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26.94KB ,
资源ID:2765484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276548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古文鉴赏《送董邵南序》.docx)为本站会员(文库大全)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古文鉴赏《送董邵南序》.docx

1、 古文鉴赏送董邵南序【作品介绍】送董邵南序表面上一直是送董生游河北。开头就预言前去“必有合” ,是送他去;第二段虽怀疑燕赵的风俗可能变了,但要“以吾子之行卜之” ,还是要送他去;结尾托他去吊望诸君之墓、劝谕燕赵之士归顺朝廷,仍然是送他去。总之,的确是一篇送行的文章,但送之正是为了留之,微情妙旨,全寄于笔墨之外。【原文】送董邵南序作者:唐韩愈燕赵 00 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01。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 02,怀抱利器 03,郁郁适兹土 04。吾知其必有合 05 也。董生勉乎哉!夫以子之不遇时 06,苟慕义强仁者 07 皆爱惜焉。矧 08 燕赵之士出乎其性09 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 10

2、,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11?聊以吾子之行卜之 12 也。董生勉乎哉!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 13 之墓,而复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 14 乎?为我谢 15 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 16 矣。 ”【注释】00、燕、赵:借指现在的河北一带。01、感慨悲歌之士:用悲壮的歌声抒发内心悲愤的人,多指有抱负而不得施展的人。02、有司:这里是指礼部主管考试的官。03、利器:锐利的武器,这里比喻杰出的才能。04、郁郁适兹土:忧郁地到那个地方去。意思是董生想去燕赵地区谋职。适,到去。兹,这。兹土,指燕赵之地,当时受地方割据势力统治。05、有合:有所遇合,指受到赏识和重用。06、夫以子之不遇时

3、:像你这样不走运的人。07、慕义强(qing)仁者: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08、矧(shn):何况。09、出乎其性:(仰慕正义)来自他们的本性。这句意思是,燕赵之士由于有这样的本性而更加同情董生。10、风俗与化移易:风俗随着教化而改变。与,跟随。易,改变。11、吾恶(w)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说得有什么不同呢?恶,怎么。12、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姑且凭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聊:姑且。卜:测验、判断。13、望诸君:即战国时燕国名将乐毅,后因政治失意,离燕至赵,赵封他为望诸君。望诸,古泽名,在现在河南东北部,又称“孟诸” 。有司:这里是指礼部主管考试的官。14、

4、屠狗者:凡指高渐离一类埋没在草野的志士。高渐离,荆轲的朋友,他的职业是屠狗。荆轲死后,他也曾行刺秦始皇,失败后被杀。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战国时燕国有以屠狗为业的义士,这里泛指隐于市廛暂不得志的侠义之士。15、谢:告诉。16、出而仕:出来做官。【白话翻译】燕赵一带自古就称说多有慷慨重义、悲壮高歌的豪杰之士。董生参加进士考试,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取而不得志,怀抱着杰出的才能,心情忧郁地要到这个地方去(谋职)。我料知他此去一定会有所遇合,(受到赏识)。董生努力吧!像你这样不走运,即使一般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同情爱惜你的,更何况燕赵一带豪杰之士的仰慕仁义是出自他们的本性呢!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

5、着教化而改变的,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说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通过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董生努力吧!我因为你的这次前往而产生一些感想。请替我凭吊一下望诸君(乐毅)的墓,并且到那里的集市上去看看,还有过去时代屠狗者(高渐离)一类的埋没在草野的志士吗?替我向他们致意说:“有圣明的天子在上面当政,可以出来做官(为国家效力)了!”【题解】董邵南,寿州安丰(今安徽寿县)人,因屡考进士未中,拟去河北托身藩镇幕府。韩愈一贯反对藩镇割据,故作此序赠送他,既同情他仕途的不遇,又劝他不要去为割据的藩镇作不义之事。首段先说此行一定“有合” ,是陪笔。次段指出古今风俗不同,故此行未必“有合” ,虽不明说而主

6、旨已露。末段借用乐毅和高渐离之事,喻示董邵南生不逢时,应当效法古代的忠臣义士,效力朝廷。全文措辞深婉,意在言外,虽仅百余字,但一波三折,起伏跌宕。刘大櫆评此篇曰:“深微屈曲,读之,觉高情远韵可望而不可及。 ”【讲解】从文章的题目看,韩愈的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应是为送董邵南游河北作的送别赠序,但细思之,又有不同情味。其一,当时的河北是藩镇割据的地方,韩愈坚决主张削藩平镇,实现唐王朝的统一。因而在他看来,若有人跑到河北去投靠藩镇,那就是“从贼” ,必须鸣鼓而攻之。其二,韩愈为了实现唐王朝的统一,很希望朝廷能够招揽人才,但在这一点上朝廷使他大失所望。所以他在许多诗文中,都替自己与他人抒发过怀才不遇的感慨

7、。他有一篇嗟哉董生行的诗,也是为董邵南写的,诗中小序有这样的语句:“县人董生邵南隐居行义于其中,刺史不能荐,天子不闻名声,爵禄不及门。 ”全诗在赞扬董生“隐居行义”的同时,也对“刺史不能荐”表示遗憾。这位董生隐居了一段时间,大约不安于“天子不闻名声,爵禄不及门”的现状,终于主动出山了,选择了去河北投靠藩镇。对于董生的“郁郁不得志” ,韩愈自然是抱有一定的同情的。在董生临行之前,韩愈要送一篇序文给他。但这样的序文是很难措辞的。赞成他去吗?固然如此,因对他有一定的同情,但若赞成,则违背了韩愈自己的政治主张;阻止他去吗?说明那是“从贼” ,那就是变成了“留行” ,而不是送别,也不合“赠序”的要求,更

8、何况对于“怀抱利器”的董生去求发展(藩镇名义上还是唐王朝的一部分)提出反对意见,毕竟是说不通的,作者毕竟对董生怀有一定的同情。由此看来,这篇“赠序”实在是难以下笔了。但韩愈毕竟是文章大家,倡导“惟陈言之务去”的他,写文章常常因难见巧,以巧取胜。这篇赠序的构思、用语就颇为精巧。文章一上来就先赞美河北“多感慨悲歌之士”;接着即叙述董生“怀抱利器”而“不得志于有司” ,因而要到河北去, “吾知其必有合也” ,这很有点为董生预贺的味道。再加上一句:“董生勉乎哉!”仿佛是说:你就要找到出路了,努力争取吧!除此外,作者还深入一层:像你这样怀才不遇的人,只要是“慕义强仁”的人都会爱惜的,何况那些“仁义出乎其

9、性”的“燕赵之士”呢?又将河北赞美一通,为董生贺。意思仿佛是:你的出路的确找对了!这其实都是些反话,所谓的“心否而词唯” 。作者在赞美河北时有意识地埋伏了一个“古”字。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作者特意在“古”字后面用了一个“称” ,使“古”隐藏其中,不那么引人注目。“古称”云云,即历史上如何如何。历史上说, “燕赵多感慨悲歌之士” ,那现在呢?现在或许还是那样,或许已不是那样了。后文用一个“然”突转,将笔锋从“古称”移向现实,现实怎样,不言而喻了。由此可见,文章写“古”正是为了衬“今” ,为下文写“今”蓄势。如今之燕赵是不是还多“感慨悲歌之士”呢?在作者心中,这个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作者并不立刻否

10、定,也不明确否定,而是提了一个原则:“风俗与化移易” 。既然是“风俗与化移易” ,那言外之意不言自明。既然河北已被“反叛朝廷”的藩镇“化”了好多年,其风俗怎么能不变呢?既然变了,那也就不再多“感慨悲歌之士”了,那么你董生到那里去,就不能“有合” 。当时的藩镇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 “竞引豪杰为谋主” 。董生到河北去,“合”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他将会受到藩镇的重用。果如此,岂不证明了“今”之燕赵“不异于古所云”了吗?但是作者是早有埋伏的。他说“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又说“感慨悲歌”的“燕赵之士” “仁义出乎其性” 。预言董生与“仁义出乎其性”的人“必有合” ,这是褒奖董生的话,但也是作者埋下的

11、伏笔:如果你能同如今的“风俗与化移易”的藩镇们相合,那只能证明你已经丧失了“仁义” 。前面的“扬”是为了后面的“抑” 。 “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的“邪”和“卜” ,与其说是卜燕赵,毋宁说是卜董生此行的正确与错误,使语气婉转,又暗含警戒之意。 “董生勉乎哉!”此处当为“好自为之”讲,勉其不可“从贼”也。最后一段,作者借原燕国大将乐毅被迫逃到赵国去的故事,来暗示董生。“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是提醒董生应妥善处理他和唐王朝的关系。还进一步照应前面的“古”字,委托他到燕市上去看看还有没有高渐离那样的“屠狗者”;如果有的话,就劝其入朝廷效忠。连河北的“屠狗者”都要劝他入朝,则对

12、董生投奔河北依附藩镇之举所抱态度也就不言而喻了。文章表面上一直是送董生游河北。开头就预言前去“必有合” ,是送他去;第二段虽怀疑燕赵的风俗可能变了,但要“以吾子之行卜之” ,还是要送他去;结尾托他去吊望诸君之墓、劝谕燕赵之士归顺朝廷,仍然是送他去。总之,的确是一篇送行的文章,但送之正是为了留之,微情妙旨,全寄于笔墨之外。【解析】韩愈送董邵南序(以下简称送序)又题为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此文写作的时间,方成注定为德宗贞元十八至十九年间。韩愈的创作,笔致奇曲。过商侯在古文评注中就说过“唐文惟韩奇”的话,继而又说送序为“韩中之奇” 。送序全文仅 150 字。开笔一处,破空而来,不谈董生去河北一事,而直

13、述古事。燕赵云云,谁都会很自然就想起荆轲、高渐离诸人。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临行,太子丹、高渐离、宋意皆着白衣冠送荆轲于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歌声悲壮激越,竞致“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 。 “感慨悲歌”四字概括了这一群体的悲壮心理,也代表了燕、赵这一古老地域所特有的文化意蕴。古燕国、赵国地相当于唐河北道一带。董邵南愤愤不平于自己沉沦压抑的境遇, “郁郁适兹土” ,感慨多气,不正是此一时董生的心境吗?于是,作者以一“合”字统之,非但董生所去之河北与古之燕、赵在地理位置上相合,董生与燕、赵之士更在情志上投合,至此,董生身、心皆有了

14、合适的着落点。韩愈对董生“不遇时” ,深怀同情。当时举进士失意者,投奔藩镇作谋士的比比皆是,董生去河北找出路,殊不为怪。故作者于爱惜、怜悯之外,又以“勉乎哉”多加劝励,一往情深,跃然纸上。如是,再返读文章第一句,乃知这一句是以古蓄势的一笔,包孕了全文,下面层层递进的意思都从此出。紧接的下一段婉转一变,抛开了对“燕、赵之士”的怀古幽思,也不再囿于对董生的一味鼓励,而是将自己“利害必明” 、 “情炎于中”(送高闲上人序)的家国之思一决于文。他将一篇本为朋友间一般送别意义的赠序提升到了另外一个境界。“风俗与化移易”是大义微言之语,过商侯古文评注将这一句评为全文“上下过脉” ,无疑是一语中的。仁义出乎

15、其性,那是昔日之燕、赵;风俗随教化在不断移易,今天的河北仍能有过去的遗风吗?虽以疑问的语气出之,然以韩愈、董邵南的识见,当时河北情状如何,二人应是心知肚明的。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割据局面已完全形成,说唐朝后期历史为一部藩镇割据史实不为过。其时河北三镇正是叛臣武头的世袭领地。陈寅恪先生在论韩愈一文中指出:“即当退之时,佛教徒众多,于国家财政及社会经济皆有甚大影响。 ”(金明馆丛稿初编)而藩镇割据之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之干扰破坏也莫不如是。当时藩镇擅权的局面,造成社会经济的破产。然这只是问题之一端,其更重要的一端,诚如钱穆先生所说:“其第二个更大的影响,则为藩镇政权下之社会文化水准之降低。 ”(

16、国史大纲)“风俗与化移易” ,不仅指现下的藩镇政权与过去中央集权之差异,更指“胡化”这一层。藩镇辖区文化的衰微,是“胡化”的直接结果。而河北三镇的“胡化” ,因南北朝长期之民族迁徒造成,至“安史之乱”更是日甚一日。关于这一气运的推移,陈寅恪先生在他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篇里已作有力之论证,足资参考。所可注意的是当地“胡化”后的社会情态。杜牧唐故范阳卢秀才墓志云:秀才卢生名霈,字子中。自天宝后,三代或仕燕,或仕赵,两地皆多良田蓄马,生年二十,未知古有人曰周公、孔夫子者,击毬饮酒,马射走兔,语言习尚,孚非攻守战斗之事。卢秀才虽为汉人, “胡化”已深矣!像这样的例子,于其时、其地是不可一二数的。汉人尚

17、且如此,本为胡籍者,原就不崇文教,无怪要视安禄山、史思明为“二圣” 。以韩愈之素学孔孟之道,又有鉴于这一特殊的社会局势, “尊王攘夷”自然就成了他古文运动的中心思想。应当提及,儒家学说解释“华” 、 “夷”之别,已不是从“血统”上区分之,而是以“文化”区分之(参见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正是:“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原道)依此,韩氏古文运动的实际意义则在维护华夏传统文化,并寄望通过文化的复兴以拯救涣散不堪的集权领导。 “风俗与化移易”六字即在文化层面子河北一地以否定,饱含了韩愈深沉的社会忧思,也表现了他对藩镇割据势力“不臣其臣”的隐曲暗示和深刻讥讽。 “文章关世运,讵谓不然!

18、”(胡应鳞诗数)只是韩愈将此一段纷乱而复杂的史实模糊化了,代以“风俗与化移易”统括之, “然”字是含有暗讽的转折,并由此很自然地过渡到现实中来,突入问题的实质,含蓄地托出作者对现实的认识和看法,以“恶知” 、 “聊以”等虚词隐约其意,又以“古” 、 “今”二字作对比、呼应,含蓄隐微,意味特别隽永。文章再一次出现“董生勉乎哉”一句,自然不是上一次语意的复叠。河北地方在强藩割据下风气已与古代不同,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董邵南能合于古之燕、赵,自不能合于今天之河北,对此韩愈不以直言道破,而欲以董生的河北之行来验证,似乎仍赞成董生去河北,但此中深微之意,读者不能不察。朱宗洛古文一隅卷中道:“本是送他往,

19、却要止他住,故合一层易说, 不合一层难说。 ”但愈是艰难,愈足以看出韩文欲言又止、曲尽吞吐的妙处。韩愈避开正面,从侧面表达,我们可在隐微婉曲的文辞里,体会作者“不显山,不露水”的巧意。如果说前一句尚在鼓励董生往河北,这一句则是要董生慎重思量,甚至直是要董生不能去!再质言之,前文送是“发乎情” ,现在劝是“止乎礼义” 。最后一段。 “吾因子有所感” , “感”是交错复杂的。其一,有感于董邵南因“不遇时” ,而亟寻出路的苦闷,韩愈磋哉董生行长诗中“刺史不能荐,天子不闻名声,爵禄不及门,门外惟有吏,日来征租更索钱”等句,即是从另一方面展示了董生出行、投奔藩镇的原因;其二,担心董邵南投靠藩镇,糊涂了去

20、就之理,背叛朝廷,损害了忠义的名节。于是有了“为我吊望诸君之墓”一句。望诸君,即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乐毅。史书上关于乐毅事迹的记载很多,读者可以想到他辅佐燕昭王报强齐伐燕之仇,下齐七十二城;也可以想起燕惠王中齐国田单之反间计,使骑劫代乐毅为将,乐毅被迫逃奔赵国惟韩愈嘱咐董生拜祭望诸君墓地,却意在启发董生记起乐毅即使在去国离乡之际,仍怀有对自己祖国的忠诚之心,读他报燕王书:“臣闻士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絜其名”(见史记)的话语,董生不致无所感发。这里的创新在于这一句话体现了韩愈用事的特色。他不以直言喷薄的笔法来表达辞意,而借乐毅事迹所暗含的意义,寄慨遥深,希望董生能有感于斯而领悟去就之

21、义,做一个忠志之士。韩愈以史例今,通过在燕、赵这样一个典型的环境,托请乐毅这样一个典型的人物,赞颂他磊落的胸怀,以此感化董生,达到劝诫的目的。这样一来,文章的韵味和思想内涵就远比直陈其事要超越多了。文章结尾深意蔚然,前番仿佛掘井一般层层递进的文意,算是水到渠成了。“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召唤狗屠这些流落在外的慨慷之士入朝出仕,那么董生还应到外面去吗?于是,由送行变为劝阻,反意正说,且与文章首句遥相应承,主旨凸现无碍。以董邵南的颖悟,决不至闷墨不省而不解韩愈对朋友大义相勉的诚挚用心。李耆卿文章精义曾云:“文章短而转折多,气长者,韩退之送董邵南序 、王介甫读孟尝君传是也。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诗文评类)韩文多转折多层次的艺术构筑,无疑增强了作品的意味,给作品增加了厚重感。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