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4 ,大小:66.50KB ,
资源ID:2789276      下载积分:1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278927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以重庆市万州区地宝土家族乡为个案.doc)为本站会员(春华秋实)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以重庆市万州区地宝土家族乡为个案.doc

1、.以重庆市万州区地宝土家族乡为个案周永健 11摘 要 三峡库区少数民族乡镇的义务教育因投入不足,规模较小、体系不完善而存在教育公平区域失衡、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教育理念滞后,民族特色不足,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将带给学生诸多成长障碍。改善教育现状的根本出路在于进行教育资源的整合。关键词 少数民族教育;三峡库区;问题与思考中图分类号 G52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目前,少有涉及三峡库区少数民族乡镇义务教育现状的研究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无疑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三峡库区农村教育的整体水平。笔者通过对重庆市万州区地宝土家族乡的实地走访,拟就上述问题进行探讨。一、教育公平区域失衡,发展动力欠佳教育

2、公平主要是指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的机会均等以及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其核心在于合理性,合理的就是公平的,不合理的即为不公平。(一)教育规模较小,体系不完善地宝土家族乡地处重庆市万州区东南边缘,全乡辖 4 个自然村,幅员面积44 平方公里,距万州城区 109 公里。人口 8227 人,其中土家族人口 5630 人,约占全乡总人口的 56%。该乡有中心小学 1 所,乃上海枝江集团援建的希望小学,该集团在投入 20万元以后,没有追加后续资金。目前,中心小学有在校生 600 多名,11 个小学教学班,招收小学 3-6 年级的学生;其中,因家庭地处边远而住校的学生 400多人,家住场镇附近的走读生 200

3、 多人。除场镇所在村外,其他三个村各有村小学一所,共招收小学 1-2 年级学生 200 多人。由于学生人数太少,各村小学班级设置不尽合理,只能实行复式教学,教师同时要上几门课程,无法开展其他教育活动。该乡没有初中教学部,孩子们在小学毕业以后只能到邻近的白土镇读初中。然而,两乡场镇相距 20 公里,需要 40 分钟车程。如果地处交通不便的乡村,孩子们到白土镇上学沿公路走需要 4 个小时,走山路则需要 2 个多小时。此种情况,加大了当地孩子读完九年义务教育的难度,也让众多的家长深感照料上初中的孩子极为不便。“从本质意义上看,教育公平包含教育平等及其合理性两重质的规定,其观念基础是平等理念。” 1该

4、乡分管教育工作的领导及广大民众非常希望将乡中心小学办成“九年一贯制”的完全义务教育体制的学校,以便于孩子们就近求学;但是,该乡人口太少,加之为了减少当地农民的负担,上级主管部门一直未同意此方案。.(二)教育投入不足,设施落后免收农业税以后,该乡财政收入主要靠小电站、小煤窑、预制板厂,总计26 万元/年,而乡政府每年的办公经费就需要 20 万元。生态移民、高山移民工作已经在该地展开,这需要政府在近几年内进行持续的资金投入,这一工作无疑会进一步限制当地政府对于教育的稳定投入。目前,乡镇府对教育的投入只能看上级部门的下拨资金,事实上,在基本完成“普九”之后,上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情况是 300 元/生

5、/年,很明显,教育投入已是相当不足。虽然村小学的危房已经全部改造成砖混结构的楼房,可是,乡中心小学还依然存在危房:中心小学食堂、学生宿舍即是危房。其次,由于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学校的教育设施明显滞后,操场和教学楼都很简陋,体育设施不完善,桌椅破烂脏乱,这一情况在在村小学体现的更为明显。问卷调查显示,87.5%的同学就读学校的教学设施较差的学校。当地民众的普遍感受是民族乡成立以来,老百姓只是知道孩子在升学时有照顾性加分,并没有感受到在教育上有什么更大的优惠,尤其没能看到教育设施的重大改善。与此同时,村民家庭的教育投入因贫困亦显得严重不足。基础条件决定了经济活动,当地的很多农民没有进入市场,他们的经

6、济收入以农业中的种植、养殖为主;农民主要收入来源还是在于外出务工。该乡人均年收入在 600 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占 1/3 的比例。当地村民一般都有 2 个孩子,只生一个孩子的为数极少。经济的贫困加上子女较多,导致当地民众在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方面显得捉襟见肘。在走访中,我们进出过众多的村民家庭,查看过众多孩子的书包,很遗憾,除了必备的教材外,我们绝少发现有关拓展孩子素质,引导孩子徜徉知识海洋的课外书籍。在地宝乡,没有村村通广播系统、没有覆盖全乡的闭路电视。村民对外界了解不多,信息闭塞,许多村民对于基础教育的现状并无切肤之痛。加之经济上不宽裕,让许多人对于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与国家及民族命

7、运的关切度更是持一种较为漠然的态度。农村最大的问题是思想贫困,在高山移民和生态移民的热潮中,搬迁到山下的村民首要的问题都是借钱修房屋,因为没有房子就可能娶不到媳妇。在当地,农民最大的资产就是房子,极少家庭有存款;在新修的住房里面,除红苕、洋芋外,没有像样的家具。因此,村民们根本没有多少余力顾及孩子们的教育投入问题。因地理环境而导致信息的封闭,因贫困的生活而导致民众对于子女教育投入力不从心;加之政府教育投入的不足,这一切均成为当地教育公平区域失衡的重大原因,因此,当地的教育发展后劲也就显得明显不足了。(三)山高路长,学生生活清苦这里的交通太困难,一些住在山上的学生仅仅是走到村里的主干道上就要花费

8、一两个小时。由于幅员广大,山势陡峻,他们上学要淌河翻山。他们衣衫.褴褛,破烂的课桌无法写字。由于路途遥远,学生往返不便,当地村小学的作息时间是 8:30-14:30 中午不休息,每天,师生全体饿着肚子行课,很是艰苦。村小老师告诉我们,每天午 12:00,师生已是疲惫,上课效果并不理想。在各村没有通公路的居民点,学生回家有的要经过 8 条河沟,而且夏天稍微雨大一点就不能通行。中心小学每周五上午课后即放假,主要是因为全乡面积太大,学生居住极为分散,有的学生回家只能步行,单边就要 4 个小时才能到家。学加之生年龄太小,许多家长都在外务工,放学时间晚了害怕孩子们出事。在乡中心小学,住校学生每学期的生活

9、费大概在 500 元左右,国家财政补贴 100 元,他们的情况要比村小学好得多。但是,由于乡小学设施简陋,诸如洗澡、运动之类的问题也不好解决,住校学生的生活同样过的十分清苦。他们无法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无法在宽敞的操场上踢喜爱的足球;无法享受早晨暖暖的被窝,甚至把馒头当成美味佳肴。他们小小年纪就需忍受父母常年离别之苦,他们从来没有出过大山,也没有什么课外书籍。他们本该如花般绽放、本该有灿烂的青春,却因贫穷套上了沉重的枷锁。二、教育理念亟待更新,民族特色元素缺失(一)教学整体水平较差,结构不合理地宝乡中心小学有教职员工 34 人,教师以本地出生为主,但是懂土家族语言的教师根本没有。教师数量偏

10、少,尤其是村小学的老师数量有限,不足以辅导那么多的学生,且一两个老师带很多个班级。地宝乡地处偏远,且经济发展落后,一些有才干的人根本就不愿进来;而本地的很多有理想和抱负的青年都想着出去干出自己的一番事业,很少有愿留在家乡的工作岗位上的。虽然近几年新进的年轻老师学历较高,对学生的教学更有吸引力,并且普遍受到学生及家长的喜爱,但是通常几年之后便想办法调动工作,离开此地,师资流失问题极为严重,这无疑已经进一步影响了当地的教育水平的提高。而那些小学的老师,很多都是高中毕业,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少之又少。教育人才的缺乏亦影响着当地的教育水平。目前,由于村小学教师严重缺乏,村小学教师退休以后还会被返聘,“退

11、而不休”。就教师结构来看,没有第一学历为本科毕业的教师,主要是函授专科生、中师生。教师文化素质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技能不高,教育观念落后。尤其是缺少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的问题较为突出,许多教师缺乏专业技能训练,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实现规范化教学。填鸭式教育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队伍创新意识薄弱,科研兴教意识不强。交流合作机会少,知识更新滞后。学校没有经费订阅书刊杂志,教师只有课本和参考书,无法拓展教育教学思路。缺乏指导教学实践的最新理论,缺乏阐释民族教育现象的理论与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器材购买极少,致使学习生活单调,缺乏吸引力,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了教育效果,阻碍了教育的发展

12、。.(二)教育模式陈旧,学科结构单一时至今日,在该地的小学教育中,课程结构虽然已经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规定设置;但是限于师资、设备和场地诸原因,很多课程,尤其是拓展素质教育的课程,根本无法开展,形同虚设;即使开展,也是既走样又变调。例如,在村小学,技能课只是除草和扫地而已。小学英语课以前在乡小学开设过一段时间,现在已经取消,缺少师资是主要问题。乡小学有 40 台电脑,但是由于师资缺乏,乡小学并未按课程计划开展计算机教学;村小没有经济实力配备电脑,则没有开设此类课程。调查发现,71.4%的同学反映自己学校有电脑,但老师对电脑的操作技术不够,导致电脑闲置。虽然普通话教学已经全面推开,但是,由于缺乏专职

13、艺体教师,校园舞、集体舞教学课程形同虚设。在乡中心小学,多数教师不会使用多媒体,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无从提起。学生的心理指导问题一般由班主任管理,学校没有开设健康教育课程,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所有的心理教育问题几乎都是通过集体召集,统一上思想课的方式处理。教师在没有接受过针对性培训的情况下无法适应教育改革,无法推动教育的快速发展。每学期乡中心小学会召集全体教师集中开会四次,也就是每月一次。主要任务是开展教学经验示范、政治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但是,绝大多数是以政治学习与传达各类教育文件、布置工作为主,与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培训与进修活动差距尚大。(三)民族特色不突出,教育元素单一摆手舞是土家族

14、最具特色的舞蹈之一,其动作主要反映的是土家族的农事活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为了发扬土家族的传统文化,地宝土家族乡的村小、乡小的课间操均为摆手舞,这也体现出民族特色教育的成功个案。但是,在地宝乡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民俗资源,土家刺绣又称“西兰卡普”,是土家族的传统工艺,是地宝土家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踩龙船与打连箫亦流行于地宝乡,有着独特的土家风味。吊脚楼是土家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多依山就势而建,是土家族的特色建筑之一。土 家 族 女 儿 出 嫁 时 一 定 要 会 哭 ,谓 之 哭 嫁 , 哭 得 动 听 , 哭 得 感 人 的 姑 娘 , 人 称 聪 明 伶 俐 的 好 媳 妇 。 哭 嫁

15、有 专门 的 哭 嫁 歌 , 是 一 门 蕴 含 着 丰 富 的 土 家 族 传 统 文 化 的 婚 俗 活 动 。但是,地宝乡的各级学校并未开设相关少数民族知识的课程,当地土家族学习民族传统文化主反而要模仿电视作品,而且主要在场镇居民中有市场;缺乏相关持续开发、传承的机制,也没有倡导性、鼓励性政策文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并未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而少数民族汉化已经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普遍现象,只有少数年长的人对少数民族的文化还有所了解,并保留着民族风俗。学校教育中土家族特色文化教育不突出,土家氛围不浓,对本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及特征知之甚少,土家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危机在地宝乡表现亦较为明显,这也是

16、一种令人堪忧的状况。三、务工潮导致家庭教育缺失(一)家长与孩子沟通不足,产生代沟当地年龄在 20-50 岁之间的农民绝大多数常年在外务工,外出务工者除了定期给家里汇款供养家人之外,根本谈不上对于子女的悉心照料。孩子和父母之间常常数年见一面,严重缺乏与父母面对面进行倾心交流的机会,电话联系总是不能满足孩子在成长阶段的所有要求。留守学生缺乏同龄人所拥有的享受父母之爱的权利,对孩子的心理造成的不利影响极为明显。留在家里的老人通常忙于繁重的农活、家庭副业。老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并不顺畅,存在代沟。甚至许多老人根本就缺乏与孙子辈的沟通对话能力,他们无法了解孩子在校情况,无法判断孩子内心世界的风雨变幻,无法

17、对其进行课业辅导。因此,地宝乡的大量留守学生对于家的概念较为淡漠,他们也不能够从长辈那儿得到应有的、足够的精神支撑。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家长对于子女上学读书的认识参差不齐,初高中学历的家长一般希望子女读更多的书,并且认为读书关系到孩子的人生幸福。而初中以下学历的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是能读多少就读多少,认为子女读书的意义并不十分大,打工或许还更能获取生活来源,且基本认为女孩受教育意义并不大。上述种种态度,无疑将会给孩子的学习与心灵成长带来重大的影响。(二)课业监督不力,孩子们知识面狭窄在家照看孩子的老人普遍文化程度较低,们长期不接触书报。由于经济的贫困,他们也没有为孩子购买书籍扩充其知识结构的意识;即

18、使要买书,也只是购买学校老师指定的教辅资料而已。孩子们的阅读量严重不足,知识单一贫乏的情况在当地表现得极为普遍。孙子辈也从不向祖辈询问有关学习的问题,问了也不知道怎么解答。老人们对于孩子的学习普遍的态度是听之任之。由于家庭课业辅导与监督的缺失,导致当地 90%的学生学习成绩处于中等水平,村小的同学存在严重的偏科现象。生活上自控能力较差,在家常常看电视,不做作业,且出现逃课现象。在当地依然存在学生辍学问题,大多是因为学习成绩较差,失去读书兴趣与信心。其中,因为家长的管教不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缺乏心灵关爱也是一重要原因。行为习惯较差的问题学生与上述情况也有较大的联系,他们往往存在小偷小摸的不良行为

19、,且长期在社会上游荡,将对其人生成长造成的不良影响。这些问题的解决非常需要加强对孩子们的监管与引导,可是,无论是学校、家长还是社会视乎均缺乏一种完善的机制。(三)学校与家长互动性差,学生潜质未被充分挖掘.学校虽然每学期都要召开家长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家长不一定都去,而且家长对于此种互动重视不够,缺乏响应。学校规定班主任每学期必须做 20次家访,由于许多家庭因为外出务工而人去楼空,这一看似简单的教育互动环节往往不得不大打折扣,要么只得变通处理。通常,班主任只能在乡场的逢场天去寻找家长,与之进行沟通交流;或者电话联系远在他乡的孩子的父母亲,重大问题则只能请孩子的爷爷奶奶到学校进行交流。孩子们的

20、潜质亟待挖掘,在调查中,我们数次看到孩子们欢快流畅地跳起了土家族摆手舞;也曾发现几位孩子的随意粉笔涂鸦画却远远超出杂乱,其线条之流畅、构思意识之强烈、想象之宏富,充分体现出其良好的艺术潜质。如果在文化较为发达的城市,如果父母在身边,如果家庭经济条件较为宽裕,他们完全应该接受有关舞蹈之类的培训;然而,他们的天赋与潜质潜在农村的文化沙漠之中或许会被淹没,或许并不被人看好。四、教育资源整合与展望教育公平指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的机会均等以及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其核心在于合理性,合理就是公平的,不合理就是不公平的。“政府具有发展教育并使教育机会均等的责任,在提供并分配公共资金时,政府必须努力提供最具公众

21、性的服务,并取得最高的社会效益。” 2为了解决三峡库区少数民族乡镇基础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应当增大教育的投入,走公平式发展之路,让城乡的教育设备设施趋于一致。政府应当在政策上向少数民族乡镇倾斜,保证教育经费的正常投入,保证教育的正常发展,尤其是保证公用部分的投入。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国家拨款到位。村镇将学校经费的运转公之于众,实行“阳光运转”,让家长对学校的收费有所了解,并对学校及政府起到监督作用。同时,扩大宣传,走进社区、企业,找到固定的资金、物资支持者,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以弥补政府资金投入之不足。应当尽可能地改善教师待遇,吸引更多的人才到少数民族乡镇从教,稳定师资队伍。与此同

22、时,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其结构合理化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可以推行教师轮换制或者农村教育必要服务期制。以便为少数民族乡镇的基础教育提供较为优良的师资。既然村小学的教学设施差,班级设置不合理,老师数量不够,教学质量差,我们应该有目的地将教育资金进行优化配置。废除招生困难的村小学,集中资金建设带有住宿的乡中心学校,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优化教育资源,加大集约化程度乃一种不错的选择。这样也就解决了农村边远地区学生上学时间不够、往返安全无保障以及缺乏照料的问题。为了解决留守学生个人素质及性格发育不良,心理健康状况不易察觉的问题,可以与城区各中小学、高校的志愿者协会联系,建立长期募捐点,把学生多余的

23、课外书捐出来,部分地解决学生课外阅读资料缺乏的问题。进而与高校的爱心组织、社会的爱心助学机构合作,开展一对一的心灵帮扶工作,解决因.父母外出务工而带来的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在当地学校积极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开设心理健康咨询室,以关心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广泛地组织集体活动,建立当地小学与城区小学的互动与交流,使孩子们融入集体的热情中去,塑造健康积极的心态,减少负面情绪的影响无疑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我们可以主动地把土家族民族文化请进校园,通过文艺演出、展览和讲座的方式,让民族艺术家、书法家、画家以及民间艺人等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带到学生中去。并设计有效地载体,以体验教育的形式,让学生在参与、学习、

24、体验中感受土家族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将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大力发展民族教育 推动实现铜仁新跨越铜仁地区民族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冉贵生加快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长远大计,关系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当前,铜仁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尽快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改变民族地区贫穷落后的面貌,是促进铜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十分紧迫的任务。一、铜仁地区民族教育发展的现状铜仁地区位于贵州东北部,地域面积 1.8 万平方公里,下辖 8 县 1 市 1 特区,共 168 个乡镇,其中,有 4 个民族自治县和 56 个民族乡。全区总人口 40

25、0多万,其中少数民族占 68%,主要有土家、苗、侗、仡佬、蒙古等少数民族,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远高于全省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全省九个地州市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仅次于黔东南州和黔南州。十五以来,铜仁地区坚持教育优先,强化管理,认真落实“科教兴铜”和“人才强区”战略,民族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民族教育发展迅速。到 2009 年,铜仁地区所有民族自治县、民族乡均实现“两基”国家验收目标,这对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铜仁而言,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目前,全区有中小学校 1777 所,在校学生 764017 人,少数民族学生占 80%左右。其中,独立设置的民族中小学有

26、92 所,占全省 333 所命名为各级各类民族学校的 27.88%。.二是民族教育质量有新的提高。在铜仁地区 5 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中,民族高中就占了 3 所。2008 年,全区参加普通高考的少数民族考生为 22692 人,占考生总数 25614 人的 88.59%;共录取少数民族考生 11462 人,占被录取考生总数的 12440 人的 92.14%,高于报考总数 3.5 个百分点。三是民族寄宿制学校健康发展。全区 4 个自治县先后都创办了独立的民族初中寄宿制学校,现正规划在民族乡开展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集中办学,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水平。2007-2008 年,全区共投入 702 万元改善寄

27、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以奖待建项目 7 个,建筑面积 10586 平方米,积极改善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保障其健康、快速发展。四是民汉“双语”教学和乡土教材开发成效显著。在松桃苗族自治县积极开展了苗语和汉语的“双语”教学,组织编写苗语(黔东方言)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本,现已编写至小学第四册。同时,加强了少数民族地区乡土教材开发工作,如玉屏县编印的萧笛基础、剪纸,思南县编印的土家传统花灯集,石阡县编印的石阡木偶戏,铜仁学院编印的武陵山区民族文化等。五是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受到关注。积极组织学校开展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间绘画、民族工艺、民族体育进课堂活动,进行民族文化教育试点。如玉屏县箫笛演奏、思南县土

28、家花灯、石阡县木偶戏、德江县傩戏引入课堂,引起了各类媒体的关注,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六是实施好贫困学生资助工作。建立健全了贫困学生资助管理体系,资助金重点向少数民族学生倾斜,有效防止了少数民族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现象的发生。2008 年春秋季两季共实施寄宿生生活补助费 7419.3 万元,共资助学生215514 人次。深圳-贵州助学金调整方向后,铜仁地区研究制定了深圳-贵州助学金实施管理办法,2008 年共实施 87 万元,资助贫困高中民族学生 870人。七是扎实开展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教育。全区各级各类学校结合实际,采取课堂讲授中华大家庭、民族常识等民族团结教育读本,引导学生学习民族历史和文化

29、,并通过举办民族歌曲演唱、民族舞蹈表演、民族主题班队会、民族知识竞赛、民族专题讲座课等系列活动,开展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教育,收到良好效果。特别是 2008 年“3.14”拉萨骚乱、2009 年 7 月新疆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发生后,在青少年学生中积极组织学习西藏、新疆的历史与文化,揭露达赖集团、疆独分子妄想分离祖国的阴险企图,批判藏独、疆独分子践踏生命的罪恶行径,提高了各族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在他们的心灵中塑立起各民族大统一的国家意识,让各民族大团结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二、民族教育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从铜仁地区民族教育事业取得的发展成果来看,民族教育发展成效显著,但与全国和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

30、许多差距和问题,制约其和谐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民族教育地位还不够突出,特色不明显。与其他民族地区相比,民族教育特殊政策还不到位,特殊地位还不突出,特色发展还不明显;省、地、县级财政没有设立足够的发展民族教育的专项补助资金。二是民族地区入学难和失学、辍学现象比较严重。因居住分散偏远、经济贫困及某些农村中小学布局不够合理,使边远民族地区学生入学更艰难,加之打工潮和毕业生就业难的影响,民族地区农村失学辍学现象较其他地区更严重。三是教育观念相对滞后。由于民族地区学校多处在山高路陡、沟壑纵横、交通不便、通讯相对封闭的地区,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居住分散,校(点)多而散、规模偏小、班额不足,办学效益低下,导致

31、办学思路与指导思想相对落后,办学活力不足,有关政策规划和法规未能有效实施,影响了教育改革进程。四是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艰苦,特别是偏远的民族乡村教师很难安心于教学工作,教师流动率高,民族地区师资普遍缺编,特需教师严重缺乏,很多学校无专职音、体、美教师,严重缺乏学历合格的民汉“双语”和民族民间文化特需教师,如松桃县通过“双语”教师资格认定的公办教师仅 16 人,教师跑教、走教现象十分普遍,严重影响了民族地区教学质量的提高。五是教育体系不完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德育、政治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教育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学前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

32、、职业技术教育也较为薄弱。六是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稳定性、系统性差。由于没有稳定的专项经费支持,缺乏专门教师、教材和教学设备,全区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缺乏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系统性。七是民族地区财政困难,教育投入不足。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发展缓慢,财政自给率低,教育长期投入不足,加上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基础薄弱,办学硬件设施建设欠帐较多,经费缺口较大,严重制约着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如 2007 年铜仁地区总收入为 20.22 亿元,但财政总支出就达 51.77 亿元、其中教育支出 13.26 亿元,长期以来经费困难。三、对加快我区民族教育事业发展步伐的建议加快构建“两带

33、两圈”产业体系,实现铜仁“六个新跨越”,建设小康铜仁,构建和谐铜仁,是我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科技是核心,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民族教育是我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区教育事业发展的最薄弱环节。当前,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族教育工作全局,按照落实地委、行署的要求,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来抓,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特别是优先发展民族教育,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一是加强宣传,提高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认识。一个民族的繁荣与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而科技要发展,教育必须先行。当前,我区少数民族人口比例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一些

34、家长、群众对发展教育重视不够,认识存在一定差距。面对这样的形势,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就显得更加紧迫和重要。因此,要充分利用会议、广播、电视、送文化下乡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强对民族教育的宣传与教育,让各民族群众了解政府的教育法律法规,让群众深刻认识发展民族教育事业的重要性,从而牢固树立“教育兴铜”思想,使广大群众都来热爱教育、关心教育、支持教育。二是合理布局,不断优化配置民族教育资源。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后,要加强民族县、民族乡义务教育的管理,科学合理地做好学校的发展、布局规划,合理调整民族乡中小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提升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水平。要根据民族乡学校的地理位置、人口分布、师资等办学

35、条件,每个乡重点办好 14 所寄宿制完全小学,逐步撤销村组校、点。要在每个民族乡政府所在地积极创办中心幼儿园,大力发展学前幼儿教育。在县城以上的城区,认真建好一所规模较大、标准较高的民族完全小学、民族中学,强化师资力量,切实解决城区少数民族学生上学难的问题。要更加重视支持民族学校的发展,地区要重点办好一所民族中学、各县也要重点办好县直属民族中小学校,把民族学校办成基础教育的示范校。三是加大投入,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完成学业。继续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鼓励民族地区学校适度超前发展。积极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下的民族地区教育投入机制,逐步提高民族教育经费的支出比例,做到财政投入与民

36、族教育事业发展相一致。继续推行普通高中招生对少数民族考生倾斜政策,确保少数民族在省、地示范性普通高中就读的人数不少于少数民族人口所占的比例,使民族乡(校)教育水平在县域内保持均衡发展。同时,要在认真落实和兑现“两免一补”教育专项资金的基础上,设立民族教育专项资金和贫困学生助学金、奖学金,组织开展帮困济贫活动,提高民族乡中小学生入学率,减少失学、辍学人数。四是加大民族地区师资和特需教师建设力度。积极开展“讲师德、学规范、正行风、树形象”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扎扎实实地做好民族教育教师基本功训练及考核工作。遵循分级培训原则,大力开展民族地区师资、“双语”教师、民族民间文化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民族师资特别

37、是农村师资水平,不断提高民族教育办学质量,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培养和培训幼儿和学前“双语”教师和民族民间文化教师,提高他们的学历和教学水平,切实改善他们的待遇。五是着力发展贵州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把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作为我省民族教育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如松桃县积极推进“双语”.教学。要组织力量编译专门教材,增加投入,添置必要教学器材和设备,把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纳入常规教学计划,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确保其贯穿于中小学素质教育之中。在民族地区中小学开办“侗族箫笛班”、“土家花灯班”、“苗族芦笙歌舞队”、“蜡染工艺班”、“民族声乐班”、“民族体育班”等民族特长班。福建省是全国最主要的畲族聚

38、居地,本次的调查之所以选择福鼎市的畲族村作为主要对象,是因为以民族村 及民族乡为主要形式存在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不仅是三农问题也是民族问题比较集中的区域。相对于在人口、土地及经济条件上均占优势的广大非民族聚居农村而言,这些地区一方面同样可以看作是中国农村的缩影,和其他地区一样面临着贫困、失学、交通不便、劳动力闲置等种种难题,另一方面也拥有着民族地区自身明显的特殊性,国家政策在政治、教育等方面给予的某种倾斜,恰恰是证明了民族地区长期以来的落后和无奈。对民族乡、村开展研究不仅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而且对于有效的处理民族问题、维护民族统一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有一个说法被不断强

39、调着, “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利器”,对于那些生于大山的孩子们而言,教育几乎可以决定他们的一生。他们将会以什么样的姿态走出大山,以什么样的力量迎接山外激烈的竞争,他们的生命将以何种色彩展示于所有同龄的幸运者面前,均取决于他们是否有机会拥有一个公平的起点,那便是平等地掌握知识。而对于少数民族聚居的民族乡、村来说,他们的子孙还必须肩负着对本民族文化进行保存和发扬的重任,这又要求民族地区的教育必须责无旁贷地挑起培养文化接班人、传承民族文明的重托。因而教育在这里,不仅仅意味着一个公平的人生起点,它更是关系到,在各民族逐步融合的大潮流作用下逐渐弱化的少数民族文化,是否可以通过其子孙的努力在新时期中获得进

40、一步的发展。 本次调查所重点关注的正是少数民族聚居乡村在教育方面的发展状况,调查的地点为福建省福鼎市,调查的主要方式是访谈、文献搜集和现场观察 。 一、现状及特点: (一)该市民族乡、村的基本情况。 福建省福鼎市位于福建省东北角,临海而立,与浙江省接壤。该市总人口为 55.xxxx,畲族是该市最主要的少数民族,人口共计 32658,占全市总人口的 5.xxxx,少数民族人口的79.xxxx,畲民主要分散于 3 乡 10 镇 xxxx 街道办事处和一个开发区,24xxxx 行政村,2xxxx 居委会,呈大分散小集中格局。除畲族外,该市的其他少数民族多数散居于市镇中,并没有形成聚居地。1993 年

41、该市成立了峡门畲族乡,成为该市目前为止唯一的民族乡,2001 年福鼎市政府确认该市民族行政村为 2xxxx。民族地区土地面积共计 19.xxxx 亩,其中耕地 2676xxxx,滩涂 150xxxx,林地 9500xxxx,茶园 1500xxxx,果园 1200xxxx,山地4373xxxx。据 2000 年不完全统计,少数民族人均纯收入为 212xxxx,比 80 年代初期增长了将近二十倍,但从总体上看来,由于特定的历史和地理原因,少数民族农业人口的生活水平仍低于全市农业人口平均水准。在这些背景下,民族乡村教育也呈现出自身的发展特点。 (二)民族乡村教育的发展特点。 第一,民族教育基础薄弱。

42、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少数民族受到歧视,尤其是畲族人在教育上被视为化外之民,不能够进入学堂学习和应试科举,造成畲民识汉字者甚少。并且畲族虽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自己的文字,仅靠口传身授无可避免地给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困难。再加上居住地点相对闭塞以及经济落后等原因,畲民们并没有力量依.靠自己兴办教育,相对薄弱的基础使得该市的民族教育事业一度处于停滞状态,成为当地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个难点。 第二,发展速度较快。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民族乡村的教育条件发生了显著变化。以“两基”达标验收为契机,当地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采取撤点并校、创办寄宿制学校的办法,使少数民族教学点从寺庙、祠堂、厅堂中

43、解放出来,截至去年 8 月,全市共兴建民族小学 42 所,其中寄宿制小学 12 所,在校少数民族学生共 378xxxx,一半以上在民族小学就读。在民族小学任教的教师共 20xxxx,其中代课教师的比例已由 96 年的 72.xxxx 下降为 17.xxxx。校园和校舍面积达到 5449xxxx 米和 1965xxxx 米,分别是 96年的 4.25 倍和 2.46 倍。笔者所考察的桐城镇浮柳村民族小学原本条件十分简陋,经相关部门筹资 3xxxx 万元使校舍面积扩大到 109xxxx 米,学校配备了宿舍、食堂、阅览室等,条件改善了许多。 二、问题及原因: (一)师资问题。教师队伍不稳定,虽然代课

44、教师的比率下降了,但是教师的流动率却始终很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经济条件不足的问题,民族村多分布于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生活艰苦,落后的山村引不进好老师也留不住好老师,这似乎已然成了一个通例。师资力量薄弱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学质量普遍不高、学生升学率低,最大的受害者仍旧是畲村的学生。然而,优秀教育人才的引进问题与整个农村的现代化程度密切相关,发展经济需要时间,改变观念需要时间,完善机制同样也需要时间。因而,师资问题的解决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 (二)资金问题。民族村缺乏专项助学资金,少数民族贫困生较多,辍学现象比较严重,根据 2001-2002 年度的统计资料,初中辍学 5xxxx,比率达到 4.

45、1xxxx,主要是因为近些年收费标准提高,这为以传统农业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农民加重了负担。而且,实行毕业生双向选择制度之后,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群众信息不灵、社会关系少、社交能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也导致了一些群众供子女上学的热情衰减。与辍学相对应的就是民族学校收费难的问题,贫困家庭的欠费不仅影响了子女的就学,也影响了学校的正常运作。 (三)语言问题。在畲族聚居区,人们习惯用畲语交谈,普通话的普及率远远低于城镇,甚至福鼎当地通用的土语对一些畲民而言都是一种障碍。民族小学虽然鼓励采用双语教学(即普通话与畲语) ,但由于教师要面对的同样也有居住于该地区的汉族等其他民族儿童,并且

46、在一些学校里,汉族学生的比例甚至要远远高于畲族儿童,因而教师通常是用普通话乃至地方土语授课,这就给一些不懂这两种语言的畲家学生们带来了障碍。使得这些学生落后于教学进度,学习效果不佳,学业成绩自然也就受到影响,甚至可能影响师生间及学生间的日常交流。交流是教育最核心的环节,如果这一环受损,将直接损害教育的最终质量,而每一个学生得以顺利、平等地接收知识正是受教育权的重要内涵,因而,虽然语言问题并非在每一个课堂上都出现,但它的局部存在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四)课程问题。由于种种原因,特色课程开展困难,民族特点无以凸现,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虽然民族小学开展了“畲歌进课堂”等特色活动,然而,没有民族

47、文字的畲族人民通常以口传身授为主要的文化传播途径,无法采用民族文字课程,并且主要民族学校的教师多是由汉族人担任,畲族老师数量有限,熟知畲族历史的更是少之又少,因而并不具备充足的师资力量开设专门的社会历史类课程来引导畲族学生。同时,当前应试教育下升学竞争激烈的大环境、民族地区有限的经济条件以及责任人意识不足等因素,更是促使民族小学在一定程度上仅仅成为了“设立于民族地区的小学” ,而未能有效地担负起教授本民族相关知识、弘扬本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任务,学生们对畲族文化的认识也通常停留于老人的讲述和日常风俗之上,而无法从课堂上获得更高的满足,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五)撤点并校带来的问题。撤点并校之

48、后,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相对集中,同时学校的管理也更加规范,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创造了较好的环境。然而,由于畲民居住的分散性特点,取消原先建立于畲民居住地的教学点而在中心区域合并建校,无可避免地为那些居住偏远地区的学生上学带来困难。虽然民族学校为解决这部分学生的上学难问题,完善了寄宿制度,扩建了宿舍,然而寄宿所需要的食宿费用仍是一些贫困家庭所无力承担的。因而这些家庭中的适龄儿童一方面既无力寄宿于学校中,另一方面又往往因年龄太小而无法独自来往于家庭与学校之间崎岖而漫长的山路上,这就造成了适龄儿童失学和入学年龄偏大这两种并存的现象,使儿童失去了最好的入学时间,影响了教育的效果。 以上这些问题,其中第一、

49、二、三乃至第五点在中国其他农村地区也同样存在,而第四点问题则体现了一定的“民族特色” ,我们可以看出,该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某个地方部门就可以单独完成的,它与人才、资金、民族文化特点以及国家教育体制等问题均有关联。 三、启示和建议: 贫穷、落后是山村的代名词,经济条件的不足同时也在事实上意味着教育的落后,山村期待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引领村民发家致富的科技带头人和实用人才,而这一愿望并不是仅靠民族小学、中学等基础教育渠道就能够实现的,要成为优秀人才必须通过更高层的教育。 然而,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边远山区,接受基础教育的起点低,再加上上述涉及的种种问题,最后造成的结果是民族学校的教学质量普遍不高,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使得畲村的孩子们在各种升级考试中居于劣势,升学率低,接受高等教育者更是少之又少。根据 2001-2002 学年统计,将全市各少数民族学生不论城乡户口皆统计在一起,初中升高中的比率也仅有 5xxxx,高中毕业的 3xxxx 畲族学生中高考成绩上大专线的为 2xxxx,然而这个数据是包含了城市户口学生在内的总数目,真正从畲村考上大学的学生更是屈指可数,负责人介绍,这样的成绩已经算是高的了。 面对民族地区教育的实际困难,为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实用人才,我们应当继续在以下几个方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