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26 ,大小:1.02MB ,
资源ID:2235930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223593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广东省廉江市实验学校2018届高三(人教A版)数学(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四讲--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 .ppt)为本站会员(weiwoduzun)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广东省廉江市实验学校2018届高三(人教A版)数学(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四讲--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 .ppt

1、第四讲 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在数学研究中,人们会遇到这样的情 况,对于任意正整数n或不小于某个数n0 的任意正整数n,都有某种关系成立。,对这类问题的证明我们将使用又一种重要的数学推理方法-数学归纳法,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例如: 14+27+310+n(3n+1)=n(n+1)2 (nN+) n21+nx (x-1,nN+).,n=5,a5=25,问题情境一,问题 1:大球中有5个小球,如何验证它们都是绿色的?,完全归纳法,不完全归纳法,模 拟 演 示,问题2:若an=(n2- 5n+5)2 ,则an=1。对吗?,当n=1,a1= ;n=2,a2= ;n=3,a3= ; n=4,a4= ;,

2、(1)n n,问题情境二:数学家费马运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费马猜想的事例,猜想:都是质数,法国的数学家费马(Pierre de Fermat)(1601年1665年) 。 十七世纪最卓越的数学家之一, 他在数学许多领域中都有极大的贡献, 因为他的本行是专业的律师, 为了表彰他的数学造诣, 世人冠以“业余王子”之美称,,归纳法:由一系列有限的特殊事例得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结论一定可靠,但需逐一核对,实施较难),(结论不一定可靠,但有利于发现问题,形成猜想),(1)完全归纳法:考察全体对象,得到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2)不完全归纳法,考察部分对象,得到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归纳法分为 完全归

3、纳法 和 不完全归纳法。,归纳法,如何解决不完全归纳法 存在的问题呢?,必须寻找一种用有限个步骤,就 能处理完无限多个对象的方法。,问题情境三,多米诺骨牌操作实验,数学归纳法,我们常采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由不完全归纳法得到的某些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命题的正确性.,(1)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n0(例如n0=1) 时命题成立,(2)假设当n=k(k N ,k n0 )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 数学归纳法,k=2,k+1=2+1=3 k=3,k+1=3+1=4 k=10,k+1=10+1=11 ,下面我们来证明前面问题3中猜想的正确性,证明: (1)当n=1时,左边=1

4、,右边=1,左边=右边, 当n=1时,式(*)成立,(2)假设当n=k时,式(*)成立, 即 1+35 (1)k(2k1)(1)k k,在这个假设下再考虑当n=k+1时,式(*)的左右两边是否成立.,例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当nN+时, 1+35 (1)n(2n1)(1)n n (*),当n=k+1时 等式左边 1+35 (1)k(2k1) (1)k1 2(k+1)1,(1)k1 2(k+1)1, (1)k1 (k+1)右边,所以当n=k+1时等式(*)成立。,由(1)(2)可知,1+35 (1)n(2n1)(1)n n,利用 假设,凑结论,从n=k到n=k+1有什么变化,(1)k k,(1)

5、k1 k2(k+1)1,下面的框图表示了数学归纳法的基本过程:,(1)验证:n=n0 (n0N+) 时命题成立。,(2)证明:假设n=k (kn0)时命题成立, 则n=k+1时命题也成立。,对所有的n (n0N+, nn0)命题成立,奠基,假设与递推,数学归纳法是一种证明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命题的重要方法。 主要有两个步骤、一个结论:第一步:验证当n取第一个值n0(如 n0=1或2等)时结论正确第二步:假设n=k (kN , 且k n0)时结论正确,证明n=k+1时结论也正确结论:由(1)、(2)得出结论正确,找准起点 奠基要稳,用上假设 递推才真,写明结论 才算完整,数学归纳法主要步骤:,例2

6、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44,1,1)此时n0=_左_ 右= _,2)假设n=k时命题成立,即,当n=k时,等式左边共有_项, 第(k1)项是_。,k,(K1)3(k1)1,1(11)2 =4,14+27+310+n(3n+1)=n(n+1)2,14+27+310+k(3k+1)=k(k+1)2,14+27+310+k(3k+1)+(k+1)3(k+1)+1=(k+1)(k+1)+12,(k+1)3(k+1)+1,当n=k+1时 左边=14+27+310+k(3k+1)+(k+1)(3(k+1)+1) = k(k+1)2+(k+1)(3(k+1)+1) = (k+1)k(k+1)+3(k+1)+

7、1 = (k+1)k2+4k+4=(k+1)(k+1)+12 右边,练习巩固,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在验证n=1成立时,左边计算所得的结果是,2,2.某个命题与正整数n有关,如果当 时命题成立,那么可推得当 n=k+1 时命题也成立. 现已知当n=5时该命题不成立,那么可推得 ( ) A当n=6时该命题不成立 B当n=6时该命题成立 C当n=4时该命题不成立 D当n=4时该命题成立,C,3.如下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对吗?,证明:当n=1时,左边,右边,等式成立。 假设n=k时等式成立,有,那么,当n=k+1时,有,即n=k+1时,命题成立。 根据可知,对nN,等式成立。,注意:用上假设 递推才真

8、,第二步证明中没有用到假设,这不是数学归纳法证明,既然不对,如何改正?,三注意:1、有时 n0不一定等于12、项数不一定只增加一项。3、一定要用上假设,分析,4.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22334n(n1) ,练习巩固,从n=k到n=k+1有什么变化,利用 假设,凑结论,证明:,2)假设n=k时命题成立,即 122334k(k+1),1)当n=1时,左边=12=2,右边= =2. 命题成立, n=k+1时命题正确。 由(1)和(2)知,当 ,命题正确。,明确初始值n0,验证真假。(必不可少) “假设n=k时命题正确”,写出命题形式。 证明“n=k+1时”命题成立。分析“n=k+1时”命题是什么,并

9、找出与“n=k”时命题形式的差别,弄清左端应增加的项。注意用上假设, 要作结论,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恒等式注意事项:,数学归纳法是一种证明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命题的重要方法。 主要有两个步骤、一个结论:(1)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n0(如 n0=1或2等)时结论正确(2)假设n=k (kN , 且k n0)时结论正确,证明n=k+1时结论也正确由(1)、(2)得出结论正确,归纳小结,(1)数学归纳法是一种完全归纳法的证明方法它适用于 与正整数有关的问题。 (2)两个步骤,一个结论缺一不可,否则结论不能成立。 (3)在证明递推步骤时,必须使用归纳假设。,递推基础不可少 归纳假设要用到 结论写明莫忘掉,可能

10、错误 如何避免?,课堂小结,数学归纳法是一种完全归纳法 ,它是在可靠的基础上,利用命题自身具有的传递性,运用“有限”的手段,来解决“无限”的问题。它克服了完全归纳法的繁杂、不可行的缺点,又克服了不完全归纳法结论不可靠的不足,使我们认识到事情由简到繁、由特殊到一般、由有限到无穷。,数学归纳法的核心思想,课堂小结,(1)思考题:问题 1中大球中有很多个小球,如何证明它们都是绿色的?,模 拟 演 示,作业,(2)课本作业 P50. 习题4. 1 1,2,(3)补充作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如果an是一个等差数列,那么an=a1+(n-1)d对于一切nN*都成立。,(4)预习课本P49例1和例2,哥德巴赫猜想,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经过观察,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任何大于5的整数,都可以表示为三个质数的和.他猜想这个命题是正确的,但他本人无法给予证明. 1742年6月6日,哥德巴赫去求教当时颇负盛名的瑞士数学家欧拉,欧拉经过反复研究,发现: 问题的关键在于证明任意大于2的偶数能表示为两个质数的和.于是,欧拉对大于2的偶数逐个加以验算,最后欧拉猜想上述结论是正确的。6月30日,他复信哥德巴赫,信中指出:“任何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质数的和,虽然我还不能证明它,但我确信无疑这是完全正确的定理。” 这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谢谢!再见!,谢谢!再见!,谢谢!再见!,谢谢!再见!,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