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不见杜甫中李白的形象 2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不见杜甫中李白的形象的资料 2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篇 1作者:蒋绍愚语文建设 2009 年 02 期计算机在诗歌鉴赏中如何使用?这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问题。计算机擅长的是检索、分类、统计,而诗歌是感情的结晶、创造的艺术,用机械的检索、分类、统计手段来分析诗歌,无异于扼杀诗歌的生命。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将计算机和人脑相结合:利用计算机强有力的检索功能,快速、全面、准确地提供有关资料,然后由熟悉诗歌的研究者从审美的角度来探索诗歌艺术的奥秘。2意象是古典诗词中艺术创造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诗歌中常出现的形象,这些形象以其自然的属性为基础,
2、又融入了人文的因素,包含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如本文所考察的“月”。运用计算机技术鉴赏古典诗词,可以以意象为中心,用计算机提供某种意象在某个作家或某个时代的诗词中出现的全部例句和诗篇,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分析,深入探究诗人的语言艺术。当然,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古典诗词进行鉴赏,还有较大的局限性。古人曾经说过:“炼字不如炼句,炼句不如炼意。 ”(诗人玉屑引金针诗格)用计算机鉴赏古典诗词,主要是在“炼字”“炼句”两个层面,有时也可以涉及“炼意”,但那些不事雕饰、浑然一体、自然天成的“炼意”,还无法涉及。其实,那样的“炼意”应属诗歌的上品。如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归书意万重。忽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
3、又开封。 ”沈德潜评曰“亦复人人胸臆语”。又如晏殊无题中“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也是人人传诵的名句。这样的意境如何用计算机技术鉴赏,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月”是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本文以李白、杜甫的诗为范围,以“月”这个意象为中心,对这两位诗人的艺术创造做一点探究。对“月”的考察可分五项:1.用什么字词来修饰“月”:用“A+月”表示。32.用什么字词来表述“月”:用“月+V(或 V+月)”表示。3.“月”和什么形象同现:用“月N”表示。(“月”可以和 N 并列,也可以和 N 分开出现。)4.“月”的表述和什么描述同现:用“月 V/S”表示。(这实际上是两个小句的紧缩,常用
4、来表达诗人细微的观察和巧妙的构思。)5.“月”在诗篇中经常和什么情景、什么感情联系:用“月”表示。从计算机检索的角度看,这些都是“月”和其他字词的各种组合。但从诗歌鉴赏的角度看,其中有的是通常组合,研究价值不大;有的是超常组合,反映了诗人高超的语言艺术和奇妙的艺术构思,是研究的重点。一、月1.A+月“月”前面加修饰语,常见的有以下几类:(1)性状+ 月如“明月”“落月”“新月”“寒月”“孤月”等。这一类很常见,但在李白和杜甫的诗中有不同的表现(见下)。(2)季节+ 月按理说,季节可以是春、夏、秋、冬,但在李杜诗中主要是“秋月”。这和诗歌描写的景象有关,因为“秋月”4最圆最亮,最值得欣赏,也最能
5、引起人的思念,所以常常成为诗人笔下的意象。(3)处所+ 月如“山月”“江月”“边月”“碧溪月”“石濑月”等。此类多见于诗歌, “月”和景物配合,形成一幅风景画。而在不同的背景下, “月”也各具不同的情态。 “山月”常常是高山上的月,显得高远、清爽,如:“策马望山月,途穷造阶墀。 ”(李白酬岑勋见寻)“江月”是江上或江中之月,月色和水色交融,显得光洁、柔和。如:”江月光于水,高楼思杀人。 ”(杜甫江月)而“边月”出现在荒凉的边塞,往往给人高寒、肃杀之感,如:“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李白塞下曲六首(之五)至于“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峨眉山月歌),则是在山峰上有月轮,在江
6、水中有月影,而且一静一动,意境十分优美。(4)地名+ 月如“镜湖月”“西江月”“金陵月”“鄜州月”“瞿塘月”等。“月”本来各地都能看到,并不专属于一个地方,但诗歌中却常常有“地名+月”,描写的是诗人在某地所见之月,这往往为了紧扣诗歌主题。杜甫的月夜最为典型: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5事实上,同一个月亮,在长安的杜甫和在鄜州的杜甫的妻子都能看到,但杜甫把月亮称为“鄜州月”,而且说“闺中只独看”,显然是为了突出在战乱中独居鄜州的妻子的孤单,和诗人对她的想念。尾联两句, “月”字没有出现,但是是隐含着的, “双照”的主语就是“月
7、”, “月”在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夫妻团聚的希望,所以,这个“月”是夫妻共望的明月,不必再强调是某地之月了。以上在诗歌中是常见的组合,除此以外,还有一些超常组合,如:漂月:五月入五洲,碧山对青楼。故人杨执戟,春赏楚江流。一见醉漂月,三杯歌棹讴。(李白楚江黄龙矶南)水月:观心同水月,解领得明珠。(李白赠宣州灵源寺)白月:大珠脱玷翳,白月当空虚。(杜甫谒文公上方)“漂月”指漂在水中之月,很形象生动。 “水月”指水中之月,佛教用以比喻虚幻之象。 “白月”是佛教用语,望以前为白月,望以后为黑月。不过这些用语只增加了诗歌的哲理性,并没有增加其艺术感染力。更值得注意的是下面这首诗:6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8、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玉阶怨)“玲珑”不是“望”的状语,应是“秋月”的修饰语,这里有张祜的诗为证:半夜四山钟磬尽,水精宫殿月玲珑。(张祜东山寺)那么,为什么不说“望玲珑秋月”呢?因为这既不符合汉语习惯(汉语只能说“玲珑之秋月”),也不符合近体诗的平仄和句法(“望玲珑秋月”是叠平,近体诗一般不用“14”句式),所以把“玲珑”放到动词“望”的前面。唐诗中这种句式并不少见,如:如瓜煮大卵,比线茹芳菁。(韩愈城南联句)这也是一种超常组合,可以造成一种“诗家语”。又如杜甫诗中有“新月”“初月”“纤月”“缺月”“残月”,可见诗人观察之细。如:“秦地应新月,龙池满旧宫。 ”(洞房)“初月出不高,众星
9、尚争光。 ”(成都府)“风林纤月落,衣露净琴张。 ”(夜宴左氏庄)“热云集曛黑,缺月未生天。 ”(湘江宴饯)“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 ”(客夜)2.月+V(或 V+月)第二种要考察的是“月”和什么动词(或形容词)组合,构成主谓和述宾关系。常见的组合有:“月出”“月照”“月皎皎”“望月”“玩月”7等。超常组合如:月苦:我行值木落,月苦清猿哀。(李白过汪氏别业)浮月:舟浮潇湘月,山倒洞庭波。(李白书情题蔡舍人)月翻: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杜甫宿江边阁)吐月: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杜甫月)“月”是无生命的, “苦”是一种心理状态,按常规“月”和“苦”不能搭配。李白诗中说“月苦”,是一种移情
10、作用,把诗人自己的感情移到月上去了。 ”月翻”,在通常情况下是不可能的。这里说的是江中之月在浪中翻滚,造语很奇特,但写景很贴切,很生动。通常“舟”不能“浮月”,这里的“月”也是江中之月,月夜行舟,船在映着月影的江面上行进,好像在月上漂浮。这是一种很美的意境,诗人用短短的五个字就写出了这种意境。通常“月”不能作“吐”的宾语, “山”也不能作“吐”的主语。但是“四更山吐月”一句,把月亮一点一点从山上升出来的景象刻画得惟妙惟肖,显示出杜甫“炼字”的高超。李白月下独酌之一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8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
11、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人能举杯邀月,月能随人徘徊,与人交欢,这是一种超常组合。但是,这种组合奇妙而不怪异。这首诗不是像卢仝月蚀诗那样讲了一连串关于“月”的神话,而是根据人们平常对“月”的感觉加以合理的想象。 “月亮跟我走”是小孩都熟悉的感觉, “我歌月徘徊”只是把这种感觉诗化而已。诗人在世上寂寞孤单,所以只能希望以月为友,与月相亲。带着这种感情看“月”,就会感到“月”似乎也在给自己友善的响应,于是就写出了“我歌月徘徊”和“醒时同交欢”“永结无情游”这样的诗句。实际上,这也是诗人感情的外化。这种超常组合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它使读者感到新奇而又切近,所以在千载
12、之下,还能引起读者的共鸣。3.月N这里说的是“月”这个意象经常和别的什么意象一起出现。一般来说,与“月”同属一类、人们经常由“月”联想到的事物,在诗歌中往往和“月”同时出现。常见的组合如:“日月”“星月”“云月”“风月”“花月”等。 “日”“星”“云”“风”都是和“月”同类的天象, “花前月下”是人们普遍喜爱的美景,所以它们在诗歌中常常同时出现。超常组合如:9冰月:明明金鹊镜,了了玉台前。拂拭交冰月,光辉何清圆。(李白代美人愁镜二首之一)松月:故山有松月,迟尔玩清晖。(李白送蔡山人)银河月:含星动双阙,伴月照边城。(杜甫天河)酒月:抚酒惜此月,流光畏蹉跎。(李白五松山送殷淑)由“月”一般不容易
13、联想到“冰”。李白诗中把“冰月”并列,是着眼于它们“洁白”“明亮”的共同点。明镜如月,美人似冰,冰月相映,更加明亮洁白。 “松”是草木类, “月”是天象类,两者也差得较远。但是从古人的审美观念来看,这两者是联系在一起的。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王维酬张少府)在古代诗人看来, “松月”的关系并不亚于“花月”的关系,而且可能比“花月”更雅。 “银河”和“月”虽然都出现在夜空,但在诗歌中同现的并不多,可能是因为人们不把它们看做同一类。在杜甫天河中, “银河”是主要形象,“月”是伴随“银河”出现的。 “月”和“酒”离得更远,两者的同现主要是在李白
14、诗中。月下饮酒, “莫使金樽空对月”,在李白诗中十分常见,因此, “抚酒”就想到了“月”。在李白诗中还有不少关于“月”的比喻,比如把“月”10比为“白玉盘”等,这是比较常见的,下面的比喻则比较奇特:月雪:月华若夜雪,见此令人思。(李白秋山寄卫尉)水月:镜湖水如月,耶溪女似雪。(李白越女词之五)用两个相似的事物用作比喻,一般人容易想到,也因此容易变得陈旧,失去艺术的生命力。而用两个差得较远的事物(如”月雪”和“水月”)作比喻,则要透过表面,把握其内在的相同点,一般人不容易想到,而这样的比喻,往往显得新鲜、生动。4.月 V/S诗人对事物的观察往往非常细致,并能细致地察觉到两件事情之间的联系。这种联
15、系有的比较隐蔽,有的则是人们习焉不察的,而诗人却能敏锐地觉察出来。但在古典诗词中,这种联系往往不是明白地说出,而是把两件事情联系在一起,甚至紧缩成一个句子,其间的联系要读者自己去体会。所以这样的诗句既精练又含蓄,耐人咀嚼。李杜诗对“月”的描写有很多这类诗句,下面选取一些加以分析。雪霁万里月,云开九江春。(李白避地司空原)这是说雪后夜空如洗,月光普照,而且使人想到月光照在雪11地上,更加晶莹洁白,是一幅绝好的图画。江动月移石,溪虚云傍花。(杜甫绝句六首之六)李杜笔下的“月”千姿百态,这里出现的是“月移石”:月影在江边的石上移动而去。这是诗人的视觉印象,和上面所引“孤月浪中翻”相近。但这句诗不但写
16、出了这种视觉印象,而且写出了造成这种印象的原因是“江动”。 “江动移石”,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这种由因果复句紧缩而成的诗句,在唐诗中很多。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这句看来好像和上一句一样,也是既写出视觉印象,又写出造成视觉印象的原因,只不过句式换成了“结果一原因”。其实不然。这首诗的诗题是旅夜书怀 ,诗人在夜间不可能放眼四望,他首先直接感受到的是“星垂”“月涌”,然后进一步环顾四周,才觉察到“平野阔”“大江流”。 “星垂/月涌”和“平野阔/大江流”是诗人先后观察到的景象,当然从事理上说,后者也是前者的原因。可见这种紧缩小句能包含多种关系,其表现力很丰富。风催寒梭响,月入霜闺悲。
17、(李白独不见)“月入”是月光照进了室内。 “月入”和“霜闺悲”有什么联系呢?这可以和李白另一首诗参看, 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12时值深秋,在外面征战的丈夫还不回来,妻子思念丈夫,而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对着户内的月光,心中更加悲伤。天寒鸟已归,月出山更静。(杜甫西歧村寻置之一)“月出山更静”,这不仅因为月出是在夜间,而且因为月光给山野涂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这两句可以和王维的鸟鸣涧参看: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写的也是月光下春山的寂静。虽然王维诗中与“月出”直接联系的是“惊山鸟”,但山鸟的鸣叫不是使人感到喧
18、闹,而是衬托了山中的寂静。月明垂叶露,云逐渡溪风。(杜甫秦州杂诗之二)这是另一种形式的紧缩。本来是两件相关的事情,可以分别用两个句子表达:“露垂于叶”和“月明(动词,照明)之”。但诗人为了表达的精练,把前一个句子变成一个词组“垂叶露”,而且让它作“明”的宾语。这样,在短短的 5 个字中,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内容。下一句“云逐渡溪风”也是一样。这 10 个字,构成了一幅乡间风景画。和“月N”比较, “月 V/S”这种组合更富于艺术表现力,它能表现出“月”的各种形态和相关事物的联系,使“月”13这个意象千姿百态,而且充满动感,具有深厚的内涵。5.月在诗歌中, “月”可以出现在不同的情景中,可以和不同的
19、感情相联系。但在多样性中还是有一个基调:和“月”联系的情景是宁静,和“月”联系的感情是思念。这可以用计算机查找与“月”相关的诗歌,分析统计得出(当然需要人工干预)。下面举两首典型的诗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二、李杜风格的比较通过对李白、杜甫诗中“月”的考察,我们能看到两位诗人风格的不同。李白想象奇特。如“举杯邀明月”等想象很奇妙,这是杜甫诗中很少看到的。同时,李白句法自然,诗句和散文比较接近,一首诗常常倾泻而下,一气呵成。当然,李白也有”玲珑望秋
20、月”这样离口语较远的句子,但这不是他的特色。杜甫观察细微,备受后人称赞。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以及“新月”“初月”“纤月”“缺月”“残月”之类的14描写,都体现出他体物之细的特点。同时,杜甫讲究“炼字”,句法凝练。如“四更山吐月”“月明垂叶露,云逐渡溪风”“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之类,这是李白诗中所没有的。三、 “月”的意象的形成和发展以上是对李白、杜甫诗中“月”的考察。如果我们再向上追溯,从中国文学的源头诗经 楚辞到异彩纷呈的六朝诗赋,考察那里的“月”,我们就会看到, “月”作为艺术的意象,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这种考察,我们也可以借助计算机来检索,然后加以分析。在诗经中,虽然多
21、次出现“月”(月亮),但基本上是作为一种天文现象来描写的。如:日居月诸,照临下土。(邶风日月)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齐风鸡鸣)月和日是人们每天都看到的,当然会被写进诗歌之中。但这种“月”只是一种自然之物,而不是审美对象。 诗经中唯一和审美有关的“月”出现在陈风月出中: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但这里真正的审美对象是月下的美人,而不是月本15身。月色增加了美人的美,使诗人赞叹不已,但“月”在诗人眼里,并不见得有什么动人之处。在楚辞(不包括惜誓以下的作品,下同)中也是一样。 楚辞中“
22、月”六见,四处为“日月”,一处为“月与列星”,一处为“被明月兮佩宝璐”(“明月”为珠名)。“月”作为艺术的意象出现是在东汉末年。在被推崇为“五言之冠冕”的古诗十九首中,有三处提到“明月”,其中两处是: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这两处明月还只是夜间看到的景象,而不是诗人欣赏的对象,诗中也没有把明月和人的感情联系起来。第三处就不一样了: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在这首诗中,明月就不再是高挂在天上,与人无关的无情之物,而是能照在人们的床上
23、,和人们如此贴近,能引起人们忧思的艺术形象了。汉末的三曹父子在诗歌中都有对月的描写。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曹操16短歌行)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曹丕燕歌行)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明月澄清影,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阪,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曹植公燕诗)在曹操的诗中,以“月明星稀”烘托一种氛围,表达自己的悲壮之情。曹丕的诗继承了古诗十九首而又有所发展,诗中思妇的目光从照着床帏的明月转到银河和银河两边的牛郎织女,又想到自己和分离的丈夫,明月和人的感情紧密联系。曹植的诗把明月和月光写得非常美,从此“西园”就成了后代文人
24、描写月亮时常用的辞藻,但和后代相比,对明月或月色的描写还不十分细致。六朝是文学自觉的时代,人们认识到美是文学作品区别于其他作品的必要条件。陆机明确提出了“诗赋欲丽”(文赋) ,在他的诗歌中,对“月”的描写就更加细致生动,而且有了更多的人的因素。请看下列诗句: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赴洛中道作其二)安寝北堂上,明月入我牖。照之有馀辉,揽之不盈手。(拟明月何皎皎)第一首把明月和清露互相映照,描绘了清幽的夜景。17第二首用一个“入”字把明月写得和人如此亲近,苏轼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是其继承和发展;后两句把清澈的月光写得非常传神,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
25、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明显是用陆机的诗意。在这些诗句中, “月”已经成为一个艺术的意象了。谢灵运是我国第一个大量写山水诗的诗人,在他的笔下,山水成了人们玩赏的对象, “月”也显得多姿多态。如:明月:调弦促柱多哀声,遥夜明月鉴帷屏。(燕歌行)秋月: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邻里相送至方山)初月:眷西谓初月,顾东疑落日。(登永嘉绿嶂山)晓月:晓月发云阳,落日次朱方。(庐陵王墓下)海月: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游赤石进帆海)石上月:暝还云际宿,弄此石上月。(石门岩上宿)18他把“月”和自然界的其他景物放在一起,组成一幅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26、。如:野旷沙岸静,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在谢灵运之后,刘宋的作家谢庄写了月赋 ,其中对月有很精彩的描写:升清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列宿掩缛,长河韬映。柔祗雪凝,圆灵水镜。连观霜缟,周除冰净。后面又写道: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把明月和思念联系起来,苏轼的“千里共婵娟”显然由此演化而来。到六朝, “月”作为一个艺术意象,已经形成了。在我们从陆机说到谢灵运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处在他们之间的大诗人陶渊明。他笔下的“月”别具风格。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田园居之三)“带月”不仅点出了时间,而且表现了作者劳作之后的愉悦心情。在陶渊
27、明诗中, “月”这个艺术形象是和他的劳作联系在一起的。从上面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月”及其相关意象的19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各种重要意象的形成和发展,值得深入研究。四、馀论运用计算机技术鉴赏古典诗词,是一项刚刚开始的工作,本文只是做了一个小小的尝试。就本人思考所及,今后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下面仍就“月”的意象来谈几点想法。1.计算机检索的手段应进一步完善运用目前的计算机检索手段,可以很方便地找到唐诗中有“月”字的诗句,但古典诗词中“月”都有很多代称和相关的辞藻,如“玉盘”“金波”“嫦娥”“桂华”等。有不少诗中没有直接使用“月”字,而是使用了这些代称和辞藻,同样构成了“月”的意象。所以,
28、研究“月”,也应该把这些代称和辞藻包括在内。由于时间关系,本文没能这样做,是一个缺憾。下面举一首杜甫的诗来看看诗人是如何运用和“月”有关的辞藻的: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尘匣元开镜,风帘自上钩。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斟酌姮娥寡,天寒耐九秋。(杜甫月)诗中除一、二两句写实外,其余各句都用了有关“月”的比喻或辞藻,如“镜”“钩”“兔”“蟾”“妲娥”。20再举一首辛弃疾的词: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这首词写的是中秋之月,但没有用一个“月”字,用的全是“月”的代称和有
29、关的辞藻。在研究古典诗词“月”的意象时,如果用计算机来查检“月”字,这首词就会漏掉。如果在计算机软件中有“月”和“金波”“飞镜”“妲娥”“桂”的相关链接,这首词就很容易查到。这些代称和辞藻,在初学记 艺文类聚以至渊鉴类函 佩文韵府等古代的类书中搜罗得比较全。要用计算机来研究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我们可以先在古代的类书中找出相关的词语,然后在计算机软件中做成和“月”相关的链接,这样可给研究者提供更多的方便。2.研究的范围应进一步扩大就“月”而言,还可以做如下一些研究工作:(1)比较更多的唐诗作家的风格。比如李贺,他的风格与李白、杜甫都不相同。看下面一些李贺的有关“月”的诗句,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到
30、。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金铜仙人辞汉歌)21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苦昼短)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梦天)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李凭箜篌引)(2)研究唐代散文中“月”的用法和描写,和唐诗比较,这样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唐诗语言的特点。(3)以唐诗为中心,上溯汉魏六朝诗以至于诗经楚辞 ,下探宋词、元曲,研究“月”意象的历史发展,并以此作为一个侧面,来研究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发展演变。这一点,本文作了一个简略的考察,今后还可以做得更深入。总之,运用计算机技术鉴赏古典诗词的前景非常广阔,有待于各方面专家的合作,共同推进这一既古老又现代的工作。注释:本
31、文选自作者 2008 年 8 月在语文出版社再版的唐诗语言研究一书,有删改。本文所引的诗题如果太长,就节取前面四至六个字为题。人们为月编织一些奇妙的想象比较早,在天问中已经说到“顾兔在腹”,在淮南子览冥中已经记载了22姮娥奔月的传说。但在东汉以前的诗歌中, “月”只是一种自然景象。作者介绍:蒋绍愚,北京大学中文系。篇 2我国的大学问家韩愈说得好:“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座并峙的高峰,是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都是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体现了时代特征和精神风貌,足以照耀史册千万年。 一个被誉为“诗仙”,一个被誉为“诗圣”。李白的激情澎湃,想象神奇,既浪漫又奔放;书
32、写的壮观奇景既有浩瀚的气势,又变幻莫测;笔下的诗语,既有标举风神的情韵,又有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对个体自由人生的渴望与追求。杜甫的诗流响的则是对民生疾苦的沉重责任感,多灾多难,忧郁伤感,深沉落寞,杜甫也书写祖国的壮丽河山,但他笔下的山河则是支离破碎,风雨飘摇,哪还有大唐的强盛及宏伟气象,吟唱出来的更多的是对普天苍生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生活的时代相差不过十年,为何有这样惊人的差异? 一、时代的气象不同 23李白的黄金时代是在盛唐,强大的盛唐精神哺育了李白,使他的创作时时能迸发激情的火花。当时政治开明,思想开放,社会秩序稳定,人口众多,经济繁荣,各族间联系密切,国际交往频
33、繁,唐王朝是整个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盛唐人,每个人都充满了时代的高度自信和自豪感,积极进取是时代的最强音,当然,这种精神也就会无一例外地反映在天才诗人的笔下。 而杜甫就没有这样的好运,他错过了一个时代,遇上的是让草木都为之变色的混乱时代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所有的盛唐气象都不复存在,唐玄宗仓皇出逃,国家社稷犹如倾颓的大厦,风雨飘摇中的小舟,随时都将倾覆,百姓处于战争的水深火热之中,流离失所,个体的生命哪里还有安全感和幸福感可言? 二、家境的优越程度不同 李白家境优越,出生在一个富商家庭,家资殷实,虽然他也并未直取功名,但他仍然可以裘马轻狂,一掷千金,毫无后顾之忧,所以他有闲情逸致仰头望月。 而杜甫生活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虽然祖父杜审言曾是初唐的文坛领袖,但到他这儿早已没落。早年,满怀雄心壮志,常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羁留长安十年,也无所获。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24贫困的境地,颠沛流离的生活,甚至后期多靠朋友的接济度日。难怪在他眼里呈现的风景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的凄楚。 可不管怎么说,李白天才放逸,豪放乐观,是天授的奇才;杜甫当世英才,胸襟宽阔,是济世之干才,他们不愧为光耀史册的诗坛泰斗。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