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1 ,大小:102KB ,
资源ID:224207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22420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发展中的“三农”问题及其解决对策.doc)为本站会员(cjc2202537)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发展中的“三农”问题及其解决对策.doc

1、发展中的“三农”问题及其解决对策2o06 年第 1O 期(总第 131 期)法制与经济FAZHIYUJINGJINO.10.2006(Cumulatively.NO,131)发展中的“三农 问题及其解决对策韦燕芬(广西财经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管理系,广西南宁 530003)【摘要】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国农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中国农村与城市各方面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一差距是由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最大问题一“三农“ 问题引起的 .近几年,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已经成为决策界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上上下下都在讨论“三农 “问题,纷纷为其献计献策 .到底:“ 三农“ 问题出在哪里?症结何在 ?有什

2、么办法能够解决或缓解它 ?这将是本文要研究的主要内容.f 关键词】三农农民增收消费劳动力转移在整个国民经济快速成长的过程中.一些长期困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根本解决.同时由于农村外部各种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又产生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些问题被综合概括为“三农“问题.一,发展中“三农 “问题核心与症结所在(一)农民问题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因而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农民是贫困的.19972000 年,农民收入增幅急剧下降,1997 年增长4.6%,1998 年增长 4_3%,1999 年增长 3.8%,2000 年增长2.1%.四年间 .增长速度由 1996 年的 9%下降到

3、 2ooO 年的2.1%.下降了近 7 个百分点.2001,2002 年农民收人增长速度回升,2oo1 增长 4.2%,增速比上年回升 2.1 个百分点;2Oo2 年增长 4.8%.增速比上年回升 O.6 个百分点.尽管在 2o01 年以后增幅有所回升,但仍在低水平徘徊.从农民收入平均值看.还是在缓慢增长,而不是绝对量减少.正是这个“平均值“ 容易模糊人们的视线 ,看不清问题的严重性.根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的调查.2 万多被调查农户.2000 年最高 l%收入农户拥有全部收入的 9.6%.这部分1%的人口拥有的收入是最低 2O%收人人群收入合计的 1,7倍.按照人均收入计算达到 2629

4、0 元,人.每户家庭纯收入达到1027O0 元.分别是最低 20%收人人群的 3734 倍.这样算下来,去掉高收入户的份额,相当数量农户的收入水平不是缓慢增长,而是绝对下降,也就是马克思所描述的那种绝对贫困化.农民增收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农民穷困既是农村经济面临的突出矛盾,也是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农业长期不增收,农民积极性受到影响,农产品供求形势可能发生逆转;农民收人和农村购买力上不去.不仅工业品的市场需求将受到制约,也会影响农民对农产品消费支出.令扩大内需方针难以真正落实,农民生活得不到持续改善,农村不稳定因素就会增加,从而产生大量“流民 “,危及社会安定 ;农民不能富裕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5、,加快现代化的目标就不可能最终实现.造成中国农民增收难的原因主要是:(1)税负.沉重的税费负担压得农民喘不过气来.头税轻,二税重.三税无底洞.十多年前农民自己早就作了形象生动而又准确的概括.(2)债务.巨额的债务负担是悬在农民头上的又一利剑.乡村巨大的债务负担,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最终都转嫁到了普通农民身上.(3)无组织.农民没有集体谈判能力,也是造成其贫困的重要的社会原因.由于农民居住的分散性,生产方式的封闭性,社会交往与联系的局限性,思想观念上的保守性,他们并没有形成一个紧密的利益集团,人数众多的优势被组织程度的松散所抵消,因而表现出的群体力量十分微弱.他们只能充当社会利益分配结果的被动接

6、受者.而很少有可能以主动进取者姿态和实力影响社会利益的分配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倾斜.2,农民经济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由于缺乏风险分散机制.长期以来农民是农产品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主要由农民来承担.由于缺乏利益保护机制,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非农化转移中,农民是被动接受土地的低价格而不能享有其应得的利益;在劳动力转移中.农民作为最弱势的群体,常常是最低工资的接受者,创造着城市经济财富而不能分享其利益.3,农民的平等权利得不到保障.由于事实上缺乏强有力的利益代表者.农民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完全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在农村.普遍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不能享受公共卫生,医疗和教育.即使进入

7、城市,实际上成为城市建设者和财富创造者,但不能享有与原市民同等的城市公共福利.更没有平等参与社会事务的政治权利.(二)农业问题1,缺乏专业化分工导致的生产低效率.对于绝大多数农村地区,在实行联产承包制以后,二十多年来.实际上没有进行更深入的制度变革,传统农业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造.分家分户经营,自给性生产为主.出售剩余产品为辅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由于生产方式落后.农业生产效率十分低下:土地产出率不高,劳动生产率也不高 ,因此日益缺乏竞争力.2,缺乏有效的生产要素投入,导致发展后劲不足.诺贝尔奖获得者舒尔茨曾指出.改造传统农业必须从外部注入新的生产要素:资本,技术,人才以及新制度要素 .然而在

8、现行体制下.这个过程是反向进行的: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结果导致农村廉价的生产要素和资源流向城市和工业,形成支持工业化的“低成本“ 优势 .近几年,农村资金大量流向城市 ,流向非农业.农民创造了 40%以上的居民储蓄,但在全社会贷款63余额中,农业和乡村企业贷款则占比只是 5%左右,特别是农业优势劳动力外流,使得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下降.3,农产品结构与市场结构不相适应.导致农产品销售矛盾突出.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沟通城市,面向国内外市场的流通体系.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城市缺乏有效的联结手段.难以避免结构调整的盲目性.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水平不高,不适应市场对农产品需求多样化,优质化和精细

9、化的需求,致使农业发展长期缺乏有效的市场拉动力.(三)农村问题目前的农村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落后: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社会落后,乡村面貌落后.由于庞大的乡村管理构架与薄弱的乡村经济不相适应.导致乡村负债问题十分突出,不仅使得正常的经济周转困难.还使乡村的信用体系受到严重破坏.由于长期缺乏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足够投入.农民素质差,生活单调.缺乏必要的文化消费等现象十分突出.在原有的严密组织被破除后.乡村社区建设成为整个中国社区建设最薄弱的环节,由于缺乏互帮互助机制,缺乏行业协调机制,农民成为最无组织的群体.由于基层组织和乡级政府职能上的错位.乡村规划落后,或根本就没有规划,这类问题普遍突出,导致乡村

10、建设混乱,乡村环境脏,乱,差,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从以上分析,因此我认为,“三农“ 问题集中体现在收入 ,消费和劳动力转移方面.核心体现在生存和发展上.二,解决“三农 “问题的主要途径解决或缓解“三农“ 问题的出路在什么地方 ?首先要强调一点,目前社会上不应该用过激的言论,也不能用过激的办法来解决“ 三农 “问题 ,因为三农问题是由历史造成的 ,并在历次体制变动中不断累计起来的.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企图想让一届或两届政府来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是完全不可能的.不能操之过急.只能重点突破,我国解决“三农“ 问题任重而道远. 笔者认为,解决三农问题既要在三农之内,也要在三农之外,既要近期也要长期

11、.首先,在农业内部进行改革.在世界任何国家,最终农民群体不可能变成零.工业化后仍会有一部分农民留在农村,政府要关注这部分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一)农业的基础地位不能动摇.农业的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农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没有持续发展的农业,就没有持续发展的工业;没有繁荣的农村 ,就没有繁荣的城市;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没有广大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就没有工业产品的广阔市场.农业的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农业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人们任何时候都要重视农业,农业的基础地位只能加强,决不能削弱.(二)对农民的收入采取直接的支持政策.我国目前对农民的支持政策不应放在产量的

12、支持方面,而应是对农民的收入进行支持.间接支持与直接支持都要搞,但是要有重点.有人说.对农民不能进行直接补贴,因为我国财政能力有限,不可能以少数人补贴多数人.笔者认为这个说法有两个误区:一是以现行的体制,我国总搞间接补贴,是否能够坚持?过去,对粮食采取的就是一种间接补贴,最后导致越改补贴越多,造成了低效益,引起腐败,农民损失大,支付成本高.二是中国现在实际上需要补贴的只是少数人.目前用于农,林,牧,渔四大业的劳动力是 31991 万人,似乎人数很庞大,实际算一下,真正用于种植的劳动力不到两个亿.在这两个亿中还包含了一些东部沿海地区的,除去这一部分,真正用于农业地区的劳动力就一亿人左右.在我国

13、13 亿人口中,补贴政策的目标锁定这 1 亿人.那么真正要补的实际是少数人.如果进行直接补贴国家还是有能力的.(三)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在确保农村粮食基本自给的基础上,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市场化方向,加快改革的步伐.中国是人口大国,每年粮食需求量占世界生产总量的 1/4,解决粮食问题要实现从传统的,仅仅依靠耕地到全方位,多层次开发食物资源的转变,粮食主产区的购销彻底放开.国有粮食企业要走市场化的改革之路.(四)农村金融改革 .目前,我国推行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力度不够,范围小,效果差;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钱的问题 .没有钱,什么事情也办不成,而农村由于贫穷落后,缺乏自身发展的能力,单靠一般的

14、政策性倾斜,或国家逐年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很难从根本上改变三农面貌.要在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条件下.沿着金融市场化方向,把发展的战略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将政府的财政支出,社会投资和银行信贷基金的大头转向农村和农业.从金融市场主体和资金规模上都增加对“三农“ 的倾斜,用一种平等的观念对待农民,逐步改革现有的金融体系.(五)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资源瓶颈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一大障碍.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耕地仍然是发展农业的基本要素,但是中国有限的耕地却以每年上百万亩的速度急剧减少.以家庭为单位的农地承包制度遇到新的挑战.承包制把土地使用权分散到全国 2 亿多农户.过于精细而无法形成规模,无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

15、争.在土地方面应该优先实行土地市场化.要把土地作为真正的商品进行交易,让土地变成商品,让土地的所有权真正归还集体所有.不要再让一些城市人和一些中介商来非法剥夺农民.现在不宜过早的搞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应该在立法,在土地是商品等方面多考虑些改革办法.这里的关键问题是,放弃或失去土地的农户能否有一个新的谋生出路,如果没有出路,或者眼前有路而最终走不通,那么他们重新返回土地的要求就会始终存在.农村土地制度的演进,已经走到了一个关节点上.能否正确处置.关乎中国农业未来的兴衰大计.(六)农村公共品供给 .农民跟市民一样有发展权,生存权,政府应该承担最起码的公共品供给.而不应该形成现在的“公共“ 财政只对城

16、市人而不对农民提供公共品.或者只对农民提供少量公共品补贴的局面.公共财政要把公共品真正公平的分摊于城市和农村.现在到了应该用中央财政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公共品投入的时候了.增加对三农资金投入的规模,坚持投入.城乡发展差距会越来越小.还有就是,农民要有自己的组织.农民作为弱势群体不但要有政府来保护,有法律来保护,更要由自己来保护.必须让农民组织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有影响的利益团体,引导和支持他们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参与国家决策,反映他们的利益要求.“三农 “之内的问题丞待解决.“三农“之外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首先在“三农 “之外,我们的改革和政策目标是什么 ?核心问题是要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制度过渡,将来我

17、们解决三农问题的目标是要把城市和农村,政治和社会纳入一体化的进程.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无论是长期还是近期,关键是要解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第二是土地开放问题.现在的土地市场,一级市场由国家控制.二级市场农民不许进入,农民在土地交易中始终处于被剥夺的地位.改革开放后,我国为什么会发展这么快,成本这么低.关键就在于农民有一块地,土地是农民生存的最后一道防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之所以在就业不充分的条件下,还能稳定在农村.就是因为他们还有一小块土地.今后,如果说土地市场还不改革.仍由国家用低价强制购买土地,农民得不到应有的补偿,中国的耕地就会以更快的速度减少,不但食品供应得不到可靠的保障.而且有可能引

18、起农民的造反,这就会直接干扰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三农 “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轻易解决的问题,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问题就是三农问题,这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并尽快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如果无法有效解决,不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受到影响.而且有可能引发更多的社会矛盾.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要不断优化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内外环境.农业和农村经济只有在全面转入经济体制的运行轨道,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三农问题的解决才有希望,真正意义的中国现代化才得以实现.参考文献】【11 孔祥智.中国三农前景报告旺.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年.【2叶兴庆 .关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几点思考 D.农业经济问题,

19、2004.【3】王梦奎,冯井,谢佚瞻主编,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年 3 月.【4鲜祖德 ,2003 农民收入调查与研究旺.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4 年.【作者简介】韦燕芬(1980 一),女,壮族,广西田阳县人,广西财经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管理系,助教,学士,研究方向:信息经济 ,信息管理.【上接第 58 页】级指示的职责,由于害怕冒犯上级而丢官的风险,村干部对上级的各种不合理摊派及违背农民意志的不切合当地实际的产业政策惟命是从.不合理摊派加重了农民负担,不恰当的产业政策加剧了农民卖难问题,也损害了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权威和职能.致使农村工作难以开展.实行村干

20、部直选,村干部就只能对村民负责.不必担心由于抵制上级不合理政策而丢官.这就从根本上维护了农民合法权益.4,依法治村,农村社会治安好转.通过村民自治,一方面村民的法制意识得到了提高.另方面许多村经过民主讨论,结合本村实际制定了治安条例,村民公德,村民自治章程,实现了依法治村.此外,切实加强了民调,治保等群众性组织建设,成立治安联防队,增强了农村治安防范力量.农村社会治安变好.5,发展了农村集体经济,增加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奠定了农村稳定的物质基础.村自治搞得好的村,在能人带领下,集体经济办得有声有色.并将集体经济收入除用于村行政管理费用开支外.还用于举办村公益事业,为农民带来了实惠,在一定程度上

21、缓解了贫富间的矛盾.四,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是一个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目前它还存在许多问题.还不很完善,如村委会服务功能弱化问题,乡村关系中的“过度自治化 “和“附属行政化“问题 ,基层党组织不适当地干预村民自治组织动摇党的领导权问题,村民自治缺少经验和各地工作不平衡问题,农民文化水平及民主素养低问题,村民自治的社会法制环境差问题【q.本文认为,村民自治制度存在的问题,最主要的体现在村委会的民主选举上.民主选举的实质,就是要选出精英.实行精英治理,应能确保选出那些法制意识强,办理公道,为村民利益着想,能够真正带动村庄致富的“理想的村庄精英“.就目前村委会民主选举而言,群众期

22、望选出“理想的村庄精英“. 但实践中有些地方由于受家族观和宗派势力影响,村民往往把本族人或本宗派的人作为选择对象而不管他称职与否,能否与别人共事.同时.某些村民参选主要是为了一旦当选,就利用手中权力报复那些认为与自己有矛盾的村民.此外,某些村民参选主要是看重村干部掌握着公共资源,有较大的经济利益.因此,为了追逐这些好处,一些村民四出活动,采用各种手段甚至以许愿,强迫等方式拉选票,使动机不纯的投机分子或威信不高办事能力不强或与村民有矛盾,自身有问题的原村干部进入村委会,严重影响村委会成员的素质,也损害了农村基层政治民主和农村经济发展.如何确保产生群众所期望的“理想的村庄精英“.是村民自治制度要解

23、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首先必须规定好村委会干部应具备的品质和能力.其次是进行机制设计.根据民主原则,村庄是所有村民的,村委会是受村民委托行使本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机构,村民是委托人,村委会成员是代理人.这就构成了“委托人代理人“ 关系 .机制设计中.机制设计者即委托人要诱使具有私人信息的代理人从自身利益出发而采取行动以符合委托人的目标要求.因此.所设计的机制必须满足两个约束参与性约束即机制应激起人们参与的动力.使他们能通过参与而获得好处和激励相容约束即机制应是有效的.能保证人们愿意真实地公布自己的私人信息.也就是说保证代理入说实话比不说实话好,按要求做比不按要求做好.这样,通过机制设计,那些德才兼备的村民就勇于参加竞选并能按村民(委托人)的目标要求去行使职责; 那些名不符实的心存各种不良动机的村民即使成了代理人.由于其自身的问题,很难做到按村民(委托人)的目标要求去做,因而是否参加竞选就得好好权衡权衡了.【参考文献】【1速水佑次郎.发展经济学一从贫困到富裕【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曼昆 .经济学原理( 下册)【M】,北京: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