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管理创新讲话(XX 省社会管理创新专题会议上的讲话)各街道工委、地区工委(乡党委),各街道办事处、地区办事处(乡政府),区委、区政府各部委办局,各人民团体,各公司:区区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实施意见已经区委、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区区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实施意见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区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根据市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推进大会精神,结合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意见。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首都城市功能拓展区的定位和建设“新四区”的战略目标,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区为契机,紧紧抓住全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综合
2、试点区的机遇,瞄准国际化城区建设标准,立足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深入探索社会服务管理新模式、新机制和新举措,全面提升区区社会服务管理水平,促进区经济社会在更高层次上又好又快发展。二、工作目标以建立与“新四区” 建设相适应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为目标,以解决当前区区社会服务管理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努力构建以规范和谐的社区管理体系为基础、以数字化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为手段、以广泛参与的社会动员体系为支撑、以统筹有力的综治维稳工作体系为保障、以全覆盖的社会领域党建工作体系为统领的社会服务管理“五大体系”,并在国际化社区建设、城市老旧小区管理、“两类人员”矫正帮
3、教、社会保障工作、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五个方面实现新突破,探索建立具有时代特征、首都特色、区特点的社会服务管理新格局。三、工作内容(一)构建五大体系1. 构建数字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以网格为基础,建立多平台集成的数字化社会服务管理系统。对网格内人、地、事、物、组织等要素逐一建立和完善社区(村)级基础数据库和电子图层(重点建立无遗漏的房屋管理数据库、无遗漏的人口数据库、无遗漏的社区单位信息数据库)。在区、街(乡)两级对社区(村)基础数据库进行分类,按照人口状况、市政管理、城市秩序、社会稳定、治安秩序、为民服务、扶贫帮困等类别,建立上下对应的数据库和电子图层,实现城市治理中涉及的各种
4、情况和问题量化统计、量化分析、量化评价。注重解决数据重复采集和重复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数据的采集、汇总、分析和共享体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功能集成的区、街(乡)两级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形成闭环式的社会服务管理决策指挥系统。按照“一个网络、多个平台、集成应用”的思路,在整合街(乡)城市管理指挥中心、综治维稳中心功能的基础上,扩展更多的管理平台,建立区、街(乡)两级社会服务管理中心,负责全区和街(乡)两级社会服务管理的指挥调度、组织协调、监督评价。以五个街道为试点,年底前逐步开始在街(乡)推广,并与区级改造后的平台互联互通。推进全区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标准化建设,逐步做到咨询受理标准化、问题和
5、隐患处理标准化、事件处理流程标准化、责任主体管理标准化和考核评价标准化。实施对处理各类问题和隐患、完成各项任务的全方位、全过程监测评价,逐步实现对每一个责任人、责任单位、主管领导的自动评价,并将结果及时提供给监督部门和组织人事部门,促进“管事”和“管人” 进一步结合,努力形成各级各司其职,条块各尽其责、密切配合,上下口径一致、问题及时反馈、高效推进工作的全区社会服务管理新局面。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建立完善的合作型运行支撑系统。明确网格内社会服务管理责任主体、责任人,明确专业、协管、志愿服务等力量配置标准。在社区、村、商务楼宇中设立信息员,发挥以社区楼门组长、村民小组长等为骨干的和谐促进员队伍作用
6、,形成基层全覆盖的信息网格。对全部要素进行定期巡查、动态跟踪,发现问题实时上报,由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及时决策、处置。扩展 96105 社区服务网功能,纳入区和街(乡)社会服务管理指挥系统,实现单位数据库与数字化为民服务的对接,整合区域内所有热线电话,由 96105 统一受理,搭建政府、企业、市民三方互动平台,逐步实现咨询、服务、举报投诉、社区服务及民生监测等工作的系统化。推进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2. 构建统筹有力的综治维稳工作体系深入推进社会维稳风险治理。将区区综治维稳工作体系纳入数字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中。一是扎实推进以“一网两库三关”为核心内容的社会维稳风险治理与科学管理体系建设,打造具有区特
7、色的街(乡)综治维稳中心,使其成为基层党委政府维护稳定工作的有力平台。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预警、网上舆情监测、网络舆情评论员等机制,加强对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管理引导,解决制约维稳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二是推进网格化合成执法工作模式,全面整合网格内的管控主体、管控对象、管控手段,严密责任单元管控措施,及时发现、快速处理、有效解决单元内的社会治安问题,实现社会治安管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三是建立群防群治力量勤务化管理体系。按照科学集约的要求,动态调整群防群治力量的投量和投向,构建“党委发动、公安组织、综治督导”的组织发动模式,实现警民协同作战、优势互补、整体防控;参照公安勤务指挥机制,研究制定群
8、防群治力量防控等级投入方案;将群防群治力量组织发动工作纳入勤务指挥范畴,建立“同步部署、同步上勤、同步调整”工作机制,提升群防群治力量防控效能;建立警情通报和勤务记录制度,加强勤务检查督导,确保群防群治力量发挥实效。 完善矛盾纠纷多元调解工作模式。夯实人民调解基层基础,进一步完善覆盖全区街(乡)、社区(村)、楼门院组,遍及各行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基层矛盾多元调解网络。一是在社区成立居民事务协调委员会,搭建第三方平台,协调化解社区居民矛盾纠纷,支持社区(小区)建立居民调解站(民调室、矛盾化解站)。二是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在社区配备“百姓法律顾问”,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引导居民依法解决矛盾纠
9、纷问题。三是发挥和谐促进员作用,按照每 2040 户设 1 名和谐促进员,鼓励和支持其积极开展家庭纠纷、邻里纠纷的日常调处化解和及时报告社情民意。四是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探索建立全程、全员、全面的立体司法调解格局。加强重点地区动态排查整治和联合执法。定期评估治安形势,对刑事治安案件发案趋势和直接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可防性案件进行分析研判,建立对违法犯罪活动的常态预防打击机制;定期排查确定高发案地区,实行地方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双向挂牌督战,明确责任和整改时限,限期达标摘牌,抑制可防性案件发案势头;定期排查确定治安重点整治地区和整治工作重点,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对辖区内
10、各种违法行为和秩序类问题实施联合执法;组织相邻街乡在交界地区轮流交叉执法,形成常态化的工作模式,解决区域边界“执法难”问题。探索建立“城市新居民”服务站管理模式。深化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1258”工作体系建设,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用工,谁负责”、“谁出租、谁负责”,完善“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工作模式。及时发现掌握新增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信息,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全面提升对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的管控能力。在流动人口集中地区建立“城市新居民”互助服务站,积极推进流动人口自我服务、自主管理新模式试点工作,推动京籍人口与非京籍人口的交流、融合,提升对非京籍人口的服务管理水平。推进
11、村庄社区化管理工作。参照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因地制宜,在有条件的村庄扎实推进村庄社区化管理工作,提升村庄社会服务管理水平,努力维护安全稳定。将警务工作站、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服务站、巡防工作站、民调室、监控室等有效整合,建立融合“三站两室”功能的村综治工作中心,由民警和村干部共同开展工作。充实管理力量,配齐配强巡防队及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员队伍。将生活在村庄的所有人员全部纳入社会服务管理,按照公共管理有序化、治安防范自治化、出租房屋规范化、流动人口常住化的标准,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继续推进城乡结合部地区中心警务站建设,按照分所、建站、增编的原则,创建以“户籍派出所+中心警务站+社区警务室”为特
12、征的警务管理模式,实现重点村落“村村设有警务站、村村提高见警率”,确保城乡结合部地区刑事发案明显下降,治安秩序明显好转。3. 构建规范和谐的社区管理体系加强社区规范化建设。着眼提高社区运行效率,理顺和规范社区各主体之间的关系,推动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自治组织为基础、以社区服务站为依托、以社区社会组织为补充、驻社区单位密切配合、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现代社区多元治理结构。切实改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实现全区各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面积均达到 350 平方米以上标准,各街乡逐步建立 20003000 平方米具有社区服务和文体活动功能的综合服务中心。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要求,根据“同方向、不同阶
13、段,同标准、不同重点”的原则,加大对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力度,加快城乡社区建设一体化进程。加强社区自治。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加强自治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居委会在社区自治中的作用,引导业委会、楼委会和居民事务协调委员会等社区社会组织实现自我管理,健全和完善的居民自治网络体系。加强制度建设,深化社区“三六九 ”工作规范,完善居民自治章程、居务公开、分片包户等居民自治制度。加强民主建设,以社区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为导向,采取社区居委会直选、社区决策民投试点、居务管理的民主监督等措施加强社区民主建设,让居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使社区成为加强政治文明建设、推动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培
14、育人文精神、提升社区自治能力的重要阵地。社区居委会要努力搭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平台,注重组织居民开展公益服务和文体活动,不断提高社区的凝聚力。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以满足社区居民生产生活需要为中心,健全以政务服务、便利服务和公益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深化“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制定并试行区区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指导目录,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坚持规范已有服务、补充缺失服务,做到 60 项基本公共服务、10 项基本公益服务、15 项基本便民服务项目对居民区的全覆盖。着力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通过社区网站、呼叫热线等手段,为社区居民提供“一网式”、“一线式” 综合服务。加强社区人才队伍
15、建设。以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为核心,实施社区工作者培训计划,加大对原有社区工作者的理论知识培训和对新进大学生社区工作者实务能力的培训。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社会工作师资格考试,提高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实施社区工作者国际交流计划,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社区工作者国际交流,培养国际化的社区服务管理人才,提升社区服务管理的国际化水平。4. 构建广泛参与的社会动员体系健全社会动员网络。在区级层面,充分发挥区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综合协调职能,聚集各党派、各系统、工青妇等资源,构建纵横联合的区级社会动员网络。在街乡层面,以社会建设协调委员会为平台,吸纳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代表和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以共
16、同协商、处理地区社会建设重点难点问题为纽带,构建地区性社会动员网络。在社区(村)层面,以居委会和村委会为主导,以居民事务协调委员会为载体,以和谐促进员、楼门组长、村民小组负责人为主体,构建社区(村)社会动员网络。畅通社会动员渠道。建立街(乡)、社区(村)和谐促进员协会组织,充分发挥民事纠纷调解员、政策法规宣传员、社情民意信息员、为民办事服务员、依法行政监督员“五员” 作用,织密基层网底。加强行业协会和行业协会联合会建设,不断提高行业协会在本行业的业务引领和资源凝聚能力。推广“六小门店”自律协作组模式,将辖区个体商户和小门小店有机整合起来,加强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促进其在改善城市管理、维护社会稳
17、定、服务居民生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加强高校学生社团服务管理,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搭建高校学生社区交流协作共享平台。建立健全与驻区国际社会组织和全国性行业协会的联系机制,吸引和动员国际性和全国性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区社会建设。培育社会动员载体。积极培育“枢纽型”社会组织,提高其对社会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号召力,使之成为党和政府与社会各界群众广泛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的原则,大力培育公益性、服务性等各类社会组织,重点在全区培育若干个社会工作事务所,充分发挥其助人自助的作用。加强区、街(乡)和社区(村)志愿者组织建设,搭建公益服务信息发布和需求对接平台,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志愿服务
18、,力争 2010 年实现注册志愿者人数达到全区常住人口的 8%以上。进一步完善宣传动员、招募选拔、培训派遣、日常管理、注册登记等环节的管理制度,确保志愿服务活动规范有序开展。鼓励、引导企业积极参与辖区社会公益服务事业,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完善社会动员措施。加快推进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的制度建设,制定规范性程序和评估指标体系,通过项目购买、项目补贴、项目奖励等方式,将部分公共服务交由社会组织承接。建立社会联合动员机制,通过联合搞宣传发动、联合上服务项目、联合办文化活动等措施,团结和凝聚各类社会主体,促进社会融合。完善宣传动员措施,整合各类传媒资源,健全宣传动员体系,充分运用现代传播手段,发挥
19、各类宣传阵地的作用,强化对社会舆论的引导。5. 构建全覆盖的社会领域党建工作体系构建区域化社会领域党建工作格局。完善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联席会制度,健全区委组织部牵头,区委社会工委、区委农工委区域统筹,非公经济工委、商务中心区工委、电子城工委等相关工委分工协作、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按照上下联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原则,进一步形成以区委街(乡)党工委、社会工作党委社区(村)党组织居(村)民党支部为基本架构,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为重要组成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努力实现社会领域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完善街(乡)社会领域党建工作体系。街乡全部建立社会工作
20、党委,推行“1358”工作标准,规范社会工作党委建设。完善以“三有一化”为工作目标,以街(乡)党工委为领导核心,以社区(村)党组织为重要基础,以社会工作党委为工作平台,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为覆盖重点,以党建协调委员会为有效抓手的社会领域党建工作新体系,增强街(乡)党工委在辖区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创新社区(村)党建工作机制。规范社区(村)党组织、居(村)民党支部建设,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推行社区党建考评机制,提升社区党建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深化党务公开和社区党代表任期制试点工作,扩大党内基层民主,以党内民主推进社区基层民主。加快在以“六小门店”为重点的社区社会
21、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步伐,扩大党组织和党建工作覆盖面,发挥社区党组织在建设文明和谐社区中的引领作用。深化党员责任岗,加强对各类典型、品牌的培育,将品牌转化为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探索灵活、便捷、实用、有效的流动党员服务管理机制。深入开展“创先争优” 活动。通过搭建“亮承诺,比贡献,促和谐”、“凝聚党旗下、文明区行”等活动载体,调动社会领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参与“创先争优”活动的热情,充分发挥党员在群众中的表率作用、党组织在社会群体中的旗帜作用,形成党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群众得实惠的良好局面。(二)实现五大突破1. 坚持环境、服务双轨推进,实现国际化社区建设新突破围绕世界城市试验区建设,根据区
22、域特点和发展需求,坚持试点先行,“环境+服务” 双轨推进,在外籍人工作或生活较多的地区,建设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中外居民和睦共处的国际化社区。完善社区硬件设施。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以满足中外居民共同需要为原则,建设完善社区硬件设施。规范社区和公共服务场所的双语牌匾标识,完善文体活动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依托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等平台,建立外籍人服务中心(站),完善社区对外服务功能。打造国际化社区服务体系。以建立具有国际水准的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围绕生活、就业、消费、娱乐等方面,实现服务内容的多样化和服务水平的国际化。在外籍人集中的区域,建立外籍人服务管理协管员队伍和国际化的社区社会组
23、织,以特色文化交流活动为手段,促进中外居民的融合,提升区域的国际化服务管理水平。深化国际安全社区建设。总结和推广国际安全社区建设经验,倡导“安全、健康、文化”的社区理念,以“人人都平等地享有健康及安全的权利”为出发点,以建立和促进安全生产、公共安全、校园安全、社区群众安全的预防和持续改进为主要内容,积极开展国际安全社区创建工作,提高居民在安全及健康方面的生活质量。建设优美人居环境。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以开展垃圾减量、分类工作为契机,推进节能减排与资源再利用体系建设,建设绿色社区;以生态环境协调与融合为导向,绿化城市环境,美化城市空间;以人文环境建设为重点,注重公共环境与秩序以及文化生活方面的感
24、受,加强公民教育,培养公共意识,规范公共行为。2. 推行物业化服务,实现城市老旧小区管理新突破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政府引导、居民自治,强化管理、逐步推进”的原则,按照“有治安防范、有绿化保洁、有维护维修、有停车管理”的“四有”标准,推行物业管理进城市老旧小区,保安、技防进院落,加强居民楼院自治管理,加快市场化进程,逐步实现无物业管理小区向准物业管理小区过渡,最终实现城市老旧小区物业管理专业化、市场化。建立管理工作体系。根据需求,在街道成立非营利性物业管理服务中心,作为街道对辖区无物业管理小区提供服务的保障机构,积极吸纳辖区失业人员就业,为小区提供清扫保洁、绿化养护、停车管理等准物业服务。
25、同时,可依照合同对外提供清扫保洁、园林绿化等物业服务。引导居民开展自治管理。积极宣传推进物业化管理的政策、措施,鼓励小区居民关心、支持、参与物业管理工作,为小区管理献计献策。引导居民选举成立居民楼院管理委员会或管理小组,根据多数人的意愿,由居民自主决定购买专业物业管理服务或采取居民自行管理、聘请专职人员进行日常维护的准物业管理服务,也可由小区居民采取互助式的物业管理。构建长效管理机制。采取整合小区内停车、便民设施等公共资源和适当收费等措施,多渠道筹集资金,解决小区管理费用问题。前期可以根据居民承受能力按户适当收取费用。各个小区的物业管理或准物业管理要逐步做到自负盈亏、自主发展,实现良性运转。认
26、真研究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服务质量标准和评比奖励制度,在一定范围内每年进行评比表彰;引导老旧小区居民建立健全小区居民公约、公共事务决策机制以及财务公开、日常监督、意见反馈等工作制度,逐步形成物业管理服务的长效机制。3. 创新教育管理新模式,实现矫正帮教工作新突破深化“阳光中途之家” 建设。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加大财政投入,进一步巩固监所内与监所外、社区矫正与安置帮教的“两个衔接”,实现刑罚执行资源与社会服务资源,特殊人群管理模式与服务方式的“两个整合”,切实落实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的“首要标准”,提高社区服刑、刑释解教“两类人员”回归社会的能力。探索以“人本理念” 为核心的“教育+管理
27、”矫正帮教工作模式。根据“两类人员”不同特点和需求,完善集中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强化严格管理和人性化关怀相结合的管理方法,解决“两类人员”回归社会的基本生存问题和基本需求,为顺利融入社会奠定基础。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加强专业社会工作者和管教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工作力量,保证业务工作有效开展。扩大与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的合作,为“两类人员”提供心理辅导、知识和技能培训;更加广泛地吸纳国内外专家参与矫正工作,推动矫正帮教工作向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方向发展。4. 加强城乡统筹,实现社会保障工作新突破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养老保障制度城乡一体化,研究制定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居民
28、养老保险待遇调整机制,提高享受待遇水平,让更多的人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整合城镇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城乡居民一体化的医疗保障制度;积极推进公费医疗制度改革,实现区属公费医疗与职工基本医疗并轨;推进最低生活保障城乡一体化,在应保尽保的基础上实行动态化管理,加强低保政策与就业、救助、帮困等政策的衔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全覆盖。按照“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优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托底”的原则,积极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工作联席会议的作用,加强部门、街乡间的协调配合,深化“五个确保”,实现对城乡困难群体基本生活救助、教育救助、医疗救助、法律援助和社
29、会互助的全覆盖。深入落实“九养”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完善养老助残设施,采取专业化服务与志愿服务相结合,有偿、低偿、无偿服务与政府补贴服务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服务机构为补充、覆盖城乡的养老助残服务体系。促进充分就业,以就业促保障。建立健全城乡统筹的就业再就业工作机制和政策支撑体系,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调节、个人自主的原则,以解决困难群体就业为重点,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为突破口,加大就业服务与支持力度,帮助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劳动者实现就业。结合功能区建设,开发商贸、物流、运输、家政等领域就业岗位,以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充分就业。加强劳务派遣组织建设,统筹街乡公
30、益性就业岗位向困难群体倾斜,鼓励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大力推行职业培训、就业助理、创业补贴等服务,建立城乡统筹的阳光就业信息共享平台。5. 推进商务楼宇服务站建设,实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新突破按照党务、政务、社务“三位一体”的模式,在全区商务楼宇中建立和完善“商务楼宇服务站” ,统一标识和服务模式,实现党建、社会、工会、团建、妇女工作站“五站合一” ,使党的工作、政府相关职能工作和群团组织工作延伸到商务楼宇中。发挥商务楼宇服务站的功能。一是开展党务进楼宇工作。对楼宇党员进行登记、管理,设置党建体验区、多功能活动区,积极开展党员活动,将党员党性教育同企业员工培养和个人价值
31、实现相结合,发挥党组织对党员和员工成长的政治引导作用。加强在企业中建立党群组织和在企业中发展党团员工作。二是开展政务进楼宇工作。设立政务办理窗口,把与企业经营和发展相关的政府职能和公共服务前移至商务楼宇。通过为企业提供便捷的服务,支持企业发展,激发企业经营者、管理者和员工的政治热情,增强社会责任感。三是开展社务进楼宇工作。加强商务楼宇内志愿者队伍建设,培育建立各类社会组织和协会组织,发挥商务楼宇服务站网站的功能,以行业、需求或兴趣爱好为纽带,积极引导支持在商务楼宇中成立各类协会,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公益慈善服务等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各种社务活动,凝聚人心,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影响力,有效凝聚和团结楼
32、宇企业员工。加强商务楼宇服务站区域化建设和管理。街(乡)党工委要做好服务站人员、场地、经费的保障。配齐配强专兼结合的党建工作者队伍;通过各种方式整合资源,保障商务楼宇服务站的工作场所;采取党委拨款、楼宇企业党员党费返还等措施,保障商务楼宇党建工作和党员活动的开展。四、实施阶段(一)研究部署阶段(2010 年 8 月底以前)学习研讨市市相关会议和文件精神,征求社会管理领域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制定区区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实施意见,明确需要重点突破的工作任务和阶段性工作目标,结合区领导分工和各部门职责,制定折子工程,抓好任务分解。(二)重点突破阶段(2010 年 9 月初开始)召开全区社会服务管理
33、创新推进大会,部署工作任务。各单位按照工作部署,研究、制定落实方案,明确责任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在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动员、社区建设和社会领域党建等领域的探索创新取得初步成效,培育一批勇于创新的典型。(三)总结提升阶段(2010 年 11 月至 2011 年 2 月)按照“构建五大体系、实现五大突破”的要求,分专题进行经验总结提升,形成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综合试点的工作经验。(四)全面推广阶段(2011 年 3 月开始)在认真总结、提升前一阶段各类典型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区全面推开,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推进“新四区”建设工作同步推进。五、保障机制(一)加强领导,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成立区区社会服
34、务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采取“1+10+43”组织架构,领导小组下设社会服务管理、综治维稳、社区服务管理、社会动员、社会领域党建等 10 个专项工作组和 43 个街乡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作。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高效的综合协调工作机制,各工作组按照责任分工,认真抓好各项工作落实。(二)整合资源,建立服务保障机制聘请社会建设及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社会服务管理创新专家顾问组,为我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设立区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专项资金,用于日常建设、管理、检查和考核奖惩,涉及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各项工作,根据需要实行项目化经费投入和管理。(三)强化监督,建立考评奖惩机制明确各主管领导、职能部门、街(乡)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切实做好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作的过程监督,对折子工程完成情况和阶段性目标落实情况加强监督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年度综合考核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