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文明史观角度,浅析该如何正确认识秦始皇焚书坑儒?班级 :汉语言文学1101姓名 :学号 :从文明史观角度,浅析该如何正确认识秦始皇焚书坑儒?摘要:长久以来,秦始皇的“焚书坑儒”都被视为专制文化的代表,其实,秦始皇及其秦帝国始终是重视文化建设的。站在文明史观的角度和尊重史实的基础上看,显然“焚书”“坑儒”这一历史事件的真相历来是被歪曲的。关键词:焚书 坑儒 儒文化 渊源前言:提及这个生命仅仅过半百却又富有绚丽色彩的帝王一生,我们往往有太多的话要说。他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浓妆淡抹的一笔,后人却为之争议千年。究竟谁该为昙花一现的大秦帝国买单,是否秦始皇“焚书坑儒”就是对
2、中华文化的残害?这一切我们在史书中找到了答案。站在文明开化的现代社会角度,以一种全新的、文明的史观再回过头看待这整个历史事件,擦亮双眼,以一种审慎的态度,剖析层层历史迷雾下的真相,辩证的去思考该如何正确认识它。1、“焚书”到底是“焚”了什么?“坑儒”是否是暴政下的屠杀?数千年来,提及焚书坑儒,普遍认为这是一次思想文化上的专制,是对古代文化的一种摧残,那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1.1焚书1.1.1焚书史实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如下记载:“始皇帝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博士仆射周青臣进颂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
3、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齐人淳于越进谏曰:臣闻之,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支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非忠臣也。始皇下其议,丞相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曰: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今陛下并有天下,别白黑而定一尊,而私学乃相与非法教之制,闻令下,即各以其私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觸除去之,令到满三十日弗
4、去,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所学者,以吏为师。”有上述古文可知争论的缘由在于是实行郡县制还是承袭周代传统进行分封,随后始皇下令群臣讨论,最终开始了“焚书运动”。而这段史实在西汉贾谊的过秦论中也有提及“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1.1.2焚书内容据史书记载,秦始皇下令进行的“焚书运动”的对象为诗、书、诸子百家学说和民间的私人藏书的各国史书。而收藏于咸阳的官府藏书并不在焚书范围内,“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所学者,以吏为师”这些都有力地说明,当时的焚书行为,并不是文化上的专制。1.2坑儒1.2.1坑儒史书记载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如下记载:“秦始皇三
5、十五年,儒生议政,有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于咸阳”。王充论衡语增中也如是说到:“秦始皇三十五年,诸生在咸阳多妖言四百六十七人皆坑之”但坑儒这一事件在贾谊的过秦论中未见言明。1.2.2“坑儒”分歧据史实我们知道,“坑儒”事件发生在秦始皇个人政治生涯的后期,这一时期的的秦始皇比较热衷于探寻长生不老之术,因而较器重方术之士,而受青睐的方术之士日渐得意,竟然公然批评始皇,引得始皇勃然大怒,下令追查此事,却不料将一些心怀不满的儒生株连问罪了。这里以当时著名方士候生卢生的一段话引证:“始皇为人,天性刚庚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垂
6、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上乐以刑杀为畏,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然候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谈不敢端言其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而另一种观点,以郭沫若为代表则认为坑杀的全部为儒生。因为在司马迁做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始皇虽然对诋毁他而潜逃的方士侯生、卢生很愤怒,但并未起杀心。在侯生被缉拿归案时,也并未惩罚太甚,有很大原因在于此时的始皇帝对求得长生不老仙药仍抱有巨大幻想。2、历史上对焚书坑儒的评价2.1对焚书坑儒的肯定明代李贽关于焚书也有过自己的
7、见解“大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承相、秦始皇也”站在历史学角度,焚书坑儒也具有一定的道理。章太炎就说:“不燔六艺,不足以尊新王。”毛泽东在七律读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批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对秦始皇尤为青睐。秦朝结束了数百年的战争分裂而统一,社会性质也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在这样一个新的封建制国家里,理论制度建设上的稳定性对于巩固新政权显得尤为重要,而始皇的这种做法,无疑是从社会的长治久安出发的考虑的。“若有所学者,以吏为师。”,从另一个
8、角度思考,即使从官学层面保存了封建文化,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由官府接手的文化保护与传承是较其他文化传承手段最为有效的一种,而且也很好的抵制了民间的文化异端,体现了大秦帝国的文明开化政策。2.2对焚书坑儒的否定西汉贾谊语云“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而史学家司马迁也说过“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对秦始皇焚书坑儒持反对态度的人认为,“焚书”是一种从根本上扼杀文化发展的行为,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其目的在与最高统治者极力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性,是封建专制制度的真实写照。这种行为严重阻塞了人们向国君的进谏之路,以维护封建君主专制为目的却恰恰起到了加速秦朝的灭亡的历史悲剧。3、产生否定历史评价的原因分析翻开
9、历史书籍,“强秦”“暴秦”这些词汇大都始于汉代,而秦汉两个朝代相连甚密,且秦朝是在秦末汉初的农民起义战争中倾覆的,古语有云“成者王,败者寇”我们也完全有理由去怀疑对于秦朝形象的歪曲,是否包含有汉代统治者为加强统治而刻意为之的可能性。比如王充说:“诸生在咸阳多有妖言”,究竟是何“妖言”,历史久远我们不得而知,但就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说,两个相临的朝代,后者推翻前者,总归是要找一些前代统治者“不仁”的理由的,为其图谋颠覆政权做前期的“造势”。4、秦始皇与儒学渊源从现有的秦代史料中我们很难去得出秦始皇敌视儒生这一结论,相反,始皇与儒家的往来虽说不上密切,但也颇具渊源。秦皇“扫六合,平天下”之初,对儒家
10、就比较看重,尤其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理论,自古以来君王都认同“打天下易,守天下难”这一观点,因而秦始皇将儒家的一些理论学说当做一项需要长期完成的政治事业对待,从“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便不难看出。秦始皇曾经在一次大巡游中登泰山祭天,就是在听取众多儒生的建议后(其中礼仪多且繁琐),耐心而为之,独自一人徒步登上泰山顶的庙宇祭天。这便不难看出秦始皇对于儒生的包容之心。据现有秦文献记载,在祭祀结束后,秦始皇命人在泰山脚下刻了一块石碑,碑文内容也无不涉及对儒家文化的积极肯定态度。如“始皇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义,显白道理”。而后秦始皇批准的“焚
11、书坑儒”,按常理说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和繁荣地的齐鲁大地(今山东一带),多孔文化及儒生,这里应该毫无疑问是“焚书”的重灾区,然而,当“焚书令”下达到山东孔府、孔庙时,当地儒生以死反抗保护儒家经典时,秦始皇也并未见得对那些儒生赶尽杀绝。及至秦帝国陨落之际,刘邦兵临齐鲁大地时,此地的儒生依旧有“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之景象。这些都有力的说明了始皇帝并非对儒文化深恶痛绝。相反,当时一些有名的大儒还被始皇器重,入朝为官等等。而最终的“坑儒”事件,究竟该做何种评价,前文已有分析,这里便不再多说。结论:“焚书坑儒”历来被看做是秦始皇镇压政治上的反对派之举,这些人思想多保守且有复辟倒流的言论,对现行制度不满
12、盲目向往西周政治制度。毫无疑问,秦始皇的镇压是野蛮的、残忍的、粗鲁的,是对生命以及古代文化的一种暴行。但是我们不容忽视学术界历来对“焚书坑儒”的争议。在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正史中均称“屠术士”,“坑术士”,“坑方术之士”的说法而非“坑儒”。而“坑儒”这一说法最早见于汉武帝时期且野史居多,正史是少有记载的。另一个是关于“焚书”,据后人考证,其焚书规模并没有历来流传的那般严重。汉代王充是一个反秦主义者,但其也有言称“秦虽无道,不焚诸子”。此外,秦当时虽禁止民间私人藏书,但在朝廷设有一定规模的专职藏书机构,可见,其政策目的在于统一思想而并非是对文化的残害。因而对于“焚书坑儒”这一历史事件,我们应当站在多方角度、多种史实考究角度全面看待,而不能仅凭一家之言便断章取义,冒冒然下结论。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辩证的看待历史事件,报之以审慎的态度,这才是我们学习历史文化该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