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4 ,大小:177.55KB ,
资源ID:2735150      下载积分:2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273515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道德经对当代大学生的应对启示.doc)为本站会员(dzzj200808)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道德经对当代大学生的应对启示.doc

1、道德经对当代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应对方式的启示 周 节摘要: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与西方现代文化冲击下的中国当代大学生来说,培养自身良好的认知和归因风格,树立合理的信念,有利于更好的适应现代生活的快节奏,高压力,大污染背景。使心理应激控制在“良性应激”(eustress)的范围内,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提高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的应对和适应能力,并为维持正常活动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在这样一个无比喧嚣,却也无比深切感受着虚无,孤独,敬意沦丧的世界上, 道德经中老子的智慧所表现出的思辩特征与对自然规律的尊重无疑为我们开启了一扇万古常青的智慧天窗。关键词:大学生 道德经 应激 应对 一、引言:

2、由于现代交通,通讯的高度发达,经济,文化,科学及教育交流的进一步扩大和深入,全球经济逐渐趋于一体化。联合国前任秘书长加利在 1992 年联合国日致词时曾说过“第一个真正的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了。 ”安南在千年报告中曾指出“进入 21 世纪之际,全球化正改变着世界” 。最近 20 年,中国驶入现代化的快车道,中国社会变化太快,社会变迁太迅速,许多现象和事实稍纵即逝。大多数的新闻报道都指出,我们正适逢这样一个时代:美国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中国是这个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因此,从整个大的国际环境来看,可以说,美国和中国拥有着当今世界最为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关系。但是中国作为欠发达国家,带着自身的许多

3、劣势(贫富差距,各种残缺的社会体制,廉价的劳动水平,不均等的教育资源.)虽并列却不平等的站在众多发达国家身边。面对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和扑面而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当代大学生受到了更多的挑战他们的价值观受到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呈现某种后现代特征的青年价值观的影响,传统价值观忽然现代价值观相互碰撞,这将会共生并存还是此消彼长?这值得我们警醒。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困惑,不妨用道德经中的朴素归真思想来调节。据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桑志芹教授分析,我国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问题、对新环境的适应问题、对学习的承受力、对挫折的承受力、性的问题、生活中的情绪化程度等等,

4、这些大都是青春期人群所常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属于“成长的烦恼” 。但由于大学生文化层次较高,自我关注和人生目标的定位较高,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普遍高于全国青年组。桑教授从南京大学多年来的统计分析得出结论,认为17左右的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在此我们主要展示的是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比较突出的一些现象。二、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突出现象及分析1. 现象例举1.1 逃课现象盛行所谓逃课,指的是没有履行请假手续有课不上的行为。注释 近几年来,大学生逃课现象已一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大众传媒、教育界和学术界中已成为一大热点问题。经常听到这样的笑话:大学里只有两种课程,一种是“必逃课” ,一种是“选

5、逃课” ;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校园里甚至还流行这样的“箴言”:没有挂过科的学生不是完整的学生;没有逃过课的大学生不是阵真正的大学生。为了相应国家教育部号召,各大高校急剧扩招,以奠定中国现代化稳实的人才基础为即时目标,最终的素质理想却在瓶颈期中举步维艰。大学生享受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后的自由。他们依照自身的、外部的、稳定的、不稳定的各种因素安排着自己的逃课计划。根据表象我们将逃课划分为两类:显性逃课-呈现直观的人数稀少现象。隐性逃课-人在而形不在,人虽在教室中,却不听授课内容,低头做自己的事,表情麻木,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注释(以上数据来自人民网)武汉科技大学在对该校某学院的调查结果表明,

6、该院有过逃课经历的学生约占该学院总人数的 72%,在这些逃课者中经常逃课的人占到了 18%,甚至有部分学生一两个月难得上几次课。再看看我们周围的逃课现象,无须任何数据来证明,逃课现象表现出了的严重性、普遍性,并且日趋呈“合理化” 。 、(数据来自当代大学生问题报告 )从调查回执的结果与当代大学生问题报告中的逃课后行为表现相似,大学生们都在逃课的中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满足。为避免我们取样面小而带来的不严谨,我们在研究中引用了当代大学生问题报告的调查数据。1.1.2 从以上事实我们可以看出现象的两个特点:多元化-从大学生群体的层面上来看,每个个体逃课后行为是不同的;从同一个大学生不同时间,不同情绪状

7、况下所进行的逃课后行为也是不同的。分化-个体的千差万别,每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追求不尽相同,反映在逃课这个事件上,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两类价值观:一种是“逃课不逃学” ;另一种是“逃课又逃学” 。对待前一种观念,普遍认为大学生是成年人了,他们有足够的理智思考自身的需求,实现个人的发展,因此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与更大的空间参与社会实践,这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悖,但却有相同的教学目的。1.1.3 逃课现象从个别行为变成了众多学生的行为。这种社会性现象一旦形成,究其原因,我们就不能再单一片面的从问题主体进行考虑。结合各方面的启示,我们将逃课的主要原因分为三类:学生自身原因、教师因素、教学管理问题。1:从学生

8、自身方面的角度来看,一些刚进入大学生活的大学生把大学生活想象得过于美好,而进校后的情况不如人意,一部分人由此由转为失望,抱怨环境,产生厌学情绪。另异类学生我们可以将之成为功利型,他们知道要满足社会的要求,在竞争中胜利必须依靠务实,他们重视现实,利用时间钻研今后对自己有实在利益的事,因此逃掉一些在他们看来脱离实际,知识性滞后的课程,以为自己的未来做更好的打算。还有一类从众的学生,他们逃课也许不是发自自身的某些需求或考虑。看到别人逃,自己也逃,带有极高的盲目性。 2:从教师和课堂本身这方面来看,也确实有不可忽视的问题。至少在我们访问的同学当中,谈到逃课,必谈自己对课堂或老师的不满,失望概括起来有四

9、点:教师授课水平,授课设置的有益性,课程安排的合理性,授课方式的先进性。3:在从教学管理来看,学风欠佳和教育管理一直也是同学砖空子逃课的因素。1.1.4 我们在始终贯彻这么一个观点:当一个问题由个别现象转化为社会事实,就一定有深层次的原因-相对与时常经济制度而言相对处于滞后和不完善的现行教育制度,导致了作为一种“社会事实”的学生逃课现象。一旦一种现象成为“社会事实 ”,反过来就会影响教育制度的重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些逃课不逃学的学生目前正在自学的默写与市场经济需求相一致的知识和技能,在不远的将来,有可能成为未来大多数学生的必修课程而走进课堂。想要真正解决大学生逃课问题,我们应该从根本出发,

10、致力于采取治本措施(教育体制与实际需要相联系,知识内容和传授方式更新,教师水平要提高)对大学生的要求则是,明确自己的理想与需求,通过各种积极有效的方式实现自我发展。这些最终都是建立在良好的心态上。当代大学生应通过对全社会、全世界的认识,明确自我的实现途径,批积极向上、立志、冷静、朴素、姿势的人生观世界观。调整或克服自恋、冷漠、消沉、堕落,浮躁的心理状态,走出焦虑与空虚的阴影。 1.2 关于奢侈和浪费1.2.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社会的消费水平逐渐提高,人们的消费价值观念也随之改变, “节衣缩食”的传统消费观念被抛弃, “能挣会花”的消费观念得到了人们较大的认同,这种风气影响到了大学生群

11、体。大学生群体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在五光十色充满诱惑的消费市场下产生了一些误解,他们认为传统的勤俭观念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用他们的话说就是“过时”了,因而他们认同贪图享乐,不懂得节俭,甚至仰慕任意挥霍浪费行为。事例 1:清华大学一个名叫周俊的大学生常常以学校交费为由不断骗取父母的钱,从贫困且生活艰辛的父母身上“榨取”钱财,父母为满足孩子高消费的大学生活费甚至卖血,而他却用这些血汗钱实现与有钱人一样奢侈大方的面子工程,这种物质欲的狂升导致他负债累累还影响了学习,生活。虽然这只是少数无法正视贫困,无法勇敢走自己的路的非理智心理,但不饿可否认的是,经济条件上的差距让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心中似乎有只

12、吞噬心灵的小虫子,无时无刻不在侵犯着他们敏感及脆弱的自尊。当代大学生单纯的成长经历形成单薄的世界观,人生观,以至于很难经受住物质主义的诱惑。当代价值观已经向传统价值观发出挑战,而不谙世事的大学生们便在经济基础这个后台上出现了心高气傲与垂头丧气的瞬息万变1.2.2 产生的原因1.2.2.1 时代背景纠其原因还得从上几代人说起。美国社会学家将不同时代出生成长的一代代人加上特殊的称谓, “战后的一代” 、 “跨掉的一代” 、 “X-代人” “迷茫的一代”。我国社会学家则从新中国建立开始,划分了五代人,今天的大学生是“70 年代到 80 年代中后期出生的一代人” (第五代)中较年轻的一部分群体,自懂事

13、起就处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浪潮中,对传统的束缚思想没有太多的记忆,这把他们和第三代,第四代人划分开来。21 世纪是个多元文化大交流的世纪,文化碰撞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新的思想疯狂涌入,文化更新、经济进步如此只迅速,人们看到的是新鲜的变换色彩,感到社会的强大生命活力。在这中社会环境中成长的第五代,他们思想开放,乐与尝试新生事物,东西方思想在这个时代中进入融合期,强烈的自我感官形成他们独有的时代新人类特征。当今大学生的父母一辈大都属于第三代人,混乱不堪的文革时期,正是他们求学的年龄。在这十年间他们最大的遗憾是耽搁了学业,这使他们对知识形成强烈的饥渴。人的补偿心理使他们这一代得不到的东西要在

14、下一代身上实现。他们把很大的希望放在他们孩子身上,一方面,他们对孩子施以严格的智力教育;另一方面他们自己勒紧裤带过日子,而给孩子创造最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对他们给以无微不至的照顾。这一带人又被称为是“抱大的一代” “肤浅的一代 ”“ 享受的一代” 1.2.2.2 西方文化的冲击: 消费主义:20 世纪 60 年代,消费主义从美国扩展到西欧和日本及北欧的德国,英国和法国也加入进来。而今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盲目地崇信这种生活方式。消费主义统治着全球。中国开放了自己的思想,在接受西方文化传播时,消费主义也侵入经济复苏后的中国。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物质丰富,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一改过去计划经济时期抑

15、制消费的保守观念。西方的消费主义,顾名思义就是提高物质消费,动机是在较高经济水平上寻求高物质体验。一开始这种思想开放,积极,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但消费主义至上的观点却激发了人们过分的物质欲,脱离了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实际收入水平,在世界各地也包括我国表现出大胆消费,追求质量的享受性消费,相继伴有相互无休止的攀化,追求奢靡生活。这是盲目的。生活中社会中的当代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他们不仅在思想上接纳它,而且付之于行动。消费主义思潮的消极影响已在当代大学生身上体现出来了。形式多种多样,散布在学习,生活的各个角落:贫富虚荣,盲目攀比,追求名牌。这些人在满足膨胀欲望时少有考虑自己的经济状

16、况,结果使自己负债累累,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如此恶性循环。还加重了自己的思想负担,影响大学生学习上的进取,更有甚者可能造成浮躁,抑郁,空虚等 享乐主义 在充斥着思想与现实相矛盾的现代社会中,享乐主义确实有明显的一面性。同消费主义一样,遵循“存在即合理“这一规律,享乐主义产生于现代人对新时代的无奈中。从”重物“到”重人“,享乐主义从人本主义出发,肯定现实生活,歌颂世俗的享乐,用人的现实利益需要反对虚无缥缈的”天国“, ”上帝“。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享乐主义的虚伪面逐渐暴露出来。它最终走向了这个核心:人生的目的就是寻找快乐。彻底地享乐明显是过于偏激的观点,而历史证明了任何极端,偏激的事物都会暴露出极

17、大的弊端。追求享乐成了那一代年轻人的特点。以享乐主义为核心的西方青年消费主义信奉一切都是为了消费和享乐。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社会各方面的剧烈变革,强烈冲击着每一个人,每新的一天都是物质生活更丰裕的一天,因此在青年中形成了及时享乐的观念。一部分大学生表现出对功课敷衍了事,对名著不感兴趣。在大学中有一群庞大的人构建:了赚钱与享乐的庸俗生活态度。要使冲动,浮躁的价值观更趋于理性,成熟,大学生必需更清醒的自知因其尚未实际创造财富,就应该学会珍惜别人劳动换来的财富,节俭在新时代已脱离“新三年,旧三年,逢缝补补又三年“的压抑观念,并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内涵。1.3 人际关系卡耐基曾说:人们事业的成功

18、70%取决于交往,30%取决于自己的勤奋。人与自然界的大多数动物一样,都是群体生活,这样的生活就少不了人类交往。论语中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钟子期与伯牙是“高山流水,心心相印“,李白也为好友汪伦作下“桃花流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肺腑诗句。只有与人交往,人与人之间才能结合成某些社会关系,大学生在发展知识,探索人生的进程中,离不开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能给大学生创造温馨舒适自然的成长 环境。对学习和生活大有裨益。在现代社会,信息和时间是人第二生命,人际交往也必然应该跨越语言,文化的 障碍得到充分的拓充。若是说过去的人际交往是情感的重要依托,那么现今的人际交往已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

19、部分,因为竞争与合作无所不在。而在虚无,冷漠的面具下,许多大学生对自身的人际关系均有不同程度的不满现代式的冷漠与漫不经心,交友的功利化因素正是造成不满的罪魁祸首。我国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问题,对新环境的适应问题,对学习的承受力,对挫折的承受力,性的问题。生活的情绪化程度等等,人际关系居第一。这是由于大学生文化层次高,自我关注和人生目标的定位也较高。过分地以自我为中心或是要求自我总要优于别人,常导致嫉妒周围的人取得的赞赏和成就,很难做到与人分享快乐,不易正确对待自我提高的问题,这是过分好强的后果。2.心理特征“空虚,作为文明和目的的手段,表明了所谓的现代性。在虚无中我们看

20、到一种绝对的威胁,一种否定的力量,一种时代致命的象征极其悲惨的结局。 ”注释3我们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充满各种不确定现象的时代中,虚无声息的在城市中蔓延,伴随着各色的日常生活。在鲁宾逊漂流记中有写:鲁宾逊一个人来到无人岛,当发现这个岛中只有他一人时,他奔跑着狂奔吼叫,虽然没有被大海淹没,但却被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淹没了,面对这孤独寂寞,他产生的恐惧远超于面对死亡时的恐惧,就是这种被世界遗忘的失落绝望感。而这,现在也同样出现在当代大学生空虚的心中,意识空泛,知识疏远,理想破灭,忧虑降临,各种物质享受并没有给年轻人呆板、单调的精神生活注入激情或者兴趣,即便有些人在表面上宽容、忍让,然而事实却是如此,不

21、坚定及挫败感越是强烈。是的,焦虑、自恋、浮躁、虚荣、好胜人们总是用这些词描述“进化”失败的大学生中的一部分。显然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都是本研究组在上文中提到的几种问题主体在遇到事件,不能正确应对时所寻求的逃避做法。“个体们在寻求着一种情感的游离以便保护自己免遭情感的侵犯”到处都充斥着各式各样的交友俱乐部、自我介绍的告示,网络寻觅以及想借此表达出来的数以万计的对于相逢,相识,相爱的期盼。3. 社会背景最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变革和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与工条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业生产的现代化改变了人们在劳动中所起的传统作用,机器取代了人的部分职能,与此同时新的人机系统向人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

22、经济制度的变革、生产方式的变化又给人际关系增添了新的问题。时代要求人们调整传统的生活方式与习惯、加快生活的节奏、增强竞争力以顺应这些变化。中国当代大学生正是生存于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之下,这样一来,心理应激问题及其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自然变的日益突出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人们面临这些状况时有上帝、天主等信仰做为补充,而信仰在中国的影响就不如在西方那么有效。那么中国当代大学生在面对诸类问题时,又该如何应对呢?三、 心理应激与应对的简单介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与西方现代文化冲击下的中国当代大学生来说,培养自身良好的认知和归因风格,树立合理的信念,有利于更好的适应现代生活的快节奏,高压力,大污染背景。使心

23、理应激控制在“良性应激” (eustress)的范围内,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提高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的应对和适应能力,并为维持正常活动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心理应激是一个人在察觉到或认识到自己正面队着至关重要而又难以应对的环境要求时产生的一种倾向于通过各式各样的心理和生理反映而表现出来的心身紧张状态。注释4这种现象的发生过程中,对环境要求的认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著名哲学家额皮克特妥思所说:“扰乱人精神的,与其说是事件,不如说是人对事件的判断。 ”例如:同样身为贫困大学生的两个人,一个人安于清贫,积极修身养性,不断完善自身,将贫困视为一种财富,自然就不会感到精神压力或产生紧张、焦虑、

24、恐惧等心理应激反应;而另一个人即使相较于前者而算富有,但仍有可能因凭空想象出某种应对要求,从而导致心理应激。由此可见一个人对于环境刺激的认知活动在心理应激的发生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从某种程度上讲,她可以把消极影响降到最低,也同样可以在中性的事件面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为更直观地展示这样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我们选用了拉扎勒斯和福克曼的心理应激评价模式(Lazarus,R.S.梦见伤心痛哭的,反而有像打猎那样快乐的事发生。当人在梦境中,并不晓得那是梦;而人生在世深入迷途,又像在做梦一般;人在梦醒后,才知道以前是梦;人死了譬如大醒,那时才知道人生不过是一场梦。我们先弃其是否唯心不谈,单从人

25、们所想要表达的意思来看,是认为生死合一的,这里认为的“合一”是透过了现象看本质,认为它们本质相同,并没有好坏,内外,上下之分,事实上人们所为之烦恼,悲哀,痛苦,都是由于人们愿意受到由自己塑造出来的一些形式的暗示造成的。“出生入死”本是一个极为平常单纯的自然规律,而这个过程却被人类自身弄得过于复杂了,事实上,倘若自己不去触碰自己不愿触碰的东西,甚至连意向也没有,那东西即便自己走过来,也影响不了你什么。而剥夺所有的外壳,走进生命的内核,就会发现,原来“什么”都不是“什么” 。 (前一个“什么”代表人们回过头所看到的东西,后一个“什么”代表人们先前对它赋予的概念或意义)正如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在浮士德

26、中所说“生命的全部奥秘,就是为了生存而放弃生存”只有把东西先放下,才能看得更清楚。就此,我们也许可以说这些都带给我们这样一种启示,用一种看上去具有颠覆性的方式去看待我们曾经”只以为然“的东西,也许能将我们推到离真理更近的地方, ”“去繁存简” “去粗取精”剩下的也就是这全部形式的附着物生命,那么尊重它的存在,并热爱它,不只是本人的更是所有人的,就必然成为我们在遇到事物或人时准备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基础,否则一切都是空谈罢了。4.2 立体地看待问题当我们遇到某类事件时,常会不自觉地找到某一个点,并将其在不断的联想中放大,甚至于掩盖了事件的其他方面,使其变得孤立,仿佛是一个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的“不

27、明物体”陡然砸在了自家门前最正中的地方,把这个人困在了屋里,而且带着一副一定要把屋中之人逼到弹尽粮绝得架势。其实,换个角度,门那儿出不来,不是还有窗子吗?“不明物体”都还没砸到身上来,即便是被压到下面了,但凡有一口气,总还是有法可想的,还可以求救,还可以感受一下它是否真有想象中那么重,倘若再放大些,真的被砸死了,那也就不在我们本次讨论的范围了,生命彻底脱离了肉体的束缚,该要考虑如何应对的对象也就该转向与这个人沾亲带故的人或是间接当事人或是未来的学习者了。这看上去似乎是一个不太严肃的比喻,却是想向大家说明这样一点:事物存在不是孤立静止的,我们应该多角度地,甚至是不在一个平面上,不在一个空间内地去

28、看待这样一个具有发展特征的问题。关于这一点,老子以其看待问题的独特视角以及他的思辨思想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两个方向:4.2.1 对立面的互生事物存在都不是孤立静止的,虽然我们为了述说方便而给很多东西加以了称呼,但并不就说明它只有这一种状态,而很可能它的本身就是一个过程,比如说:“年轻”就是“由青年到老年” ;“柔软”就是“由硬到软” ;“黑暗”就是“由暗到明” 。它在运动的时候是循序渐进的,而在条件成熟的时候,那些限定某物的某种或全部特质也有可能放弃自身让渡于他们的对立面。或者,我们可以说事物在运动发展的过程中本身就是对立的两面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如道德经第二章中所提到得“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

29、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和第十八章所说的“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这两句话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种状况:正是万物当下的存在状态产生了它的对立面,而它的对立状态又巩固了这种存在状态的存在价值。放到对应激的处理上来看,以焦虑为例,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就是“焦虑有其特殊的功能,并通过警告作用表现出来。它提醒人们警惕已经存在的内部和外部的危险,使人们意识到危险,并避开危险。如果无法躲避危险,焦虑就可能不断地积累起来,最终把人压垮。 ”注释7所以良性的应激反应反而是对人的健康和功能活动有促进作用的,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正在为进入社会做准备的当代大

30、学生们提高适应能力,耐挫力及维持正常活动的必要条件。正如老子在五十八章所说:“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不孤立静止地看待问题,积极地发掘事件本身所带给我们的多方面影响,在正确评价自己的基础上去分析问题,并找到对待该问题的最佳应对方式,使问题成为一种经历,而我们都在这其中螺旋上升。4.2.2 “无”的思辨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表达的思想以“无”为核心,这让人觉得老子是不是在人生态度上过于消极退缩了或者是把现实简单化了,但反复阅读道德经的一些语句发现,老子对自己所塑造的“圣人”和理想境界充满着敬意却又不乏对现实式圣贤的俏皮的讥讽。感觉他所站的位置,并不是在混沌之中对“圣人”和理想境界进行仰

31、望,而像是站在混沌之外与“圣人”就某一问题的讨论。“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没有“有”哪里来的“无”呢?这是老子说话的一种习惯,不说前面的发展阶段,直接跳到他认为最关键的不同点上,加以详述。如果试着把他所指的“无为”补充完整,应该是“有为”“无为”“无不为” 。因为一种共识和仪式的形成都是因为在此之前它其中蕴含的意义的逐渐丰富和体系的不断完善。然而当共识和仪式都被等级化地建构起来的时候,反而失去了其中最本真的东西,使其价值大打折扣。老子在他的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中这样写到: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具其

32、后,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所以老子以“故”引出,就表示有这样的结论,前面一定是有原因的,道德律令本是作为敬意客体存在的,但是当他们变得越来越教条化,形而上学化,“相比于那些由具体、自发的情感构建的爱和生活,就显得殊为虚弱,无力。 ”注释8因此这样看来, “无为”就不是无所作为,消极等待的意思,而是“意指对个体行为域中现象之德无干扰的行为方针。这样,没有过去知识和积习的羁绊,行动相对来说就是直接的:它们是既有包容性又是自然而然的换句话说,我们尊重自身与那些将我们情境化的事物之间所形成的整体性,并与他们共同建立了没有摩擦的均衡。而正是这种已获得的均衡状态才最能增进共同成长和发

33、展的关系。 ”注释9也正是由于这种关系的含糊性,老子采用了“无”的表达方式,在“无欲”“无知” “无争”方面思维方式也是类似的,在此就不再详说。在实验心理学中有一个用猴子来做的实验就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到因为猴子中没有老子这样的先知而形成的滑稽的效果。实验的过程与结论如下:心理学家在铁笼中养了一群猴子,铁笼上方挂着一些诱人的香蕉,铁笼旁设置了自动喷水机制,只要有一只猴子去够香蕉,喷水装置就会对着所有猴子喷水,反复几次后,受够了被水喷的猴子们达成了共识,不允许任何猴子靠近香蕉,违背者会被群殴。当所有猴子都不再靠近香蕉时,心理学家就撤掉所有的水管。猴子还是不靠近香蕉,于是心理学家放出一只老猴子,再放入

34、一只新猴子,新猴子够香蕉就会被老猴子们打,直到新猴子放弃取香蕉的念头。于是心理学家不断更换里面原有的猴子,直到里面没有当初遭到过喷水的猴子为止。这时,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猴子面对着诱人的香蕉丝毫没有去取食的意愿,哪怕附近什么也没有。教条化的禁锢居然使猴子丧失了够取香蕉的本性,可见老子在孔教风行的时代提出这种“无”的观念,具有多么超前的意义。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肃清自己的本心,回归自我, “多闻数穷,不如若守于中” (第五章) 。真正找到一种内心与行为的平衡状态,积极、辨证地应对由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日常生活中的事件与问题。五、结语:2005 年, 纽约时报做了个调查,统计世界(西方)

35、最受欢迎的十大著作,以道德经居首。可见那个时候,西方世界对道德经中的辩证思维的喜爱和对其独特视角的理解已达到了怎样普及的程度,而中国人本身在对老子的普遍喜爱与思想普及方面反而没有这样,也许是因为由箴言建构起的文本,应该是有它特定的“理想读者”的,所以中国当代大学生理应为其在中国本土的普及起到某种“先行”的作用。注释:江苏人民出版社,吴鲁平, 中国当代大学生问题报告 ,P97参见周琦:目标与手段的背离-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社会学分析 ,载当代青年研究空虚时代吉尔利波维智基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P24 精神压力、应对与健康应激与应时的临床心理学研究,梁宝勇等著,教育科学出版社,P115 6 老子的

36、智慧林语堂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P178P1907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和体系 ,叶浩生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P3098 9 道不远人-比较哲学视域中的 ,Roger T.Ames David L. Hall 著,学苑相互版社P45,P47P48参考书目:1.大学生与现代社会 ,朱永新 陶新华 倪祥保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年 3 月第 1 版2.精神压力、应对与健康-应激与应对德邻床心理学研究 ,梁宝勇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年 4 月第一版3.第五代人 ,武俊平著,天津教育出版社 1998 年 10 月第一版4.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 ,叶浩生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年 9 月第十版5.道不远人-比较哲学视域中的 ,Roger T.Ames David L. Hall 著,学苑相互版社 2004 年10 月第一版6.黄老智慧 ,美国张绪通 著,人民出版社 2005 年 9 月第一版7.读老子有心得 ,王少农 编著,群言出版社 2007 年 7 月第一版8.老子的智慧 ,林语堂 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12 月第一版9.空虚时代 ,吉尔利波维智基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5 月第一版10.中国当代大学生问题报告 ,吴鲁平,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年 5 月第一版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