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5 ,大小:324KB ,
资源ID:2247826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224782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语文复习专题知识点:论述类文本综合阅读.doc)为本站会员(春华秋实)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知识点:论述类文本综合阅读.doc

1、.2011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综合(人教版)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12 题。核 心 提 示 :中 国 茶 道 源 远 流 长茶 道邸永君饮茶、嗜茶,是中华儿女发自内心的喜好,是炎黄子孙绵延千载的雅趣。古语云:“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 ”茶道与六艺相通,成为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茶还被人们视为生活之享受,治病之良药,提神之佳品,友谊之纽带,文明之象征。饮茶有益,更应有礼、有道。基于此念,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我们的祖先赋予了饮茶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已不局限于日常物质生活需求的层次,日益发展升华为一种优雅的文化艺能茶道。所谓茶道,是以通过饮茶而修道、悟道并力求最终证道的

2、一种生活艺术,是饮茶健体与修身证道的统一。无茶,道则无从谈起,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是也;而无道,用茶则不啻蛙吞牛饮,了无情趣。因此,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茶道之大要有四:曰茶艺、茶礼、茶境、修道。所谓茶艺是指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的一整套技艺;所谓茶礼是指茶事活动中的礼仪、法则;所谓茶境是指茶事活动的场所、环境;而所谓修道,就是通过茶事活动来怡情修性、悟道体道,以求最终达到精神升华的至美意境。茶道中所修何道?到底是儒家之道,道家、道教之道,还是禅宗及佛教之道,会因饮者旨趣不同而各有偏重。一般而言,应为各家之道的综合融会,概括起来有养生、怡情、修性、证道四大层次。而证道是修道的理想目

3、标,是茶道的终极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既可诠释为儒家之“尽精微而致广大” ,又可体味出道家之“无为而无不为” ,还可领悟到佛家之“一尘不染万虑不生” 。回顾国人饮茶历史,饮茶之法有一个演变过程。最初多用煮茶之法,后来逐渐摸索出煎、点、泡等3 种方法。而茶艺便是依煎、点、泡三法而成,中国茶道也就先后出现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等 3 种形式。茶艺是茶道的基础,而茶道之形成必然要以饮茶的普及为前提。唐代以前虽已有饮茶习俗,但普及程度尚低。东晋时,士大夫之间饮茶之风渐盛,已有茶艺的雏形,然而远未完善。由晋至唐,属于中国茶道的萌芽时期。中唐以后,国人饮茶殆成风俗,国中人士多“比屋之饮” ,且迅速向周

4、边地区扩散,甚至已流于塞外。至肃宗、代宗两朝,陆羽著茶经 ,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又经皎然、常伯熊等人推动、增润和完善,形成“煎茶道” ;北宋时期,蔡襄著茶录 ,徽宗赵佶著大观茶论 ,形成“点茶道” ;明朝中期,张源著茶录 ,许次纾著茶疏 ,又形成“泡茶道” 。所以可以说,中国茶道成于唐,继于宋而盛于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尽管中国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但由于近代世事无凭,人心浮动,泥沙俱下,玉石皆焚,无数优良的传统、风俗、技艺、习惯被遗弃殆尽,不禁令人扼腕叹息。煎茶道、点茶道在中国本土早已消亡,唯有泡茶道尚存有一线生机。.(选自百科知识 ,有删节)1下列不属于茶道形成条件的一项是()

5、 ( A )A茶道成为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B一整套饮茶技艺的形成。C人们饮茶习惯的普及。D 茶经等理论著作的出现。解析 A 项内容不属于茶道形成条件。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C )A茶被人们视为生活享受,治病良药,提神佳品,友谊纽带,文明象征,因而人们给饮茶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B在古代,饮茶的方法被称为茶艺,它是茶道的基础,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等几个环节。C茶道萌芽于东晋时期,到唐代通过陆羽、经皎然等人的发展和推动逐渐形成,经过宋、元两代的发展,到明代达到了鼎盛时期。D随着饮茶方式的改变,在中国只有泡茶道留传下来,而技艺更为优良的煎茶道和点茶道反而被人们遗弃

6、殆尽。解析 A 项“人们给饮茶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是基于“饮茶有益,更应有礼、有道”的观念。B 项“饮茶的方法被称为茶艺 ”,说法错误。D 项煎茶道和点茶道技艺更为优良,说法错误。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35 题。核 心 提 示 :众 说 纷 纭 话 “乌 鹊 ”曹操短歌行(其一)中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四句。历来对此四句的理解不甚相同,多认为这是比喻犹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笔者认为,诗中的乌鹊当偏指乌鸦, 汉语大词典释“乌鹊” ,其一义即指“乌鸦” 。 “乌”既与王业有关,曹操这里所慨叹的当指统一全国的王业未能成就。清代的王尧衢阐释这首诗说:“

7、以明明如月而恨不能拾取,遂忧之不忘,则其暗奸天位之心久矣。月明则星稀,非乌鹊飞之时也,以故绕树三匝而无所依托,则英雄无用武之地矣。孟德以倾汉为心,其借口周公,不异王莽。 ”(三曹资料汇编第 28 页,中华书局 1980 年版)这说明了曹操以乌鹊南飞而无所依托来比喻自己不能完全夺取占有汉家的王业。苏轼赤壁赋有意引用短歌行的诗句并云:“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受苏轼的影响,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便有意安排曹操横槊赋诗的故事情节,并借小说中人物刘馥之口阐释这四句诗

8、:“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此不吉之言也。 ”罗贯中显然以“乌鹊南飞”等句象征曹操南征失败,未能实现统一大业。毛宗岗对这一节加以评论道:“苏子瞻赤壁赋亦引此四句,以为孟德之困于周郎,盖南飞而无可依,正应其南征而无所得耳。 ”结合毛氏的评语可以看出罗贯中有意把“乌”意象与王业联系起来。再如清赵翼赤壁诗云:“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短歌行究竟写于何时,因乏史料佐证,目前难以确定。 赤壁赋 三国演义 赤壁诗说它写于赤壁之战时,尽管是出于文学家的想象和推测,但他们都有将“乌鹊”与统一全国的王业联系起来的倾向,将“乌鹊南飞”等句视为曹操王业未能成就的征兆的

9、意图是明显的。3对文中“历来对此四句的理解不甚相同”一句的作用,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 )A为下文的议论树立批驳的靶子。B表明下面议论的必要性。C提示议论这个问题的背景。D引出作者所持的观点。解析 本文不是驳论文, “历来对此四句的理解不甚相同”一句只是说明情况,作用如 B、C 、D 三项所示,所以 A 项表述不当。4下列不属于作者提出自己观点的根据的一项是() ( A )A历来多认为,这是比喻犹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B 汉语大词典释“乌鹊” ,其一义即指“乌鸦” 。C古代文学中乌鸦的出现可以预示王业的归属。D王尧衢、苏轼、罗贯中和赵翼对这几句诗的阐释和引用。解析 “历

10、来多认为”一句指明历来多数人的观点,并不是作者立论的依据。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A 赤壁赋 三国演义 赤壁诗把短歌行的写作时间定为赤壁之战时,这是文学家的想象和推测。B毛宗岗的评论旨在揭示 赤壁赋中引用短歌行的意图和罗贯中有意安排曹操横槊赋诗这一情节的目的。C作者对短歌行中“乌鹊南飞 ”等句的理解与苏轼、罗贯中、赵翼的观点完全一致。D在本文中,作者不仅对 短歌行中“乌鹊南飞”等句的理解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且阐明“乌”作为王业的意象由来已久。解析 “完全一致”错误。作者的观点在文中以“曹操这里所慨叹的”一句显示,苏轼等人的观点在文末以“他们都有是明显的”一句表明,

11、只能说基本相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68 题。核 心 提 示 :散 文 名 家 的 个 人 笔 调散文中的闲话笔调 吴永福散文写作中,最有兴味的或许就是笔调了。笔调,是一个作家成熟的标志。现代散文中,有一种甚为风行的笔调,就是闲话笔调。胡适曾说:“白话散文很进步了。散文方面最可注意的发展,乃是周作人等提倡的小品散文 。这一类小品,用平淡的谈话,包含着深刻的意味;有时很像笨拙,其实却是滑稽。这一类作品的成功,就可彻底打破那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了。 ”可见所谓闲话笔调就是谈话风格的,或者说用谈话方式来作文。此种笔调经周作人、林语堂等人的提倡,便有了以性灵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之说。此.种谈话风格的

12、小品文笔调,林语堂甚为醉心,并在许多文章中反复申说。林语堂因甚为欣赏谈话风格的行文,还力主扩充散文的篇幅,但要以此来挑战古文的简洁,就不足为训了。用谈话方式来作文自然是很好的,但作文毕竟不完全等同于谈话。若是真将那种谈话过程记录下来,也够得拉杂,更不用说话题的游移了。梁实秋先生力主行文的简练,就要明智得多。呼应于周作人的说法,林语堂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但又格外地张扬了幽默。幽默可为行文增添风趣,但若过分大张旗鼓地提倡,则本身可能成为一个幽默。闲话笔调是散文中较为自然的言说方式。此种笔调是用说话来交流的,心中存有一个交谈的对象,如此即可展开交流。至于所谈的题目并未限制,照林语堂的说法

13、,正是宇宙之大、苍蝇之微无所不谈。不过,作家的言说仍不离心灵或性情,因而所谈的题目也是有喜恶的。但不妨假定读者那方面也有同好,如此即可达成沟通。此种笔调虽说有一种涵盖作用,但并不碍于各人的谈论,并非千人一面,可各有面目。比如周作人的创作以闲适为主,从而讲求所谓生活的艺术。但在退隐的心态下,也不无书斋生活的苦闷,于是于闲适中渗出一股苦味来。林语堂虽说倾心幽默,倒也率意而谈,不无名士作风。至于以幽默见长的,或许要算梁实秋。但梁实秋也是心存雅致,幽默只不过是用来抵斥种种不雅的,所谓相反相成是也。而老舍,为幽默而幽默,则并不见佳。他显然是过于着重幽默了,并以之作为作文的主旨,却有可能落入油滑。其实,幽

14、默表现于文中,多是一种点缀,可为行文增添谐趣,但若要从头到尾地幽默下来,就往往吃力不讨好。因而即便同是闲话笔调,也可各有不同的,这才是真正的个人笔调。但个人应当以自我说话,而自我又处于大我与小我之间,这就得把握其中的分寸。比如周作人将载道与言志对立起来,从而将写作完全地由载道转为言志,却又囿于个人的性情,所得就小了,因此小品文也就沦为小摆设。其实,言志与载道并非简单的对立关系。社会生活的特点就是形成了各种观念,也可谓各有其道。文中若尽是载道口吻,实则就是充当了各种观念的传声筒,这就在文中丧失了自我。但若想将自我完全游离于各种观念之外,恐怕也不现实,正如人都生活在社会中一样,各种观念或道对人也有

15、一种约束作用。郁达夫曾说:“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 ”换言之,重个性,这才是现代意义上的散文。若抹去个性,从而充当某种观念的传声筒,仍又是载道之文了。在散文中,笔调确乎是个人的。而所谓的个人笔调,就是要在散文中形成独具个性的言说方式。(选自阅读与写作 ,有删改 )6下列关于“闲话笔调”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B )A闲话笔调深受林语堂的喜爱,但他的文章过于拉杂,有话题游移的缺点,不及梁实秋先生的行文简练。 B闲话笔调以性灵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采用谈话的方式和读者进行心灵或性情等方面的交流。C闲话笔调是现代散文创作中非常流行的,

16、是由周作人、林语堂、胡适等作家提倡的一种创作风格。D闲话笔调散文的言说方式是比较自然的,所写的都是身边平凡的小事,却包含着丰富的意蕴。解析 A 项所述缺点属无中生有。 C 项胡适提倡无依据。D 项题材并没有限定。7以下关于各个作家创作风格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A周作人以闲适为主,但在闲适中也带有书斋的苦闷。B林语堂追求幽默,但是率意而谈,体现出名士作风。.C老舍为幽默而幽默,刻意为之,适得其反,有一股油滑之风。D梁实秋行文简练,文章雅致,用幽默来抵斥种种不雅。解析 是容易落入油滑。8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B )A用平淡的谈话方式来包藏深刻的意味是我国现

17、代散文的一大特点,这是白话散文最重要的进步。B一个作家是否成熟,关键是看他是否形成了真正的个人笔调,这种笔调的表现各有不同。C因为用谈话的方式来写,便没有古文那样简洁,所以闲话笔调的散文篇幅往往都很长。D文中如果都是载道口吻,就在文中丧失了自我,所以写作应该由载道转为言志,表现作者个性。解析 A 项不是所有的现代散文。 C 项“篇幅往往都很长”的表述属无中生有。D 项不能完全转为言志。1筛选信息要有目标意识。目标意识是指在读文章时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路。答题的目标意识就是始终抓住题干,特别是分析选项时,不要忘记题干要求。整合信息,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1)同一信息:文章往往在表述同一内

18、容时会变换不同的说法,但这些不同说法体现的信息是一样的;或者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故意变换一种说法,其实这种说法和文本中的说法是一个意思。判断信息是否同一是整合信息的一个难点。(2)遥远信息:在一篇文章中,解说同一观点的材料可能不集中在同一段落或相邻的段落,可能相距较远;或能支持某观点的句子、名言、例子相距较远,这些信息不聚在一起,但解说的是同一观点。阅读时要善于寻找遥远的信息,并把它们拉近,使其聚在一起。寻找遥远信息是阅读文章,特别是阅读论述类文本经常遇到的问题和难点,也是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重点之一。(3)潜在信息:“潜在”或是言在此意在彼,或是有隐含的话,亦即话外之音。如果离开具体的语境,该

19、句就不再是这个意思了。如 2001 年高考试题中的铜奔马正名一文的开头几句话:“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是 1969 年在甘肃武威出土的,据云当时被定名为马踏飞燕 ,也有学者引经据典,将其定名为马超龙雀 。最后可能因为众说纷纭,无奈之下取名为铜奔马 。 铜奔马一名虽然简明扼要,但有马无燕,未惬人意。 ”这几句话就隐含着下面这些意思:为具有这样“身份”的文物命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要有根据,切合其特点,又要文雅,有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据云” “无奈之下” ,即表明很多人对当时的命名并不认可。这些意思原文都没有明示,但将其整合后却能表明为铜奔马命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4)分散信息:有些重要的信

20、息不一定集中在一个段落中,常常分散在文章的各个部分。这些分散的信息组合在一起,恰恰说明某一个问题;或者某几句组合起来,说明的是一个问题,另几个句子组合起来,说明的又是另一个问题。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1)统观全文,筛选出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语句。这方面主要是抓“文眼” 、抓关键句和中心句。这些语句,论述类文本常在开头,或在段落的起始句、终结句。抓住这些句子,就能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2)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态度。作者写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文章内容,因而阅读时,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关键。有时还需要对文中

21、各段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把握好作者的观点态度。(3)通过对文中不同观点、不同态度的比较,辨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有两种方法,正反对比:要通过上下文来对比两者或几者的观点,分析作者的观点。相似辨析:有些观点不是明显的对立,而是相容、相交、发展、递进,这要仔细辨析,方可取胜。一般论述类文本因其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人文性,决定了阅读考查的重点在于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具体到高考选择题中,多数试题的选项是对文章内容要点和文中涉及的观点态度的转述。判断这些转述是否符合原文意思,须要考生在全面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整合相关信息,下一番分析综合、概括提炼的功夫。论述类文本阅读(一)一、阅读下

22、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传统花鸟画创作在汉语修辞中的意义花鸟画的原始符号造型,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彩陶、殷周时期的青铜器、汉代壁画及画像石等中就已出现。但真正意义上的花鸟画却始于唐宋。尤其在宋代,由于赵宋王朝最高统治者的重视和倡导,一个由专业画家参与的宫廷画院应运而生,花鸟画创作开始有了一个长足发展。在文人画的推动下,这些具有丰厚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的花鸟画创作,就不再仅仅是为了纯粹的赏心悦目,而是开启了一个把艺术形象从属和服务于某种观念和文化的新时代。诚如苏东坡评文同画竹所言:“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 ”宋元时代的花鸟画是通过对具有隐喻和拟人化手法及具有象征意义绘画对象的承继和拓展,

23、使花鸟画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了比人物画和山水画更为广阔的天地,花鸟画也因而开始了与自然、与社会、与人性和伦理道德的巧妙融合。就大多数人而言,一些有着基本温饱的市民阶层依然执著地对未来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和希望。于是,画家们将诸如“大吉大利” “荣华富贵” “富寿延年”这类含有民俗性文化的美好字眼儿,融入汉语修辞方式中去,并以此为题材创作出许许多多形象生动、内涵丰富的绘画作品。从汉语修辞学角度来看,花鸟画的许多优秀作品,大多与艺术语言的修辞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自古就有“书画同源” “诗画一体”之说。从汉字的发生、发展的进程看,汉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按许慎的说法,其形成的基础是“观象取象” 。

24、由“观象取象”生成意象,再由意象转化为抽象符号,在这一漫长过程中,意象无疑是汉民族语言文字符号生成的必要条件。而意象也正是中国诗、书、画创作的基础。人们所熟知的“胸有成竹”的“竹”即为意象,就是“以象示意”在中国画创作中的具体表现。汉语修辞学,其中包括拟人、隐喻、双关等修辞手法也是在前人的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我国最早的表意文字是象形文字,是通过意象转化为抽象符号的组合来表达其意义的。汉字中又存在着大量形声字,它兼有表意和表声的双重使命。同音不同义、同音不同形的汉字,以及由此而组成的词和词组,无疑是花鸟画在表达观念上的极好文字载体,也给汉语修辞方式融入花鸟画提供了无限空间和可

25、能。以大家所熟悉的齐白石的一幅画作为例,画面构成是一只盛满青果的木桶,题名却是“祖国万岁” ,这其实就是“一统万年”的谐音,即同音不同字、不同义双关。花鸟画的观念性、象征性以及对各种物质符号的选择和运用,其主要媒介是汉民族语言文字。花鸟画创作中所融合的各种修辞方式及由这.些修辞方式产生的各种修辞风格,无论从造型的稳定性,还是从主题的鲜明性上看,总是与语言的稳定性、语言的实用性相关联。1下列对画线句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花鸟画创作表达了画家的思想观念,也很好地体现了文字的修辞方式。B文字的修辞方式融入花鸟画中时,文字成了画家表达观念的极佳手段。C花鸟画借助文字形、音、义不同特点,很好地

26、表达了画家的观念和思想。D文字有表意和表音的特征,这为花鸟画表达观念提供了修辞上的依据。解析 A 项答非所问,与题干内容无关。 C 项是借助“同音不同义、同音不同形的汉字”表达观念。D 项除犯 C 项之错外, “提供依据”与“极好”的“文字载体”不相关。答案 B2下列表述,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花鸟画运用隐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与自然、社会、人性和伦理道德融合,能体现出修辞特征。B一些花鸟画借助具有民俗文化特征的题材表现对未来的憧憬,常常融合了汉语修辞方式。C宋元时期的花鸟画继承和发展了象征等手法,因此有着比人物画、山水画更广阔的天地。D “意象”是汉字生成的必要条件,因为汉字开始是象形文字,

27、它靠抽象事物的特征而产生。解析 继承发扬的不是“象征手法” ,而是具有某种手法的绘画对象。答案 C3下列依据文章内容所作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修辞方式, “前程万里 ”“冰清玉洁”等美好字眼可转化为形象生动、内涵丰富的花鸟画。B花鸟画借助汉语修辞方式来表现其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应是花鸟画长足发展的标志。C中国的文字、书法、诗歌、绘画都以“以象示意”为基础,可见中国古代文化特别重视“意” 。D花鸟画融修辞方式和自然、社会、人性、伦理等于一体,使花鸟画有了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解析 因果混淆。答案 D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漫议中国“鼎”鼎在中国由来已久。它最初是古代

28、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食品。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记述:“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鼎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粘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发展为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演变为传国的重器了。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从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自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后, “鼎”字也被赋予了显赫、尊贵、盛大等政治引申意义。譬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三足鼎立、问鼎等等。鼎是我国青铜文化

29、的代表。它既是文明的见证,又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早在 4 000 多年前就有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它呈长方形,四足,高 133 厘米,重 875 公斤,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还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美学家

30、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主要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最具审美价值的工艺品。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在我国已传承至今。由于自古以来,鼎就是我国一种庄严的重要礼器,象征着祖国昌盛、稳固、团结、统一和权威,亦是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代表。故在当今一些重大外交场合和国家一些重大政治活动中,都会由鼎来唱主角。上世纪

31、 1995 年 10 月 21 日,在联合国总部纽约,为庆贺联合国 50 华诞,我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 。该“世纪宝鼎”是具有我国商周青铜工艺风格的艺术精品,采用整体铸造,一次浇注成功。鼎身高 2.1 米,象征 21 世纪。姿呈三足鼎立,双耳高耸,满身纹饰。有金文:“铸赠世纪宝鼎,庆贺联合国五十华诞。 ”鼎底座高 0.5 米,2 米见方,上铸 56 条夔龙纹饰,象征中华民族都是龙的传人。鼎的整个造型,雄伟祥和,气势宏大,古朴典型,美观庄重。2006 年 1 月 1 日,我国以法律形式规定免征在我国已征收了 2 600 年的农业税。同年 9 月 29 日,河北省灵寿县青廉村

32、农民王三妮的一尊“告别田赋鼎”问世了。这是一位普通农民用中华民族最古老、最庄重的方式来铭记这一千古盛事。4下列对“鼎”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鼎最初是古代的烹饪之器,后演变为国家和权力的象征。B鼎最早是用粘土烧制,叫陶鼎,大约在 4 000 多年前发展为用青铜铸造的铜鼎。C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既见证了中华古代文明,又传承了中华悠久文化。D鼎作为传国重器,是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代表。解析 鼎作为重要的礼器,是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代表。答案 D5下列各项中,不能表明“鼎是一种重要礼器”的一项是 ( )A商灭夏,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周灭商,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B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

33、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C我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了“世纪宝鼎” ,庆贺联合国 50 华诞。D河北省灵寿县农民王三妮铸 “告别田赋鼎” ,铭记我国免征农业税这一盛事。解析 表明“鼎”是一种传国重器。答案 A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商周时代青铜器上的大篆铭文记载了当时的典章制度史实,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B “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表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造。C李泽厚认为,鼎以其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成为我国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工艺品。D “世纪宝鼎”是体现我国商周青铜工艺风格的艺

34、术精品,其夔龙纹饰、三足鼎立造型均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解析 A 项原文是“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 ”,后来“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 。C 项不是因“其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 ,而“成为我国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工艺品” ,无因果关系。D 项造型没有“象征意义” 。答案 B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汇入了人们审美的心理因素,逐渐形成了中国的“桃花文化” 。 桃花文化历史悠久,从桃之夭夭一直唱到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桃花文化还具有普遍性,举凡恋爱、婚姻等人生喜庆活动,桃花总是“尚红”礼俗的

35、主要角色。包含“桃花”一词的人名、地名更是不胜枚举。民俗中的“踏青” ,采撷的也多是几枝早开的俏丽桃花。至于与桃树、桃实相关的文化事象,几乎无所不在:“桃都”天鸡报晓、王母蟠桃盛宴、寿星捧桃、春日桃符、 “桃李满天下”桃花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人的自然观。人类诞生于大自然,与大自然永远有一根剪不断的脐带。大自然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春天。 “咏春”的诗文,倾注了中国文人的炽热情感;春天又美在桃花盛开的时节,于是铺陈春景,不能不写桃花永恒的自然界,极富生命力的桃花,推动着中国文人的艺术想象力和热爱生活的心愿。中国文人把自然界的桃花作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本质力量和自己情感意识的对应物,加以抒

36、写。他们借桃花,歌颂自然美、劳动美、创造美,表现对永恒的自然、永恒的生命的向往。桃花文化还渗透着“儒与庄禅互补”的文化精神。中国的文人,一方面要身体力行,去实现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经世致用”的理想;另一方面,又要准备在理想之梦被击碎时“穷则独善其身”,寄情山水,回归田园,在庄禅的境界中求得精神的休憩与解脱,于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自己,也为与他一样的失意文人创造了一个虚幻的理想世界。桃花源作为一个“理想世界” ,作为精神栖息之所,世世代代吸引着文人学士,形成了他们的“桃花源情结” 。中国一些文人并非不知道桃源之不可寻,他们寻找桃花源,几乎与屈子的天问一样,上升为一种探求宇宙、社会和

37、人生意义的思维模式。(选自中国的桃花文化)7对本文第二段“从桃之夭夭一直唱到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文化将贯穿于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从 诗经到现代诗。B桃花文化代代沿袭。从先秦到今天,以至将来,绵延不断。C桃花文化从诗经的“ 十五国” ,逐渐遍布于赤县神州。D研究桃花文化,可以找到一条研究中国诗歌发展的线索。解析 B 项以两首作品的名字,写出桃花文化历史之悠久。A、D 两项局限为“诗歌” 。C 项谈的是.地域。答案 B8对文中提到的“儒与庄禅互补” ,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经世致用”的理想与“ 超凡脱俗”的矛盾统一。B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

38、相互依存,互相转化。C “治国”时也寻求“逍遥” ,失意时也苦苦追求。D既积极参与“治国” ,于不得已时又寻求解脱。解析 按“儒”的观点, “治国”应“身体力行” , “失意”才追求“逍遥” 。从文中可理解出以上含义。答案 C9下列不属于“中国文化人的自然观”的一项是 ( )A大自然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春天。 “咏春”的诗文,倾注了中国文人的炽热情感。B春天又美在桃花盛开的时节,于是铺陈春景,不能不写桃花。C永恒的自然界,极富生命力的桃花,推动着中国文人的艺术想象力和热爱生活的心愿。他们借桃花,歌颂自然美、劳动美、创造美,表现对永恒的自然、永恒的生命的向往。D中国文人把自然界的桃花

39、作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本质力量和自己情感意识的对应物,加以抒写,这样说来,表现生命的本质力量和情感意识就应该细致描写桃花。解析 “表现生命的本质力量和情感意识就应该细致描写桃花”不符合作者的观点。答案 D论述类文本阅读(二)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 题。中国人丑陋吗?冯骥才国民性是文化学最深层的问题之一。对于作家来说,国民性则是一种集体性格。作家的天性是批判的,所以笔下的国民性自然是国民性的负面,即劣根性。鲁迅先生的重要成就是对中国人国民劣根性的揭示,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中所激烈批评的也是中国人国民性的负面。应该说,他们都不是进行严谨而逻辑的理性剖析,而是凭着作家的敏感与尖锐,随感式却

40、一针见血地刺中国民性格中的痼疾。鲁迅用这种国民集体性格的元素塑造出中国小说人物画廊中前所未有的人物形象阿 Q。当然,鲁迅先生也把这种国民性批判写在他许多杂文中。柏杨则认为杂文更可以像“匕首一样”直插问题的“心脏” 。故而柏杨没有将国民性写入小说。这使我想起从 19 世纪下半期到 20 世纪初的“传教士文学”到中国来传教的西方教士所写的见闻。传教士出于对异域文化的好奇,热衷于对中国文化形态进行描述。他们笔下中国人的劣根性是相当复杂的。有善意的批评,有文化的误解,也有轻蔑和贬损。特别是后者,与西方殖民者傲慢的心态相关。由于人们对鸦片战争以后那段屈辱的历史刻骨铭心,所以很少有人直面这些出自西方人笔下

41、的批评。.然而我们对自我的批评为什么也不能接受呢?是鲁迅和柏杨所言荒谬,还是揭疤揭得太狠?不狠不痛,焉能触动?其实任何国家和地域的集体性格中都有劣根。指出劣根,并不等于否定优根。应该说,揭示劣根,剪除劣根,正是要保存自己民族特有的优良的根性。我们对国民的劣根性的反省始自“五四”以来。一方面由于国门打开,中西接触,两种文化不同,便有了比较。另一方面,由于在中西的碰撞中,中国一直处于弱势。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面对这种软弱与无奈,苦苦寻求解脱,一定会反观自己,追究自己之所以不强是在于自身的缘故。这便从社会观察到文化观察,从体制与观念到国民性,然而从文化视角观察与解析国民性需要非凡的眼光,用批评精神将国

42、民性格的痼疾揭示出来需要勇气。所以我一直钦佩柏杨先生的这种批评精神与勇气。尤其是这个充满自责和自警的题目丑陋的中国人多容易被误解呀!但是只要我们在这些激烈的自责中能够体会一位作家对民族的爱意,其所言之“丑陋”便会开始悄悄地转化。如今,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向繁荣。繁荣带来的自信使我们难免内心膨胀。似乎我们不再需要自省什么“丑陋不丑陋”了。然而一个真正的文明的民族,总要不断自我批评和自我完善,不管是穷是富。为此,柏杨先生这本令人深省的书该重新放在我们的案头。(节选自杂文选刊2009 年 10 月)1下列有关于“传教士文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教士文学”是指从 19 世纪下半期到

43、20 世纪初来华传教士所写的见闻。B西方传教士在写“传教士文学 ”时,对中国抱着复杂的心态。C “传教士文学”在对中国文化形态进行描述时,多有批评,其中有善意的批评,有文化的误解,也有轻蔑和贬损。D轻蔑和贬损的“传教士文学 ”与西方殖民者傲慢的心态相关。解析 文不对题,旁及其他。答案 D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家眼中的国民性是一种集体性格,他们更多地从批判的角度对待国民性。B中国作家们对中华民族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与西方传教士的批判完全不同。C中国作家对国民性的批判与近代国门打开后,在中西交往中中国处于劣势有很大关系。D柏杨先生丑陋的中国人 饱含着对民族的爱意,却又很容

44、易被读者误解。解析 “完全不同”不准确,因为有些传教士笔下的批评是善意的批评。答案 B3下列关于鲁迅和柏杨对“国民劣根性的揭示”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人都凭着敏感与尖锐,一针见血地刺中国民性格中的劣根性。B两人的批判都并非严谨而逻辑的理性剖析,以至于有人无法接受。 C两人都有着非凡的眼光、强烈的批判性和勇气,批判得又狠又痛。D柏杨主要用杂文进行批判,鲁迅在小说和杂文中都有批判的因素。解析 “有人无法接受”是因为他们批评得“又狠又痛” 。答案 B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46 题。.人类目前已经给地面交通、海洋航运和空中飞行制定了合理的交通规则,以避免事故和混乱。面对太空混乱的交通现

45、状,人类却缺乏有力措施。各种高速运转的太空垃圾几乎不受任何管制,对人类的航天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胁。人类将卫星等航天器送入太空已经有五十年的历史了。大多数卫星和探测器进入地球轨道后只能发挥几年的作用,有的甚至一进入轨道就宣布失效了。科学家将人类航天活动留下的火箭、卫星等飞行器残骸在空间形成的垃圾统称为太空碎片,即太空垃圾。20 世纪 80 年代是世界各国卫星发射的高峰期,每年向太空发射的不同用途的卫星不下几百颗,而每一次发射都是一次制造太空垃圾的过程。欧洲宇航局的太空专家称,人类能从地面利用雷达和望远镜观测的太空碎片数量大概是 13 000 多个。其中,地球轨道上至少漂浮着 4 000 余个火箭以

46、及卫星的残骸,它们目前大多正高速绕地球运行。太空碎片的平均运行速度是 10 公里/秒,其破坏力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这样的破坏力是航天器所无法抵御的。太空碎片的增多会对航天器构成巨大威胁,一旦受到碎片的撞击,航天器就会解体;而解体之后的航天器就变成了更多的碎片,会危害其他的航天器。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地球轨道上已经发生过大约 200 次这样的爆炸了,而每一次爆炸的后果就是制造更多的太空垃圾,更多的太空“杀手” 。近日,国际航天安全促进协会在意大利罗马召开航天安全专题研讨会,专门研讨太空交通管制问题。建立航天安全促进系统则是目前实现太空交通管制的重要途径。美国安全世界基金会技术顾问布莱恩维登说:“

47、到目前为止,航天安全还仅仅是军事领域的话题。促进航天安全对于太空的军事应用极端重要,但实际上民用太空领域也特别需要航天安全。航天安全促进系统需要一个国际环境,与航空领域的国际协作是同样的道理,但现在还是很少有公司或国家在这一领域投入相应的资源。 ”为了促进这一系统的形成,从科研机构到跨国公司,再到卫星观测站等各方参与者,已经搜集了大量的必要数据。目前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融合这些类型各异的资源使之形成一致的可用资源,同时还要兼顾到各种不同资源的版权和商业机密。一些具体负责地球通信卫星运行的商业公司也已经意识到了航天安全的重要性,并开始有所行动。美国防务信息研究中心主任、空间安全专家特丽莎赫金斯认为

48、,民用航天安全体系可以向各方( 国) 提供安全数据,而且完全与政治利益无关,从而保证太空利用的透明度、缓解太空中的紧张关系。赫金斯说:“首先就是要求全球各卫星通信公司之间以及公司与政府之间能够建立航天安全数据共享机制,这是最关键的第一步。 ”现在,制定合理的太空交通规则还只是处于初步的专家呼吁阶段,究竟太空交通管制会在什么时候能够成为国际上的公约法律,成为世界各航天大国共同遵守的法规呢?专家认为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选自北京科技报 2008 年 12 月 1 日,有删改)4. 下列各项中,对“太空交通现状”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太空交通秩序混乱,太空垃圾威胁巨大。各种高速运转的卫星和航

49、天器等的残骸几乎不受任何管制。B人类发射一次卫星就制造一次太空垃圾。世界各国每年向太空发射的不同用途的卫星不下几百颗。C太空碎片直接威胁到太空航天器的安全。航天器的速度与太空碎片成正比时会解体成更多的碎片。D航天器爆炸就会制造太空垃圾和太空 “杀手” 。到目前为止,太空已发生大约 200 次这样危险的爆炸。解析 B 项以偏赅全, “世界各国每年向太空发射的不同用途的卫星不下几百颗” ,原文特指“20 世.纪 80 年代,世界各国每年” 。C 项理解偏离,原文是“太空碎片的增多会对航天器构成巨大威胁,一旦受到碎片的撞击,航天器就会解体;而解体之后的航天器就变成了更多的碎片,会危害其他的航天器” 。D 项偷换概念, “地球轨道上 ”与“太空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