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儿教师的性别选择摘要从幼儿教师性别选择的现象上可以看出,幼师的女性化是社会历史根据女性特征对幼儿教育进行性别分工选择的结果,当社会快速发展时,单一的女性化结构变成低效的和限制性的,现代社会又呼吁加入男性幼师,需要男性幼师的性别特征去完善幼儿人格,但是人们根据性别特征所形成的社会分工的性别规范却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求,停留在最初的对两性的性别意识里,导致女性教师在传统女性职业上受到攻击,而男性幼师在社会需求上很受欢迎,实际工作中却又发展不下去的供需矛盾现象,其背后隐藏着的本质是以传统的性别文化和性别规范为基础的严格的性别角色和与此相关的性别不平等。关键词:女性 幼儿教师 性别要建立男女平等、和谐
2、共处的性别关系,就要培养出社会和人的平等的性别意识和性别观念,事实上我们的社会已经生产出一代又一代的具有性别偏见的成人了,成人已经是成品了,难道人从出生开始就是带着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出生的吗?显然不是!那我们的社会是怎么制造出这样的产品的呢?结论是:所谓性别不平等的存在始于童年,对性别不平等的挑战始于童年,帮助女孩建立自尊自信始于童年,当然,对性别不平等的研究也应该始于童年。儿童在童年的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成人是儿童的父母和幼儿教师,因为幼儿园是章年活动的两个主要场所除了家庭以外的另一个重要场所,也是儿童接触并适应社会生活的第一个重要场所。幼儿从家庭进入以游戏活动为主的幼儿园后,其社会生活就会发生
3、质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现代幼儿智力的发育比过去二十年幼儿智力发育提前了至少2年,也就是说现代2岁的幼儿智力相当于过去4岁幼儿的智力。因此,现代幼儿的性别教育也应该引起社会的重视。性别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分支,是形成性别观念和性别态度、产生相应性别行为的社会化教育过程。性别教育是以社会和人们的性别观念为基础,通过有形和无形的方式渗透到教育各个环节,它影响着受教育者性别认知的发展和性别观念的形成。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是性别教育的三个主要因素,幼儿教育是社会教育,但是主要依靠的是幼儿教师,幼儿是受教育者,幼儿教师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主要教育者,因此,幼儿教师是推行性别公
4、平教育最直接的传播者、施予者和参与者,幼儿教师良好的性别意识的建立,是影响一代人,甚至是使整个社会性别观念更新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幼儿教育开始,社会对男孩子和女孩子便寄予了不同的期望,而这些期望和要求反过来在不同性别的孩子身上铸成了社会性别的模式。人们之所以呼吁男幼师主要是担心女幼师的女性特征不利于幼儿人格的健全发展,使得女孩子越来越软弱,男孩子越来越没有男子汉的气概,从而导致幼儿的“女性化”。女性主义认为幼儿性别特征的形成与教师的性别并无必要的联系,而是社会、家庭和教师在进行所谓的“因性施教”的结果,给予男女幼儿不同的批评、不同的期待、不同的告诫,也就给了不同的发展空间,幼教的改革不应当将教师
5、的性别组成作为焦点,应该一方面把致力于“增加男教师的”呼吁和论证,转肉寻求优化幼儿教师人格,并力求找到科学途径,使教师的人格结构更有利于对幼儿的培养和教育。另一方面,还应认识到,教师的教育是一个主动积极的过程,教师可以利用他所掌握的知识和自身能力,运用教育技巧,科学培养幼儿的个性品质。性别的生理差异是绝对的,可是性别的人格特征却是后天形成的,有的男幼师也具有传统的女性人格特质,女幼师本身也会带有一些男性人格特质。而且就幼儿本身来讲,也有他自己的主动性,有的男性幼儿也是喜静内向的,女孩活泼好动,但却过分地强调把女孩子教成女孩子,把男孩子教成男孩子,这样对两性幼儿的发展都是很不利的。其实,人的个性
6、差异要比两性差异大得多,丰富得多,幼教不能不顾幼儿个体差异的表现,而按照性别把他们塑造成两类。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将优秀的男女两性人格特质赋予幼儿,而不在于由男性或女性当幼师,忽视教师主动性和幼儿主动性是不恰当的。在职业的垂直结构中,女性与男性相比在报酬和工作环境方面总是处于劣势地位,在水平结构中,女性被认为适合从事某些所谓的符合女性的职业,如文秘、服务人员、幼儿教师等,而在管理、行政和经理职位中的女性所占比例低。在这些潜在的社会一致认同的性别职业的选择中都隐藏着一个假设:女性适合于较少技能要求、较低社会地位和较低报酬的工作;而男性则应该从事高技能的、管理性的工作。正因为如此,政府和国家为了
7、减少支出成本,同时易于管理,教育岗位很自然的被看作是适合女性工作的地方。女性在教学岗位中占据了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偏尤其是在幼儿园阶段,但是在管理职位上男性却取得了支配地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竞争时代的来临,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幼儿园对幼儿的看护功能,社会和家庭都开始重视从小抓起,以提高全民的素质教育,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视几乎同时在全社会达成了一致的反应。在这种社会大环境和家庭小环境的要求下,幼儿园教师性别的女性化带来了一系列的结构性后果,女性教师被置于两难的尴尬境地:一方面,在公众的眼里,女教师因其“女性的性别特征”丽成为儿童自然的看护者,垄断了幼师行业;另一方面,她们也因其“女性的性别特征”而被指责
8、为阻碍幼儿个性发展的“罪魁祸首”。幼师的女性化导致了幼儿教育在教育要求全面化和技术化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容易受到攻击,最终也降低了女性在所谓的女性职业上的价值并显示出对女性的歧视。总之,人们普遍认为:男性幼儿教师对于幼儿的思维方式、性格塑造、处理问题的态度手法等都优于女性教师,甚至在知识面上也比女教师更为开阔。这些似乎反映了当代中国幼儿教育的实际。不过,人们基本上都是基于一种传统的男性视角来看待这一问题,笔者想以女性主义视角去重新审视这种社会现象。在理论界和社会实践生活中,人们对幼儿教师性别的选择都是基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础上,社会的进步需要在幼儿阶段培养健全的人格,女性教师容易使幼儿“女性化”
9、,男性教师则能完善幼儿人格教育,因此,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要想真正地解决教师性别选择中的对立问题,完成现代社会发展对幼儿教育的任务要求是最重要的途径,即无论是男教师还是女教师,都要努力做到完善幼儿人格教育,塑造幼儿健全的人格。既然人们不愿女性教师给孩子带来太多“女性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里,单纯的“女性化”人格和单纯的“男性化”人格都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了,完善的人格也应该是综合男女两性优秀的心理品质的人格。现代社会中,社会的现代化程度已经到了媒体普及化的程度,传媒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大众传媒与性别建构的关系,即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已有的性别成见,对
10、现实生活中的性别偏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长期以来“男性优势”已经成为我们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男性女性无意中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更习惯从男性中心文化的角度来审视或评价女性形象。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是生理的,而男教师和女教师却是社会的,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教师的个性特征不是性别的生理差异所能决定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采取什么样的教授方法在于这个人的主动性和对教授对象的选择性(因材施教),与性别的生理差异更没有什么关系,所以呼吁社会以及各界媒体不要把生理性别的差异纳入女性报道,不要对男女教师的性别选择进行大势渲染。女性主义的基本立场就是建立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在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的今天,以女性主义独特的社会性别视角来探讨和分析中国社会历史和现代对幼儿教师性别选择的问题,不仅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入而完善的认识和把握幼师性别选择中所反应的性别歧视的本质,而且为现在和未来的幼儿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经验,更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