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论研究性学习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2 可见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历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要求了,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已经成为时代的需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一、研究性学习的含义与作用学者周晓光提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
2、进行主动研究,并在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2162 聂幼犁则对历史研究性学习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学生在观察、模仿性学习的基础上,自主地了解与思考人类以往的事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孕育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以课题(或问题、专题)研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3223224 学者的定义大同小异,但都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自主、主动学习和研究。那么,研究性学习究竟有哪些作用呢?(一)有助于促进历史学科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传统历史课堂中,学生采用的学习方式一般为“接受理解巩固” ,大多数学生对历史知识实际上是死记硬背、囫囵吞枣。
3、这种单向传播的教学模式、规范划一的标准答案,使学生缺乏情感体验,缺失求异创新意识和个性发展。长期的实践教学证明,中学生不满足于教材上的“历史”和老师生动有趣的课堂讲述,他们更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去探索未知的史实。而研究性学习正满足了学生的这一要求,因为它在学习目标上,追求“以学生发展为本” ,注重在研究过程中历史意识的渗透和研究方法的培养;在学习方式上,突出“设疑质疑解疑”的问题解决模式,追求“通过证据寻找历史” “通过历史得出结论”这一历史意识的培养;在教学方式上,避免抽象经验的单向传递与接受,追求研究性教学和智慧性反思。实质上,研究性学习就是倡导学生“不唯书,只唯实;不唯上,只唯真”
4、,它重视探究过程更甚于学习结果,重方法习得更甚于内容接受,重情感体验更甚于知识记忆,重个性发展更甚于规范划一2165166。这样,历史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变革学生由被动接受上升为主动探究,由单纯的课堂学习走向课外体验,由封闭性学习变为开放性学习。在这一提前下,只要老师引导得当,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会得到很大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会得到充分发挥。(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以及历史研究的能力和品格首先,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 ,这种探究活动从问题(课题)的提出、探究过程的实施到答案的总结都需要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同时, 发挥创新性思维去提出、论证、总结自己
5、的观点,这就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其次,由于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探究”是中学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它要求每个小组成员必须积极参与、相互交流与学习,从确立什么课题、制定怎样的研究方案、通过何种途径搜寻资料到总结出明确的观点,这一系列过程都需要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通过分工合作来实现。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们会逐渐体会到协调与合作是他们成功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他们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会不断加强。再次,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首先需要具备发现问题的意识,然后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各种方法去搜集史料,并对其进行取舍、提炼,从而生成研究报告,在此基础上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
6、中,学生的史料搜集和处理能力、历史研究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和提升,同时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严谨务实的良好作风得到了培养,从而养成良好的治学之道,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观和健全的人格品质。(三)有利于建立新课改要求的新型师生关系,促进教与学的和谐统一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都在不断更新,在研究性学习方式,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他们的地位与学生是平等的。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的自主性与主体性得到强化,教师不能仍旧一味地就书讲书,而应作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平等地参与到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探究中来,此时教师与学生就处于真正的平等地位了。另外,研究性学习克服了传统教学中“重继承
7、,轻创新;重灌输,轻引导”的弊端,体现了对学习者“发现”和“探究”本能的尊重,真正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理念。由此可见,这种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建立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还克服了我国过去有“教材”无“课程”的弊端,打破了以往教材中心或教师中心的不良倾向。在这里,历史课程不仅是学习内容,而且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不仅只是教材内容,而且还包含学生经验、社会环境;教学不仅是教教材,传授学生知识,而且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总之,在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影响下,课程与教材、教与学摆脱了原来的分离状态,在变革中逐步走向一致,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二、例说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两种常用的
8、主要模式(一)问题探讨模式根据问题探讨模式提出的背景、情境与方式的不同,我们将它分为课前设计的问题探讨模式和即时调整的问题探讨模式两种。1.课前设计的问题探讨模式上课之前,教师在备教材和备学生的基础之上,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兴趣,设计一些能够突出本课重点难点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来寻找答案,总结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这种模式的教学思路可以归纳为这么几个步骤:问题的呈现(教师设置疑问,学生提出问题)问题的分析和评价(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归纳整理)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能力将会得到充分发挥,不仅能使学生在更加
9、宽广深入的层次上理解和认识学习的重点与难点,而且还能使其初步地掌握探究历史的意识。案例:岳麓版世界历史(9 年级上册) 第 17 课美国南北战争中对林肯这个重要人物的介绍和战争的过程讲述不是很多。为了加深学生对林肯的印象,特别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教师可在课前向学生提供两份史料: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葛底斯堡演说 (译文) ,同时要求学生围绕亚伯拉罕林肯这个人物去自行搜集、查找有关资料,等到正式上课时对“我心目中的林肯”这一课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上课时,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资料,特别是自己多方查找获得的相关信息,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课堂上表达出来。结果是学生们各抒己见,
10、甚至引起了激烈的辩论,最后通过老师的引导,一个基本清晰、客观的林肯的形象展现在了全班学生面前。2.即时调整的问题探讨模式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有时会当堂提出一些疑问或与教材观点不相符的观点,这可能是教师备课时没有设计好的。面对这一情况,教师要临场应变,允许学生自主探讨和研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种即时调整的问题探讨模式,其问题的出现具有突发性,而教师的应变又具有即兴性与灵活性,这样还能做到顺势调整,及时促进研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案例:学习人教版历史(必修) 第 9 课洋务运动一目,当教师按教材讲到“清军在甲午战争中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这句话时,有不少学生就提
11、出了异议。有的学生认为“洋务运动并没有因战争的失败而宣告失败” ,但有些同学则同意老师和教材的观点,认为“洋务运动失败了” ,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时,教师不存在肯定某一方的观点或否定某一方的观点的情况,而应在肯定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提出异议的学生的基础上,引导持两种观点的学生深入思考,让他们列举史实来佐证各自的观点,学会论从史出的历史研究方法。一般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提出异议的学生不是很多,因此,当有学生提出与教材相悖的、敢于打破权威的新观点时,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行为给予肯定,不要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精神;但同时要引导学生“寓论于史” “论从史出” ,要求学生用客观的史实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12、。(二)课题研究模式先选择一个课题,然后以类似于科学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去解决问题,这就是课题研究模式。课题可以由教师提供让学生选择,也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确定,所以它的自主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比问题探讨模式更强,而且能使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培养和锻炼。按照课程与教材的关系,该模式又分为以下两种。1.本内主题式研究性学习当上完某一课或某一个单元或是整学期的课程内容之后,同学们对相应的知识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掌握,这时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的重难点或是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遇到的一些较难理解的知识点,提出研究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这一课题并联系已学知识和社会实际来进行探究,这就是本
13、内(“本”即指教材)主题式探究性学习。目的是通过这一研究过程来强化学生已学的内容,或从中获取新的观点。案例: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初探488-90。第一步,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向学生提出一个虚拟情境的问题“假设你能够回到过去,要你通过向洪秀全进言来改变太平天国失败的命运,你认为应该怎样劝说他?这样有可能使太平天国走向胜利吗” ,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第二步,让学生根据课题课后去搜集材料,个人或分组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总结并归纳出各自的观点。第三步,回到课堂上,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发表各自的观点和“成果” ,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最后进行归纳总结。通过这种方法,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发
14、现和展现自己的能力,使他们从中获益。2.本外专题式研究性学习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出发,确立一个教材以外的研究课题,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制定研究方案去进行探索、研究。这种模式的研究课题不一定是我们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它的突出特点是自主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因此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案例:学习人教版历史(必修) 第 22 课祖国的统一大业中的“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一目,教师可以结合蔡英文上台后的某些“台独”言行这一实际,设计这么一个探究性活动:主题是“走进台湾,呼唤统一” 。通过教师课前的要求,学生课后搜寻资料、制作 PPT,在课堂上向全体师生展示“美丽的宝岛台湾” “同根同源”
15、 “密切合作交流” “台独势力的阴谋”等,来使学生了解台湾的历史发展、地理风貌、从古至今与大陆的关系以及少数“台独”势力不得人心的做法,证明祖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通过这一探究活动,学生不但搜集、了解到有关台湾的许多历史资料,锻炼了学生研究、动手等方面的能力,也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522-23。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周晓光.历史教学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3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4虞晓贞.探究性学习教学示例历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