕地面积是多少?这一数字又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 1.4 亩的百分之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 4.4亩的几分之几?对此,你有什么想法?出示:石灰渣占地、乱建新房占用农田的图片。讨论:耕地过少又会导致什么样严重的后果?4、我乡共有林地面积 67051 亩,我乡人口为 10710 人,人均占有林地多少亩?资料出示:世界人均占有林地面积为 13.6 亩。再计算:我乡人均占
34、有林地面积是世界人均占有林地面积的几分之几。讨论:林地过少又会导致什么结果?观看山洪、泥石流、气候变暖、伐木的录像片断。引导:山洪、泥石流、气候变暖和都和林地减少有关。(三)、再识资源出示表格:家乡占( )的百分之几 世界 我国 我乡全世界 我国人口密度(单位:人/平方千米)33 104 人均耕地(单位:亩)4.4 1.4 人均林地(单位:亩)13.6 1.6 让我们把自己的计算结果填入这张表格。人们总认为我国是“ 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可经过这么一算,你对家乡的资源又有什么新的想法吗?(引导交流)应该说,我们家乡人口众多,地大物博,可是一旦平均分给每个人,一切就显得那么少了,此时,面对着这
35、一点微薄的资源,你觉得我们该怎么办呢?让我们把这些计算出来的数字写进倡议书吧!家乡的民俗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家乡的民俗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宋畈中心小学 程灵芝一、教学理念:21 世纪信息化的普及、科技的日新月异、生活方式的高速运转,对人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1 世纪的公民应是认知、情感、行为和谐发展,富有创新精神的人。长期以来,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死板的接受方法,使学生只能机械地接受知识,无法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传统教育对活动课程不够重视,使学生远离社会,缺少了解、适应、参与社会的机会。而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的,整体的,开放的教育活动,强调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在实践中体验情感
36、,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新的课程改革方案确立了研究性课程的地位。更好地贯彻教育部制订的新课程计划,能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全面发展。我校置身于三衢山脚下,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了学校很好的教育资源,可以巧妙地加以开发和利用。二、活动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 培养他们组织和参与活动的能力,包括合作能力、参与能力、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组织活动,参与到整个活动中来,体现“ 学生是学习和活动的主体“ 这个理念。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开发具有家乡特色的民俗文化教育资源,在活动中拓宽学生的视野,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37、培养学生亲近家乡民俗,喜爱家乡民俗的情感,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良好品德。三、活动过程预设:整个活动共分四个阶段实施:1,活动准备阶段;2,调查研究阶段;3,汇报交流阶段;4,成果展示阶段。四、课时安排:五、活动流程:(一)活动准备1、明确活动的意向。教师设疑导入: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和以前有所不同,我们要去认识我们家乡宋畈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具有传承数千年的民俗。你们想通过什么方法去认识宋畈的民俗呢?学生集体讨论,自由组合成立采访组、考察组、查阅组、网络组四个活动小组。3、知识技能的准备那么,你们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学生小组内讨论,教师参加共同讨论,概括
38、要点,明确本次活动的意义,方式,初步调查的对象和内容。(二)调查研究:1、各小组分头搜集信息采访组: 发放调查问卷,采访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了解本地的民俗及其变迁情况。考察组:走村串巷,实地考察家乡的民俗文化。查阅组:到阅览室,图书馆,新华书店,档案馆等地,搜索查阅家乡民俗文化的资料。网络组:通过上网的方式,下载一些关于家乡民俗文化的信息。2、整理搜集的信息教师指导: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法搜集的信息往往是繁多且杂乱的,因此,要求我们学会对信息的筛选,分析,汇总,突出重点,不要面面俱到。我们可以写介绍文章,可以用照相机摄影,可以画画,各个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运用语文,历史,地理,音乐,美术
39、,信息技术等多种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多种技能来整理信息。学生整理自己获得的信息。(三)汇报交流1、激发情感,导入活动。师:同学们,我们宋畈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具有传承数千年的民俗。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民俗也在不断地演化,许多民俗事象逐渐消失了,但民俗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一种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新文明仍然是有用的。这就需要我们去芜取精,义不容辞地保护我们的民间文化遗产。2、小组交流师:下面由每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运用自己喜爱的方式,交流自己在调查研究过程中使用的方法,获得的成果以及活动的感受。(1)采访组:时间:2005 年 9 月 18 日 地点:学生家 采访对象:学生的爷
40、爷奶奶 主题:上梁彩语过程:学生问:“爷爷奶奶,今天是您家新屋落成之喜,请你们为我们介绍一下,为什么上梁喝彩呢?奶奶:“好的。农民上梁之际,便会做很多的八仙馒头(大馒头)、元宝桃子馒头(小馒头)、花生、糖果之类装在篮中,提到房顶,然后主持礼彩的先生喊以上彩语,这时主人家便会从屋顶上抛下馒头等物,下面无论老幼均一轰而上争抢,边上花炮齐鸣,主持彩礼人说声“佛爷” ,帮工们喊 “好啊!”,一派喜庆气氛图个吉利!学生问:木工师傅,您刚才的所说的彩语能给我们再说一遍吗?木工:好啊!上梁彩语一对金花落地来,今日上梁放光彩。八洞神仙来庆贺,鲁班大师笑开怀。学生问:您为什么要用佛爷开头呢?木工答:我们这里凡造
41、屋上梁及做什么红喜事,都喜欢喝采,而喝采的第一句话就是喊“佛爷 ”,然后大家齐声回答: “好啊!”这样一唱一和,既图个吉利,又得个热闹。这也相传几千年了。为什么喝采总是先喊“佛爷” 呢?这里有一个缘由。(故事演讲喝采为何要用“佛爷” 开头)学生:“今天我们的收获真不小,谢谢大家!”(2)考察组:民居的建造过程中十分讲究吉利,从选地、选材、择日、立柱、上梁到落成庆贺均按照繁褥的传统方式进行。如选日要请“师娘” 定适宜动土的日期。上梁时选择吉日,梁上张贴横批,两边栋柱贴对联,上梁时喊“上梁,大吉大利” ,鞭炮齐鸣,边唱“ 上梁歌” ,上好后将馒头、糖果,红枣等往下抛。房子建好后,往往在墙门上画一些
42、辟邪的图画,有的还建筑刻有历史故事和植物图案的砖刻门楼。(3)查阅组:展示制作资料卡片。(4)网络组:传阅复印资料,同学提出问题,组内同学进行解答。3、全班交流,提出改进意见,评选最佳小组及“调查研究之星” 。(四)总结升华我们家乡,风景优美,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民俗丰富。我们要善于挖掘身边的民俗资源,为保护我们家乡的民俗文化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五)成果展示成果展示,可让学生成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通过制作展示牌,展示资料图片,在校园内展览。撰写文章(小论文,调查报告,记叙文等),教师积极向有关报刊推荐。教后反思:以上教学设计,其特色主要体现以下几点:1、选题切合学生的实际,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活
43、动,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活动2、强调自主性。填写调查访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制作资料卡片,都是由学生自主选择完成的。3、突出实践性。这次综合性学习的过程就体现了实践性的特点。在综合性学习中,学生不仅要说说,观察,还要调查访问,并填写表格,还要采用多种方式交流、展示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或收获,学生是在真实的实践情境中体验、学习的。 4、体现综合性。为了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在本教学设计中,安排了调查访问表、说一说、做一做等一系列内容,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中提高综合能力。血雨腥风的岁月教学设计宋畈中心小学 程灵芝一、教学理念:教学设计过程中只有让学生亲历各种实践活动,才能不断满足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
44、自身期望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需求,不断地生成自我否定,自我超越,自我创造的精神追求。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的日子,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倾听这段血雨腥风的故事,铭记这段刻骨铭心的伤痛。前车之鉴,岂可重蹈覆辙,让我们记住这血的教训,唱响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主旋律。因此,师生共同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验情感,并“形诸于外” ,使语言与精神共生,人格和能力同长。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解读文字,感受曾爷爷在峥嵘岁月中的英雄事迹。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孩子走进文本,实地深入采访曾爷爷,用自己的表演、观察、分析、领悟战争的罪恶,英雄的可敬。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深刻感受战
45、争的毁灭与灾难,英雄的可敬与可爱,在幼小的心灵中打下“ 珍爱和平,反对战争 ”的烙印。四、课前准备:1、曾一士爷爷的具体情况及有关荣誉复印件。2、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相关图片及简要文字介绍。3、常山人民奋起抗战的小故事。五、课时安排:1 课时六、教学流程:(一)激发情感,导入活动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我们不能忘记,也不应该忘记那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另人发指的三光政策,灭绝人性的细菌战,因为这,白骨成堆,多少人家破人亡;因为这,残恒断壁,多少人流离失所;因为这,人烟萧条,多少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今天就让我们去采访一位历史的见证人,革命的老前辈曾一士爷爷。(二)解读文字,初步感受让我们打开校本开发
46、系列读本之走近家乡第 46 页,一起走进血雨腥风的岁月,去认识曾一士爷爷。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息吧!交流:你印象最深的是曾一士爷爷哪一段历史时期的故事?你仿佛看见了一个怎么样的曾一士爷爷?老师带来了几件很特殊的证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出示:曾一士爷爷的有关荣誉复印件。(三)现场采访,解读历史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血雨腥风的岁月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我们敬爱的曾一士爷爷,让我们一起用热烈的掌声请出曾一士爷爷!在读过文章之后,你有什么问题,现在可以尽情地向曾一士爷爷提出!(四)激起波澜,抒发感情交流:采访过曾爷爷之后,你最想说什么?同学们,我们已经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搜集整理了大量
47、抗日战争的资料,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吧。出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相关图片及简要文字介绍。常山人民奋起抗战的小故事。交流:阅读了补充材料,你有什么感想?(五)用心许愿,珍爱和平1、同学们,面对战争生产炮火的硝烟,流浪的儿童,残破的城垣,离散的家人,甚至无辜的生命,我们应该怎么说,我们应该怎么做?让我们向为了战争不在,和平永存的勇士们致以崇高的敬礼!2、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的心里都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诅咒战争,拥抱和平,请大家对着这美丽的蓝天,宁静的大地许愿:远离战争,珍爱和平!(伴乐:让世界充满爱)美 食 推 介 会家乡的特产教学设计宋畈中心小学综合教研组 一、教学要求:认识家乡传统菜肴、糕点、
48、小吃,了解它们的特点、典故及制作方法,通过策划广告、写小作文,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合作意识,激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感情。二、教学准备:查阅资料,采访父母家人,搜集家乡传统佳肴的资料。准备一些实物或照片、图片。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玩在美国,吃在中国。中国地广物博,食文化历史悠久,各地都有自己的传统名菜、名点心。我们家乡就有许多传统佳肴颇负盛名。(出示课题)(二)推介认识会:1、你知道哪些家乡的传统菜肴、糕点、小吃?指名回答,板书名字。2、学生按佳肴同类分组,交流各自搜集的资料,小组人员分工合作,准备向全班同学推介。3、投影图片,分小组轮流上台,推介认识佳肴、小吃、名点。要求将所搜集的资料合理运用,每人都承担一份任务,或介绍菜名,或讲传说故事,或介绍口感特点,或说说制作方法。比一比,看谁介绍得最清楚,资料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