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 会 学 波普诺二、社会学的历史及其发展1、经典人物(1) 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 1798-1857)奥古斯特孔德通常被认为是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创造了社会学这个词。早先,他曾称这门新学科为“实证哲学”,既强调它的科学性,又与传统的哲学相区别。他认为,社会学的目标是去发现社会的“不可更改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新的秩序。孔德并没有以纯科学的兴趣去分析社会;他更想建立一个“精神的精英”由他自己领导去管理新的社会秩序。(2) 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 1820-1903)他提出了社会像一个有机体一个自我管理的体系的思想。通过吸收一种类似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2、的思想,斯宾塞提出社会就像物种那样,由简单向复杂进化。斯宾塞认为那些能更好地适应其环境的社会比不能适应环境的社会更易于生存与发展。斯宾塞认为适者生存的原理适用于社会之间和社会内部。换言之,社会的特征,包括它的不平等,都是“自然”进化原理(或规律)的结果。斯宾塞反对政府干预社会事务,因为他认为这种干预会阻碍这些自然发展规律。他将社会类比为生物有机体的思想却在现代社会学的功能主义学派中得到了响应(关于功能主义参见本章后面)。(3) 卡尔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他把社会看成是不断冲突与变迁的。他指出,每一个社会都包含有“毁灭自己的种子”。马克思相信社会主要是由经济力量决定的。
3、他将人类历史看成是经济上的各阶级不可避免的相互冲突的过程。与孔德的传统一样,马克思感到社会科学家不仅应该认识社会而且应该改变社会。然而,马克思的观点颇为激进,他相信正如资本主义取代了封建主义一样,资本主义也将通过阶级斗争而被社会主义所取代。马克思的社会阶级观和关于经济因素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观点,被视为对于社会科学的主要贡献。他关于阶级冲突的观点反映在现代社会学的冲突学派中(关于冲突学派本章后面将有探讨)。他对社会学关于政治与经济制度的分析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参见本书第十七、十八章)。(4) 埃米尔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 1858-1917)法国学者埃米尔迪尔凯姆的过人之
4、处在于他确定了社会学的研究主题,指出了它与哲学、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改革的区别。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1894,1950)和自杀论(1897,1950)中,迪尔凯姆提出,社会学主要应关注于他所谓的“社会事实”。这些事实在人们以外,但是却对人们施以控制。他坚持认为,要用其他社会事实来解释社会事实,而不是用生理的、心理的特征来解释。与孔德、斯宾塞相同,迪尔凯姆将社会视为它自己的一个整体,该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他的核心兴趣之一就是:社会是如何整合在一起的。最终,他相信社会是因其成员享有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而联为一体的。迪尔凯姆对于宗教促进社会团结之能力的分析,阐述于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5)一书中,
5、这本书也被视为社会学对于宗教分析的重要贡献(参见本书第十六章)。(5)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1864-1920)他特别对于社会的大的方面感兴趣,比如社会组织、社会制度,他从广泛的历史的世界性的角度进行研究。或许他最为著名的是对于科层制和资本主义的研究。对于社会分层、政治社会学和宗教社会学他也有重要贡献。韦伯的多数思想都与马克思的形成鲜明对照。作为学者,他认为,社会科学家在研究问题和得出结论时,只有将他们自己的观点暂时放在一边,他们才能发现解决问题的客观方法。这样一种“价值无涉”社会学,直接与孔德和马克思的传统相对立。像迪尔凯姆一样,韦伯塑造了社会学研究和社会学理论的模型。韦伯感到社会
6、学必须包括“社会行动”研究,即研究人们相互之间行为取向的方式。在他看来,研究人际互动不应该只依赖于客观的定量方法。它也必须包括韦伯所谓的“解悟心声”(Verstehen),即对于他人心灵的“同情理解”。2、美国社会学的发展(1)芝加哥学派1892年,芝加哥大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能授予社会学博士学位的大学。这一时期,芝加哥大学的研究者们被统称为闻名遐迩的“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家热衷于典型的美国社会问题,如贫民窟、移民、种族关系、城市化。他们收集了大量有用的统计数据,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概念,迄今仍为人们所使用。芝加哥大学的领导人物是从 1914年起到此任教的罗伯特帕克(Robert Par
7、k 1864-1944)。帕克是独一无二的新闻记者、社会活动家、研究学者和理论家的结合。他合作撰写了社会学的第一本主要入门教材(帕克和伯吉斯,1921)。(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社会学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 1863-1931)是诞生于芝加哥的社会学理论分支“符号互动论”的主要理论家(该理论参见本书第五章)。米德强调,人类既对于抽象的含义也对于具体的经验做出反应。与同时代的多数理论家不同,米德认为人类的心灵和自我意识主要是社会的产物。他确定了视个人行为为社会产物的这一领域的社会学研究。美国最重要的纯理论社会学家是塔尔克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
8、 1902-1979),他是 30年代哈佛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帕森斯综合了一些经典社会学家的不同学说,主要是韦伯和迪尔凯姆的,合并成他所谓的“行动的一般理论”这样一个总的思想体系(帕森斯,1951;帕森斯和希尔斯,1951)。在这个总体理论中,他寻求发展一个可以用来分析所有类型社会现象的理论框架,从分析社会的主要制度到分析个人的行动。后来,他将该理论应用于广泛的主题,包括宗教、教育、种族关系。另一位有影响力的美国社会学家是罗伯特默顿(Robert K. Merton 1910-)“中距理论”(Middle-range theory)居于狭隘的“专门理论”与广泛的“总体理论”之间,前者关注于社会
9、生活的单一方面,后者则试图无所不包地解释广泛的社会因素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默顿的持久的贡献之一是他关于越轨行为的理论。在战后早期,就像帕森斯和默顿一样,很多社会学家都属于功能主义传统。但 C赖特米尔斯(C. Wright Mills 1916-1962)则是一个例外,他是目前所称的“冲突论”发展中的重要人物。米尔斯既批评芝加哥学派的“铁杆经验论”,又批评帕森斯的“总体理论”,认为他们缺少社会关注。他曾将自己描述为“朴素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他既受到马克思的影响,也受到韦伯的影响。(3)今日社会学三、社会学理论1、功能主义的视角功能主义的视角强调这样一种模式,即社会的每一个部分都对总体发生作用,
10、由此维持了社会稳定。根据这种观点,社会非常像人类的机体或任何活的有机体。像身体的各个部分(比如四肢、心脏、大脑)一样,社会的构成部分(比如家庭、商业机构、政府)以系统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对整体发挥着好的作用。每一部分也帮助维持着平衡状态,这也是系统平稳运转所必需的。功能主义(有时也称“结构功能主义”)可以溯源到早期社会学理论家如奥古斯特孔德、赫伯特斯宾塞、埃米尔迪尔凯姆的著作。后来,默顿指出,社会结构构成单位的功能可以是“显在的”(可以意识到和看到的),也可以是“潜在的”(未意识到和未看到的)。如果社会结构的某一部分阻碍社会满足其需求,则被视为具有反功能。既作为文化人类学也作为社会学的重要理论视
11、角,功能主义特别适合于研究稳定的、小规模的社会。它有助于我们去理解,在这样的社区中,人们怎样形成了有秩序的生活,表现出了强大的合作精神和高度的团结性。功能主义者通常将社会变迁解释为来自外面的力量干扰了系统的平稳运行。2、冲突论的视角冲突论强调人们因有限的资源、权力和声望而发生的斗争是永恒的社会现象,也是社会变迁的主要源泉。该理论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之上,即构成社会的各部分是互相冲突的。秩序只是社会各部分之间不断进行的冲突的一种结果,而且,它也并不一定就是事物的自然状态。冲突论者源于马克思。他们强调社会的流动的、不断变化的性质。在他们看来,社会经常处在极易被破坏的平衡之中。事情常常是这样的,社会秩序
12、(常常是十分短暂的)源于社会的一部分统治于另一部分之上,而不是源于各部分之间的自然合作。社会秩序是力量与强制的产物,是统治强的压迫弱的,富的压迫穷的。功能主义与冲突视角之比较这两种理论的共同之处是,它们都首先关注宏观社会,或大规模的社会结构,研究它们是如何相互联系的。有时候被称为宏观社会学家的研究人员,运用上述理论视角研究社会的主要结构单位,如组织、制度、社区、民族国家;研究诸如城市化、社会流动等社会过程;以及研究诸如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等社会信仰体系。这两种理论视角,在关于人类社会、人类行为的结构主义观上也是相同的。结构主义观的前提是:第一,社会结构应被视为这样一种社会事实,即它在个人之外却又
13、控制着个人的行为;第二,个人行为主要是非个人所能造成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力量的产物。这些理论视角强调社会对于人类思想和行为的强制力量,缩小了自由意志和个人自治的重要性。3、互动论的视角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交往的,他们又是如何使这种交往产生实质性的意义的。互动论者倾向于认为人们具有的行动自由。互动论者强调,人们总是处在创造、改变它们的生活世界的过程之中。再者,他们不仅对于人们如何行动感兴趣,而且对于人们的思想和感觉感兴趣。互动论者探索人们的动机、目的、目标和他们理解世界的方式。除了在研究上侧重于个人外,互动论者与宏观社会学家在研究的方法上也明显不同。由于互动论者研究的是人们所想、所感觉的,他们
14、常使用定性的方法。这些方法在设计上是要研究处于自然状态下的人们。相反,宏观社会学家更多地是使用定量的方法,比如认真加以控制的统计研究(关于研究方法的讨论详见本书第二章)。4、对三种视角的简要评价三种视角所显示的差异性并不是起源于矛盾和对抗,而是一种相得益彰的关系。四、应用社会学1、社会学与社会应用研究的类型:应用研究的五个主要类型是:评估研究、社会实验、政策取向的社会调查、社会预测和社会监测与描述。(1)评估研究。这是一种常见的应用研究,它是对已经实施的项目、方案之效果作评价。(2)社会实验。(3)政策取向的社会调查。(4)社会预测。(5)社会监测与描述。社会学的其他应用研究:以上我们介绍了直
15、接运用社会研究的应用社会学。其他的应用研究包括政策咨询、社会批评和诊所社会学。(1)政策咨询。社会学在政府决策中的作用不只限于大规模政策取向的社会研究。政府决策者也会直接找社会学家咨询,请他们提供有关社会事务的专业知识。(2)社会批评。社会学家不必等待别人来咨询他们关于社会政策的观点。很多社会学家在社会上发表具有很强的政策导向意义的社会生活理论分析著述。这些分析通常被称做“社会批评”。(3)诊所社会学。诊所社会学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改善社会状况。像其他的诊所实践一样,社会学家在实施参与之前,也要对问题做出专业诊断。客户的范围从个人、家庭直到大型的社会组织(罗西和怀特,1981)。诊所社会学家帮助
16、客户实现他们自己所陈述的目标,而不是通过介入带来制度的或社会的变迁。2、为什么学习社会学日常生活中的决策理解你自己仅仅通过将自己至于他所在的历史时期之中,一个人就可以理解他们自己的经历、就可以估计他自己的命运;仅仅通过了解他身边的所有的人,一个人就可以知道他自己的生活机会。当知道我们的前程、我们的机会、甚至我们的幸福感、挫折感都主要是由一种外在于我们的力量决定之时,这是我们很难接受的。然而,正如米尔斯所说:“在很多方面它是可怕的一课,在很多方面,它是光辉灿烂的一课”。C赖特米尔斯强调,社会学视角可以作为一种主要工具,帮助解释与理解我们的生活。他主张,只要把我们自己放进我们的社会、放进一定历史时
17、期,我们就可以理解我们的经历,就能决定我们所要完成的任务。米尔斯将这个过程视为社会学想象力的发展。对于米尔斯来说,“社会学的想象力”就是意识到个人问题演变为公共问题的能力,就是不断地穿梭于个人与社会之间,就是将个人既视为独一无二的人物,又视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个部分及其产物。在我们为寻求个人的定位和自我理解时,社会学视角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第二章_社会学研究的过程一、研究过程1、社会学解释概念和变量社会学概念是对研究范围内同一类现象和过程的概括性表达。概念可以是实体性事物,例如人或建筑物;也可以是非实体性现象,例如和平、福利或爱情。将一般性概念转换成具体的、可以测量的变量,这一过程叫做“变量的操
18、作化”。假设和经验概括假设是关于两个变量或多个变量之间联系方式的尝试性陈述。一旦研究表明某一假设是合理的,这一假设就成了一种经验概括即关于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为经验证据所支持的陈述(如以观察为基础的证据)。理论理论刚好与假设相反,它是对被观测到的变量之间关系的理解性解释。2、变量分析我们曾经在指出,假设是关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陈述,但是社会学家研究探索的是哪一种变量关系呢?与别的科学家一样,社会学家试图找出原因和结果来。3、统计控制和多变量分析(一个人所受教育越多,他或她越有可能接受流产和同性恋。同性恋都是有钱人=因为他们的教育层次高?)4、社会研究的阶段第一阶段:仔细地陈述所要研究的问
19、题并且提出假设以供调查研究。第二阶段:进行研究设计。研究设计指对资料的收集、分析和评价的计划,这可以使我们证实或证伪最初的假设。社会学家通常使用四种基本的研究设计:调查研究是运用问卷和访谈来从相对较大的人群中收集信息。“试验”是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精确的评估,它通常是在具备严格控制条件的社会科学实验室中进行。比较而言,“观察”却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研究对象处在日常生活的情景中。最后,“第二手分析”是利用别的研究者以前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这四种研究设计在下一部分还要更加详细地讨论。第三阶段:按照研究设计收集资料。第四阶段:依据假设分析资料。第五阶段:解释调查结果并且得出结论。科学研究的精确
20、性和意义总是用效度和信度来进行评估的。效度(Validity)指的是研究工具在多大程度上正确地测量到了所要测量的对象。信度(Reliability)指的是研究工具在多大程度上提供了前后一致的精确结果。第六阶段:发表你的调查结果。公开出版之所以重要,有如下几个原因:第一,它允许别的社会学家对你所作研究的质量进行检测和评估。第二,假如某一研究公开出版之后,无论在方法上还是在理论上被同行接受,它就成了未来研究计划的基础。第三,某社会学家所公开出版的著作的数量和质量是确立他或她的学术荣誉的最重要标准。社会学与在别的所有学科一样,“要么发表东西,要么就销声匿迹”,这决不只是一句口号,它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
21、。二、研究方法在最一般意义上讲,社会学家使用两种研究方法:定量和定性。定量方法(Quantitative methods)用于研究可以用数量来测量的变量定性方法(Qualitive methods)运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社会现实,而不是进行数量的测量(邓金,1978;沙茨曼和斯特劳斯,1973;洛夫兰,1971)。1、调查研究在社会学中使用最普遍的定量研究方法是调查(survey),它是对大量人群系统地询问他们的意见、态度和行为,以图发现人们是怎样思考、感觉和行动的。识别调查总体选取样本样本(sample)是经过选择以代表所要研究的调查总体的有限数量的个案。设计研究工具封闭式问题(closed
22、response question),它为被访者提供了可供选择的答案(例如多项选择题),它在社会学研究中很可能是最具体、使用最广泛的问题;开放式问题(open response question),它不包含回答选项,允许回答者自由回答,这种方式不常使用。结构性访谈(structured interview)主要由一附有答案表的一系列封闭式问题组成。所问问题和所得答案是用同样的方式、用同样的先后次序叙述出来的,因此所得结果较容易整理和归纳。研究实施分析资料调查法的局限性2、试验试验是在严格控制条件下用于研究因果关系的经典的科学方法。试验法的局限实验室试验与自然试验或实地实验相比,它可以更好地控制
23、变量。不过实验室是一个人工环境,这又有可能使试验结果被扭曲。虽然在自然试验中调查者更难控制自变量和试验组被试的构成,但它能更好地理解现实生活中社会行为的动态过程。3、观察为了进行系统观察(systematic observation),社会学家要寻找能研究社会互动的有保证的观察场所。观察者在观察时虽然不对任何变量进行控制(除非观察与有严格控制的试验一起进行),但是制订严格的观察程序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这样任何资源研究者都可以重复这些程序。系统观察既可以在实验室进行,也可以在实地进行。实验室观察许多研究计划都是在实验室中对小群体进行观察的。实地观察非参与观察和参与观察在非参与观察(nonpar
24、ticipant observation)中研究者不参与到他所研究的社会活动和社会情景之中所进行的观察。相反,参与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却要求研究者融入他所研究的社会情景之中,研究者实际上变成了他所设法研究的群体中的一员,并试图用群体成员的眼光来理解世界。这一方法被广泛运用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之中,而且因其不断发展而变得越来越完善了。在公开性的参与观察中,研究者参与了被试的社会生活,被试者明确地意识到了研究者的社会科学家的身份。在隐蔽性的参与观察之中,研究者在不暴露自己的研究身份和研究意图的情况下,设法参与到他所研究的群体之中,并成为群体生活的一员。个案研究(ca
25、se study)是对单个事件、人物或社会群体的详细记载。观察的局限参与观察法既有优点又有缺点。参与观察通过参与到某一环境之中直接获得了第一手资料,这有助于社会学家身临其境地理解被试的社会生活、日常生活以及他们的互动方式。但是正因为如此参与观察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可能最大的困难就在于社会学家融入被试的群体活动之中后,他就很难保持研究的客观性。4、第二手分析社会学家不必总是出去收集新资料。以前别人所作的研究在经过重新提炼、整理和分析之后,又变成了回答新问题的主要信息来源。这种对以前所收集资料的重新使用,我们称之为第二手分析。内容分析内容分析是在第二手分析中经常运用的研究程式,它要求检阅所载文件或其
26、他信息(如信函、连环漫画或电视节目插曲)的内容,以及对它进行系统的数码编排。5、研究策略上面我们已经探讨了四种基本的研究方法调查研究、试验、观察和第二手分析,社会学家在研究某一课题时可能会在几种研究策略中选择一种或几种。这些研究策略主要有比较分析、重复、物质痕迹测量和复合研究法。比较分析纵向研究在一段时期内追踪同一群人进行研究。因为进行纵向研究的花费很大,所以社会学家经常通过横剖研究来研究社会变迁,它是将某一时点上的年龄、教育、经济情况、种族背景不同的人的回答进行比较重复策略虽然有些研究者自己重复了自己的研究,但是由别的研究者去重复某一研究的情况往往更普遍,它往往有助于消除研究者的偏见,在研究
27、中引入更强的客观性成分。从新知识、新技术、新数据分析方法的观点来看,所有研究者都必须承认,他们的研究结果将来很有可能会被别人修正。事实上,重复研究结果与初始研究完全矛盾的情形是常常会有的。物质痕迹测量复合研究法三、社会研究中的客观性和伦理学1、客观性和偏见社会学家在解决客观性问题时,一方面是通过学科内容的组织方式,另一方面是通过调查研究的方式。与别的学科一样,社会学的知识来源于很多社会学家的研究,通过别的学者对相似问题的检查和权衡之后,某个社会学家的特殊观点和偏见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弱化。社会学的调查几乎总是公开报告,包括它所使用的方法和资料来源。其他人还可以试用两样的事实和方法来检验他们所得到的
28、结论。在社会研究中与偏见有关的另一问题是研究过程本身对被研究者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社会学家应该记住,社会学是关于人类行为的科学,人们会对研究过程作出反应有时我们无法预见这些反应。研究者简单的呈示可能歪曲正在研究的社会情境,这一现象常常称为反应作用。当被试者知道了别人正在研究他们时,他们改变自己的行为。在社会科学中,这一现象被称为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2、社会研究中的伦理问题因为社会学家研究的是人类主体,所以他们必定面临着几个重要的伦理问题。问题之一是对研究对象的选择。这个问题在社会实验中最为明显,例如为服刑后的人提供工作,为未就业的青少年提供特殊培训,为少数民族儿童增加
29、教育的项目。社会学家怎么依据社会道德标准来决定谁将进入试验组(他们将得到特殊帮助),谁将选入控制组这些人根本就不能获得任何帮助呢?是挑选那些会获益最多的人,还是最需要的人?第二个问题关系到被试退出试验。一旦你选取了某人参与到特殊的研究项目之中,假如他们看来要打断研究,这时强迫他们退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呢?与此密切相关的是他们的选择自由的问题。例如,大学生可能会问,假如他们成绩的等级是老师评定的,那么他们是否真的可以自由地拒绝参加某一试验呢?第三个伦理二难问题是社会学家想要知道隐私但被试者却有权保护隐私的矛盾。社会科学职业协会及资助研究的政府机构就有关隐私问题的研究有着鲜明的立场,那就是,研究者必
30、须保守研究对象的隐私,应该将自己的研究目的告知被研究者,应该立法来保护他们的人格,许多研究的负责人认为,在研究开始之前,应该征得研究对象的书面同意(假如被研究对象是被监护人,应该征得他们父母的同意)。关于调查研究之伦理的一些官方声明认为,社会研究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可能的研究对象应该知道调查是干什么的,他们也应该知道他们能够从调查中获得哪些利益。所有社会科学研究都必须权衡利弊。如果知识的增长来源于一个可能会产生更大损害的研究,那么这一获得知识的过程还需要进行吗?作出这样的决定不仅是进行调查的社会科学家的责任,而且作为支持社会科学的社会成员,这也是我们所有人的责任(里夫林和廷潘,1975)。3、道
31、德中立道德中立是社会学和其他自然科学都会遇到的问题。在科学中,道德中立指的是不管它伤害了谁,有益于谁,或者说研究者持何种价值观,都应该探索科学真理。作为一名市民,社会学家可以表达自己的价值观,有较强的政治观点,可以谈论各种公共问题。然而许多社会学家认为,在他们的社会科学著作中他们必须坚持科学的精神,避免政治倾向,他们应该是学者,而不是社会活动家(西布利,1971)。也就是说他们必须坚持道德中立至少是社会中立和政治中立。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他们认为,就会危及本应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的社会科学的地位。这一观点,有时也称为价值无涉的社会学,它是由马克斯韦伯提出来的,并且直到 60年代还大体上未受到挑战
32、。可是在最近,许多社会学家开始认识到价值中立的潜在危险(贝克尔,1967)。他们告诉人们,“中立性”研究有助于保护业已存在的社会秩序,这些研究中的大部分得到既成体制的支持。他们认为假如社会学不能涉及政治和社会问题,它实际上等于是在维护现状(古尔德纳,1962)。这些批评认为社会学家应该是学者兼社会活动家,社会学家甚至还要倡导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立场。他们还认为社会学家应该使用调查研究来推动社会变迁。这场争论正在进行之中,许多社会学家拒绝道德中立,赞成更多地卷入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之中。第三章_文化一、什么是文化1、文化的定义社会学家与人类学家对文化的共同定义是,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
33、共有产物不仅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所有群体和社会的人们共享非物质文化抽象和无形的人类创造,如“是”与“非”的定义,沟通的媒介,有关环境的知识和处事的方式。人们也共享物质文化物质对象的主体,它折射了非物质文化的意义。物质文化包括工具、钱、衣服以及艺术品等。从最为一般的意义上讲,文化是代代相传的人们的整体生活方式。虽然“文化”的概念时常可与“社会”互换,但这两者不应混淆。严格地说,社会指共享文化的人的相互交流,而文化指这种交流的产物。事实上,人类社会与文化不能相互独立存在。文化是人们在交流中创造的,但人类互动的形式又来自于对文化的共享。2、文化的演进人类文化的最早标志是在大约
34、三百万年前形成的。尽管因为价值观和意义(文化中非物质方面)无法成为化石,但是所有早期社会的物质文化的片断都保存了下来。最早的工具是由卵石打磨成的刀片。也许早期人类史上最重要的文化适应是向大动物狩猎的转变。向狩猎生活方式的转变大约发生在一百万年到三百万年前。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家庭由一个男人和一个或多个女人所组成的家庭在那个时代,也许已经形成。在文化发展之前,人类只能通过上百代才能形成的生理变化来适应环境的变化。达尔文在他的物种起源(达尔文,1859)中阐述了进化理论和自然选择学说,指出那些最能调整自身以适应自然环境的物种才有可能得以生存繁衍。斯宾塞后来称之为适者生存。文化的发展意味着人类第一次改造
35、环境以利于自己的生存。同时他们也能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变化着的自然条件。另一方面,文化的发展也影响了人类生理的变化。二、文化的构成1、符号文化的存在取决于人类创造和使用符号的能力。符号是指一群人所认可的任何能有意义地表达其自身之外的事物的东西。这种符号履行了这样一个重要的功能,即通过把复杂概念秘简单概念联系起来,从而帮助我们最终达到对前者的理解。通过这种方式,符号帮助我们理解现实,并使沟通变得简单。符号不仅代表了某种其他事物,而且同时也暗示了对象征事物的态度(戈夫曼,1976)。一些符号承载了如此确定的意义,以至于它们预先就定义好了其所代表事物的社会含义。语言,简而言之,是指人们所使用的口头和
36、书面的言说方式,它是我们最重要的符号系统。通过语言,观点、价值观和文化的标准都能找到它们最完整的表达方式。虽然我们也使用许多其他的媒介如绘画、音乐、雕塑及舞蹈来表达文化,但只有语言才能最灵活、最准确地传递所有人类所能理解的复杂而精微的含义。语言对社会的建构而言是最重要的。它比任何其他符号体系都更为全面地使我们能建设和传递文化。一种更为可信的解释认为,语言源于早期类人动物把它们原始的用以联系的叫喊声糅合起来,所形成的一个新的意义系统(霍基特和阿舍,1964)。著名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的研究表明,人类有可能在前脑发生了生理结构的进化,这使学习语言变得相对更容易一些(乔
37、姆斯基,1975)。这种“语言接收装置”为所有人类语言的共同逻辑的存在奠定了基础。乔姆斯基把这种逻辑基础称为“一般语法”。当然,一般语法不包括某种特定评议的特殊词汇和语法规则一些语言学家和社会学家认为语言间的区别不仅仅反映了言语者的需要和环境的影响,而且它们还会对言语者看待世界的方式产生影响。这一由萨皮(Edward Sapir)和沃夫(Lee Whorf)所发展的观点被称为萨皮沃夫假设(SapirWhorf Hyopthesis)。萨皮沃夫假设在最极端的含义上可推断出如下结论:现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群体语言习惯基础上无意识地构建而成的。由于我们群体的语言习惯已预设了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我们
38、将会很自然地用这一方式去观察、去听、去体验事物(沃夫,1941)语言不仅在不同文化间有区别,在同一个社会内部不同群体间其语言也有差异。最后,语言能反映价值观2、价值观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关于如何区分对与错、好与坏、违背意愿或符合意愿的观念。价值观是决定社会的目标和理想的普遍和抽象的观念。价值观通常是充满感情的,它为一个人的行为提供正当的理由(克拉克洪,1961;威廉斯,1986)。文化的主要价值观是通过其符号系统而传递下来。价值观可从民间传说、神话、艺术、娱乐及其他媒介得到体现。像符号一样,价值观不能孤立地存在。它们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集合模式。典型的价值观往往成对出现,有正面的价
39、值观必有反面的情形。价值观如何与行为联系起来呢?关于这一问题有两种相反的观点(斯帕特斯,1983)。一种理论宣称价值观决定行动。按照这种理论,基本价值观在个人生活的早期就已被接受。一旦价值观形成,它们就成为个人行为选择和态度形成的指南。(帕森斯)这种理论还认为,行为方式的变革是社会价值观的外在逻辑结果。反对意见则更关注行为在创造价值观方面的重要性。这一理论认为社会习俗是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自然形成的(萨姆纳,1906,1960)。为了证明继续沿用这些习俗的合理性,或者说是为了掩盖这些习俗可能是非理性的事实,人们就试图对它们进行抽象的解释。换句话说,价值观是一种事后的解释,通过它们,社会已存在的习俗
40、就变成一种需要的产物。许多相关理论中都是两种观点并存的。一方面,确实存在一系列基本价值观,它们成为每一个既定社会的基础(美国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将在本章后边详述)。另一方面,价值观并不是突然形成的,它们通过日常生活而形成、强化和改变。3、规范社会学家把人们在特定环境下被要求如何行动、如何思考、如何体验的期望称为规范。规范既有正式的,又有非正式的。正式规范通常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对违反者有特定的惩罚。非正式规范是不成文的,但往往能被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最重要的规范往往是社会中绝大多数人公认的规范也有一些规范只对特定群体生效。然而,大部分社会规范都与人们的社会地位及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如母亲、男人、雇员等
41、密切相关,或者与特定的时期相关。规范是特殊、具体的,它受到具体情况的限制。它们通常被视为是行动的指针,决定一个人在特定的情况下应该作什么,不应该作什么。价值观是一般的,而且经常被视为判断规范的标准(威廉斯,1970)。社会习俗。虽然存在反对这种行为的规范,但它们没有太强的约束力,因此在很大的范围内很轻易地就被突破了。类似于这样的规范,我们就称之为社会习俗(folkways),或称之为社会习惯(萨姆纳,1906,1960)。民德。其他规范几乎都被视为是神圣的,对它们的违反将带来严重的后果。这种得到严格执行、被认为是关键的和必须严格实施的规范,我们称之为民德(mores)。民德可以是提倡性的,也可
42、以是禁止性的。法律。法律是一种正式的规范,通常也是民德的一种,它是由国家颁布的用以控制人类行为的规范。同一种行为很可能既是非法的(违背了法律),但如用某种非正式的规范来判断又是可能接受的。比如,美国大部分 21岁以下的人都喝含酒精的饮料。虽然这种行为严格地说是违法的,但社会的非正式规范有时却允许这一法律被忽视。大部分警官都不会拘捕一个让他 14岁的儿子喝一小口啤酒的父亲,而大学校园里未到喝酒年龄者喝酒也往往被视而不见,只要这一行为不是公开的。4、约制。一个社会要运作,就必须强化它的规范。人们被迫遵从,或者说以一种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行动,即使这样做对他们来说是困难和不愉快的。对社会规范的违反被称
43、为越轨。对规范的遵从通过约制的压力而得到强化,即一种社会控制的过程(吉布斯,1966,1981)(越轨行为和社会控制我们将在第八章讨论)。约制既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正面约制是对那些行为正当的人的奖励。负面约制是对违反重要规范者的惩罚。约制有正式的(这种约制由具有权威地位的个人或群体实施),也有非正式的(这种约制由朋友或同辈人实施)。正式约制往往是最后的办法,一般只在非正式约制不能产生作用的时候才实施。非正式约制在日常生活中十并不是所有的日常生活都需要约制,因为社会成员在其成长过程中已接受了各种规范。实际上,规范是否真正发挥功能取决于人们自觉遵守规范的程度。最后,必须加以说明的重要一点
44、是,我们并不要求人们永远严格地遵守规范。文化和社会必须能适应改变的环境。允许对现行规范的一定偏离有助于社会保持灵活性(默顿,1968)。4、物质文化一个社会普遍存在的物质形态机器、工具、书籍、衣服等称为物质文化。一个特定社会所产生的物质文化,其实质是技术水平、可开发资源和人类需求的集合体。同样一个人工制品在不同文化中意义是各不相同的,在不同的社会中其意义甚至会完全相反。人类创造了物质文化,人类也能改变物质文化。我们可以把物质文化视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非物质文化的所有因素规范、价值、语言、传统及其他都必须去适应物质文化。三、文化的分析文化分析是将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考虑。要分析一个整体的文化,
45、涉及的主要问题是确定其主流价值观和标准,观察这些文化是如何在社会行为中得到体现的,研究价值观和观念是如何塑造物质文化,同时又为物质文化所决定的。描述和分析原始文化已成为文化人类学家的主要任务,分析现代文化则是社会学家的主要任务。1、文化分析的视角功能主义的视角从功能主义的视角来看,一个特定的文化特征的存在是由于其履行了某种重要的社会功能。功能主义是文化分析中使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这一视角强调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对文化整体所做的贡献,既包括正向的贡献,也包括反向的贡献。冲突论的视角从冲突论的视角看,文化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它保护或促进了某一社会集团的利益。这一视角的基本假设是,一个社会存在着,或者说也
46、许存在着许多相互冲突的文化要素,不同的文化要素代表着不同利益群体或社会阶级的利益。通过这一视角,社会学家试图发现哪个集团支持哪种观念和价值观,并试图弄清原因。这种冲突论视角的核心概念是意识形态指某一阶段、群体或其他社会部分在与其他群体为争夺特权与统治的斗争中,为使自己的利益合法化或正当化的一套文化信念。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认为,意识形态的主要作用和目的就是维护(或挑战)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阶级的权利。反主流意识形态往往能获得社会下层阶级的支持。生态学的视角文化分析的第三种视角援用的是研究有机体及其环境间关系的生态学的观点。文化生态学断言,文化特性由资源及周围环境的限制所决定,并随环境的变化
47、而变化。2、文化的差异和统一文化的差异每一种文化都是不同的,因为它们要适应特定的环境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文化生态学家已经为我们揭示了有助于文化形成的自然要素,包括气候、地理、人口和动植物。社会因素包括技术水平、语言、普遍的信仰以及与别的文化相联系的程度。文化的普遍性不过,人们可能会很容易过分强调文化上的差异。人类学的比较研究已证明几乎所有的文化都具有相同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意义的基础,通常我们称之为文化普遍性。所有的人种在生理上都是类似的,这就可以解释许多已知的文化普遍性。我们都需要吃饭,需要住所;我们都必须照顾儿童,处理年老、疾病等问题,我们都要面对死亡。其他一些文化普遍性源于人类社会
48、生活的一些基本需要。社会为了正常运行,就必须替换掉那些死去的、离开的或者生病的和残废的成员。它必须教育新成员承担有用的社会角色。任何一个社会,只要想生存,它就必须生产和分配商品,提供服务,维护秩序,保持目的感,不可能脱离于这些需求之外。3、种族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性这样一种用自己的文化标准来衡量其他文化,并很自然地认为自己的文化是对的、而其他文化是错的这样一种倾向,我们称之为种族中心主义。文化分析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必须根据文化的自身标准来评判它。这一原则就是文化相对性。文化相对性原则认为,要真正理解和正确评价一种文化特性,就必须把它视为一个更大的文化或社会的一部分。一方面要对其他文化作出客观
49、的评价,另一方面又无法否认对自己文化感情上的赞同,两者之间存在着相当痛苦的斗争。种族中心主义可以在社会中履行正向的功能。如社会成员相信他们文化中的价值观和规范是正确的和好的,他们就有可能更严格地遵守它们。这维护了社会的秩序和稳定。但极端的种族中心主义还有可能被滥用于政治目的。4、亚文化当一个社会的某一群体形成一种既包括主文化的某些特征,又包括一些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被称为亚文化。亚文化可以围绕着职业种类发展而成,如医学或军事部门的亚文化。亚文化还可能是基于种族或民族的差异,如美国黑人亚文化。亚文化还可能是源于地区的差异,如美国南部各洲的亚文化;也可能基于原来的国籍,如美籍墨西哥人和美籍意大利人亚文化。那种直接对主流文化的中心因素如价值观、信仰、观念、风俗习惯等构成挑战的亚文化,我们称之为反文化。5、文化整合当各个文化特征相互之间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时,我们说这个文化体现了很高程度的文化整合。文化整合可以存在于相对局限的某些文化部分,也可以存在于文化的整体水平上。但是,各文化要素之间也可能是相互矛盾的。社会学家有时把这种人们所信奉的观念和实际行为之间的冲突,称为理想文化和现实文化之间的冲突。文化矛盾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