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发展所谓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本文认为,教师要从下述四个方面进行专业发展,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一、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专业思想的建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将“素养” 界定为: “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能成功地满足情境中的复杂要求与挑战,并且能够顺利地执行生活任务,强调个体在复杂的生活环境之中,如何籍由自我的特质,思考、选择及行动,进而获致成功的生活或优质的生活之理想结果。 ”“核心素养”就是个体在社会中生存与生活的最基本、最重要、最必需的素养。教育部在 2014 年 3
2、 月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提出“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核心素养 ”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由此可见,教师需要树立“教育要发展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一专业思想,并切实把它作为教师专业行为的理性支点。其中,一方面需处理好知识和能力、品格之间的关系。知识是基础,发展能力和品格离不开知识的习得;知识是手段,目的是通过知识的习得发展能力和品格。另一方面需明确所要发展的能力和品
3、格的特殊指向性,要适应终身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再者,教师本身的价值观应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和谐。专业思想的建立,将会直接影响教师的知觉、判断等心理过程,从而引发其相应的有弹性的教育教学行为。一、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专业知识的拓展(一)量的拓展其一,核心素养是什么的知识。一方面,核心素养的内涵,不仅包括核心素养概念本身,还包括核心素养的上位概念如“素养” 、 “素质”和下位概念 “学科核心素养 ”。要弄清楚到底什么是核心素养?另一方面,特质是什么也要弄清楚。经合组织通过多学科的整合,归纳出“能互动地使用工具” 、 “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互动 ”、 “能自律自主地行动” 等方面的核心素
4、养。关于学科核心素养,各学科有自己的独特性,比如,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为抽象、推理、模型2,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为历史意识、历史思考与历史判断,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为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想能力和文化理解。其二,核心素养为什么的知识,即与背景、目的等相关的知识。国际上长期的研究表明,只有找到人发展的“ 核心素养体系” ,才能解决好生命有限与知识无限的矛盾;才能给学生打下坚实知识、技能基础的同时,又为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我国较少关注为学生个人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基础。基于国内教育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国际上可供参考的经验,教育部在 2014 年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
5、见 ,提出了核心素养培养体系,具体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 的问题,教育工作要从学科中心转向育人中心,要从追求分数转到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转到立德树人。其三,核心素养怎么培养的知识。一方面,坚持探究性的教与学,让学生学会认知。知识是必需的,但不是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学生通过探究获取的,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坚持问题解决式教学,让学生学会做事。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或者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观察、思考、想象、研究、操作、合作等方式,逐渐地形成核心素养。围绕这一思想,项目驱动法、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
6、法以及像艺术家那样工作都是不错的选项。但无论哪一种方法,情境、问题、探究、合作都是其中的关键词。 ”再有,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性、自主性的学习,让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自我教育、反思与管理。(二)质的深化质的深化即从知识的理解、掌握到知识的批判,再到知识的创新。认识问题是不能割断历史的,我们坚持了很多年的“双基” 、素质教育以及第八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课程功能、课程文化,它们与核心素养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必须弄清楚,才能深刻理解、把握核心素养的相关知识。 “双基” 是核心素养的部件,要向核心素养转化,需要在获取上重视研究性方式、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加强运用。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都是对“ 培养什么样的人
7、” 做出的回答。人的素质经由生理、心理、文化、思想等不同层次,不断提升,逐步完善,而且其可塑性即可教性(可学性)逐渐增强,也就是说,先天禀赋成分逐渐减少,而后天教养(即素养)成分逐渐增加。由此可知,素养是可教、可学、可测的,下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思路为从知识教育走向能力教育,进而走向素养教育。第八次课程改革提出了三维目标。 “深入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迎接课堂转型挑战,难以绕过核心素养这一重要问题。没有核心素养,改革就缺了灵魂。 ”从“ 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这是从教书走向育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关于核心素养相关知识,有各种说法与认识,比如,在谈到数学核心素养时,马云鹏老师指出,
8、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明确提出 10 个核心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曹培英老师指出“ 抽象、推理和模型思想对应了数学的大特征,是众多数学思想中具有本质意义的基本思想,也是数学教育的内核。数学基本思想承载了独特、鲜明的学科育人价值,可教、可学,是名副其实的学科核心素养。 ”两份数学核心素养分别为 10 个和3 个,初看起来,不一致,有差异。但进一步思考会发现,二者只是分析的视角不同而已,前者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出发,后者从数学基本思想出发。此二者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数学基本思想是统领整
9、个数学和数学教育的思想,对于研究数学和学习数学的人都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样,数学基本思想对数学核心素养也是上位的具有指导性的。或者可以理解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基本思想在学习某一个或几个领域内容中的具体表现。 ”这样,才能加深对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解。(三)知识结构的优化其一,摄取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教师需要获取 21 世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把握 21 世纪人们的生存环境及其对人的生活方式的要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需要设置问题情境,而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是综合的,会涉及多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涉猎广泛知识。其二,深化学科知识。培养核心素养强调从关注知识的传递到更多地关注育人,需要从知识、技能
10、、态度整合性地给予学生影响,最终体现在学生的行动上,使学生成为一个能够独立生活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在把握学科知识时,不仅深刻理解陈述性知识,还要熟练把握程序性知识,更要细密梳理策略性知识,善于描述自己的内在思维,使学生可以想象。同时,要考虑知识所承载的技能、态度。其三,补充相关学科知识,以满足课程整合设置和综合培养核心素养的需要。三、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专业能力的发展为了在教育教学中能顺利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师要格外重视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管理能力以及教学交往能力的发展。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形成基本理解,转化为驱动性问题,设计学生活动。要形成多
11、角度、多层次、开放地进行设计的技能,既考虑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又考虑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既考虑课内内容,又考虑课外内容,要熟练地运用生活经验和社会资源,包括 21 世纪社会、生活的实况,给学生以实际问题的解决。通过教书实现育人,达成立德树人的目的。课堂组织和教学中,要精心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课堂的组织,展现课程的生成、学生对活动的参与和解决,是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途径。教师要具备相应的技能来指导学生,成为学生终身学习态度、方法与能力的指导者。在组织过程中,教师要具备技能,以求能够及时判断出学生的发展状态及需求,做出恰当的反馈和引导。还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素养和个人自主自律行动等
12、核心素养。教学交往能力包括与学生的交往能力和与教师的交往能力。与学生的交往,需要教师具备理解学生素养现状的能力、与学生沟通的能力,在班级授课制中还要具备协调学生人际关系的能力。与教师的交往,除了与同事一起分享观念和新知外,更要着力于教师间教育力量的整合。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离不开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各学科核心素养有其独特性,但也会构成学科群,承担核心素养的培养任务,为此,需要具备与其他教师密切而深入交往的能力。四、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专业心理品质的形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要以知识为依托,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和品格。能力、品格、智慧、信念等正属于人的心理品质。因此,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师必须获得相应的专业心理品质的发展。心理品质是个体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方面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如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要求教师在感知觉方面,面对复杂的生活环境能判断会选择;在思维方面,保持思维的广阔性、动态性、创造性,学会自我思考,能够把知识综合化并用来解决问题:在情感方面,爱生、爱教育、爱国家,与人友好,能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在意志方面,坚强、百折不挠地面对各种情境,保持终身学习的动力:在性格方面,活跃、务实、稳定、积极。这些心理品质既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又给予学生积极的影响,发挥一种定向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