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思品课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摘要】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而且还应包括心理上的健康。因此,新 课程改革应该注重教育的道德文化层面,强调儿童价值观的培养与道德教育,注重培养儿童健康的心理。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与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等有关。一方面,我们要利用教材提供的教育因素;另一方面,我们在施教过程中要挖掘儿童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出现的一些不良倾向,进 行心理素质的训练。【关键词】心理;儿童;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也可以说是整体优化教育。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
2、宿。但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比较 重视,而 对心理健康却较少关注。实际 上只有体(身体)魄(心理)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世界 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不仅没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可见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而且还应包括心理上的健康。这观点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所接受。因此,各国课程改革普遍注重教育的道德文化层面,强调 儿童价值观的培养与道德教育,注重培养儿童健康的心理。但在学校教育中,却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差,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 终日过着“单调而 紧张” 、
3、“烦躁抑郁 ”的生活。多达近 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自杀、犯罪的 现象时有发生,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与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等有关。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许多矛盾,只有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 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家庭影响。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 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如在独生子
4、女问题上,家长普遍有一种 赌不起的心理:孩子在学习上一旦成绩平平,就意味着孩子一生前途的暗淡,意味着父母希望的破灭,或者是因为几分之差而付出成千上万的额外学费。加之我国传统观念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又是那样根深蒂固,因此家长们将自己的 这种个人主观愿望转嫁于孩子身上,将孩子视为实现其抱负和理想的工具。给 孩子拼命加压,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等。孩子 经过努力发现自己仍然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必然会引发其自卑、孤独、 厌学等心理的产生,以及说谎、逃学、轻生等事件的发生。 “再如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
5、、 “委曲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的重要原因之一。学校影响。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 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我对周边的一些学校和班级作过调查,原始的棍棒体罚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言语的讽刺打击、恐吓、写检查等变相体罚;而在学习上对学生加压的方法更是层出不穷,如考前定指标、表决心,考后排名次等
6、早已 习以为常。这种种手段看似文明多了,但却使学生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孩子们稚嫩脆弱的心灵无法承受太大的压力。这难道还不足以给我们教育工作者血的警示吗?社会影响。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甚大,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深入,难免带 来一些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西方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流入,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刺激,青少年由于缺少辨别能力,一味模仿,也造成了一些学生的非正常心理。鉴于上述种种倾向,思想品德教学中应从哪几方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一方面,我们要利用教材提供的教育因素;另一方面,我们在施教过程中要挖掘儿童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出 现的一些不良倾向, 进
7、行心理素质的训练。1、用好教材,加强学生的“三观” 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从家庭、学校、社会、国家、民族、学习、交通、 环保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教材内容生动丰富。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利用教材,激 发学生的兴趣,或用讨论的方式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为 深入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对课文的学习,应充分运用教材中的名人名言、彩色插图,来分析重点、突破 难点,使学生在认知方面不断更新。另外,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加强对“说一说、辩一辩、记一 记、 读 一读” 等内容的训练,充分用好这些材料,积极组织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 观、价 值观,为今后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打下基础。2、运用
8、典型,加强学生的“谦让” 教育谦让给别人带来温暖,使自己增添快乐, 谦让能架起友谊的桥梁。 现在的学生在家里是“ 小皇帝” 、“小公主 ”,一家人围着他们转,从心理上他们有了绝对的优越感,以至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有好吃的要先吃、多吃,有好的玩具不肯 别人碰,要什么家长得给什么。从而养成了处处占优先的不良倾向。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运用心理疏导手法,对他们进 行心理健康教育。如教学讲谦让一课时,先巧 设悬念,导入新 课:“ 同学们,老 师给大家带来了两本非常有趣的故事书,谁想看?”大家都举起小手,都愿意看。老师说:“大家都要看,可是只有两本书,怎么办呢?”同学们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产生了较复杂的心态
9、。一个同学 举手说:“在家里肯定是我先看,可现在”该孩子说出了所有同学的心里 话,悬念的设置为教学作了心理的铺垫。3、榜样引路,加强学生“ 关心他人” 教育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尊敬长辈,关心他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应当继承和发扬。而当前绝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他 们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幸福成长。因此有些学生养成了任性、娇纵的 习气,在家里不懂得关心体贴父母,在学校不懂得尊重老师的劳动,不愿意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思品 课中,老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和身边的典型事例进行教育。教学我爱爸爸妈妈一课,课前先动员学生向父母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让学生知道自己成长中父母所给予的呵护,在心理上产生情感
10、基 础。上 课一开始,就 组织 学生听音乐、看图我的成长经历,学生在配乐录音播放中不由自主地把自己带入与主人公一起成长的情境中。教材的情感因素巧妙地融入学生的心田,产生了移情效应。接着指 导学生谈谈父子关系、母女关系、抚育自己的小故事。通 过 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产生父母爱我,我更应关心父母的心灵碰撞。从而建立起要爱父母的迫切愿望。为强化学生的道德行为,可由老师当堂采访, 请有关同学谈谈平时是如何关心父母的,满足部分孩子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使其他同学从中掌握关心父母的行为方式, 产生一种心理认同的教学效应。为强化关心同学的行为训练,老师根据班级曾出现过的事件编排个小品,由主要当事人出演。一向调皮
11、捣眉蛋的印海东同学,一改以往的活泼劲儿,双手捂着肚子趴在桌子上痛苦地呻吟,同学甲见了抿嘴笑笑后走开了,同学乙见了,走上前去用手摸摸印海东,也笑了。忽然印海东“哇” 的一声呕吐了。这时他周围的同学都连忙捂住鼻子,厌恶 地看着他老师出示幻灯,画外音:你生过病吗?有什么难受的感觉?此时希望得到别的什么?如果别人给你白眼,你会怎样?这一系列的问话犹如石块撞击着儿童的心,每个同学都在这种情境下进行心理换位思考,从而要关心他人的愿望油然而生,心理教育受到了奇效。4、设情境,加强学生的“ 挫折” 教育在人生旅途上不可能处处风平浪静,事事一帆风顺,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与挫折,我们应教育学生有良好的心态,正确
12、 对待困 难与挫折。当今,挫折教育受到了推崇,日本等国家就十分重视利用挫折教育来提高儿童的心理素质。到底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呢?空口说教式肯定不行,不会受到实质的效果。只有把学生安排到一定的情境中进行训练,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思品课堂教学可以精心安排和设计,为学生 创设特定的情境, 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以其复 杂的心理去体验,最终慢慢适 应,从而 锻炼儿童的意志品 质,增 强自信心,提高自我调节控制情绪及其行为的能力。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提高学生道德修养水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 、人生观是一个同步实施的立体工程。它对学生高尚品质、人格和情操的形成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智力发展。因此,加 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已成为新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和紧迫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