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管 理 学 论 文系 别 文化管理学院专 业 文化产业管理班 级 会展经营管理姓 名 孙杨学 号 201121024指导教师 杨妍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2011 年 12 月 20 日4目 录中文摘要 1ABSTRACT2绪 论 3一、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传统思维与现实状况 .4(一)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传统思维 4(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现实状况 4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改革的理论途径 4(一)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开启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人生价值趋向 4(二)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改革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5(三)公共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模式
2、5三、公共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改革的现实路径 5(一)学生教育管理的本质 .5(二)学生教育管理的根本任务 .6(三)学生教育管理的制度 .6(四)学生教育管理的组织 .6(五)学生教育管理的队伍 .7结 论 7参考文献 81摘 要1999 年,党中央、国务院立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面向 21 世纪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作出了“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重大决策。经过十多年努力,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高等教育的迅速扩大,使我们用相对较短的时间迅速提升了我国的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推动了经济的社会持续发展,带动了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成倍提高,是我国
3、在未来国际科技、教育和人才竞争中抢占了先机;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愿望,为数以万计的青年学子提供了有可能改变他们命运的机会,有力促进了教育水平。但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学校的教育质量出现明显下滑,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面临严峻挑战,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改革迫在眉睫,而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恰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其核心理念就是服务本位的管理模式。【关键词】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公共管理;服务本位 44绪 论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是教育的两大基本矛盾。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的解决,决定着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解决。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能
4、促进人的发展,但又受到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教育只有通过对人的培养,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品质,教育的价值才得以实现,如果教育脱离人的发展,其一切功能都不过是空话。所以,教育学要阐明教育规律,并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就不鞥不研究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是指学校内部领导分工、机构设置、管理权限以及相互关系的根本组织制度,学校管理体制包括学校领导体制、学校管理机构、学校管理制度、学校人事制度和学校劳动分配制度。学生教育管理作为高校的常规性工作,历来受到高校管理者的重视。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高校规模化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如重科研、轻教学,重硬件、轻软件等现象,使得学校的
5、教育质量出现下滑。同时学生对学校所提供的教育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维权意识也显著 增强,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面临严峻挑战。教育管理学中所讲的管理是一种“标准”环境下的管理,而这种“标准”环境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标准”环境下的教育组织,是一种非现实的封闭系统,它极力排除外界中各种非教育因素的影响,把复杂的社会环境系统和教育系统都简化为若干个基本要素和相互间的关系。如果仅仅从理论分析上看,还是有道理的,也可以说是 正确的。但现实生活中,按照这种理论指导工作,几乎是行不通的。41、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传统思维与现实状况(一)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传统思维传统学生教育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6、,更多侧重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较少关注和服务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各项工作都充分体现了国家计划的特性,学校自主独立性相对缺乏。同时,处于精英型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资源还属于稀缺资源,学校相对于学生及其家庭而言处于一种强势地位,学校对学生更多的是一种模块式的教育和教条化的管理,将国家的需求、主管部门的需求、学校自身的需求放在首位,而往往忽视了学生自身的需求,忽视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全面高质量的服务。(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现实状况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学生在校人数激增,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面临严峻挑战。由于学生人数激增,硬
7、件、软件投入不够,加之认识不到位和准备不充分,学校承受了越来越多学生的抱怨和家长的投诉;在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出于自身管理方便和管理成本的节约而忽视学生正当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部分教职员工的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能力和水平较低,许多教师重科研轻教学,把较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科研中,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关爱与引导;由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广量大,与学生利益相关的管理部门众多,因此在解决学生实际问题过程中,出于部门利益的考虑,经常出现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管理效率很低。虽然学校也设有与学生利益相关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但由于此类组织的管理和工作开展仍隶属于学校管理部门,故未能很好的实现学
8、生的利益诉求,仅局限于举办相关活动和协助日常管理工作,效果一般。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改革的理论途径(1)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开启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人生价值趋向教育管理理论大量运用和吸收了管理理论的管理思想而逐步发展起来,并逐步转向创立起适应教育实践需要的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其中的人本教育管理理论突出了人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推进了教育组织决策的民主化,体现了教育管理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人本教育管理的重要思想就是教育民主化,主要包括教育的民主决策和管理。在许多西方国家,教育民主化被确立为发展高等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民主化与国际化、科学化、现代化等一起构筑起了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
9、框架,正在促使教育由以往“专制”式的精英教育模式向大众化的民主教育模式演进,民主已经成为了教育的真正灵魂与不竭的发展动力。同时,学生主体意识的日益复苏,已悄然改变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往所占据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人本管理和服务本位的管理理念已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日益成为高校构新型管理模式的基8本价值趋向。(二)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改革提供了借鉴与参考20 世纪 70 年代的西方政府财政危机、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以及公民社会的兴起,使得西方公共行政领域主流思想理论遭受严峻的挑战,应运而生的是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即公共管理理论。公共管理理论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的管理理论与方
10、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强调公共管理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来改善行政绩效。在公共管理实践中,要以公民为根本和核心,把实现公民利益最大化作为政府工作首要的价值目标。政府由统治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逐步实现由“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 、 “管理本位”向“服务本位”的转变。公共管理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公共事务是公共管理的起点,决定了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的必然趋势。今年来,国内学界对公共管理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总体上来说,它可以理解为:“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以有效促进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宗旨,运用政治的、法律的、经济的和管理的理论与方式,民主运用公共权力,并以科学的方法依法制定
11、与执行公共政策,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活动” 。 “公共管理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公共性、管理本质的服务性和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共治性。 ”(三)公共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模式学生教育管理作为高校的一项基本职能,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使得高校的教育管理也具备了准公共管理的性质。公共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在价值目标方面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树立“学生本位”的理念,一切教育管理行为和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以实现学生根本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真正地体现“三个一切” ,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在学生与学校的关
12、系方面,学生是学校存在的基础,学校与学生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学生的成长成才是学校价值的根本所在;在具体的实现路径方面,即明确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构建学生服务型的教育管理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队伍的服务意识和能力。改革学校主导一切学生管理事务的传统管理模式,建立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性管理模式和对话机制;改革传统自上而下的管理运作方式,建立学校与学生之间双向互动的网络型运作模式;改革学校在传统管理行为中忽视学生权利,依靠规章制度推动管理的模式,建立以学生共识和认同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和自主性的治理模式。三、公共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改革
13、的现实路径(一)学生教育管理的本质学生教育管理的本质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我们深刻意识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为本” 。而学校的发展就是教师专业的不断发展,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学校内涵的稳步发展,这些都依赖于“以人为本”的教育8准则。高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区,学生作为学校社区的“公民” ,因此学生具备了社会系统中的公民特性,享有主体地位,从而使得学校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其价值取向应该是学生主体的利益实现。同时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学生教育管理是高校管理职能的一部分,因而也具备了准公共管理的性质。随着教育消费观的日渐兴起,学校的服务角色和功能也开始受到学生和社会
14、的越来越多的关注。此外,受教育民主化思想的影响,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高校充分考虑学生的广泛民主参与已成为必然趋势。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实践中,高校应以实现学生根本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学生的根本利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努力为学生做好服务工作,但在实现路径上,不能依靠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来实现学生利益,而应本着“服务本位”的理念、合作共治的方式来实现学生教育管理的目标。(2)学生教育管理的根本任务学生教育管理的根本任务是构建学生成长的服务体系。学生教育管理的根本任务就是努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服务体系,主要涉及与学生利益的相关政策规章的制定、实施和落实,教育管
15、理组织的架构和职能定位,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服务,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其成长成才,解决学生在个体发展阶段必然或者可能面临的实际困难,预防学生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和提供平台,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全体教职员工都应积极参与,形成合力。(3)学生教育管理的制度学生教育管理的制度是维护学生切身利益。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主要功能是为学生教育管理内容和管理模式提供合法性依据和制度支持,为学生教育管理组织体系的建设指明方向和提供制度保障,形成长效机制,为后续工作的推动夯实制度基础,从而使得“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和学生的正当权益得到制度保障。主要包括:完善和规范
16、学生教育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建立服务本位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配套机制;完善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完善规章制度的执行程序;结合学生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在学生教育管理中适当借鉴公共管理的相关制度:诸如实行听证制度,畅通学生意见表达的渠道;实施新闻发布制度,有效保障学生知情权;实行领导接待日制度,提高管理服务效能;积极开展民主评议制度,畅通学生民主参与管理的现实渠道等。(四)学生教育管理的组织学生教育管理的组织是凸显服务职能。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学校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服务职能也将深入人心,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越来越多,学生的消费意识和维权意识进一步增强,学校为了能够向学
17、生提供更加全面周到切实的服务,就必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生服务组织及其职能,在完善正式组织服务职能的基础上,着重加强学生服务型组织建设,重视发挥学生自治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功能。结合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构建服务型的学生教育管理组织体系,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为根本目标。服务型的学生教育管理组织体系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服务学生为主要职能,强化服务意识,从“管”字当头向“服务”至上转变,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产品和高效便捷的服务。主要包括:强化学校正式组织的服务职能,学生管理部门应加强日常管理的服务和协调,教务管理部门应完善教学服务和督导,后勤管理部门则加强服务质量
18、的监管和提高;学校积极提8供人、财、物的支持,建立和完善学生服务组织体系;切实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建立和完善学生自治组织体系;重视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非正式组织体系的自我完善和功能发挥。(五)学生教育管理的队伍学生教育管理的队伍是提升服务意识。学生教育管理队伍应包括学校的各级领导、管理人员、广大教师、后勤服务人员在内的全体教职员工,他们要能够以学生为中心,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坚持“服务本位”的理念,注重人性化的管理,坚持学生利益为本,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良好结合,能够给自己准确定位并履行好自己的服务职责。主要包括:学校各级人员须坚持“顾客导向”的理念,能够
19、把学生当作“上帝”来对待。学校各级领导者要重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并加强协调,将学生利益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一般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要维护学生切身利益和坚持人性化管理;广大教师要坚持教书、育人、服务三结合,充分体现育人为本;专职学生管理人员,要坚持管理就是服务,管理在于服务;后勤管理服务人员则需努力提升服务能力和质量,让学生满意。学校层面则要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教育,积极灌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服务理念,逐步树立全体教职员工的服务意识,培养他们的服务观念;加强师德和教师伦理建设,进一步明确教职员工的服务职能,大力宣传学习先进典型,加强传统师德精神的培养;注重激励机制建设,完善奖惩制度,将在学生教育
20、管理过程中的服务状况与个人的职称、升职、福利等挂钩,进一步激发服务热情;建立和完善人员的服务规范与章程,加强工作培训,广大教职员工也要自觉加强学习和不断完善自我,努力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和水平。结 论 教育事业作为社会公共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新公共理论的影响,希望挥发新理论的作用,提高教育行为的绩效,改善教育行政工作的效率,更有效利用行政学习资源。如何借鉴引入新公共管理理论,结合我国国情,使新公共管理理论能够更好地为我国公共教育管理事业改革服务,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利用新公共管理理论,将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一种新的尝试。为了巩固
21、素质教育的成绩,需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具体来说,教师首先要具备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形成新的教育观、学生观与教育活动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有创造性的开展教育活动。其次,教师必须形成多重复合作性的知识结构,这种多重复合作性的特征意味着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以及教育学科类的知识,还要拥有人文与科学方面的知识。此外,由于 21 世纪赋予教师越来越多的权利和责任,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更高的期望和要求,教师就需要具备新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学习能力、交往能力、管理、管理能力以及教育研究的能力。总之,今天的素质教育正在不断的走向成熟和深化。可以看到:一方面,素质教育
22、新的进展正在不断涌现,令人欣喜的变化正在教育活动中发生;另一方面,各种偏差、不足、难题与之结伴而行。因此,我们不能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更不能说素质教育的实施已经达到完美无缺了。事实上,面对新进展、新问题,我们能够感受到的是新与旧的学习方式等矛盾之间的对立和冲突。素质教育不是走到了尽头,在各种新与旧的冲突和对立的激荡中,在面对新世纪的各种挑战中,素质教育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 、 、 、8参考文献【1】教育管理学/陈孝彬、高洪源等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2】教育经济与管理/娄成武 、史万兵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5【3】冯增俊.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特征及趋向探析J.教育研究,2004(11):9-14.【4】樊美勤.论高等教育民主化建设兼论如何推进高校民主管理与教育教学民主化进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25-29.【5】聂鑫,林建华.公民本位:构建服务型政府之本服务型政府的本质特征论证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7-40【6】黄健荣等.公共管理新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8-29.【7】教育体制改革攻坚/顾海良主编.-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