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4 ,大小:100.50KB ,
资源ID:2952832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295283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经济史》课后题答案+复习资料.doc)为本站会员(tangtianxu1)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经济史》课后题答案+复习资料.doc

1、第一章 古代社会的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一、试述中国古代资源禀赋与社会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资源禀赋包括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两部分。【土地资源的特点】优势:我国土壤特征各异,植物品种繁多。能为农业生产提供种类丰富产品。劣势:(导致传统农业规模小、脆弱)(1)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小,耕地和人口矛盾突出。(2)土壤种类繁多,但有良好蓄水性和可耕性的土地较少。(3)气候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矿产资源的特点】我国国土广,矿产资源的总量大、种类多。但是我国矿产资源也存在两个缺陷:一是富矿少,贫矿多。二是单一矿少、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开发利用不充分,“风水说”观念对矿产资源开采也产生了不良影响。在古代社会,以耕织

2、结构为基础的小农经济一直居于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种生产方式被延续下来、不断强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基础。三、试述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1、小农家庭的规模及贫困状况汉后,小农经济普遍是贫困的五口之家,产品除消费交换外所剩无多,不足应付家庭正常支出外的需求。2、农业“低投入 产出” 的形成为了维持生存,小农在生活和农业生产投入上都尽量减少开支。3、农业的高剥削率历史上赋税绝对值连增,赋税在多数时期一直维持在 30%以上的高水平。4、农桑之外的小农生活依赖中国古代小农生存状况窘迫,不得不依赖于种桑、饲养畜禽、果菜水果等副业。第二章 中国

3、传统社会的农业经济二、分析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缓慢的原因。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土地所有制结构】(1)地主土地所有制是最主要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也是发展最充分、最典型的土地所有制形式。(2)国家土地所有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始终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国家土地所有制主要包括:大量未开垦的土地,诸如山林川泽沙漠荒地等。国家直接控制的可耕土地呈逐渐减少的趋势。(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中国传统社会最大量、普遍存在的土地所有制形式。规模小:由于它是把所有权和经营权牢固的结合在一起,因而占有土地的数量受自身经营能力的制约,在资金等物质生产条件都较恶劣的环境中只能寻求在数量有限的小块土地上不断地投入劳动力,强化

4、精耕细作的程度。极不稳定,流转速度快:一些自耕农通过购买土地上升为地主,更多的自耕农则可能丢失土地而破产。土地买卖机制、土地兼并机制、土地离散机制同时起作用的结果,造成土地关系的剧烈动荡。制约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过程十分缓慢。 【租佃关系】传统社会租佃制度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时期(1)依附农 租佃制,这是一种超经济强制关系,地主对于佃客及其家属的人身享有管辖、处罚和役使的权利,还有权限制他们的自由,可以迁徙转让他们。(2)分成租 契约租佃制,这是一种经济强制关系,佃农基本上拜托了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但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还处于半分离状态。(3)定额租 契约租佃制,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发生

5、分解。这三种租佃制对佃农的剥削是十分残酷的、具有封建性。严重影响了我国近代农业经济的正常发展。综上所述,土地所有制结构和租佃关系是影响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变的主要原因。三、分析中国传统社会土地运动机制变动趋势。【土地买卖机制】土地可以作为商品合法买卖。【土地兼并机制】社会财富地产化、土地占有集中化 。土地兼并早在秦汉时代就已产生,这种兼并土地的经济活动几千年来始终没有终止。【土地离散机制】是指通过土地买卖或其他方式,使土地占有规模日趋小型化、分散化的一种趋势土地离散机制是使我国传统社会一直未能出现稳定的大地产的重要原因。第三章 工商业发展与主要制度安排一、论述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及其特征【发展

6、阶段】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手工业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1、汉代 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要反映在铁器的广泛使用、 丝制品的发展与造纸工业的创建三个方面2、宋代 手工业的发展主要反映在矿冶业、雕版印刷工业 以及纺织业的规模扩张及印染技术的进步等方面。3、明清 时期的手工业的突出发展反映在制瓷、棉纺织等生产领域。【发展特征】1、手工部门不断增加2、技术 不断进步;劳动分工不断发展3、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工场手工业的出现4、手工业分布随经济中心逐渐南移5、官营私营手工业并存二、简述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征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点:1、商业中心 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这一过

7、程,三国南朝始见征兆 ,唐后期加快发展,到宋代乃告完成。2、城市之后,农村集市贸易逐渐发展,唐时加快,明清时突出,出现 专业市集,新兴市镇。3、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市场商品种类增加,行业细分 ,民用农副手工产品的地位提升。4、商业开始时局限于流通领域,到传统社会末期逐渐与生产过程结合 ,如向小生产者预购、订货、贷款、当包买商等。三、试述中国古代主要的商业制度及其对其时商业发展的影响【专卖制度】指某些重要的工商业部门禁止私人经营,而由政府垄断。主要有盐、铁、酒、茶等专卖政策。早期阶段可能抑制奴隶主势力、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巩固统治政权。其最终结果是造成生产萎缩,人民的需求不但不能扩大,反而日趋

8、下降,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相应不断减少。【均输平准法】(1)均输法 规定郡国应缴贡物,按照正常市价,折为当地出产的土特产品。这些产品是商人们一向贩运出境的物品,郡国只要就地交给均输官就行了。均输官像过去的商人那样将这些商品运往需要该种物品的其他地方去销售。这样一来就把贡品商品化了,政府不必再加一文钱就可以从土特产的辗转贸易中获得巨额利润,而民营商业的贩运贸易却部分的被官府取代了。随着均输法的全国推行,活跃了地区间的各种物资的交流;大大扩充了财政收入;私人批发商的贩运贸易则受到很大的限制。(2)平准法 由官府来吞吐物资,平抑物价。使物价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上。四、清政府闭关锁国的主要内容【限制贸

9、易口岸】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为外贸口岸;后来只开广州;【限制商民出入】出海贸易需要执照;【限制贸易物品】严禁兵器铁器书籍出口;数量严格限制;【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外商需经政府特许。第四章 古代社会的财政、货币与金融一、中国古代的财政收入制度,为什么经历从控制人丁为主到控制地产为主的演变过程?中国古代财政制度大致分为人丁为本和地产为本两个阶段。【人丁为本阶段】中国古代的早期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剩余产品有限且不稳定,国家必然对劳动者人身的直接控制来控制社会资源、获得财政收入。【地产为本阶段】唐中期均田制度名存实亡,逃避赋役,地主兼并等原因,不少农民远离故土,四处流散,没有固定的产籍,严重冲击了

10、赋役征收,租庸调制难以为继,以地产为本获得财政收入的制度开始了,其标志是两税法的实施。以后基本保持不变。随着农业生产进步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力役和人头税直逐渐被摊入土地,从控制人丁为主演变为控制地产为主。三、试从制度需求和供给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的变迁。【战国秦汉】金钱并行货币制度秦汉以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黄金一般只作为价值尺度,支付工具和储藏手段,流通手段专用铜钱。【魏晋南北朝隋唐】钱帛兼用制度由于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虽然铜钱流通,但各种实物充当交换媒介的现象仍十分普遍,各类实物中,绵帛作为交换媒介和价值尺度的地位最为突出,绢帛充当货币是与商品经济落后情况下的简单交换相适应的

11、。【宋至明初】钱钞共存制度纸币是在信用汇兑和“交引”等有价证券广泛使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逐渐发达,货币状况与商品流通的矛盾尤其尖锐,于是出现了纸币,铜钱为辅币。【明中期至清】银钱咸通制度随对外贸易的发展,外国白银大量输入;明中期后,白银排挤纸币、取代铜钱成为主要流通手段,从此确立了中国古代后期以白银为主,以铜钱为辅的货币制度。清代市场对于货币制度的需求极大,但国家对于货币制度的供给严重落后、清末,各地开始依照外国银元铸造银币,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四、中国古代的信用经济发展较早,水平也不低,但为什么没有发展出欧洲那样的金融业?【货币形态多样】【货币职能不集中于一体】【铸

12、造流通的地域性 】第五章 中国传统经济的特征与波动一、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结构是什么?【耕织结合的自然经济】农民小生产者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自身的需要进行生产。农民不但自己生产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手工业品,具体表现就是耕织结合。地主剥削来的地租,也主要是自己享用,很少用于交换。人们的经济生活基本停留在自然经济范围内。【发展中的商品经济】商品生产和交换很早就出现了,并不断的发展着。市场交换是自然经济的必要补充,而且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附属物。【长期延续的中国传统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农民家庭尽量不与市场发生关系,或将买卖限定在固定的有限的经常不变的范围,这种习俗和观念也严重的限制了市场的扩大

13、,在中国传统市场的模式下,商品交换不管其怎样发展,并不能改变作为自然经济补充的地位,不能从根本上动摇传统的经济制度。二、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运行机制是什么?【自主经济】(1)农业地位促使地主经济和自耕农经济长期处于统治地位;(2)地主除交税外,不存在对上级领主的依附,自耕农也不存在对地主的依附,是有活力的经济形式。(3)地主经济存在扩大再生产的机制,自耕农可以将剩余产品出卖转变成货币,并用于购买土地扩大再生产,这两种基本经济形式构成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竞争机制】以地主之经济为代表的自主经济也是一种竞争经济;地主与自耕农在法律上是平等竞争关系;大地主延续几代后可能沦为自耕农甚至是佣农,

14、自耕农也可通过购买土地上升为地主。所以,中国地主制经济存在一种潜在的竞争机制,正是这种竞争机制导致中国古代社会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也是中国古代经济社会历史周期性反复的根本原因。 【社会管理】管理体制包括发达的官僚机构和村社组织,将分散的地主经济、小农经济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复杂而又庞大的国民经济体系。三、试论述中国古代几次巨大的经济波动及其成因【几次巨大的经济波动 】(1)秦汉到三国时期的三次巨大经济波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西汉末农民战争、三国战争等共有三次大的破坏。而在期间和平时期,经济有较大的发展。(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波动,此期间战乱频繁,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3)隋唐五代时

15、期的社会经济反复波动,这期间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最繁荣的时期。(4)宋到元末的经济动荡,宋代采取的制度措施,经济呈现出兴旺的局面,元末又遭到破坏。(5)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波动,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但其中也有停滞和破坏现象。【产生波动的原因 】(1)自然灾害中国多自然灾害, 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很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使中国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减弱,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周期是构成经济周期波动的基本原因。(2)少数民族进攻南迁中国历史上始终存在着北方游牧族对中原的进攻和南迁,而在大规模南侵过程中,往往造成社会经济的严重破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倒退。(3)周期性的土地兼

16、并和农民战争中国地主制经济最大的特点就是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则必然发生土地兼并,通过农民战争土地实现再分配,重建自耕农体制,但与同时,这种生产关系调整的方式却造成社会生产力的严重破坏,只要土地可以买卖,土地兼并就不可避免的还会发生,农民战争也同样还会发生。(4)小农经济的固有特征小农经济始终处于贫困破产的边缘,一旦出现意外的变故,如自然灾害,小农经济就大批破产,从而不得不出卖土地或被迫出走,从而出现土地兼并引起的农民战争,造成社会生产力的严重破坏。四、简述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1、经历三个高峰阶段,螺旋式上升发展。春秋战国:铁器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发展,市场得以扩展,金融货币广为流传,商

17、品经济出现第一个高峰期。唐宋:生产力大发展,商人和商人资本再度崛起,商品经济步入第二个发展高峰期,与第一个高峰相比,发展水平更高。明代:商品经济不仅很快恢复到唐宋时期水平,而且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形成第三个发展高峰。2、受政治力量的影响大中央集权对商品经济的干预突出,主要是通过重农抑商和禁榷制度对商品经济进行干预。3、多层次性和多元化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商品经济在社会变革和转折的关头都起到了革命性的决定作用。第六章 世界市场的扩张与中国经济路径的选择二、论述鸦片战争后中国与世界市场的关系。【外国商品的输入 】【耕织结构的分解 】【商品流通性质的变化】【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三、论述中国与西方国家

18、经济近代化的道路1、主力不同 ,是资产阶级,内涵是资本主义化,中国近代化的早期阶段,主角则是 地主阶级开明派即洋务派,目的是巩固清王朝的统治。 2、顺序不同 ,洋务派先军事工业后民用企业,先重工业后轻工业。3、方式不同 ,西方“民办”方式发展工业,洋务派“官办 ”、“官督商办”创办近代工业。纵观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路径,是在世界市场的影响下,外力的压逼和诱使下而导致的内部变化,并走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由于其特殊历史背景,中国的经济近代化轨迹有着明显的半殖民地经济的烙印。第七章 近代农业经济的发展一、试述中国农业近代化迟滞的原因。1、缺乏现代理性政府;2、商品市场不发达,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色彩,交

19、通落后;3、农业近代化的步伐缓慢,化肥使用率、农业机械化程度在中国近代有所提高,但其增长的数量和水平是十分有限的。4、缺乏资本主义革命,导致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甚至没有增长。5、农业生产再投资的制约,一方面地主收取的地租转化为城市消费资金,从而使农业再生产缺乏资金,另一方面农民租税负担沉重。6、缺乏稳定的政局,地主不肯投资,农民无力投资,政府不闻不问,水利设施不能恢复。三、在近代时期,政府出台了哪些推动经济发展的新政策,其效果如何?建立农政机构、创办各级农务学堂、建立农事试验场、劝办农会、制定农业政策和法规、对农业提供金融支持第八章 近代工矿业的发展一、试述近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对近代社

20、会的影响手工业生产朝两个方向发展:传统手工业进化为机器大工业,另一部分仍继承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特点。形成了机器工业与传统手工业并存的二元结构,近代手工业发展特点及其影响有【手工行业向机器工业转变 】中国的近代工业并非是由本国原有的手工业自发演化而来,由西方直接“移植”而来。其后建立的民办工业机器工业有很多是在原有手工业作坊的基础上引进新式机器而建立的。新技术的引进和发明大大降低了劳动成本,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对手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传统手工业行业趋向没落 】在中国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后,在工业部门中出现了传统手工业与机器工业并存的二元结构,茶、糖、铁制品等传统手工业部门受外来商品排挤

21、逐渐衰落。【新兴的手工业行业出现 】鸦片战争后出现两类新手工业,1、由国外引进的,但因市场尚狭小,改用手工生产。2、因为对外贸易的发展,大量出口的行业。二、试述近代工业发展的条件和发展状况与人力手工小规模的传统生产相区别,近代工业指采用动力和机器进行生产,雇佣工人在30 人以上的工厂。主要包括采用机器生产的制造业、矿业和公用事业。【发展条件】外资设厂,引进了先进生产技术、管理方式。为近代工业发展起到带动作用,培养了部分技术工人。洋务运动中军事、民用工业先后建立,使工业化得以向多个部门发展。民间投资工矿企业,不仅越来越多的买办、商人、华侨独立兴办企业,而且部分手工作坊也开始使用机器生产,发展为近

22、代工业。【发展状况】清末放宽设厂限制,到一战结束前,近代工业得到初步发展。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采取了有利于工业发展的法规和措施,近代工业的发展迅速。战时工矿业的发展战时,国民政府积极扶持政策民营资本工业,有较大发展,1943 年后走向衰落。第九章 第三产业的发展变化一、近代新式商业与传统商业的区别是什么?主要区别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联系程度1、商业资本活动对象和范围扩大,越来越多地采用了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和管理制度;传统商业资本运作慢、存量流量小。2、业种上,鸦片战争后,新兴商业行业出现,部分旧有行业衰落。3、建立了大型百货公司、商品交易所等新式商业组织形式;4、商业业种、户数、从业人员增长;分

23、布有差异。二、简述中国近代金融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相应的社会功能。近代中国的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两大部分。【金融市场】主要内容是同业拆借、证券买卖、外汇交易、金银买卖、票据贴现、申汇买卖、货币买卖七方面;【货币市场】主要包括同业拆借和票据贴现。三、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轮船航运业】外国轮船运输势力侵入中国、向内港小轮船航运发展。新建了许多轮船公司,轮船数量和吨位都有增加。【铁路运输业】铁路建设里程数逐年增加,客货运输量在波动中上升。【公路建设和运输】新式筑路技术运用;公路交通建设和汽车运输业较快发展。【民用航空业】1912 年,清政府出于军事需要,决定在北京

24、南苑五里店设立飞机场,便于练习,这是中国政府拥有飞机之始。四、试分析中国近代房地产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1、外商投资份额大、在工业服务业中占有一定地位;2、投资多以房地产业主身份出现,只收租不参与经营、不参加行业组织;3、地域特征各异。汉口地区私营业主多、专营公司少;广州、厦门房地产投资中华侨投资占绝对优势;4、上海发展水平遥遥领先;第十章 近代国家经济政策和制度变迁一、论述近代中国政府的转变【工商管理模式的转变】1、工商业者阶层的崛起,社会经济基础向工商业转变。国家政策由传统重农抑商政策转变为保护工商业发展的政策;2、受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政府被迫移植来了新的制度安排 ,建立了新型工商管理制度

25、,实现了工商管理机构体制近代化;3、颁布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和法规;4、由强制征税向为工商业者财产权利提供服务的方式转化。【近代经济法规的制定】A、制定商法确定商人的合法地位公司律给予商办企业同官办、官商合办企业处于同等地位,同享“一体保护之利益”。B、制定路矿法规,保护利权改变禁止筑路开矿的禁令,向民间开放路矿。C、制定金融法规,整顿金融秩序中国第一部国家银行法规试办银行章程。D 、制定奖励实业章程,倡导设立商会重商政策推行后,清廷陆续颁布一些奖励实业发展的章程和法规。二、论述政府对近代工商的管理的发展变化及其局限性。【近代工商管理机构变革历程】第一阶段,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26、 与南北通商大臣;第二阶段,戊戌维新时拟建新式工商管理机构;第三阶段,20 世纪初“新政”改制。【发展的表现】1、由代管部门向专业化部门转变,并且产生新型工商管理机构。2、工商管理机构规模不断变大,人员数量不断增多,人员组成日益专业化。3、逐渐建立了由中央到地方的垂直式工商管理系统,工商控制权上移中央,加强了近代意义的经济集权体制。4、出现分科执事的机构组织形式,分工较为明确,依法办事,提高了管理效率。6、决策过程趋于民主化和科学化,改变了过去决策盲目弊端。5、机构职能逐步向服务性转化,为调节和干预社会经济运行及配置资源发挥了重要最用。【局限性】1、经济权力始终未摆脱政治权力的约束;2、工商管

27、理机构是一种滞后性调整,付出代价昂贵;3、机构中存在旧式封建衙门的种种旧习,改革具有不彻底性。4、虽然建立了垂直工商管理系统,但中央并不能号令全国 ,政令难以统一,地方督抚掌握实权。第十一章二、分析影响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原因。(1)【 技术和管理制度】的进步是决定性因素;洋务运动引进了近代工厂制度,新型的产业无论从设备、技术,还是从管理方式方面看,与中国旧有的传统手工业相比,都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使中国经济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都跨进了一个新的时期。一战开始,电力普遍应用,生产设备更新,管理制度进步,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第二个周期的上升期的主要动因。(2)【 投资规模】的扩张和收缩是经济

28、繁荣的和衰退的直接原因。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洋务派企业、民族资本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相继兴办和发展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投资高潮的直接结果。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加速了其他外国资本,尤其是英国资本从中国大陆撤出的步伐,而且对中国的经济衰退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投资的兴旺与衰退,与经济的上升与下降有一个时间差,但变动的曲线则是一致的。(3)【 国内外市场】的影响。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本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结果。中国近代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周期的同步性,是我国经济纳入世界市场体系,为西方列强各国经济周期波动及所致。(4)【 政府经济政策行为】的作用。在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过程中

29、,清政府所实行的政治改革和经济措施,使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有所改变,对民间办实业的限制逐步放开,由阻挠转为提倡,颁布了各种工商法规,对兴办实业有贡献者实行奖励,政府的经济管理机构也相应进行了改组。这些变化对 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中国近代经济的第一次繁荣是有推动作用的。(5)【 政局相对稳定】是经济繁荣的前提条件。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灾难的时代,就是在 19 世纪 70 年代至 20 世纪 30 年代这个没有大的战乱的时期,也并非是一个和平发展的经济建设过程。这期间政局的安定与否和国民经济的繁荣与衰退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纵观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缺乏一个和平的环境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缓

30、慢的一个基本因素。三、应该如何划分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周期的划分反映了经济运行的客观内在规律,因此中国近代经济史的阶段划分,应以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过程的周期运作作为分期的依据,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50,87,143,649 )第一阶段为 1850 年 1887 年,第二阶段为 1887 年 1914 年,第三阶段为 1914 年 1936 年,第四阶段为 1936 年 1949 年。第十二章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为什么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1)对 国际因素和国家安全与统一问题的考虑;朝鲜战争爆发,国家安全受到威胁;西方对中国封锁禁运;而国防工业的发展又是以重工业为依托的;

31、(2)苏联工业化道路的示范效应;苏联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3)重工业不发达制约其他产业发展;重工业生产部门为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提供原材料与机器设备。当时中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难以承担此重任;(4)政府主导下的国营经济,特别是生产资料企业,具有内部循环的特性,可以实现内部化的增长;工业投资扩张,特别是在重工业领域的加速扩张,是 20 世纪 50 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普遍现象。二、怎样理解和看待计划经济体制产生的必然性。建国前后,发达国家工业化历程证明:落后国家在外有列强压迫、内无充足资金的情况下,要想迅速实现工业化、赶上发达国家,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经济职能,运用有效的行政手段

32、,集中动用一切因素、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和集中有效资源,从而加快工业化步伐,因此就必须采取计划经济体制。第十三章三、计划体制时期,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经验教训如何?【成就】1、基本上建立了独立的、门类齐全完整的工业体系;2、发展了交通运输业和县域经济;3、促进了中西部地区开发,初步调整了中国地区经济布局 ;【经验教训】1、对国际形势判断失误、工业化建设长期在备战状态, 资源配置效率大大下降;2、片面强调地区平衡,没有将资源配置给最有效率的地区和部门、行业;3、过分强调速度、只凭领导人主观意志;4、追求小而全、大而全,不利于地区合理分工;5、工业化建设以剥夺农民、牺牲农业为代价。四、计划体制变

33、动的主要特点1、中心 是下放经济管理权限,而且变动频繁;2、指导思想 是建立自成体系的工业区;3、方法步骤 是一哄而起,缺乏事前论证、工作中衔接配套;4、体制变动频繁,有应付临时情况的性质;5、中短期计划相结合;6、严重的急躁倾向;7、计划为政治和发展战略服务,不按经济规律办事;。五、计划经济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经验是什么?1、经济发展战略要根据本国经济比较优势制定;2、农业不发达会阻碍工业发展;3、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部门,解决粮食问题才能稳定人心、推进工业化 ;4、政府要用政策支持保护农业;5、要激发农民积极性,有主动权;6、要因地制宜,发挥各地比较优势。第十四章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

34、基本趋势?1、工农业快速增长伴有波动、第三产业增长迅速。二、改革开放来我国产业结构变化趋势?1、产业结构失衡状况逐步得到扭转。2、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持续上升;第三产业缓慢增长;3、目前产业结构存在问题,仍需要进一步调整。三、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演变过程?1、5070 末,计划控制下区域均衡。效率低下、东高西低;2、70 末1992,沿海重点发展。非均衡发展战略建立;3、19921999,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西部加快;4、1999 至今,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战略前后确立。四、转型期城市化发展的道路和面临的问题?【5070 末】城市化进程有所发展;【701992】控制大城市规模、多发展小城镇;【9299】沿海地区出现大城市聚集区;【99 至今 】大中小协调发展。问题:大城市扩张速度过快,城市病出现;有些城市缺乏对城市化过程的控制;中小城镇发展过慢。第十五章二、如何理解和看待中国经济周期性波动?【成因和特点】1、政治动员 和预期计划的推动;2、受政府行为影响,尤其是领导人个人意志。3、为改变落后面貌、急于求成的心态;4、地方政府 放大中央赶超愿望;三、如何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产业发展非均衡】第一产业农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发展突出;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地区发展非均衡】各地条件差异很大、投资政策不合理,导致东南部与中西部发展不均衡、城乡发展不均衡。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