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息化教学的误区刘奔(湖南省衡阳市常宁二中)【摘要】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特别是当信息技术(主要是计算机技术)一路高歌地走进课堂时,我们的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的教育理念、学习方式如一声声春雷给沉寂多年的基础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革,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了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少教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信息技术没能和语文教学有机自然地融合,反倒是信息技术占据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出现了畸形,走进了几大误区。笔者认
2、为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大误区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误区误区一:舍本逐末 ,炫耀了信息手段,淡化了文本内涵当信息技术手段敞开胸怀,热情地拥抱我们的语文教学时,我们曾激情四射,欣喜若狂,把传统教学进行了一次革命,一次颠覆。蓦然回首,我们的课堂少了很多东西:朗朗的读书、沙沙的写字、静静的聆听究其原因,正是我们在运用信息技术时的过于火热和盲目速进给我们的语文课堂惹得祸。教育学认为,教学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有组织的认识过程,一些教师违背教育规律的发展,淡化教材甚至脱离教材,不是解读品析课文而是炫耀信息技术手段。 “多媒体”的课件,过多的停留在了“多”和“用”上,而
3、忽视了为谁而用,为什么我们要用这个最本质的东西。无可置疑的是,多媒体课件确实能够把声音、图象、文字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体化的教材,使内容单调、枯燥,以教科书、录音带、录像带各自独立形式存在的传统教材所无法比拟,但是作为辅助学科教学的软件,尤其作为辅助课堂教学的软件,如果过多地追求“多媒体” ,特别是莫名其妙地来一段段音乐,上一幅幅图片,就会适得其反,这不仅不能增强教学效果,反而干扰学生的思考,干扰了课堂教学,这样色彩缤纷、哗众取宠的语文课件只讲究视听冲击(图片、影视片段往往是课件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摒弃了对文本内涵的感悟,语文教学的课堂不见了静静的聆听,丧失了优美的诵
4、读,缺乏了文字的飞扬,结果造成了语文搭台,电教唱戏的尴尬局面。试问:这还是语文课吗?比如上智取生辰纲 ,不是让学生去阅读课文,而是放了一段电视剧水浒传中的剪辑,看毕即让学生讨论众英雄的形象。只看视频,不读文本。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语言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能力的提高是离不开对文字本身的感悟的。用影视替代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用图片代替学生的想像,显然是与语文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的。如一味以直观形象的画面代替文本阅读,必然会弱化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阅读能力和想象能力,甚至造成学生思维水平的停滞不前。还有一些教师设计的课件画面背景复杂,按钮奇形怪状,并且使用大量的动画和音响,似乎不如
5、此则显示不出“档次” 。结果造成画蛇添足、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最终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电脑能够储存大量的信息,这是电脑的一大优势。我们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惟恐体现不出这一优势,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事无巨细尽数罗列,结果是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包围学生,其琳琅满目的程度令人头昏目眩,学生无法进行知识的有效吸收。我们的部分语文教师停留在自以为是的视觉享受时,学生缺失了对文本的理解,淹没了情感的渗透,我们还能与作者共鸣吗?这种舍文本之本而逐课件之末的时髦做法,不得不让人痛心,不能不说是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交融时的一种畸形,一大误区。误区二:矫揉造作,
6、移植了课件,空白了心灵当信息技术昂首阔步地走进语文教学,成为一种时尚,并且当这种不顾利弊的时尚成为一种模式被广为推广时,当这种推广成为一种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必要手段和硬性条件,甚至是一种政策时,弊端不再是弊端,甚至有许多教师将信息技术和 CAI 课件等同认识时,我们的语文教学或多或少地被无形中扭曲了。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悲哀吧。我们的文学和文化教育一贯是反对“无病呻吟”的,但当我们过多的移植不必要的语文课件时,课件也会出现无病呻吟的现象,二者比较之,后者是更让一位真正的语文工作者是无法容忍的。在许多优质教学组织过程中,特别在公开教学、示范课、观摩教学活动时,部分教师拼命地制作花哨的声音
7、文件和图片文件,似乎没有了多媒体参与的课堂教学就不是新课改的教学,诸多媒体不一哄而上就缺乏创新,就不过瘾。而使用大量多媒体的效果又如何呢?多媒体只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辅助手段,应该适时、适量、适宜地使用。语文课堂教学重在唤起学生心灵与文本内涵的交流,重在激发起学生内心难以抑制、欲罢不能的思维碰撞,过多的使用多媒体会使课堂教学成为冷漠的人机对话,学生只在听听看看中走马观花,忽略了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这种不留空白的做法,使得学生思维变得缥缈虚无,反而更加空白,好似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许多学校便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局面,有些教师抱着“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强拉硬
8、扯,将多媒体这一新式武器拖进课堂。这样也造成有没有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迅速成为评选优秀课例及说课的必不可少的甚至是主要条件,在这样的认识下,我们常常为了上好一节课,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几天或一周甚至更长)甚至请人帮忙设计符合教学要求的 CAI 课件。于是很多教师便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象信息,并且不惜任何代价,剪辑、移植、甚至是拼凑一些原本可以不用、原本与文本不关联的课件。一些教师在需要使用多媒体手段时只是借用现存的 CAI 课件,按照别人的设计来讲课,教学过程捉襟见肘、受制于人,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为“CAI 仅仅是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变,它基本上没有改变教学内容,更没有改变
9、教学结构” 。 【1】我们应该认识到一个成功的课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就这个角度而言,课件是个别的,不可盲目移植的。是为了时尚,还是为了政策强制命令,我们不谈也罢,终究是要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一番,以彰显我备课的扎实、资料的齐全和思维的前瞻性。但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反而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此外,有了多媒体,教师课堂上的范读是几乎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声情并茂的课文录音,这对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10、显然是利少弊多。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以前的那种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似已呈日薄西山之势。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教学活动的进行,促使学生在听说读写各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另外,不少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几乎完全脱离了粉笔和黑板,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首先是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增删,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有时会产生突然而至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却往往因为无法即时加到课件中去而生出许多遗憾。另外好
11、的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学生抬头一看,便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运用多媒体是为了辅助教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但多媒体教学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唯一途径和手段,教学中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去使用多媒体,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合理地综合和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包括传统媒体,这样取长补短,才能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如果用声音、图象代替了语言,这就是忽略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对语言技巧的学习。即在准确理解作品内容,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意蕴的基础上,学习作者表达这种意蕴的艺术手法。再美的声音、再美的画面都无法替代学生对这种艺术手法的领悟学
12、习。因为这种学习是一种“推敲” ,通过反复诵读,深入体味,并努力模仿它,运用它,才能提高自身驽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如果在教学中过分依赖以声像功能为主的多媒体课件,再多的努力与语文教学目的本身是背道而驰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 【2】 我们对于课件的丰富和饱满,不能以牺牲文本中情感的交流为代价,不能以牺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
13、能力为代价,我们的语文教学如果空白了心与心的交流、灵与灵的碰撞,阿 Q、祥林嫂、林黛玉等人物的形象恐怕只有一个固化的模样了,再也寻觅不到“一千个哈姆雷特”了。误区三:越俎代庖,图解了诗文,弱化了审美能力文字是一门艺术,一门独特的艺术,是一门充满着无比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张力的思维艺术,这种文字带来的思维和想象的艺术魅力是任何视觉所不能替代的,然而就在我们的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为了整合而整合,为了时髦而嫁接时,我们的部分语文教师沾沾自喜,甚至自以为是、越俎代庖地包揽了教学的全部,只有运用信息技术花哨的教,而没有了思维拓展的激情的学。这种怪像更多的出现在了语文教学的诗文感悟和鉴赏中,久而久之,诗文教学成
14、了语文教学的瓶颈。语文学习的课堂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许多东西是需要心灵感悟的,特别是对诗文教学而言。电脑技术加快了信息的传输,便于把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跨越时空的事物、不易实现的实验通过动画、录像、投影等形式使学生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但如果计算机只在其中偶尔充当演示或做练习的工具,并没有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来自主探索或协作交流。所以我们不能光从形式上看问题,不是说用了电脑或者用了 CAI 就是整合了” ,那就更不能说是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有机的融合了。教师如果忽略语言文字本身的生动性、形象性、情感性,把文章中所描绘的情景统一于某一图像中,就会剥夺学生想象力的发挥,而且不利于学生发散思
15、维的培养。语文教学离不开语文教师的创造个性,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演示员,更是一个教育者、引导者。有些教师偏偏忽视了这一点,多媒体语文教学中简单采取图解诗文的方法,简化学生对知识探究的思维过程,造成学生思维的僵化和片面。比如讲最能代表苏轼艺术风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有许多教师制作了貌似精美优质的课件,将月、酒、酒杯、宫阙、清影等意象运用图片进行了完美的呈现,并且自我陶醉而无病呻吟着,他认为这种教学方法“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耳到眼到心到,感知深切,避免了“满堂灌”的单调形式对诗歌内容和学生思维的僵化。殊不知,教师提供的画面庖代了学生对意象的丰富和对意境的领悟,学生除了停留在了几张图片之外,
16、由于缺少了朗读(特别是朗读中对诗文的感悟)的机会,丧失了想象的天地,折断了诗词散文的翅膀(想象力) ,怎能丰富作品的意象,又怎能感知作品的优美意境呢?又怎能鉴赏“气象恢宏,富于浪漫情调,表现苏词旷达超脱或豪迈奔放”的风格特点呢?【3】 ”事实上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指那种“由近及远,以所见知所不见”的想象能力。在文学审美的过程中,人们由于生活体验、情感经历的不同,往往“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们决不能完全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象和文学意境。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教师越俎代庖对诗配图画、诗
17、配录像的做法,其实是对诗文的一种肢解,一种破碎,使学生被动接受画面不必想象,刚好造成学生思维的僵化,我们的学生不敢去设想除了课件中画面之外的“林妹妹”的模样,更不敢去揣度“阿 Q”的精神胜利法;我们的学生无法感知李清照那“人比黄花瘦”的“凄凄惨惨戚戚” ;无法接受陶渊明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境;无法触摸苏轼那“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凄楚哀婉;无法感叹姜夔那“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的凄清幽冷我想我们的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中,展示自己创造的个性,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包括信息技术的相关媒体)去调动学生
18、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他们自己去学习,让学生感知诗词散文意象,在此基础上,继而领悟意境,发展想象能力、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阅读能力。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国际上确实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真正通过信息技术环境来实现教育质量的显著提升(即在质量方面实现蛙跳式或跨越式发展) ”。 【4】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远未发挥到尽善尽美的程度,相反,还存在着很大的缺点。正视其缺点是为了使其优点发挥得更加完美。一方面,根据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针对语文科特点,努力设计更为完美,更为系统的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另一方面,熟悉掌握信息技术(主要是计算机技术)的运用过程,熟悉教学中这一辅助工具的长处所在和短处所在,
19、根据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恰当的手段。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只是起辅助作用,传统课堂教学的优点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应该走运用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教学之路。运用信息技术优化传统的课堂教学,发展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基本环境的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既保留传统课堂教学的优点,又发挥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长处,二者优势互补,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新的境界。我们在新课程改革和创新中要防止绝对化和一刀切,特别在信息技术一路高歌、突飞猛进时,我们要回头看,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否也能够与时俱进、凯旋而归?我们要正确地理解新课改理念,防止畸形的课堂模式化、机械化、政策化的广为传播。我们必须要跳出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防止从僵化固定的极端走入盲目速进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