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2 节 运动的描述学习目标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3.学会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自主探究一、机械运动1.观察课本 P16图,回答问题.(1)在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图片中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2)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类似的例子?请举出一些.(3)机械运动: . 2.阅读课本 P17上面部分,你还知道哪些运动形式?二、参照物1.当你站在路边时,你认为路边的树木是静止的;而当你乘坐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时,你感觉路边树木在向后退,认为树木是运动的,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感觉呢?2.参照物: .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的卡车和联合收割机以什么为参照
2、物,它们是运动的,以什么为参照物,它们是静止的?为什么?2.图中的特技跳伞运动员只有在保持 时,才能形成一定的造型. 课堂检测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2.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著名的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在诗词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A.风和水 B.船和地面C.山和船 D.风和地面3.一个人骑车由南向北行驶,这时有辆汽车也由南向北从他身旁疾驶而去,若以这辆汽车为参照物,此人( )A.向北运动 B.向南运动C.静止 D.运动方向无法确定24.观察图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
3、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B.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C.甲车可能运动,乙车可能向右运动D.甲车可能静止,乙车向左运动5.如图所示,在 2012 年 4 月 22 日举行的中俄联合军演中,中国海军的舰艇组成“一”字型编队正在同速前进,若以其中一艘舰艇为参照物,其余的舰艇是 的. 6.电视、电影中利用了运动的相对性原理,拍摄出了孙悟空的“腾云驾雾”.先拍摄出孙悟空在“云朵”(布景)上的镜头,再拍出天空上的白云、地上的山河湖泊等镜头,然后将两组画面放到“特技机”里叠合.叠合时迅速地移动作为背景的白云和山河湖泊,我们看电视是以白云和山河湖泊作参照物,于是就产生了孙悟空“腾云驾雾”的效果
4、.想想看,如何拍摄人坐在开动的飞机和火车里观看沿途风光的镜头?如何拍摄“武艺高强的人飞檐走壁”的镜头?参考答案自主探究一、机械运动1.(1)飞行的彗星,奔跑的猪豹,爬行的蜗牛.物体是运动的.(2)飞行的飞机、奔腾的江水、划过夜空的流星、腾空而起的“神舟十号”飞船(3)在物理学中,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2.分子、原子的运动,电磁运动,生命运动等.二、参照物1.人站在路边时通常以地面为“标准”,相对于地面,树木没有位置的变化,人认为是静止的;而当人乘坐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时,不自觉的选择汽车为“标准”,树木相对于汽车有位置的变化,所以觉得树木在运动、向后退.2.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 “标准”
5、的物体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选地面为参照物,它们都在运动;卡车以联合收割机、联合收割机以卡车为参照物,是静止的,即以其中一个为参照物,另一个是静止的,因为它们相对静止.2.相对静止课堂检测31.B 解析: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其中 A、C、D 三个选项中的物体位置都发生了变化,而 B 选项中物体位置没有变化.2.B 解析:本题选了一句古诗,描述了一幅美妙、生动的画面,这看似矛盾的情境,蕴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前一句“看山恰似走来迎”,这是诗人坐在船上,以船为参照物,山相对于船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说山是运动的;后一句“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仔细一看,山与山之间、山与地
6、面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以地面为参照物,山是静止的,所以选项 B 正确.3.B 解析:本题关键是看研究的物体相对于选定的参照物的位置如何变化.骑车人和汽车都由南向北运动,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汽车“疾驶而去”,说明汽车比人运动得快,现以汽车为参照物,骑车人在后退,即向南运动.4.D 解析:图中房子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烟向左飘,说明此时有风向左;对于甲车来说,甲车上的旗子向左飘,有三种可能的情况:一是甲车不动,二是甲车向右运动,三是甲车向左运动,但运动速度小于风速.对于乙车,只有向左运动且车速大于风速.5.答案:静止解析:以其中一艘舰艇为参照物,其余的舰艇与这艘舰艇没有位置的变化.6.(1)拍摄出“人在火车或者在飞机”(布景)里的镜头上的镜头,再拍出“沿途的风光”等镜头,然后将两组画面放到“特技机”里叠合.叠合时迅速地移动作为背景的“沿途风光”.我们看电视是以“沿途风光”作参照物,于是就产生了“坐在飞机或者火车里看风景”的效果了.(2)先拍摄出“武艺高强的人在道具场飞的动作”的镜头,再拍出“房檐”等需要在上面飞的镜头,然后将两组画面放到“特技机”里叠合.叠合时迅速地移动作为背景的“房檐等”.我们看电视是以“房檐等”作参照物,于是就产生了“武艺高强的人飞檐走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