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烟台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导言1导 言烟台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是应烟台市人民政府的要求,由通过招标确定的规划编制专家组与烟台市旅游局共同研究制定的。烟台市人民政府成立了由相关机构代表构成的规划编制领导小组,负责审议规划提纲和报告草稿。规划编制专家组由青岛大学旅游学院的有关专家和部分省外专家共同组成,负责规划的具体工作。烟台市旅游局提供了全过程、全方位的配合服务,并参与了规划方案的编制研讨。山东省旅游局、烟台市有关部门对编制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由国家旅游局、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国旅游学院以及山东省内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为优化规划方案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意见
2、。一、规划范围总体规划的范围是烟台市境全域,包括所辖 4 区、1 县、7 个县级市和 1 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 1.37 万平方公里。二、规划期限总体规划的正式编制时间起于 2001 年 12 月,初审稿于 2002 年 6 月完成,终审稿于 2002 年 8 月提交,11 月完成对总本、缩本和图件的最终修改。为保证与烟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 、 山东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协调和衔接, 总体规划把规划发展期定为 20022020 年。近期行动计划主要考虑 20022005 年间的安排和措施。在资料使用上尽量与山东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保持一致。烟台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导言2三、
3、规划目标总体规划总的目标是为烟台市人民政府及其旅游管理部门指导今后 20年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整套方案,在保护当地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扩大旅游就业和收入规模,提高旅游产业经济效益,保证旅游产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进而带动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文化的进步发展。总体规划的直接目标是为烟台市旅游产业今后 20 年的发展制定科学、系统的战略规划和近期的行动计划,重点是旅游吸引力产品的规划和开发、市场营销计划、旅游产业要素规划、人力资源开发以及环境保护等。四、规划主要依据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
4、法 ,1982;3.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1998;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1988;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1986;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1984;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1996;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1985;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1985;10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 ,2001;11.国家建设部, 风
5、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办法 ,1987;12.国家旅游局, 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 ,1997;13.国家旅游局, 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 ,2000;14.国家旅游局, 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规划 ,2000;15.山东省人民政府、世界旅游组织, 山东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烟台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导言32001;1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 ,2001;17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1998;18山东省人民政府, 关于贯彻国发20019 号文件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通知 ,2001;19烟台市人民政府, 烟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
6、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2001;20烟台市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2002;21. 烟台市人民政府, 烟台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4。五、规划指导思想与技术路线(一)指导思想1.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合理节约利用自然资源,正确处理近期增长与远期发展、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规划要在不损害长远经济利益的前提下体现出烟台市委、市政府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思想,在以整体利益为重的前提下考虑局部特点,在不牺牲资源与环境的前提下设计开发建设方案,在兼顾社会公众利益的前提下突出旅游经济效益。2.在坚持旅游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
7、划及其他专业规划相协调的原则之下,强调旅游业的综合性、关联性特点,使旅游业的发展既能符合烟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又能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3.强调逻辑性和创新性的统一,要遵循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方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产业发展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方法,在立足烟台市情的基础上,面对现实,面向未来,因地制宜,推陈出新,统筹兼顾,综合部署,突出规划的系统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4.在发展时序上,远、中、近期都要兼顾,并要突出发展的连续性和内在烟台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导言4的逻辑性,但考虑到国内外社会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规划以近中期为主,尤其要突出
8、近期的目标和措施。对于上述指导思想需做以下具体阐述: 规划编制应当建立在深入、细致研究的基础之上,先有研究,后有规划;研究程度决定着规划的科学水平。 总体规划是一个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而非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因此,规划编制既需要从地理学的角度探讨旅游资源的特性及开发方式,更应该利用市场学、产业经济学理论知识寻找最大程度获取旅游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方式方法。规划内容既需重视吸引力产品的开发与设计,也要包括其他旅游要素的发展规划;既需突出旅游产业的增长,也要包括旅游产业结构调整、旅游产业组织优化、旅游产业政策构建等。只有如此,才能为烟台市编制出一个符合发展潮流、真正有效实用的规划。 在 9
9、0 年代后期以来,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和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旅游业的变化尤为明显,编制总体规划必须研究和服从这个大的背景,只有如此,才能保证规划成果具有实用性和前瞻性。 应当承认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但必须反对游离于国民经济之外的旅游业发展。就旅游而论旅游的规划是低层次的、不负责任的规划,国内外大量的案例证明了这一点。在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必须分析研究烟台市社会经济的总量与结构特点,以此作为一个重要依据来确定旅游业的发展方向。 影响地区旅游产业增长的因素是多元的,不能用简单线性的方法(趋势外推法) ,更不能用领导指令的方式预测烟台市旅游产业的未来规模。必须尽可能全面地分
10、析规划期内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各种经济、社会、文化因素,只有如此才能科学地提出烟台市旅游产业的发展目标。 任何一个产业都是结构决定绩效,烟台市旅游业的效益水平主要取决于旅游业的要素结构和空间结构。就目前的情况看,烟台市的旅游业既存在总量不足的问题,也存在结构矛盾问题,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是规划编制的一个焦点。 对于吸引力产品开发,应该尽量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文脉。从烟台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导言5旅游市场需求的演变趋势看,环境比物质化产品重要,自然风貌的保护比所谓的“硬开发”重要,维护现有历史文化遗产比重建古迹重要,产品的组织联合比单个项目的开发重要。 烟台是山东省烟威旅游区、海滨旅游带和环渤
11、海旅游协作区的一部分,按照区域分工协作理论的要求, 总体规划的编制必须跳出烟台看烟台,对青岛、大连、威海、日照等城市的旅游发展状况有清晰的认识,从比较中找出烟台的优势和发展方向,通过区域联合带动烟台旅游业的快速持续发展。 编制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会面对时间、空间和(要素)结构三大子系统,我们倾向于以时间为经、以空间和结构为纬的分析、表述方式。 地域上的集中性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烟台市辖 4 区、7 个县级市、1 县和 1 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总面积达 1.37 万平方公里,发展旅游产业不能“村村放火,处处冒烟” ,不能搞区域平衡,而是要区别重点区域、一般区域和保护待开发区域。对重点区域
12、实施集中开发,以便形成生长极;对一般区域则进行针对内部休憩市场需求的开发。(二) 工作流程编制该规划的工作流程如下图所示:资料收集分析、规划组实地踏查确定总体思路、编制规划大纲专题研究实地补调修订规划大纲编制规划文本草案烟台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导言6与地方研讨、修改评审、修改定稿、制图、撰写简本(三)技术路线规划编制的技术路线,或称之为规划的内在逻辑关系,简示如下页图:系统分析与评估自然与社会 旅游资源 旅游业 宏观发展 区域竞争经济条件分析 分析评价 现状分析 背景分析 分析SWOT 分析战略研究总体发展战略制订分区发展战略制订长期发展规划与近期执行计划市场定位与增长预测旅游产品开发 市
13、场促销 产业要素与 资源与 其他专项与项目规划 计 划 基础设施规划 环境保护 规划与建议旅游发展影响评估规划实施烟台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导言7规划实施要点六、规划成果本规划项目的成果包括总稿、简本和图件三部分。总稿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烟台市旅游产业发展的系统分析是总稿的基础,第二部分是烟台市旅游产业长期发展计划(2002-2020) ,第三部分是烟台市旅游产业近期行动计划(2002-2005) 。简本是对总稿的高度概括,提供浓缩了的结论,方便领导者阅读。图件包括:1. 区位与旅游交通现状图2. 旅游资源分布与评价图3. 旅游分区图4. 旅游产品开发规划图5. 客源市场分析图6. 旅游流
14、分析图7. 旅游线路组织图8. 旅游交通规划图(1)9. 旅游交通规划图(2)10. 优先发展项目分布图11. 市中心海滨休闲旅游区规划图烟台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第一部分8第一部分烟台市旅游产业发展的系统分析制定烟台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首先必须准确认识烟台市情及其旅游资源禀赋特点,全面了解烟台市旅游产业的现状,把握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大背景、大趋势,分析判断烟台市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的地位、分工与区际合作关系。本部分旨在为后面的发展战略、长期规划和近期执行计划的制定提供逻辑依据,具体内容包括: 分析烟台市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计划同旅游产业发展的关系; 对烟台市旅游资源禀
15、赋特征予以分析和评价; 描述烟台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烟台市旅游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说明存在的差距和主要问题; 分析未来 20 年内、特别是近期内对烟台市旅游产业发展可能产生重要影响的背景因素; 通过比较研究,揭示烟台市在烟威旅游区(山东省二号旅游区) 、山东沿海旅游带和环渤海旅游协作区中的地位、分工以及区际合作关系; 综合上述内容,利用 SWOT 分析方法,总结烟台市旅游产烟台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第一部分9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烟台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第一部分10第 1 章 旅游业发展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制定区域旅游业发展规划,首先必须了解和分析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
16、条件。地质地貌、水文特征和气象气候是影响旅游业的主要自然因素。绵长的海岸、众多的岛屿和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等自然特征,必然决定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和时空特点。旅游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烟台市的城市化水平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与结构、基础设施发育水平与结构,都会对旅游业构成限制和影响。本章最后对烟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作简要评述,旨在进一步体现新时期旅游产业发展的系统经济观。11 概述烟台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位于东经 1193412157,北纬 36163823,东连威海,西接潍坊,西南与青岛毗邻,北濒渤海、黄海,与辽东半岛对峙,并与大连及日本、朝鲜半岛隔海相望。烟台
17、依山傍海,气候温暖湿润,物产丰富,早在 1 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历史堪称悠久,古为东夷族地,夏代以来,均有建制,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烟台城市有 600 多年的历史,公元 1398 年,为防海寇侵扰,在芝罘设奇山所,北山筑“狼烟墩台” ,烟台由此而得名。公元1858 年,开登州(今蓬莱)为通商口岸,三年后改为烟台。从此,烟台的地位快速提高,并逐步为世界所知。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烟台作为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2001 年烟台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980 亿元,进出口总额 31.39 亿美元,是山东主要经济城市和第二大港口贸易城市。同时,烟台市还是环渤海经济圈
18、内的重要城市和我国北方著名的海滨旅游城市。12 旅游业发展的自然条件121 地质地貌与旅游业发展烟台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第一部分11烟台市域最大横距 214 公里,最大纵距 130 公里,土地面积 13745.95 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 2643.6 平方公里。海岸线悠长,大陆海岸线曲长达 702.5公里,此外有众多岛屿,海岛曲长达 206.62 公里。市域内主要地形为低山丘陵,全市大部分地区山丘起伏和缓,沟壑纵横交错。山地占总面积的 36.62%,丘陵 39.7%,平原 20.78%,洼地 2.90%。低山区位于市域中部,山体多由花岗岩组成,最高峰昆嵛山,海拔 922.8 米。市内主要
19、的山体旅游景观分布于该区,如罗山、昆嵛山国家森林公园等。丘陵区分布于低山区周围及其延伸部分,海拔 100-300 米,山坡平缓,山谷内冲积物发育,土层较厚,植被较为茂密。沿海有大小基岩岛屿 63 个,面积较大的有芝罘岛、南长山岛和养马岛,有居民的岛 15 个。海岸地貌主要分岩岸和砂岸两种,西起莱州市虎头崖、东至牟平东山北头的海岸是曲折的岩岸,海蚀地貌显著,形成壮观雄伟的观赏景观。其余海岸则多为砂岸,宜于开展旅游观光、休疗养、海水浴、日光浴及沙滩运动。概而论之,烟台位于四季分明的北温带山东半岛北部,是华北与东北地区交流的重要通道,属中纬度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位置十分优越。低山丘陵虽然不利
20、于农业耕种,但这种地形却赋予了烟台丰富的山体景观,并与绵长的海岸线和众多岛屿一起构成了山峰林立、海岸峥嵘、沙细坡缓的地貌,为旅游业开发提供了广阔多样的地貌空间。122 水文特征与旅游业发展烟台市域内河流均为山溪性季风雨源型,呈“非”字型南北分流入海。目前,全市共有大小河流 4320 多条,平均河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 0.3 公里,河域面积大于 300 平方公里的河流 7 条。大中小型水库共一千多座,控制流域面积5900 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 43%。到 2001 年,全市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5192 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 59.5%。沿海表层水温变化较外海明显且变化幅度较大。年平均
21、水温在 1114之间,海水表层盐度平均 2831。潮汐自莱州到龙口沿海为不正规半日潮,龙口到牟平以及海阳市沿海为正规半日潮。烟台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第一部分12烟台市历史上一直降水量较小,且近年降水年际变率有增大的趋势。据烟台年鉴记载,1951-1999 年平均降水量为 657.7 毫米,最大的 1964 年降水 1258.8 毫米,最小的 1999 年为 341 毫米,相差 3.5 倍;年内降水量平均变率为 20%,各季各月降水量变化明显,其中汛期(6-9 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 72.4%。2000 年降水量为 486.2 毫米,在山东省 17 个地市中降水量居于第 12位(见表 1
22、.1) ,2001 年为 732 毫米。降水的空间分布极不均匀,2000 年,海阳降水量在 800 毫米以上,而招远、蓬莱则在 650 毫米以下。表 1.1 2000 年烟台市月均降水量及其与省内其它城市的比较(单位:毫米)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全年烟台 21 5 0.2 10 20 41 89 135 28 109 22 5 486青岛 40 7 2 11 60 100 75 277 100 69 46 3 788威海 14 6 0.5 18 26 44 94 116 22 80 29 12 460日照 45 11 3 12 105 134 163 349 66
23、 61 52 3 1003济南 17 17 0.3 26 40 138 90 219 40 104 29 0.2 721泰安 16 13 2 10 57 46 165 208 41 79 28 3 667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 28.12 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 436 立方米。地下水分布不很平均,境内低山丘陵一带,海阳西部和莱阳中部一些地区的地下水资源极为缺乏,其他地区均分布有裂隙水,相对丰足。按现有水利工程能力计算,正常年份工程可供水量为 16.07 亿立方米,社会总需水量为 16.18 亿立方米,缺水达 0.11 亿立方米。但连续枯水年份和特枯年份缺水较为严重。缺水率达到 23-46%
24、。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加快和社会总需水量的增加,水资源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根据水利规划预测分析,水资源短缺是烟台市的基本水情,但通过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可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区域水资源的基本平衡。主要工程措施有外调客水、新建水库(大型水库 1 座,中型水库 4座,地下水库 5 座) 、节约用水、加大污水处理回用量和海水利用量等四个方面。日前,国务院批准了胶东地区引黄调水工程项目,该工程建设规模为年供水量1.43 亿立方米,平均水价 2.23 元/立方米,烟台市获得的调水量总共为 9650 万立方米/年(其中市区 3650 立方米/年,龙口市 2500 立方米/年,招远市 1000 立烟台
25、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第一部分13方米/年,莱州市 2500 立方米/年) 。通过分析可以预测,随着烟台市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得到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空间会迅速增大,城市规模和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提高,淡水资源不足就会成为国民经济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低山丘陵和海岛等严重缺乏地下水的地区,旅游开发的成本较高。作为城市水源地,水库资源的旅游开发有必要予以一定限制。123 气象气候与旅游业发展烟台市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海洋影响,与同纬度内陆地区相比,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空气湿润,日照充足,风力适中。全市 8 级以上大风年均 45.5 天,其中春季 16.2 天,冬季 14.2 天,秋季
26、 9.5 天,夏季 5.6 天。在月平均气温及日照时间方面,山东省内沿海各城市差异不大,比较而言,因烟台向北面海,夏季更觉凉爽不潮,日照时间冬季较短,夏、秋季较长(见表1.2、1.3) 。表 1.2 2001 年烟台与山东几个沿海城市月均气温比较 (单位:)月份城市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年平均烟台 -2.2 -0.3 5.5 12 20.4 23.9 25.7 25 21.2 15.9 7.5 0.4 12.9青岛 -0.4 2 6.1 11.3 17.9 21.2 25 25.4 22.1 17.2 9.2 13.2 13.3威海 -1.6 0.6 5.4 12
27、.1 20.1 23.8 25.3 25 21.8 16.6 6.8 1.4 13.3日照 -0.3 1.8 7 12 19.5 22.5 25.7 24.9 21.6 16.9 8.9 1.2 13.5资料来源:山东统计年鉴 2001表 1.3 2001 年烟台与山东几个沿海城市月均日照时间比较 (单位:小时)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年平均烟台 134 169.9 264 230.1 321.3 212.6 214.4 259.5 239.4 215.6 178.3 138 2577.1青岛 132.1 155.6 249.5 229.3 250.3 181.2
28、180.1 231.6 231.2 180.3 193.7 159.2 2374.7威海 129.9 177.6 258.7 235.4 330 220.5 192.5 278.4 241.6 215.5 189 142 2611.1日照 116.5 139.9 236.5 215.4 239.5 158.9 174.6 233.4 251.4 187.3 201.8 165.5 2320.7资料来源:山东统计年鉴 2001烟台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第一部分14旅游者对气候的感受可用舒适性指数和风效指数来表示。据有关专家的研究,从由相对湿度和温度决定的舒适性看,烟台市全年温度适中,夏无酷暑,
29、冬无严寒,尤其 5 至 9 月是避暑的好时段。而且这一时期烟台的风力适中,也增加了人的舒适感。 (参见表 1.4、1.5) 。表 1.4 烟台各月气候舒适指数和风效指数项目 1 月 2 月 3 月 4 月 5 月 6 月 7 月 8 月 9 月 10 月 11 月 12 月舒适指数K2 K2 K1 K1 M3 W3 S4 S4 M2 C2 K1 K2风效指数-d3 -d2 -c3 -c2 -a3 -a3 n2 n2 -a3 -b3 -c2 -d2表 1.5 舒适指数和风效指数符号的含意符号 意义 符号 意义 符号 意义 符号 意义EH 极热 K 稍冷 C 皮感非常不舒适风 -c 凉风S 闷热
30、CD 冷 D 皮感不舒适风 -d 稍冷风H 热 VC 很冷 A 皮感热风 -e 冷风W 暖 EC 非常冷 N 皮感不明显风 -f 很冷风M 舒适 CC 极冷 -a 暖风 -g 极冷风C 凉 -b 舒适风 -h 外露皮肤冻伤注:符号中的脚标,从 1 到 n 表示在各类型中的级别此外,根据日本海水浴场评价标准,平均气温在 23以上、浴场风速在 5米/秒以下为适宜游泳的温度和风速。烟台市全年中有四个月的温度和风速符合这个海水浴场标准。13 旅游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131 人口与城市烟台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第一部分15根据 2001 年公安部门统计,烟台市户籍人口为 645.99 万人,其中非农业
31、人口为 207.63 万人,占总人口的 32.15%;农业人口为 438.36 万人,占总人口的 67.85%。市区人口 163.18 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91.79 万人,占市区人口的56.25%,占烟台市总人口的 14.2%。全市男性人口为 325.8 万人,女性人口为320.2 万人,男女比例结构大致相当(参见表 1. 6) 。表 16 烟台市人口统计(2001 年)统计类别 总计 烟台市区 龙口 莱阳 莱州 蓬莱 招远 栖霞 海阳 长岛总人口 645.99 163.2 62.5 89.1 86.9 48.4 57.5 65.4 68.5 4.6男性 325.8 81.7 31.2 4
32、5.7 43.8 24.3 28.8 33.3 34.9 2.3比例(%) 50.4 50.1 49.9 51.7 50.4 50.2 50.1 50.9 51 50女性 320.2 81.5 31.2 43.3 43.1 24.2 28.7 32.2 33.6 2.3比例(%) 49.6 49.9 50.1 48.3 49.6 49.8 49.9 49.1 49 50农业人口 438.4 71.4 38.9 70.3 65.9 36.8 41.9 54.1 56.7 2.4比例(%) 67.9 43.8 62.24 78.9 75.8 75.7 72.9 82.7 82.8 52.2非农人口
33、 207.6 91.8 23.6 18.7 21 11.6 15.6 11.4 11.8 2.2资料来源:烟台统计年鉴在中国目前以城镇居民为出游主体的市场格局下,烟台现有城市人口数量以及近 1/3 的非农业人口为区域内旅游提供了市场条件。而当地居民群体则构成了烟台市各县市目前的主体市场。按照城市类型的划分标准,烟台已进入大城市行列,并逐渐向特大城市发展。烟台市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但由于烟台城市发展速度低于工业化发展,促进城市功能完善的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以及芝罘、福山、莱山、牟平、开发区五区连片形成整体城市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足等原因,使烟台城市化发展水平还不高。烟台辖有龙口、莱阳、莱州
34、、蓬莱、招远、栖霞、海阳7 个县级市和长岛县,每个市、县的城区人口均在 15 万人以下,属于小城市,正向中等城市迈进。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第三产业比重的加大,烟台城市化水平将逐步提高,这将不仅有利于增加潜在的区域内旅游市场量,而且为包括旅游烟台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第一部分16业在内的第三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供更为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和外部环境基础。烟台市在国际国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城市形象稳步提升,已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 “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 “国家卫生城市” 、 “国家园林城市” “全国创建精神文明优秀城市”和“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城市”等称号。良好的城市形象有助于帮助烟台开拓国
35、际国内旅游市场,提高烟台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132 交通与其他基础设施截止到 2001 年底,烟台全市公路通车里程已达 5980.5 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为 200.3 公里,一级公路为 418.2 公里,二级公路为 2010.9 管理,公路密度达 43.51 公里/平方公里,路面硬化率为 56.6%,国、省道基本消灭了沙土路。2001 年,公路旅客发送量为 6334 万人次。铁路方面,建成蓝烟铁路复线。正在建设的黄龙烟铁路大莱龙段,到2000 年底共投资 5 亿元,完成铺轨总量的 85%。烟台大连的轮渡铁路已进入开工前的准备阶段。铁路可直达济南、青岛、北京、上海、南京、天津、西安、石家庄、哈尔
36、滨、佳木斯等城市,连接了东北、华北、华东等地区,为这些旅游客源地居民来烟旅游提供了可进入条件。2001 年,铁路旅客发送量为 252.6万人次。烟台是连接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海上交通枢纽,现有港口 10 处,其中烟台、龙口、莱州及蓬莱港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共计泊位 93 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 25 个。2001 年,港口货物总吞吐量达到 6980 万吨,发送旅客 372 万人次。开通烟台至韩国群山和仁川海上客货班轮航线。烟台港与 7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100 多个港口直接通航。烟台空港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至 2001 年,拥有国际、国内航线 35 条,每周航班平均达到 107 个,旅客年吞
37、吐量达到 66.78 万人次,旅客发送量 33.7万人次。烟台是中国通往韩国最近的空中口岸,是韩国游客来华旅游的主要航空港之一。烟台市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旅烟(台)游客的进入和区域内流动提供了烟台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第一部分17便利的条件,但比较来看,民航国际、国内航班有限,仍有进一步提升的需要。铁路直达主要客源地区的车次不够,运营火车机型陈旧,卧铺车厢少,旅游舒适度较差,空调车较少,难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出游的需要。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自来水、广电、通信、排水、过路涵管等完成地下管线改造和电缆入地。卫星地球连接 9 个长途对端城市,互联网用户达到 13.21 万户。垃圾处理工程、污水
38、处理厂以及城市绿化建设力度加强,城市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这些基础设施将直接服务于烟台市旅游业。133 经济水平与产业结构改革开放促进烟台市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健康发展,国民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加强。2001 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980 亿元,同比增长 11%。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突出,企业技术创新加快,企业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2001 年第二产业实现产值 499.3 亿元,同比增长 10.3%。农业围绕农民增收与农村稳定两大目标,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2001 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 136 亿元,同比增长 6.2%。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有较大提升,旅游、商贸流通、房地产、金融保险等行
39、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01 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 344 亿元,同比增长 13.9%。其中旅游业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2001 年旅游总收入达到 67.76 亿元,同比增长 17.6%,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9%。表 17 烟台市经济指标统计1995 年 1998 年 1999 年 2000 年 2001 年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539.40 740.00 800.66 879.59 980第一产业总产值(亿元) 126.67 132.19 127.84 126.14 132.24第二产业总产值(亿元) 255.27 379.00 415.90 455.97 503. 18
40、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157.46 228.81 256.92 297.48 344. 08地方财政收入(万元) 142732 274852 321177 376908 466063烟台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第一部分1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4790 6048 6513 7318 8261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元) 2261 3167 3290 3454 3635资料来源:烟台统计年鉴烟台是中国首批 14 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良好的经济基础与实力为烟台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旅游项目开发、旅游市场开拓等需要大量资金注入。烟台市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将有助于政府加大对旅游业的资金支持力
41、度,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旅游业发展。2001 年,烟台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8261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35 元,人民生活基本实现小康,正向富裕型迈进。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是产生旅游活动的三大条件之一。居民收入水平的逐年增加将促使更多的居民外出旅游,近距离区域内旅游市场是烟台市旅游的重要客源。在经济产业结构上,三大产业比重由 1995 年的 23.5:47.3:29.2 变为2000 年的 14.3:51.8:33.9,2001 年进一步转变为 13.88:50.95:35.17,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增加。第三产业比例提升,说明烟台市服务行业已有了较大发展,
42、这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要配套前提。但需要指出的是,烟台目前第三产业的现状,尚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要求,将制约烟台旅游业发展速度。14“十五”发展计划“十五”期间,烟台市力争加快经济发展速度,确定 GDP 年均增长约 14%,财政总收入占 GDP 比重达到 10%。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预期到 2005 年,GDP 达到 1700 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0000 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5000 元以上;到 2010 年,GDP 达到 3000 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2000 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7400 元。以“加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43、,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为主线,加大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业科技含量,调整优化林果业,加快培育蔬菜产业。推动工烟台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第一部分19业产业优化升级,壮大电子、汽车等 8 大工业,发展电力自动化系统及软件产品等 8 大新兴导向产品,保持酒类、有色金属等 8 种传统优势产品。优化第三产业结构,转变产业经营模式,提高服务技术含量,促进服务标准化,不断增加第三产业在 GDP 中的比重。其中,通过加大投入,开发旅游精品、旅游名牌,完善经营管理,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等措施加快旅游业发展速度,争取到 2005年,实现年接待海外游客 20 万人次,国内
44、游客突破 1000 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 127.5 亿元,占 GDP 比重的 7.5%左右,逐步将旅游业培育为烟台市新兴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烟台市“十五”发展规划注重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第三产业比例,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将为“十五”期间旅游业发展注入更强的经济活力。 “十五”规划明确了旅游业的经济发展指标及其产业地位,为旅游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政府政策支持。规划中强调发展 8 大工业,8 大新兴导向产品,为烟台市开发工业旅游项目准备了旅游吸引物;果、林、蔬菜等产业的发展,有助于烟台市开发农业观光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等,从而为旅游者提供更为广泛的旅游产品选择。15 小结重要的地理
45、位置以及濒临大海、海岸线曲折绵长、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区位和资源特征,使烟台能够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海滨旅游胜地。低山丘陵为主的地貌特征与海洋、海岛风光相辅相成,有利于烟台进行旅游产品开发与组合。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旅游舒适度良好,使烟台具有开展海滨休闲、度假的气候优势,同时也决定了烟台旅游业发展的季节性特征。烟台较少的年降水量及相对匮乏的地表、地下水,是烟台未来城市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水资源的缺乏,将提高烟台旅游业的机会成本,从而限制旅游产业的开发。烟台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 1/3 强的城镇居民为烟台旅游业发展准备了区域内市场条件,而较强的经济实力与较高的居民可支配
46、收入不仅有利于旅游业获得有力的经济支持,而且使得烟台市居民具备外出旅游的经济条件。但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将在某些方面无法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较为发达的公路网烟台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第一部分20提供了客流区域内流动的便捷交通条件,但铁路与民航直达国内、国际主要城市较少,将限制省际及国际旅游市场拓展。烟台市基础设施相对完备,为旅游业起飞准备了基础,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要求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具备超前意识。总之,烟台旅游业发展优势明显,机遇与挑战并存。有理由相信,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烟台旅游必将迎来美好的明天。烟台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第一部分21第 2 章 旅游资源及其评价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
47、展的一个重要基础。本章首先参照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 ,对烟台市的主要旅游资源进行分类统计,然后对旅游资源的组合、品位、分布、开发特征予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烟台市整体及各亚区的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21 主要的旅游资源类型及分布烟台市主要旅游资源的类型及分布情况见表 2.1。22 旅游资源的品位特征烟台市拥有一些较为独特、甚至是具有垄断性的高品位旅游资源,但在资源的整体构成上,仍是以大量品位一般的资源为主体。烟台的自然类旅游资源中,以海岛和海滨最具特色和吸引力,品位普遍较高。烟台海域岛屿众多,大约 63 个。这些海岛大多与陆地距离适中,生态环境独特,旅游开发潜力巨大。特别是由大小 32 座岛屿组成的长山列岛,在地质、地貌、气候、生物及海洋水文等诸多方面,几乎具备了中国北方海岛所有的典型特征,资源品位极高,是发展综合性的海岛旅游最为理想的地方。其他诸如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