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9 ,大小:32.50KB ,
资源ID:2489644      下载积分:2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248964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古代传统建筑论文:中国古代建筑与传统文化.doc)为本站会员(微传9988)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古代传统建筑论文:中国古代建筑与传统文化.doc

1、古代传统建筑论文:中国古代建筑与传统文化摘要 :建筑除了具有实用价值以外,还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本文主要从“礼制”和“风水”两个方面简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古代建筑的影响。关 键词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礼制; 风水建筑,是指供人们进行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的房屋或场所,它除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外,还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由于它是一种能亲眼目睹、长期保存的文化形态,因此我们常称“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建筑的文化性,主要表现在纵横两个方面。从纵的方面看,建筑有时代性的差异; 从横的方面看,建筑有民族性、地区性的差异。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历史渊源、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地理环境的差异

2、,导致了建筑风格的多样性。如古希腊罗马的神庙、教堂与中国的寺庙具有完全不同的形态;中国、日本、泰国的佛教寺庙,即使采用相同的木料材料、相同的结构方式,佛殿、佛塔的形式与风格也大相径庭。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建筑与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并列为世界古老建筑的六大组成。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相比,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木结构体系。这个体系的特点是用木料做成房屋的构架,先从地面上立起木柱,在柱子上架设横向的梁枋,再在这些梁枋上铺设屋顶,所有房屋顶部的重量都由梁枋传到柱子,经过柱子传到地面。而用土、砖、石或者其他材料筑成的墙,只起到隔

3、断的作用而不承受房屋的重量。这种木结构建筑的优点之一是能防御地震。当遇到地震,房屋受到突然的、猛烈的冲击时,由于木结构各个构件之间都是采用榫卯连接,富有韧性,不至于发生断裂。中国的古代建筑主要有两大类,一是表现帝王活动、生活的宫廷建筑; 二是表现 一般人生活、活动的民居建筑(包括乡土建筑) 。这 两大类建筑与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有着一种直接的、密切的联系,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本文主要从“礼制”与“风水”两个方面谈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一、礼制与建筑说文解字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礼”起源于原始宗教,是由原始宗教的祭祀礼仪发展而来的。 礼记第一篇曲礼上第一

4、说得很清楚:“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又说:“道德礼 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礼是决定人伦关系、明辨是非的标准,是制定道德仁义的规范。 易传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 陈,贵贱位矣。 ”左传说:“贵贱无序,何以为国。 ”儒家认为礼就是秩序与和谐,其核心是宗法和等级制度,人与人、群体与群体都存在着等级森严的人伦关系。在古代社会长期发展中,礼成了“以血缘为纽带,以等级分配为核心,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思想体系和制度”。这个被提得极高的尊卑意识、名分观念和等级制度,不仅贯穿于人际的政治待遇、社会特权、家族

5、地位,而且渗透到了社会生活、家庭生活、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在建筑上,等级制往往通过建筑类型、房屋的宽度、深度、屋顶形式、装饰的不同表现出来,建筑成了传统礼制的一种象征与标志。从建筑类型看,坛、庙、宗祠、陵墓等礼制性建筑的地位,大大高于实用性建筑。由于祭祀在古代被列为立国治人之本,因此祭祀天神、日月、山川的坛,祭祀圣贤的庙以及祭祀祖先的宗祠在建筑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儒家“慎终追远”的孝道观支配下,丧葬成了行孝道的重要环节,丧葬之礼也就成了礼制的重要组成,因此陵墓也成了礼制性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此外,礼制性建筑还有阙、 华表、牌坊等建筑小品。不仅如此,礼制性空间还渗透到居住建筑中,并起着极为重要的

6、作用。 “堂”就是渗透在宅第中的礼制性空间,家庭中的敬神祭祖、宾客相见、婚丧大典、节庆宴饮都在这里举行,是传统宅第空间布局的核心和重点。从周代开始,辨尊卑、辨贵贱的功能成了建筑被突出强调的社会功能。历代都有相应的规制法典,对城制等级、组群等级、间架做法等级、装修装饰等级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例如礼记冬官考工记中将城市分为天子的王城、诸侯的国都和宗室与卿大夫的都城三个级别,规定王城的城墙高九雉(每雉为一丈),诸侯城楼高七雉,而都城城楼只能高五雉。 礼记 礼器中讲:“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 ”“有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 ”唐朝的营缮令中规定:都

7、城每座城门可以开三个门洞,大州的城正门开两个门洞,而县城的门只能开一个门洞。在中国古代建筑中,“间”指的是房屋的宽度,两根立柱中间算一间,间数越多,面宽越大。 “架”指的是房屋的深度,架数越多,房屋越深。 明会典中规定:公侯,前厅七间或五间,中堂七间,后堂七间;一品、二品官,厅堂五间九架;三品至五品官,后堂五间七架;六品至九品官,厅堂三间七架。等级制对内外檐装修、屋顶瓦兽、梁枋彩绘、庭院室内陈设也都有严格规定。甚至对门上的零件门环,也硬性规定了铜环、锡环、铁环三级,按等级采用。对建筑物的装饰色彩也有等级划分,总的说以黄色为尊,其下依次为:赤、绿、青、蓝、黑、灰。宫殿用金、黄、赤色 调,而民居却

8、只能用黑、灰,白为墙面及屋顶色调。以木结构体系为主体结构的中国古代建筑,单栋建筑体量不宜做得过于高大,因此一般由若干栋单体建筑组成庭院式建筑组群。这种庭院式建筑组群不仅与中国传统家族聚居的家庭结构相适应,也同封建礼教制约下的思想意识和心理结构相适应。这种庭院式建筑布局,往往是将主要建筑布置于中央或中轴线上,左右布置次要建筑或围以高墙,中轴突出的对称格局,提供了建筑空间的主从构成、正偏构成、内外构成、向背构成,这些空间构成都被赋予礼仪上尊卑等级的意义。例如北京四合院中,内院的正房为主人房,两边厢房供儿孙辈居住,前院倒座为客房和男仆人住房,后面的罩房是女仆的住房,以及厨房、储存杂物的房间。这样,就

9、以一种无言却有形的方式体现了尊卑、上下、亲疏、 贵贱、男女、长幼、嫡庶等一整套伦理秩序,从而赋予本无意识的建筑以浓厚的伦理意识。这种建筑布局造型,不仅是一般家庭建筑的特点,也是宫殿建筑布局造型的规范,紫禁城就是其最集中的代表。在紫禁城中,前三殿、后三宫等主要建筑都集中到居中的主轴线上,在主轴线上,又把宫城的主体前三殿置于核心部位,这种层层“居中为尊”的“择中”布局,体现着礼制规范要求。中轴线上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建筑,占地面积 85000 m2,其中的太和殿庭院,东西宽 200 m,南北深 190 m,占地面 积达 38000 m2。太和殿建筑自身也用了最高的建筑等级,采用了三重须弥座台基,

10、面阔 11 开间,进深 5 间,重檐庑殿顶,殿内面积达 2370 m2,从建筑形制到建筑规模,在古代建筑中首屈一指。乾清宫和坤宁宫也处于中轴线上,采用的也是重檐庑殿顶。按礼制,后寝比前朝要低一等级,所以这里的台基只有一层。位于中轴线上,从南到北的四个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神武门也各不相同。午门是整个宫城的大门,神武门是宫城的后门,屋顶采用的都是最高级样式的重檐庑殿顶,然而神武门的大殿只有五开间加周围廊,没有左右向前伸展的两翼,所以在形制上比九开间的午门低。太和门和乾清门在形制上更低。太和门采用的是重檐歇山式屋顶,比重檐庑殿顶低一级;而乾清门只能采用单檐歇山式屋顶。此外各门、各殿的面阔大小、

11、台基高低甚至于铜狮子的形态在礼制上都有严格的规定。二、风水与建筑风水术,也称堪舆、卜宅、相宅、青乌、山水之术,是中国术数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积累了先民相地实践的丰富经验,承继了巫术占卜的迷信传统,揉合了阴阳、五行、四象、八卦的哲理学说,附会了龙脉、明堂、生气、穴位等形法术语,通过审察山川形势、地理脉络、时空经纬,以择定吉利的聚落和建筑的基址、布局,成为中国古代涉及人居环境的一个极为独特的、扑朔迷离的知识门类和神秘领域3。它的历史相当久远,早在先秦时期已孕育萌芽,汉代已初步形成,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逐步走向成熟,到明清已达到泛滥局面。它对中国建筑活动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上至都邑、宫庙、陵墓

12、的选址、规划,下至山村、民宅、坟茔的相地、布局,都深受风水意识的制约。风水学中说的“阴阳五行说”实际上源于易经,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阴阳 ),两仪生四象 (春夏秋冬),四象生八卦 (乾、兑、离、震、巽、坎、艮、坤) 。这八卦再上下重叠组合,便推演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中的任一组卦,都由上下两卦组成,如泰卦就由上坤下乾两卦组成。对居住建筑而言,坐北朝南最理想。正房建在北端,卦位为“坎”,称“坎宅”。宅 门修在东南“巽”方或正南“离”方皆大吉,如“巽门坎宅”则以东南方为宅门,排布吉凶星位,北向正房为“生气天狼木星”,上吉; 西南向 为“五鬼廉 贞火星”,大凶,一般为厕所使用4。 许多传统民宅,如

13、北京的四合院都采用这种类型。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最突出的哲学思想,认为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自然和人际是相通的。这 种天人合一的观念,正是风水学说的思想根基。风水学说的前提就是认为天、地、人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天时、地利、人和存在着密切的制约关系。同时风水学说认为所有人居环境,无论是建筑内环境还是建筑外环境都受到风水的影响,居住环境的“安”与“不安”都关系着直接影响到家族兴衰,因此风水术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就是人居环境的吉凶问题。以陵墓为例,在汉代,葬地堪舆之术就已被得到重视。古人把死者葬地的优劣和后代贫富贵贱相联系,葬地的选择关系着人间的凶吉,因此建造陵墓除了有侍奉、祭祀祖先的意义外,还有求得祖

14、先荫庇的目的。在阳宅十书中说到“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污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为最贵也。 ”具体来说就是背靠祖山,左有青龙,右有白虎,二山相辅,前景开阔,形成一个四周有山环抱,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良好地段。这种“聚风藏气”的模式在风水术中被认为是理想环境,因此长时间以来建筑选址甚至村落选址都是按照这样的模式进行的。例如浙江兰溪市诸葛村的选址就是依据这个理念。寺山位于村子的北面,东西各有护山自北蜿蜒向南,村前有案山桃源山,远有朝山乌龙山。村子东边护山之外有石岭溪源从北角山脉曲折向南,村子西边则有高隆市路。这样位于护山之间开阔谷地的诸葛村就成为了一块贵地。抛开其迷信的

15、部分,风水学关于环境的选择,阳宅、阴宅的定点、定向,住房形态的分析等等论述与主张反映了实际生活的利弊,是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经验总结。如风水学说中以“枕山、环水、面屏”为藏风聚气的理想环境,用现代科学观念来分析,无疑也是一个适合人居住生活的理想环境。背山可以阻挡冬季寒风;前方开阔可以得到良好的日照,可以接纳夏日凉风; 四周山丘可以提供木材、燃料,山上植被既能保持水土防止山洪,也能形成适宜的小气候;流水既保证了生活与农田灌溉用水,又可以在水中养殖。再比如专门讲阳宅的风水著作阳宅撮要中提到,“凡阳宅须地基方正,间架整齐,入眼好看方吉”、 “天井乃一宅之要,财禄攸关,要端方平正,不可深陷落槽”。住

16、宅堂屋、天井的方整、明亮在视觉、心理上都会感到舒适。这些实际上都是生活经验的总结,符合人们的生活方式,只不过是用了风水的术语来表达。风水术热衷地追求天时、地利、人和的“天人和一”融洽境界,同时也很注意以人工弥补自然的缺憾,对环境进行改造,使环境由不利转为有利,能逢凶化吉。这种改造之法归纳起来大致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自然界的山、水、地势本身进行改造。如遇到缺水或水势不佳的地区,则用开沟引水,挖湖、塘蓄水,筑堤坝拦水等办法取得宝贵的水; 遇到不利的山则用山上植树,挖补山形以达到逢凶化吉。如福建南靖石桥村,原来在银山岽和大寮岽之间有一个朝北的缺口,为了求得一个好风水,张氏家族在山沟内栽种了大量松

17、树、杉树、柏树、樟树作为风水林,修补缺口,挡住北边的煞气。再如兴建紫禁城时,为了造成背山面水的吉利环境,用挖掘护城河的泥土在宫城的北面堆筑了一座景山,又从护城河中引出水流,自紫禁城的西北角流入宫中,并让它流经几座重要的建筑前面。这条护城河除了附会了风水学说的理想环境外,对宫城广场气势的烘托,以及排水防火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其二是采用象征性的改造办法。如水口建桥、造亭以锁住水源;村头筑塔建阁以保住文运等等。如在风水理论中认为,村子进水口大,则财路通畅;而出水口太大,则留不住财,因此石桥村建了一座“丰稔堂”镇守下水口。这类方法带有明显的不科学性。用现代的科学眼光来审视风水理论,它蕴含有大自然的美学原理,有人类对环境科学的思维和认识,其间隐藏着古代文化与艺术的精华。因此对于我们应该继承祖先留给我们的风水文化中可取的部分,吸取其对现代文化与生活有益的部分,同时应该认清风水学中迷信和不科学的成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参考文献 :1刘志琴 .中国传统文化的再估 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127.2楼 庆西. 中国古建筑二十 讲M.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1. 423侯幼彬 .中国建筑美学 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192.4宋昆 ,易林 .风水理 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70.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