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受 FIPA法国 FIPA(飞帕)国际纪录片评奖活动综述法国 FIPA(飞帕)国际纪录片评奖活动综述一冷冶夫1 月 23 日2 月 1 日,笔者作为法国飞帕国际电视节l9 年来唯一的一名亚洲评委,在法国的海滨城市比亚里茨全程参加了这个在国际上最具影响的国际纪录片节.来自一百多个国家的近 3 万名纪录片专家,制片人,营销商和DV 爱好者欢聚一堂,酒店,酒吧,咖啡厅,就连出租车里议论的也是纪录片,比亚里茨这个海滨城市真正披上了“纪录片的盛装“.评奖:获奖片不都是最好看的飞帕的评奖非常简单和直接:每部作品打分只分内容和创作两部分,每部分各 5 分.各个国家的评委在打内容分的时候,往往都是 4.5
2、分或 4 分,而在评比创作分的时候,差距就拉开了,最低的创作分可以是 1.5 分.在这里,好看即画面的冲击力,可视性是第一位的,在这个基础上再比较(对比) 故事的感染力,然后是结构的合理性,也就是看谁剪辑得更流畅,最后是比拼画面的工整性和音乐的美感等等.另外需要强调的一点就是与评比奖项的帖近性非常重要.比如有一部叫恐怖的诺先生的阿根廷纪录片,记录的是一位反政府的游行组织者的遭遇.在参赛的时候被分到“调查性“ 纪录片类别里面了 ,就非常吃亏 .该节目无论从故事性和纪实性上看,还是从艺术性和观赏同性上看,都是大奖和特别奖的最佳竞争者,可是由于该片的“调查性“ 不够 ,所以只被评为 “提名奖“.但是
3、,就是因为它的好看,在片子播放完后,掌声经久不息!据悉,该片播放仅仅 4 天,其节目制片人已经获得了 7 家影视公司和电视台的青睐,如果签约成功,该片将获利 5 万欧元以上,这还不包括其它我们不知道的营销商和网上的交易.而另一部比利时的纪录片错误的判决,表现的是一名记者,经过4 年的调查,帮助一名父亲走出监狱的故事.虽然该片获得评委会大奖,但由于画面语言的冲击力不够,“调查性“ 太强影响了画面的可视性,所以在节目的买卖上就不如恐怖的诺先生火爆.在 FIPA 参加终评的 146 部作品中,只有 l4 部作品能够获得大奖和特别奖,那么是不是剩下的作品就非常一般呢? 不是的 .没有获奖的作品就观赏性
4、而言,大部分都要比获奖节目更好看.比如印度尼西亚性交易表现的是解救少女的全过程,全程大部分使用了偷拍;集体自杀案记录的是一伙教派人员如何被欺骗自杀的故事;还有比利时的总统选举等,其画面的冲击力和故事性都较之获得大奖的纪录片错误的判决略胜一筹.但由于飞帕的艺术性和类别的匹配性要求非常严格,所以没有获得大奖的纪录片,往往失败在结构,剪辑,音乐或者分类上.这些没有获奖的节目如果拿到电视台播放,收视率不会低于获奖纪录片,至少会持平.交易:没有展映的片子也能卖出好价钱法国 FIPA 国际电视节除了在比亚里茨市设立了 7 个电影院,每天不停地专门放映各类电视纪录片外,还专门开辟了一个有近 2 千平方米,一
5、次能容纳几百人的电视节目市场 FIPATEL,这个市场不像普通的音像店那样对影片进行现场光盘或节目录像带的买卖,而是在交易大厅里,摆设了近百台电脑,节目营销人员只要凭着一张会议卡就可以进入大厅,随意在电脑上点看纪录片索引和节目.如果想购买某一部纪录片,可以与前台的服务生联系,也可以直接与节目后面留下的电话,地址联系.在电视节的 7 天里,这个大厅天天开到晚上 24 点,到这里看片的人有电视台官员,制片人,导演,影视公司职员,媒体记者,学生,从事影视教学的老师等,但最多的还是节目经销商.德国有一个 MJY私营影视公司来了 9 个人,其中 7 人被分配到 7 个电影院看展映的节目,另外 2 人不分
6、昼夜地“泡“ 在交易大厅的电脑前.据了解,他们这次要挑选到 70 部以上的节目回去,然后在这里再选出 4050 个节目购买.一个叫 AntoineMartin 的大学生看到晚上快关门了,还在拿笔记录着电脑上的联系方式,他这次需要帮助他的老师在飞帕电视节的这个交易大厅里,找到 30 个以上能够用于教学的纪录片.在飞帕电视节目市场 FIPATEL 里,储存了几百部优秀的并且都已经签约允许买卖的纪录片.进入 FIPATIL 里的节目,有很多是没有被选上展映或者评奖的,但这些纪录片都是好看的.我询问了一位叫克林莫的英国购片商,他这次看好了 9 部纪录片,他大概的购买价格是(播出权价格)70110 欧元
7、 1 分钟,这个价格购买的纪录片,仅能在本地(地市级)电视台播出;好一些的纪录片可以达到 150 欧元 1分钟:那些投入特别大的优秀纪录片价格要根据投入的多少进行多次谈判.如果购买版权,价格要在 10 倍以上.差距:选题,风格,节奏,经费在法国飞帕电视节上,我们重点观摩了来自世界 48个国家的 146 部作品,感触颇深.这次参评的中国纪录片有 11 部.H 本和其它亚洲国家选送的纪录片也有几十部 ,但整个亚洲没有一部作品获得大奖或特别奖,只有中国广州电视台的琴童,获得了展映和提名.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亚洲的纪录片“全军覆没 “了呢?首先是选材问题.亚洲纪录片的选材往往局限在“自家门前“.比如某某得
8、病获得社会关爱;山里一家人;民俗葬礼;孤儿孝敬继母等等.特别是 H 本的纪录片,长处是细腻和故事性较好,问题是其选题不是世界关注的,这与中国【纪录片之窗】栏目主持:一申纪录片犯的毛病是一样的.意大利独立导演 J.m 认为亚洲的纪录片选题没有国际性,题材与表现手法过于本土化,应该用国际化的叙事方式和国际化的制作方式来宣传本国的传统文化,使外国观众易于理解.其次是风格问题.中国的纪录片创作,近些年比较注重“ 纪实性 “,大批纪录片人以“跟拍,等拍,偷拍“为基本的创作方式,形成了“纪实即真实 “的创作理念.有的纪录片编导,甚至连灯光和音乐都要控制使用.这次在法国评奖观摩,有一个突出的感受纪实美对于纪
9、录片而言是一种“ 核心 “的美 (也是艺术美的一部分 ),但不是“ 全部“的美,当舞蹈,戏剧,音乐,绘画,形体这些艺术元素融人到纪录片中的时候,会给纪录片带来更多的艺术审美.我看到这次有些获得大奖的纪录片,其手段只要能够表达作者的情感和价值观,就不会受所谓纪实,片种,审美的限制.BBC和 CNN 的一些“大手笔“,很会把电视的各种符号与艺术单元嫁接起来,为自己的纪录片增加欣赏价值,促使人们感悟到节目的内涵.比如 BBG 拍摄制作的别斯兰事件,车臣匪徒劫持了几百名儿童,并进行了血腥的屠杀,可是创作者在有限地使用这些画面的时候,还用对比的方法拍摄了今天这些美丽的孩子的玩耍活动,经过特技慢动作的处理
10、及抒情音乐的配合,反衬出恐怖分子的凶残和平静生活的美好这些创作告诉我们:真实的,是思维的;真实的,是艺术的;真实的,是审美的.那种“完全纪实“ 的创作方式应该有所改进,要把多种文化艺术手段融人纪录片创作,使中国的纪录片更具有欣赏价值和美学价值.第三是节奏慢和画面的冲击力不够.比如中国有一部表现“ 少数民族葬礼“ 的 80 分钟纪录片,如果让荷兰导演编辑,能够压缩到 35 分钟,而法国导演马丁认为这个片子只能编到 25 分钟以下.再比如 H 本的孤独死救治中心 ,仅表现“上访 “的情节就出现了 6 次,比利时的评委,独立电影导演菲利普先生认为这样的情节出现 2 次足够了.瑞士尼翁电影电视节主席吉
11、恩先生认为“节奏慢是亚洲纪录片的通病“.我对比了亚洲和欧洲纪录片的一个“ 出行 “的情节,欧洲导演从一个人走出房间,到进入另一个房间,平均使用 5 个镜头,而亚洲导演平均使用 9 个以上,最多的一个使用了 13 个镜头.第四,在纪录片创作的经费上,我国与西方差距太大.比利时是欧洲拍片经费最低的国家,以拍摄 50 分钟纪录片为例,比利时是 10 万欧元(100 万人民币)以上,法国是13 万 8 千欧元(130 万人民币),瑞士和荷兰都在 20 万一30 万欧元之间(200 万人民币以上),而我国拍摄一部 50分钟纪录片的经费,一般不会超过 10 万元人民币.中央电圃视台前不久拍摄的大型纪录片故
12、宫,花费了 500 多万人民币,可是要知道,这是一部 12 集的纪录片,总时长达到了 960 分钟.平均 50 分钟的制作费 20 多万元,这与欧洲的普通纪录片的制片经费 IO0 万人民币以上相比,还是过低.中国从来也没有投入上亿美元的资金,去拍摄角马大迁移,迁途的鸟,昆虫世界和帝企鹅这样的大制作纪录片.湖北电视台有个纪录片导演,为了拍摄金丝猴,在神农架整整驻留了一年,后来还是因为经费所限,不得不返回.我们谈制作费的投入差距,并不是简单地认为投入越大越能出现好作品,但投入得过少的确会影响纪录片的整体质量.可以这样说,我国的纪录片创作虽然起步较晚,但步伐较快,尤其是人文类纪录片创作,与国际上获奖
13、的纪录片相比差距不大,但自然类纪录片差距较大,以上四个原因不能不引起重视.另外,虽然法国飞帕国际电视节在每年的评奖中,都要设立一个创意类纪录片奖项,而这些节日观看起来也的确不错,但作为纪录片的营销和影响扩散,创意类节目很少有人问津.因为从“看明白“ 上来说 ,观众要有一个“看明白“的适应阶段,有的干脆就是看不懂,这类节目在节目时长上更是长短不一.作为购买节目在栏目播出的营销商来说,是非常不适合的.纪录片不能只作为花瓶,这些形式大于内容的纪录片,是真正的可看不可播,更谈不上赢利了.我在会议期间专门就创意类节目的“成本回收“ 问题,请教了英国,瑞典和法国的纪录片导演,他们制作创意类纪录片的主要目的
14、就是更新创作手段,寻找审美的契合点,“卖作品“不在计划之内.因此我认为,中国需要发展创意类纪录片,但没有必要去硬性地与国际评奖项目接轨,因为我们的社会需要把更多的资金,更好的设备投入到展示中国的方方面面的主流创作上,并且通过国际营销和交流“返回成本“, 并走向世界.中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学习外国的是为了充实自己的,所以我们还是要创作出中国观众喜闻乐见的纪录片.作为创作者,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把观众不当回事,要争取把纪录片创作得像故事片一样好看,并能在黄金时段播.我们纪录片创作者不仅仅创作作品,还肩负着历史的重任,我们要通过纪录片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的变化,使其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在
15、纪录片界,世界各国相互的学习,充实是值得鼓励和提倡的,但如果中国纪录片导演都去搞那种创意类形态的(无故事)纪录片在国际上人围获奖,那将给我们的荧屏和传播环境带来不利影响,甚至会成为禁锢纪录片故事化创作的另一种枷锁.从 FIPA 评奖看中国纪录片创作现状步入新世纪,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均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纪录片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也会由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表现为百花齐放的景观.纵观国内外优秀纪录片创作,题材类型多元化,选材内容仪式化,写意手法多样化,涉及的领域包涵社会的各个角落,方方面面.国际纪录片领域不仅在形式上突破创新,而且在题材的选择上,时空结构的创新上,都有了长足的进展:写实派重
16、画面语言,造型艺术,构图精湛,剪辑考究,学院气浓重;写意派取前辈众家之长,将编导者对文化,历史,社会变迁的理解通过各种技术,艺术手段表达出来.然而在喜悦的背后,国内纪录片也存在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表意性与纪实性两种创作形态各走极端,多数纪录片缺乏两者的融合;选材范围的创新意识不强,题材自身缺乏艺术性,拥有文化底蕴的东西不多;单一时空的创作方式也限制了纪录片广阔的艺术空间.而这次观看的法国飞帕电视节的纪录片则在形式上不拘一格:1,选题上以仪式化事件展现文化.2,注重题材自身的艺术特征.3,表意与写实共存.4,多时空交错,创作类型多元化.国外纪录片的这些特点,正是我们所缺失的.我们应该把国外先进的创作方式和纪录片的美学追求尽快地学过来为我所用,使中国纪录片创作再上一个新台阶.(作者系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中国纪录片委员会副会长)(责编一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