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实 现 城 乡 经 济 社 会 一 体 化 是 农 村 改 革 的 重 点陆学艺摘 要 : 要 实 现 城 乡 经 济 社 会 一 体 化 的 理 想 , 应 该 把 统 筹 城 乡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 加进改革的内容, 称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改革和发展。 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 展, 就一定要统筹安排进行诸如户口制度、 土地制度、 财政金融体制、 教育医疗 体制、 社会保障体制等方面的改革, 这些方面的每一项改革 , 都涉及到全局, 单 靠农业、农村方面的力量是改不动的。一、 三农问题的病根是城乡二元结构三农问题本质上是个结构问题、体制问题。以 2007 年为例,在 2007 年的
2、GDP 中 , 一 产 占 11.3%, 二 产 占 48.6%, 三 产 占 40.1%, 这 是 经 济 结 构 ; 但 在 当 年 的 就 业 结 构 中 , 一 产 的 劳 力 占 全 国 总 就 业 人 数 的 40.8%, 二 产 占 26.8%, 三 产 占 39.4%; 在 当 年 的 城 乡 结 构 和 分 配 结 构 中 , 农 村 常 住 人 口 占 全 国 总 人 口 的 55.1%。 从 这 几 个 结 构 中 , 可 以 看 到 : 第 一 , 一 产 业 40.8%的劳动力,只创造了11.3%的 增 加 值 , 有 29.5 个 百 分 点 的 结 构 差 , 说
3、 明 农 业 劳 动 生 产 率 太 低 了 。 这 不 是因为农民不好好干, 也不是农民不能干好, 而是因为在的城乡体制下, 使他们 的生产资料太少,他们想干也不能干。第二,在分配结构中,55.1%的农村常住 人口, 主要靠分享 11.3%的财富生活 , 农民怎么能不苦 , 农村怎么能不穷。 可见, 现 在 的 城 乡 结 构 , 经 济 社 会 结 构 , 既 不 平 衡 , 也 不 合 理 , 不 改 变 这 个 结 构 , 不 减 少农民,农民就富不起来,三农问题也就解决不了。现行的不合理、不平衡的城乡结构、经济社会结构,则是 1950 年代以来, 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的户口
4、、 土地、 就业 、 社会保障等等, 一系列 制度而形成的, 总称为城乡二元结构。 这种城乡二元结构 , 同国外讲的不完全一 样, 刘易斯的二元结构 , 主要是讲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 是 在上述一系列体制下逐步形成的, 既是经济结构, 也是社会结构。 应该称作城乡 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 它以户口制度为基础, 把公民划分为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2国 家 对 城 市 居 民 ( 非 农 业 户 口 ) 实 行 一 种 政 策 , 对 农 民 ( 农 业 户 口 ) 实 行 另 一 种 政策。对这种格局,有学者称为“城乡分治,一国两策” 。其基本特征是:在 政 治 上 不 平 等
5、 对 待 。 对 工 人 、 干 部 、 知 识 分 子 等 非 农 业 户 口 的 人 , 认 为 是体制内, 把农民认为是体制外的, 实行另一种政策 。 如选举人民代表大会的代 表, 城 乡居民选举比例是不相同的, 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十届人大以前, 城市 居民 22 万人选一个代表,而农民要 88 万人选一个代表。在 经 济 上 , 不 等 价 交 换 。 农 村 长 期 实 行 统 购 派 购 粮 食 和 农 产 品 制 度 , 通 过 剪刀差强制农民给国家做贡献;1990 年代以来,通过低价征用土地,积累大量 资金 ; 用农民工的形式, 长期廉价使用农村劳动力 , 有人估算这两种
6、形式 , 农民 为社会做的贡献,可以以万亿元计,远远大于剪刀差做的贡献。在 社 会 上 , 实 行 非 普 惠 制 。 教 育 、 医 疗 、 社 会 保 障 等 公 共 产 品 , 对 城 市 居 民和农民,无论在提供的方式、内容、数量、质量方面都是不同的,差别很大。长 期 实 行 这 种 政 治 、 经 济 、 社 会 等 方 面 的 政 策 , 形 成 了 中 国 特 有 的 城 乡 经 济社会二元结构, 把农民束缚在狭小的土地上, 限制封闭在农村里 , 阻碍了农业 生 产 的 发 展 , 使 农 民 贫 困 、 农 村 落 后 的 问 题 , 长 期 得 不 到 应 有 的 解 决 。
7、对 于 三 农 问 题 的 这 个 症 结 所 在 , 十 七 届 三 中 全 会 通 过 的 关 于 推 进 农 村 改 革发展若 干重大 问题的 决定 ( 以下简 称决 定 ) 说 : “我 国农村正 在发生新的 变革, 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正面临新的局面 ,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 多有利条件, 也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 , 特别是 城乡二 元结 构造 成的 深层 次矛盾 突出” 。 接着指出 : 目前 “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完善” 、 “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 ”、 “农村社 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 、 “区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等问题。 在决定 第一部分的最后说: 现在已进
8、入要 “着力破 除城 乡二 元结 构” 的重要时期。二、农村改革发展的前景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中 国 的 改 革 是 从 农 村 开 始 的 。 农 村 实 行 家 庭 联 产 承 包 责 任 制 , 农 民 获 得 了 土地的使用权,农业的经营权,得到了自主和实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业连续丰产,农民连年增收,迎来了(1978 年1984 年)农村发展的黄金时 期。但这实质上还只是农村生产体制的改革,1985 年以后,当改革进入到流通 领域和产业结构调整等领域时, 因为整个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户口制度 、 就业制3度、流通体制、价格体制、财政体制等还没有改,农村第二步改革就遇到
9、障碍, 实际改不下去,1988 年以后,连农村第二步改革的说法,也不提了。当年计划 经济体制下形成的 这些体制, 虽然也进行过一些改革, 但是至今还没有实质性的 改变,所以农业农村形势时晴时阴,变化不定。相比较而言,1980 年代中期以 后 , 城 市 体 制 、 二 三 产 业 、 国 有 企 业 体 制 的 改 革 , 虽 然 也 有 曲 折 , 但 一 直 坚 持 了 下来。 而且不断取得进展。 现在的城市体制、 二三产业体制, 已经基本实现了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而农村、 农业则基本上还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 种城乡二元结构性、 体制性矛盾, 是造成农业基础仍然薄弱, 农村
10、发展仍然滞后, 农民增收仍然困难的根本原因。过 去 我 们 常 说 “没 有 农 业 现 代 化 就 没 有 国 家 的 现 代 化 , 没 有 农 村 繁 荣 稳 定 就没有全 国繁荣 稳定, 没有农民 全面小 康就没 有全国人 民全面 小康” 。 如果我们 真能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 实现了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 一体化新 格局” ,那么 中国特色 的 社会 主义现 代化,国 家的繁 荣稳定 和全国人民 的 全 面 小 康 就 能 够 实 现 。三、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方针所 谓 统 筹 , 就 是 要 兼 顾 、 要 协 调 、 要 平 衡 ,
11、 使 城 乡 经 济 社 会 协 调 发 展 。 在 这 里, 统筹的主体是党中央 、 国务院和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 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 进行宏观调控, 改变过去重 (城市) 一头, 轻 (农村) 一头, 乃至挖 一头 (农村) , 补 一 头 ( 城 市 ) 的 做 法 。 现 在 我 国 的 人 均 GDP 已超过 3000 美 元 , 到 了 “以 工 哺 农 , 以 城 带 乡 ”的 阶 段 , 所 谓 哺 , 就 是 反 哺 , 就 是 工 业 和 城 市 应 该 补 贴 农 业 和 农 村, 把过 去的调控的方向倒过来。 当然, 中国是个大国, 船大要掉头, 很不容易, 这 涉及
12、到认识观念、 体制、 机制、 利益关系、 工作路径等等方面, 工作难度很大, 将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但是, 作为统筹、 调控主体的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先要 有新的观念和认识。 历史阶段不同了, 战略方向和工作任务就应该作相应的改变。 说得通俗一点, 过去是给工业、 城市吃偏饭, 现在是以工哺农、 以城带乡的历史 新阶段, 就应该给农业、 农村吃一点偏饭, 否则, 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格局就 形成不了 , “统 筹城乡 经济社会 发展” 就只会 是一句空 话。所 以,要 落实贯彻统 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这个重大战略和方针, 作为统筹主体的各级党委和政府, 首4先 要 有 明 确 的 认 识 。 这
13、 是 一 。 其次, 要贯彻落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必须对现行的城乡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十 七届三 中全会 的 决定 指出 : “必 须统筹城 乡经济 社会发 展,始终把 着力构建新型工农、 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 统筹工业化、 城 镇化、 农业现代化建设, 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长效机制, 调整国民 收入格局, 巩固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 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 放在农村,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实现城乡、 区域协调发展, 使广大农 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 决定 这一段共讲了十个方面的 战略任务, 这些任务完成了, 城乡
14、一体化的远大目标也就实现了。 这些任务, 多 数以前的决定都提出过, 为什么多年实现不了呢?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前面讲过 的我国目前还是个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的结构, 而这个结构是由计划经济体制条件 下 形 成 的 一 系 列 城 乡 分 治 的 体 制 机 制 决 定 的 。 不 先 改 革 这 些 城 乡 分 治 的 体 制 机制, 上述要统筹的十个方面就实现不了。 所以要 统筹 城乡经 济社 会发展 , 就一 定要 统 筹 安 排 进 行 诸 如 户 口 制 度 、 土 地 制 度 、 财 政 金 融 体 制 、 教 育 医 疗 体 制 、 社 会保障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这些方面的每一项改革,
15、都涉及到全局,单靠农业、 农 村 方 面 的 力 量 是 改 不 动 的 , 而 必 须 由 党 和 国 家 , 各 级 党 委 、 政 府 统 筹 安 排 来 进 行 。 所 以 , 要 实 现 城 乡 经 济 社 会 一 体 化 的 理 想 , 应 该 把 统 筹 城 乡 经 济 社 会 发 展,加进改革的内容,称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改革和发展。第三,要实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必须在组织上落实。 农业是安天下、 定民心、 稳社会的战略产业, 三农工作是我们党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十年来, 每年的中央全会、 两会, 三农问题都是讨论研究的重点问 题, 有三次中央全会专门讨论三农
16、问题, 并作出了重大决定。 党中央、 国务院几 乎每年召开农村工作会议, 已经先后发了十一个中央一号文件。 社会各界也都十 分关心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有众多的专家、学者深入农村,访贫问难, 调 查 研 究 , 出 谋 划 策 , 著 书 立 说 , 写 出 的 调 研 报 告 、 政 策 建 议 、 论 文 著 作 , 真 是 汗牛 充栋, 比任何同类问题的论著多得多。 全国上下, 如此重视三农问题的解决, 这在国际工业化、 城市化、 现代化历史上, 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但为什么三农 问题仍然是层出不穷, 要屡解不决, 久治不愈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 中央关于 解决“三农”问题的这些正确的方针、政策,还没有在组织上落实。5社会上有 “政策出不了中南海” 的议论, 这是 言过其实。 但农村问题的政策, 出不了农口, 却是现实。 所以, 在新时期, 建 一个为党中央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工 作机构, 从组织上落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改革和发展这个重大战略任务, 就很 有必要。( 作 者 :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院 荣 誉 学 部 委 员 , 研 究 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