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3卷第4期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0123 No42010年8月Joum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ug2010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世界英语变体研究看中国英语研究周红英(南京国际关系学院二系,江苏南京210000)摘要:认知社会语言学从文化认知和社会语言系统的浮现性、动态性和开放性提出认知和语言是复合适应系统,并通过世界英语变体在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下的语义变异及其背后的的文化认知理据论证了英语变体对特定文化认知的适应性和创新性。世界英语变体的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和方法对推进和深化我国目前的中国英语研究具有重要的
2、启示,对中国英语研究、世界英语变体研究乃至英语全球化的认识都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认知社会语言学;复合适应系统;世界英语变体;中国英语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46(2010)049007一、引言认知语言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世界英语变体研究也几乎同时兴起。然而,认知语言学同世界英语变体研究的结合是2l世纪才开始的,尤其是在认知语言学的新分支以知社会语言学建立之后。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目前主要运用在制度化的第二语言变体。中国英语也是世界英语变体的一员。把认知社会语言学的世界英语变体研究方法同中国英语研究相结合,既是对中国英语研究的推进,也是对世界英语变体研究的
3、完善。二、认知社会语言学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并于2007年在波兰克拉科尔召开的第十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上正式被确立为认知语言学分支。认知社会语言学综合了认知语言学的认知取向和社会语言学的社会取向,关注认知的社会文化语境或情境制约性(situatedness),把认知体验性的生理和物理环境发展到社会文化语境,把语言及其幕后认知的普遍性研究转向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下语言(变体)与认知的研究,是认知语言学体验理论发展的里程碑。传统认知心理学对认知的关注局限于个体的大脑和心理活动。认知社会语言学结合生物学、社会语言学和人类学的跨学科研究从三个角度扩展了认知的概念:(1)人的思维同环境
4、的互动;(2)认知的社会语境;(3)认知与文化和语言的交互作用。【2】109认知产生于主客体的互动,认知所以为基础的身体经验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被社会化并反映个体所属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群体的特征,因此人类的认知机制如隐喻或转喻有特定的社会文化属性。1113认知不仅是个体的,还是群体的。一定文化群体的成员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互动而产生浮现性(emergent)的文化认知系统,文化模式、文化图式、文化范畴的“文化”标签一则突显文化差异,二则体现其浮现性和集体性。2BII认知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运作,文化认知来自于个体的认知,又制约着个体的认知,二者之间的关系呈现为一种因果循环模式。同时,文化认知
5、在文化社团成员间的分布是非均质的,文化认知形成于文化社团成员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磋商而具有动态性和延展性。文化认知包含两个内在方面,即文化概念化和语言。2166文化概念化指不同文化群体对世界特有的识解方式,包括对经验的图式化、范畴化和建立不同认知域映射的心理模型(即隐转喻)。文化概念化发展成文化社团的复合知识体系,但又不为所有的社团成员完全共享。文化认知和文化概念化是产生于文化社团成员的互动并作用于个体认知的浮现系统,因此Frank【4】2”、Sharifiajl2109提出,文化认知是一个复合适应系统(简称CAS o语言也具有浮现性、非均质分布性、动态性、开放性和自我组织等特征。一方面,正如G
6、eeraertst51指出,由于社会因素的影响,同一社团成员的语言知识库彼此既有重合,又有差异,没有谁能完全掌握这个方言体系,语言在社团中的分布不可能是同质的;另一方面,社团成员间的言语互动浮现出语言社团共享的社会语言系统,因此语言具有浮现性和开放性。Frankl41245也认为,个体在宏观语言系统的制约下习得自己的“个人方言”,个体言语之间不断相互作用而产生浮现性结构特征和变异,从而影响社会语言系统,也使“个体方言”被反复更新、重建,如此循环往复。在这个过程中,当使用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发生改变,变化因素通过个体及个体之间、个体同环境的互动而进入宏观语言结构。【4】245简言之,语言幕后的文化认
7、知及语言自身的特征决定语言也是一个开放性的复合适应系统,在因果循环的作用下,个体的语言受到社会语言系统的影响和制约,现存的语言系统也总存在一定的空间来容纳变化和发展。语言是一个动态的适应系统,可以被调整以满足交际需要。历时语言学研究证明人类语言的某些现有特征被调整以表达新的概念化方式,而一门在新环境中发展出的语言变体也被新的使用者用来表达他们自己的世界观和文化内涵,认知社会语言学就是通过后者来论证语言对新的文化认知语境的适应性。三、认知社会语言学的世界英语变体研究英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全球性扩张产生了各种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世界英语变体(World Englishes o21世纪的全球化进一步促进
8、了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交流,也强有力地继续推动着英语扩张到世界各地和各个领域。作为全球性语言的英语引起了语言学家的关注。世界英语变体研究包括三大主流:(1)关注和描写语言特征、语言情形和语言态度,(2)对英语全球化导致英语文化帝国主义和世界文化同质化进行意识形态批判,(3)主张英语变体为双语和双文化杂交品。6116认知社会语言学提出语言和认知是开放的复合适应系统,也揭开了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世界英语变体研究的序幕。从关注社会文化语境、主张语言和认知是开放的复合适应系统的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割裂语言和社会文化语境的描写方法、反对英语全球化的批判论都存在严重的理论缺陷。
9、以Kachru为代表的杂合论强调英语在各种殖民及后殖民语境下经历的结构和社会文化的转变并主张在认知层次上探究语言中的文化,但杂合论缺乏对多语和多元文化现实敏感的研究方法,未能产生英语变体如何表达和体现特定文化的系统实证研究。6128认知社会语言学把英语变体置于其文化语境,借助基于用法的语料库统计方法,对实际用法语料中的文化关键词、原型差异、稳定性、频率等用法特征进行量化统计,以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尤其是理想认知模型、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等理论为分析工具,结合社会语言学、认知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民族语义学、认知人类学、认知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来论证和揭示英语变异的文化认知理据,展示英语全球化带来
10、的文化多元化。目前认知社会语言学的世界英语变体的研究主要涉及制度化的第二语言英语变体。wblf&Polzenhagen通过非洲英语(喀麦隆英语及东非英语)和英国英语的对比,考察了非洲英语变体中非洲社团模式的文化概念化认知。作者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展现了KINSHIP,FAMILY,ANCESTOR,EATING,FOOD,FATHER,SON等文化关键词的隐转喻映射及其蕴含的非洲文化认知模式:非洲文化中,社团的各种社会关系首先是通过KINSHIP及FAMILY为源认知域来概念化的,KINSHIP、FAMILY超越了西方文化中的血缘和婚姻关系,家庭和社会这两个概念是密切联系的,家庭的界限是由社会交
11、往和复合适应系统(ComplexAdaptive System)是自20世纪90年代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尤其是进化语言学研究中的概念,指的是一个有自我组织功能的(self-organizing)、由不同的成分形成网络结构并在其中作为次系统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复合系统,其主要特点是在构成成分的互动中浮现出整体特征,这种整体的浮现性动态特征既不是预先设定的,也不是集中控制的,随时间的进程而展开,且处于一个不断发展演化的过程中。变化是CAS机能的一个必要的组成成分。CAS是适应性的,正是因为CAS具有内在的变化能力和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因此具有不断演化以适应环境的能力。人与人间的生物联系共同确定的,家庭
12、的概念范围延伸到整个社团,亲属关系作为源认知域映射到社团的社会关系、抚养与共同义务、宇宙观与祖先崇拜、巫术与冲突四个方面,形成相互交织的复杂概念网络,展现了非洲文化语境下相互关联的家庭、社会生活、资源分配、宗教和政治生活上的独特文化模式,而这正是非洲英语变体产生语义变异的文化认知根源。Sharifian结合人种学的词汇联想法考察了澳洲土著英语使用者和澳大利亚标准英语使用者对共核词汇home的概念化。其研究发现,这个文化关键词在两种变体中所蕴含的文化概念化并不相同:澳洲土著英语中home的概念化范围囊括了大家庭(extended family)的成员或者有频繁接触的社团成员,具有典型的土著文化特
13、征,而盎格鲁一澳大利亚英语使用者的概念化则局限于居住的房屋、居家物品、室内活动等,反映了西方文化语境下典型的home认知模型。相似的研究还有Wolfl71对香港英语的文化概念化研究。Wolf指出,香港英语中,文化关键词如family,motller,father,son,sister等通过转喻映射与更大的集体甚至国家和社会发生联系,这说明在香港英语中,对集体、国家和社会的概念化是以家庭为中心的,语义变异也由此产生。这些文化关键词的转喻映射方式及其产生的语义变异在本质上是香港英语对汉文化特征的适应和继承。Dirven【8】,wblf and Polzenhagen则从英语的英、美变体和非洲变体中
14、相同的源认知域到不同目标认知域的隐转喻映射差异看到了强调社团群体意识的非洲集体主义文化模式和强调个体独立性的西方个体主义文化模式及其对立。KSvecsesTM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探讨了不同社会文化语境对隐喻认知的影响和塑造。世界英语变体的社会认知语言学研究进一步表明,即使是同一种语言,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经历本土化过程后,其本土化变体仍能承载本土的隐(转)喻认知方式。这一研究结果不仅支持了认知社会语言学关于语言(变体)作为浮现性的复合适应系统的理论建构,还有助于深化关于语言(变体)、认知和文化及其关系的认识。四、中国英语研究综述1中国英语研究现状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英语变体包括
15、了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澳门使用的变体形式,这些变体因历史成因、语言接触、内部社会因素、使用等方面的影响而各有特点。在Kachru(转引自Mesthrie&Bhatt【9】)提出的世界英语变体模式中,香港英语属于制度化的外圈第二语言变体,而英语在中国大陆的本土化变体,即通常说的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属于扩展圈外语变体。(1)国外的研究从国际范围来看,孙骊(1989)指出,人们对于制度化的英语变体如非洲英语、香港英语、新加坡英语了解较多,比较系统,对使用型变体研究却很少。这种状况延续了相当长时期。进入21世纪后,随着英语在中国的影响增强,中国英语也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世界英语
16、杂志World Englishes在2002年第二期办了主题为“English in China: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的专刊,其内容涉及中国与英语有关的语言政策、英语教学改革、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人文和哲学教育、语篇结构、修辞策略、翻译、言语行为即文学创作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双语创造陛(bilingual creativity)等,其后陆续有中外学者撰写的相关论文在该杂志上发表。此外,世界英语研究专家、社会语言学家Kingsley Bolton博士撰写了Chinese Englishes:asociolinguistic history(2003)一书,“综述
17、并讨论了大量描述和分析中国英语的历史研究、语言学研究及社会语言学研究”;“还探索了英语在中国大陆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以及1997年以来的新发展”ri01,其内容主要是对中国英语进行历史考察和社会语言学描写。(2)国内的研究1)认识阶段国内对中国英语的认识萌芽于翻译领域。葛传架(转引自杜瑞清,姜亚军【1l】)注意到翻译中“依照英语民族的习惯用法”而使用表达中国特有事物的词汇的语言现象,称之为“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 o黄金祺2】也是较早的关于中国英语的认识和看法的文章。“中国英语”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表达中国特有事物的”词汇。这种认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影响着人们对中国英语的看法和研究。
18、2)争鸣及定义阶段“中国英语”的提出在国内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自20世纪90年代起,学者们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英语”的客观存在和变体状况进行争论。多数学者从理路的角度提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客观存在的英语变体,如孙骊【13l基于Kachru的世界英语变体模式提出中国英语是用于对外交流的使用型变体;榕培【14】从英语传播和本土化的视角指出,中国英语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使用的客观存在的国别变体;李文中【101提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
19、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谢之君【l 5】从语言、思维和文化的关系出发,指出中国英语是中国人在跨文化语言交际中使用的干扰性英语变体;杜争鸣Il剐认为,跨文化交际的存在决定了中国英语的存在及其中国特色。3)描写阶段学者们对中国英语的具体认识始于中国英语的表层特点,尤其是词汇特征。“具有中国特色、表达中国特有事物”的汉语借词一度受到特别关注,如榕培、李文中、林秋云【17】、陶岳炼、顾明华【1引等都探讨了汉语借词的特点。姜亚军、杜瑞清f1 9】及文秋芳、俞希【20】的研究有所深入。姜亚军、杜瑞清指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英语词汇还包括在中国英语中具有特殊意义的英语共核词,这就点出了中国英语的语义
20、变异。文秋芳,俞希通过对区分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的深入区分和对相应词汇的考察,也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到中国英语的语义变异问题。在句法上,就中国英语是否在句法层产生本土化的意见并不统一。文秋芳,俞希通过量化统计断定中国英语“本土化现象并不普遍,且不涉及句子层面”。王建国【2甚至提出,中国英语主要体现为内容上表达有中国特色的事物,与语言形式无关。张璇【22l对中国日报英文版和纽约时报各50篇新闻报道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的结论是:1)二者平均句子长度无显著差异;2)同美国英语相比,中国英语中状语前置不典型;3)二者使用被动结构和先行词it的频率相当;4)中国英语少用直接引语,从句中常省略关系连词,被动语态少
21、用现在进行时,被动语态和先行词it做形式主语时合用的现象较多(如:It is estimated)。中国英语篇章特征的直接研究不多。姜亚军、杜瑞清通过澳大利亚学者Andy Kirkpatrick对中国学习者英语书信语篇特点的分析来说明中国英语的语篇特征。4)应用应用语言学研究、跨文化交际及翻译实践等对中国英语在语言、思维和文化上的本土特征给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韩玲【23】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收录的国内8 209种期刊,包含19792007间的1 500万篇文献中调查“中国英语”科研成果情况,数据显示,中国英语教学视角下的中国英语研究是中国英语研究中最大的分支
22、,相关论文(20002004)近百篇,涉及学习者语言表达、写作特征分析、“中国英语”与中国英语教学的关系问题、英语教学原则、方法、教学模式、教材编撰和教学改革等诸多方面。2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之争尽管国内学界对中国英语及其客观存在性已在长期的争论和商榷中基本达成共识,但由于实际使用的复杂性,关于中国英语的内涵和外延的争论仍然未了,主要集中在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的界限和性质问题。关于中国英语同中国式英语的关系主要有三种观点:(1)异质论,(2),连续体论,(3)同质论。(1)异质论榕培【141和李文中阱】等坚持认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文化规范、行为模式和价值系统的规范变体,对促进
23、中外文化交流有积极作用,而中国式英语是外语学习过程中的偏离目标语的错误,阻碍跨文化交流;杜争鸣u刨从语言习得和使用的主体范围及语言特征的稳定性来区分中国英语和作为“过渡语”的中国式英语:中国英语对应的习得主体和使用主体是语言社团,其语言特征是集体性的;中国式英语对应的习得主体和使用主体是个体,涉及的语言特征是个体性的;中国式英语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处于发展变化中;而中国英语至少在理论上应是相对稳定的,其发展变化必须以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前提。这种看法同BruttGriffler|25j提出的英语变体的宏观习得理论比较接近。(2)连续体论根据谢之君【l 51、胡晓丽【2州,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构成一
24、个动态的连续体,中国英语是从中国式英语转化而来的成熟形式。在这个连续体上,以英语母语者的可接受性为判断标准,中国英语有可接受性强弱之分。可接受性强则更接近于标准英语,可接受性弱则更接近于中国式英语,英语水平的提高会减少可接受性弱的中国式英语。(3)同质论张培成【2 7】主张对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的区分取决于受话者的判断:“如果他是操母语英语的人,那么含有褒义的propaganda属中国式英语,因为他向对方传达的是错误的不可理解的信息。而如果受话人是以汉语为母语,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人,那么含有褒义的这个英语词便会在他的思维中引起相同的意义反映,得到他的理解,被认同为正确的用法,从而成为制度化变体
25、的中国英语的一分子。”这样一来,所谓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不过是受话者的判断和态度问题,这种观点显然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中国英语的客观存在性和存在的文化理据。五、认知社会语言学的世界英语变体研究对中国英语研究的启示结合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基本观点及其世界英语变体研究范式,我们看到目前中国英语研究存在几点改进空间:1对英语本土化的认识局限于形式层面,研究层次止于社会语言学描写而不能深人到文化认知根源从目前的研究看,多数研究者对中国英语的认识局限于形式层,尤其是词汇,那些直接指称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事物和现象的中国文化词普遍被作为中国英语最显著的特点而加以描写。应该认识到,这类词并不具有甄别中国英语的本质特
26、征:当中国人用英语来谈论国外事物或现象时,可能少用或不用中国文化词,外国人谈论中国特有的事物或现象时很可能用到大量的这类中国文化词。认知社会语言学的世界英语变体研究关注变体所象征的意义体系,探讨英语变体在特定社会语境下以特定文化认知为理据的语义变异和用法特征,因为从认知语言学的观点看,语言是意义到形式的投射,意义是形式的根本理据。12引再一方面,文化包括显性的特色文化事物或现象和隐性的文化认知和识解方式,就二者的性质及在语言层面的投射机制看,前者关乎描写的客体,后者关乎使用的主体。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看,意义取决于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下的语言使用者所属的文化认知模式,因此隐性的本土文化认知才是中
27、国英语研究所应揭示的英语变异的根本理据。揭示中国英语使用者的文化认知和文化概念化及以此为理据的中国英语在概念语义层和用法特征上的变异,才能获得中国英语的文化适应性和创造性的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2研究对象不明确由于对世界英语理论和中国英语缺乏较全面、正确的认识,不少人通过学习者语料来归纳中国英语的词汇、语法和语篇特征。在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中国英语同中国式英语存在本质上的差别。中国英语作为世界英语变体的一员,以集体文化认知为理据,具有浮现性和相对稳定的特征。学习者英语作为中介语反映了习得者个体由于社会文化语境、学习者特征(年龄、认知、情感、性格特征)、学习条件(EFL或ESL背景)、学
28、习过程(学习策略、技能和心理运作)等因素造成的对目的语规范的偏离,具有不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式英语特征,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用于错误分析和学习策略研究。当然,文化认知上的差异也能导致变体在形式上的偏离,这就是说,中国英语同中式英语尽管属于不同的范畴,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重合,有如两个方向的两条线交叉。但二者有着不同的成因、视角、用途和目的。区分中国英语和学习者英语是中国英语研究的基本要求。3缺乏系统的理论框架,微观层面的分析不够正如胡晓耐2副指出,中国英语研究中不少学者沿袭传统内省和直觉方法,从汉语特点、汉语思维和中国文化出发笼统地推论中国英语的特征,其后果之一是把某些中式英语特点也当作是中
29、国英语特点;大部分论文止于宏观层面的探讨和综述,缺乏微观个案分析和量化研究的支持。认知社会语言学的世界英语变体研究主张基于实际用法语料,借助客观观察的实证方法,通过英语变体在具体用法特征上相对于规范语料的显著差异来揭示语言在不同社会文化语境中产生变异。其理路依据是,用法事件是语言系统的实例化,语言系统可以通过分析实际用法事件来了解和洞察;同时,对语言系统的归纳基于语言使用,用法事件以动态的方式规定语言系统,是语言系统的实证来源。【2引具体用法事件是语言使用者为了实现某个意义潜势在语言系统中作出的选择,而使用者与其社会文化语境是不可剥离的整体,因此具体用法事件也是通过社会文化语境对语言系统的选择
30、而实现的,语义变异研究更需要通过对实际用法语料的考察来揭示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认知社会语言学主张语言与其根植的社会文化语境不可分割,并在世界英语变体研究中展现了文化认知对英语变体的意义体系及其在语言表层的投射方式的制约。从理论上看,中国英语是中国本土文化语境下被这个群体以自己独特的文化认知模式用来识解经验或场景的英语变体,中国英语由此而产生语义变异并在一定程度上投射到语言形式如搭配模式,此即中国英语对中国文化的适应性和创新性。单纯的描写或宏观论述不足以揭示中国英语的文化适应性和创新性。把认知社会语言学的世界英语变体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中国英语研究,就是以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为分析工具,结合中
31、国文化认知模式,从实际用法语料中挖掘中国英语所象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语义。从方法上看,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结合定性和定量研究,定性的方法就是通过跨文化对比研究确定具有不同文化认知模式的文化关键词,定量的方法是通过基于用法的语料库量化统计和对比分析考察中国英语语料相对于既定参照语料的文化关键词的频率差异、搭配模式的差异、特有的固定表达等,考察差异的统计显著性。鉴于目前象BNC、ICE(Britishomponent)那样全面、有代表性的中国英语语料库尚未建立,量化研究所依据的实际用法语料可以根据研究需要按适当的标准和比例从国内发行的中国英语报刊或杂志收集,参照语料库一般选择作为规范英语的BNC或
32、由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合成的FLOBFROWN语料库。六、认知社会语言学的世界英语变体研究同中国英语结合的意义由于中国英语目前只是用于对外交流的使用型外语变体,认知社会语言学的世界英语变体研究尚未对中国英语展开。在当前形势下,把中国英语研究同认知社会语言学的世界英语变体研究接轨,具有以下意义:(1)把目前国外内关于中国英语的描写研究深入到文化认知理据的探讨;(2)以科学的实证研究论证中国英语的客观存在并深化对中国英语的认识;(3)开拓中国英语研究的视角;(4)扩大认知社会语言学的世界英语变体研究范围;(5)通过揭示英语对中国文化的适应性和创新性来深化对英语全球化的全面认识。参考文献【1】Bem丘
33、rdez,EnriqueCollective cognition and individual activity:Variation,language and cultureAIn Roslyn MFrank,ReneDirven,Tom ZiemkeEnrique Bemardez(eds)Body,Language,and Mind(V012)sociocultural situatednessCBerlinNew York:Walter de Gruyter,2008:137-169【2】Sharifian,FarzadDistributed,emergent cognition,con
34、ceptualization and languageAIn RMFrank,RDirven,TZiemke andEBem 6 rdez(eds)Body,Language,and Mind(V012):Sociocultural situatednessCBerlinNewYork:Mouton de Gruyter,2008【3】K6vecses,Zolt丘nMetaphor in Cultur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58【4】Frank,Roslyn MThe language-organismspecies analogy:A comple
35、x adaptive systems approach to shifting perspectives on“language”【A:In Roslyn MFrank,ReneDirven,Tom Ziemke&Enrique Bernardez(eds)Body,Language,and Mind(V012)sociocultural situatednessCBerlinNewYork:Walter de Gruyter,2008【5】Ge圯rael“t$,DirkLectal variation and empirical data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AI
36、n Francisco JRuiz de Mendoza Ib a fiez,MSandra Pefia Cervel(eds)Cognitive Linguistics:Internal Dynamics and Interdisciplinary InteractionC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myter,2005:1 82【6】Wolf,Hans-GeorgFrank PolzenhagenWorld Englishes:a Cogmtive Sociolinguistic ApproachMBerlinNew York:Moutonde Gruyter,20
37、09【7】Wolf,Hans-GeorgA Cognitive Linguistic approach tO the cultures of World Englishes:The emergence of a new modelAInGitte Kristiansen&Rene Dirven(eds)Cognitive Sociofinguistics:Language Variation。Cultural Models,SocialSystemsCBerlinNew:Mouton de Gruyter,2008:353388【8】Dirven,Ren苦,HansGeorg Wolf&Fra
38、nk Polzenhagen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cultural StudiesAIn Dirk GeeraertsHubertCuyckens(eds)TheOxfordHandbookofCognitiveLinguisticsC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7:12031221【9】Mesthrie,Rajend&Rakesh MBhattWorld Englishes:The Study of New Linguistic VarietiesMNew York: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2008
39、:8母5一万方数据【10】李文中中国英语的历史与现实中国各体英语:一部社会语言学史介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1):824【111杜瑞清,姜亚军近二十年“中国英语”研究述评【J1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1):34-41f12】黄金祺应当肯定“西译汉化”的积极面IJ】中国翻译,1988(1):714【13】孙骊英语国别变体的研究和英语在中I虱IJ外国语,1989(2):1723【14】榕培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的【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1(1):1-8【15】谢之君中国英语:跨文化语言交际中的干扰性变体J】现代外语,1995(1):711【16】杜争鸣中国英语问题及其它【J】外语教
40、学,1998(3):6-14【17】林秋云作为外语的英语变体:中国英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8):1617【18】陶岳炼,顾明华英语中汉语借词的社会文化渊源及其语法、语用特征【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 1):9-10【19】姜亚军,杜瑞清有关“中国英语”的问题一对“中国英语质疑”一文的回应J】外语教学,2003(1):2735【20】文秋芳,俞希英语的国际化和本土化【J】国外外语教学,2003(3):6-11【21】王建国中国英语研究存在的问题【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6):1419【22】张璇新闻报道中中国英语句法结构特征的量化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
41、论文,2004:1627【23】韩玲“中国英语”研究现状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0):2832【24】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J】外语研究与教学,1993(4):7678【25】Brutt-Griffler,JanlnaWorld Enghsh:A Study of its DevelopmentMMultilingual Matters Press,2002:105【26】胡晓丽中国英语变体研究现状及前景【J】中国外语,2008(2):2730【27】张培成使用目的与国别变体【J】现代外语,1995(3):1621【28】Sinha,ChrisCulture,language
42、 and the emergence of subjectivityJCulture and Psychology 2000(2):197207【29】Tummers,Jose,KrisHeylen&Dirk GeeraertsUsagebased Approache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A Technical State of theArtJIn Corpus Linguistics and Linguistic Theory 2005(2):225261(责任编辑、校对:徐广联)A Cognitive Sociolinguistic Approach to
43、World Englishes:a New Perspective forChina English ResearchZHOU HongyingAbstract:The cognitive sociolinguistic theory proposes language and cognition as a complex adaptive system in terms of theemergent,dynamic and open nature of cultural cognition and sociolinguistic system at the sociocultural lev
44、elCognitive finguistsendeavor to demonstrate the cultural adaptivity and creativity of the English varieties by revealing variation in the semanticdimensions and by seeking culture-specific explanationsFor the present China English research,the cognitive sociolinguisticapproach to world Englishesrves as a useful enlightenment which in turn will produces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worldEnglishes research and English globalizationKey words:cognitive sociolinguistics;complex adaptive system;world Englishes;China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