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2 ,大小:52.50KB ,
资源ID:2992783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299278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古代诗歌鉴赏之形象练习题.doc)为本站会员(tangtianxu1)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古代诗歌鉴赏之形象练习题.doc

1、1古代诗歌鉴赏之形象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又分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事物形象主要是指那些咏物诗中描绘的形象。诗中的物象因注入了诗人的情感而作为“意象”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一种意境。解答此类题目的步骤与要点:找到诗中描绘形象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意。用精练的话语概括形象的特征。结合文章的主旨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紧扣题目要求,拟写答案。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鹧鸪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

2、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总观全词,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试作简要分析。2二、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田园乐(其六) 王 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请简要赏析诗歌中“山客”的形象。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早 梅 张 渭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试分析诗中梅的形象。3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试分

3、析本诗的颔联和颈联,对景物描写的特点作具体的分析。 五、阅读下面的元曲,然后回答问题。正宫叨叨令 无名氏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 ,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 家鹦鹉洲 边住。【注】 也么哥:感叹词,无实义。侬:我。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既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又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鹦鹉洲”是怎样的一个地方?4六、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昭君怨万俟咏春到南楼雪尽,惊动灯期花信。小雨一番寒,倚栏干。 莫把栏干频倚,一望几重烟水。何处是京华,暮云遮。请结合全词内容,简要

4、概括本词中主人公的形象特征。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文后题目。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注释:(1)全椒:今安徽省全椒县,唐属滁州。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3)煮白石:道家有“煮五石英法 ”,在斋戒后的农历九月九日,将薤白、黑芝麻、白蜜、山泉水和白石英放进锅里熬煮。“落叶满空山 ”的景象里蕴含着怎样的情感?5古代诗歌鉴赏之形象 参考答案一、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上阕借景抒情,通过一幅幅画面,展现诗人那种百无聊赖、无可奈何的心境;下阕直接写人物的抑郁,结尾点出主题,一个得过且过,是复一日地消磨岁月又无

5、可奈何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闲适、悠然、豁达”是一方面, “得过且过又无可奈何”是另一面)二、在桃红柳绿的明媚景色中,在花落莺啼的宁静环境中, “山客”睡得酣恬安稳,于身外之境一无所知,体现了“山客”闲适恬淡的心态,一个热爱自然、淡泊名利、追求自由闲适生活的“山客”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三、本诗展现了不畏严寒、近水先发、冰清玉洁的早梅形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四、颔联写作者赴山居途中所见,是近景。苍苍古树生长于石缝之中,仿佛与

6、石连为一体;泉水湍急而清澈,水底的沙石清晰可见。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山中特有的景物,表现了山居环境的古朴、清幽。 颈联写作者在山中看到的远景。 一场春雨悄然而至,众多的山峰在雨中显得幽暗;山中云雾弥漫,那通往山居的小路弯弯曲曲延伸到云雾深处。这两句描绘了山居环境的高峻、幽深、奇特。五、 “鹦鹉洲”是安谧而恬静、雅淡而优美的地方,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 。6、这首词上片写春到南楼,时值元宵节。季节的变化,引起了游子的注意。游子如从睡梦中惊醒,独倚栏杆,心生悲凉。下片“莫把栏干频倚” ,是因为重重叠叠的烟水云山遮住了视线,虽竭力寻望故乡,却还是望而不见。全词通过描写异乡幽寂清冷的环境,塑

7、造了一位孤寂无聊、思乡心切、思归情浓的羁旅者的形象。七、 “落叶满空山” ,秋风萧瑟,落叶满山,杳无人迹,萧索而凄清的环境,诗人想到他的道士朋友修行的清苦,对朋友的深切的关怀;路径难辨,欲行无路,无以对朋友予以慰藉的惆怅;诗人自己在”清冷中无以遣怀的寂寞。 “落叶满空山”的形象和这些情联系起来,便构成了情韵深长、耐人寻味的意境。6附赏析:一、 鹧鸪天苏轼此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开头两句,作者以推移镜头,由远而近,描绘自己所处的特殊环境:远处有郁郁葱葱的树林,树林尽头,有座高山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象绿色的屏障,围护在一所墙院周围。这所墙院正是词人的居所。靠近院

8、落,有一池塘,池边大约由于天旱缺水,满地长着枯萎的衰草。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令人烦躁不安。在这两句词中,竟然描写出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色,容量如此之大,在古典诗词里也是不多见的。这里呈现的景象,跟词人熙宁十年(1077)任徐州知州时所描写的景象迥然不同。那时作者写下的词句是:“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 ”(浣溪沙 )那是一种奔腾奋发、蒸蒸日上的景象。而“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则完全是一种杂乱、衰萎的景象,显得苍白无力,缺乏生机。词人为何会描写出此等景象呢?原来,词人在徐州任知州时,政绩卓著,深得民心,所以他当时写的词

9、作,充满着积极奋发的精神。后来,他受到打击,被贬到黄州,充任团练副使,处境十分艰难,才能无从施展,被迫过着隐退生活,所以心情苦闷,精神不振。这就无怪乎他的词章变得这样凄清苍凉了。三、四两句,含义更深邃。从词句上看,这两句描写得比较优美:在广阔的天空,不时看到白鸟上下翻飞、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意境如此清新淡雅,颇有些诗情画意。 “红蕖” ,是荷花的别名。 “细细香” ,是说荷花散发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如果不是别的原因,这样的境界的确是修身养性的乐土。然而,对于词人来说,他并非安于现状,有心流连这里的景致。他虽然描绘出白鸟翻空,红荷照水的画面

10、,但这和他倾心欣赏杭州西湖那种“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丽景色,是不能相提并论的。透过这样一幅画面,读者能够隐隐约约看到词人那种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境。词的下片,作者又用自我形象的描绘,作了生动的说明。下片前三句,是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这是词人自我形象的写照。但他表现的究竟是怎样的形象呢?是老态7龙钟,还是病后的神态?是表现自得其乐的隐者生活,还是百无聊赖、消磨时光的失意情绪?读者仔细玩味,自然会得出正确的答案。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词句的表面是说:天公想得挺周到,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 “殷勤”二字,

11、犹言“多承” 。细细品评,在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说: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三更雨” 。所以,在“殷勤”两字中还隐藏着词人的无限感慨。 “又得浮生一日凉” ,是词中最显露的一句。 “浮生” ,是说人生飘忽不定,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 庄子刻意篇说:“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苏轼的这种消极思想,就是受庄子思想的影响。 “又得浮生一日凉”中的“又”字,分量很重,对揭示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总观全词,从词作对特定环境的描写和作者形象的刻画,就可以看到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隐者形象。二

12、、 田园乐(其六) 王 维田园乐是由七首六言绝句构成的组诗,写作者退居辋川别墅与大自然亲近的乐趣,所以一题作“辋川六言” 。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诗中写到春“眠”、 “莺啼” 、 “花落” 、 “宿雨” ,容易令人想起孟浩然的五绝春晓 。两首诗写的生活内容有那么多相类之处,而意境却很不相同。彼此相较,最易见出王维此诗的两个显著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绘形绘色,诗中有画。这并不等于说孟诗就无画,只不过孟诗重在写意,虽然也提到花鸟风雨,但并不细致描绘,它的境是让读者从诗意间接悟到的。王维此诗可完全不同,它不但有大的构图,而且有具体鲜明的设色和细节描画,使读者先见画,后会意。写桃花、柳丝、莺啼,捕捉住春天富

13、于特征的景物,这里,桃、柳、莺都是确指,比孟诗一般地提到花、鸟更具体,更容易唤起直观印象。通过“宿雨” 、 “朝烟”来写“夜来风雨” ,也显然有同样艺术效果。在钩勒景物基础上,进而有着色, “红” 、 “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读者眼前会展现一派柳暗花明的图画。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加上“杨柳依依” ,景物宜人。着色之后还有进一层渲染: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更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冉冉花香,使人心8醉;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袅娜迷人。经过层层渲染、细致描绘,诗境自成一幅工笔重彩的图画;相比之下,孟诗则似不着色的写意画。一个妙在有色,一个妙

14、在无色。孟诗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先见人,后入境。王诗正好相反,在入境后才见到人。因为有“宿雨” ,所以有“花落” 。花落就该打扫,然而“家童未扫” 。未扫非不扫,乃是因为清晨人尚未起的缘故。这无人过问满地落花的情景,不是别有一番清幽的意趣么。这正是王维所偏爱的境界。 “未扫”二字有意无意得之,毫不着力,浑然无迹。末了写到“莺啼” ,莺啼却不惊梦,山客犹自酣睡,这正是一幅“春眠不觉晓”的入神图画。但与孟诗又有微妙的差异,孟诗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其实人已醒了,所以有“处处闻啼鸟”的愉快和“花落知多少”的悬念,其意境可用“春意闹”的“闹”字概括。此诗最后才写到春眠,人睡得酣恬安稳,于身外之境一无

15、所知。花落莺啼虽有动静有声响,只衬托得“山客”的居处与心境越见宁静,所以其意境主在“静”字上。王维之“乐”也就在这里。人们说他的诗有禅味,并没有错。崇尚静寂的思想固有消极的一面,然而,王维诗难能可贵在它的静境与寂灭到底有不同。他能通过动静相成,写出静中的生趣,给人的感觉仍是清新明朗的,美的。唐诗有意境浑成的特点,但具体表现时仍有两类,一种偏于意,让人间接感到境,如孟诗春晓就是;另一种偏于境,让人从境中悟到作者之意,如此诗就是。而由境生情,诗中有画。是此诗最显著优点。这首诗勾画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桃红、宿雨、柳绿、朝烟、花落、莺啼等景物,和谐而富有诗意。诗歌题目中的“犹眠”一字最能表现诗人当

16、时的内心感受。三、 早 梅 张 渭自古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 “溪桥”二字引出下句。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9由于“近水” ;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 ,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

17、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 ,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张谓的诗句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此篇意境可谓异曲同工。而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读者透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 四、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这首诗没有直接写

18、卢岵,也没有直接写作者的心情,而是只写卢岵处士山居的景色,以景衬人。首联两句是说先向砍柴的人打听卢岵山居的所在地,然后远远地认准方向走去。通过“问樵客” 、 “遥识”的写法,暗示出卢岵山居的幽僻。作者不称砍柴的人为樵子、樵夫,而称之为“樵客” ,意味着这个砍柴者并不是俗人,这对于诗的气氛也起着一定的渲染作用。颔联两句写一路所见,是近景。古树老根缠石,仿佛它天生是连着石头长起来的。湍急清澈的泉水,把面上的浮土、树叶冲走了,露出泉底的沙子来,更显得水明沙净。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幽僻山径中特有的景物和色彩。而与此相应,作者用的是律诗中的拗句, “老”字和“清”字的平仄对拗,在音节上也加强了高古、清幽的

19、气氛。颈联两句写入望的远景。 “千峰”言山峰之多,因在雨中显得幽暗,看不清楚。 “一径入云斜”和“千峰随雨暗”相对照,见得那通往卢岵山居小路的高峻、幽深,曲曲弯弯一直通向烟云深处。这两句改用协调的音节,一方面是为了增加变化,一方面也是和写远景的阔大相适应的。尾联两句又改用拗句的音节,仍是和通篇突出山居景物的特殊色彩相适应10的。而写景物的特殊色彩又是为了写人,为了衬托古朴高洁的“处士”形象。“荞麦”是瘠薄山地常种的作物,春间开小白花。在日照强烈的白天里,小白花不显眼,等到日暮鸟散,才显出满山的荞麦花一片洁白。荞麦花既和描写处士的山居风光相适应,同时,也说明处士的生活虽然孤高,也并非和人世完全隔

20、绝;借此又点明了作者造访的季节是春天。全诗的层次非常清楚,景物写得虽多而错落有致。更重要的是通过景物的特殊色彩,使读者对卢岵处士生活的古朴和人品的孤高有一个深刻的印象。作者的这种比较特殊的表现手法,应该说是很成功的。五、 正宫叨叨令 无名氏先用许多扑朔迷离的笔墨描绘了一个似乎无人迹、无尘嚣的世外桃源之境。“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一条不知名的小溪,清澄透明的流水静静地淌着;登舟横渡上岸,再沿着一条弯弯小径走去,一座小小屋舍便悠然可见了。这里已隐约透出一股神迷之感。室何人居?诗人未道,他仅描绘了小屋安谧而恬静、雅淡而优美的外部环境;其地何所?诗人未明,是“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

21、涧 )的乡村野地?还是“小桥流水有人家” (王安石诗)的郊外花村?读者难知其详。以下两句,诗人将读者引入更加神迷的境界:“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 ”青山白云,幽邃缥缈,使人想起贾岛访隐者不遇中童子的答语,“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令人悬望之余,不无怅惘之感。诗人似乎知道读者会有这样的心理感受,故再用两句颇涵自得、自傲,而又不无戏谑嘲弄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重复叠唱,再将读者推向迷茫恍惚之极境,让你只好自叹凡俗,对此神秘的仙界可望而不可即,可想然不可知。若全曲到此作结,倒颇堪称之为“朦胧诗”的, “象外”之味,尽可让人作万千之想。然古代诗歌于“超以象外”后必要“得其环中” ,结句

22、“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正是揭其“环中”的全曲之眼。一直隐在曲中而未露其面的小屋之主倏然而出,仙界者,“渔父”居所也。有此一句, “境界全出”:那青山白云、门前流水、轻舟小径构成的极澄至净的世界,乃是“渔父”心灵中的圣所,理想中的“隐士”精神世界的“物化”罢了。“渔父”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几乎没有一个是现实中真正的渔父。11自从楚辞渔父中诞生了一位“世人皆醒我独醉” 、不与世俗争流的“渔父”后,其历代“子子孙孙”实际上便成了不求功名、不慕荣华富贵而独善其身的人格精神象征。 “渔父”之咏成了古代“隐士”之歌中别具一格的支系,王维的一首“隐士诗”不妨可看作其核心主题:“永怀青岑客,回首白云间。

23、神超物无违,岂系名与宦。 ”“渔父”之吟为历代文人所喜爱,绝非无因,元代尤其如此得志而显达者咏之,以见其不失高雅;失意者又借以曲折表达其对现实的不满或失望,同时又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融化到“渔父精神”中去,以忘却现实生活的烦恼,在“超尘脱俗”的心灵净化中求得心理的平衡。在历代“渔父”之吟中,以青山、白云喻其高洁脱俗,以轻舟、流水状其自由洒脱,乃是众所撷取兼含比兴的意象。本曲首先隐约回环,先造其境,使人捉摸不定,产生强烈的探询感,结句则借当时人所熟知的“鹦鹉洲”指称“渔父” ,点出意核,复令人再回味、咀嚼全曲,既得含蓄蕴藉之趣,又不失明朗畅达之风!六、 昭君怨万俟咏全词语淡情深,清新索雅,一波三折,

24、将客中思归的情怀抒写得娓婉动人。上片首两句先写客中值上元灯节。 “雪尽”则见日暖风和,大地回春。 吕氏春秋。贵信云:“春之德风,风不信(不如期而至) ,则其花不盛。 ”故谓花开时风名花信风。而农历正月十五日上元节又称灯节,为赏灯之期。此“灯期”之花信为“小桃” ,上元前后即著花,状如垂丝海棠。欧阳修咏小桃诗所云“初见今年第一枝”者是。所谓“惊动” ,即言春到南楼,时值元宵,小桃开放,如从睡梦中惊醒。三、四两句,写倚“南楼”之栏干,承上“灯期花信”而来,词意有所转折。独倚栏干之人,必不游众之中,而这一番寒意,是因为刚下过的一场小雨,还是因为客心悲凉的缘故,亦是断难分辨。过片“莫把栏干频倚” ,翻

25、进一层写归思之切。所以强言莫倚,是因为倚栏干也只能“望几重烟水” ,重重叠叠的烟水云山遮断了故国的望眼。接下来“何处是京华” ,全是望寻之神,说明他欲罢不能。“京华”指京都,即汴京。最后再作否决:“暮云遮” ,即还是望而不见。此句12似暗用李太白“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诗意,既写景兼以寄慨,实有比义。这首词清雅情深,当为词人的代表作。七、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此诗题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 。既然是“寄” ,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读者细心领略。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

26、诗人心头的冷。然后,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 。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 “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 ”还有道家修炼,要服食“石英” 。那么“山中客”是谁就很清楚了。道士在山中艰苦修炼,诗人怀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安慰。然而诗人进一层想,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许在这块石岩边安顿,明天恐怕又迁到别一处什么洞穴安身了。何况秋天来了,满山落叶,连路也不容易找,走过的脚迹自然也给落叶掩没了,因而也不知去何处找对方。诗虽淡淡写来,却使读者能感到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

27、开头,是由于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再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而无可奈何;而诗人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终于无从消解。诗人描写这些复杂的感情,都是通过感情和形象的配合来表现的。 “郡斋冷”两句抒写,可以看到诗人在郡斋中的寂寞。 “束荆薪” 、 “煮白石”是一种形象,这里面有山中道人的种种活动。 “欲持”和“远慰”又是一种感情抒写。 “落叶空山”却是另一种形象了,是秋气萧森、满山落叶、全无人迹的深山。这些形象和情感串连起来,便构成了情韵深长的意境,很耐人寻味。这首诗,看来像是一片萧疏淡远的景,启人想象的却是表面平淡而实则深挚的情。在萧疏中见出空阔,在平淡中见出深挚。这样的用笔,就使人有“一片神行”的感觉,也就是形象思维的巧妙运用。韦应物这首诗,情感和形象的配合十分自然,所谓“化工笔” ,也就是这个意思。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