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類與病毒的戰爭,病毒如何入侵?,眼睛的結膜 不想皮膚有乾燥的細胞保護 2003年流感病毒引起雞瘟,造成80位雞場人員結膜炎內皮細胞 消化系統: 口腔、胃、腸 污染的手或食物進入A型肝炎 呼吸系統空氣傳染流感病毒 泌尿生殖道與外皮連接處性行為或洗腎感染乳突狀病毒、愛滋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內皮細胞 冠狀病毒上呼吸道或腸道內皮細胞特例: 2003年SARS感染下呼吸道 腸病毒腸道感染病毒侵入的地方也是複製後從身體傳染出來的地方: 呼吸道的痰、鼻涕、咽喉黏液 尿液、生殖道、糞便、唾液 汗液、乳汁C型肝炎病毒、愛滋病毒,第一線戰役:黏膜上的大戰,人體身上沒有被皮膚保護住的地方,其外表都是濕濕的黏膜組織
2、 為了加強這些黏膜組織的防禦能力,所以這些黏膜組織都有分泌液體的功能。 這些液體可以不斷地沖刷不小心掉在上面的病原,讓它們沒有很多機會侵入組織內部。,第一道防線的後備部隊 腸胃道,腸胃道的第一道防線,是存在於胃部的胃酸。 胃酸的這一道屏障並不是無所不能的,它對於腸病毒就沒有壓制的能力。 我們的腸道細胞下面還有一些淋巴細胞,它們可以將一種稱為A型免疫球蛋白的抗體分泌到腸道的表面。 A型免疫球蛋白可以抗拒腸道酵素的作用,也可以辨認特殊的病原,是屬於人體特異性防禦系統的一員。,第二道防線 吞噬細胞,嗜中性白血球、單核球與巨噬細胞都具有吞噬異物的功能,稱為吞噬細胞 (phagocyte)。吞噬細胞有能
3、力對抗的東西,通常是個子比較大的細菌與黴菌。吞噬細胞具有辨識敵我的機制,一旦它們認出外敵入侵,馬上會進行吞噬作用,然後利用細胞裡面一些酵素與毒性物質,將吞進來的敵人消滅掉。,第三道防線 漿液性免疫,體內的淋巴球可以分成很多種,主要有B細胞、T細胞與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 等三種。 B細胞可以分泌免疫球蛋白,這就構成了人體的第三道防線。 免疫球蛋白是一種存在體液中的小分子,所以這第三道防線,又被稱為漿液性免疫 (humoral immunity)。每一種抗體分子,都只能夠辨識一種抗原。 能夠認識腸病毒的抗體,對於其他病毒或細菌是完全無效的。 漿液性免疫是一種具有相
4、當特異性的防禦機制。,第四道防線 細胞性免疫,如果病毒偷偷地跑到我們的細胞裡面,抗體就無可奈何了,因為抗體沒有能力隨意進入細胞裡面。 這時候,就需要有第四道防線來加入作戰,這就是被稱為T細胞的一種淋巴球。T細胞具有辨識異常細胞的特異功能,如果有病毒侵入細胞裡面,T細胞通常可以發現這種內藏敵人的變化。這種免疫機制是靠T細胞的作用來直接達成,而不是靠分泌到體液裡面的抗體,所以被稱為細胞性免疫 (cellular immunity)。,免疫記憶力,淋巴球具有一種特殊的功能,當它們遇到某種病原以後,會把這種病原的長相記起來。這種記憶能力主要是存在於T細胞之中,這就是所謂的免疫記憶力。有著免疫記憶力的淋
5、巴球,再次碰到相同病原的時候,可以駕輕就熟地執行作戰命令,在短時間之內就可以完全清除病原。,病毒傳染媒介,直接接觸:病毒直接與表面細胞接觸,以物理方式傳播(空氣、口沫、摸觸)生物媒介(通常是昆蟲)直接進入要感染的人或動物血液中,所以不會經過第一道防線,昆蟲媒介,第一步: 逃避昆蟲的免疫系統 第二步: 在唾液腺繁殖例如蚊子,蚊子的唾液有防止凝血的機制,血液不在吸血時凝固,病毒可入侵登革熱病毒感染蚊子的神經細胞,使蚊子叮咬時間更長,植物病毒 vs. 蚜蟲、粉蝨、粉介殼蟲,感染植物的病毒很難以物理方式傳播,最常見的媒介是蚜蟲、粉蝨、粉介殼蟲 病毒會先分泌一些蛋白,使病毒可以黏附在蚜蟲上。 植物病毒不
6、在昆蟲中繁殖,只是附著,影響病毒致病因素,基因、性別、營養、年紀、用藥 1918年流感年輕人死亡 小兒麻痺病毒感染小孩無症狀、感染成人則病情嚴重 鼻咽癌(EB virus)落後國家,小孩皆感染,無症狀先進國家,感染時期延至青壯年,產生白血症,病毒傳播的方式,病毒傳播的方式,颱風式的急速感染模式 持續性感染模式 對宿主有利的持續性感染模式 移民式感染模式,颱風式的急速感染模式,突然出現、快速散播、造成大傷害就消失例如: 2003年 SARS此些病毒通常都是RNA病毒,可能是從動物傳到人的新病毒,或是人體內突變而成為傳染性及毒性增高的新病毒,百日咳,病毒消失了嗎?,在每次流行病的高峰之間,病毒並沒
7、有消失,而是藏在某些人身上在每次流行病的高峰之間,病毒藏在動物、家禽或是攜帶昆蟲上(例如:蚊子),影響人類至巨的流行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一九一八年流行全球的豬瘟型流行性感冒病毒,是一種由人、鳥、豬的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基因重組所形成的新種病毒,人類對它沒有免疫力。該次流行,從中國大陸傳到阿拉斯加、美國、歐洲,再通過赤道傳到非洲、南美洲、澳洲,最後造成全世界至少二千萬人死亡。,影響人類至巨的流行病毒,小兒麻痺病毒:造成全球兒童肢體障礙的最重要病毒是小兒麻痺病毒,雖然它在臺灣已經完全根除,但到一九八八年為止,全球還有三萬五千名兒童因為小兒麻痺而肢體殘障。小兒麻痺病毒是經由口糞傳染,但是越早得到感染,
8、越不容易發生肢體麻痺的嚴重症狀。透過沙賓疫苗或沙克疫苗的接種,到二年為止,除印度、非洲等地方還有野生性小兒麻痺病例存在以外,其他地區之小兒麻痺幾近根除,這是預防接種的成功實例,也是世界衛生組織的一大勝利。,影響人類至巨的流行病毒,登革熱病毒:體內有登革熱病毒的蚊子叮人之後,病毒會寄生到人體的白血球及淋巴腺繁殖,再散布在血清中。 未感染的蚊子吸血後,病毒先在腸胃道複製,再在叮下一個健康人時傳播病毒。有埃及斑蚊的地方大都有登革熱,臺灣也因病媒蚊的孳生而成為登革熱盛行區之一。,影響人類至巨的流行病毒,日本腦炎病毒:蚊子傳染的日本腦炎在臺灣也很盛行。蚊子會咬人和豬,一旦叮到沒有打預防針的豬,日本腦炎病
9、毒就在豬體內繁殖,更多蚊子受到感染後,再傳給沒有打預防針的人,導致日本腦炎的發生,這是病媒蚊、人、宿主動物間所形成的循環性傳染,豬則稱為日本腦炎的增幅動物。 日本腦炎、聖路易腦炎、西尼羅河腦炎,大都盛行在赤道附近或溫帶等蚊蟲較易滋生的地方,每當聖嬰現象出現時,紐澳等地區還會出現特殊病毒性腦炎,這也顯示,聖嬰現象會引起病媒蚊滋生的周期性循環。,影響人類至巨的流行病毒,愛滋病病毒:性接觸傳染最可怕的病症不再是梅毒和淋病,而是愛滋病。從一九八年代發現第一例愛滋病開始,到二一年,全球已有三千五百萬愛滋病病人,而且死亡率相當高。人類努力了 20 年,在面對愛滋病的嚴峻挑戰時,也只能使用控制病情惡化的藥物
10、,至今並無有效的疫苗和殺死病毒的治癒藥物,因為愛滋病毒是 RNA 病毒,很容易出現基因的突變,對於新發明的藥物或疫苗,具有善變的抗藥性。,病毒傳播的方式,颱風式的急速感染模式 持續性感染模式 對宿主有利的持續性感染模式 移民式感染模式,持續性感染模式,病毒長期寄居在被感染的人體 B型肝炎病毒、乳突狀病毒、皰疹病毒,乳狀突病毒,乳狀突病毒在有性行為女性的感染率約為15%至25%左右,其中1/4將會形成病毒的持續性感染(persistent infection),而高危險亞型HPV持續性感染的婦女中、約三分之一將來會形成子宮頸癌前期病變 (CIN), 如罹患CIN未被治療或未被發現, 則 4% (
11、CIN I) 至30% (CIN III) 的患者將來會演變成子宮頸癌,所以高危險亞型的HPV持續感染婦女,是很需要被照顧的子宮頸癌高危險群。所以對乳狀突病毒的感染認知與衛教將會是一個是很重要的課題。,肥胖病毒,影響動物的生理狀態,產生肥胖 狗、雞及許多動物都有此病毒,雖然不造成死亡,卻形成肥胖。 可影響腦功能,造成脂肪增生與人類有關的是 adenovirus 36(腺病毒36) 第一次是在六歲的糖尿病患者糞便中發現 根據調查,有30%肥胖症的人都具有此病毒的抗體(代表被感染過),而沒有肥胖症的人,只有5%有抗體,對宿主有利的持續性感染模式,GB-C病毒,目前未對人類造成疾病 對一些愛滋病患的
12、病毒會造成干擾,協助抵抗愛滋病藉由病毒保護宿主的行為在植物及細菌常見 利用病毒干擾另一病毒生長,稱為交叉保護 以毒攻毒戰略,照顧宿主 變成宿主的一部份,替宿主賣命,黃蜂病毒: 長期與黃蜂共生黃蜂繁殖的方式是將卵產在毛毛蟲的體內,為了防止毛毛蟲免疫系統把卵清除掉,共生病毒會跟著卵一起在毛毛蟲中病毒的蛋白使毛毛蟲無法動彈,抑制毛毛蟲的免疫系統,所以黃蜂的卵得以保存,移民式感染模式,以上三類感染模式都是屬於橫向,感染同一代或生物間感染 移民式感染模式是把病毒基因與人類基因結合,變成人類基因體一部份,並隨著精子卵子代代相傳 愛滋病病毒,改變歷史的病毒瘟疫,天花,(目前天花病毒儲藏於兩處:俄羅斯莫斯科與
13、美國亞特蘭大的疾病控制中心, 因為,雖然人們已經不再罹患天花,但是萬一天花又在地球上死灰復燃, 保存的天花病毒可以迅速的研製出能撲滅它的天花疫苗。),伊波拉病毒,導致伊波拉病毒出血熱,罹患此病可致人於死,包含數種不同程度的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瀉、膚色改變、全身痠痛、體內出血、體外出血、發燒等。 具有50%至90%的致死率,致死原因主要為中風、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發性器官衰竭。 此病毒以非洲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埃博拉河命名(該國舊稱薩伊),此地接近首次爆發的部落,剛果民主共合國仍是最近四次爆發的所在地,包括2005年5月的一次大流行。 伊波拉是人畜共通病毒,儘管世界衛生組織苦心研究,至今沒
14、有辨認出任何有能力在爆發時存活的動物宿主,目前認為果蝠是病毒可能的原宿主。 因為伊波拉的致命力,加上目前尚未有任何疫苗被證實有效,伊波拉被列為生物安全第四級(Biosafety Level 4)病毒,也同時被視為是生物恐怖主義的工具之一。,伊波拉病毒品種,是一種RNA病毒薩伊伊波拉病毒 蘇丹伊波拉病毒 雷斯頓伊波拉病毒 象牙海岸伊波拉病毒,薩伊伊波拉病毒,1976年至2003年,紀錄之薩伊伊波拉病毒爆發病例和死亡數 薩伊伊波拉病毒有高達90%的致死率,在流行地區死亡率1976年88%、1977年100%、1994年59%、1995年81%、1996年73%、2001年至2002年80%,200
15、3年則是90%,27年平均為83%。,薩伊伊波拉病毒,1976年8月26日首次於薩伊北邊城鎮爆發,首位個案紀錄為44歲教師Mabalo Lokela,當時他的高燒被診斷為疑似瘧疾感染,並且接受奎寧注射治療,這位病人每日回醫院就診觀察,一週後卻惡化為無法控制的嘔吐,帶血腹瀉、頭痛、暈眩伴隨呼吸困難,並開始自口、鼻、直腸等多處開始出血,於9月18日過世,病程僅約2週。 不久之後,更多病患帶著相似的症狀就醫,包括發燒、頭痛、肌肉痛、關節痛、疲倦、噁心、暈眩等。這些常發展成帶血腹瀉、嚴重嘔吐和多發性出血,初期傳染可能肇因於重複使用用過卻未消毒之針筒,後續傳染主要則是照顧病患時,在沒有適當安全措施的情況
16、下受到病毒侵襲或傳統埋葬前置作業的清洗過程。,蘇丹伊波拉病毒,蘇丹伊波拉病毒在1976年首次在蘇丹棉花廠工人身上被發現。研究人員指出,這名工人應該是在工廠中或附近接觸到到帶原生物宿主,但在檢測過工廠附近的動物及昆蟲後仍一無所獲,帶原宿主至今仍是未知。 第二個病例是一位住在蘇丹的夜店負責人,當地醫院用盡所有的方法治療他都沒有效果,最後還是宣告不治。醫護人員在治療時並沒有適當的防護措施,導致病毒傳遍醫院發生大爆發。 最近的爆發發生於2004年5月。2004年5月,蘇丹Yambio縣回報20個病例,並有五人死亡。疾病管制局在幾天後確認這些病例為蘇丹伊波拉,鄰近國家如烏干達、剛果民主共和國皆增加邊界的
17、守衛,以控制疫情。1976年蘇丹伊波拉的平均死亡率為53%,1979年為68%,2000年至2001年間為53%,。平均死亡率為53.76%,雷斯頓伊波拉病毒,1989年11月首次在一群由菲律賓進口至美國維吉尼亞州雷斯頓的食蟹猴(Macaca fascicularis)身上被發現。此一病毒對猴子有很高的致死率,但對人類並沒有致命性。 1990年2月,雷斯頓伊波拉病毒再次在雷斯頓、菲律賓以及德州爆發。1992年及1996年,更多病例在義大利托斯卡納和德州被發現。所有感染的猴隻出現與猿猴出血熱類似的症狀。在這兩起爆發中,沒有任何人類受到感染。,象牙海岸伊波拉病毒,象牙海岸伊波拉病毒這個品種首先在象
18、牙海岸的Tai森林中被發現。在1994年11月1日,二隻黑猩猩屍體在森林裡被發現。檢驗人員發現在心臟中的血液是棕色的,內臟外觀並沒有明顯痕跡,肺中充滿血液。 從黑猩猩身上採取到的組織顯示,此病毒與蘇丹伊波拉及1976年爆發的薩伊伊波拉十分相似。 1994年後,更多死亡的黑猩猩被發現,科學家用許多方法對病毒進行檢測。感染的來源被認為是一隻被黑猩猩捕食且帶有病毒的疣猴。執行屍體檢驗的其中一位科學家感染了病毒。她出現了類似登革熱的症狀並在一星期後被送到瑞士治療。兩個星期後,她出院後,就在感染病毒後的第六個星期完全康復。,症狀,最初的症狀包括:發高燒 (最少攝氏38.8度或華氏101度)、嚴重頭痛、肌
19、肉、關節或腹部疼痛、嚴重乏力和疲倦、咽炎喉嚨痛、作嘔和頭暈。懷疑疫症爆發前,早期症狀會被錯誤診斷為瘧疾、傷寒、痢疾、感冒或其他細菌感染,這些病都較常見。 進而引致腹瀉、深色或帶血的糞便、咖啡样吐血、因血管脹大而眼睛變紅、因皮下出血而皮膚出現紅斑、斑丘疹、紫斑和內出血。身體任何孔都會出血,包括鼻、口、肛門、生殖器官或針孔。 其他症狀包括低血壓 (低於90毫米汞)、低血容量、心悸、體內器官嚴重受損 (尤其是腎、脾和肝) 並引致 弥散性全身壞死, 及 蛋白尿。由病發開始到死亡 (通常因為低血容量性休克 和/或脏器衰竭) 通常為7至14日。染病後第二個星期,病人一是退燒,一是出現多個器官衰竭。,傳播方
20、式,病毒可透過與患者體液直接接觸,或與患者皮膚、黏膜等接觸而傳染。病毒潛伏期可達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至10天。,史上最致命的流行病 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大崛起,1918年9月7日,第一次世界大戰正打得如火如荼,美國波士頓市郊的一所陸軍訓練中心裡,有位士兵因發高燒而住院;醫生最初的診斷是腦膜炎,但次日有10幾位士兵因呼吸系統的症狀住院,醫生因而改變了想法。9月16日,又有36個這種未知疾病的新病例出現。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到了9月23日,這所住了4萬5000名士兵的軍營,共出現了1萬2604個病例報告。直到這個嚴重的傳染病結束時,該軍營有1/3的人都遭受過感染,其中將近800人死亡。患上這種病症
21、而喪生的士兵通常皮膚泛青,死前因缺氧窒息而痛苦掙扎。許多人在症狀出現後48小時內過世,屍體剖檢時,發現他們的肺裡積滿了液體或血液。,1918年,紅十字會的護士於美國聖路易市抬送流感病患。病毒橫掃美國時, 醫療工作者、警察及驚慌失措的老百姓都戴上口罩,以防止染到病毒。 大流行中,美國約有1/3的美國人口受到感染,而有67萬5000人死亡。,自1918年以來,還發生過兩次人類流感病毒的大流行,分別是在1957年及1968年;此外,通常只感染動物的流感病毒,也不時讓人類發病,好比近年在亞洲所爆發的禽流感。,追獵1918年病毒,1918年秋季,歐洲人都把這次流感稱做西班牙流感,可能是因為大戰時維持中立
22、的西班牙,對於交戰國所發生的流感爆發並沒有採取新聞封鎖,於是該稱呼也就深植一般人的腦海。只要有新的流感病毒株出現,帶有大多數人免疫系統從未接觸過的新特徵,就可能爆發大規模的流行。,WHY 1918?,該次大流行的幅員之廣、影響之深,是相當少見的。該次爆發橫掃歐洲及北美,遠至阿拉斯加的荒野地區以及太平洋最偏僻的小島,到最後全球有1/3人口都遭受感染。此外,該次流感也特別厲害,死亡率高達2.55%,是一般流感致死率的50倍。,1918年西班牙流感,1918年西班牙流感,西班牙型流感可以簡單分為三波 第一波發生於1918年春季,只是普通的流行性感冒 第二波發生於1918年秋季,是死亡率最高的一波 第
23、三波發生於1919年冬季至1920年年春季,死亡率介於第一波和第二波之間。第一波流感是源於中國南部,由1917年中國支援歐戰的勞工所傳播,但並無相關證據。4月正處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法國也傳出流感,3月中國、5月西班牙、6月英國,也相繼發生病情,但都不嚴重。,1918年西班牙流感,第二波流感和過去的流行性感冒不同,在2035歲的青壯年族群中死亡率特別高,其症狀除了高燒、頭痛之外,還有臉色發青和咳血等;流感往往引發併發症而導致死亡,以肺炎最多。許多城市限制市民前往公共場所,電影院、舞廳、運動場所等都被關閉長達超過一年。,1918年西班牙流感,第三波流感漫延全球,從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部落到太平洋中央
24、的薩摩亞島,無一倖免;許多愛斯基摩部落是一村一村的死絕,在薩摩亞死亡率更高達25%。亞馬遜河口的馬拉若島是當時世界上唯一沒有感染報告的人類聚集地。,1918年西班牙流感在台灣,第一波流感於1918年6月初在基隆開始出現,然後蔓延全島,至9月下旬消失,沒有特別顯著的死亡率。10月下旬,第二波流感又開始從基隆出現,並順著縱貫鐵路往南擴散至新竹、台中、台南、打狗(高雄港 )、阿緱(屏東)等地,並藉由海運傳入花蓮港和澎湖,至12月中旬結束,造成約77萬人感染,25,394人死亡。1919年12月,第三波流感又從基隆開始出現,1920年2月底結束,造成約14餘萬人感染,19,244人死亡,1918年西班牙流感,西班牙流感奪去2千5百萬到4千萬(一說7千萬或一億)條生命,比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死亡人數還多,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提早結束的原因之一,因為各國都已經沒有額外的兵力作戰。 至於在青壯年死亡率較高,有兩種假說: 老年人口已經經歷過流感,因此已有抗體,所以對流感比較有抵抗力。 青壯年免疫系統較好,在消滅外來病毒的過程中,其所產生的發燒、發炎現象也較嚴重;免疫系統過度反應可能會導致細胞激素風暴 (Cytokine storm),造成人體組織或器官受損;如果發生在肺部,則可能造成患者呼吸困難而死亡。 西班牙型流感在18個月內便完全神袐消失,而其病株從來都沒有被真正的辨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