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第八章 教学(下),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1,2,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策略,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这是迄今为止我国中小学教学工作实施最常见、最普遍的过程;,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上课,第八章 教学(下),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1、钻研教材(懂、透、化) 2、了解学生; 3、设计教学方案,一、备课,教师应如何备课?,备课的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具体体现为编制三种计划: 1、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 2、课题计划(本单元的教学目的、课时计划、主要教学方法、必需的教具); 3、课时
2、计划(教案),二、上课(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1、课的类型: A.按教学任务: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 B.按任务类型:单一课/综合课 C.按教学方法:讲授/演示/练习/实验/复习课 2、课的结构(环节)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 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第八章 教学(下),3、一堂好课的要求(教师角度) 1、教学目的明确、具体; 2、教学内容正确; 3、重点突出; 4、方法得当; 5、表达清晰; 6、组织严密; 7、课堂气氛热烈,二、上课(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第八章 教学(下),作业是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各种类型练习。 教师布置作业时,应遵守下列要求:
3、 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 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第八章 教学(下),三、作业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是上课必要的补充。 课外辅导是指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之外,教师对学生的辅导。 课外辅导的内容:一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二是做好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工作。三是为学生提供课外研究和帮助四是开展课外辅助教学活动,第八章 教学(下),四、课外辅导,五、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测验或考试),第八章 教学(下),1、试题类型 A、供答型简答式试题/陈述式试题简答式试题的最简便形式是填充题
4、。 B、选答型是非题/多项选择题/组配式试题,2、测验的质量效度/信度/难度/区分度 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 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3、评价 评价是指根据测验分数、观察和报告对被测验 者的行为、作业的优缺点或价值作出判断。,2、测验的质量效度/信度/难度/区分度,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概念: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
5、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比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 、分组教学、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影响因素: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课程的结构及其复杂程度/教学手段和设备,班级授课制( 集体教学或课堂教学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教育家昆体良最早提出班级授课制的思想。 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阐述的是捷克 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 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1902 年,班级授课制在全国广泛推行,直至 现在,仍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 形式。,评价: 优: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
6、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 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 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 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班级授课制( 集体教学或课堂教学 ),不足: 1、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易产生理论脱离实际; 2、教学过程标准、同步、统一,不利于因材施教。 3、学生动手机会少,实践性不强,缺乏独立性。 4、教学、内容、时间和进程的程序化,难以创新;,班级授课制( 集体教学或课堂教学 ),评价:,分组教学制,分组教学制:为解决班级上课不易照顾学生个别差异。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
7、分为不同的组进行教学,也属集体教学的一种。,分类: 外部分组(打破传统年龄分班,按学生的能力或学 习成绩的差别分班教学) 内部分组(打破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根据学 生能力或学习成绩发展变化情况分组教学),1、很难科学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2、在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 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的要求相矛盾; 3、分组造成的副作用很大,较容易给 各类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分组教学制,评价:,优点,比班级授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不足,设计教学法:是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 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 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
8、负责任的单元活动中获得 有关的知识和能力。,设计教学法,创始人:克伯屈,优点:有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能力(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等),不足:师资难求,设计教学的实施、设备及财源存在困难,学生学不到系统的文化知识。,道尔顿制,定义:道尔顿制是指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困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个人情况不一样任务是不一样的),创始人:柏克赫斯特(1920),优点:重视自学和独立作业,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 不足:1、大多数不具备独
9、立学习与作业能力,如无系统讲授,浪费时间而无收益,不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2、对教学实施和条件要求较高(较多的作业室、实验室和图书、仪器),道尔顿制,贝尔兰卡斯特制,贝尔兰卡斯特制也称为“导生制”,产生于19世纪初的英国。在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生产过渡的过程中,为了满足生产需要并榨取工人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只给工人以最初级的教育,即由教师教年龄大的学生,再由其中的佼佼者“导生”去教年幼或学习差的学生。因由教师贝尔和教师兰卡斯特创制,故称为“贝尔兰卡斯特制”。,开放课堂,开放课堂缘于20世纪30年代进步主义者的教育主张,二战期间在英国的幼儿园得到采用,60年代在小学推广,70年代传到美国并在小学得
10、到采纳。 特点:教师不再分科系统地按照教材传授知识,而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教室或其他场所自由活动或学习。对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人们褒贬不一。,第三节 教学策略,教育目的指导 特定的教学情境 综合方案,教学策略的内涵:,教学策略的特点: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主要类型: 1.内容型策略-结构化策略和问题化策略 2.形式型策略-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教师/学校、学生) 3.方法型策略-以教学方法和技术为中心(归纳演绎、接受发现、全习分习、集中分三年、无交流有交流) 4.综合型策略-教师主导与学生自学倾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征,选择和组合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
11、式,形成教学方案,形成教学策略的过程:,一位新教师刚刚在期中转到一所新的学校,在上完第一节课后,新教师布置了题家庭作业,结果如下: (1)学生48人,44人交作业,4人未交。 (2)44人交作业的情况:得优的学生2人,良的5人,中的20人,差的17人。 (3)5名学生作业中,有3题错的一样。 (4)要求订正的37份作业中,达到要求的只有8人(错题被老师打“”),学用结合,问题:(1)从学生作业、教师批改方式、学生订正途中反映哪些问题?(2)教师在提高作业质量方面应该做哪些工作?,第九章 德育,德育过程,德育原则,德育途径,德育模式,6,德育方法,2,我国古代还没有使用“德育”这个概念,往往以“
12、德”或“育”来代替德育; 近代,一些教育家曾用过“道德教育”和“训育”等概念表示德育;。,一、德育的概念,(1)在西方,德育这一概念术语形成于18世纪后半页。人们将道德教育简称为德育。如康德、裴斯泰洛齐、斯宾塞等人都提出或使用过德育一词,德育自此之后逐渐成为教育世界里一个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德育的词源分析,(2)在中国,德育概念的出现,则始于中国近现代教育。有学者认为,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最早使用“德育”这一专门术语:“外国学堂于知育体育之外,尤重德育”;此后,王国维、唐钺、王克仁等使用“德育”这一术语,但多半是作为“道德教育”的简称和同义语。,一、德育的概念,德育的词源分析,现代,
13、德和育作为一个词来使用。,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范围。 1.德育是什么 德育究竟指什么,可谓人言人殊。大致有如下理解: 德育即道德教育;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 德育即道德、政治和思想教育; 德育即理想、道德和纪律教育; 德育即“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 德育即做人的教育; 德育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德育即心理健康教育; ,一、德育的概念,德育的外延,德育,A、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 B、是培养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德育品质的活动 C、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D、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学
14、校德育,A、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 展的规律与需要 B、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 C、形成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过程,一、德育的概念,德育的意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实践教育目标的条件和保证,德育的目标,德育目标是德育活动索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主要依据:时代与社会发展需求、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和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我国中小学、初中阶段、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的要求。,三、德育的内容,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
15、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概念:,构成:,政治教育 思想教育 道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德育过程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知、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德育过程的本质即通过社会思想、道德规范的传递学习,实现个体思想品德的社会化和社会思想品德的个体化,形成受教育者完整的思想品德结构和品德能力的过程。,第二节、德育过程,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与联系,联系: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
16、育因素的影响。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下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过程。 区别:德育过程是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依据学生特点,以适当的方式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将相应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品德。品德形成过程属于人的发展过程,个体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影响这一过程实现的包括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实践的等多种因素。,德育过程的一个矛盾指在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目的,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以社会道德规范去影响受教育者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道德规范要求(应有的)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基础(现有的)之间的
17、矛盾。,这一矛盾构成了学生品德发展的动力,促进了受教育者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发展。,一个矛盾,一般说,这个过程由一个矛盾、两个转化、四个要素、构成。,一、德育过程的本质,德育过程的两个转化即内化与外化。,内化指受教育者如何接受或排斥外部环境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品德的过程。,外化则是指教育者如何根据社会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教育影响,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过程。,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互相渗透,构成完整的德育过程。,两个转化,德育过程的四个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1.教育者(教育活动的主体,德育过程的
18、组织者) 2.受教育者:德育的客体+德育的主体 3.德育内容:根据学校德育目标和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确定的,具有一定范围和深浅层次。 4.德育方法: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德育过程的四个要素(结构),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 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十六个字,概括德育过程 2.德育过程是指导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各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斗争的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过程。,(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第三节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
19、方法,德育原则: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 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处理德育过程中众多基本矛盾和关系的基本准则。,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导向性原则,概念: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正确的政治方向 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把德育的理想型和现实性结合起来,疏导原则,概念: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 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向上,要求: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0、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正面)教育为主,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要求: 1、爱护、尊重、信赖学生 2、教育者的要求要正确合理、明确具体、严宽适度。 3、提出要求就要认真执行,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要求: 1、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要统一2、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3、对学生的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的进行,因材施教原则,要求: 1、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内心世界2、根据学生特点进行针对性教育3、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进行针对性教育,德育的途径,概念:德育的途径又称德育的组织形式,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 主要途径: 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理论联系实际重要途径
21、) 劳动(劳动意识、吃苦耐劳的精神) 共青团活动 班主任工作(班主任的基本任务),A、说服法:摆事实、讲道理 B、榜样法:选模范、树典型 C、锻炼法:亲实践、勤坚持 D、陶治法:创情境、受感染 E、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重表扬、轻批评,概念:为达到德育目的而采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包括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修养方式。,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德育的方法,德育模式是德育工作的组合方式 认知模式重知、体谅模式重情、社会模仿模式重行 一、认知模式 1、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代表人物:皮亚杰、柯尔伯格 2、理论建设 道德判断形式反映个体道德判断水平;道德判断有内容与形式之别,道德判断形式不断发展;冲突的交往和生
22、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道德判断不断向更高水平和阶段发展,促进学生道德判断与行为的一致性。,第四节 德育模式,3、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 道德两难是指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境或问题。 道德两难问题的素材来源:虚构的/以学科内容为基础的/真实的或实际发生的 小组讨论中教师的提问分为引入性提问和深入性提问 A.引入性提问策略:突出道德争端、询问为什么、使情境复杂化; B.深入性提问策略:升华性问题、突出相邻阶段的论点澄清与总结、角色扮演问题与策略,一个诚实与集体主义的两难问题讨论,徐老师在开学初,从学校领取了桌子和长凳,并被告知:这是学
23、校的公共财物,学校在学期结束时,将进行财物验收,若财物有损坏或丢失,则由班级按损坏程度进行赔偿。另外,该班在学期末的班级评比中将被扣分,集体荣誉会受到损害。 在徐老师的管理下,同学们的集体主义感日益增强。一学期下来,班级财物基本没有什么损坏和丢失。可是就在学期结束的前一个星期,班上的凳子连续丢失了3条,并出现在其它班级上。很显然,凳子是被偷走的。同学们心里很不是滋味。过了几天,凳子又回来了,但是并不是原来的那几条。徐老师觉得很奇怪,找来同学一问,原来有的同学气愤不过,也去另外的班级“拿”了凳子。,思考: 面对凳子被盗事件,徐老师该如何向同学们解释:在了解了3条凳子的由来后,徐老师又会对此事件采
24、取什么态度?她将如何处理这几位同学?又如何向其它同学解释她的处理方案? 辛辛苦苦维护的公共财物被别人偷走,为此,还得付出一笔赔偿金,班集体荣誉也受到了损害,同学们的心里很是不平的:我们是诚实的,并没有损坏凳子,当然不能莫名其妙地受罚,不但如此,集体利益受损时,我们还应该站出来维护;而徐老师呢,她不可能与同学一样将自己的不平情绪表达出来。教师要能够理智地处理一切事务。因此,徐老师必须设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并努力通过班主任之间的交涉或校方来解决。可是由于凳子没有任何记号说是初一(10)班的,交涉并没有任何结果。也就是说,在同学们遵守诚实这一道德原则时,集体利益却受到了损失。此时,应该诚实,还是应该
25、维护集体利益?,(1)应当把学校德育的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上,坚持选择健康的德育内容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发展,而不是简单背记某些规则; (2)应大胆吸收引用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来改造我国学校德育的课堂教学; (3)应注意确立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机会; (4)德育应注重公正团体的作用,注意隐蔽课程的影响; (5)德育应坚持科学实验,坚持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的方针。,4、评论 缺陷在于过于强调认知力的作用、道德判断的形式,忽视了对道德行动与道德内容的研究;阶段理论有缺;排斥了道德习惯的作用,忽视了道德情感因素。 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的启示(P2
26、28),二、体谅模式(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 1、代表人物:彼得麦克费尔;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2、理论假设 A. 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 B. 道德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关心人和体谅人的品性是道德的基础和核心; C. 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分。 社会试验期即青春期,是指个人对会关系和社会问题的反应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时期,是个体学会关心的最佳期和关键期。 D. 教育即学会关心。,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的启示 A.德育目标应层层推进 B.有配套的教材 C.与各科教学相结合,3、围绕
27、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 根据学生讲述的“好事”和“坏事”,编制人际社会情境问题教材生命线丛书。 4、评论: 缺陷:模式人本主义色彩浓厚,同时又有明显的行为主义倾向;人生社会试验期理论假设的不足。,三、社会模仿模式 1、代表人物:班杜拉 2、理论假设 环境、行为、个人相互独立、相互作用 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观察学习过程:注意保持再生动机。 道德判断取决于社会学习而没有固定的发展阶段; 道德教育应从人的人格形成出发。 榜样对品德形成的作用。,缺陷:模式存在不完善之处,贡献: A.在吸收其他学派的基础上,发展了行为主义,使之对人的道德行为作出更合理的阐释,对德育工作
28、有很大意义; B.系统论述了示范榜样对道德发展的内在作用机制以及影响道德行为的各种形式和途径; C.把环境的示范和个体的发展与认知调节机制的互动表达出来; D.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评论,启迪:加强道德知识的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强调自我效能,注重个体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强化。,第十章 班级管理,产生背景:最早使用“班级”一词是埃拉斯莫斯;最早论述班级的是夸美纽斯,19世纪的“导生制”对班级组织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的是1862年京师同文馆。班级组织:由老师、学生、环境组成;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基本单位。,第一节 班组管理的意义,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
29、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 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 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班级管理的功能: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科学利用时间朝向目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规范、归属感)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第十章 班级管理,第一节 班组管理的意义,第二节 班级管理的模式,1、常规管理(制度管理) 概念: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作用:有章可循、规范行为,形成良好班风 不足:缺乏灵活动性柔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 组成:教育行政部门发布的各种制度
30、;学校制定的制度;班级制定的制度。,2.平行管理 概念: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 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的双管齐下、相互渗透的管理方式。 理论依据:马卡连柯 平行影响 要求: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功能;注意个别学生的转化,3.民主管理 概念: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级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实施:全体同学全程管理;建民主管理制度(班干部轮换、值日生制、定期民主评议、民主生活会等),4.目标管理 概念:是指班级总目标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形 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是 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他控自控) 提出
31、者:德鲁克(美国管理学家) 实施:制定目标;自我管理,第三节、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a、管理方式偏重专断 b、管理制度缺乏灵活,学生参与管理的程度较低(班干部固定) 2、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a、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以前的目标是纪律、秩序、控制和服从,忽略班级活动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使学生潜能得到尽可能发挥) b、确立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主动性、积极性) c、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第四节 班集体的形成,、基本特征 A、明确的共同目标(认识、行动上一致) B、一定的组织结构(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建立) C、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规
32、章并认同,目标实现的保证) D、集体成员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感情和观念一致),2、教育作用 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有利于训练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3、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a、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动力和方向;近、中、远) b、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挖掘、培养积极分子带动全班) c、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规章制度、共同生活准则及一定活动规律) d、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日常性活动、阶段性活动) e、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约束、感染、同化、激励;班风又会支配行为),第四节 班集体的形成,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
33、计者 (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A、班主任领导影响力表现的两个方面:职权影响力+个性影响力B、班主任领导方式的类型:权威的(服从、监督)、民主的(倾听、参与)、放任的 当前班级管理实践中,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和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运用得较多。 (3)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第五节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第五节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四、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和方法 1、了解和研究学生 (了解个体和了解集体、环境) 2、组织和培养班级体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任课教师、班团队会活动、校外资源) 4、转化后进生 A、正确对待后进生,关心热爱后进生; B、要弄清
34、情况、分析原因,了解症状,对症下药; C、努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D、要抓反复,反复抓。,大教育家陶行知在育才小学任校长时,见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陶先生斥止后令其放学到校长室见他。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见王友已在门口守侯。陶先生便从口袋掏出一颗糖果:“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到了我却迟到了。”当王友刚接过糖果,陶行知又掏出一颗糖果:“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让你住手时,你就立即不再打同学了。”王友正不知所措,陶行知掏出了第三颗糖果:“我调查过了,你砸他们是因为他们欺负女同学,这说明你很正直,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气。”当陶行知说到这儿王友就哭了:“先生,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呀”陶
35、行知满意的笑了,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说:“你能认错,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 对于犯了错的孩子,不是批评训斥,更没有打板子以示惩戒。而是想法设法找理由先奖其四个糖果。陶行知先生这种“精神糖果”教育法,实在令人刮目相看。,案例一,一名初中生向一位语文教师报告说,她新买的一本新华字典不见了,她曾在字典背面写个“玉”字。教师问明情况后,让同学不要张扬,教师帮她找一找,这位教师来到教室,他说前两天布置让每一个同学都买本字典,现在请同学门把字典拿出来让教师检查一下。检查后,教师发现一名女生的字典后面写了一个“璧”字,这显然是在原来“玉”字上改的,当时教师迟疑一下,这名女生则满面通红。随后教师并没有表现出什么,继续检查字典。后来教师了解到这名学生平时品德很好,但家境困难,母亲卧病在床,11元一本字典对她来说难买得起,而教师布置每个人必须买。教师了解真实情况后,自己花钱买了一本字典,并在最后一页写上一个“玉”字然后当全班同学的面宣布说,某同学的字典找到了,是其他班同学捡到的。几年后,学生们毕业了,有一天,教师收到一封信,里面夹着11元钱,在信里,学生向教师承认了错误,并衷心地感谢教师对她的爱护。这名学生已考上了师范学院,也准备当一名教师。,案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