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联的演变与重建大国地位的俄罗斯主要内容: 一、苏联的发展、演变与解体 二、俄罗斯经济与政治制度的转轨与新发展 三、从“一边倒” 到确保大国地位的外交 四、俄罗斯“强国梦” 所面临的问题名词解释 俄罗斯联邦(俄语: ,罗马化:Rossiyskaya Federatsiya 英语:Russian Federation) 。简称俄罗斯( Russia) 。公元 9世纪,在建立以基辅为中心的古罗斯国家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俄罗斯人的祖先古罗斯部族人(东斯拉夫人) ,并成为此后国家名称。 1917 年 11 月,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俄罗斯苏维埃
2、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1922 年 12 月 30 日,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四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建立联盟,简称“苏联”。 苏联国徽: 由于苏联是由 15 个加盟共和国组成,每个加盟共和国都有自身主体民族的语言,苏联国徽上的绶带文字是 15 个加盟共和国文字写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国家格言:“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一)二战后苏联政治经济和对外战略的发展与演变 1932 年,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建设 1500 个大型工业企业,开始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一大批新兴的工业部门出现,苏联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1937年,苏联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建成 450
3、0 个大型工业企业,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的工业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1938 年开始第三个五年计划,继续加强国民经济基础,在亚洲兴建大批新型工厂,实行备战。 1941 年 6 月 22 日凌晨时,德国军队突袭苏联。一星期内,苏军损失兵力 100 万人以上,西部工业区全部沦陷。 经过浴血奋战,苏联红军和盟军在 1945 年攻占了纳粹德国全境,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在苏德战场上共损失兵力 1000 万,占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总伤亡人数的 73%,苏联以 2000 万人的牺牲为代价 积极作用:统筹全局,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从而保证了苏联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经济发展,保证了反
4、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消极作用:政治体制党政不分、权力集中、个人专断、缺乏监督机制,经济体制行政指令、单一公有制、按劳分配1953 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逐步走上了改革之路1、战后苏联政治经济体制与改革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改革 内容: 经济体制把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点,推行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措施:消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业投资,大规模开垦荒地。同时,赫鲁晓夫对工业也施行“手术”。. 影响:冲击了苏联以往一些僵化观念和传统体制,是一种“无序而带有自由化色彩的改革”。虽然作用有限,但是为以后改革开拓了道路。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改革 内容:较为稳妥、现实却又保守政治体制加强集体领导,规定党政最高领导职
5、务永远不得兼任;适当扩大地方权力,改进政府工作经济体制60 年代中期全面推行新经济体制,引进经济方法管理经济,加强物质刺激,完善计划管理方法 影响:有一定成效,企业权力有所扩大,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但是改革是坚持中央统一的计划体制前提下进行的,到 1975 年就停止了。到执政后期,领导层暮气沉沉,固布自封,思想僵化,个人高度集权,使苏联潜伏严重危机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改革 时间:1985-1991 年 内容:全方位的改革,实施“新思维”推行三大改革运动:(1) “加速发展机械行业、赶超美国”(2) “学校电脑化” ,推翻前苏联以“ 重新塑造人的灵魂”为重点的传统教育,造就类似西方社会中的“白领
6、阶层” 。由于当时的前苏联还缺乏大规模生产电脑的条件,使这一运动一开始就没有物质基础而化为泡影。(3)反酗酒运动,由于运动本身本末倒置,加之社会、官员腐败,使酗酒越反越烈。 影响:(1)经济上:社会生产严重衰退,国民收入出现负增长,由 1990 的4下降到 1991 年12。(2)政治上:内部分化严重,各种反社会主义思潮和政治实力泛滥,到 1990 年各种政治组织达到 8 万多个,它们提出的各种各种样的资本主义纲领主张逐步偏离社会主义的方向,终于导致了苏联的“易帜”和解体。2、战后苏联对外战略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和平外交到霸权外交到妥协外交的发展变化过程。
7、斯大林时期的对外战略 内容:和平对外战略(1)加强与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团结合作,壮大社会主义力量。(2)奉行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政策,发展互利合作关系,进行平等、正常的经济贸易往来(3)对西方的冷战和遏止战略,采取针锋相对的政策 评价:但是还是出现了严重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例如 1948 年的苏南冲突苏南冲突: 战后初期两国摩擦加深。苏共以领导党自居,干涉南内政,要求南照搬苏联模式,批评南在外交不与苏磋商。两国经济关系不够平等互助。南共对此有所抵制。1948年 3 月中旬,苏联突然撤走在南斯拉夫的全部军事顾问和文职专家,两国关系急剧恶化。35 月,两党交换信件,阐述各
8、自观点。苏共指责南共反苏,背离马列主.义,放弃党的领导作用,低估苏联经验,奉行机会主义理论,声称间谍内奸充斥于南党政机构内。南共进行反驳,坚持独立自主,以略有不同的方式发展本国社会主义的立场。经苏联提议,6 月 2028 日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于布加勒斯特举行会议,在南共拒绝出席的情况下,通过关于南斯拉夫的决议,严厉抨击南内外政策,宣布将其开除出情报局。1949 年,苏联与东欧国家断绝与南斯拉夫的贸易关系,对南施加政治经济和军事压力。同年 11 月,情报局再次作出决议,攻击南共是帝国主义的奴仆,号召南人民推翻南共领导人的领导。赫鲁晓夫时期的对外战略 内容:(1)提出“和平共处” 、 “和平
9、过渡 ”、 “和平竞赛”为主要内容的外交路线,谋求实现美苏合作主宰世界,改变了苏联对西方的僵化态度,但由于赫鲁晓夫对外政策的随意性,这个时期与西方也发生了“古巴导弹” 和“ 柏林墙”等危机。(2)在亚非拉地区,加强扩展渗透(3)在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上,继续坚持大党主义和大国霸权主义。例:苏阿关系和苏中关系破裂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对外战略 内容:开始全球扩展(1)这一时期苏联的大党主义、大国沙文主义以及霸权主义恶性膨胀。表现在:镇压“布拉格之春”;入侵阿富汗;增兵中苏、中蒙边境挑起武装冲突;(2)抛出了“社会主义大家庭论”、 “有限主权论”、 “国际专政论”为主要内容的“勃列日涅夫主义”,并通过经
10、互会与华沙组织,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对东欧加强控制。戈尔巴乔夫时期的对外战略 内容:“新思维”(1)公开检讨苏联对外政策中的霸权主义和大国主义,提出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非意识形态化和人道主义化;(2)以苏美关系为核心,缓和同西方国家的紧张关系;(3)放弃对东欧各国各党的控制;(4)对第三世界实行收缩和放弃政策。1、苏联解体的教训: 第一、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和本国实际相结合,探索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但同时在改革必须始终坚持和捍卫社会主义方向 第二、必须重视经济建设 第三、加强执政党建设 第四、坚持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处理好国家之间的关
11、系,对国际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阴谋和颠覆渗透活动保持高度警惕 2、苏联解体后的独联体 1991 年 12 月 8 日,前苏联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和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舒什克维奇在白俄罗斯的别洛韦日会晤,签署了一项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定,宣布“苏联作为国际法主体和地缘政治现实将停止其存在”;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独联体) 独联体现在的成员国有: 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共和国、乌克兰、摩尔多瓦共和国、亚美尼亚共和国、阿塞拜疆共和国、塔吉克共和国、吉尔吉斯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乌兹别克共和国。 . “独联体不是一个国家,不具有超乎民族之上的权力”独联体章程二、俄罗斯经济
12、与政治制度的转轨与新发展 伴随着苏联的解体,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新俄罗斯出现在世界舞台上,在莫斯科的老广场上空,从此飘扬着宣示民主和自由的红白蓝三色旗。(一)叶利钦时期经济、政治制度的建立与政策的调整 1、激进经济转轨改革阶段休克疗法实行自由价格与自由工资,卢布可以自由兑换,迅速开始国家企业和财产的私有化过程主要措施:1992 年 7 月后,俄罗斯加快国有企业私有化速度,向每个公民发放了面值为 1 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券,无偿转让国有资产,使每个公民用私有化证券购买企业股票,参与私有化进程。1994 年 7 月开始,按市场价格出售国有资产在农业私有化方面,解散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将土地按份额分给农民,
13、建立西方式的私人农场经济 积极影响:迅速地、彻底地摧毁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俄罗斯仅用了 35 年时间就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的框架。 消极影响:1、急剧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造成宏观失控,经济秩序混乱在改革进程中始终处于“既无计划也无市场”、 “看得见的手(国家) ”和“ 看不见的手(市场) ”两手皆软。直到今天,连西方都拒绝承认俄是市场经济国家。 2、实行“雪崩式”的私有化,导致国有财产的大量流失和使用效率下降。 据俄国家杜马材料,私有化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一万亿美元。已私有化的 12.5万家企业的平均售价仅 1300 美元。其中价值 2000 亿美元的 500 家大企业竟以 72美元的“跳楼价
14、” 售出。 另外,私有化犯罪现象严重。仅内务部侦破的大案就近五万起。55的资本和80有表决权的股份落入少数“俄罗斯人”和犯罪团伙手中。私有化过程形成的六大金融工业集团现已控制全国 50的经济。非法转移国外的资金超过 3000 亿美元,使俄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3、一次性全面放开物价,导致恶性通货膨胀。 改革开始短短的数月内,俄便放开了 95的消费品和 80的生产资料的价格。1992 年和 1993 年的年通胀率分别高达 2500和 840;而生产则急剧滑坡,工业生产两年累计下降 31.3,农业生产下降 11.7,基建投资减少 49。 4、长期实行过渡严厉的财政货币紧缩政策,大大恶化
15、了企业再生产条件。 为遏止通货膨胀,政府采取抽紧银根,严格控制和大力减少货币发行量,并辅之以高贴现率、高利率、高税率。各种税收则占企业利率的 70-90。货币不足和“金融缺血” 引发了严重的支付危机;基建投资急剧萎缩,生产持续下滑。在紧缩政策无法平衡预算收支的情况下,政府大举国债,仅外债总额现已超过 1500 亿美元,国家陷入“债务经济”。 5、结构改革政策失当,后果严重。 军转民步骤过快过猛。原苏联经济高度军事化,80的工业与军火生产相关。“休克疗法” 规定在两年类使 70的军工企业实现转产。国家军事订货逐年大减,减幅已近 80。 此外,对产业结构调整采取“消极适应”政策,为充盈国库和偿还外
16、债,政府对.这些部门实行扶持和倾斜政策。1990-1997 年,能源和原材料在出口总额中比例升至 80,机械业比重则从 30降至 17,轻工业比重从 27降至 13,农业在GDP 中的比重从 16.5减至 6左右。 6、过早、过渡实行外贸自由化和开放金融市场,沉重打击了民族经济,并引发多次金融危机。 早在 1991 年底,俄通过了外经活动自由化的法律,废除了外贸国家垄断制,取消了绝大多数商品进口的许可证制和配额制,大幅度减少关税,导致外国商品大量涌入。目前,进口消费品的市场占有率已超过 50,在一些大城市则高达 70-80,给俄工农业生产造成致命打击。 同时,在国家外汇存底有限、干预能力不强、
17、法制能力不健全的条件下,冒然对外开放金融市场。到 1997 年 10 月,外资已掌握了俄 60-70的股市交易额和40的国债交易额。短期外资带来了风险,1997 年秋以来,俄发生了三次大的金融危机。俄罗斯失去的十年 经济危机与财政危机、金融危机、社会政治危机交织并发,长期经济衰退和高通货膨胀并存。20 世纪 90 年代并认为是俄罗斯失去的十年 1、社会生产大幅度下降,国有资产严重流失。从 1992 年到 1996 年,俄罗斯 GDP五年累计下降了 46;工业总产值下降了 54;农业总产值下降了 40。总经济水平倒退了将近 20 年。 2、通货膨胀恶性发展。1995 年与 1990 年相比,消费
18、品价格上涨了 1700 多倍。 3、对外贸易萎缩,债务负担沉重。1991 年至 1993 年对外贸易分别下降了37.1、23、12。卢布大幅度贬值。苏联时期官方规定的汇率卢布与美元的比价是 1:3,而到 1992 年则为 200:1,1995 年跌至 5800:1 4、居民生活水平下降,两极分化严重。以 1991 年为基准,1997 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了 30%-40%,居民实际生活水平倒退到 20 世纪 60 年代的水平。2、俄罗斯政治制度的建立与主要政治力量 1990 年 3 月,苏联第三次人代会通过了对苏联宪法修正案,确定实行总统制、三权分立、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制。俄联邦也随之建立起以总统
19、制、多党竞争、议会民主、三权分立和自由选举等为特征的西方式政治制度。 1994 年经全民公决通过的俄罗斯联邦宪法确认俄罗斯的国体是民主联邦制的法治国家,总统是国家元首,联邦议会是俄罗斯联邦的代表机构和立法机关,由联邦委员会(上院)和国家杜马(下院)构成。俄罗斯政府是执行机构。俄罗斯联邦的最高司法机关由联邦宪法法院、联邦最高法院、联邦最高仲裁法院和联邦检察院组成。 新宪法确立了总统不可动摇的权威2、俄罗斯政治制度的建立与主要政治力量 独立后多年俄罗斯政党林立,截至 1995 年底,在俄罗斯司法部注册的约有 1 万个政党和社会团体,但只有 85 个取得了全俄政党地位。还有一些名为政党的怪异团体,如
20、啤酒爱好者党、汽车驾驶爱好者党。 俄罗斯社会这一时期的状况,被俄舆论界成为“独特的政党浪漫时期”。(二)普京时期俄罗斯政治、经济变革与大国目标 1999 年 12 月 31 日,叶利钦突然宣布辞职,将总统的权柄交给了时任总理的普京。.2000 年 3 月,普京在提前举行的大选中获胜,正式当选俄联邦总统。 普京入住克里姆林宫标志着俄罗斯“民主改革尝试阶段”的结束和一个新时期的开始1、以总统为核心的整体架构与“可控民主” 2000 年 7 月,普京在国情咨文中指出:“ 俄罗斯唯一现实的选择是做强国,做强大而自信的国家 ”。 2004 年 9 月以后,普京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确立了 以总统为核心
21、,政府,院(议会)为支撑的 “三位一体 ”整体架构,政治上实行可控制民主。具体做法: 第一、建立联邦区,构建垂直权力体系。俄罗斯联邦被划分为七个联邦区,联邦区的总统全权代表由总统任命,直接对总统负责,扩展总统在地方的权威。 第二、加强了总统权力的政党基础。2001 年 7 月,俄罗斯颁布了政党法 ,促使政党联合重组,催化在俄罗斯形成两党或三党制的政治格局。 第三、惩治严重违法的金融、工业和媒体寡头。2003 年 10 月,俄罗斯首富霍多尔科夫斯基、尤科斯石油公司总裁寡头被捕,石油产量几乎占俄罗斯 1/3 的尤科斯石油公司被重新国有化。 第四、维护俄联邦领土的完整统一,重拳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和
22、恐怖主义。2000年普京签署总统令,宣布对车臣进行直接总统治理,建立车臣执行机关。 第五、加速推进国防现代化。俄罗斯的军费规模从 2000 年的 63 亿迅速提升至2007 年的 310 亿美元,年增长率高达 16%-30%。总体来看,俄罗斯军事实力已接近苏联解体时的 70%。 2007 年,普京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 俄罗斯不是伊拉克。他有足够的实力和力量去保卫它和它的利益,不管是在自己的领土上还是在世界其他地方。 ”2、以实现增长为中心的经济制度创新和改革 在发展上,普京提出了“强国富民”的战略宗旨,把“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2000-2003 年,GDP 增长 30%,固
23、定资产投资增长 50%,外贸总额增长70%,居民实际货币收入增加 51.2%,职工实际工资提高 86.6%,贫困线下人口减少 1/3,此前的长期经济危机使国家的增长潜力几乎丧失一半,而普京执政四年就弥补了整个损失的 40% 2006 年,俄罗斯重新跨入世界十大经济体之列 2007 年,黄金外汇储备突破 4000 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三、从“一边倒”到确保大国地位的外交 (一)从“一边倒”向务实、灵活全方位外交的转变 1、独立之初,亲西方的“一边倒”政策 表现: (1)密切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俄罗斯领导人在 1992 年至 1993 年几乎访遍了西方大国,宣布同他们建立各种伙伴关系。在处理重大国
24、际问题上处处以西方态度为准,竭力迎合西方。如支持西方国家对南联盟的制裁,参与在伊拉克南部建立禁飞区的工作。1、独立之初,亲西方的“一边倒”政策 (2)在军控问题上以退让为主。与美国达成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 ,放弃追求战略平衡,同意全部销毁俄罗斯战略武器中的“王牌”力量陆基多弹头洲际导弹。 (3)在制度转轨和经济发展上,向西方学习,并一再呼吁西方对俄罗斯实行“新马歇尔计划”,扩大对俄罗斯的投资. (4)与亚太及第三世界国家的联系不断减少。1、独立之初,亲西方的“一边倒”政策 效果: (1)损害了国家利益,也遭到国内民族主义势力的强烈反对 (2)西方仍然视俄罗斯为异己,继续对俄罗斯进行防范、
25、削弱和限制,利用俄罗斯在经济政治上有求于西方的局面,干涉俄罗斯内政并向其传统利益范围渗透。西方开始酝酿北约东扩政策和加紧向独联体渗透,对俄罗斯构成了更大、更直接的威胁。2、叶利钦时期的“双头鹰”政策 表现: (1)发展同独联体国家的关系为战略依托,加快独联体的一体化进程,确立俄罗斯在独联体地区的主导地位,抵御西方大国的渗透和北约东扩的影响 (2)把同西方国家的关系,尤其是同美国的关系放在优先地位。叶利钦“进入北半球文明大家庭”视为俄罗斯的战略利益和外交目标。但同时在北约东扩、伊拉克问题、车臣战争等问题上,采取抵制措施,与西方国家既合作又抗争。 (3)积极发展同亚太国家及其他地区国家的关系,参与
26、亚太地区政治经济组织以及地区一体化进程,扩大其在亚太地区的影响。例如与中国建立定期互访和对话机制;通过俄日两国首脑互访和签订政治、经济合作文件;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1、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是俄罗斯外交的主要优先方向 背景: (1)911 事件后,美国挺进高加索地区。西方国家不断向独联体国家推行民主和价值观,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资助和扶持下,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乌克兰的“橙色革命” 和吉尔吉斯坦的“ 郁金香革命”。 (2)北约和欧盟的“双东扩”使俄罗斯的战略空间不断压缩。 (3)独联体的离心倾向。2005 年,土库曼斯坦退出独联体,2005 年 12 月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倡导的、成员国包括波罗
27、的海沿岸三国以及罗马尼亚等共九国的“民主选择共同体”宣布成立,与俄罗斯主导的独联体“分庭抗礼”。 1、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是俄罗斯外交的主要优先方向 措施: (1)通过俄白联盟、欧亚经济共同体、集体安全条约,加强独联体的内聚力,扶植“亲俄势力” ,推动独联体一体化进程; (2)动用经济手段特别是“能源牌”,打击“ 反俄”势力。2、加强与欧洲的战略伙伴关系,构筑全新的俄欧关系 措施: (1)经济上加强合作。欧盟所需石油和天然气的 30%都来自俄罗斯,对欧贸易占俄罗斯外贸总额的 50%以上。 (2)政治、安全等问题上加强对话,在打击恐怖主义、防止核扩散、处理地区危机等问题上加强合作。2004 年 1
28、1 月,俄欧首脑会议决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2005年 5 月,在莫斯科举行的俄欧峰会通过了关于俄欧经济空间、自由安全和司法空间和科教文化空间四个统一空间“路线图”的一揽子文件,为俄欧关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3、争取与美国建立平等的战略伙伴关系. 背景: (1)美国通过实施北约东扩计划,不断压缩俄罗斯的战略空间。例如美国公布在捷克和波兰部署导弹防御系统。 (2)美国干涉俄罗斯的内部事务,在对待车臣恐怖主义等问题上采用双重标准。 措施: 提倡多极化,提出以国际法和联合国等多边机构为支柱,在解决全球问题时采取国际合作4、扩展在亚太地区的影响,稳步发展与中日印等国的关系 俄罗斯视亚太地区为“重要利益地区
29、” 措施: (1)俄中关系:2003 年签署中俄联合声明 ,标志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近年来,俄中高层互访频繁,边界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经贸、能源等领域的合作日益扩大。 (2)俄印关系:深化与印度的战略伙伴关系,谋求在俄中印三边框架中发展对话和扩大合作。 (3)俄日关系:主张在尊重彼此利益的基础上与日本发展全方位伙伴关系 (4)俄罗斯关注与其战略利益攸关的中东和北非地区,积极着手重返中东,力图为实现中东和平发挥作用,以提高其大国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注重加强与非洲国家的全方位合作,以保持并扩大自己在这些地区的利益和影响。四、俄罗斯“强国梦”所面临的问题 国内: (1)经济结构不合理,
30、过分依赖能源和原材料出口。其实力与美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05 年 GDP 仍约为美国的 1/20 (2)科技创新与企业竞争意识不强。俄罗斯的科技实力很强,但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军事工业和一些重化工业领域,鲜有世界著名的产品品牌和技术水平很高的民用企业参与世界竞争 3)对外市场开放程度不高。投资环境不完善,市场秩序不规范,影响外资的投入。俄罗斯至今还没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面临人口危机的制约。近十年来,俄死亡人口多于出生人口 1120 万人。人口危机必然导致劳动力匮乏、兵员不足,难以支撑经济的长期发展。 国际: (1)现行国际秩序不利于俄罗斯的崛起。先行的国际秩序是由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导的,他们特别不愿意后起大国特别是作为苏联继承者俄罗斯的挑战。 (2)美国对俄既定战略的制约。美国“遏俄”、 “弱俄” ,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的战略方针不可能改变。 (3)传统势力范围失却的制约。北约,欧盟的双东扩,独联体内部被俄靠西离心倾向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