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5 章 生态文明的哲学解读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一直在粗放的轨道上运行,表现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资源浪费严重,并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一问题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多次强调要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注意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生态文明可以从多视角解读,从哲学视角研究生态文明有助于深刻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5.1 生态文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新的奋斗目标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
2、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1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把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必须深刻领悟生态文明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在切实研究和把握生态文明的理论蕴涵基础上,走出一条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科学发展之路。5.1.1 生态文明的唯物主义基础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核心理念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具有深刻的唯物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在
3、肯定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又承认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的能动作用。这一原理运用到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就是既承认自然界及其运动规律的客观实在性,又要充分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可以改造自然界,但改造自然界的活动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为前提。人们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程度和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对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认识和尊重程度。违背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盲目蛮干,必然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马克思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尊重,是现代唯物主义的起码要求。马克思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一个复杂的对
4、立统一体。他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人属于自然,决定于自然,受自然法则的支配 2。马克思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3。“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4。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共生共荣的伙伴关系,在马克思看来,人对自然界的任何一种破坏都是人对自己母亲和对自己肉体的伤害,人对自然界任何形式的保护
5、必然会得到自然界的回报。马克思虽然强调人的能动性,但同时承认人又具有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利用自然所进行的创造性的活动,使自然界呈现出“人化”的过程,并在这种人化的过程中,使自然界发展到更加理想的状态。但人的实践是不能创造物质本身的,也就是说人的主观能动性再大,都要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5。恩格斯曾经警告过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6 。这里可以看出,恩格斯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共生共荣的伙伴关系,人类应该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恩格斯还通过具体的事例描绘了一幅由于不尊重自然规律,不注意保护生态环境,盲目开发自然而导致自然界对人类
6、报复的图画。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 7。 “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在山南坡砍光了在北坡被细心保护的松林,他们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把他们区域内的高山畜牧业的基础给摧毁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而且在雨季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草原上” 8。恩格斯深刻揭示了人类开发自然界过程中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认为人类对自然界进行掠夺式开发,违背了自然规律,因而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可见,生态
7、文明目标的提出正是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展开和体现。它既承认自然的客观规律性,又要求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作用。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求人们自觉树立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自然观,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中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对自然的开发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走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之路。所以,只有在尊重自然基础上的能动性,才是改造自然,使得人类进步的明智之举。5.1.2 生态文明的唯物辩证法思想生态文明体现了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我们生存的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然界之中的所有生物相
8、互作用构成了立体的生态网络,每一物种都是网络中的有机环节,并且环环相扣、彼此关联。人类作为世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包含在整个世界进化过程之中,它的生存与发展也要依赖于对自然有机整体的维护,依赖于同自然保持一种和睦相处的关系。不能把人和自然分割开来,没有分割开来的、纯粹的自然观和历史观,而是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9。生态文明观要求人类应该像保护自己的身体一样爱护自然,同自然共生同长,共生同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为解决生态文明主张的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的核心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生态文明遵循的是可持续发展原则, 强调人类应该运用生态学规律和经济学规律,合
9、理规划自然资源,约束自然资源的使用,把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联系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基于社会发展的辩证规律和自然发展的辩证规律相统一的文明形态,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生态文明的核心问题虽然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但在其本质上,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类的部分与整体、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告诉我们,人类要用系统的观点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创新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科学合理消费方式、强化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10、、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合作等措施,自觉地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0。生态文明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全面的观点。随着全球性的经济竞争和经济合作不断扩展,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不断加强,人类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全球性问题。当代的生态危机在规模上已具有全球性,在性质上涉及人类文明的多个方面,关系到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共同利益。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做到统筹兼顾,不能片面地、急功近利地发展某一部分而削弱另一部分,不能片面强调人自身的利益而损害全局利益,而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同时,面对全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断扩大的趋势,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单独解决。世界各个国家都采取相应的行动
11、,对全球环境治理与保护才可能取得成功。因此,建设生态文明不仅是一国主权内的事务,更是全球所有主权国家的共同责任。所以, 为了维护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全人类必须携起手来,必须建立全球普适性生态伦理准则和环境法,建立全球性生态文明观, 建立广泛、有效的国际合作机制,加强全球生态治理,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逐步解决全球性问题,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全球性生态文明是人类的美好理想,它是一个由相对走向绝对、局部到整体逐步的过程。5.1.3 生态文明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来源于实践,人们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人类对自然界的发
12、展及其规律的认识要经历从一级本质到二级、三级本质不断深化的过程。认识越深化,改造自然的自觉性越强。这就需要人类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反思,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在实践中求得发展。环境问题作为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大难题,同样需要我们认真反思,正确对待。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类认识水平提高的结果。生态文明建设是人们对环境问题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所做出的必然选择。人类社会文明已经经历了几种不同的形态: 狩猎与采集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工业文明时代,社会生产虽然获得空前发展,但对自然的超限度开发又造成了生态危机。从实质上讲,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是引导技术和生产发展的世界观和哲学思维方式。20
13、 世纪 60 年代初,美国生物学家卡逊深入考察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出版寂静的春天一书, 分析了化学杀虫剂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带来的危害,给人们敲了一个警钟。由于环境公害事件的出现和当代生态科学的带动,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逐渐认识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性。70 年代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并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 。与此同时,罗马俱乐部诞生,其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和人类处于转折点等文章的发表,促使环境保护运动进入了高潮,人类的生态文明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80 年代末,生态文明意识逐渐在世界不同民族和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产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飞跃,它体现人类在
14、更高层面上寻求和创建文明。90 年代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和里约宣言的发表,真正拉开了生态文明时代的序幕。一种尊重大地母亲、尊重自然的生态文明意识逐渐形成。在我国,由于自然、历史和认识等方面的原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样很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仅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力,而且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党的十七大根据国情, 把“建设生态文明”明确写入十七大报告。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重要议题,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大建设。 “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五位一体”的新
15、提法进入执政党的重要报告中,意味深长,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变化。这足见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这是我党在长期探索科学发展道路上不断实践、不断认识、不断创新的经验总结,是我党基于对全球危机和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现状的正确认识,并对传统的工业化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所做出的正确选择,是我党提高了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提出的一条符合国情的新的发展路径。5.1.4 生态文明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首先,生态文明要求发展绿色生产力。 “生产力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最
16、终决定力量,作为生产力要素之一的自然环境,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基础。江泽民总书记指出: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 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关闭取缔污染严重的企业,实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就是淘汰落后生产力;推行清洁生产,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绿色消费,就是发展生产力” 11。生产力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人对其发展状况的选择是有限的,但对其表现形式却是可以把握的。传统生产力强调的是对自然的索取,忽略了自然的承载极限与自然资源有限的事实,在进行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中,忽视了对自然的馈赠,导致从自然索取和对自然馈赠的机制失衡。绿色生产力是人类面临生存难题、生态危机之际, 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引下,在生
17、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适应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物质力量。绿色生产力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核心,以循环经济为发展模式,以可持续为目标,以绿色技术为决定因素的生产力。生态文明建设是人们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开发与利用自然,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摆脱生态危机,追求和创造生态文明成果的实践活动。“改革生产方式,对现行的生产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12。生态文明建设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发展绿色生产力。生态文明对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其构成要素的绿色化。即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的绿色化。劳动者的绿色化表现为劳动者具有较高的生态意识。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一旦有了
18、正确的认识,就会调整自身行为,采取适度消费、崇尚节俭的绿色消费方式,在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前提下追求创造性的发挥,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 13。劳动对象的绿色化主要体现在生产实践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杜绝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科学利用自然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提高对资源的使用效率,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劳动资料资料的绿色化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物质手段的绿色化,即劳动工具的绿色化,如在生产中使用环保节能设备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智能性要素,绿色生产力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发展绿色生产力最直接表现为发展绿色技术。发展绿色技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绿色技术能有效决解决企
19、业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有利于合理有效地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利用绿色技术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排放。生态文明建设从单纯追求经济目标的经济行为转变为追求经济与生态双重目标的共赢行为,必然要求将传统技术转变为绿色技术。其次,生态文明与人民的根本利益休戚相关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历史的主体,无论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的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我们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20、的根本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群众,集中群众智慧,使各项决策和工作符合实际和群众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任务。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赖于良好的环境,有赖于和谐的、平衡的生态系统。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为人们的物质生活提供保障,而且优美的环境陶冶情操,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建设生态文明,可以为人们提供所需的安全、无公害绿色产品,提供优美洁净的生态景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强烈要求。如果生态环境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环境质量得不到
21、明显改善,就会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地位,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得不到完全体现” 14。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说,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一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举措。生态危机是人造成的,也是人自身的危机。以人为本,通过拯救自然而拯救我们自己,是我们治理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建设生态文明的出发点和核心。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主体作用的发挥,生态文明建设将一事无成。应保证人民群众生态文明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人民群众从生态文明建设中深切体会和明确认识自己的利益所在,从而激发其参
22、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 15。5.2 生态文明的系统哲学解读5.2.1 生态文明的整体性思维系统哲学是对系统科学的哲学问题研究。众所周知,系统科学是从系统的角度去考察整个客观世观的科学,也就是运用系统观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系统哲学主要探讨系统科学的研究和开发所引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重大变化。生态文明具有系统哲学意蕴。从实质上讲,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是引导技术和生产发展的世界观和哲学思维方式。在工业文明时代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是机械主义的世界观,从哲学的视角看,工业文明时代之所以会出现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就是由该时代的机械论世界观所造成的。生态文明反映的是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
23、度,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生态文明体现了系统观,蕴含着系统哲学思想。生态文明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行为文明” “生态产业文明”与“生态制度文明”四个方面 16。这四个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生态文明不仅追求经济、社会的进步,而且追求生态进步、追求人类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生物圈的协同进化 17。生态文明具有系统哲学意蕴源于生态文明思维的整体性。所谓“整体性”是指系统的整体性,是相对于部分和要素而言的。生态文明的整体统一性观念是从整体性出发考虑生态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因为“生物及其环境之间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个统一整体,小至群落,大至整
24、个宇宙都是如此。生态系统中的每个要素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生态系统的整体状况,单个要素的结构形成变化发展亦受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制约 18”。所以,整个生态系统中内在蕴涵着一种统一的价值观念,这种整体统一性的观念强调了从整体的生态系统为出发点的生态文明的思维方式,不仅在研究自然系统内部变化时从整体出发,在探讨人与自然关系时也要以整体性为根本原则,即在人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为基础的指引下,尊重生态系统中的每个生物要素的生存和发展。首先,整体统一性观念要求,不仅要把整个自然界看成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即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把人类纳入整个自然界之中,也是生态文明的思维方式科学性的重要表
25、现。在这种整体统一性观念的指导下,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按照各自的规律繁衍生息,整个生态系统内部生物物种相互独立、相互影响,统一于整个生态系统之中。每个物种的变化发展都会影响到其他物种的变化。所以,这种联系性也使得人类不能对自然系统进行随心所欲的划分。不仅要关注目前生态系统的保护,而且要运用发展的眼光,对人类未认知的领域进行保护,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久不衰的发展下去。其次,整体统一性观念在处理人类与自然界关系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超越了传统的人与自然主、客对立的思维方式,认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传统思维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对立的个体,二者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在这种主、客对立思维的指导下
26、,人类在利用自然界时表现出一种统治者的姿态,认为人类可以无限制的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是世界的主宰,更是自然界的主人。作为生态文明时代下孕育而生的生态文明的思维方式,批判了这种单一的对立思维方式,重新树立了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方式,第一次把局部各个要素的变化纳入对整体的研究之中,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时,把自然的可承受能力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要素进行考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种生态文明的思维方式内在遵循着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强调了整个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相生发展,共同统一于生态系统之中。总之,生态文明的整体思维作为人类理性认识的新形式,具有先进性。正是由于生态文明的整体思维在一定
27、程度上正确把握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普遍联系,才为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提供了正确的方法论准则。由此一来,生态文明的整体思维不仅重新规定了人与自然二者的关系问题,更为人与自然的相处模式提供了指导。这种把人与自然内在包含于一个共同体中的整体性思想,也与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基本内涵相契合,体现了辩证性思想。生态文明的整体观要求系统综合性的统一, 即要达到技术进步和社会进步的统一、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当代利益和后代利益的统一、区域发展和全球未来的统一、结构合理与功能优化统一。任何组分的畸形发展或不合理的结构改变都有可能破坏复合生态系统的统一性,从而削弱其功能,当超过某一阈值时,则引起系统的崩溃。因此,
28、必须要做到统筹兼顾,不能片面地、急功近利地发展某一组分而削弱另一组分,不能片面地无节制地进行某一区域开发而不顾全局利益。这种错误观点在传统的化学工业生产表现得尤为突出,人们关心的是化工产品,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而置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不顾,于是肆意排放有毒的废水、废气、废渣,造成了大气污染、环境恶化,当然最终也就削弱了复合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导致其结构溃散,整体效益不良。在全球化时代,环境问题已跨越了国家的界线,跨越了旧有的相互冲突的制度的界线。生态危机,在规模上已具有全球性,在性质上涉及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是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共同利益所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界性并不否定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显著
29、的民族性。不同国家、民族的经济发展、生态条件存在很大的差异,因而其解决生态问题的现实能力、承担的环境责任也是不同的。全球生态治理必须以民族国家为基础和支撑。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必须充分考虑到各国能力与需求的现实状况,在尊重各国的独立和主权的基础上进行。各国对其自然资源和生物物种享有主权,有权根据本国国情决定自己的环境保护和发展战略,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正是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把世界各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人类开创新的文明生态文明奠定了社会基础。这正是生态文明兴起的真正原因所在。因此,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强调既要根据本国国情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和发展战略,又要从整体出发,加强国际合作,协调行动
30、,真正使生态文明建设既具有世界性又具有民族性。这就体现出了对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的具体应用。5.2.2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思维方法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一个有机整体,生态文明建设而包括四个层面:经济层面、政治层面、文化层面、社会层面 19。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各要素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为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通过各种有效的形式做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各组成要素的素质,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第一,坚持系统的统一性原理,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是在特定时空中形成的,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
31、是有机联系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而形成有序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做到统筹兼顾,既要进行人文生态建设,又要考虑自然生态建设,不能片面地、急功近利地发展某一部分而削弱另一部分,不能片面强调人自身的利益而损害全局利益。而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第二,大力发展绿色技术,促进技术生态化。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绿色技术,进行绿色技术创新,促进工农业技术生态化。绿色工业技术就是通过绿色技术创新,研究和选择能够充分利用能量、循环使用物质资源、基本上不产生废弃物的工业技术,推行清洁生产,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绿色农业技术是根据生态系统的物种共生和物资循环再生等生态学原理结
32、合系统工程方法所设计的多层次利用的工程技术,应用于农村生产、生活和环境治理,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改善环境质量,推广绿色食品,防止食物污染。第三、营造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绿色、无污染、有益健康、节能、与自然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等观念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营造生态文化,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普遍接受的绿色观念,并达成一致行动,改正过去对自然不和谐的思想和做法 20。营造生态文化,还能够影响和指导全社会成员采取合适的行为去生产、消费、娱乐,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构建平等、和谐的生态文明。 “要改变现代社会的危机,人们就必须超越传统范式,
33、而转向一种新的世界观,并在这种新的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一场真正的世界观的文化革命” 21。第四、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 “环境教育是指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根本思想指导下,采取一切可能和必要的手段,促使人们认识人与其生存环境的相互关系,了解人类行为所带来影响的性质和后果,促进大家对生存环境的关心和爱护,懂得基本的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知识,并且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地管理环境和接受环保部门的管理” 22。开展环境教育,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如:加强中小学环境教育; 培养环保专门人才;实施绿色学校工程;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环境意识; 普及全民的环境意识等等。
34、第五、政府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美国深生态学者德韦尔和塞欣斯认为,我们应当尽可能地利用为我们开辟的一切政治渠道,包括联合国的机制,来保护物种的生存和尽可能地扩大其栖息地 23。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要在政府参与、管理和监督下法制化,用法制来引导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环保执法,加大执法力度,加强领导,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把生态文明建设由群众性的社会运动转向法制化的全民运动,并逐步使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政府的参与,就是向生态文明建设系统输入负熵流,以使其总熵减少,形成有序结构。第六、加强国际间的相互合作,共同建设全球性生态文明。随着全球性的经济竞争和经济合作不断扩展,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不
35、断加强,人类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全球性问题。竞争是基于协同的竞争,而协同是基于竞争的协同,二者通过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从而形成有利于系统自组织演化的结构。所以,全人类必须携起手来,加强合作与交流。全球性生态文明是人类的美好理想,它是一个由相对走向绝对、局部到整体逐步的过程。西方深生态学者也认识到这一点,他们提出了“放眼全球,着手局部”后来发展到“放眼全球,着手全球” 24的口号。人类必须建立全球普适性生态伦理和环境法,建立全球性生态文明观,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逐步解决全球性问题,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5.3 生态文明的技术哲学解析一般认为,技术哲学是从哲学角度研究技
36、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边缘性学科。技术哲学以技术为研究对象,对技术进行哲学思考。生态文明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形态,具有技术哲学内蕴。生态文明将取代工业文明,成为未来社会文明的主要形态。它将自然观由天人对立转变为天人和谐;将生产技术从有害环境的技术转变为无害环境的绿色技术;将从单纯追求经济目标的经济行为转变为生态经济双重目标的共赢行为。所以,生态文明目标的实现,需要依赖绿色技术来实现。5.3.1 绿色技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传统技术缺少环保理念,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换取高经济效益。这是产生
37、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为了有效地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扬弃传统技术,代之以一种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技术,这就是绿色技术。绿色技术是指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能够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节约能源、资源,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切有效用的手段和方法 25。绿色技术有许多种类,如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等。绿色技术本质特征是使用时不造成或很少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能够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所以,绿色技术观融入了生态文明的思想,是生态文明的有力支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发展绿色技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绿色技术的发展有助于促进产业生态化
38、的发展,有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绿色技术能有效决解决企业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 “传统企业的生产方式是以高资源耗费、高污染的单向非循环为特征的,这种非持续发展模式致使我国企业生产钟普遍存在着生产消耗高、建设浪费、生态环境破坏等严重问题,限制了企业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难” 26。而绿色技术能够在生产中优化工艺流程,减少能源和材料的不必要流失和浪费,使资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产品。绿色技术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根本手段。利用绿色技术能预防和控制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有效地治理和恢复已遭破坏和污染的环境。利用绿色技术能够实现物质能源减量化,减少污染,减轻生态环境压力,保护
39、生态环境。所以,绿色技术有助于企业生态化转向,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第二,绿色技术有利于合理有效地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利用当代绿色技术,能够不断寻找和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不断提高现有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如通过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生物能等,减少对水、煤炭、木材、石油等能源的依赖;通过大力发展新材料技术,加强新型原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减少对木材以及各种金属矿物的依赖。第三,利用绿色技术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排放。在传统技术下的生产过程中,会把产生的大量的本具有再利用价值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这不仅产生环境污染而且造成资源浪费。绿色技术能高效率地回收利
40、用废弃的物资和副产品,把一个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品变成另一个生产过程的原材料,将能源和物质投入减少到最低限度, 资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产品,同时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可以重新加以利用,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使废弃物无公害化或少公害化,即节约了资源又保护了生态环境。第四,绿色技术能够满足大众不断增长的对绿色产品的需求,促进生态行为文明建设。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对绿色产品越来越感兴趣,并热衷于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更新了以往只关心个人消费很少关心社会生活环境利益的传统消费观,社会消费群体越来越青睐于有益身体健康、不造成环境污染的绿色产品。绿色消费
41、得兴起直接影响导市场,绿色产品会在市场具有广泛的消费需求,并且绿色产品的单价明显高于同类非生态产品。企业为了迎合消费者的这种消费观念,就会采用绿色技术,开发绿色工艺,生产绿色产品,开拓绿色市场,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排污费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获得较高经济效益。5.3.2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绿色技术开发原则建立在生态文明观基础上的绿色技术,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渗透到技术发展过程中,努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说,绿色技术与生态文明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二者是相互契合的,绿色技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手段。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绿色技术开发,应坚持在保护中开
42、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具体来说应坚持以下几个方面原则:第一,关爱自然的原则。生态文明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人类在改造自然的技术活动中,要坚持尊重并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从事和开发不破坏生态环境或对生态环境无害的绿色技术开发,人类在技术活动中要善待和敬畏自然,要有利于自然界的生命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提高环境质量,从而维持或创造一个有利于人类存在与发展的生态环境,使自然与人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第二,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并重原则。人类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运用技术开发自然实现经济价值,满足人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因此说,人类的技术活动本质上都是经济活
43、动。人类运用技术开发自然实现经济价值的同时必须付出一定的环境代价 27。生态文明突出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中保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取得经济的暂时发展。因此,在生态文明观指引下,人类只有依靠绿色技术,在环境资源得以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促进经济的发展,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生态效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第三,依靠绿色技术、合理利用资源的原则。地球上所蕴藏的资源是有限的,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虽然自然生态系统自身有调节、净化、再生功能,但自然界的这种自调节能力却是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则更是有限的。因此,过度开采地球的资源必然导致资源枯竭,生态失衡。依靠绿色技术合理利用资源就是以
44、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内在平衡为前提,即确保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技术开发控制在自然生态系统的自身调节、自身净化的限度内,使人类的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社会进步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 28。第四,资源循环利用的原则。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因此,要大力开发资源化技术、再利用技术,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变为有用的资源或产品,通过原材料的最充分地利用而降低消耗,通过生产工艺运行过程的生态化来避免或减少污染。第五,技术的生态影响评估和预警原则。通过建立健全技术的生态评估和预警制度,从源头上杜绝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黑色”技术产生。现代技术飞速发展,新技术成果不
45、断涌现,一些技术上的新发现、新突破,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生态环境,影响和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必然要求在新技术开发、应用前,要充分考虑技术可能产生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要进行技术的生态影响评价,为绿色技术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建立健全技术评估制度,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保障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因此,在进行技术评估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和强调生态文明准则,把生态文明标准整合到技术评估的总标准中去,从源头上杜绝违犯生态文明原则的“黑色”技术产生,保证绿色技术的发展。第六,实事求是的原则。绿色技术开发和产业化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绿色技术方面与
46、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虽然经济增长较快,但经济实力有限。所以,我国的绿色技术开发、推广和产业化要与我国的生态环境情况和经济实力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急功近利,否则会适得其反。对于我国企业而言,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时,要充分考虑诸如广大群众的购买力、国家的投资能力、原材料供应、配套能力、能源消耗情况、企业管理水平等因素。只有这样,企业在绿色技术开发成功之后,才可能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5.3.3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绿色技术发展路径我国虽然在发展绿色技术建设生态文明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绿色技术开发投入少;绿色技术与生产技术、市场需求脱节;绿色技术产业化的
47、水平低,绿色技术商品化水平不高;绿色技术整体水平低,自主开发能力弱,对生态文明支撑力不强;对绿色技术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法律制度不健全等等。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以解决。第一,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绿色技术发展,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它强调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人类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在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的具体表现,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树立生态文明观,就要推动绿色技术发展。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绿色技术发展,必须树立生态文明观。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类要爱护自然,同自然共生
48、同长,共生同荣,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来实现经济发展。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培育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促进绿色技术的发展。应通过媒体、社会舆论、学校教育等各种手段来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形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风尚,使企业的管理者和生产者注重生态效益,让开发利用绿色技术成为自觉行为,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和监督者。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发展绿色技术,必须纠正过去那种单纯靠投入,加大消耗实现发展和以牺牲环境增加产出的错误做法, 而要依靠绿色技术从根本上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产生,遏止生
49、态恶化,真正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使发展更少地依赖地球有限资源,更多地与地球承载能力达到有机协调。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绿色技术发展,还要引进国外先进的绿色技术,提高绿色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绿色技术,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方法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绿色技术成果,并在吸收和消化的前提下,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整合再创新与后续开发,自主创新。第二,以生态文明的消费方式引领绿色技术发展。绿色消费是生态文明的消费方式,是生态行为文明的具体表现。倡导绿色消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消费有助于推动企业开发利用绿色技术。绿色消费会带动绿色技术的发展和生态产业的兴起。我国推行绿色消费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育公民绿色消费意识和企业绿色营销观念,发挥政府宏观管理和导向作用,建立健全绿色消费的法律法规,发挥民间社团和消费者协会作用等。第三,加强对传统工业的技术生态化改造,推进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我国很多企业生产工艺比较落后,废料产出多、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利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因此,我国要加快对原有工业的技术化生态改造,深化污染防治工作,注意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企业技术生态化改造主要包括:在改造落后的工艺流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