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2 ,大小:144.50KB ,
资源ID:2291063      下载积分:2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229106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刑法总论作业(主观题)new.doc)为本站会员(dreamzhangning)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刑法总论作业(主观题)new.doc

1、1刑法总论作业(主观题)第一章 刑法概述一、名词解释1刑法: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2狭义刑法:系统地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刑事法律。4广义刑法:所有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5单行刑法:规定某一种或某几种犯罪及其刑事责任和刑罚的专门性法律。6.附属刑法:行政、民事、经济和社会等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规范。7.刑法的体系:刑法的组成和结构。8.立法解释:由最高立法机关对刑法条文含义的阐明,具有法律效力。9.司法解释: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刑法条文含义的阐明,具有法律效力。10.学理解释:由刑法学者对刑法条文含义的阐明,不具有法律效力。11.文理解释:对刑法条文

2、从语言文字上进行的解释,需要借助于语言文字常识进行阐释。12.论理解释:按照立法目的和精神,结合实践情况对刑事条文进行阐释。二、简答题刑法和其他部门法相比,其性质有何特点?刑法和其他部门法相比,在性质上具有以下两大特点:(1)保护社会关系的范围更具有广泛性。凡是被犯罪行为侵犯的社会关系都是刑法保护的对象,也就是各个部门法所高速的社会关系都可能成为刑法的保护对象。(2)规范社会关系的方式最具有强制性。刑事规范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最后救济途径,决定其规范的强制性最为严厉。这种强制性涉及生命、自由、财产和资格各个方面的限制甚至剥夺。三、案例题被告人王某于 1998 年 3 月 7 日手持一张信用卡到自

3、动取款机上取款,卡上存在 500 元人民币,王某欲取 300 元。在取款时由于操作失误多加了一个零,取 300 元变成取 3000 元。没想到,自动取款机并未因操作失误而拒付,而是果然吐出 3000 元,使王某大为意外。王某出于好奇,又操作一遍,结果自动取款机又吐出 3000 元。此时,王某已经知道自动取款机出现故障,但出于贪心,王某又先后从自动取款机取出人民币 2 万元,占为己有。案发后,王某认为又不是我到银行去偷钱,是自动取款机把钱主动送给我,王某的辩护律师也认为这是一个不当得利的问题,属于民法调整的行为,不构成刑法中的犯罪。问:本案到底是民法中的不当得利还是刑法中的犯罪呢?王某第一次获得

4、 3000 元人民币,是操作失误所致,具有不当得利性质,但后来他明知自动取款机发生故障,还多次取款,这是利用自动取款机的故障进行盗窃的行为,数额较大,其行为已经构成盗窃罪。由此可见,王某的行为已经触犯刑律,应当追究刑事责任。2第二章 刑法的基本原则一、名词解释1刑法的基本原则:我国刑法规定的基本原则,是指我国刑法这个部门法所特有的,贯穿于全部刑法内容的,对于定罪量刑和刑罚的执行具有直接指导作用的基本准则。2罪刑法定原则: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罚。3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5、。4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二、简答题1罪刑法定原则的内容包括哪些?罪刑法定原则的内容包括积极要求和消极要求两个方面。积极要求包括:1.罪刑法定化,指犯罪和刑罚必须事先由法律作出明文规定,不允许法官自由擅断;2.罪刑实定化,指对于什么行为构成犯罪和犯罪所承担的具体法律后果,均必须作出实体性规定;3.罪刑明确化,指刑法条文和规范应当明白准确,不能模棱两可,发生歧义。消极要求包括:1.排斥习惯法;2.排斥绝对不定期刑;3.禁止有罪类推;4.禁止重法溯及既往。2罪刑法定原则在刑法中的体现有哪些?罪刑法定原则在刑法中主要体现在:(1)实现了犯罪的法定

6、化和刑罚的法定化;(2)取消了原刑法第 79 条的类推制度;(3)重申了原刑法第 9 条关于溯及力的从旧兼从轻原则;(4)在分则罪名的规定方面,已经相当详备;(5)在具体犯罪的罪状以及法定刑设置方面,增强了法条的可操作性。3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定罪上一律平等。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和构成什么罪,只能以行为人具体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来进行判断,而与其身份、地位、关系、党籍、年龄等因素无关。(2)量刑上一律平等。不能因行为人的地位、身份等特殊就重罪轻判,或轻罪重判,而应与其犯罪行为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3)行刑上一律平等。在刑罚

7、的执行上,对于所有的罪犯平等对待,其刑罚处遇也相同。4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立法体现在哪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在立法上体现在以下方面:(1)确立了科学严密的刑罚体系。刑法总则确定了一个科学的刑罚体系,这一体系由不同的刑罚方法构成。3(2)规定了区别对待的处罚原则。刑法总则根据各种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和人身危险性的大小,规定了轻重有别的处罚原则。(3)设置了轻重不同的法定刑幅度。刑法分则为各种具体犯罪规定了可以分割、能够伸缩、幅度较大的法定刑三、案例题1.2003 年 1 月至 8 月,被告人李某为营利,先后与他人预谋,采取张贴广告登报的方式招聘“公关先生” ,并制定了公关人员管理制度,指使他人对“公关

8、先生”进行管理,并在其经营的酒吧内将“公关先生”介绍给男性嫖客从事同性卖淫活动。问: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如果构成,构成何罪?李某的行为构成组织卖淫罪。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组织卖淫罪,是指以招募雇佣引诱容留等手段,控制多人从事卖淫的行为。组织他人卖淫中的“他人” ,主要是指女性,也包括男性。虽然该交易在同性之间进行,但该行为亦为卖淫行为。被告人李某以营利为目的,招募、控制多人从事同性卖淫活动,其行为已经构成组织卖淫罪。2.甲某在公共汽车上扒窃了一名乘客的钱包,内有人民币 800 元,盗窃刚得手即被乘客发现,后群众将其扭送公安机关。检察院对其提起公诉后,法院最后定罪量刑时,以此时正处在“严打”时

9、期、社会治安不好为由,以盗窃罪从重判处甲某有期徒刑 5 年。问:法院的判决是否正确?答:不正确,违背了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罪责刑 相适应原则,要求法院定罪量刑做到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罪刑相称,罚当其罪。本案中,甲某盗窃数额较大,已经构成盗窃罪。根据刑法第 264 条的规定,盗窃数额较大的,应在 3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的法定刑幅度内量刑,不能因为案件处于严打时期而加重被告人的刑罚,否则就使得被告人承担的刑罚与其犯罪轻重不相适应,造成轻罪重判,违背了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第三章 刑法的效力一、名词解释1刑法的效力范围:刑法的适用范围,是指刑法在什么地方对什么人和在什么时间具有效力。2刑法的空间

10、效力:刑法对地域和人的效力,即解决刑事管辖权的问题。3属地原则:以地域为标准,凡是在本国领域内犯罪,无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都适用本国刑法。4属人原则:以人的国籍为标准,凡是本国人,无论是在本国领域内还是本国领域外,都适用本国刑法。5保护原则:以保护本国利益为标准,凡侵害本国国家或者公民利益的,不论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也不论犯罪发生在本国领域内还是在本国领域外,都适用本国刑法。6普遍原则:以保护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为标准,凡姓国际公约所规定的侵害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犯罪,不论犯罪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也不论犯罪地在本国领域内还是在本4国领域外,都适用本国刑法。7刑法溯及力:刑法生效后,对于其生效

11、以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如果适用,就是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就是没有溯及力。8从旧原则:按照行为时的旧法处理,新法没有溯及力。9从新原则:按照新法处理,新法有溯及力。10从新兼从轻原则:新法原则上有溯及力,但旧法不认为犯罪或者处罚较轻的,则要按照旧法处理。11从旧兼从轻原则:新法原则上没有溯及力,但新法不认为犯罪或者处罚较轻的,则要按照新法处理。二、简答题1我国刑法对我国公民的效力是怎样规定的?我国刑法对我国公民的效力分为两种情况:(1)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内犯罪,一律适用我国刑法。(2)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罪,分以下两种情况适用我国刑法:根据刑法第 7 条第 1 款规

12、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规定的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根据刑法第 7 条第 2 款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 ”2怎样理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中的“领域”的含义?“领域”是指我国境内的全部区域,具体包括:(1)领陆,即国境线内的陆地;(2)领水,即内水和领海及其以下的地层;(3)领空,即领域领水之上的空间,它只及于空气空间,不包括外层空间。同时,根据国际条约和惯例,以下两部分属于我国领土的延伸:一是我国的船舶、飞机或者其他航空器;二是我

13、国驻外使领馆内。3我国刑法对溯及力是如何规定的?我国刑法第 12 条对溯及力问题采取了从旧兼从轻原则,既对于 1949 年 10 月 1 日至1997 年 9 月 30 日这段时间内发生的行为,应按以下不同情况分别处理:(1)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而新刑法典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即新刑法典没有溯及力。(2)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但新刑法典不认为是犯罪的,只要这种行为未经审判或判决尚未确定,就应当适用新刑法典,新刑法典即具有溯及力。(3)当时的法律和新刑法典都认为是犯罪,并且未超过追诉时效的,原则上按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即新刑法典不具有溯及力。但如果新刑法典比当时的法律处刑较轻的,

14、则适用新刑法典,即新刑法典具有溯及力。(4)如果依照当时的法律已经做出了生效判决,该判决继续有效。即便新刑法典不认为是犯罪或处刑较当时的法律要轻,也不例外。以便维护人民法院生效判决的严肃性和稳定性。4我国刑法的保护管辖权的适用条件是什么?我国刑法的保护管辖权的适用条件是:一是所犯之罪必须针对我国国家或者公民;二5是这种犯罪按我国刑法规定的最低刑必须是三年以上有期徒刑;三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也应受刑罚处罚。5如何理解“处刑较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第 12 条几个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处刑较轻,是指刑法对某种犯罪的刑罚即法定刑比修订前刑法轻。法定刑较轻是指法定最高刑较轻;如果法定最高刑相同,则指

15、法定最低刑较轻。如果刑法规定的某一犯罪只有一个法定刑幅度,法定最高刑或者最低刑是指该法定刑幅度的最高刑或者最低刑;如果刑法规定的某一犯罪有两个以上的法定刑幅度,法定最高刑或者最低刑是指具体犯罪应当适用的法定刑幅度的最高刑或者最低刑。三、案例题1.某甲,新加坡人,系美国某放州立大学留学生;某乙,系我国公民,是某甲的同学室友。1995 年的一天,甲乙两人因故发生殴斗,甲用刀刺中乙致乙死亡。根据甲所在州的法律规定,对甲的行为应判处 10 年以上的监禁。问:对于某甲的行为是否可以按照我国刑法进行处理?为什么?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外犯罪可以适用我国刑法的,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行为人

16、所犯罪之罪必须侵犯了我国国家或者我国公民的利益;二是行为人所犯之罪必须是按照我国刑法规定的最低刑为年以上有期徒刑;三是行为人所犯之罪按犯罪地法律也应受刑罚处罚。从本案的情况来看,行为人的行为完全符合以上三个条件的要求。这是因为:()某甲所侵害的某乙系我国公民;()某甲的行为按照我国刑法规定,不论是构成故意杀人罪还是故意伤害罪,都应处年以上有期徒刑;()根据某甲行为地的法律,某甲的行为也应受刑罚处罚(应处 10 年以上的监禁) 。因此,对某甲的行为可以适用我国刑法。2.纪某、李某,均系中国公民,受雇于美国轮船公司。2002 年 9 月,该轮船停泊于法国某港口时,二人因与船长(英国人)发生争吵,合

17、谋将船长杀死,并抢劫了其他船员的财物后逃逸。3 个月后,二人被法国警方捕获,引渡回中国归案。问:纪某、李某在我国领域外实施犯罪是否适用我国刑法?纪某、李某在我国领域外实施犯罪,应适用我国刑法。刑法第 7 条第 1 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规定最高刑法为 3 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此规定表明,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的罪,原则上都适用我国刑法,但是,法定最高刑为 3 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本案中,被告人纪某、李某在法国犯了故意杀人罪、抢劫罪,按照我国刑法关于故意杀人罪和抢劫罪的规定,法定最高刑要高于 3

18、年有期徒刑,而且这种犯罪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也属于应予以刑罚处罚的行为。所以,我国司法机关对被告人纪某、李某在我国领域外实施的犯罪有刑事管辖权。在管辖权冲突的情况下,应通过引渡或两国协商解决。本案中,被告人纪某、李某被引渡回国,因此,此案应由我国司法机关依照我国刑法进行审理。3李某为 A 国人,其在 A 国杀死一名中国籍男子,被其本国司法机关判处监禁 15 年。服刑 8 年后被假释,假释期间,李某进入 B 国并长期在 B 国从事制造、走私、贬运毒品的6犯罪,被国际刑警组织通缉。李某在摆一批毒品途经我国时,被我警方抓获。请问(1)我国刑法对李某杀害中国籍男子的行为是否有管辖权?(2)根据什么原则,我

19、国刑法对李某在 B 国的毒品犯罪有管辖权?(1)我国刑法对李某在我国领域外对我国公民犯罪的行为有管辖权。根据刑法第 8 条和第 10 条规定,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外对我国公民犯罪,法定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且当地刑法也认为是犯罪的,可以适用我国刑法,其在外国已受处罚的,可以作为免除或减轻处罚的情节考虑。(2)根据普遍管辖原则,我国刑法对李某在 B 国实施的毒品犯罪有管辖权。刑法规定,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适用本法。因此不论犯罪人是中国人或者外国人,犯罪行为或结果发生在何地,是否侵害我国国家或公民的利益,在我国承

20、担的条约义务范围内,凡是不引渡给有关国家的,都适用我国刑法。我国参加了有关打击国际毒品犯罪的条约,故我国在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有权对李某在 B 国的贩毒罪行进行管辖。第四章 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一、名词解释1犯罪:严重危害社会、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2犯罪构成:依照我国刑法的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3.基本的犯罪构成:刑法分则条文就单独的既遂犯所规定的犯罪构成。4.修正的犯罪构成:刑法总则性条文以基本犯罪构成为基础加以修正而成的犯罪构成。5.普通的犯罪构成:刑法分则条文对于通常社会危害性程度的行为所规定的犯罪构

21、成。6.派生的犯罪构成:以普通犯罪构成为基础具有较重或者较轻社会危害性程度的犯罪构成,包括加重的犯罪构成和减轻的犯罪构成。7.叙述的犯罪构成:刑法条文对犯罪构成要件予以详细或简明叙述的犯罪构成。8.空白的犯罪构成:刑法条文没有将犯罪构成要件予以说明,而是需要援引其他法律来说明的犯罪构成。9.简单的犯罪构成:刑法规定的某一犯罪的诸构成要件均属于单一的犯罪构成。10.复杂的犯罪构成:刑法条文规定犯罪构成诸要件之间存在着选择、重叠或者复合关系的犯罪构成。二、简答题1试述犯罪的基本特征。犯罪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1)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2)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

22、法性。(3)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上述三个特征,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是最基本的特征。2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的关系如何?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是两个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犯罪概念回答了什么是犯罪,犯罪有哪些基本属性,犯罪构成则进一步回答7犯罪的成立需要具备哪些法定要件,解决犯罪的具体规格问题。犯罪概念是犯罪构成的基础,犯罪构成是犯罪概念的具体化。犯罪概念是从总体上划清罪与非罪界限,而犯罪构成则是分清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界限的具体标准。三、案例题1.某村民甲因平时与村民乙经常因琐事争吵,逐渐结成夙仇。某日,甲从江湖术士处学会了巫术,信以为真,遂回家做了一个布人,写上了乙的名字

23、和生辰八字,天天在家用针扎,企图以此害死乙。问:甲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甲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犯罪的特征是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性。其最本质的特征是对合法权益的侵犯,只有当某种行为对合法权益造成了侵害或者有造成侵害的危险时,该行为才具有社会危害性。本案中,甲虽然有谋害乙的犯罪故意,但其行为本身绝对不可能导致乙死亡,不具有社会危害性,不可能成立犯罪。2.甲从乙处购得服装 3 包,约定 3 周后付款,并写下欠条。后甲因服装一件未能脱手,未能还款。3 周后,乙不见甲还款,遂与其弟共赴甲家催要。为防不测,二人各携带水果刀一把。甲早躲往外地,服装锁于房内一储藏间内。乙要将服装拉走,遭甲妻阻拦。

24、乙弟于是拔出刀来,甲妻见状后退。乙遂撬开门锁将服装拉走。问:乙和乙弟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乙和乙弟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任何行为,如不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均不构成犯罪。本案中,乙及其弟在客观上虽然实施了以暴力威胁并撬锁取回服装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主观上是因欠款无法追回想取回所售服装抵偿,并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故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应认为是犯罪。3.甲之妻乙系四川人,多次与好友丙通信,说河南生活条件好。于是,丙也想到河南来,写信要求乙帮她找一个合适人家,并要甲和乙到四川接她。甲在临去四川之前找到邻村男青年丁,说要为他从四川介绍一个媳妇,并要求丁提

25、供 1500 元作路费,丁满口答应,遂给甲 1500 元。回到河南后,甲将丙介绍给丁为妻。丙与丁二人均感婚后生活很满意。问:甲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甲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拐卖妇女罪要求行为人必须具有出卖女子牟利的目的,而甲并不具有这一非法目的,根本未对妇女实行拐骗贩卖的行为。甲是借为他人介绍婚姻而索取数量较小的财物,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而且从形式上也与拐卖妇女具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因不具有出卖妇女牟利的目的,故不不符合拐卖妇女罪的构成要件,不应以犯罪论处。4.某日,甲开车正常行驶途中。乙突然从右边路旁的树林中疾步冲出抢过马路。甲见状向左猛打方向盘,并紧急制动,但仍躲避不及,车右前轮将乙左腿轧断

26、。事故发生后,甲见天色已晚,此地荒僻,又没有人,便将昏迷不醒的乙拖至路旁树林,自己开车逃逸。第二天早晨,乙的尸体被人发现。经法医鉴定:乙左腿膝盖处粉碎性骨折,因抢救不及时,导致失血性休克死亡。问:甲的行为如何认定?此案起初是由于受害人乙的过失行为引起的交通事故,司机甲对此事故本不该负刑事责任。但从甲将昏迷的乙拖向路旁树林的时候起,行为的性质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甲在拖乙8时应该认识到乙处于极端危险状态中,将其拖到树林中,客观上使乙失去被发现抢救的机会,所以甲对乙的死亡结果采取了放任的态度,其主观罪过形式是间接故意,构成故意杀人罪。第五章 犯罪客体要件一、名词解释1.犯罪客体: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

27、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2.一般客体: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整体。3.同类客体:某一类犯罪行为所共同危害的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某一部分。4.直接客体:某一犯罪行为所直接危害的我国刑法所保护的某种具体的社会关系。5.简单客体:某一种犯罪只直接侵害一种具体的社会关系。6.复杂客体:某一种犯罪行为同时侵害的客体包括两种以上的具体社会关系。7.犯罪对象: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具体物或者具体人。二、简答题1犯罪客体的特征是什么?犯罪客体的主要特征有以下三个方面:()犯罪客体是一定的社会关系。()犯罪客体是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犯罪客体是危害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2试述刑法对犯罪客体

28、的规定方式。刑法对犯罪客体的规定方式有:(1)有的条文明确规定了犯罪客体。(2)有的条文指出了犯罪客体的物质表现。(3)有的条文指出被侵犯的社会关系的主体。(4)有的条文指出对某些法规的违反。(5)有的条文通过对行为具体表现形式的描述表明某一犯罪客体。3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联系与区别。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的联系表现在:(1)犯罪对象是具体社会关系的物质表现或者具体社会关系的主体或参加者;(2)犯罪行为正是通过作用于犯罪对象侵犯犯罪客体。两者的区别表现在:(1)犯罪客体决定犯罪性质,犯罪对象在很多情况下不决定犯罪性质。(2)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必须具备的要件,而犯罪对象仅仅是某

29、些犯罪的构成要件。(3)任何犯罪都会侵害犯罪客体,而犯罪对象却不一定受到损害。(4)犯罪客体是犯罪分类的根据,而犯罪对象不是。三、案例题1.吴某(男,45 岁)为减少继承父亲遗产的法定继承人的人数,以便分得更多的遗产,便极力怂恿其兄乘坐飞机出差。为达到此目的,吴某甚至自己掏钱为其兄购买飞机票,因9为最近一段时间,民航客机频繁出事,吴某便希望通过让其兄乘坐飞机而飞机失事,从而达到杀死其兄的目的。其兄为吴某表面的热情所动,遂乘坐飞机外出。果然,飞机因遇到强烈风暴坠毁,其兄也死于空难。吴某突然良心不安,于是到公安机关自首,以致案发。问:吴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被告人吴某主观上虽有致其兄死亡的意图,但

30、在客观上并没有采取杀人行为,而是意图通过飞机失事使其兄死亡,因而不存在刑法中的行为,当然也没有侵犯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因而不构成犯罪。2.甲因非法全场香烟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连车带货扣押。第二天晚上,甲潜入工商所,试图将自己的汽车盗回。当甲正在撬车门时,被值班人员发现,甲遂用刀刺伤值班人员。问:甲的盗车行为侵犯的客体是什么?甲的盗窃行为侵犯的客体是公共财产的所有权。根据刑法第 91 条的规定,本案所涉及的汽车虽然是甲所有的,但其正处于国家机关的合法扣押之下,属于国家机关管理中的私人财产,应以公共财产论。甲盗窃自己所有的、被国家机关依法扣押的汽车,实际上侵犯的是公共财产的所有权,已经构成了盗窃。

31、甲在盗窃过程中,为抗拒抓捕而使用暴力,其行为已经转化为抢劫罪。因此,甲的盗窃行为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公共财产的所有权和他人的人身权。第六章 犯罪客观要件一、名词解释1犯罪客观要件:刑法所规定的,能够提示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侵害性,而为该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客观事实特征。2危害行为:人在其意志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3作为:行为人以积极的身体活动实施违反刑法禁止规定的危害行为。4不作为: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并且能够履行而不履行该种义务的危害行为。5纯正不作为犯:刑法分则规定只能以不作为的方式实施的犯罪。6不纯正不作为犯:刑法分则规定既可以由作为也可以由

32、不作为的方式实施,而实际上行为人以不作为的方式实施的犯罪。7危害结果:危害行为对犯罪直接客体造成的法定的实际损害或者现实的危险状态。8刑法中的因果关系:犯罪构成客观要件中的危害行为同危害结果之间存在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9.犯罪的其他客观要件:刑法规定的构成某些犯罪必须具备的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方法等客观要件。二、简答题1简述危害结果的种类。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危害结果进行多种分类:(1)根据对某种犯罪的成立是否具有决定意义为标准可分为构成结果与非构成结果。构成结果,是指作为某种犯罪构成要件的危害结果。非构成结果,是指一切危害行为引起的10某种具体犯罪构成要件危害结果之外,对于该种犯罪的社会危害程

33、度及其刑事责任大小具有一定评价意义的一切现实损害。(2)根据犯罪结果是否具有物理性特征为标准可分为物质件危害结果与非物质性危害结果。物质性危害结果,又称有形结果,是指能够经过行为的物理作用,引起对象的有形变化的结果。非物质性危害结果又称无形结果,是指犯罪行为造成的没有物质形态的结果。(3)根据结果是否直接造成分为直接结果和间接结果。直接结果一般是指由危害行为所决定而必然产生的损害结果行为与该结果存在着直接的必然的因果关系。间接结果一般是指在犯罪完成以后,通过犯罪的直接结果而连带引起的其他危害结果。2简述不作为的成立条件。构成不作为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行为人负行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法律

34、义务,这是构成犯罪的不作为的前提条件。不作为的义务来源包括三个方面:第,法律明文规定的特定义务;第二,职务上或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第三,行为人先行行为而引起的义务。(2)行为人有能力履行特定法律义务。(3)行为人未履行特定义务而发生了危害社会的严重后果。3试述作为的表现方式。按照行为人是否借用外力可将作为的表现形式分为两类:一是利用行为人自己身体实施的作为。二是利用外力条件实施的作为。主要有:(1)利用物质性工具;(2)利用他人的作为;(3)利用动物的作为;(4)利用自然力的作为。三、案例题1被告人甲某,于某年 6 月 18 日上午 9 时,带领幼儿 5 名外出游玩,走在最后面的一个幼儿乙某

35、(4 周岁)失足坠人路旁粪池。甲见状惊慌失措,但不肯跳入类池中救人,只向行人大声呼救。此时,有一中学生丙某(男,16 周岁)路过此处,闻声后立刻跑到类池边观看,并同甲在附近找一小竹竿探测粪池深浅,测得粪水深约 75 厘米(半人深),但甲丙两人均不肯跳入粪池抢救,当幼儿被救上来时,为时已晚,已经停止呼吸。问:(1)甲某应否追究刑事责任,为什么? (2)对丙某应如何处理?(1)应对甲某追究刑事责任。被行人甲某作为幼儿教师,负有保护儿童安全和抢救儿童生命的义务,在有能力履行该义务的情况下,被告人甲某没有履行,因而造成幼儿乙某死亡的结果,甲某的行为符合不作为犯罪成立的条件,所以应对她追究刑事责任。(2

36、)中学生丙某见死不救是个道义上的问题,不应对他迫究刑事责任。2某年 9 月 20 日上午,甲将所骑的摩托车停放在本市城区中山南路民用电器贸易中心门前的便道上。三轮车工人乙某(男,60 周岁)为该贸易中心拉货,蹬车到该贸易中心门前时,认为“碍事” ,将摩托车挪开。被告人甲某不肯动,在争执中,摩托车被碰倒,甲某即用有手打乙某的左胸一拳,乙仰面摔倒在马路边,当即“伸胳膊,蹬腿,张嘴” 。在群众的协助下,甲将乙送医院。乙经抢救无效死亡。尸体检验报告:(1)死者乙某患有高度血管硬化,形成夹层动脉瘤破裂,引起大出血,心血填塞死亡。(2)死者胸部左侧有皮内出血,符合被拳击伤的情况。这拳击可使夹层动脉瘤破裂。

37、11问:(1)甲某的行为与乙某的死亡之间有无因果关系? (2)甲某应否承担刑事责任?(1)甲某的行为与乙某的死亡之间有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的有无,只能根据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进行判断,而不能以行为人主观上是否认识到为转移。(2)甲某应承担故意伤害(致死)罪的刑事责任。第七章 犯罪主体要件一、名词解释1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行为,并且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人。2一般主体:达到一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了犯罪行为的自然人。3刑事责任能力: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4限制刑事责任能力:因年龄、精神状况、生理功能缺陷等原因,而使行为人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时,虽然具有责任能

38、力,但其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较完全 责任能力有一定程度的减弱、降低的情况。5刑事责任年龄: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6特殊身份:刑法所规定的影响行为人刑事责任的行为人人身方面特定的资格、地位或状态。7特殊主体:刑法规定以特殊身份作为要件的主体。8真正身份犯:以特殊身份作为主体要件,无此特殊身份该犯罪行为不能成立的犯罪。9不真正身份犯:特殊身份不影响定罪但影响量刑的犯罪。10.定罪身份:决定刑事责任存在身份。11.量刑身份:影响刑事责任程度的身份。12.单位犯罪: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39、。二、简答题1试述单位犯罪的特征及其处罚原则。我国刑法典第 30 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根据这一规定,单位犯罪具有以下特征:(1)单位犯罪的主体必须是合格的单位。 (2)单位犯罪必须是经单位集体研究决定或者由负责人员决定,并由直接责任人员实施。 (3)单位犯罪一般是出于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 (4)单位犯罪一般是以单位名义实施的。关于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刑法典第 31 条规定:“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本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根据这一条的规

40、定,对单位犯罪,原则上实行双罚,即同时处罚犯罪的单位和该单位的直接责任人员。但是,如果刑法分则或者其他法律另有规定,即规定只处罚直接责任人员,则依该规定实行单罚。2试述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12我国刑法第 17 条对刑事责任年龄作了如下具体规定:(1)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是指已满 16 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是指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3)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是指不 14 周岁的人,不论实施何种危害社会的行为,一律不负刑事责任。(4)减轻刑

41、事责任年龄阶段。是指已满 14 周岁不满 18 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5)因不满 16 周岁不予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时,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三、案例题1被告人郭某,女,1985 年 5 月 8 日出生,某中学学生。2000 年 6 月 20 日下午郭某由学校回家,其同学路某骑自行车在后驶来。郭某想和路某开个玩笑,就趁路某骑到自己身边时,将一根绳子扔进路某自行车的后轮,结果由于车轮被缠绕,路某的自行车倒地,路某从自行车上摔下来,头部撞地,当即昏迷。郭某立即赶往就近的医院求救,但因路某后脑受外部强力震动致脑颅损伤,抢救无效死亡。问:对被告人郭某应如何处理

42、?对郭某不应作犯罪处理。因为郭某是因过失行为而导致他人死亡,而其年龄只有 15 岁。我国刑法第 17 条第 2 款规定,已满 14 周岁不满16 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所以对于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郭某的过失行为不应按犯罪处理。2甲某,男,1985 年 11 月 2 日出生,l999 年 11 月 2 日之前曾多次盗窃各类财物共计 10000 余元。1999 年 11 月 2 日,甲某在一饭馆吃饭时和邻座客人发生争执一怒之下用随身携带的匕首将对方刺成重伤。在逃离现场的路上又抢走一路人的手提

43、包,内有现金6000 余元。第二天,甲某将路边停放的一辆轿车开走,行驶途中,因操作生疏,撞到路人,造成两死一伤。甲某不但未停车,反而加大油门逃走。问: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对甲某应如何处理?(1)甲某对 l 999 年 11 月 2 日之前的盗窃不负刑事责任。因为根据刑法第 17 条的规定,不满 14 周岁的未成年人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概不追究刑事责任。(2)甲某对 1999 年 11 月 2 日的故意伤害行为和抢劫行为也不负刑事责任。根据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刑事责任年龄以周岁计算,即从生日后的第二天起计算。本案中伤害和抢劫行为还是发生在 14 周岁以前,所以不承担刑事责任。(3)甲某对盗窃

44、轿车和交通肇事行为也不负刑事责任。因为根据刑法第 17 条第 2 款的规定,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人,只有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里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才负刑事责任。甲某的行为不属于这 8种犯罪。(4)虽然甲某的一系列行为尚不构成犯罪,不承担刑事责任,但并不意味着对甲某可以13放任不管。根据刑法规定,应该责令其家长成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时应当由政府收容教养。第八章 犯罪主观要件一、名词解释1.犯罪故意: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2.直接犯罪: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

45、发生的心理态度。3.间接故意: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4.未必故意:行为人认识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并且不是积极希望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5.概括故意:行为人认识到危害结果的发生是确定的,但结果发生的对象不特定。6.择一故意:行为人认识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危害结果不会同时发生,但会发生其中一个结果。7.犯罪过失: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一种心理态度。8.疏忽大意的过失: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状态。9.过于

46、自信的过失: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状态。10.业务过失:行为人在业务活动中,违反业务上的注意义务,造成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11.重过失:稍加注意便可预见与避免危害结果发生,但行为人没有注意而形成的过失。12.不可抗力: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所引起的情形。13.意外事件: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情形。14.犯罪目的:行为人主观上通过犯罪行为所希望达到某种结果的心理状态。15.犯罪动机:刺激、促使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行为的

47、内心起因或思想活动。16.事实认识错误: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情况的认识与实际发生的事实情况不相符合。17.法律认识错误:行为人对自己行为在法律上的意义的不正确认识。二、简答题1试述犯罪的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异同点。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相同点在于:14(1)在认识因素上,都预见到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2)在意志因素上,都不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二者的区别在于:(1)认识因素上有所不同。二者虽然都预见到行为发生危害结果的可能性,但对这种可能性是否会转化为现实性的主观估计是不同的。(2)意志因素上有重要区别。过于自信的过失的行为人反对危害结果的发生;而间接故意的行为人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

48、2疏忽大意的过失和意外事件有什么区别?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状态。意外事件是指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损结果,但是在主观上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因而不是犯罪的情况。疏忽大意的过失是行为人应该预见但没有预见而发生了危害社会的结果。意外事件中行为人不能预见,也不应当预见。3间接故意主要存在哪些情形?间接故意主要存在以下情形:(1)行为人为了追求某一个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个危害结果的发生。 (2)行为人为了追求某一个非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个危害结果的发生。 (3)行为人没有明确的行为目的

49、,而是在瞬间的情绪冲动下,不计后果地实施危害行为,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4试述注意义务的规范来源。注意义务的规范来源有:(1)法律规定的注意义务。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等形式中有关注意义务的明文规定。 (2)习惯要求的注意义务。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共同生活准则所要求的注意义务。 (3)先行行为产生的注意义务。行为人由于自己的行为使法益处于危险状态,由此产生的对于危害结果所具有的认识义务与避免义务。三、案例题1某乡干部王某,一天晚上在乡里召开村长会议,乡里无电灯,用煤油灯照明开会。会议中间灯没油了,王找来当天新买来的煤油壶直接往灯里加油,当煤油刚倒出接近明火时,突然爆发一个大火球窜到与会议室相通的另一间房子里,将正在那里学习的一个女同志烧死。经化验鉴定,当天新买的煤油里,在油脂公司被搀杂进汽油了。问:王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如果构成犯罪,应如何定罪判刑?王某不构成犯罪。王对当天新买来的煤油里搀进汽油根本没有预见,也不可能预见。王对在那里学习的女同志被烧死的结果,主观上既无故意,又无过失,即主观上无罪过。本案属于意外事件,根据刑法第 16 条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