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9 ,大小:112.50KB ,
资源ID:2642581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264258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doc)为本站会员(weiwoduzun)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doc

1、1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公示稿)二一三年八月 1目 录前 言 1第一章 背景 3一、发展现状.3二、发展形势5第二章 目标和战略. 7一、目标.7二、战略.8第三章 交通与城市.10一、控制城市发展规模10二、强化交通对城乡空间布局的引导和支撑10三、加强交通规划与城乡规划的统筹协调11第四章 对外交通.13一、建成国际航运枢纽港13二、建成国际航空枢纽港14三、加快铁路建设15四、完善公路网络15五、完善对外综合交通枢纽布局和衔接15第五章 公共交通.17一、强化轨道交通的骨干作用17二、提升公共汽(电)车服务水平18三、促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19四、拓展水上客运服务功能19五、推进城市客

2、运枢纽建设20六、完善公共交通票价票制20第六章 小客车.21一、完善小客车拥有管理21二、加强小客车使用调控22第七章 步行和自行车 . . . 23一、提升步行交通品质23二、改善自行车出行环境24三、引导电动自行车合理使用25第八章 城市道路货运 26一、完善货运设施建设26二、提高货物运输组织效率27三、规范车辆使用管理27第九章 停车 28一、加强停车规划调控和设施建设28二、完善停车管理措施292第十章 道路设施和运行.30一、持续推进道路设施建设30二、优化道路交通组织31第十一章 交通信息化 33一、推进交通行业信息化建设33二、加强交通辅助决策支持34三、加强交通综合信息服务

3、35第十二章 交通安全.37一、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37二、加强轨道交通安全管理39三、加强对外交通安全管理39四、健全交通应急反应和救援体系40第十三章 交通环境.41一、加强交通排放管理41二、优化交通能源结构42三、严格交通噪声管理43四、推动资源循环利用43第十四章 交通文明.44一、积极培养市民交通文明意识44二、加快推进交通行业文化建设45第十五章 综合保障.47一、加强交通法治建设47二、完善交通管理体制48三、完善交通资金投入48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483前 言交通是城市的命脉。上海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交通工作,为推进全市交通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2002 年,上

4、海市政府首次颁布了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以下简称 2002 版白皮书 ) ,确立了全市交通发展的总体战略。经过十余年的持续快速推进,上海交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和举世瞩目的成就,服务管理水平显著提升,为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世博会成功举办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上海正处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按照中央要求,上海要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科学发展的先行者,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以下简称“四个中心”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对上海交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常住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机动车总量持续增长、城市空间布局加快调整、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凸显等新形势,上海亟

5、需进一步深化交通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和完善国际大都市一体化交通,并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提供重要支撑。2012 年 3 月,上海市正式启动新一轮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 (以下简称白皮书 )编制工作,成立了由市长挂帅、相关部门和单位共同参加的编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组建了专家委员会。同时,择优选取了国内外咨询机构承担 20 个专题研究和 5 项专项调查工作。在深入开展 2002 版白皮书后评估、上海交通发展战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人大、政协及社会各方的意见,历时一年多编制完成。白皮书着眼于上海长远发展,继承了一体化交通的基本理念,借鉴了国际大都市交通发展的成功经验,明确了未来十年上海交通发展

6、的目标、战略和行动。白皮书是上海推进交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也是全社会共同营造和谐交通环境的行动指南。第一章 背景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抓住筹办世博会的重大契机,以 2002 版白皮书为指导,全面推进交通跨越式发展,初步建成一体化交通框架。展望未来,上海交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一、发展现状1.1 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洋山深水港北港区工程和外高桥港区一期至六期工程全面建成,虹桥、浦东两场建成 4 个航站楼、5 条跑道。京沪高铁、沪宁、沪杭城际铁路相继开通,形成上海站、上海南站、虹桥站三个铁路主客运站。2012 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 800 公里,比 2002 年

7、增长 3 倍。轨道交通基本成网,运营线路长度达到 468 公里,增长 6 倍。城市道路承载能力不断提高,城市快速路约 200 公里, 增长 2 倍。1.2 交通运输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上海国际航运枢纽港地位日益凸显,2012 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 3253 万 TEU1,较 2002 年增长 278%,浦东机场货邮吞吐量达到 293.8 万吨,增长 363%。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全市公共交通日均客运量达 1701 万乘次,增长 80%。道路设施承担的机动车交通量增长 1.5 倍,道路交通服务水平依然保持总体通畅。1.3 交通综合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交通法制、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交通信息化

8、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建成市级交通综合信息平台。通过实施非经营性客车额度拍卖(以下简称“小客车额度 1 集装箱运量统计单位。拍卖” )政策,2012 年全市注册小客车保有量达 177.8 万辆,小客车保有量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控制。交通环境污染治理不断加强,率先实施机动车更高排放标准和持续淘汰高污染车辆。交通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全年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4亡率较 2002 年下降 75%。1.4 交通有力支撑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余年来,上海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 1 倍,常住人口总量增长 39%,上海市生产总值增长 272%,交通发展基本适应了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市民多元化的出行需求。特别是上

9、海世博会举办的 184 天内,全市交通经受住了 7308 万参观人次、单日最高 103 万超大客流的考验,为世博会成功举办作出了重要贡献。1.5 过去的十余年,是上海交通发展最迅速、成就最显著的时期,主要经验是以一体化交通理念为指引,实施公共交通优先、交通区域差别、道路车辆协调等三大政策,坚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与提升功能相结合,坚持公交优先发展与小客车需求管理相结合,坚持精细化管理与统筹协同联动相结合。1.6 在看到巨大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上海交通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交通与城市融合发展不够,中心城周边蔓延发展态势未得到有效控制;对外交通辐射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公共

10、交通体系有待健全,整体运营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道路和停车等设施难以满足小客车快速进入家庭的发展需求;资源环境承载力对交通发展的刚性约束日趋明显。2 中心城指外环线以内,郊区指外环线以外。5二、发展形势1.7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加速发展。世界经济重心东移和中国国际地位上升,上海正在加速迈向全球城市;上海与国内外联系日趋密切,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加快形成,上海核心城市的功能不断提升。这要求上海进一步增强对外交通的服务和辐射能力。1.8 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上海常住人口持续增长,城市建设重心向郊区转移,城市规模拓展、空间结构调整必然带来交通需求的增加和交通特征的变化。这要求上海要优化完

11、善交通设施布局,加快推进郊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城乡统筹一体的交通发展格局。1.9 交通机动化和小客车进入家庭的趋势仍将持续。出行距离的延长,将使得越来越多的出行需求依赖机动化交通方式。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来私人小客车增长的潜力依然较大。这要求上海进一步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引导小客车的有序增长与合理使用。1.10 交通需求日趋多元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功能的提升,交通出行方式和出行目的日趋多样,公众对交通安全、舒适、环保、公平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这要求上海提供更高品质的多样化交通服务。1.11 面对新机遇、新挑战和新要求,上海要进一步完善交通发展战略,努力从适应型发展向主动

12、引导型发展转变,从主要解决中心城交通问题向统筹城乡和区域一体化交通转变,从大力推进交通设施建设向更加注重综合管理和功能提升转变,推进交通在新起点上实现更高发展。第二章 目标和战略2002 年,上海提出了构筑国际大都市一体化交通的战略目标,对指导交通科学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上海将坚持一体化交通发展理念,加快转变交通发展方式,促进交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目标2.1 上海交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构筑国际大都市一体化交通,加快建成国际海空枢纽城市,着力打造绿色交通都市,努力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为“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52.2 构筑国际大都

13、市一体化交通要坚持以人为本和生态环保的发展理念,加强信息化支撑和法治化保障,形成交通设施功能完善、交通方式整合高效、内外交通衔接紧密、交通参与各方协同联动、交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格局。2.3 以交通发展总目标为指引,上海将努力实现安全、畅达、高效、绿色、文明等五类发展指标。安全:交通运行安全、可靠,事故率处于较低水平。全年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比 2012 年下降 25%,为 2.63 人/万车。畅达:人员出行和货物运输更加方便快捷。中心城内上下班平均出行时间在 45 分钟以内;新城与中心城之间平均出行时间在 60 分钟以内;长三角主要城市与上海中心城之间平均出行时间在 90 分钟以内。高效

14、:交通系统有机整合、高效运行。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重(不含步行)达到 60%,其中轨道交通客运量占公共交通客运量的 60%;新城公共交通出行比重(不含步行)力争达到 30%。拥挤路段的公交优先道高峰时段运行车速不低于相邻车道社会车辆的运行车速。快速路系统高峰时段平均运行车速不低于 40 公里/小时。绿色:全市公共交通、步行、自行车等出行比重不低于 80%。节能与新能源公交车比例达 50%以上。单位客货运输量碳排放明显下降,交通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文明:交通决策更加公开透明,交通执法行为更加严格规范,交通参与者安全意识、法治意识、环保意识显著增强,全社会交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二、战略2.4

15、 为实现未来上海交通发展目标,应强化交通与城乡空间统筹发展,强化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更加注重小客车需求调控,更加注重绿色发展,更加注重精细管理。2.5 交通与城乡空间统筹发展战略。强化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发展的综合调控,促进人口、产业合理布局,均衡交通需求分布。加强交通规划与城乡规划的统筹协调,强化公共交通引导和支撑城市发展的规划模式,促进交通与用地融合发展。2.6 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把公共交通发展放在城市交通发展的首要位置,在规划、投资、建设、运行、服务等各环节充分体现公交优先。在不断强化轨道交通骨干作用的同时,加快提升公共汽(电)车服务水平,并加强与各类交通方式的衔接,完善公共交通体系,进

16、一步提高公共交通吸引力。2.7 小客车需求调控战略。在道路和停车设施供给有限的条件下,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进一步加强小客车保有量控制,引导合理使用,降低使用强度,保持道路交通服务水平总体受控。2.8 绿色发展战略。优化交通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交通排放水平。持续提高运输工具的排放标准,逐步淘汰高污染的运输工具。倡导绿色出行,显著改善步行和自行车等交通方式的出行环境。2.9 精细管理战略。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法制,强化交通参与各方协同联动。充分应用最新信息技术手段,创新交通管理模式,提升交通组织管理水平,提高交通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社会动员,引导全社会共同营造文明交通环境。第

17、三章 交通与城市交通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合理控制城市规模,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强化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引导和支撑,是实现交通与城市协调发展的根本举措。目标3.1 构建与国际大都市功能相匹配、与特大型城市空间布局相协调的交通发展格局,实现交通与城市和谐发展。6原则3.2 构建多轴多核的城市空间结构,科学规划以集约交通为主导的综合交通体系。行动一、控制城市发展规模3.3 合理控制人口规模,引导中心城人口向郊区有序疏解,促进新城、新市镇人口的集聚。3.4 控制建设用地规模,节约集约使用土地,提倡用地功能适度混合。控制建筑总量,优化住宅、商业与办公建筑布局。3.5 优化城市功能和产业布局,推进重大产业项目、

18、重大基础设施、优质社会事业资源向新城倾斜。二、强化交通对城乡空间布局的引导和支撑3.6 建立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统筹城乡空间城市公共交通和集约化的对外交通。布局、功能分区、用地配置和交通发展。重点加强轨道交通对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促进土地综合开发的作用,提高土地开发效益和交通设施运行效率。3.7 提升交通服务辐射能力。完善对外交通体系,加强内外交通的衔接整合,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增强上海衔接国内外、辐射长三角地区的交通服务能力。3.8 促进中心城交通供需动态平衡。整合既有交通资源,提升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公共交通整体服务能力,优化中心城路网结构功能,强化交通需求管理。加强重点项目与功能

19、集聚区的交通规划,增强交通服务支撑能力。3.9 加快编制新城综合交通规划,形成相对独立、功能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完善新城与周边城镇、中心城、长三角节点城市的交通联系。构建新城公共交通系统,因地制宜发展快速公交或现代有轨电车等大容量地面公共交通。打造高品质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3.10 研究中心城周边地区发展的功能定位,进一步明确交通发展要求。改善重点地区交通功能,完善交通项目建设的保障机制,确保交通设施规划落地。三、加强交通规划与城乡规划的统筹协调3.11 健全完善跨部门协调机制,强化各层次城乡规划与交通规划的统筹协调。外环线周边连绵发展的城市化地区。世博园区、虹桥商务区、迪士尼、徐汇滨江、

20、前滩、临港新城等地区。3.12 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同步修编综合交通体系规划,重点明确轨道、道路、枢纽等重大交通骨干设施的发展要求。3.13 研究制定交通规划导则,结合规划编制单元,深化地区交通规划,细化交通设施的布局安排、配置要求、用地规模等要素,为规划编制和交通建设提供依据。3.14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强化重点地区和交通敏感地区的交通专项规划的同步编制,将地区交通条件作为确定用地开发的重要因素。3.15 落实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制度,并作为重大项目实施的前置性条件。3.16 严格按规划落实各类交通设施用地,优先保障公共交通设施用地需求。第四章 对外交通对外交通是上海服务长三角、衔接国

21、内外的重要载体。上海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城市,亟需进一步提升对外交通的服务辐射能力。目标74.1 建成国际海空枢纽,形成公路与铁路相协调的陆路运输网络。港口设施能力满足 3500 万 TEU 以上规模的发展要求,集装箱水水中转比重超过 50%。机场设施能力满足 1.1-1.2 亿人次旅客吞吐量和 700 万吨货邮吞吐量的发展要求,中转旅客比重力争达到 30%。铁路客运量比重达到 50%。原则4.2 坚持对外交通设施改善与服务功能提升相结合。强化内外交通有机衔接,促使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提高客货运输和换乘效率。行动一、建成国际航运枢纽港4.3 继续推进港口设施建设。集约利用岸

22、线资源,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港口,加强区域港口合作。4.4 积极发展沿海中转,加强水水中转软环境建设,持续吸引并推动国际中转。4.5 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功能,强化沿江港口合作与协调,积极促进江海直达运输。4.6 加快推进内河高等级航道和港区建设,促进跨省市高等级航道对接,推进内河船舶标准化,培育内河集装箱运输市场。4.7 发展海铁联运,推进铁路进外高桥港区,提高海铁联运比例。优化集装箱公路运输通道,完善疏港道路系统。4.8 促进邮轮产业发展。完善邮轮产业发展推进协调机制,积极推进邮轮母港建设,健全邮轮码头服务体系,鼓励本土邮轮产业发展。二、建成国际航空枢纽港4.9 提升上海机场

23、的服务能力,特别是进一步提升浦东机场对长三角地区的服务能力,建设浦东机场与虹桥枢纽之间的快速轨道交通线路。4.10 持续完善两场设施,提高上海机场保障能力,满足中枢运营和枢纽发展需求。4.11 构筑完善的国内国际航线网络,鼓励基地航空公司积极拓展国际航线尤其是中远程航线,提高航班中转效率,加快向枢纽网络型航空公司转型。4.12 推进航空货运发展。优化口岸监管服务流程与信息系统,完善通关服务。鼓励货运航空公司和物流集成商发展航空货运,开辟货运航线。加强机场货运集疏运通道组织管理。4.13 优化上海地区空域结构,增加民用航空空域,积极发展通用航空。三、加快铁路建设4.14 增加铁路对外通道,推进沪

24、通、沪乍等铁路建设。4.15 充分利用既有及规划铁路,增强铁路对城市交通的服务功能。4.16 完善铁路枢纽功能布局。规划建设铁路东站,提升新城铁路客运枢纽功能,推动铁路货站逐步外迁和转型升级。四、完善公路网络4.17 建成约 1000 公里的高速公路网络,推进干线公路建设,加快与毗邻地区县乡公路的规划建设,完善上海与江浙两省的道路衔接。4.18 引导省际道路客运与铁路客运错位发展,鼓励道路客运班线资源整合。有序推进上海与江浙毗邻地区的省际客运班线公交化运营。4.19 优化省际道路客运站布局,中心城在“东部、南部、西部、北部、中部”五个规模化客运站的基础上,整合归并其他客运站,郊区原则上“一区(

25、县)一站” 。五、完善对外综合交通枢纽布局和衔接84.20 提升对外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功能,发展航空与铁路等方式的多式联运,完善轨道交通与枢纽的换乘衔接,增强枢纽的快速集散能力。4.21 加快综合货运枢纽规划建设。综合考虑对外货运和城市物流配送的需要,依托港口、机场、铁路货站等重要节点及主要运输通道,合理布局多层次的综合货运枢纽。第五章 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是缓解交通拥堵、解决特大型城市交通难题的有效措施,也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目标5.1 创建与国际大都市地位相匹配的国家公交都市,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公共汽(电)车为基础、客运交通枢纽为

26、衔接的城乡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全市公共交通客运量达 3000 万乘次,较 2012 年增长 75%。原则5.2 根据客流特征,因地制宜地选择公共交通的发展模式,强化轨道交通与公共汽(电)车网络的融合,保障公共汽(电)车的优先通行权,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整体效率。行动一、强化轨道交通的骨干作用5.3 修编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完善轨道交通服务功能,提高中心城轨道交通网络密度和站点覆盖率,加强轨道交通对重点发展地区和规划人口导入地区的服务和支撑。5.4 积极发展市郊铁路,加强铁路系统与城市轨道交通的网络融合和功能互补。5.5 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形成 800 公里以上的轨道交通运营网络。根据运营组织需要,

27、持续开展轨道交通功能性改造。加强既有线路设施设备运行质量评估,加大设施设备专项和大修改造力度。5.6 优化轨道交通运营组织,加强客流动态趋势研判和引导,合理调整运能配置,努力缓解轨道交通高峰时段客流拥挤矛盾。5.7 加强轨道交通站点交通配套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推动轨道交通站点与公共汽(电)车、出租汽车停靠、小客车停车换乘、非机动车停放等配套设施的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步运营。二、提升公共汽(电)车服务水平5.8 大力推进公交优先道建设,力争形成 500 公里规模。加强运行监管和执法,提高公交优先道运行效率,确保拥挤路段高峰运行车速高于相邻车道社会车辆。5.9 强化骨干线网建设。结合轨道交通网

28、络规划,依托公共汽(电)车客流走廊,因地制宜地采取现代有轨电车、快速公交等多种方式,形成基于路权优先的公共汽(电)车骨干线网。完善新城公共交通系统,逐步构建以快速公交或现代有轨电车为骨干的公共汽(电)车网络。5.10 结合城市发展,加密公交线网,扩大公交线路的服务范围。内环线内公共交通站点 300 米半径全覆盖,内外环间、新城、新市镇实现公共交通站点 500 米半径全覆盖,所有行政村公交通达率达到 100%。5.11 以居住区为重点,合理布设连接轨道交通站点、公交枢纽等公共交通设施的驳运线网,完善车型结构,方便市民交通换乘。5.12 完善公交线路调整机制,以方便大部分市民出行需求为原则,加强科

29、学论证,推进线网优化调整。5.13 同步建设公共汽(电)车枢纽站、停车保养场、首末站、港湾式停靠站、候9车亭等配套设施,保持合理布局。5.14 加快公交车辆更新,不断优化车辆结构,加快发展节能环保、安全性能高、乘坐舒适的车辆。5.15 建立和完善区域经营竞争机制,营造适度竞争的公交企业运营环境。三、促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5.16 在轨道交通、公共汽(电)车服务功能不断完善的前提下,优化出租汽车使用功能,满足公众个性化和特殊交通出行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服务。5.17 综合考虑市场供求状况和里程利用率等因素,合理调控出租汽车总量规模,并坚持区域性出租汽车营运政策。5.18 优化出租汽车营运服务方式

30、。加强电调平台、候客站点等配套设施建设,引导智能终端有序推广应用,减少空驶里程。5.19 优化出租汽车经营权管理,推行无偿有期限经营,建立完善经营权退出机制。四、拓展水上客运服务功能 205.20 将越江轮渡、崇明“三岛”客运纳入公共交通体系统一规划,完善与拓展水上公共客运的功能和服务。5.21 加强水上客运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推进码头资源整合,强化水上公共客运与其他公共交通方式的换乘衔接。五、推进城市客运枢纽建设5.22 推进客运交通枢纽建设。结合铁路客站、轨道交通、大型居住社区、新城和新市镇、重点发展地区和大型旅游项目同步建设客运交通枢纽,改善换乘条件,促进各种交通方式的紧密衔接。5.23

31、以客运交通枢纽为载体,进一步整合用地开发与交通功能。对新建客运交通枢纽设施的地上、地下空间,按照市场化原则推进土地综合开发。对现有客运交通枢纽设施,支持原土地使用者在符合规划且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进行立体开发,收益用于设施建设和弥补运营亏损。六、完善公共交通票价票制5.24 优化公共交通票价票制。建立完善公交行业成本规制和行业考核监管体系,科学合理制定公共交通票价,完善票价形成机制。5.25 坚持并完善以常乘客为主要对象的优惠票价政策,鼓励企业推出多样化票制。5.26 研究完善出租汽车运价形成机制,保持合理的交通出行比价关系。第六章 小客车随着市民生活水平提高,小客车快速进入家庭,在为市民提供出

32、行便利的同时,也带来道路交通拥堵、尾气污染等问题。引导小客车有序增长和合理使用,推动个体机动交通向公共交通方式转移,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减少大气环境污染的重要举措。目标6.1 中心城小客车交通量(按车公里计算)的增幅控制在 20%以内,确保中心城道路运行有序可控。原则6.2 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对不同号牌车辆实施差别化管理政策,调控小客车的拥有和使用。行动10一、完善小客车拥有管理6.3 综合考虑道路容量、服务水平、停车和环境等因素,确定并公布小客车的年度新增量。6.4 完善小客车额度拍卖政策。优化竞拍系统,简化拍卖流程,科学设置竞买人申请条件。加快建设机动车额度管理信息平台,将在

33、用车的额度交易纳入统一管理,抑制额度拍卖中的投机行为。6.5 研究并适时出台小客车额度有期限使用、限制转让等政策措施。中心城小客车交通量与在中心城使用的小客车规模和单车日均行驶里程相关。为保障一定的道路服务水平下,应将小客车单车日均行驶里程下降 25%,以应对中心城 250 万辆小客车的使用。二、加强小客车使用调控6.6 加强商业、办公等工作地停车泊位的总量管控,严格控制路内停车,强化差别化停车收费管理对车辆使用的调控和引导。6.7 根据快速路运行状况,适时调整限行的车辆类型、时段、范围。6.8 根据道路拥堵和大气环境状况,研究并适时出台基于一定范围或通道的拥挤收费、车辆限行等交通需求管理政策

34、措施。6.9 根据新城、新市镇道路交通运行状态,完善郊区小客车使用管理政策。研究并适时出台长期在沪使用的外省市号牌机动车的管理政策措施。6.10 引导汽车租赁、汽车共享等服务健康有序发展。6.11 逐步减少摩托车,并继续对其使用实施区域控制。含轻便摩托车。第七章 步行和自行车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方便灵活、经济环保,是公众出行不可缺少的交通方式。改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对倡导绿色出行、建设宜居城市具有重要意义。目标7.1 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进一步完善,保障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基本路权,营造安全、便捷、舒适的出行环境。原则7.2 充分发挥步行和自行车在中短距离出行和公共交通接驳换乘中的主体作用,并加

35、强与城市功能、景观、绿化的融合。行动一、提升步行交通品质7.3 保障人行道畅通。结合新城建设、旧区改造、环境整治,持续完善人行道系统。优化人行道上市政设施布设,规范自行车停放,加强对沿街商铺、无序设摊、违法停车等占用人行道行为的管理。7.4 推进人行连廊和通道建设。重点围绕轨道交通站点,推进建筑物之间的人行连廊和通道建设,构筑立体步行系统。研究制订相关政策,鼓励各类开发主体建设人行连廊和通道,并加强后期管理维护。7.5 保障行人过街安全。完善行人过街设施,优化行人过街信号配置。7.6 加强道路、建筑物及其他公共空间无障碍设施的对接,保障无障碍交通的连续性。7.7 在商务区、滨水区、历史文化风貌

36、区等特定区域内,试点设置小客车禁行区或限速区,道路空间资源优先用于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7.8 推动安宁社区建设。优化居住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组织管理,减少小区机动11车出行及停放对步行、自行车交通的影响和干扰。二、改善自行车出行环境7.9 完善自行车出行路网。构建系统、连续的自行车道网络,在机动车与自行车之间干扰较大的道路增加隔离设施。在新城、大型居住社区和重点地区的建设过程中,规划设置相对独立的自行车出行网络。7.10 加大对路边违法占用自行车道停车行为的查处力度,保障自行车道的有效宽度和通行安全。7.11 商业、办公、居住、交通、旅游等建筑物应严格按照停车配建标准要求配置自行车停车设施。

37、7.12 鼓励自行车换乘公共交通。加强轨道交通车站等交通设施的自行车停车值守管理,研究自行车换乘轨道交通实施停车费优惠政策。7.13 有序发展公共租赁自行车。鼓励各区(县)以优先满足公共交通换乘需求为目标,结合轨道交通站点、交通枢纽、商务楼宇、旅游景点等发展公共租赁自行车系统。研究出台公共租赁自行车系统的制式标准和服务标准。7.14 鼓励各区(县)围绕公园、绿地、林荫道路和旅游景点,因地制宜地建设方便市民健身和休闲出行的自行车道路。三、引导电动自行车合理使用7.15 在本市生产、销售、使用的电动自行车应当符合有关国家标准。7.16 对电动自行车实行产品目录管理制度,未纳入产品目录的电动自行车不

38、得在本市销售和登记上牌。7.17 在本市道路通行的电动自行车必须取得本市非机动车牌证。7.18 强化对不符合国家标准和无牌电动自行车违法上路行驶的查处力度。7.19 研究制定老年人代步车等新型交通工具的管理措施。第八章 城市道路货运道路货运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亟需优化道路货运资源配置,加强枢纽和网络建设,进一步提高运输组织效率。目标8.1 加快形成专业化、集约化、社会化的道路货运发展模式,道路货运效率显著提高。原则8.2 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引导并举,完善货运枢纽的布局和功能,优化运输组织方式。坚持道路货运夜间运输,促进城市客货运协调发展。行动一、完善货运设施

39、建设8.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规划建设一批综合货运枢纽和区域性货运站,优化调整道路货运通道,加强与港口、内河码头、铁路枢纽的衔接。8.4 适应电子商务和快递服务行业快速发展要求,因地制宜地布局城市末端配送点,研究制定城市末端配送节点建设标准和服务规范。8.5 规范道路货运车辆停靠、装卸作业管理。鼓励利用现有商业零售终端网络,形成一批示范货运车辆装卸点、货物集散点和货运车辆停车泊位。合理设置路内时段性货运车辆停靠装卸点。二、提高货物运输组织效率8.6 加快培育一批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运作的道路货运企业。鼓励企业延伸物流服务,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128.7 推进货运组织方式创新。加快发展甩挂

40、运输、多式联运、定班定线的货物运输。鼓励和引导共同配送,加快实施城市共同配送示范工程。8.8 加强对货运市场的动态监测。健全道路货运行业统计和基础调查,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库。逐步建成道路货运细分行业的市场监测体系。合理调控道路集装箱运输市场运力,加强对外地驻沪集装箱运输车辆的监管。三、规范车辆使用管理8.9 完善货运通行证发放办法。结合道路交通实际、环境保护要求和行业发展导向,调整通行证发放条件,严格控制通行证发放规模增量,适度增加城市配送、快递等重点物流企业通行证额度。8.10 加强货运车辆的标准化管理。修订城市物流车辆技术规范,制定推荐车型目录,对列入目录的车辆统一标识。引导配送企业使用规定

41、车型,危险化学品、冷链、医药等配送强制使用专业车辆。第九章 停车实施差别化的停车供给、收费和管理政策,对缓解“停车难”矛盾、引导小客车合理使用、促进动态交通与静态交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标9.1 构建与道路容量相协调、规模适宜、布局完善和结构合理的停车系统。停车设施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停车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停车秩序有效改善。原则9.2 停车泊位供应以配建停车为主、公共停车为辅,严格控制路内停车,鼓励社会停车资源共享使用。统筹平衡停车与行车的关系,发挥停车对道路交通的调控作用。行动一、加强停车规划调控和设施建设9.3 优化调整停车管理调控分区。制定完善与之相适应的停车设施供应和管理政策,适度满

42、足基本车位,从紧控制出行车位。9.4 滚动修编并落实停车配建标准。适度提高居住区、医院、学校、大型商业设施等停车配建指标。强化建设工程配建停车设施设计审查及竣工验收机制,确保停车配建标准作为强制性审核指标得到有效落实。9.5 推进社会公共停车场建设。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支持公共停车场(库)建设和运营管理。优先支持和推进停车矛盾突出的居住区、医院、学校等周边的公共停车场建设。结合轨道交通站点合理规划和发展停车换乘(P+R)设施,同步完善道路及标示等配套设施,提高利用效率。9.6 科学设置路内停车泊位,加强路内停车管理。推行路内限时停车制度,提高路内停车泊位的利用率。二、完善停车管理措施9.7

43、 缓解居住区停车矛盾。规范居住区内部泊位挖潜及改造。制定居住区周边道路夜间时段性泊位设置标准。建立完善停车设施共享利用的协调机制,鼓励利用路外停车场错时停车。9.8 改进医院、学校、大型活动等临时停车管理。根据道路条件,因地制宜地增设临时性道路停靠点,完善引导标示,加强交通组织管理。9.9 根据“区域、时段、路内外”等不同类别,深化差别化停车收费管理机制。统筹协调各类停车场(库)定价形式,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公共停车场(库)停车收费管理机制。13第十章 道路设施和运行面对道路交通需求持续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应在进一步完善路网功能、加强道路设施养护的基础上,不断挖掘道路设施供给和交通组织管理潜

44、力,努力保持道路交通运行总体受控。目标10.1 维持全市道路设施运行状态良好,新城、新市镇道路设施不断健全,交通秩序持续改善。中心城快速路高峰拥堵里程的比例控制在 15%以内,平均车速不低于 40 公里/小时。原则10.2 重视道路设施的网络完善、功能提升和管理挖潜,更加关注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的通行需求。行动一、持续推进道路设施建设10.3 完善中心城路网建设。完善快速路网建设,提高次、支道路密度和连通能力,加大道路交叉口的渠化等工程性改造力度,构建道路微循环系统。完善城市越江(河)桥梁、隧道的布局,加强与周边道路的对接。10.4 加快新城路网建设。结合新城总体规划,加快构建新城内部骨干路

45、网。推进新城次、支路网建设,形成功能完善、级配合理的新城道路系统。8 运行车速低于 20 公里/小时的路段长度。10.5 推进郊区干线公路建设,基本实现重要高速公路走廊均有平行干线公路布设,形成中心城与新城、新城与新城之间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路网布局。10.6 结合郊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增强高速公路对地区发展的服务功能,综合道路运输发展情况,动态调整高速公路弹性收费的管理政策。10.7 加强道路设施的监测和养护。改善道路环境面貌,保障道路正常运转。10.8 落实重大项目配套工程建设。对服务重大项目的配套路网建设、节点改善等工程性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建设、同步验收接管、同步投入使用。二、优

46、化道路交通组织10.9 拓展自适应信号系统应用范围。中心城基本实现全覆盖,逐步向郊区扩展,在郊区干线道路以及新城、新市镇内部道路推广应用。因地制宜推进干道信号的协调控制。10.10 强化城市快速路匝道管理。优化与下匝道相连地面道路的交通组织和信号控制,并辅以工程性改善措施。10.11 优化交通流组织。结合路网条件、交通状况和公交优先道设置的要求,加强单向交通组织管理。结合潮汐交通流特点,因地制宜设置可变车道。持续完善道路交通标示标线和指路系统。10.12 结合公共汽(电)车骨干线网调整和公交优先道的设置,研究试点并逐步推广公交车辆通行信号优先。10.13 进一步加强交叉口渠化设计和精细化管理。

47、因地制宜地使用待行区、可变导向、限制转向、安全岛等交通组织方法,优先保障行人及自行车通行安全,不断提高交叉口通行效率。10.14 定期汇总和滚动排查交通拥堵节点。掌握交通流特征,并采用各种投入小、见效快的管理手段和工程性措施进行交通改善。10.15 对占路施工和大型活动组织开展交通影响评估。科学制定交通疏导方案,落实临时性道路交通管理措施。14第十一章 交通信息化信息化是实现交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按照建设智慧城市的要求,继续加快交通行业信息化建设,深化交通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加强交通信息的分析利用,促进信息化与交通运输管理的有机结合,全面提升交通信息化应用服务水平。目标11.1 面向智慧城

48、市建设,建成集道路交通、公共交通、对外交通为一体的智能交通系统,实现交通管理精细化、交通辅助决策智能化、交通信息服务人性化,促进城市交通安全运行和客货运输效率的全面提升。原则11.2 注重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以构建和完善交通信息化体系为核心,促进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协同管理。11.3 注重政府引导和市场培育,以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企业主体作用,加快政府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促进交通信息服务产业发展。11.4 注重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加大新技术研究和示范应用力度,推动交通信息化不断创新和发展。行动一、推进交通行业信息化建设11.5 提高公共交通信息化水平。重点推进公共汽(电)车动态客流采

49、集和智能化集群调度,完善轨道交通安全监控和应急保障系统,提升省际道路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客运枢纽协同管理和出行服务系统功能,实现多种客运方式之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11.6 深化道路交通信息化建设。利用道路新建、改扩建工程,同步实施信息化设施建设。重点推进新城、新市镇道路交通信息采集与处理,实现与本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完善路网诱导系统、加快诱导信息联动发布建设,扩大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ETC)覆盖面,推进长三角地区道路交通信息交换与共享。11.7 加快停车行业信息化建设。重点建设停车泊位信息实时采集、停车诱导信息动态发布的信息平台,推进停车收费电子化、停车监管智能化,提升停车供需信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停车效率和泊位利用率。11.8 加快航运和物流信息化建设。重点建设集口岸监管、物流运输、航运信息等为一体的航运综合服务平台;推进货运交易信息系统建设,提升道路货运交易管理中心功能。11.9 加强交通领域新技术应用。紧密跟踪新技术发展,鼓励行业科技创新,加快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北斗卫星导航等新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研究和示范推广。二、加强交通辅助决策支持11.10 加强交通数据的挖掘分析。深入开展道路交通车流、公共交通客流、货物运输信息、视频监控信息、公共交通卡和其它电子收费数据等的挖掘分析,为交通辅助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撑。11.11 深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