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8 ,大小:200KB ,
资源ID:3014448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301444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生死学概论.doc)为本站会员(tangtianxu1)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生死学概论.doc

1、1生死學概論第 十 三 講 我的信仰和我的宗教談宗教與生死授課講師:郭慧娟【問題思考】1. 你有宗教信仰嗎?2. 你的宗教信仰是什麼?3. 你可曾思考:宗教對我們的影響?4. 為什麼有些人假宗教之名詐騙,有些人會受騙?5. 為什麼有些人沈迷宗教,反而製造出一些問題?6. 台灣的廟宇很多,你觀察過到廟裡拜拜的人的行為和心態嗎?7. 你想過人和神之間常常進行溝通?而宗教是讓人更接近神的方式?8. 你知道各種不同宗教的死亡觀為何?9. 對於死後輪迴和地獄說你有何看法?10.透過宗教的洗禮,人會有較超然的生死觀?壹、前言宗教其實是一種信仰,通常包括信仰與儀式的遵從。宗教常常有一部道德準則,以調整人類自

2、身行為。它包括了符號意義、信仰、敘事體的故事,還有應該給予信仰者生命體驗的宗教實踐。無論宗教的中心意義體現在任一神性或眾多神靈上,抑或是根本真理,宗教的普遍特徵是由信仰者的祈禱、儀軌、冥思、音樂和藝術形式所表現。宗教的特徵可以集中表現為特殊的超自然現象、形上學,出自於宗教法律的道德要求或生活方式。宗教也包括了原始的文化傳統、神聖的著作、歷史神話,還有個人的宗教信念與經驗。宗教的發展可以從不同的文化中提取許多形態,同時伴隨著各種文化的差異。而宗教和信仰都會影響我們的生命觀和死亡觀。因此,本課程將分別討論我們的宗教教義、信仰內容、世界各民族宗教的生死觀、靈性提升和靈性危機,期能藉由課程,提供同學們

3、更多對宗教和信仰的認知及探討。貳、中國宗教傳統與生死探索(儒家、道教、民間信仰)2中國傳統宗教在此指的是儒家的生死觀、道家/教的生死觀以及民間信仰的生死觀。儒家倡導世間的人倫道德,道家則超越世俗的人倫道德,而強調世界一切的自然無為;然而儒、道兩家皆對有關創世、天啟、彼岸、鬼神、靈魂或死後生命之類超自然或超越性的宗教問題無甚興趣,大多採取一種存而不論的態度,而與世界各大宗教形成極其顯著的對比。在中國傳統文化思想體系當中,除了佛教之外,並不具有強烈的宗教超越性這個面向,這一點在儒、道二家的生死觀之中有格外明顯的反映。一、儒家的生死觀1. 窮理盡性的天命觀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中庸

4、)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生生之德與生生之化 (宋明理學)2. 克盡孝道的人倫觀(1)孝養之道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論語)(2)喪祭之禮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論語)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論語)3. 知命弘道的實踐觀(1) 知天命五十而知天命。 (論語)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論語)(2) 仁道之實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論語)朝聞道,夕死可也。 (論語)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儒家哲理的

5、終極真實即是:天與天命,以及源於天命而有的道德心性與生生不已的天道;換言之,儒家的終極真實有其原初的天命源頭。因此,儒家的終極關懷是有其天命根據的宗教性格,而不應僅僅看成只具人倫道德的實踐意義。換言之,儒家的生死觀乃是建立在對於天命的自我體認之宗教性基礎上,而不是只限制在世俗世間的人倫道德層面。二、道家的生死觀1. 超然齊一的生死觀(1) 落葉歸根 (老子)3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 (2) 萬物一府,死生同狀。(3) 化機齊物死生,命也。其有夜且之長,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6、。 (莊子大宗師)莊子將死,弟子欲厚葬之。莊子曰: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齏送。吾葬具豈不備耶?何以如此?弟子曰:吾恐烏鳶之食夫子也。 莊子曰:在上為烏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莊子列禦寇)2. 羽化登仙的長生觀(1) 養生煉丹外丹:仙丹妙藥內丹: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辟榖:不食人間煙火(2) 長生不死彭祖之壽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商隱嫦娥詩)道家的生死觀並不假定天與天命之類的宗教超越性源頭,而是基於自然無為的天道或天地之道。儒家的天人合一意謂:彰顯生生之德的至誠天道與道德實踐上日日新,又日薪的人道

7、,終極合致。道家的天人合一則強調:人道必須超越世俗道德的有為性、狹隘性、歸順天道的自然無為。從儒家的觀點看天道的運行,所觀注的是天地萬物,生生不已所反映出天命的的永恆力德,如易經的乾卦所示。道家則認為,儒家以人倫道德的有色眼鏡去看天道,有見於生生而無見於死滅 ,有見於有而無見於無 ,有見於益而無見於損 ,所以只是一邊之見而已,不及如實觀察道法自然的深透高妙。儒、道二家的生死觀,基本上是哲理性強過宗教性,這並不等於說,他們不具有宗教性;不過他們的宗教性在本質上是高度精神性與主體性的自覺,而不是外在他力或彼岸性的宗教信仰。三、民間信仰的生死觀1. 兼容並蓄的信仰態度(1) 三教同源:儒、道、釋(佛

8、)4(2) 五教合一:儒、道、釋(佛) 、耶、回 (孔子、老子、釋迦佛祖、耶穌基督、穆罕默德)2. 陰陽兩界的世界觀生死簿、奈何橋、夢婆湯黑白無常、牛頭馬面、牛鬼蛇神酆都鬼城、陰曹地府十八層地獄、刀山油鍋十殿閻羅:一殿秦廣王、二殿楚江王、三殿宋帝王、四殿五官王、五殿閻羅王、六殿卞城王、七殿泰山王、八殿平等王、九殿都市王、十殿轉輪王。3. 現世投射的生死觀(1)生不帶來,死要帶去。芻靈、陪葬物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孟子梁惠王)秦皇陵、兵馬俑冥屋、冥器、冥紙(2)風水觀與地理觀陽宅:生者所居陰宅:亡者所居參、宗教與精神死亡死亡具備了什麼樣的意義?它是否意味了存在的終止?如果不是的話,那麼死

9、後又將如何呢?我們將以類似或不同的形體,再次投生於世嗎?有沒有所謂最後的審判?我們又如何為自己的死亡預做準備呢?何謂死亡?死亡只是肉體的消滅?死後靈魂往哪兒去?靈魂會再延續嗎?又是用什麼樣的形態和管道繼續延續呢?人類為什麼害怕死亡?對死亡又擁有什麼樣的態度呢?而怎麼樣面對死亡的態度才是最正確最有智慧的呢?這些問題都是人類極為關切也極為重視的課題。美國加州聖西州立大學教授肯內斯克拉瑪(Kenneth Kraner)指出,死亡除了是肉體、心理形式的死亡,更有精神性的死亡,其具有一種潛在的、否定的意味,目的是在喚醒再生的經驗。精神死亡是一項過程。透過它,一個人得以體驗到(西方的)救贖或者(東方的)5

10、覺悟,並從而由死亡的畏懼中得到解脫。因為舊有的自我死了,而新的自我出現了,精神死亡使一個人的態度,不但轉化為趨向生,並且能夠面對死亡。精神死亡是指在活著的時候,所發生的一種死亡方式,印度人稱之為解脫(moksha) ,佛教徒稱之為涅槃 (nirvana) ,道家稱之為無為 ,禪宗稱之為悟道(satori) ,猶太人稱之為神諭 (Torah ) ,基督徒稱之為神性放棄 (kenosis) ,而回教徒則稱之為歸真 (fana) 。精神死亡象徵著新生,是對恐懼肉體死亡的一種克服,是對內在化的焦慮與懷疑的一種解放。在這裡,精神不死的目標得到了實現。東西方對於精神死亡的觀點東方的宗教 西方的宗教傳統 印

11、度的佛教的中國的西藏的日本的埃及的美索不達米亞的猶太教的基督教的回教的 目標 對於自我的認知悟道個人真正自我的實現(人性的內在主觀的實現)來自自我的救贖再生參與超越一的實現與力量之中來源 內在的非關獨立個體的內在真正的自我中心的靜默超越的獨立個體所不具備的圓滿的另一面上帝這個字方法 自我犧牲自我臣服精神死亡再生自我犧牲自我臣服精神死亡再生肆、世界各民族與宗教的死亡觀肯內斯克拉瑪(Kenneth Kraner)在宗教的死亡藝術一書中對世界各宗教如何理解死亡有精闢的見解和分析:(一)印度教面對死亡的態度輪迴與解脫6印度宗教上的文獻及故事中,對死亡以及死後的景況都有高度的探討。古奥義書中指出,在肉體

12、死亡後自我並不會隨之滅亡。死亡的奥秘即在於認清那隱藏於內心的無上我。不是藉著說教,也不是藉著獻祭可以領受的,而是經由冥想與上帝的恩賜獲得的。是唯有透過自我的選擇方才得以獲致的。死亡即謂之解脫,是將一個人由其反覆不定的業以及輪迴中得到解放。死時猶未認識自我之人將再度投生,或依其業力所定,轉生成為較低層次的生命形態。而死時能體認自我者,則將超脫自生死輪,獲得永恆的寧靜,並藉此覺知他們成就了不朽。而薄伽梵歌中論及的死亡論點為:(1)肉體的死亡乃難免的,但並不會造成長期的悲痛。 (2)一個人最微妙的部分(靈魂)是不會在死亡之際消失的,反而會找到另一個新的軀體。 (3)永恆的自我(梵我)乃無生無死的,並

13、且不會被毀滅的。 (4)在有生之年明白永恆自我者,將停止輪迴,而於死亡之際明此者則將與大梵同在。(二)佛教面對死亡的態度無死之域佛陀大涅盤經中說:在所有出於自覺的冥想之中冥想死亡,乃是至高無上的。關於死亡,佛陀的訓示:所有的生命都永恆遭受著痛苦;萬事萬物都在遷流變化之中;有生,遲早就有死,但不變的自我則沒有死亡;人類若是完全沈溺在悲傷之中,那麼便無法平息對死亡的恐懼。佛陀在有生之日體驗死亡,發現了在死亡前先行精神性死亡的藝術,並確信肉體死亡乃虛幻而不真實的。佛教認為生命是無法脫離走向衰敗與死亡過程的,所有實體皆不過是緣會所生,而人人皆具足覺性。佛陀對肉體的永恆性和靈魂的不朽性均加以否定。他認為

14、所有我的概念或觀點,實際上都是那個相對的、有條件的、暫時的心靈,基本上真正存在的只有不斷變化的五蘊色、受、想、行、識心理各種不同面相的節奏,其形式化的組合。而死亡則是這種短暫蘊和的消解或分解。當人死亡時生命的長河仍持續著,而五蘊亦持續存在。佛教重在人類如何解脫,而這便是涅槃無死之域。(三)禪宗面對死亡的態度大死禪宗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將主要的修行放在形軀雖死,但生命仍吾持續下去的傳統之一。在禪宗裡大死意味著視我即是我,我不是你,我也不是非我的二分法意識型態的消失。在禪宗覺醒的當中,所有自我的觀念、二元的執著,以及對一切的依賴都將消失殆盡。因此,我是我,我是你,同時我亦非我。為了要達到這一種境界,禪

15、宗發展出兩種或許可以稱為精神性死亡的訓練模式,亦即坐禪與公案(一種對日常二分意識的非邏輯的挑戰) 。公案所提供修行者的,是一種駕7馭外於存在的、二元分明之心的方法。公案使得人們凡事都訴諸於理性的特質,最後被自己給消磨殆盡。大死,或是空、絕對的虛空,亦被稱做再生或是頓悟。當人們達到大死大生之後,此時二分的自我即已消逝,一個人成了他自己的非我。於此,禪宗非邏輯性的邏輯乃是:我是我,我是你,我乃非我。在這樣的開悟當中,一個人不需要掙扎於生死之,因為他非但是完全的活著(我是我,我又是你) ,同時又是全然的死(我乃非我) 。大死並不會遮蔽禪宗所謂的實相 。由禪宗的觀點來看,如果一個人能在死亡之前,技巧的

16、經歷過死亡的狀態,那麼所有的生命都是可以是來生。(四)西藏人面對死亡的態度明光從西藏人的觀點來看,基於業力對來世所具備的推進力量,在死亡之時擁有健全的心靈狀態是非常重要的。若人在死亡時能擁有一種健全的心靈狀態,具備了禪定的覺悟,那麼此人的善業即將圓熟。若有人在一種負面的心靈狀態下死亡,帶著對此生強烈的執著,帶著有缺憾的情緒以及欲求,那麼惡業將會在來生延續發展下去。西藏人指稱,明瞭在死亡之時發生了些什麼,就是對於自性的覺知。任何一個人都是三識作用的結果。 (1)轉識:經驗的、感官的、物理的覺知(肉體) (2)藏識:對於心理結構與對象的認識(大腦) (3)真識:固有的、絕對的意識歷經累世,能由業障

17、之中獲得解放者(佛性) 。就如同生命乃緣於四大要素地、水、火、風四大,加上以太(古人所想像的,地球大氣以外的上層空間)的合會,死亡的過程也是由這些原素的消解開始的。在這段時間裡,如果一個人能夠透過冥想覺知到萬相緣於一心,那麼此人便能證悟佛性。在四大消散,轉識與藏識都消失之後,一個人便能在真識之中得見真空明光。而所謂明光狀態其實就是真識對於超越形色之上的佛陀法身的覺知。(五)中國人面對死亡的態度祖先崇拜道家莊子從有無的角度,或生死的觀點,來說明萬物的起源。真正的有始乃是無始,而生之中就已包含了其對立面死 。他在面對死亡問題時抱持最樂觀的態度,他相信生與死都是人類對於實在世界所做的區分。這種認為生

18、死之間沒有區分的特殊偏好,適足以說明為什麼莊子能以一種看似無動於衷的態度來面對自己的死亡。老子則是認為聖人是不會把精力浪費在憂慮死亡這件事上。他認為藉著逆轉正常生命的發展取向,藉著回復到最原始的單純狀態,一個人有可能成為所謂的真人 ,不僅能發現到死亡的藝術,同時也能找到悲傷的藝術。而孔子則強調人應重視禮儀、行為,以及社會與家庭道德的培養等信念,而敬祖的8背後精神是人們認為死了的人會以來世的智慧,有益於在世的人。敬老是對擁有智慧的年長者表示尊敬,在人過世後以實際的喪葬儀式、哀悼程序,以及持續的獻祭活動,表達對生死的重視和虔敬。(六)美索不達米亞與埃及人面對死亡的態度靈魂秤重美索不達米亞人面對死亡

19、,他們認為要先全心全意熱切的探索生命,那麼追求探索死亡的意義才有價值。而關於死亡的神秘性,唯一具有價值的答案是來自於個人自身的經驗,而非經由他人嘗試提供的答案中獲得。人類沒有所謂的不朽,只有神才擁有不朽,人類的命運是掌握在諸神的手中,只有眾神知道一個人何時會走向死亡。從美索不達米亞人的悲觀論點,演進展到它的姐妹文明埃及文化,死亡觀從沒有個人不朽的觀點,轉化成為對於死亡懷有一種極度樂觀的態度。埃及人則認為人死後有來世審判與判決,在埃及度亡經中就曾描述人死後其心臟被放在天秤上秤重,並有審判團及審判官就其一切曾犯的錯誤言行進行審判。在審判過後並秤量亡者的靈魂,如果他的靈魂輕盈如羽毛才能被允諾給予天堂

20、的喜樂。也就是埃及人認為人死後仍必須在來世裡交待他們在塵世的一切作為。(七)希臘人面對死亡的態度靈魂不巧希臘聖哲蘇格拉底認為:永恆的靈魂是唯一不會朽壞的實體。靈魂是永恆的本質,因此並非死亡的對象。靈魂在肉體內得到更新,死亡釋放了靈魂,使它能回到永恆的家。死後的靈魂將歷經數次的輪迴。當靈魂淨化了或沒有污點之時,便能得到自由而與諸神同在。他認為死亡沒有什麼好怕的,人們應當帶著耐心與接納之心,以一種尊敬、感想及和平的態度走向死亡。(八)希伯來人面對死亡的態度彌賽亞的希望希伯來人在面對死亡的態度上和面對生命的態度互為一致,那就是萬有來自於上帝,萬有盡皆為善。在他們的傳統中,並沒有所謂的死亡,因為死亡時

21、肉體與靈魂二者依然存在,亦即回歸到他們的出處。他們認為,死亡既非命定,也不是天譴,而是創造的一部分。關於西方的死亡觀點來世 埃及人 希臘人 希伯來人靈魂肉體 分離 分離 分離靈魂 遷流不已 遷流不已 遷流不已9肉體 木乃伊製作成 在儀式中殯葬 在儀式中殯葬靈魂與肉體的再度結合 是 否 也許最後的審判 是 是 是(九)基督徒面對死亡的態度復活與審判基督徒們對於死亡的看法,都建基於耶穌的生命以及熱情。透過死亡這個狹隘的通道,鄉通往復活的道路於焉開放。復活,它顛覆了人類的期望。基督徒們在面對死亡與死亡過程時,其應對態度所呈現出來的力量,以及它的宣言所引發的衝突,都是建基或者消弭在基督復活的真實性上。

22、福音書的撰寫就是透過基督復活信念的眼光來加以完成的。基督教徒們相信人死後的審判。死後審判決定一個人的靈魂是被送往天國、地獄或是煉獄。其次,才是世界末日時的最後審判,那時死亡的軀體將會由他所沈睡的大地中甦醒,再次的被賦予靈魂。(十)伊斯蘭教面對死亡的態度審判日生命只是為靈魂通過死亡階段,並於來生獲得成長所做的預先準備。從穆斯林的立場來,死亡乃是指由這一世轉換到永恆。如同可蘭經所說的,生命的目的乃是在為永生預做準備。因為,每一個靈魂都將嚐受到死亡的滋味。可蘭經中指出,在活人與死人之間,有一道無形的關卡將他們分隔開來。因此,逝去的人將無法返回陽世,亦無從投胎。此時靈魂仍處於等待的階段,等待復活與審判

23、日的到來。根據傳統的說法,靈魂一旦脫離了肉體,便將展開其天國之旅,其目的是要讓每一個人都能得知上帝的形象。而在審判日當天,死人們將在一場破壞了大自然運作秩序巨大變動之中,由他們的墓穴之中復起,並根據天國當中司職記錄人類言行的天使之紀錄,各自依其善惡行為的多寡而接受審判。 (十一)美洲印第安人面對死亡的態度靈魂持有美洲印第安原住民過著一種十分類似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他們認為自然是神聖的,而生命則是過一種儀式的生活。大地之母被尊崇為一輛交通工具,偉大的靈力就是由其中湧現出來的。他們相信有兩種靈魂存在。一個是精神或氣息或肉體的生命力;第二個靈魂則稱為自由的靈魂,它會在人生病或做夢的時候離開肉體。一個人

24、死亡時,其自由的靈魂便會移居到死亡的國度。更確切的說,人在死亡後不論男女,他的氣息便會離開肉體而去。一般相信,所有超自然的存有、能量以及富有生氣或沒有生命的物體,都具有先天的能力,這種能力是不朽的。10伍、靈性提升與靈性危機台灣社會各種宗教與靈性活動蓬勃發展,但是到處都充斥著商業的行為,廟宇或宮堂期望信徒及信眾大量的捐獻,參加宗教或靈性活動的人,目的似乎是為求得個人與物質生活的順遂, 靈性物質化其實是充滿著危險訊號的。而部份參與靈修的人們則太過追求靈修的神通能力,越是神通,就越能吸引很多人去追隨和學習,這也是很危險的徵兆和現象。靈性提升絕對是一種自然現象能力的追求,這種靈性的追求,沒有神通也不

25、神奇,這是大自然的能力和現象,每個人的靈性條件和能力也都是差不多的,只是有沒有發覺,有沒有覺知,有沒有用心去追求而已。如果我們一味的想要去追求神通,為裝神弄鬼所迷惑,那麼,其實很容易就被有心人士所利用和誘惑。想要參加靈性提升的人一定要認清這個事實,否則很容易就陷入其中,最後遍體鱗傷的不想再從事靈性活動和靈性提升。大部分靈性經驗都是逐漸發展的,慢慢揭開平常意識和靈性覺知之間的帷幕。如果這種靈性發展非常快速,而當事人擁有可以吸收的內在資源時,這種靈性提升會很順利;但是,如果是突然性的啟明,極樂的降臨或是內心世界知覺的快速開啟,自我的整合能力不足,就可能導致當事人心理功能混亂。當新的能量、生命、經驗

26、不斷擊打當事人,就會產生混亂、恐懼,於是試圖控制所發生的事,這時,靈性的提升就成為靈性危機。一般來說,會發生靈性危機,以兩種情形最多。一種是環境缺少可以處理這種經驗的觀念架構,譬如說突然開始講起天語,突然可以和神或鬼交談及互動,或突然有了怪異的行為和舉止,這時身邊的人包括父母、親人或醫師等,無法形成認同或瞭解等支持系統,便會將這樣的情形視為病態。第二種是自我本身缺少足夠的身體或情緒彈性,而無法整合這些經驗。心理結構會因為自我碎裂而變得很混亂。我們也常常遇到這類的人,一般會認為是精神失常或行為紊亂。而產生靈性危機的人主要有三種反應。一種人會整合經驗,繼續向前走;第二種人是會被淹沒一段時間,然後再

27、加以整合;第三種是固著而無法整合,經驗可能逐漸消失,可是當事人仍固著在某個層面,導致適應不良。就一般從事自我靈性提升的人來說,建議應該要對自我內在及靈性條件多花心思去瞭解,並產生正確的觀念和認知,千萬不要人云亦云,也不要盲目的追隨和信仰。11想要自我靈性提升,應先從自我認識和自我覺知開始,例如先記錄自己的觀念和行為,瞭解自己的本我、內在我及外在我,甚至記錄自己的夢、思想和情緒,能先完全瞭解自己及掌握自己的身心狀況,再進一步的從事靈性活動,如此會比較穩健而踏實,也才能不走冤枉路,真正好好的自我靈性提升。 陸、宗教與死亡臺灣傳統喪葬禮儀或是各種宗教的喪禮儀式,都是社會文化演變的結果。許多儀節或動作

28、,都有其社會文化或宗教的意義。喪禮是可依每個人的需要,或簡或繁,或肅穆或隆重來舉辦。各種宗教禮儀,都是基於對生命的尊重,以慎重的態度來處理人的後事。就中國傳統喪葬禮儀而言,其中心思想是儒家的孝。而其禮儀作為根源於周朝時候訂定的喪禮制度,經過各朝歷代增刪演變而留傳至今。臺灣的傳統喪葬禮儀也是沿襲自大陸,受宋朝朱熹文公家禮影響很大。在許多儀節上,其實與孔子時候的春秋時代,並無太大差別。一、佛教因果報應與六道輪迴是佛教基本觀念。佛家認為人生無常,生死是自然之事。人的死亡,只是另一輪迴的開始。若能破除虛妄我執,修證菩提,才能了生死,證得涅槃。然而,凡夫俗子如何能斷滅煩惱惑業而悟道正果?因此淨土法門認為

29、人在臨終前,若能以真信切願,持念阿彌陀佛名號,仰仗阿彌陀佛的本誓願力以橫出三界,縱有無數惡業,亦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基於此,今臺灣的佛教徒所以特別注重人在臨終時的處理。項目 喪禮儀式內容 做法及意義1 臨終助念佛教認為,一切的生與死都是因緣。所以當親人臨終時,毋須哀傷痛哭。且在臨終時,神識將離開肉體,是很痛苦的。因此,在臨終時候 應保持安靜,不哭泣或拉扯臨終者,讓臨終者 無掛礙,平靜離開人世。佛教認為,人的死亡,是另一輪迴的開始,且是隨念往生 。因此臨終當下的心念很重要,若是一心向佛,自是得以往生佛國靜土。助念 就是幫助往生者堅定信念,在親人氣絕,神識 尚未離去的 8-12 小時內,家屬應虔敬

30、助念。122 遺體安置親人過世後,親人在旁助念,並靜置 8-12 小時 後,待遺體冰冷時再移至殯儀館或自宅廳堂安 置(入殮或冰存) 。佛教沒有陰間觀念,故無燒魂轎 、 腳尾飯 或腳尾燈 ,也不誦腳尾經 。3 豎靈豎靈即為死者設立靈位。佛教雖不認為人死後有三魂七魄或須以招魂幡招其亡魂。但對於中國傳統喪葬觀念,仍以世間法來看待,並為亡者立一魂帛 (牌位、靈位) 。唯佛教不認同陰間一事,因此沒有燒銀紙情形,也無早晚拜飯,而僅以鮮花素果供奉。4 做七與法會佛教認為人死後的靈識是在中陰身階段, 會在七七四十九天內轉世輪迴。因此在中國傳 統佛教葬儀裡, 做七和法會是大事,都 是幫助亡者消業積德。唯現今助念

31、做法興盛,認為助念就是法會佛事,毋須再設壇舉辦法會。因此大都是在守喪期間,早晚誦經。或延請法師引領誦念佛經,而不一定要舉行做七或法會 。5 入殮佛教雖認為人死後的遺體只是臭皮囊 ,但是仍是以恭敬心對待。遺體在沐浴、更衣、化妝後移置棺木入殮,但沒有五層或七層壽衣問題。棺內也不放一般傳統的隨身庫或過山褲等棺內物品。6 出殯與告別式佛教在遺體出殯前仍舉行的奠祭儀式,與傳統喪禮相同,先由子孫,後按與死者親疏關係之宗親、姻親先後奠祭,是為家祭(奠) 。家祭(奠)後由死者朋友、賓客拈香弔祭,是為公祭(奠) 。7 火化 安葬 晉塔火葬習俗是佛教傳入中土,並於宋代普遍被民眾接受。其後雖有減少,但今日在臺灣已有

32、近九成的民眾死亡後,遺體是採用火化。火葬則是在火化場火化;土葬則在墓地掩埋。今人大都行火葬。遺體火化後骨灰以罈貯存,陳放於靈骨塔。8 安靈佛教認為人死後 49 天內即轉世輪迴,因此毋須有安靈祭拜做法。唯對於中國傳統喪葬禮俗的安靈,以及家屬與亡者的情感寄託,而仍有與傳統喪禮相同的安靈與祭祀做法。9百日 對年 三年 合爐佛教把傳統的百日 、 對年 、 三年和合爐做法,認為只是親人死亡的重要日期,仍是與傳統喪禮相同,有祭祀和誦經儀式。10 慎終追遠 每年清明節、忌日掃墓祭拜、追悼。二、道教13道教追求長生久視,透過形神雙修,或進一步的性命雙修,而與天地共長久。道教認為人的死亡,是魂飛魄散,精去神竭的

33、結果。應透過煉度薦亡,超度亡魂,還陰魂於體魄以獲新生。項目 喪禮儀式內容 做法及意義1 遺體安置親人過世後應移至殯儀館或自宅廳堂安置,部分有在親人斷氣後,隨即為亡者燒魂轎以乘赴陰間之習俗。今人於遺體安置後,俟子女家屬瞻仰後移入冰櫃冰存,或即打桶入殮。2 豎靈豎靈即為死者設立靈位。道教認為人死後三魂七魄散去,須以招魂幡招其亡魂,並立一魂帛給亡魂依附(牌位) 。3腳尾燈腳尾錢(腳尾紙)腳尾飯道教謂人死後需赴陰間報到,為讓亡者黃泉路上一路明亮,故備腳尾燈 。 腳尾錢為亡魂往地府通關過橋之資。又恐亡者挨餓,故有腳尾飯之禮俗。過去均於人死亡後立即供奉,近年來喪事多在殯儀館舉辦,腳尾燈、腳尾錢、腳尾飯已省

34、略或於豎靈後始為之。4誦腳尾經(開魂路) 道教誦度人經 ,其意為引領亡魂到陰間。5 擇日 擇地道教重視陰陽五行及沖剋,因此喪事各種重要儀節,如入殮、移柩、發引等均需選擇吉日良辰,書於日課表 ,載明各儀節時辰及沖剋生肖,張貼於靈堂壁上。擇地是選擇埋葬吉地,今人多行火化,火化後骨灰一般安置在靈骨塔,並依亡者生肖坐向選擇吉位。6 做七(做旬)道教以為人有七魄,斷氣之後,每七日散去一魄,七七四十九日七魄散盡,魂魄各歸根復命。而在每七日魄散時候,藉道法煉鑄其形魄,不使散去的魄飄泊無依。又道教受佛教輪迴及閻羅地獄影響,並加入其原有之陰曹地府信仰,而有地府十王及十八地獄說法,並發展出做七(做旬) 之儀節。其

35、儀式與做法與臺灣傳統喪禮之做七同。7 法事 功德功德法事是恭請三清(上清、太清、玉清)祖師做主,喚請亡魂至壇前,為他課誦冥王經 、 慈悲滅罪水懺等經懺,並透過走赦儀節,再以給牒 、 過橋方式,以示亡魂已被超拔度化,不會沈淪地獄之中。法事功德的目的是超渡亡魂,同時也普渡孤魂野鬼,一般於出殯前一天延請道士設壇舉辦。道教相當注重功德法會,認為唯有透過誦經禮懺,才14能拔渡亡魂升天。8 入殮遺體沐浴、更衣、化妝後移置棺木內稱為入殮 ,或稱入木 。9家祭(奠) 公祭(奠)拈香出殯前舉行的奠祭儀式,先由子孫,後按與死者親疏關係之宗親、姻親先後奠祭,是為家祭(奠) 。家祭(奠)後由死者朋友拈香奠祭,今人交遊

36、廣闊,大都於家祭(奠)後行公祭(奠)儀式,由外賓弔唁致祭。10 火化 安葬 晉塔火葬則是在火化場火化;土葬則在墓地掩埋。今人大都行火葬。遺體火化後骨灰以罈貯存,陳放於靈骨塔。11 返主 安靈葬畢奉神主(魂帛)以歸,稱為反主 。而為神主(魂帛)安位祭祀,稱為安靈 。12百日 對年 三年 除靈 合爐親人亡故後第 100 天、周年都須祭祀,周年後再擇一吉日舉行三年祭祀和合爐儀式。13 慎終追遠 每年清明節、忌日掃墓祭拜、追悼。三、基督教基督教對於人的死亡,認為只是靈魂回到天上,安息在主的懷抱裡。他們相信這一切都是上帝美好旨意的安排,未來大家都會在上帝那裡相聚,且永遠同在。所以基督教沒有招魂或引魂儀式

37、,沒有魂帛牌位,沒有靈位靈堂,也沒有燒香祭拜或誦經法會等問題。因此基督教的喪禮相對其他宗教,就簡約許多。所有喪葬後事,除了對遺體的尊重外,並沒有很多的儀節或忌諱。項目 喪禮儀式內容 做法及意義1臨終祝禱(禱告)基督教於親人臨終時,都要請牧師或長老到場 主持祝禱(禱告) ,堅定臨終者的信仰,並祈 求神的帶領,卸下身心重擔,平靜、安祥地回歸天上,安息在主的懷裡。基督教認為人死亡後,就會上天堂,回到主的懷抱,雖說傷心不捨,卻是喜樂之事。2 遺體安置基督教在親人過世後,並沒有許多儀節和禁忌。遺體在移至殯儀館或自宅後安置(冰存) 。基督教沒有陰間觀念,故無燒魂轎 、 腳尾飯或腳尾燈 ,也不誦腳尾經 。3

38、設靈堂(追思堂)基督教沒有焚香或祭拜,因此沒有魂帛牌位或香案靈桌的設置。也無靈堂的設置。但部分基督教徒仍依習俗,在家中或殯儀館設立靈堂,供親友弔唁追思。惟若有設靈堂,則只有鮮花、像片、聖經和十字架。4 入殮 遺體在沐浴、更衣、化妝後入殮。基督教也沒有臺灣傳統五15層或七層壽衣問題,棺內只放聖經而無其他傳統的隨身庫等棺內物品。5安息(追思)禮拜基督教在出殯當天由牧師主持安息禮拜,主要是唱聖詩、祈禱、讀經和證道,最後在親友的追思與致哀後出殯,儀式簡單肅穆。現今許多基督教徒改採遺體先行火化,後再捧骨灰到教會舉行追思禮拜者。基督徒們認為,每一天都是上帝賜給的美好日 子。所以入殮、安息禮拜或埋葬日期都毋

39、須擇日,只要親友們方便參加就可以了。7 火化 安葬 進塔基督教對遺體的埋葬方式,隨時代和環境影響,已普遍採用火化。遺體火化後骨灰以罈貯存,陳放於靈骨塔(安放禮拜) 。部分採用土葬者,則一樣埋葬築墳(安葬禮拜) 。無論骨灰罈進塔或是土葬築墳,基督教毋須祭拜或舉行宗教儀節。8 慎終追遠基督教沒有返主或安靈,對於百日、周年或三年,雖然沒有祭祀儀式,但有部分基督教徒會舉行家庭禮拜來追思或紀念亡者。清明節或忌日仍有依俗掃墓追思(僅以鮮花到墓園或塔位前追思,而無任何祭品或祭拜儀式)或舉行家庭禮拜 。四、天主教天主教認為生命是永恆的存在,人的死亡其實是永生的開始。只要相信主,相信耶穌,必定能獲得救贖,進入光

40、明、喜樂的天堂。天主教認為人的生命來自天主。當人死亡後,他的靈魂就會飛升天國,回到主的懷抱。而人的靈魂有永生的種子,將來自會萌芽重生(所以天主教基本上是採用土葬,惟現今已容許教徒火葬) 。天主教於明朝時即有利瑪竇等傳教士來中國傳教。為讓中國人接受天主教,在喪葬禮儀方面,天主教有許多妥協的做法,如魂帛牌位和燒香祭拜等。因此,天主教在臺灣的喪禮流程與臺灣傳統的喪禮流程相似,只是儀式內容和意義不同罷了。項目 喪禮儀式內容 做法及意義1臨終敷油臨終祝禱天主教教友在臨終彌留時候,會由神父行敷油禮,表示藉由天主的恩賜,解除臨終者在世時所犯之一切的過錯。另外,天主教有臨終祝禱 ,由神父帶領臨終者與家屬祝禱,

41、讚美天主,並堅定獲得救贖的信念(與佛教助念相似) 。2 遺體安置親人過世後,遺體移至殯儀館或自宅廳堂安置,家屬在旁陪伴並禱告。待遺體冰冷後,再行入殮或冰存。天主教沒有陰間觀念,故無燒魂轎 、 腳尾飯或腳尾燈 ,也不誦腳尾經 。163 豎靈雖然天主教認為人死後, 靈即回到主懷,並無需設魂帛供靈依附。惟天主教東傳,仍依中土習俗,而有豎靈及牌位之做法。另外,天主教也比照中國人習俗,有燒香祭拜亡者的做法,因此靈堂、靈桌、牌位和香爐也都是有的。但沒有招魂幡,也不燒紙錢。4禱告 獻彌撒 做七天主教在停靈期間,是以禱告或獻彌撒的形式來追思和祈求天主的降福。親戚和教友們聚集在亡者靈前唱聖歌和禱告,誦念天主經

42、、 聖母經和聖三榮經後誦讀玫瑰經和慈悲串經 。由於習俗的影響,部分天主教徒仍有舉行做七儀式,只是誦讀的經文不同而已。不過,天主教並無和道教或佛教類似的功勞法會。5 入殮遺體在沐浴、更衣、化妝後,由神父主持祈福、獻香、灑聖水後移置棺木入殮。天主教並沒有臺灣傳統五層或七層壽衣問題。部分教友棺內放置聖經,但無傳統隨身庫等棺內物品。6 殯葬彌撒天主教的喪禮在出殯前一天晚上,有禱告和守夜的儀式。出殯當天則由神父主持,舉行殯葬彌撒 。彌撒儀式後再行家祭與公祭(捻香) ,然後大殮蓋棺,封釘啟靈出殯。流程與臺灣傳統喪禮相類似。7 火化 安葬 晉塔天主教原是不主張火葬,但是東傳的天主教徒卻是較早接受現代火化觀念

43、,目前大都採用火化儀式。遺體火化後骨灰也以罈貯存,陳放於靈骨塔。部分採用土葬者,則一樣埋葬築墳。8 安靈天主教和臺灣傳統喪禮一樣,出殯後返主安靈,設立靈位追思、祭祀與誦經祈禱,直至三年除靈。惟今許多人家裡不祀奉祖先牌位,而於出殯後,即把魂帛焚化,不再行返主安靈。9百日 對年 三年 除靈 合爐天主教對傳統的百日 、 對年和三年的祭祀,仍可以隨習俗舉行,只是做法上是以追思、祈禱和誦讀經文或獻彌撒方式進行。天主教允許祭拜祖先,若家中有奉祀祖先牌位者,於三年後也行除靈 、 合爐 。10 慎終追遠 每年清明節、忌日掃墓祭拜、追悼。五、伊斯蘭教(回教)伊斯蘭教又稱回教,信徒稱穆斯林 ,是於唐高宗時傳入中國

44、。伊斯蘭教認為安拉是創造宇宙萬物的唯一真主,他們相信死後的復活和審判。人在世間的所作所為,到了後世都會受到真主的最後審判。好人進入天國,壞人打入火獄。伊斯蘭教講求厚養薄葬。無論生前是貧窮或富有,社會地位的高或低,穆斯林死後都是以白棉布裹屍,於三日內下葬。他們採用土葬,但不用棺木,沒有任何陪葬品,喪禮簡單隆重。17項目 喪禮儀式內容 做法及意義1 臨終提念伊斯蘭教認為人的死亡,就是回到真主那裡,所以穆斯林去世稱為歸真 。穆斯林在親人臨終時,要讓臨終者頭在北,腳朝南而面向西方,並提醒誦念清真言以記想真主,堅定萬物非主,惟有真主信念。親人歸真後,要為他褪去衣服,瞑其目,合其口,理其髭鬚,順其手足,再

45、蓋上乾淨白布,並為他祈禱。穆斯林的祈禱並不是祈求故去的親人庇佑活著的人(臺灣傳統喪禮即是祈求故去的親人庇佑活著的家人或親友) ,而是祈求真主對故去的人慈悲與饒恕,並祈求真主賜福給他的後代子孫。2 通知死訊伊斯蘭教要求速葬,故有早上歸真,下午出殯的說法。一般穆斯林歸真後,三天內就會完成殮屍埋葬。因此,親人歸真,家屬會立即通知親人好友奔喪、弔喪。若有趕不及者,雖是子女至親,也不等待。不過,伊斯蘭教禁止下跪報喪(如臺灣傳統喪禮中的報白 ) ,並且不能大聲號啕大哭(但不禁止哭泣)。伊斯蘭教的喪禮沒有臺灣傳統的孝服,家屬或親友穿著素衣潔服治喪或弔唁。3遺體洗淨 殮 安置穆斯林歸真後,遺體移至清真寺或家裡

46、,安置於水板 (沐浴遺體的板子)上,並舉行大小淨 。 大小淨即為遺體沐浴洗淨,先小淨 (洗髮、臉、手、腳)後再大淨 (洗全身) 。遺體洗淨後,以可番 (白棉布或白麻布之殮服)包裹。男子用三件可番 (大可番、小可番及襯衣) ,女子用五件可番 (大可番、小可番、襯衣、裹胸及頭蓋) 。遺體洗淨,包裹殮服後,仍安置於水板上,並罩上匣罩 (方形木匣) 。4 殯禮(站禮)洗 、 穿 、 站 、 埋是穆斯林歸真後,親人必須辦理的四項工作。 洗是為遺體沐浴洗淨(大小淨) 。 穿是為遺體包裹殮服(可番) ,而站則是行站禮 。 站禮猶如臺灣傳統喪禮的告別奠禮,是穆斯林為故去的親人向真主祈求赦免罪過的站禱。伊斯蘭教

47、的殯禮(站禮) ,一般在清真寺或家裡舉行,由伊瑪目 (地方長官、教主或喪主) 主持,帶領親友站在遺體胸前旁,面對西方祈禱。眾人隨伊瑪目站立,舉意 (心中立意) ,抬手,讚美主,讚美聖,並祈求真主饒恕亡者的一切罪過。伊斯蘭教認為真主是惟一的主,因此穆斯18林不祭拜亡者或對亡者鞠躬行禮,也沒有魂帛牌位或香案靈桌的設置。5 安葬伊斯蘭教教法規定要速埋簡葬,葬不擇日。穆斯林歸真後,儘快把遺體下葬是大原則。一般都要在三天內下葬(婦女不得送葬) 。伊斯蘭教都採土葬,且不用棺槨,遺體直接放置壙中(壙坑南北向) ,頭在北,腳朝南,面向西,解開束帶後以土掩埋。伊斯蘭教認為,人死後重歸土裡,是回歸自然最好的方法。穆斯林埋葬不用陪葬物品,墳墓不封(築土堆) ,但不禁止豎石或立碑。8 游墳伊斯蘭教於葬後第七日、四十日、百日、周年、三年及忌日,都會到亡者墓前游墳 ,追悼亡者,並為亡者祈求真主的饒恕。參考閱讀宗教的死亡藝術肯內斯克拉瑪著東大圖書公司回歸生命的原點黎國雄著希代書版股份有限公司生命之不可思議揭開輪迴之謎十四世達賴喇嘛著立緒出版生與死佛教輪迴觀陳兵佛光出版中國宗教傳統與生死探索(儒家、道教、民間信仰)慧開法師臺灣殯葬資訊網網址:http:/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