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知识网络构建核心考点突破核心考点 1 地球物质循环一、三大类岩石与地壳物质循环1.三大类岩石的成因与特点不同岩石由于形成过程、物质来源不同,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 类型 形成 特点 常见岩石 用途侵入岩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岩层冷却凝固而形成岩石矿物结晶颗粒较大 花岗岩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岩浆岩喷出岩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形成岩石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的有流纹或气孔构造玄武岩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沉积岩裸露的岩石,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
2、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压紧固结作用形成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石灰岩、砂岩、页岩 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煤、石油是当前世界最重要的能源变质岩地壳中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使其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不同片理构造大理岩、板岩、石英岩、大理岩是建筑材料;铁矿石是钢铁工业的程度的改变,形成变质岩片麻岩 重要原料2.地壳的物质循环在地质循环中,地壳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 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号码 原物质 地质作用 生成物质 岩浆 冷却凝固作用 岩浆岩 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3、、固结成岩) 沉积岩 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 变质作用(温度、压力) 变质岩 变质岩、沉积岩、岩浆岩 重熔再生作用 岩浆3.判读地壳物质循环各种变式图的技巧地壳物质循环在实际考题中有许多种变式图,如下所示:(1)岩浆是“岩石之本” ,地壳物质循环起源于岩浆,终止于岩浆;而且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岩。(2)沉积岩与变质岩可以相互转化;有两个箭头指向的为沉积岩或变质岩。(3)三大类岩石都可以在地下重熔再生,形成岩浆,所以有三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二、地质作用1.定义: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就是地质作用。2.分类: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内力
4、作用和外力作用。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相互关系内力作用地球内能,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外力作用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来源:学科网 ZXXK来源:Z*xx*k.Com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来源:Zxxk.Com来源:学科网内力作用形成高山盆地,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凹地填平,两者同时进行,一般内力作用起主导作用3.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水平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及谷地岩层隆起和拗陷地壳运动垂直运动(升降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
5、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地势的 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变质作用 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表现形式地震 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震动,岩石圈的天然震动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迅速剧烈 火山喷发、地震 瞬间改变地表形态作用速度缓慢微弱 其他形式 经漫长地质年代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变化影响形 成大陆与洋底、山脉和盆地,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4.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
6、础上演变而来的)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风力侵蚀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侵蚀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 V 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红色沙漠” 、 “石漠 化”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侵蚀作用流水侵蚀 溶蚀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 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
7、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冰川沉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 、三角洲(河口) 、冲积平原(中下游)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沉积作用 风力沉积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核心考点 2 内力作用一、地质构造1.褶皱和断层的对比分析褶皱和断层是两大基本的地质构造类型,二者在产生原因、结构特征和形成的主要地貌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具体分析如下: 褶皱地质构造 褶皱是地下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力发生弯曲变形,但岩层
8、还是连在一起的断层背斜 向斜从形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岩层受力破裂,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判断方法图示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构造地貌 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图示2.地质构造的应用构造名称 实践意义 原因或依据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岩
9、 层封闭,易于储油、储气。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核心的上部,中间为石油。隧道的良好选址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隧道一般选择在背斜核心部位。 (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背斜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 裂隙发育,岩石破碎。地下水储藏,常有“自流井”分布 底部低洼,易汇集形成地下水。水库坝址选择点 物质坚实,基础牢固向斜钻探应在向斜构造处 岩层中含有煤、铁矿石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 岩隙水易沿着断层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断层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避开 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
10、破坏工程;水库易渗漏。二、板块运动对地形的影响1.板块构造地貌边界类型 板块运动形式 示意图 明显地形 实例生长边界 板块张裂海岭、大陆裂谷东非大裂谷、红海消亡边界碰撞挤压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高大山脉、高原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俯冲角小海岸山脉、海沟安第斯山脉秘鲁、智利海沟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 俯冲角大 岛弧海沟 太平洋西 部的海沟、岛弧链2板块构造学说的其他应用(1)利用边界类型可判断某海域或两大陆之间距离的变化趋势。如红海地处板块生长边界处,因此其面积将逐渐变大,而地中海地处板块消亡边界,因此其面积将逐渐变小,其两侧的非洲大陆和欧洲大陆之间距离将逐渐变小。(2)解释火山、地震分布的规律:板块构
11、造学说认为,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而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因此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活动。知识点 5 火山1.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有时候会沿着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宽广的玄武岩高原,如哥伦比亚高原。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会形成火山,如我国的长白山主峰。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火山口是地下岩浆上涌喷出地表的出口。没有破坏的火山口是一个中央低凹的封闭洼地,有时候会积水形成湖泊,如我国的长白山天池。破坏后的火山口呈半封闭状态。火山锥是由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 。它一般由多
12、次火山喷发形成,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火山的规模大小不一,大火山的相对高度可达 40005000 米,火山口直径为数百米;小火山的相对高度不及 100 米。2.火山的构造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火山口是地下岩浆上涌喷出地表的出口。没有破坏的火山口是一个中央低凹的封闭洼地,有时候会积水形成湖泊,如我国的长白山天池。破坏后的火山口呈半封闭状态。火山锥是由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它一般由多次火山喷发形成,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火山的规模大小不一,大火山的相对高度可达 40005000 米,火山口直径为数百米;小火山的相对高度不及 100 米。核心
13、考点 3 外力作用一、概念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容易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侵蚀作用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原地就形成了侵蚀地貌。形成侵蚀作用的外力主要有水、冰川、风等。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被搬运 离开原来的位置这就是搬运作用,搬运物质到了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形成了堆积地貌。风化为侵蚀提供了条件,风化侵蚀的产物又为搬运沉积提供了条件。所以外力作用这几种表现形式是紧密相连的,又是互为条件的,正是在它们长期缓慢的作用下,才形成了今天的地表形态。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的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不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
14、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他们作用的结果也往往结合在一起。内力作用使地表形成高低起伏,而外力作用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它们总是同时起作用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在地表形态的形成中,内力作用是主要方面。二、河流地貌1.河流侵蚀的类型及对河流的影响2.河谷的形成过程这幅图片反映的是发育初期的河谷形状,从这幅图可以看出,它的集水面积比较小,横剖面呈“V”字形。它刚开始形成时一般为沟谷。当降水或冰雪融水在地表流动过程中,逐渐汇聚成为沟谷流水。若沟谷流水水量大、流速快,能量集中,就形
15、成下蚀和溯源侵蚀,使沟谷不断加深和延长。当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时,地下水开始汇入沟谷。由于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补给,沟谷发育成为河谷。从这幅图可以看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它就是当“V”字形河谷形成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的结果。河湾不断地向两侧扩展,最终将河谷展宽,并在河谷内堆积了大量泥沙。这时,河谷发育进入成熟期。从图中可以看出成熟期的河谷比较宽,横剖面呈槽形。这样一条成熟的河流最终形成。3.河流的侵蚀方式主要有向源头 侵蚀(溯源侵蚀) 、向下侵蚀(下蚀)和向两侧侵蚀。不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概念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16、对河流的影响 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特别强调 伸长 加深 展宽同河段或河流的不同时期,河流所受的侵蚀方式相同,地貌各有差异,对人 类活动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如下图所示:4.冲积平原三种类型比较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河流堆积地貌,由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三部分组成,它们的差异比较如下:组成部分 分布 形成 地貌特点洪积冲积平原山前水流流出谷口,地势趋于平缓,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物质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
17、原山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的颗粒由粗变细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堆积体,堆积体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道连接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地势平坦、宽广三角洲平原河流入海口外海滨地区河流到达海洋入海口时,流 速极缓,河流携带泥堆积在河口前方,加上海潮顶托,形成三角洲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呈放射状分布5.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于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
18、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下图所示。三、外力作用的差异(1)流水作用的差异不同河段流水作用的差异:河流上游,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如图中A;河流中游,以流水搬运、堆积作用为主,如图中B;河流下游,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 ,如图中C。河流的曲流处流水作用的差异: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如下图:(2)冰川作用的差异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3)风力作用的差异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核心考点四 地形对交通的影响一、地形对
19、交通的影响1.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影响 原则 原因山地、丘陵地区优先发展公路运输 山地、丘陵 地区修建交通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公路对自然条件要求低、成本低运输方式 河网密集的平原地区重视发展水运 河网密度的地区,天然河道较多、开挖运河方便;水运运量大、成本低山区的线路一般选择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线路尽量沿等高线布局;经过陡坡时线路多呈“之”字形弯曲 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呈“之”字形弯曲可以减少单位距离内的坡度交通线路走向 平原地区线路受限较小,但一般避开沼泽、少占耕地、少过河,尽量经过居民点节约建设成本、保证运输安全、节约用地山区密度小自然条件不利,且人口密度
20、较小、经济相对落后,对运输的需求量不大;交通建设成本高交通线网密度 平原地区密度较大 自然条件优越,且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需运输的客货量较大;发展交通的自然障碍少2.航空港的建设3.公路、铁路建设的自然区位因素分析区位因素 主要影响平原 平原区地形对线路的限制较少,选线时要尽量少占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 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地形山地 线路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复杂的地区,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型弯曲或开凿隧道水文 线路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总长度地质 注意避开断层地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区,特别是开凿隧道时尽量避开断 层带,从背斜部位穿越自然因素气候 工程设计应特别注意
21、沿线的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低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二、地形对聚落的影响1.不同地形区聚落的分布特征高原地区 山区 冲积平原自然条件 高原地区地势高、气候寒冷 差 较好河流地貌类型深切的河谷 山前的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流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冲积平原河流地貌条件发育于其上的深切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两岸泥沙淤积而成的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并淤积有肥沃的土壤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河网密布,有 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聚落分布大多呈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如雅鲁藏布江河谷,聚落分布呈狭长的带状。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呈条带状,或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展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海岸发展,形成沿海岸聚落带。2. 我国乡村聚落的区域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