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再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新中国 60 年的历史,是一部不断进步的文明发展史。而生态文明由理念走向实践,正是我国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建国 60 年,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成为中国站在这一历史节点上令全世界瞩目的亮点。如果说新中国成立初期仍处于浓厚的农业文明之中,那么,从 1953 年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就开始逐步走上了工业化道路。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 30 年来,工业发展迅猛,经济得到腾飞。然而,在进入工业文明以后,人们虽然改造自然
2、的能力空前提高,通过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推动了物质文明的发展,但与此同时,由于发展方式粗放,付出了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党的十七大成为从发展工业文明转向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里程碑。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首次写入党的政治报告,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发展。由此,生态文明建设开始加快,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业革命大大加快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工业化不仅
3、创造出前所未有丰富的物质财富,也使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社会加速进步。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 30 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中国开始进入工业化发展的快车道。然而,工业化进程必须以大量的资源能源为支撑。我国人均资源不足,人均耕地、淡水、森林资源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 32、27.4和 12.8,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储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长期以来,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增加投资和物质投入,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增长很快,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日益突出。广东省深圳市,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30 年间,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现代化都市。到 2008 年,深圳在不足 2000 平方公
4、里的土地上,承载了超过1000 万人口和 7800 亿元 GDP。虽然每平方公里 GDP 产出达到 3.9 亿元,但是,资源和环境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河流等地表水污染比较严重,一些流经城区的河流中下游发黑发臭,水质劣于国家地表水类标准;环境空气质量受到机动车尾气和区域性污染传输等影响,酸雨和灰霾现象较为突出,灰霾天数逐年增加。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粗放型的工业发展模式未能从根本上改变,结构型污染仍较突出。深圳正处于由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转型阶段,经过不断的调整和优化,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例大幅增加,但早期引进的劳动密集型的“三来一补”企业数量仍占一定比重,这部分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
5、效益的产业产值不高,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竞争力不够强,但带来的污染影响却较大。此外,庞大的人口数量和经济总量,导致大量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深圳市节约能源和污染减排的压力非常巨大。工业化发展问题也让浙江省安吉县面临同样的困境。上世纪 90 年代以前,安吉的资源、环境没有得到很好利用,好山、好水、好环境没有产生好的经济效益,安吉成为全省 20 个贫困县之一。 90 年代以后,在乡镇企业大规模发展阶段,乡乡点火、村村冒烟的做法,使安吉发展了一大批低、小、散、乱的企业和家庭作坊。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当地美丽的西苕溪原本清澈见底的水变成了类、劣类,公路两边的青山都蒙上了灰尘,一个水资源丰富的县,
6、居然出现饮用水告急的状况,老百姓怨声载道。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传统工业文明的弊端日益显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环境压力继续加大,保护环境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关键问题。主动有效地破解这一难题,唯一正确选择就是大力建设生态文明。生态建设为生态文明打下良好基础建设生态文明是要建立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开展生态省市县建设的目的和本质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核心,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出发点,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人与自然
7、和谐,推动整个区域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因此,生态省市县建设是地方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具体体现和有效载体,是现阶段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模式。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环境优美乡镇及生态村的生态示范建设体系。全国已有海南等 14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生态省区市建设,有近 500 个县市开展了生态县市的创建工作。其中 11 个县市区被命名为国家生态县市区,629 个乡镇获得了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许多开展生态省市县建设的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城乡环境保护,提升公众的环境意识,改善人居环境和人民的
8、生活质量。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部分地区已初步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深圳市把各层次的生态创建和绿色系列创建作为生态市建设的基础。市政府成立了生态市创建领导小组,重点开展并形成“国家生态区” 、“生态工业园区”、“深圳市生态街道”、“ 绿色社区” 四大层次的生态创建活动。同时,启动了绿色机关、绿色企业、绿色家庭等十大系列“建我绿色家园 ”活动,与四大层次的生态创建互为补充。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生态创建工程不仅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而且极大提高了公众的环境意识,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成为深圳城市文化的特色组成部分。生态创建使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扎根基层
9、,以点带面推动了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各层次的生态创建和绿色系列创建,全市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全民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生态文明成为可持续发展重要方向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积极建设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确定为地区发展的重要方向,深圳和安吉等市县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深圳市发现,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深圳市正面临着可建设用地资源有限、资源能源短缺、环境承载力透支、人口压力巨大 4 个“难以为继”。为此,2008年,深圳市印发了深圳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纲领和 9 个配套实施方案,确定了 80 项生
10、态文明建设系列重点工程,明确以生态文明理念全面推动城市建设管理和发展,以生态文明标准和要求谋划城市功能布局、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优化城市资源管理、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作为深圳市的城市建设纲领。深圳市副市长吕锐锋表示,深圳与新加坡、香港等国际先进城市最大的差距本质上是生态文明的差距。深圳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内容,是按照生态文明的标准和要求,从科学谋划城市功能布局、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优化城市资源管理、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4 个方面入手,全力打造精品深圳、绿色深圳、集约深圳和人文深圳。生态文明指标建设促进规范化我国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将深刻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推进工农业生产、生活消费等向着有利
11、于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中央编译局当代所所长何增科认为,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城市化的过程,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口集中在城市生活,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理念和实践贯穿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保障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可持续性的关键,是促进城市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是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和基本内容,将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竞争力。一、充分认识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目标,强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加快建设
12、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提出明确要求。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体会议确定了力争新农村建设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的目标,省委、省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意见,强调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以加快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突出科学制定规划、加强住房建设、发展生态经济、加强环境整治、改善生活条件、完善公共服务、倡树文明新风等七大工作重点,在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上下更大的功夫。“十一五”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部署要求,实施了新农村建设“十大行动”
13、,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提升,城中村改造取得重大进展,小城镇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蔚然兴起。但也要看到,我市不少地方村容村貌还有待改观,农村文化生活还不够丰富,农业发展方式还较为粗放。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是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的实际步骤,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善农村民生的重点任务,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各级各部门要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农民群众的新期待,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的重要意义,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创建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二、总体要求、指导
14、原则和任务目标(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按照全省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和实施“乡村文明行动”的统一部署,结合济南实际,以统筹城乡发展“七大工程”为抓手,着重从加强环境整治、科学制定规划、突出“两大工程”、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活条件、完善公共服务、倡树文明新风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加强资源整合,完善政策措施,创新形式机制,努力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产业生态高效、环境优美宜居、生活文明健康的美好家园。(二)指导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着眼于顺
15、应农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从实际出发,凸显地域特色和人文风貌,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坚持党政主导,农民主体。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有关各部门单位分工负责,突出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重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尊重农民意愿,做好群众工作,严防强拆强建,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坚持统筹规划,协调推进。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结合,统筹推进产业发展、社区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整合各方面的力量,有重点、有步骤地集中实施。(三)任务目标1.力争短期内,使全市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有一个大的改善,初步实现
16、城乡环卫一体化。年内完成省里分配的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任务,城中村改造步伐明显加快,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区内的村庄全部启动农房建设。2.到 2015 年,全市有相当数量的乡村达到生态文明标准,其中新型农村社区、历史文化名村及生态特色村全部达到生态文明标准,经济发达市(区)基本完成建设任务;南部山区建成 2 个以上“旅游综合体”,其他“旅游综合体”要尽早完成修建性详细规划,并压茬启动,全部实施;重点城镇中有 1 个提升为在省内有较大影响的强镇,3个成为在市内有较大影响的强镇。3.到 2020 年,南部山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成效更加明显,以生态旅游为主导的绿色产业更加发达;所有乡镇驻地村和
17、60%以上的中心村达到生态文明标准,其他村半数左右达到生态文明标准,农村环境面貌更加整洁,生态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村风民俗更加文明。4.到 2025 年,全市农村基本实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目标。三、工作重点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要全面准确地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搞好与统筹城乡发展“七大工程”等已有工作部署的衔接配合,进一步突出重点,统筹推进。(一)加强环境整治。村容整洁是对生态文明乡村最基本的要求,推进环卫下乡是乡村文明创建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把垃圾清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环节,集中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全面排查各类垃圾死角,重
18、点对进出村道路、房前屋后、沟渠河道、田间地头等区域的垃圾死角进行清理,确保今年底全市农村环境卫生有较大改善,力争尽早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探索低成本、可持续的农村垃圾、污水处理机制,引导农民对垃圾进行分类,逐步实现垃圾集中处理,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建立完善“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添置垃圾桶等环卫设施,合理设置垃圾收集点,加快转运站建设,搞好收集车辆采购与管理。切实完善村庄排水设施,搞好农村河道、沟渠、坑塘综合治理。对养殖场、厕所产生的污水,积极采取沼气池、氧化池等适当方式集中处理。加快生态农业与农村新能源示范县(市)区、乡镇建设。健全完善城乡环境整治运
19、行机制,实现城乡环境整治的长效化和制度化。(二)科学制定规划。一是抓紧编制、修订村庄规划,努力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充分体现生态文明理念,充分考虑人口增减、经济条件、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宜合则合、宜分则分,宜楼则楼、宜房则房,进一步优化村庄空间布局,明确保留和迁并的村庄,确定中心村和新型农村社区的数量和规模。加强对历史文化名村和生态特色村的保护、建设和提升工作。对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拟发掘建成历史文化名村的保留村庄,由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提出申请,并按相关程序进行论证、报批。对具有一定生态基础条件、拟整治建成生态特色村的保留村庄,由所在地县(市
20、)区人民政府负责审定。积极稳妥地推进村庄整合,以各县(市)区为主体,切实加大对小型村、自然村、偏远村的迁并力度,以土地利用率低、空心化明显、破旧房屋比较集中的村为突破口,搞好中心村和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二是高标准规划设计“旅游综合体”和重点提升城镇。编制南部山区旅游专项规划,明确“旅游综合体”的布局和定位,加强重点城镇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确保年内全市 2 个率先启动“旅游综合体”和 4 个重点提升城镇的工程项目尽快启动并形成实物工作量。三是搞好相关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引领调控作用。按照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新要求,进一步搞好镇村体系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
21、规划等规划的衔接,做到长远规划、统一规划、精细规划。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可以分步实施,一时办不到的,留足发展空间。强化规划管理,县(市)区、乡镇要全面加强规划实施的督导检查。(三)突出“两大工程”。坚持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积极推进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突出抓好山区生态建设和重点城镇提升“两大工程”。一是山区生态建设工程。围绕保护生态、富民惠民基本目标,实施“减人、兴业”两大战略,以生态休闲旅游产业为主导,以“旅游综合体”建设为突破口,实行山、水、路、景、商、娱、居统一规划,使游览区、产业区、新社区和谐布局,逐步将南部山区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绿色产业
22、兴旺、人民生活安康的生态功能区和兼具丰富文化内涵、独特山水景观的休闲宜居旅游区。严格控制南部山区人口总量和分布,加强政策引导和调控,促进人口按规划向新型居住区集中,加大有序外迁力度。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南部山区的生态优势和资源禀赋,加快构建以生态休闲旅游产业为主导、山区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相辅助的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振兴协调发展。二是重点城镇提升工程。按照统筹规划、完善功能、凸显特色的要求,实施“兴业、聚人”两大战略,健全产业支撑体系,增强公共服务功能,提升城镇聚集带动能力,实现以城带乡一体化发展。把培育壮大城镇产业体系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来抓,以优势产业为基础,以重大项
23、目为龙头,规划建设一批符合国家政策和城乡规划的产业园区,推动清洁生产、集群发展,促进城镇提升与产业兴旺良性互动。对“两大工程”内的新型农村社区,本着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尊重农村风俗习惯、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促进农村产业调整的原则,参照城市社区标准,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周边环境整治,同步配备水电、硬化道路、设置路灯,敷设排水管线或沟渠,进行绿化美化,有条件的配备管道供气、集中供热设施,综合配置科教文卫、治安、社保等资源,让广大农民群众生活更舒适、更便利。(四)发展生态经济。与实施产业体系振兴工程结合起来,重点突出蔬菜、畜牧、林果花卉、种苗等四大产业,构建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发
24、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高效农业,积极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严格控制农药、化肥、添加剂等的使用,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着重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促进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大力实施加快农民增收工程,采取综合措施,千方百计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在产区布局,兴办低耗、低排的乡村工业和服务业,发展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推动城乡产业融合,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民充分就业,增加
25、农民工资性收入。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房建设,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充分利用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带来的机遇,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以生活方式更新促进生产方式转变,加快形成农民多元化增收长效机制。(五)改善生活条件。与实施基础设施强化工程结合起来,提高村村通标准,抓好管理和养护工作,使各项惠民工程发挥持久效用。抓好农村公路改造保通,加快农村道路由“村村通”向网络化发展,使村庄基本实现“四通五化”(通水、通电、通路、通宽带网,实现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逐步实现城乡供水网络化、一体化,提高水质,确保农村饮水安全。抓好农村电网改造。加快
26、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步伐,搞好造林绿化。加快燃气管网和配套设施向农村延伸。全面启动中小河流治理,突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着力推进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完善农村防灾减灾体系。研究开发和推广适合农业、农村、农民使用的先进适用技术、设备、设施,用现代科技支撑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六)完善公共服务。与实施新型社保覆盖工程结合起来,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基本医疗养老保障水平。健全完善农村低保和五保供养制度,加快构筑城乡一体、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阳光民生救助体系。实施学前教育普惠工程,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所有农村社区
27、达到有“两委”办公场所、有综合服务中心、有卫生室、有计划生育工作阵地、有综治办、有警务室、有文体活动场所、有便民超市和服务业发展小区、有专业合作组织和志愿者服务队伍。其他村庄达到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化。发挥乡镇事业站所和供销社作用,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七)倡树文明新风。积极实施“乡村文明行动”,全面搞好乡村文明创建工程,努力用文化知识、典型示范、文明创建和乡规民约引导人,教育农民群众养成生态文明的生产生活生育方式。以村风、民俗、习惯为重点,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形成文明进步向上的新风尚。以关爱、互助、诚信为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培育和睦友善的新关系。以科学、卫生、健康为重点,广泛开
28、展科学知识普及活动,建设科学文明健康的新生活。以守法、有序、安全为重点,广泛开展平安村庄建设,营造安全稳定的新秩序。以服务、设施、阵地为重点,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多样、便民、共享的乡村特色文化服务新体系。四、政策措施(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十二五”时期,市财政对 2 个率先启动“旅游综合体”和 4 个重点提升城镇继续给予支持,今年安排5000 万元,并逐年增加。县、乡两级财政要努力增加新农村建设投入,按要求搞好资金配套。加大对南部山区基层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对基层政府基本运转经费缺口部分,由市、区两级给予补助。(二)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政策。市国土资源部门要按照市委
29、、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及时保障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用地需求,并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先申报实施 2 个率先启动“旅游综合体”和 4 个重点提升城镇范围内的增减挂钩试点项目。鉴于南部山区农民宅基地面积偏小、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总量偏少、农民收入偏低、建设成本较高等原因,适当提高从南部山区调剂到市区的挂钩节余指标有偿调剂费,以体现对南部山区保护发展的支持。由市国土资源局在认真测算的基础上,提出具体数额报市政府研究确定。(三)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发挥现有市级投融资平台的功能,充分利用市政府已与省农发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有利条件,以“旅游综合体”、小城镇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节余的挂钩土地指标收益质押融资,确保农房
30、建设启动资金需求。同时,放大小城镇建设和水利建设资金,力争重大工程项目早日建成,提前受益。各县(市)区要主动与市级投融资平台对接,争取设立子项目,多元化融集资金,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四)鼓励扶持产业发展。建立南部山区生态补偿机制,落实南部山区退耕还林补贴、荒山绿化开发等政策,鼓励林果苗木花卉、森林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积极搞好招商引资,引导城市企业向重点城镇进行产业转移和项目拓展。深化农村土地、产权、投融资等各项改革,创新农村经营体制。组织各驻济商业银行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项目对接,发挥好农信社、邮政储蓄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支农惠农的优势,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设立涉农担
31、保公司或与现有担保公司开展合作,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多资金支持。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完善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综合经营服务和农业生产系列化经营服务方面的作用。(五)促进项目区农民培训转移。一是帮助南部山区“旅游综合体”项目区内农民有序外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将“旅游综合体”项目区内愿意转移就业的农民逐一进行登记,优先安排职业技能培训,并积极推荐就业;林业、水利、交通、环卫等部门要通过购买护林员、水库巡查员、道路养护员、保洁员等公益岗位,多渠道安置就业;市住房保障管理局要借鉴外地先进做法,尽快提出将 2 个率先启动“旅游综合体”项目区
32、内、在中心城区有稳定收入来源并已退出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农民工家庭纳入住房保障范围的具体办法,报市政府研究确定。二是加大农村人口向重点提升城镇居民集聚转化力度。各县(市)将已在城镇稳定就业并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及其家属,全部纳入城镇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范围。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区内,自愿退出宅基地使用权进入城镇落户的农民,按退出合法宅基地面积和挂钩节余指标有偿调剂费标准给予适当补偿。各县(市)区政府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具体补偿标准和实施细则。对迁入城镇的农民长期保留农村承包地、林地受益权,5 年内继续按农村户口享受计划生育有关奖励政策。(六)开展扩权强镇试点。2 个率先
33、启动“旅游综合体”和 4 个重点提升城镇相关县(市)区,要将“旅游综合体”所在地镇(街道)和重点提升城镇作为扩权强镇试点镇,依法赋予其在投资审批、工商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权限。在试点镇范围内收取的规费和土地出让收入,地方留成部分向试点镇倾斜。通过试点,积极破解试点镇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他们在区域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加快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创造有利条件。(七)加强资源整合。各级各部门要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统筹使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各计其功”的原则,加强对涉农政策、资金、项目的整合,集中进行投入,集中连片建设。
34、市直部门尤其是市统筹委成员单位要按照市统筹委确定的项目、投向和重点,做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到哪里,相关部门的政策、项目、资金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市统筹委办公室要加强对资源整合工作的调度,加大涉农资金使用情况公开力度。五、加强对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明确落实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定期分析形势,研究解决问题,卓有成效地推进。县(市)区要强化责任,加强指导,制定规划,明确建设重点,搞好统筹协调,科学安排进度,强化督促检查,确保工作健康、有序、顺利进行。乡镇要广泛宣传发动,具体指导帮扶,精心组织实施。村级要认真制定具体方案,组织
35、群众搞好各项建设任务的落实。县(市)区、乡镇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农村工作上,更加重视和支持村“两委”发挥作用。各部门单位要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参与配合,通力搞好协作。要建立健全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目标责任制,把这项工作纳入科学发展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二)搞好组织协调。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由市统筹委负责组织实施,市统筹办负责综合协调,市统筹委及其办公室在原有成员单位的基础上增加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相关部门。市统筹委各副主任实行领导分工负责制,及时研究解决建设中的难题,深入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市统筹办要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制
36、定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标准和检查验收办法,搞好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进度调度。市有关部门要在市统筹委指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具体抓好各项分解任务的落实。各县(市)区要参照市里做法,成立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委员会,加强指导协调,推动任务完成。(三)实施分类推进。根据农村地域特点、生态环境、经济条件和发展水平,将全市农村分为三种类型,实施分类推进。第一类,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村,包括城中村、城边村、乡镇驻地村、中心村、大企业周边村、经济强村、土地综合整治示范区范围内的村庄等。主要任务是,参照城市社区标准进行规划建设,逐步建成公共设施配套、服务功能完善、社会管理科学、人口集中居住、土地集约利用、经济集聚发展的新型农
37、村社区,率先达到生态文明乡村要求,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第二类,历史文化名村、生态特色村。主要任务是,围绕彰显人文风貌、提升生态优势,高标准制定规划,加大投入力度,以村容村貌整治为切入点,切实搞好村庄建设,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生态文明升级。第三类,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薄弱或经济条件落后的村。主要任务是,从多方面加强帮扶,启动激活内力,发展富民产业,突出治理脏乱差,力争较短时间内村容村貌有较大改观。(四)广泛动员参与。落实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在尊重农民意愿、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组织发动农民群众自觉筹资投劳,主动参与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深入开展城乡携手共建
38、、“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等活动,组织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与乡村结对帮扶。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的作用,动员各界力量支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五)建立激励机制。建立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督查考核机制,将其纳入全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考核奖励的重要内容,研究制定可行的考核奖励办法,坚持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日常检查与年终考核相结合、专家考评与群众评议相结合,对工作抓得紧、成效明显的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到位、推进慢、成效不明显的通报批评。加强对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资金的监管和审计,加强对有关工程项目和设备质量的监管,让农民群众参与监督。市、县、乡都要确定一批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示范村,每年对生态文明乡村
39、进行一次集中验收,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对工作先进单位进行表彰。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专项评选表彰,要以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标准为前置条件,提倡各类考核评比联合进行,部门单项考核评比应统筹兼顾,注意征求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等相关部门的意见。认真做好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舆论宣传工作,大力宣传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参与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浓厚氛围。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意义重大,任务繁重。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境界,奋发有为、科学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打造实力济南、魅力济南、宜居济南努力奋斗。生态文明不
40、仅是一种既要生态又要生存的文明形态,而且是一种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下生活得更舒适、更幸福的文明形态。因此,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应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近年来,安庄镇先后投入资金AAA 万元,实施社区建设、道路硬化、劳动就业培训、新农合、新农保、校舍改造等民生工程。镇驻地小城镇建设、河道整治、广场美化,让农民群众过上了城市人的生活。脏乱差现象不断反弹,成了农村的顽症;农村干部群众参加创建活动的积极性、自觉性不高:资金保障不理想,创建资金短缺问题仍比较突出。由于各村情况各异,文明生态村的建设不可能齐头并进。为此,乡党委在创建活动中确立了A 因村制宜,分类指导A 的总思路。充分考虑各村经济发展
41、不平衡的实际,按照A 择优示范先行A 的原则,选好创建工作的示范点。首先确定了A 群众基础好,经济基础好,干部条件好A 的三官庙村、西双城村为全乡的第一转自AAAAAAAA批试点村。同时,也对全乡其他村的建设步骤进行了统一规划,即:AA 年三官庙、西双城两个村为试点,建设高标准示范村,AA年老辛庄、大柳树、崔家庄、东双城、杨家庄五个村紧随其后,加快创建进程。AAA 年到AAA 年为整体推进、逐步提高阶段,即 个村全部普及生态村建设AAA、AAA 年分别完成 A个精品村建设,AAA 年完成最后个村的精品村建设。二主要措施:、加强领导,建立工作机制。乡、村两级要把文明生态村建设工作作为农村奔小康和
42、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摆上议事日程,落实工作责任,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紧抓好。明确分工,并落实乡主要领导和驻村干部的具体职责,认真落实创建联系点制度,抓好各自创建联系点的创建工作。形成A 一级抓一级、级级有人抓、上下联动、层层抓落实A 的工作格局。、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发动工作,提高农民群众对文明生态村意义的认识,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各种创建活动,并在创建过程中,紧紧依靠农民群众,使广大农民群众在文明生态村建设中发挥主人翁的作用,克服A 等、靠、要A 思想,自己动手,艰苦奋斗,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典型示范,全面推进。在全面开花的基础上,抓好高标准精品村创建工作
43、,在提高创建档次和水平上下功夫。、建立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投入。采取A 几个一点A 即市政府拨一点,乡政府出一点,社会筹集一点,群众投工投劳解决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集资金投入文明生态村的建设。建议市政府从财政适量增加资金支持。A、加强监督,严格考核。将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纳入对农村干部和驻村机关干部的短期目标和年终考核,并与本人经济利益挂钩。并与各村干部签订了创建责任状,承诺凡按时、按要求完成创建工作的村,乡政府一次性给予村干转自AAAAAAAA部适当的奖金,同时并在年终目标考核中加大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的分数比重。三意见和建议:创建文明生态村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长期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
44、程,为了确保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长期坚持并取得成效,应建立起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长效机制。一是目标考核机制。各乡镇由书记挂帅,成立文明生态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配备专人抓创建。各自然村成立创建工作小组,具体组织群众开展创建。并把文明生态村建设工作列入年度考核目标之一,与经济工作一起检查、表彰、奖罚。二是齐抓共建机制。明确各单位的联系点和共建责任,明确农村专项资金的使用方法。共建单位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给予支持,单位主要负责人要经常过问共建点的创建工作,及时帮助解决存在问题,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支持创建工作。在农村专项资金使用方面,将改水改厕、沼气池、民房改造、乡村道路、农网改造等建设资金的使用和文明
45、生态村建设资金进行整合,形成合力,发挥最大最好的效能。三是建管结合机制。主要解决建成后巩固提高问题。抓好文明生态村的巩固提高,有利于克服A 小富即安A 和A 大功告成A 思想,更有利于起到示范辐射作用。对于已建成的文明生态村,教育引导群众继续完善、巩固提高。制订各种管理制度,落实管理措施,大事有人管,小事有人抓,促使文明生态村管理规范化。每个创建村庄都制订了保洁制度,成立保洁队伍,并配有专职的保洁员负责打扫村庄、定期处理垃圾,实行家禽家畜圈养,严禁砍伐树木,做到居家清洁整齐。生态文明建设首要难题就是经费匮乏,但由于农村环保法律法规政策不完善、各级政府还没有把农村环保工作摆上重要议程、农村城镇化
46、发展过程中缺乏环保规划、城市工业污染转移、农业生产过程中缺乏对农民进行必要的环保知识培训等原因,致使农村生活环境日趋恶化、农业及其生产环境污染严重,并进而影响到食品安全问题。当前乡镇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和难点AAAA(一)部分乡镇领导思想认识还不到位。当前,政府对官员的政绩考核仍然以AA 增长为依据,导致部分乡镇领导重经济发展,轻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难以转变,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不能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A 发展才是硬道理A错误地理解为A 增长率才是硬道理A ,片面的追求AA 增长速度,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与可持续发展之路背道而驰。AAAA(二)乡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基础设
47、施状况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制约着社会生产力的综合水平、生产的发展程度和人们消费的现实程度,还直接反映着社会的文明程度。与宁波市经济发展速度相比,乡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主要表现在:AAAA、规划问题:乡镇发展初期由于缺乏规划指引,导致建设无序开展,给当前发展带来诸多环境问题,如雨污分流、污水管网铺设难度大等。AAAA、污水问题:截止到 AA年底,全市还没有一个乡镇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活污水处理厂;村庄生活污水处理几乎还是空白(A 个行政村仅有个试点) ,大量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农村溪流河道,成为农村生态环境最大的污染源之一。AAAA、卫生厕所问题:卫生厕所改造过程中普遍存在三格式
48、化粪池建设标准不够,导致废水渗排或不能进行合理处置,影响到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质量。AAAA、生活垃圾问题:农村生活垃圾A 村收集A 镇清运A 县填埋(或焚烧)A 处理网络还存在覆盖面、配套设施及规范管理等方面问题,致使垃圾直接向河道倾倒的现象还时有发生。AAAAA、工业污染问题:乡镇企业存在技术含量低、规模小、生产工艺落后,管理水平较低等具体问题,由此滋生了少数企业存在偷排、漏排等违法排污行为,给区域生态环境带来沉重压力。AAAA(三)乡镇环保队伍亟待组建和完善。随着宁波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大规模撤乡并镇之后,乡镇的环保监管和生态建设任务日益加重,而宁波市到目前为止仅慈溪市设立了乡镇监察中
49、队,绝大多数县(市) 、区还没有成立乡镇环保队伍,没有专职的环保工作人员,致使很多工作到县级一下就难以推动,生态建设工作明显滞后。同时,在乡镇环保队伍中,无论是专职的或兼职的工作人员中还存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学历不高、缺乏专业人才等问题,因此,加强乡镇环保工作人员的素质培训,组织开展环保知识培训,配备相应环保器材等工作也亟待完善。AAAA(四)乡镇生态建设经费不足。开展生态建设工作是为了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生态建设涉及的建设内容以基础设施建设核心,而基础设施具有基础性与共享性,初期投资巨大、回收期长等特征。近年来,宁波市各级政府对基础设施的财政性投资在绝对量上一直保持着增长的态势,但这一增长速度远远比不上基础设施建设总额的增长速度,由此导致财政资金难以满足生态建设的需要。AAAA(五)乡镇生态建设宣传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乡镇建设前期缺乏规划引导,部分基础设施没有按实际要求进行建设,如污水管网铺设、绿化带及卫生厕所建设等,此类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属于还旧帐性质,势必影响到部分居民的个人利益,这就要求乡镇政府宣传部门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宣传力度,调动居民参与、支持乡镇生态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