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文的主题,是香港中文法律语文遇上的问题,并不是片言只字的问题,而是照搬英文句法的硬件到中文来的问题。作者尝试从个别中译法律字汇及词语的表达方式出发,继而分析英文句子结构, 点出中英文的异同,并按 “ 化整为零 ”“ 条理分清 ”“ 排难解疑 ”“ 从长记忆 ” 及 “ 自问自答 ” 等五个步骤,辅以具体实例以阐明分析工具。1. 迈向双语法制的过渡根据基本法第 9 条,除中文外,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政府包括司法机关,还可以使用英文,而英文也是官方语言。在后过渡期的香港,中文与英文平起平坐,这在一般民间商业事务上问题不大,但是在高度技术性的法律专业范畴内,双语过渡化的过程可能相当漫长及痛苦。在回归之
2、前,香港的法律基础建筑在以英文为媒体的成文法和普通法上。当时的成文法(即颁令成法律的条例) ,均是以英文草拟及审议,中文版本是从英文版本翻译过来。普通法更是主要以英文判词累积演变成的法律体系,少说历史也有数百年,说法律中文是英文的同义词绝不为过。按 照释义及通则条例 (香港法例第 1 章)第 10B(1) 条,条例的中文本和英文本皆同等真确,这当然是体现了基本法第 9 条的精神,并为诠释法例的依据铺路,因为这一条接着说: “ 解释条例须以此为依据。 ” 第 10B 条更说的明白: “ 条例的两种真确本所载条文,均推定为具有同等意义。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工作者,在专业法律知识之上,更需要双语
3、才能。从诠释法例条 文到草拟文件,法律工作者都要面对中英两种语言的特性及相互之间的融汇抗斥。双语法律工作,未必是中英或英中的翻译工作,但双语法律工作者,都必须具备中英翻译员的能力,要能自由无碍地进出中文和英文两个世界,在遇到险阻之时,凭借对语言,文化,专业的认识与修养,履险如平,平稳过渡。和 中英双语法制的理想尚有一段距离,在现实层面英文还是占着主导地位。这情况还会持续一段日子,因为从以前到现在,香港的法律草拟工作,都是从英文做起,然后按英文定稿翻译出中文版。在本地及外地培训法律专业人员的课程中,教学语言及材料均是以英文为主,所有法官,大律师及律师,都是喝英语的乳汁长大的,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到
4、现在,大部分法律工作者餐桌上放着的主菜,仍是以英语的柴火烹调的。此外,继续构成特区法律一部分的普通法(基本法 第 8 条) ,令活在双语生态中的法律工作者,英文运用能力是入行先决条件,是其专业技能所本,在此之上,如果有恰当的中文能力,则属锦上添花。能以中文文字媒体处理法律事务,在以前来说是奢侈,但情况正在改变。笔者并不是企图从头把中文的书写技巧铺陈读者面前。本文的主题是,在理论及应用层面, 中文与英文之间存在颇多相异之处,特别是句式的结构分别犹大。我们对一下子与英文有着同等地位的中文法律语文感到惶惑不安,往往因为不察觉( take for granted )英国语文的结构,掌握不到法门,因此应
5、探源索本,从更深一层的英文结构里破译法律英文的密码,看看哪些可以用在中文上,哪些不可以,不可以用的又有何补救办法。本文将首先讨论个别字汇及词语的表达方式,继而分析英文句子结构,点出中英语言的异同,并辅已具体实例说明分析步骤和工具。2. 法律字词的中译2.1 单字的中译首先,让我们来谈谈个别单字在法律范畴内的翻译问题。英文中有些单字,几乎一眼 便可看出属法律专业内的特别有用字,如 “estoppel”“conveyance” 等。这些字眼在日常非专业用法上相当罕见,譬如说,要说人家不得反悔,推翻之前以口头或行为作过的承诺,一般会说: You should not back on your pro
6、mise not to charge me any fees. 对承诺,义务,责任,衡平概念比较敏感的律师会说: You are estopped from claiming any fees from me. 同样地,一般人会以 ”sale and purchase” 来形容楼宇买卖,参与不动产买卖程序的专业人士则多以 “conveyance”“assignment”“alienation”“ transfer” 等字眼来形容交易。可以说,类似 “estoppel” 及 “conveyance” 等带有浓厚法律色彩的字,虽然有着其独特的技术性及法律效果,但要翻译成中文,问题不大,最多是在效果
7、上显的较为硬译,但还是可以接受及适应的。上例中的 “estoppel” ,有译作 “ 不得自驳,不得反言 ” 。 “conveyance” 则多被译成为 “ 转易 ”另一些单字,拥有双重国籍,在日常用语中自有其用法,但在法律上又有其独特意义。这类单字的例子包括: “possession”“condition”“consideration” 及 “offer” 。以 上四个英文字在一般用法上的意义无须赘述。在合约法中, “condition”“consideration” 及 “offer” 都有特殊意义,译成 “ 要件 ” , “ 约因 ” 及 “ 要约 ” 。 “possession” 概念
8、,对财产法相当重要,也与一些违禁品法例有关,因此其中译便不得马虎。把 “possession” 译作 “ 管有 ” ,英文它不单意指对物品的实际拥有,更有可以对其行使拥有人处置该物品的权力之意,有控制,管理,自由处置的意思。 “ 管有 ” 一词似乎融合了两个概念:管理(或保管)及拥有(或占有) 。把 “possession” 译成 “ 管理 ” ,相信是一种妥协。就合 约而言, “condition” 指其中较重要的条款或条文,相对于 “warranty” (次等条件) ,违反 “condition” 的后果可令另一方有权取消合约及追讨赔偿,但违反 “warranty” 的后果则只可追深一层意
9、义,因着其法律效力,比其他类别的条款重要,单单唤作 “ 条件 ” 似乎不足以点出它的重要性,所以译成 “ 要件 ” ,有 “ 重要的条件 ” 的涵义。承自普通法下 “assunpsit” (承诺)的传统,立约双方必须承诺履行约定的义务,该份合约方为法律上有效的合约。立约一方按合约所须履行的义务,不论是提供代价或服务,称为 “consideration” ,法律中译为 “ 约因 ” ,可以理解为一项 “ 构成合约的原因 ” 。双方是否达成合约,还须视乎一方提出的要约,是否为另一方接受,即每一位法律系一年生都熟悉的 “offer and acceptance” 。 “offer” 中译为 “ 要约
10、 ” ,包含了 “ 要求 ” 和 “ 合约 ” 两个元素。再 举多两个例子, “conveyance” 指楼宇买卖,在法律上即业权转让的交易,要兼含这两个意思,于是出现了 “ 转易 ” 之词。承诺或协议一般作 “agreement” ,但是在契据( deed )中作出的承诺,则称作 “covenant” ,中译是 “ 契诺 ” 。以契据形式作出的承诺,按以上所述的造字法则,自然有此称谓了。从以上寥寥数例(见下表) ,可看出法律词汇因为要顾及特别考虑,在中译上往往需 “ 别处心载 ” ,兼收并蓄主要的法律元素。Possession 管理 + 拥有 = 管有Condition 重要 + 条件 =
11、要件Consideration 合约 + 原因 = 约因Offer 要求 + 合约 = 要约Conveyance 转让 + 交易 = 转易Covenant 契据 + 承诺 = 契诺问 题是,中文的字词多以双字形式出现,两个字可以是意义相近的(如富贵,恋爱,欢乐,喝骂等) ,也可以是意义各走极端的(如冷暖,长短,男女,生死等) ,刚好兼收两个元素或概念。早以上的例子中,两个字的中译恰恰兼顾了需要强调的法律元素或概念。但若有两个以上的元素或概念需要表达,双字形式的中国词语便可 能派不上用场了。又有一些法律名词,并非两个中文字便可完全表达其涵义。如 “bequest” 与 “devise” ,虽指死
12、者作出饿送赠,但后者只限于物业土地的遗赠,前者则指其他非物业土地的遗赠。要完全翻译出两者的完整意思,便不得不另加点明, “bequest” 于是变成 “ 动产遗赠 ” ; “devise” 变成 “ 不动产遗赠 ” 了。常见的例子还有 “executor” 与 “administrator” 之分,两者均是死者的遗产。不过前者专指死者已立下遗嘱的,后者则专指没有立下遗嘱的情况,所以 “executor” 的中译是 “ 遗嘱执行人 ” ,而 “administrator” 则只是 “ 遗产管理人 ” 。2.2“ 无三不成话 ”英 文书面语有一项不成文的法则,就是 “ 无三不成话 ” ,指的是一种
13、被认为相当得体的文章写法,一连以三个例或相关的字涵盖所指之事,好像单用一个,甚至两个例或词均没有足够说服力似的。 时代周刊著名作者 Pico Iyer, 在一篇题为 “The Necessity of Travel” 的文章中,以这么一句作结:Many of us, in fact, do have the power, however small ,to take the first step toward real communication by going to Beijing ,or Mexico City ,or ,best of all ,Damascus.Iyer 这篇文章的副
14、标题是:虽然经过 911 事件的震撼,但我们仍需到多些国家见识以减少偏见。他的论旨是 911 恐怖袭击令人不敢乘飞机外游,但不同国籍的人若因此减少往来,偏见及矛盾只会越益加深,正中搅事者下怀。他在最后这一句鼓励读者多到不同地方,踏出真正民族沟通的第一步,他举出的地方有三: “Beijing”( 北京 )“Mexico City ” (墨西哥)和 “1Damascus” (大马士革)同是时代周刊作者,专写影评的 Richard Corliss , 在一篇悼念刚逝世的卡通画师 Chuck Jones 的文章中,一开头便罗列他为人传颂的作品人物: “His cartoons ,starring Bu
15、gs Bunny ,Daffy Duck and a dozen other barnyard thespians ,were the star attractions of countless childrens Saturday afternoons-and internal lives .” 他列出的卡通人物不多也不少,恰好是三类,计有 “Bugs Bunny”( 宾尼兔 )“Daffy Duck” (毕飞鸭)及 “a dozen other barnyard thespians” (其他一打充满低级幽默感的天生演员) 。在同一文章中,当述及宾尼兔时, Corliss 也一连用了三个形容
16、词: “Bugs Bunny(introduced by director Tex Avery in 1940s A Wild Hare) became the cartoon Cagney - urban, crafty ,pugnacious - and ” 与荷里活着著名演员 James Cagney 的银幕形象一样,宾尼兔也是 “urban” (属于城市) “crafty”( 狡猾 ) 及 pugnacious” (好勇斗狠) 。在法律专业内,常见的例子也有 “possession ,control and custody ” 及 “custody ,charge and care”
17、。中文本如果 “ 译步译趋 ” ,前面的一句会变成 “ 管有,控制及保管 ” ,后一句来自侵害人身罪条例 (香港法例第 212 章)第 27 条:If any person over the age of 16 years who has the custody, charge or care of any child or young person under that age willfully assaults, ill-treats, neglects, abandons or exposes such child or young person such person shall b
18、e guilty of an offence任何超过 16 岁而对不足该年岁的儿童或少年负有管养,看管及照顾责任的人,如故意袭击,虐待,忽略,抛弃或遗弃儿童或少年 也属犯罪。英 文真确本中的 “custody, charge and care ” ,是三个略有不同的概念: “custody” (法律上的抚养权) , “charge” (含带领,负责之意)及 “care” (照顾)。中文真确本也分别用了三个略为不同的字,其中 “ 管养 ” ,应为新铸的词,其合成法则令人想起 “possession” 。但是 “ 管养 ” 的 “ 管 ” ,与 “ 看管 ” 的 “ 管 ” 有何分别?是否需以两个
19、字表达? “ 照顾 ” 的意义又有否重复?中文可没有英文类似的不成文法则,三个相类的词语齐出,部分意思重叠,很容易造成累赘感。这个例子说明 “ 译步译趋 ” 虽然忠于 “ 原著 ” ,但以中文行文习惯来说,可能会变成 “ 异形 ” 一族。2.3 词组的中译另一类词语由于涉及较复杂的 法律观念,在中文语境中可能不易找到 “ 近亲 ” ,因此在中译上可供转圜的余地也较宽阔,弹性较大。 “adverse possession ” 中文译作 “ 逆权管有 ” ,看得出相当硬译,可是这个土地法中的概念在中文世界里属于天外来客,找不到较接近的表达方式,于是只好另铸新词, “Act of God” 译作 “
20、 天灾 ” 是神来之笔,因在西方的宗教体系内,均有拟人化( anthropomorphic )的神或上帝,即神也有着凡人的七情六欲,神袛付诸行动,干出一些勾当,在语文表现上也很容易办到。但中国文化中一个拟人化的神的观念比较薄弱,把 “Act of God” 译作 “ 神的行为 ” 或 “ 神的作为 ” ,始终有着一重文化隔阂。中国人笃信天命,不由人自己操控的,委之曰 “ 天灾 ” ,恰与 “Act of God” 意思相若。说了这许多,目的在说明,在中英双语的气候下,单字词组的翻译并不构成大问题, 虽然个别字词的组成法则可能会造成突兀效果,但由于单字始终是软件,可塑性高,而且只要多说几遍,多佶
21、屈聱牙也会变得自然顺耳,多用的后果,将会是令中文最终约定俗定。但随着词组的长度及意义浓度的增加,译本的商榷余地也相应拓宽,译者亦需把中国文字的 “ 习惯法 ” 考虑在内。2.4 常见法律文件修辞2.4.1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法 律英语讲求词正意准,尽量排除歧义或容易引起争议的地方,因此在要求严谨的文件如商业合同中,出现不少常见的修辞,如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本来 “including” 已经道出包括之意,但草拟者惟恐有人争论后列事物是否已尽列,为求保险加进 “but not limited to” 。于是中文
22、变了 “ 包括但不限于 ” ,计较算尽。事实上,中文单单一个 “ 包括 ” ,后列事物是部分例子抑或全部,言人人殊。牺牲一点优雅,附添一条小尾巴,把意思说个通透明白,可算是务实之举。2.4.2 “unless and until”这 个例子,可看出英文如何注重时间的限制及先决条件。 “ A unless and until B ” 指的是 A 间否成立或发生,须决定于 B ,但除此以外, A 出现的时间,还需视乎 B 出现的时间,这样意思才算完整确切。限定客观条件的出现(以 “unless” 界定) ,加上时间的限制(以 “until” 界定) ,密不透风,两个英文字音义又相近,英文可以做到如
23、此。中文的译 法,一般是 “ 除非及直至 ” ,译得非常硬。 “ 除非 ” 与 “ 直至 ” 均非名词,以 “ 及 ” 字连接本来便有点不伦不类。 “ 除非 ” 一词,一般都与 “ 否则 ” 一起出现,如 “ 除非能提供抵押品,否则银行不会批出贷款 ” 。 “ 直至 ” 也通常跟 “ 为止 ” 一起出现,如在 “ 本案押后,直至有被告的感化报告为止 ” 。假若 “ 除非及直至 ” 同时出现,是否会出现如 “ 除非及直至疑犯能交出十万元作保释金为止,否则疑犯不得保释外出 ” 的翻译?其实,视乎文意而定,单单 “ 除非 ” 或 “ 直至 ” 可能已经足够,见以下两例:1. The Responde
24、nt shall continue to pay for the childs education unless and until the child has reached the age of 18.答辩人须继续支付孩子的学费,直到孩子满 18 岁为止。2. The charge on the property will not be lifted unless and until all the debts have been repaid.除非清还所有债项,否则物业的押记不会解除。第 一个例子与时间有关,因此采用 “ 直至 ” 较为妥切。第二个例子则涉及时间以外的客观条件,因而 “
25、除非 ” 较适合。 “unless and until” 很多时都可以 “ 除非 ” 或 “ 直至 ” 两者取其一译出来,但在 “ 多即是美,少必不佳 ” 的律师文化中,又有多少人会因中文的体面而甘冒疏漏之险?2.4.3 “if and only if”这个群表达的是 仅在一个指定的情况下某东西才会出现、生效等。 “if” 已经是条件、限制 ; 再加一个 “only if” ,更是条件中的条件、限制上的限制,意思不容丝毫模糊。但看看惯常的中译 “ 仅在,亦只仅在 ” ,便觉得有点唠叨,语气仿效英文,把 “ 仅在 ” 重复一次,仅做到形式而已。事实上, “ 仅在 ” 已经十分清晰,实在看不到加上
26、 “ 亦只仅在 ” 有何作用。3. 解构英文句子根据传统文法训练的说法,意义的基本单位是句子( sentence )而不是个别的字或词,英文 “sentence” 的定义,有说是 “a complete thought”( 一个完整的意念 ) 。从文法入手,一个句子由一个 (noun 或 noun phrase) 与一个谓语 (predicate )组成,谓语形容或界定名词,这两个部分的关系构成了句子的中心意念,或称主句。比方说, “the witness” 并非句子,仅仅一个名词而已。 “is not reliable” 也非句子,而仅是一个 “verb phrase” 。两部分并在一起 “
27、the witness is not reliable” 才成为一个句子,在无其他相干意义单位的情况下,也是这一句的完整的意念(这名证人不可靠) 。英文文法自有其内在法则,重逻辑、求连贯,对时间、地点、数量、因果关系敏感,而且因着其弹性及连结法则,适合伸长及分拆整合。以下让我们以一个例子来说个梗概:The most serious objection to the use of hopefully in a dangling position, often signalled by a following comma, is not that it is not good English, t
28、hough it is not, nor that it is a trendy obstinately afloat after many well-aimed salvoes of malediction, but that it is dishonest. 以 上的一句英文句子,长 60 字,在英语世界中不算长,而且由于修辞得法、对仗工整,结构也不觉得艰深迂回以致影响了解其意义。若是要翻译成中文,第一步要弄清楚的是何部分是主句 / 主角 / 主干,有些什么枝叶,每一丛枝叶又依附在主句或从属部分的哪些关节上。一开首便仔细弄清楚这些关系,化繁为简,有助明了句子的结构,明了结构也会直接帮助语意
29、的诠释,到了翻译地步,从基本单位砌起,由简归繁、从小至大,除了驾驭译文外,原文的层次感亦可在合理范围内尽量保留。要把上述 60 个字长的一句解构不难,只要本着一个大原则:每一句都是一个完整的意念,其中心意念(暂不理旁枝杂叶)往往可以由一个简单的句子表达。解构功夫的热身,便是找出这个中心意念 / 主干 / 主句。其他的慢慢地、逐步地、一层层地摸索下去。这一句的主句是一个复合句 (compound sentence) ,由以下两句及其间的一个表达语意转折的连接词 “but” 组成:(1) The most serious objection to the use of hopefully is n
30、ot A 、 B 或 C 。(2) The most serious objection to the use of hopefully is not A 、 B 或 D 。句( 1 )及( 2 )均是句子有句,分别表达反对 “hopefully” 这个字的用法的非真正及真正理由,包括:(A) It is not good English.(B) It is a trendy usage.(C ) The thing remains obstinately afloat after many well-aimed salvoes of malediction.(D) It is dishone
31、st.其 他枝叶,附属在句子的不同部分。并不是每个 “hopefully” 的用法都备受批评,句子指的反对声音是冲着 “the use of hopefully in a dangling position” (姑且戏译为 “ 伶伶仃仃地 ” 使用 “hopefully” )而来的, “in a dangling position” 的作用是界定 (modify) “use” 一字,令语意更加清晰准确。再进上层,尚有一部分 “often signalled by a following comma” 界定何为 “dangling position” ,清楚道明 “hopefully” 是否用得
32、 “ 伶伶仃仃 ” ,通常可以从是否有一个逗号紧接着 “hopefully” 出现来决定。再者,作者以两个短句,分别加插在以上 (A) 及 (B) 两句之后,以表达其对这两个不是理由的理由的看法:(A) (The objection to the use is not that) it is not good English (though it is not)反对的理由,并非因为它不是正确的英文用法(虽然这确非正确的英文用法)(B) (The objection to the use is not that) it is a trendy use (though it is)反对的理由,并非
33、因为它是一个时髦的用法(虽然这用法确是时髦)从 以上例子中,可见英文句子法度严谨,主句与附属部分脉络清晰可循,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也没有一个字可以缺少。要把英文句子翻译成中文,第一步要把原句解构,分清其结构脉理,认清什么是句子的中心意念,什么是从属单位,从属单位又与骨干有何种的构筑关系,把句中句逐层剥开,由繁入简,意义只会愈来愈清楚, 从而掌握其个别部分及至整体的语意,到最后得出 “ 完整的意念 ” ,下一步才着手按中文的书写法则及习惯尝试表达这个 “ 完整的意念 ” 。这一句翻译成中文,意思大概为:反 对伶伶仃仃地使用 “hopefully” 这个字(通常有一个逗号紧接出现)的最大理由,并非
34、因为它不是正确的英文用法(虽然这确非正确的英文用法) ,并非因为它是一个时髦的用法(虽然这用法确实时髦) ,更非因为在经劣评猛烈炮轰之后这个用法仍然盛行,而是这个说法非常不诚实。3.1 框架与内容在香港,中文法律 语言的使用,实是建基于英文上,一来是因为英文是普通法及成文法的语言,到现在,还有不少商业及法律程序,仍是重英轻中、先英后中的。更重要的是,英语或英文法律语言,提供了一套技术性的蓝本,在此套用一个吊诡: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又反过来决定内容。即是说,普通法下的法律观念,包括技术性的诠释原则,在 重结构、重逻辑的英国语文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普通法下的法律文化,便是建基其上,英语成为装载这一
35、套法律文化的当然工具,日子久了,这工具又反过来影响着其他需要应用普通法的地方(不论语系是否相近) ,影响其法制发展。也许是这个原因,香港中文法律语言遇上的问题,并不是片言只字的问 题,而是照搬英文句法的硬件到中文来的问题。现试举以下一例说明之。 版权条例 (香港法例第 528 章)第 29 ( 3 )条,为文学作品的改编本( adaptation )下定义,其中第 29 ( 3 ) ( a ) ( ii )条有这么两条定义:1. A version of a dramatic work in which it is converted into a non-dramatic work.由戏剧作
36、品转为非戏剧作品的戏剧作品的版本2. A version of a non-dramatic work in which it is converted into a dramatic work.由非戏剧作品转为戏剧作品的戏剧作品的版本以上两条的中文真确本,在句法结构上相当忠于英文真确本,但读来未免有点隔,原因是英文的结构,硬移过来有违中文行文的习惯。以上面第二条定义为例,且先看看英文本的层次。主句为一个名词:A version of a non-dramatic work一个非戏剧作品的版本附属句界定是何种版本:(In this version) a non-dramatic work is
37、 converted into a dramatic work.(在这个版本中)一个非戏剧作品被转为戏剧作品。中文真确本尽量沿用这个框架,以几对括号表明如下:(由非戏剧作品转为戏剧作品)的非戏剧作品的版本。 这 样子的句子组织,以一非戏剧作品为本位,其次述及它的一个版本,再把这个版本界定为 “ 由非戏剧作品转为戏剧作品 ” 。这样译汉,的确毫不遗漏原文任何一节,而且也照顾到原文的结构,但真确本的中文,真的不敢恭维,而且也着实对理解条文文意造成障碍。 “ 戏剧作品 ” 多番出现,一时非戏剧,一时戏剧,已令人晕头转向, “ 非戏剧作品的版本 ” 既是主语( subject ) ,应避免出现在句子后
38、半,以致本末倒置,更不该由一组长长的字(由非戏剧作品转为戏剧作品的)来界定。其实以下两条定义,都有较易入耳、更贴近中文行文习惯的译法,在法律层面上又不致相去千里计:1. 戏剧作品的非戏剧化版本A non-dramatized version of a dramatic work2. 非戏剧作品的戏剧化版本A dramatized version of a non-dramatic work说 了这许多,想点出的是中英的语文硬件存在着根本的分别,在互译上并不可用强横移。归纳起来,英文句子的特性是长度( prolixity )有相当弹性,而且层层相扣、句中有句( embeded ) 。相对来说,中
39、文句法在长度和层次方面都逊色,中国文安自有其一套美学系统,余光中便说过,中文的特性是 “ 措词简洁、语法对称、句式灵活、声调铿锵。 ” 这当然是一个理想,但从这 “ 四句十六字真言 ” 本身,也可以看出几点与我们讨论有关的地方。首先,中文句子不宜太长,遣词用字冗赘重复。此外,余光中也指出,欧美语文着重的内部因果关系( causality ) ,在中文来说未必是考虑要素。中文的 “ 意在言外 ” 、 “ 画龙不须点睛 ” ,虽是风格旨趣,但也实际影响语句的塑造诠释。余氏用了 “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来说明其理。这一句若以英语表达,动态的风和静态的水之间的关系,相信会以 “because” 、
40、 “therefore” 、 “although” 、 “but not” 等一一标明。在中文的非技术性用法上,只需点题,却不一定要说破。在本文的后半部,我们将参考一些具体语句,尝试应用解构还原的技巧,也看看从一个语文生态过渡过另一个,会遇上些什么问题及可以如何处理。4. 解构还原的技巧4.1 化整为零在离婚案件中,提出离婚申请的为呈请人( Petitioner ) ,另一方为答辩人( Respondent ) ,双方都要就解除婚姻、财产处理及子女监养得到法庭命令方为完成法律程序。鉴于婚姻神圣的原则,法庭方面对颁布离婚令亦会格外审慎,特别是牵涉到未成年子女的福祉。法庭通常都会先颁暂准离婚令,再
41、经一段时间之后才颁绝对离婚令。曾经见过这么一个句子和它的中译:If the Respondent applies to the court for it to consider the Respondents financial position after the divorce, the decree nisi cannot be made absolute unless the court is satisfied that the Petitioner had made or will make proper financial provision for the Respondent
42、, or else that the petitioner should not be required to make any financial provision for the Respondent.倘答辩人提出申请,要求法庭考虑其离婚后的经济状况,则法庭须事先认为呈请人已经提供或将会提供予答辩人妥善的经济援助,方可将暂准离婚令正式确定为最终 / 绝对离婚令。倘答辩人没有提出如此申请,则呈请人无须给予答辩人任何经济援助。以上的中译与英文原文有出入,观察敏锐的读者可能已经留意到英文原文只有一句,而中文译文则分成两句(有两个句号出现) ,除非情况特殊,否则的话,语意单位的差异,必会影响其传
43、达意义的准绳。要真正了解英文原文的意思,让我们先来解构其语句。按文法分析,这一句的主句是:The decree nisi cannot be made absolute.暂准离婚令不得变为绝对离婚令。主句虽短,其主体意思虽然明确不过,但还有其他的一些从属意义单位,要把这些从属意义单位一起考虑在内,才可以得出这一句完整的意念。直接从属于主句的,有两句条件句(英文文法称作 “conditional” ) ,分别是:1. If the defendant applies to the court for it to consider the Respondents financial positio
44、n after the divorce如果答辩人向法庭申请考虑其离婚后的经济状况2. Unless the court is satisfied A 或 B 除非法庭信纳 A 或 B 在 某些字如 “if” 、 “unless” 、 “although” 、 “when” 、 “whilst” 、 “as” 、 “notwithstanding” 、 “without” 之后出现的意义部分,通常都不是主句,而是就主句意思作更清晰准确的形容或界定的从属部分。英文 “ 句中有句 ” 特色,见于以上第二个条件句,内里又包含了两个条件中的条件:(A) The Petitioner had made o
45、r will make proper financial provision for the Respondent. (呈请人已经或将会为答辩人提供妥当的经济援助。 )(B) The Petitioner should not be required to make any financial provision for the Respondent. (呈请人不应为答辩人提供任何经济援助。 )到 了这里,读者应该看出中文译本跟原文出入之处。其实,出现了差误,相信是因为条件( A )与( B )之间出现了 “or else” 。 “or else” 是一个口语习惯,有稍微为加强语气效用,但在书
46、面语中则应尽量避免。 “” 因为语气较重,造成文意转折的印象,令人误以为主句止于( A )而新的一段始于( B ) 。分开( A )与( B )的,其实应只是一个 “or” ,之前之后两项条件分别衔接于 “” ,均为法庭必须考虑并信纳的两项因素。可能有读者会提出, “or else” 后面的意义应是分开及独立于法庭须信纳之事,即答辩人若无就其经济状况提出申请,呈请人便无须给予答辩人任何经济援助。果真如此,“or else” 与 “the petitioner” 之间便不会有 “that” 这个字。 “” 在这个位置的作用,是为条件( B ) “ 焊接 ” 上前面 “unless the cou
47、rt is satisfied” 的部分。由此可见,英文里的每一个字都有其功能,不能多也不能少,而且句子的意思,便是借着字词按文法或行文习惯法则的排列来决定。在十足掌握了英文原文的结构及意思后,这一句的中译应为:倘答辩人提出申请,要求法庭考虑其离婚后的经济状况,则法庭除非认为呈请人已经提供或将会提供予答辩人妥善的经济援助,或(因任何理由)呈请人无需为答辩人提供任何经济援助,否则不可将暂准离婚令正式确定为最终 / 绝对离婚令。4.2 条理分清结 构复杂的句子,在一般英文中已是常态,在法律专业内则更是比比皆是。在成文法中,法例的文字( letter ) ,负有装载及阐释其立法精神( spirit
48、)及意图( intent )的责任,行文尤其严谨,以下一段文字取得汽车保险(第三者风险)条例 (香港第 272 章)第 4 ( 1 )条:Subject to the provisions of this Ordinance it shall not be lawful for any person to use, or to cause or permit any other person to use, a motor vehicle on a road unless there is in force in relation to the user of the vehicle by t
49、hat person or that other person, as the case may be, such a policy of insurance or such a security in respect of third party risks as complies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is Ordinance.凡见到 “subject to” 、 “unless” 等字词,便知道其后出现的意义单位,都是用来界定( modify )其他语意部分的,因此都不是主句。主句通常都不太长,主要概念可以以一句简单句子表达。这一条法律条文的主句,且让我们暂定为:It shall not be lawful for any person to 做某事 .任何人做某事都是不合法的。本着一些基本的原则,再加上少许训练,要在短时间内认清主句不难,但跟着下来要弄清楚各个从属部分的关系,便相当富挑战性,且看看与主句有直接从属关系的部分:Subject to the provisions of this Ordinance受制于本条例的条文 意思是如与同一条例的其他条文有冲突,则其他条文凌驾本条文。以 “un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