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4 ,大小:50.50KB ,
资源ID:2909654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290965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古代陶瓷器第二章中国古代陶器.doc)为本站会员(weiwoduzun)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古代陶瓷器第二章中国古代陶器.doc

1、中国古代陶瓷器 小军哥修改版12 中国古代陶器水火土相合的第一产物中国古代的前期陶器。陶器的发明,是人 类文明发展的重要 标志,是人 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 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人们把粘土加水混和后,制成各种器物,干燥后经火焙烧, 产生质的变化,形成陶器。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具有重大的划时代的意义。陶器的出 现, 标志着新石器 时代的开端。陶器的发明,也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在人 类发展史上开辟了新纪元。 “水火既 济 而土合 ”是宋应星在其所著的 天工开物篇中开宗明义的对陶器工艺基础的高度科学概括。土无水,则无粘性和可塑性,不能制成器物。器物不经火

2、烧, 则只能是泥塑品,而不能成 为经 久耐用的陶器。因而,自从人 类掌握了火后,水、火、土即成 为人类加以利用,而将一种天然物质(泥土) 转变为另一种有用材料或器物(陶器)的最早的创造性活动之一。陶器的出现和它的工艺的发展使人类早期生活发生过非常重要的变化,它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 新石器时代的开始,也反映着人 类从采集、渔猎向以农业为基础的生活和生产过渡的变化。即使 时至今日,从这一看来十分简单而又古老的制陶工 艺原理所发展起来的整个陶瓷大家族,仍在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越来越 显示出它的不可代替的作用和功能。尽管它们和古老的陶器相比已面目全非。、 1 、 陶器起源的探讨陶

3、器起源是一个很难说清楚的问题。陶器究竟是怎样发明的,迄今 为 止,还是说不清楚。所有这方面的种种说法都只能是人们根据不多的资料所作的主观推测。摩 尔根古代社会一书的注引中指出: “古奎是九世纪最早提出陶器发明的第一个人,即人 们将粘土涂于可以燃烧的容器上以防火,其后,他们发现只有粘土一种可以达到这种目的。因此,制陶术便出现于世界之上了”。思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进 一步指出:“可以证明,在许多地方,也许是一切地方,陶器的制造都是由于在编制的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之能够耐火而产生的。在这样做时,人 们不久便发现 ,成型的粘土不要内部的容器,也可以用于这个目的”。 古代人类大多依山

4、傍水而居,因此有人 类居住的地方就会有水和土,这是大自然的赐予。火的使用和控制则是人类自身的创造。三者齐全,陶器出 现的物质基础和形成条件即已基本具 备。 随着人类 在漫长的生存斗争中,经过长期与水火土打交道,在反复实践,反复认识的过程中逐步学会了制陶术,这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作为世界古代文明中心之一的中国是这样,其他的古代文明中心可能也不例外。因此,陶器在世界各个古代文明中心可能都是各自独立创造和发展的。存在的差异只是由于地区和 环境的不同而有早晚之分,而不会存在什么“他来”或 “传入”的可能。要 说影响和交流也只能是相当遥 远的后世。陶器是怎样发明的,现在有两种说 法:一种较为流行的说

5、法是:在枝条编成的篮子上或木制的容器上涂层泥土。偶然中枝条被 烧去而留下经过火烧的篮状泥土制品,即是陶器的原形和它的 发明过程。但近代的考古发掘和若干 边远地区至今尚保留的古老的原始的制陶工艺的考察都未发现支持这种说法的证据,至少在中国是这样。另一种说法:根据泥土湿以水后,即具有粘性和可塑性这一基本特性,用手将它捏塑成一定简单形状,如罐、碗、钵之类是很容易做到的,它比用枝条编成一定形状,如 篮子等器物要容易得多。偶而发现这种手塑的泥土器物 经火烧后会变结实和不怕水,也比涂有泥土的篮子在火烧后仍能保持原来的形状要容易和有更多的机会。这和我国迄今 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都是手塑成形,以及有罐、碗

6、(杯)、钵(盂) 等器形的事实 也是一致的,也和在欧洲 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用泥土塑造的野牛和熊的事实也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先有手塑的泥土制品,然后才有经过火烧 的泥土制品陶器。 这种推测也符合事物客 观发展规律。遗憾的是,迄今尚未见到在中国新石器早期陶器遗址发掘中发现有未经火烧的泥土制品的报道。这一事实是可以理解的,因 为未经火烧的泥土制品不可能深埋在地下长达万年而尚能保持原来的形状,因此在古遗址的发掘中能见到的也只能是陶器。看来陶器起源这一问题的解决,只能靠陶器本身。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中所发现的陶器及其烧制工艺可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可靠的信息。据此而作出的更接近于历史真实的推论, 则将

7、有待于考古学界和陶瓷学界的共同努力。 人是第一种陶器:女娲是中国传说中的人类之母,女娲抟土造人,就是 说人是第一种陶器。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始见于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其中 讲道:“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读团 tuan)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垣于泥中, 举以为人。 ”风俗通乃东汉人著作。抟土造人的传说,在世界史上具有普遍的意 义。尽管种族、 环境各不相同,但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流传有“抟土造人”的神话和传说。如:古代新西兰毛利人传说:人是由神用掺和了血的红土塑成的。 埃及神话:人是由圣神哈奴姆在陶轮上用泥土塑成的。旧约全书创世记:耶和华用尘土造人,造成的第一个人叫亚当。古巴比伦

8、诗艾努玛艾利西:马尔 杜克神祈求神用泥土掺入神血造成人类。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用土和水捏成人类的始祖。我国鄂伦春族传说:恩都利神用泥土做成人。我国彝族支系阿细族史诗阿细的先基提到:男神阿热和女神阿咪用黄土和白土造成人类。诸如此类的神话和传说还有许多,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神用土制造了人类。一般地讲,陶器的出 现是和人类从采集 渔猎生活向农业、畜牧生活 发 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考古发掘中已发现在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即已形成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聚落遗址,如中原的裴李 岗文化和磁山文化,以及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早期。它们长期在交流和融合中发展,逐步形成我国新石器时 代的灿烂文化,并奠定了商周文明的基础。 陶器的

9、制作技术是在农耕生产初步形成后开始的。 农业的发展使原始社会的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变化,也引起了当 时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生产 、生活 诸方面的需要,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 这就促使人 们去寻求新的物质材料创造新的器具,陶器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农业生产出现后,种植所 获得的粮食多了,需要贮存,种子要保留,需要合适的容器;反 过来,陶器的出现,可用来贮存粮食和保存种子。中国古代陶瓷器 小军哥修改版2农业生产和定居生活需要汲水和贮水的容器;陶器的产生解决了汲水和贮水的容器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熟食需要相应的实用炊具和容器,又推动了陶器的发展;煮食炊具陶器的发明,使

10、人 类的生存所获得的食物范围扩大,又推 动 了农业的发展。农业起源和陶器起源,两者是有关系的。 陶器的出现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也反映着人 类从采集、渔猎向以农业为基础的生活和生产过渡的变化,陶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联。陶器出现的具体年代,目前尚难确知,根据考古发掘材料估计,约在 89 千年以前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几千年来一直是人类的主要生活用具。这时的陶器由于 烧造工艺的不同, 还出现了红陶、灰陶和黑陶等不同品种的陶器。与此同 时,人们为防止陶器经火烧或水浸泡断裂,而在泥土中羼入砂子,烧制成泥质夹砂灰陶和夹砂红陶。此类陶器多用于烹调器、汲水器和大型容器。

11、故又有泥质陶和夹砂陶之分。裴李岗文化,1977 年在河南省新郑县 裴李岗村首先发现, 经碳十四 测定距今约 8 千年,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与此同时在河北武安县磁山也发现同时期的文化遗址,出土陶器带 有一定原始性,是目前中国 发现最早的陶器。仰韶文化,彩陶 为 其主要特征,根据碳十四测定,年代距今约 70005000 年。陶器皿种类主要有盆、罐、钵和小口尖底瓶等,质地有泥质陶和夹砂陶。屈家岭文化,是继 仰韶文化之后分布在江 汉流域的一种文化,据碳十四测定年代距今 4000 多年。大汶口文化,是继 仰韶文化后、 龙 山文化之前在东方的一种古代文化,据碳十四测定,年代距今 60004

12、200 年左右,其陶器器型和纹饰也自成特点。 龙山文化,据碳十四 测定,年代距今约 43003800 年,黑陶是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尤以“蛋壳黑陶”最为精美。同 时,龙山文化晚期还出现用高岭土烧制的白陶。为后来原始瓷器的发明奠定了基 础。商代,青铜器的制作成就 辉煌,但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仍以陶器为主。商代陶器仍以灰陶为主,当时已有专门烧制泥质灰陶和专门烧制泥质夹砂灰陶的作坊。但到后期,白陶和印纹硬陶有很大发展,尤以白陶最为精美, 纹饰采用青铜器的艺术特点,装饰华丽,弥足珍贵。同时,还出现了用高岭土作胎施青色釉的原始瓷器。西周以后,陶器种类繁多,除陶生活器皿之外,还有砖瓦、陶俑和建筑明器等。

13、到战国、秦汉时期,用陶俑、陶兽、陶明器随葬已成 习俗。因此,制陶业更加繁荣。近年在西安发现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在陕西咸阳,江苏徐州发现的西汉时期兵马俑,其造型之精,阵容之宏伟 ,为世界所罕有。 汉代,由于社会稳 定, 农业、手工业发展较快,厚葬风气在民间普遍盛行,制陶业大量烧造陶明器用以随葬。这时,战国时期出现的彩绘陶器得到发展,釉陶也普遍应用,低温 绿釉陶器是铜为着色剂 的铅釉陶器,故称“铅釉陶”,又称 “绿釉陶”,是我国第一次用铅釉制成的陶器。同时在陶明器上用白粉、墨书文字者也大量出现。到东汉晚期至三国,瓷器的烧造技术逐渐成熟,陶器才 为瓷器所取代,而退居次要地位。唐三彩属铅釉陶器,采用高岭

14、土胎,经素烧(1100 )后,施彩釉烧制(900)而成,主要为明器用以随葬。它始创于初唐发展于盛唐,又以黄、绿、白三种釉色为主,故取名唐三彩。所 谓唐三彩,实际不止三彩,而为多彩。具有 浓厚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的唐三彩,是唐代独创的彩陶工艺品,距今已有 1300 多年的历史。尤其是 “洛阳唐三彩”名闻中外,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灿明珠,瑰 丽珍宝。唐三彩的品种繁多,大体分为人物、动物、器皿三大类,五百多个花色品种,具有很高的欣赏与收藏价值。宋辽金仍流行。 琉璃,低温 铅釉陶器 发展到使用于建筑材料,人们称为琉璃制品。隋唐、宋、辽都有琉璃制品用于建筑上,明清时期特别流行琉璃建筑构件。明洪武时期

15、制造的九龙 壁是明代琉璃的代表作品。琉璃制品的创制来源于唐三彩,它是唐三彩釉陶在建筑陶瓷材料方面衍生和发展的新品种。明清代陶器宜兴紫砂,简称紫砂陶、紫砂器、紫砂,是陶器的一种。它是用一种紫红色、质地细腻、含 铁量高的特殊陶土经 10001250 窑火烧制而成的无釉细陶器。紫砂器器表没有彩釉装 饰,但紫砂泥 烧成后色 泽变化丰富,呈赤褐、淡黄或紫黑等色。倘细分的话,有紫砂紫、暗肝、梨皮、轻赭、豆青、淡黑、古铜等数十种颜色,其中以朱砂为佳。明末清初时,宜兴日用陶器的品种不仅有日用缸器, 还有砂锅、药 罐、瓶坛、瓮类等产品。明清时期,宜 兴日用陶器的主要装饰手法是“贴花”。清代常见的贴花图案有:莲、

16、藕、荷叶、竹、菊、梅、兰和双龙戏珠等。其他装 饰手法,如镂雕、刻花等在日用陶器上也使用过。 第二节 红陶、灰陶、 夹砂陶1、红 陶 红陶在中国出现最早,它是一种在较低温度下的氧化气氛中烧造的陶器,烧成后胎质呈红色,故名红陶。主要有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两种,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手制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如裴李岗文化(河南河北,公元前六千年前)、仰韶文化(黄河流域,公元前四千八百到两千七百年间) ,马 家浜文化(苏南浙江,公元前四千到三千年间) 、甘 肃仰韶文化的马家窑类型( 公元前三千八百到两千年间)及大溪文化(四川,早期 为 公元前四千年前) 等。晚期如山东龙山文化( 公元前两千五百到两千年间)

17、、中原龙山文化(公元前两千六百到两千年间)、良渚文化(浙江,公元前三千一百到两千年间) 、石峡文化 (广东,公元前三千到两千年 间) 等,均有 红陶烧造。红陶烧造范围十分广泛,因而造型、纹饰均十分丰富, 烧造时代延续了整个新石器时代,夏、商以后逐渐衰落。 2、灰陶:灰陶是指一种胎体呈青灰色的早期陶器,由于在温度较高的弱还原焰气氛中烧成,因而胎骨 较坚硬。灰陶烧制时必须适当控制进入窑内空气的流量,这需要较高的技 术,直到新石器 时代晚期文化中才占主要地位。夏商周的陶器生产中灰陶是最重要的品种,作为建筑材料,灰陶的生产一直延续到 现在。灰陶分泥制灰陶和夹砂灰陶两大类,前者用作饮器、食器、盛 储器和

18、其他用器,后者 仅用作炊器和部分饮器。这时灰陶大多是手指,口沿部分经修整,器表有绳纹 、席 纹等编织纹的装饰。 商周时,城市的兴起导致制陶业的进一步繁荣,灰陶也开始进入建筑用陶行列,产 品有陶水管、简瓦、板瓦等,以后又 烧成大量瓦当。3、夹 砂陶夹砂陶是新石器时代制作普遍的一种陶器,以 红陶和灰陶为主。其之所以称为夹砂陶是因为这种陶器胎土内掺杂着许多颗粒状中国古代陶瓷器 小军哥修改版3的砂土。由于加入了砂土,陶胎显得粗松。 夹砂陶主要用于制作炊器,也有 饮器、食器等。用于烹 饪的器具由于掺入了砂土后, 导热系数明显高于泥质陶,在支架的柴火中煮食时胎土不易爆裂,颇类似今日的砂锅。 夹砂陶可能在陶

19、器出现初期就已开始制作,在全国各地许多遗址中均已发现其踪迹。 这 种陶器延续时期长,是一种广 为使用的早期陶器。原始陶器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装饰纹样所体现出的高度写意性、 标志性,都 为以后的艺术形式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财富!第三节 彩陶、黑陶、白陶1、彩陶随着制陶技术的发展除去在陶器表面刻、划或印出 纹饰外, 还出现了用 颜色在陶器上彩绘然后进行烧制的彩陶。彩陶是一种用彩绘作装饰的陶器。色彩以 红、黑色为主,另有白色与橙黄色。经分析,可能使用的是氧化铁或锰一类天然矿物颜料。彩陶的陶质一般为泥质红陶,也有灰陶。大多数彩陶是在器物外壁彩绘,仰韶文化中有些器物在内壁彩绘。常 见产品有盆、碗、 壶、罐、钵

20、等器形。装 饰纹样丰富, 绘画笔调 流畅,内容有 动 物、植物、几何纹等。彩陶是在制陶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它需要具有如下条件:首先要掌握颜色的使用知识要有较高的烧制技术陶泥的质地要光滑彩陶分布范围很广,除常 见有出土物的黄河中上游地区外,西起青藏高原,东抵山东、江 苏沿海,北至内蒙古草原,南达 闽粤地区,均可找到彩陶遗存。目前所 见彩陶以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 时代早期的器皿为最早。 进入青铜时代后,彩陶逐渐消失。按纹饰的风格可以把彩陶分成三个类型:中原地区彩陶纹饰有鱼、鹿、鸟等动物纹,以旋花 纹和对称的连叶纹图案为代表;西北地区彩陶纹饰除变形的人纹、蛙纹外,以平行波浪 纹、水草纹、螺旋

21、纹、同心 圆纹和网状纹为代表;东南沿海地区彩陶纹饰很少具有动植物纹,一般为点、 线、三角形、菱形等几何形,经组合成对称的有规律的图案。 仰韶文化,1921 年首次 发现于河南省 渑池县的仰韶村而得名, 遗址中出土不少非常精美的彩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艺术明珠。甘肃的仰韶文化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马家窑型” 以甘肃临洮县马家窑遗 址为代表, “半山类型”以甘肃广通半山遗址为代表, “马厂型” 以青海乐都县马厂沿遗址为代表。其后又在黄河流域的 陕西、河北、甘 肃、青海等地 发现类似仰韶文化遗址多处,其中心地区有北首岭、半坡、庙 底沟、西王村四个 类型。仰韶文化彩陶的完整标本是半山类型。 半山型彩陶的

22、代表形式是大敞口的盆和敛口的(有颈或无颈)的罐。盆和罐都是宽 度超过高度,小底,整个器形侧影是柔和的曲线,平底无足,所以造成的印象是腹部极为膨胀,粗矮坚实。半山彩陶罐是古代工艺中的杰出的作品。在造型上彩陶罐各部分有一定的比例,如高度和宽度,腹径和底径的比例,使之有助于柔和优美的外轮廓线的形成,在中国工 艺史上为最成功的、具有独特风格的造型之一。装饰因部位的不同而不同。几何形装饰花纹的组成,或疏或密,都结合了形体的变化。 这是中国工艺美术的一项重要传统手法的开始。几何形装 饰花纹以波状弧线效果最鲜明,装饰图案虚实相间。2、黑陶黑陶因烧成条件控制严格,直至新石器时代晚期才出现。黑陶的 烧制成功,标

23、志着陶器烧制技术的成熟。黑陶分两类:一类胎骨和胎表均为黑色;一类胎表为黑色,胎骨为红色或灰色。第一类黑陶以山东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中原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马家浜文化为典型。第二类黑陶又称黑皮陶或黑衣陶,在良渚文化、大溪文化和马家浜文化中多见。大汶口文化晚期出现了一批黑陶制品,如黑陶 壶、黑陶高柄杯等,其中尤以黑陶高柄杯引人注目。 这类黑陶表里透黑、外表光亮,可能经过精细的打磨。它 烧制的温度 较高, 质地较坚硬,这种黑陶为后来当地的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的出现准备了技术条件。 蛋壳黑陶以蛋壳陶杯最具代表性,它“薄如纸、硬如瓷、声如磬、亮如漆”。因它的出现地处章丘县龙山镇,所以被命名 为“龙山文

24、化”,也称“黑陶文化 ”。蛋壳黑陶 选 用得天独厚的黄河故道河床下纯净而细腻的红胶土为原料,经手工淘洗、拉坯、晾晒、修整、压光、绘画、雕刻等工艺 ,最后采用独特的“ 封窑熏烟渗碳”方法烧制而成。其制作之精致、造型之优美,更为世人所倾倒。被中外史学家称 为“原始文化的瑰宝 ”。其愈黑、愈亮愈 显珍贵。黑色使人感觉稳重、神秘、高贵、大方、典雅、内涵深沉。黑陶的壮美与崇高让人们感觉到心灵震撼,宁静而致远。3、白陶白陶是指表里和胎质都呈白色的一种陶器,是陶器中 较为稀少而名贵的品种。它是用瓷土或高岭土 烧制成的,烧成温度在 1000 左右。白陶基本上都是手制,以后也逐步采用泥条 盘制和轮制。白陶胎细质

25、白,器形规整,制作十分 讲究,它把划刻、压印、装饰技法与陶烧造的工艺融为一炉,创造出熠熠生 辉的刻划印白陶。白陶器出现于龙山文化晚期,商代为鼎盛时期。 商代后期是我国白陶器的高度发展时期。在河南、河北、山西和山东等地的商代后期遗址与墓葬中,多 发现有白陶器皿,安阳殷墟出土数量最多,并且制作相当精致,细腻的胎体,白净的器表,饰以效仿青铜纹样的装饰,极为 典雅美观,端庄大方。豆、 盘、壶、瓿等是较为常见的器型。到了西周,由于印纹硬陶器和原始瓷器的较多烧制与使用,白陶器即不再 烧 造了。三阳开泰的两种解释:1、十月为 坤卦, 纯 阴之象;十一月 为复卦,一阳生于下;十二月为临卦,二阳生于下;正月为泰

26、卦,三阳在下。冬去春来阴消阳长,万物复苏,吉 样之象。 2、君为阳,父 为阳,夫 为阳;开泰即“ 开运”此件可能是膺品,理由为下:1 汉代很少有白陶;2、三阳开泰在明、清时流行。、 4 、 印纹硬陶和绿釉陶1、印 纹硬陶印纹硬陶的胎质比一般泥质或夹砂陶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在 1200左右,但不挂釉,胎质与原始瓷近似,但含铁量高达7.14,而原始瓷的含铁量仅为 2.34,胎色 较深,多呈紫褐、红褐、黄褐和灰褐色。因其表面均拍印以几何形图案为主的纹饰,故定名为“ 印纹 硬陶” 。印纹硬陶坚固耐用,其造型多为罐、钵、坛、缸、盂、瓮、尊、罍等实用器皿,绝大多数是贮盛器。拍印花 纹有米字纹、方格纹、回纹

27、、中国古代陶瓷器 小军哥修改版4曲折纹、云雷 纹、波浪纹、菱形纹等。此外,在器物肩颈部多饰以弦纹和水波纹。商代印纹硬陶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都有发现,西周是印纹硬陶发展的兴盛时期,西周至 战国时期印纹硬陶主要盛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南方的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地,其流行下限约在西汉。1)印纹硬陶化学组成、显微结构及原料化学组成总体来看,分散性很大。SiO2 的含量从 58.12%到 80.77%;Al2O3 的含量从 11.92%到 29.02%;熔剂含量从 9.27%到15.99%。充分说明印纹硬陶所用的原料的多变性。印纹硬陶的化学组 成正处在从陶器向原始瓷、瓷器 过渡的起始阶段,

28、而在开始时由于要适应在化学组成和烧成温度两方面的变化,各地的先民们正在探索和试用新的原料,当然就不可避免地形成 这种很大的分散性。江西吴城出土的印纹硬陶的显微结构照片上可看出,含有 较多棱角分明的石英颗粒和较少含铁质的粘土团粒,莫来石和玻璃相很少见。从化学组 成和显微结构上推 测,它 们的原料可能就是江西地区所 产的没有精制过的瓷石类粘土。浙江绍兴出土的印纹硬陶的显微结构照片上可看出,含有 较少具有棱角的石英颗粒和大量的含铁质较高的粘土团粒,含 Fe2O3较高。从化学组成和 显微结构上推 测,它 们的原料可能就是浙江地区所 产的紫金土或掺有一定量的瓷石类粘土。福建昙石山出土的印纹硬陶的显微结构

29、照片上可看出,含有很典型的硅藻残骸如圆筛藻、舟形藻等。化学组成上低 SiO2 高Al2O3 和 Fe2O3,可推测它们所用的原料 则可能是属于海滨沉积类 粘土。2)器型、装饰工艺 和烧成温度器型最多见的是大型的罐、瓮和尊等,小型的碗、盆和豆等。大型的多用作盛贮器,小型的多用作食用器。不宜作炊煮器,因它们耐急冷急热性差。青 铜器盛行之后,出现了鼎、盂、鐎、瓿、罍等仿青铜器的器型。商代的器型以圜底器和凹底器 为主,西周以平底为器主,春秋战国除平底器外,在平底下带有三乳足。装饰纹样有方格纹、漩涡纹、 圆圈 纹、回纹、菱纹、 圆窝纹、曲折纹、编织纹、网 结纹、重菱纹、水波纹、云雷 纹、兽面纹、夔纹以及

30、它们若干纹样的组合。这些几何形 图案既有对现实生活的模拟,也有来源于信仰和崇拜的心理反映。 印纹硬陶的纹饰都是呈突起的阳纹,是用专门烧制的刻有阴纹的陶印模拍印到陶器上的。印模也有少数是石制的。在陶器表面拍印纹样时,为了避免陶坯 变形,在陶坯内垫加衬托,这种衬托多数为陶质,故亦称陶垫,也有少数 为石质。新石器时代晚期或商早期,烧成温度在 1000左右,商晚期以后大于 1100。烧成温度从陶器的 900提高到 1100以上,提高了 200之多, 实现 了我国陶瓷工艺中烧成温度的第一次突破, 这对 陶瓷工艺的发展和对金属冶炼起着推进作用。2、绿 釉陶我国于西汉开始将铅的氧化物作为低熔点熔剂成分引入陶

31、器色釉的制作中。先使用于明器,然后通过长久的不断改进、创新和衍生发展成为一系列以铅为主的陶瓷色釉和彩料, 为我国陶瓷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产生含铅低温釉的背景:早在殷商时代,为了降低青铜器熔 炼的熔点和提高其流动性能,采用铅加入铜、锡合金中制得铜锡铅三元合金。在金属冶炼过程中往往会生成非金属矿物成分的熔渣体,主要是硅酸 盐组成,其中含有一定量的玻璃态物质。熔融含铅金属过程中十分容易生成含铅的低熔点玻璃态组成的熔渣, 这给 人们以形成低温釉的启示。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炼丹术十分盛行,炼丹过程中所形成的低温熔体物质同样也会加深人们对于含铅低温釉料生成的认识。西周时期已有琉璃珠的制作,战 国

32、已有含铅玻璃,玻璃制作技 术对含铅低温釉产生必有影响。 总之,无论是在铜、铅金属冶炼的生 产活动中, 还是在炼丹技术的实 践中,以及在玻璃制作技术的影响下,通过长期的对于铅质物料形成玻璃质熔体的认识的积累和实践探索,为低熔点铅釉的发明 积累了一定的认识和物质基础,在 汉代开始了低温铅釉陶器的制作生产,并使用于明器。 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我国 劳动 人民通过生产实践就积累了对硅铅物料在高温作用下形成低温玻璃态物质的认识,从而探索出合成低温铅釉的技术,创造了低温 铅质绿釉陶器,又称 “铅釉陶”。低温绿釉陶器是铜为着色剂的 PbO-Al2O3-SiO2 系的铅釉陶器。始于西汉中期, 东汉 已大批生

33、产于 陕西、河南地区。 铅釉陶的制作成功,是 汉代制陶工艺的杰出成就。釉料中加入铅,可以降低釉的熔点,在 9001000 范围内即可形成良好的釉;还可使釉面增加亮度,平正光滑,铅质玻璃釉的折射指数高,故铅釉比其它釉显得更加光彩夺目。釉色取决于釉中的着色剂,铜离子着色 为绿色, 铁离子着色为黄和褐色,使其呈现美丽的绿、黄、褐等色,但绿釉为最多, 绿如翡翠,光彩照人。 墓葬中出土的 绿釉陶器主要是 为丧葬用明器而生产 的,器形多为盒、仓、灶、壶井、磨、家禽、畜圈和楼阁等各式明器。低温绿釉陶的发明是我国第一次用铅釉制成陶器的重大创举,在我国陶瓷科技发展史上开辟了第二个十分重要的釉系, 为一系列的低温

34、彩釉和彩料的不断出现和创新奠定了基础,是陶瓷发展过程中的一大贡献。墓葬中出土的铅釉陶器表面,有 时 会出现银白色光泽的釉层,有人 误 称为“银釉”。故又称“银釉陶” 。20 世纪 80 年代,上海硅酸盐所的张福康先生,最先 发现银釉是一种具有 层状结构的非晶态物质 ,并且指出 银釉的化学组成中含有少量的磷;到了本世纪初,张先生等人对不同时期三彩表面银釉的分析研究表明, 银釉当中的钙、磷的较高,远大于釉中的含量等。但张先生最后得出的结论为釉最表面层经大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侵蚀后水化而形成的极薄的氧化铅膜的“银釉”层。我 们利用扫描电镜上的电子探针、X-射线衍射、傅立叶红外光谱、光 电子能谱等多种 试验方法, 证明绿釉陶表面的银釉是一种富含 钙、磷、铅的元素的化合物,并且这种化合物以Pb8Ca2(PO4)6(OH)2的物相结构存在,结合当地的埋藏环境,推 测银釉是土壤当中的羟磷灰石及各种磷酸化合物与釉陶表面二价铅离子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