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国际贸易理论部分古典学派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由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和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构成。它们的共同理论基础是劳动价值论。古典学派之前有重商主义,这是经济学研究的起点。重商主义:唯有金银货币才是财富,只有通过对外贸易才能增加一国的国民财富。重商主义分为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多卖少买是其共同的政策主张,但也有区别,前者主张绝对禁止金银的输出,每一笔贸易必须带来金银货币的输入;而后者则主张,只要输出金银能够带来更多的金银,则应允许金银输出,另外,并不要求每一笔贸易都带来金银的输入,而只是要求在一定时期的末尾能够有金银的输入。重商主义也是最早的保护主义理论。重商主
2、义产生的历史背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之前的封建社会末期,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工场手工业发达,商业活跃,社会各阶级对货币都有强烈的需求,尤其是王室和商业资产阶级。重商主义对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世界市场的产生特别是资本原始积累,具有积极的影响。绝对利益理论指出当一国相对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更高效率,但在另一种商品生产上效率更低,那么两国就可以通过专门生产自己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来交换其具有绝对劣势的商品。这样,个人在各自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时将不自觉地增进全社会的利益,结果能使整个世界资源利用效率最高,世界福利最大化。比较优势原理的基本内含是,两国选择具有比较优势或较小比较劣势的产品
3、进行生产,参与国际分工,双方均可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可用 221 模型表述。穆勒提出国际相互需求方程旨在解决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问题。所谓国际相互需求方程,是指一国产品同另一国产品相交换,其所要求的价格水平,是要使该国的全部出口价值恰好能够偿付其全部进口价值。实际的国际交换比例介于两国国内交换比例所确定的界限之内,其大小是由两国对对方产品的需求强度所决定的。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俄林原理的核心思想是,资源禀赋的差异导致成本的差异,从而引发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因此,俄林原理可以表述为:一国按照生产要素密度与生产要素比例相一致的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就可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当然,该原理还包括要
4、素价格均等化的思想。资源禀赋论问世之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的两个基本定律都具有深刻的政策含义,经济学家在长期的研究中花了很大的精力来作进一步的佐证。于是出现了列昂剔夫反论以及解释列昂剔夫之谜的一系列新的贸易理论,其中有的被称之为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需求偏好论各国需求偏好的不同将影响产品的价格,如果一国出现对某一种产品的总体偏好增强,则该产品价格将上升,这将使得原来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品具有比较优势。人力资本说物质资本是通过储蓄和投资形成的,一旦形成后,能再生产并不断增殖;而人们通过对劳动力进行投资如进行教育、职业培训、保健等,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从而对一国参加国际分工
5、的比较优势产生作用与影响。因此,该学说认为新时代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同样重要,一个国家应重视人力投资,取得好的投资效益,才可能产生新的比较优势。2、研究开发要素说研究与开发和人力资本一样,能够改变土地、劳动和资本再生产的相对比例关系,因此也是一种生产要素。实证研究表明,美国产品的出口竞争能力强的部门,大都是基于在研究和开发领先而获得技术要素的高密集度。显然,研究与开发的多寡,可以改变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而充裕的资金、丰富的自然资源、高质量的人才是从事研究与开发的条件,市场对新产品的需求是研究与开发产业化的基础,研究与开发的变化可以产生新的比较利益,它不是靠扩大已有的规模,而是通过向研
6、究与开发进行投资取得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指的是,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状况与获利能力随时都在发生变化,如同生物的生命历程一样,有一个从产生、发展、成熟到衰退的过程。由此,新技术和新产品首先在创新国产生,然后传到那些吸收新技术和新产品较快的工业化国家,最后传递到发展中国家。随着技术的传递和扩散,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将不断变化,原先的出口国变成了进口国,最初的创新国又将开始新一轮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扩散,新技术和新产品就是如此波浪似的向前发展。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是指两国在同一产业内进行的贸易,即两国相互出口和进口属于同一部门或同类制成品。贸易的商品一般具有消费上的可替
7、代性以及生产中要素投入的类似性。造成产业内贸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产品差别。(2)需求偏好相似说。一般说来,市场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相适应。一方面,收入水平不同的人对商品的需求明显不同,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对商品的选择有不同的偏好。因此,当国民收入为一定时,就决定了相应的社会需求结构,即对商品的品质和加工程度的要求会朝着一个平均的数值在一定的幅度内波动。另一方面,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公众对商品的选择也会向加工精细、质量和功能较好的方面移动。因此,两国的人均国民收入越接近,则需求结构越相似,开展相互贸易的可能性越大,相互间的贸易联系越密切。(3)追求规模经济效益的贸易利益。规模经
8、济是指通过大批量生产某种产品而实现单位产品成本的下降。例如,当生产要素的投入增大1 倍时,产品的数量增长大于 1 倍。产生规模经济的原因是生产规模增大引起更细的分工和专业化,从而包固定成本分摊到众多的产品中。规模经济能够成为产生国际贸易的一种重要的基础。产业内贸易程度的衡量MXB|其中,为产业内贸易的程度;和分别代表同属一个产业的产品出口和进口。当某一行业出口等于进口(X - M 0)时,达到其最大值 1,这意味着:全部贸易都是产业内贸易。当某个行业只有出口没有进口或只有进口而没有出口时,达到其最小值 0,这意味着:完全没有产业内贸易。但在一般情况下,大于零而小于 1。政策贸易理论:战略贸易政
9、策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认为一个国家可以通过暂时的贸易保护手段如补贴、税收优惠、政府与企业合作等在一些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创造比较优势。由于这些产业是以知识的投资为核心产业,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具有较高风险,要求大规模生产以形成规模经济。但高科技产业的知识外溢性很强,当其成功时可以带来很大的外部经济。因此,国家通过鼓励这样的产业发展,不仅加强了这些部门未来增长的前景,而且可以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策论与国际贸易由于在一些产业中,仅有少数企业参与,存在寡占现象,因此自由贸易政策的完全竞争的假设是不成立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通过市场干预,将这些超额收益从国外转移到国内企业,从而克服市场失灵
10、。其中最简单的方法是对国内企业进行补贴,阻止国外竞争对手的投资和生产,从外国竞争对手那里夺得利润。如果不考虑对消费者的影响,增加的国内企业利润会超过补贴数额。这就意味着补贴增加了国民收入。国际贸易政策分析小国关税分析(包括局部均衡分析、一般均衡分析,请参阅书上相关部分)大国关税分析(包括局部均衡分析、一般均衡分析,请参阅书上相关部分)主要贸易政策工具:进口关税、出口补贴、进口配额和自愿出口限制和其他的政策工具如出口信贷、外汇管制、政府采购等。保护贸易理论重商主义:(略) 保护贸易理论李斯特的贸易保护主义所主张的不是无条件的全面贸易保护,他反对的是斯密和李嘉图提出的那种古典主义的绝对自由贸易。李
11、斯特指出,贸易保护主义与自由贸易之间并不存在哪个对哪个错的问题,而是要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而定,看这个国家的民族经济处在哪个发展阶段,并且以是否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促进生产力作为评判的标准。一般说来自由贸易只对先进发达国家有利;而后进的国家由于它的工业尚未发展到可以同国外竞争的水平,采取高关税的保护政策则是更为明智的选择。李斯特的理论则是以生产力理论和经济发展阶段论为基础,使用历史分析的方法建立起来的。李斯特指出,财富与财富的原因是不同的,不能相混淆。财富的原因就是生产力。他认为,财富固然重要,但创造财富的能力比财富本身更为重要。他坚信,最终当本国工业发展成熟,生产力大大增长后,国民将会享受到比
12、国外更为廉价的工业产品。李斯特的贸易保护观点并不绝对,他认为贸易保护只适于处于经济发展某一阶段的特定国家。李斯特用历史的方法来研究国际贸易问题,通过对各个国家历史和现状资料的研究,借助历史归纳法去说明这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特点。由此强调国家发展过程的差异会导致经济政策的不同,这种政策的不一致是合理的。其次,他用历史事实去论述欧美各国发展工商业的“历史教训” ,说明自由贸易政策只对先进国家有利,而后进国家在同先进国家竞争时则必须采取贸易保护政策。辛普缪论证:贸易条件恶化说普雷维什是从贸易条件入手来驳斥贸易自由主义。普雷维什通过统计分析认为,不论古典理论多么动听,实际上是贸易使得原料出口国贸易条件长
13、期恶化。所谓贸易条件,是指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产品交换的比率。普雷维什认为,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是:技术进步所产生的利益不能在工业中心和外围地带平均分配,工业制成品市场的结构具有垄断性,在繁荣时期工业中心工资的增长快于外围地带。辛格的论证辛格对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恶化现象的解释是从需求收入弹性和技术进步两个方面着手的。辛格认为初级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要比工业制成品小得多。因此收入增加所引起的对食物和原料的需求增长比对工业制成品的需求增长要小许多。另外,对技术进步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这种技术进步是资源节约型的,就必定会减少每单位工业品所消耗的原料数量。从而减少对原料的需求,导致原料价格下
14、降。因此在需求收入弹性和资源节约型技术进步的共同作用下,原料和初级产品的贸易价格不仅周期性下降,而且是结构性下降。他认为这才是原料和初级产品价格长期恶化的原因。关税的经济分析:小国、大国的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请参见教材有关部分。国际金融部分购买力平价说的主要观点是,人们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是因为它在外国具有对一般商品的购买力。因此,两国货币的汇率主要是由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决定的。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就是购买力平价,即汇率。购买力平价可分为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利率平价理论:由于各国间存在利率差异,投资者为获得较高收益,就将其资金从利率低的国家转移到利率高的国家。为避免汇率风险,投
15、资者一般按远期汇率把在外国的投资收益变为本国货币,并将此效益与本国投资所得收益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投资者的投资方向。两国投资收益存在的差异导致了资本在国际间的移动,直到通过利率的调整,两国的投资收益相等时,国际间的资本移动才会停止。资本的国际转移导致外汇市场供求的变动,当两国利率变动至某一水平,使得两国投资收益相等,资本国际转移停止,这时,外汇市场上的汇率即为利率平价。利率平价学说的主要贡献在于:它从理论上说明了远期汇率取决于两国货币的相对收益,即以利差作为汇率变动的主要原因。对于实际操纵外汇市场,预测远期汇率趋势,制定和调整汇率政策,都具有重要意义,利率平价说在理论上可以成立,但由于资本的国际
16、转移并非完全自由,各国证券也不具有完全的可替代性,因而在实践中,利率平价是难以成立的。浮动汇率是由外汇市场上供求自发决定的汇率。基础汇率或理论汇率:依据购买力平价所确定的汇率。国际收支平衡表 的主要项目:商品和劳务收支差额,经常项目收支差额,资本项目收支差额,官方储备项目收支差额等;其中特别重要的项目是经常项目收支差额和资本项目收支差额。国际收支均衡的表达式或外部均衡的条件:(XM)K = 0,其中 X 为出口,M 为进口,K 为资本净流出。马歇尔勒纳条件 研究的就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贬值才能导致贸易收支的改善。马歇尔勒纳条件指出:当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无穷大时,一国的货币贬值要取得成功的条件
17、是:|E m+Ex|1,即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和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的绝对值大于 1。国际收支调节吸收分析法:国际收支差额实际上就可由国民收入(Y)与国内吸收(A )之间的差额来表示。设国际收支差额为 B=X-M,则有:B=Y-A当国民收入大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顺差;当国民收入小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逆差;当国民收入等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分析法:是货币分析法最基本的方程式,其含义为:国际收支本质上是货币现象;国际收支不平衡反映的是国内名义货币供应是与名义货币需求的不一致。国际收支逆差,实际上就是一国国内的名义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名义货币需求量(MD) 。资本国际流动的
18、一般模型: 在开放条件下,资本将会从比较丰裕的 A 国流向比较稀缺的 B 国,也就是从资本收益较低的 A 国流向资本收益较高的 B 国。随着资本的流动, A 国的资本存量逐步减少,而资本的边际收益会沿边际产量曲线FA逐渐提高;B 国的情况则相反,随着资本的流入,B 国的资本存量将逐步增加,其资本的边际收益会沿边际产量曲线 JB逐渐下降。只要两国的资本边际收益还有差异,资本就会继续在两国之间流动;只有当 A 国资本的减少使其边际产量上升至 E 点、而 B 国资本的增加使其边际产量下降至 E 点时,也就是只有当从 A 国流向 B 国的资本数量达到 AB 时,两国的资本收益才会相等,资本的国际流动才
19、会停止。资本国际流动的利益及其分配资本收益的差异导致资本的国际流动,而资本的国际流动又会使资本的这种差异归于消失。AB 数量的资本从 A 国流入 B 国,使 A、B 两国的边际产量在 E 点实现均衡,也就是使两国的资本报酬相等于EB:A 国的资本边际收益从 OC 增加至 ON,B 国的资本边际收益从 OH 下降至 OT。 资本国际流动的结果不仅使两国资本的边际收益发生了变化,同时,也使得两国各自的产出发生了变化。A 国的产出减少到 OFEB,其中国内投入资本的收益为 ONEB,国内其它要素收益为 NFE;B 国的产出增加到 OJEB,其中国内外投入资本的收益为 OTEB,国内其它要素收益为 T
20、JE。两缺口模型:I 一 S M 一 X等式左边是投资与储蓄之间的差额,为储蓄缺口;等式右边(M 一 X)是进口与出口之间的差额,为外汇缺口。如上式成立,则表明国内储蓄缺口等于外汇缺口。这就是著名的两缺口模型。两缺口模型强调了发展中国家利用外部资源的必要性。调整国内的经济结构以适应引进外部资源的要求,同时应发挥政府的作用。引进外部资源对于缓和国内资源的稀缺性具有重要意义。劳动力国际流动及其利益分配:(略)非均衡国际传导:非均衡问题或经济问题通过国际经济联系渠道从一个国家传导到另一个国家。贸易乘数:dY 1(dM/dY)dX;在这个公式中,1(dM/dY)就是贸易乘数,它是边际进口倾向的倒数。由
21、于新增的国民收入(dY)不可能全部用于进口(dM) ,因此,贸易乘数总是大于 1,从而新增的国民收入也总是数倍于新增出口(dX) 。宏观调节的政策选择:以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相配合,用以解决失业和顺差问题;利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相配合,用以解决通胀和逆差问题;将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相配合,以便解决通胀和顺差问题。斯旺图示:斯旺图示用于反映开放经济内外均衡的复杂性和两难性。在图 82 的斯旺图示中,纵轴代表汇率(e) ,横轴代表支出(即需求 DCIG) ,IB曲线代表内部平衡,EB 曲线代表外部平衡。斯旺图示说明在可调整钉住汇率制度下政府可能的各项政策
22、选择。内部平衡曲线 IB 表示在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目标水平上的本国需求 D (亦即支出)与汇率 e 的所有结合,也就是该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实现了内部均衡。内部平衡曲线 IB 是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 这是因为,当支出在 D1点时,汇率必须在 e1点才可能实现均衡;如果支出减少,那必然导致就业机会减少,失业增加(内部经济状况移向 IB 曲线左侧) ,这时可以通过本币的贬值(并假定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即汇率 e 的上升刺激出口、减少进口,使经济状况垂直回归 IB 曲线,或者说,e 的上升要求有政策诱导的支出减少与之相适应。因此,在IB 曲线右下方,任何汇率(e)支出(CIG)组合都将导致失业;而在
23、IB 曲线左上方,任何汇率(e)支出(CIG)组合都将导致通货膨胀。外部平衡曲线 EB 是一条向上倾斜的曲线。它代表保持经常账户平衡的汇率(e)和支出(DCIG)的所有组合,即 EB 曲线上的任何一点均实现了外部均衡。支出的增加将导致进口的增加和国际收支的恶化,出现逆差(这种状况位于 EB 曲线右下方) ,为了消除逆差、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应将本币贬值,也就是让汇率(e)上升,以刺激出口并达到外部平衡(即垂直上升以回归 EB 曲线) ;反过来,支出的减少造成进口下降,国际收支出现盈余,为了消除这一盈余,必须调低汇率(e) ,也就是将本币升值,以减少进口,从而实现外部平衡。EB 曲线右下方的所有汇
24、率支出组合均意味着经常项目出现逆差,其左上方的所有汇率支出组合均意味着经常项目出现顺差。在斯旺模型中,唯有 Q 这个组合点能够同时实现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也就是只有支出为 D1、汇率为 e1 的组合(Q)能够实现四大宏观经济目标,达到全面均衡。其余各种组合点,或者可以实现内部均衡,或者可以实现外部均衡,或者任何均衡都不能实现;其中,斯旺图示中的第 I 区域的组合点都将导致失业和顺差,第 II 区域中的组合点意味着失业和逆差,第 III 区域的组合将导致通胀和逆差,而第 IV区域的组合则使通胀和顺差同时并存。一国国内经济状况(用失业和通货膨胀表示)和国际收支状况(用顺差和逆差表示)的典型变动就表
25、现在这四种组合中。如果经济状况处于四个区域中的任何一个区域,那就必须进行政策调整,比如在第 I 区域,失业与顺差并存,这就需要同时调低汇率和实施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使经济状况向 Q 点移动,以实现全面均衡。IS/LM/BP 模型我们已经看到,为了实现全面均衡,即既要实现内部均衡又要实现外部均衡,单独采取一项政策是不可能的,多目标需要多项政策工具。这些政策工具之间既可能有相互协调的一面,但也可能有相互冲突的一面,因此,我们需要作出进一步的分析。在一般宏观经济分析中,财政政策所针对的是产品市场,而货币政策则针对货币市场。如前述所指出的那样,财政、货币政策在开放经济中也是有效的,他们同样有助于实现全面
26、均衡。因此,我们有必要将产品市场的均衡、货币市场的均衡和国际收支的均衡放在一起来考虑,这就是开放经济的一般均衡分析模型。在图 83 中,横轴代表收入 Y,纵轴代表利率 i;产品市场均衡曲线 IS、货币市场均衡曲线 LM 和国际收支均衡曲线 BP 相交于 E 点。IS曲线和 LM 曲线相交于 E 点时,表明一国经济实现了内部均衡;当 BP 曲线也通过 E 点时,这就意味着一国经济在实现内部均衡的同时也实现了外部均衡,即该国经济实现全面均衡。对应于三个市场均衡的收入水平为 YE, 利率水平为 iE。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在前面所说的国际收支均衡只涉及经常项目,而这里的国际收支均衡不仅包括了经常项
27、目,而且也包括了资本项目。利率的变动会引起资本的流动,资本因利率的升高而流入,因利率的降低而流出。LM 曲线和 IS 曲线都是宏观经济学的内容,我们不再重复,这里仅就 BP 曲线作出说明。曲线 BP 显示的是,能够使国际收支均衡的所有利率水平(i)与国民收入水平(Y)的组合,其必然的推论是,假如利率水平和国民收入水平的任一组合点在 BP 曲线之上或之下,只要它不在 BP 曲线上,国际收支就不会处于均衡状态。BP 曲线是一条向上倾斜的曲线,这是由于当收入增加时,进口也会增加,于是会出现赤字,这就需要国际资本的流入以弥补赤字,使国际收支达至平衡,而唯有较高的利率水平才能使资本流入;相反的情况是,收
28、入减少,进口减少,经常项目顺差出现,这时就需要在资本项目上寻找出路,恰好较低的利率水平可以促使资本流出,从而实现国际收支的均衡。在 BP 曲线上,利率水平与国民收入水平是正相关的,较高的利率水平对应着较高的收入水平。至于 BP 曲线的斜率,它取决于资本的可流动性。如果资本完全不能流动,BP 曲线将是一条垂直向上的曲线;如果资本能够完全自由流动,BP 曲线将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曲线;因此,资本越具有可流动性,BP 曲线就越显得平缓。开放经济的一般均衡模型将国际收支均衡曲线同利率和国民收入这两个因素联系起来,就为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对内对外均衡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图 83 开放经济的一般均衡模
29、型中,E 点虽然是全面均衡点,但并不一定是国民经济的最佳均衡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比如,假定在 BP 曲线给定时,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整,使 LM 曲线和 IS 曲线发生移动,从而能够在更高的国民收入水平上实现开放经济的全面均衡。蒙代尔法则一个开放经济面临的宏观均衡并不是要么实现外部均衡,要么实现内部均衡,而是必须同时实现外部均衡和内部均衡,即实现全面均衡。因此,蒙代尔认为,货币政策在平衡国际收支方面有着“比较利益” ,而财政政策在增加就业方面具有较小的“比较劣势”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不同影响源于它们作用机制的差异。在平衡国际收支方
30、面,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都会引起总需求的增加、进口的增加和出口的减少,从而都能逆转国际收支,但这只是在进出口方面。它们对国收支中资本项目的影响却有很大区别。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造成财政赤字,政府为弥补赤字而大量借款,会促使国内利率上升,从而吸引国外短期资本流入。与此相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导致国内利率下降,导致资本流出。显然,在消除顺差方面,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上的作用是一致的,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上的作用却是互相抵消的。在消除国际收支逆差方面,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也会导致类似情况的发生,即货币政策在平衡国际收支方面在两个项目上作用
31、的一致性和财政政策的矛盾性。蒙代尔由此提出了把实现对内均衡目标的任务指派给财政政策,而把实现国际收支均衡目标的任务指派给货币政策的分配法则,即“蒙代尔法则” ,这是开放经济宏观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政策工具的分类与搭配:依据蒙代尔法则,斯旺图示四个象限的政策搭配分别是:I. 顺差+失业: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II.逆差+失业: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III. 逆差+通胀: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VI.顺差+通胀: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固定汇率制度下的内外均衡如图 85 所示,假定经济最初处于 Y0和 i0,处于全面均衡状态,但这表面上显
32、示出来的全面均衡不一定是最佳状态,比如,经济未实现充分就业或者这还是一种低水平的全面均衡。为了充分使用资源,我们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IS 曲线将因此移至 IS;并与 LM 相交于 Y1、i 1。财政的扩张势必引起利率水平的提高,但由于(BP 曲线较为平缓就意味着)资本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即国际短期资本对利率的变化较为敏感,因而利率的升高将引起大量资本流入,货币供给增加,LM 曲线往右下移动至 LM, 与IS 相交于 BP 线上的 Y2i2。在 Y2i2点上,不仅实现了内部均衡,而且也实现了外部均衡,即实现了全面均衡。我们由此可以看到,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如何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其相互配合,以
33、实现一个开放经济的全面均衡。但这只是一个全面均衡的简要说明。事实上,一个开放经济在固定汇率制度下的全面均衡与资本的流动性密切相关。比如,在上述例子中,如果资本的流动性较差(BP 曲线显得更陡峭) ,扩张性财政政策所导致的较高利率将使 LM 曲线向左上移动而不是往右下移动,即是说,在这种情况下,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将会产生更大的投资挤出效应,从而使收入的增长变得十分有限。此外还应注意,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无论资本的移动性如何,货币政策对于收入水平的高低都不会产生任何影响,这是因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同时导致国际收支逆差,为稳定汇率又必需抛售外币,本币因而减少,这等于是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扩张与紧缩相
34、互抵消,货币供求状况又回到了初始状态。浮动汇率制度下的内外均衡我们这里仍然假定外汇市场上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浮动汇率制度最直接的影响,从理论上来说,是外部失衡问题的消失,至少从长期来看是这样。在固定汇率制度条件下,BP 曲线是不能移动的,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BP 曲线却会发生移动,因为任何对 BP 曲线上收入与利率组合的偏离都会导致外汇市场的失衡与调整,以达到外汇市场新的均衡。这就意味着,不论收入与利率的组合点处于什么位置,汇率都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加以适当调整,从而保证国际收支的均衡,即自动实现外部均衡;比如,现在经济失去外部均衡(即偏离 BP 曲线)而处于收入更高而利率更低的一个点上,这个点的
35、出现完全是本币贬值的结果,因为本币贬值刺激了出口抑制了进口,收入得以提高,但这个较高的收入水平却需要大量资本的净流出以平衡国际收支,较低的利率水平正好适应了这种情况;相反的情况也会引起 BP 曲线的移动,只是移动的方向相反而已。总之,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无论经济处于哪种情况,一个开放经济的外部均衡或迟或早都会得以实现。但需要说明,BP 曲线的移动实际上与资本的可移动性无关。比如,在资本完全不能移动的情况下,扩大政府支出将导致贸易赤字和本币贬值,而本币贬值本身就能引起 BP 曲线的移动。资本可移动性的大小只能影响 BP 曲线的性状,资本的可移动性越强,BP 曲线的走势越是平缓;反过来,资本的可移
36、动性越弱, BP 曲线的走势则越是陡峭。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的作用是比较复杂的,我们先给出两幅曲线图,以便说明这种情况。在图 8-6 可变汇率制度下的财政政策(1)中,BP 曲线较陡,这表明虽然资本具有可移动性,但可移动性较小,即国际短期资本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较差,正因为如此,LM 曲线也就显得更平缓一些。经济最初处于 Y0i0这一均衡位置上,当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时,IS 曲线将向 IS移动,收入和进口都会增加,从而产生国际收支赤字,由此引起本币贬值;本币的贬值使得 BP0向 BP1移动,出口扩大,进口减少,收入增加,IS 曲线又会进一步向 IS”移动,于是,经济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即 Y2
37、i2达到均衡。图 8-6 可变汇率制度下的财政政策(2)有所不同,在这里,资本具有较大的可移动性,表明国际短期资本对利率的敏感程度高于国内金融市场;在这种情况下,财政政策的扩张(IS )将导致国际收支盈余和本币升值,而进口的增加和出口的减少又会使 BP0向上移至 BP1, 并使 IS往回移动到 IS”,从而实现新的均衡。上述情况说明,在可变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收入扩张效应的大小取决于资本可移动性的强弱,它们相互呈反向变化,即资本可移动性越弱,财政政策收入扩张效应越大,资本可移动性越强,财政政策收入扩张效应越小,如果资本具有完全的可移动性,那么,财政政策对于收入的扩张将是毫无意义的。注意:是 L
38、M 曲线移动,还是 BP 曲线移动,这不是随意的。固定汇率制度下,为保持汇率稳定,货币供给随着外汇供给(资本流入流出)的增减而发生变动,故 LM 曲线会移动。浮动汇率制度下,政府没有保持汇率稳定的义务,而外汇供给(资本流入流出)的增减必然使得本币升值贬值,对进出口造成影响,从而引起 BP 曲线的移动。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在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的条件下,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十分密切。正是这些密切的经济联系构成一种传递渠道,一方面,使得各国经济的发展相互依赖,另一方面,也使得各国的经济问题相互传导。因此,一国内外均衡即一般均衡,并非总是单纯依靠国内经济政策的实施就能够实现,它的实现还有赖于各国之间
39、的政策协调。我们假定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A 国和 B 国,两国的内部和外部都处于非均衡状态,在 A 国表现为失业和逆差,在 B 国表现为通胀和顺差,那么,即使是在国内,A、B 两国都处于一种政策困境状况,实现内部均衡的政策对实现外部均衡是有害的,而就外部影响而言,一国实现均衡的政策必然会对他国实现均衡产生负面影响;如果两国不实行政策协调,他们为实现各自均衡所采取的经济政策就会发生冲突。比如 A 国实施扩张性的政策,这虽然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却会加剧本国业已存在的逆差问题,并且还会阻碍 B 国走出通胀和顺差的困境。反过来,B 国以紧缩性政策对付其通胀问题,这不仅会使本已不平衡的国际收支更为不平衡
40、,而且还会使 A 国在失业和逆差的泥潭中陷得更深。显然,A、B 两国需要进行政策协调,当然,这不是一种自然的协调,而是人为的协调,比如,A 国实施货币贬值,刺激出口并吸引 B 国资本流入,而 B 国保证不采取报复措施,否则,两国的内外均衡都难以实现。事实上,国际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变得日益密切,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大大强化了这种经济联系;另一方面,70 年代中期的滞胀危机以及其后的历次金融危机也给各国政府带来了深刻的教训。 “七国首脑会议” 、 “五国财长会议”的定期举行以及我国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稳定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做法,都充分说明,经济政策国际协调的必要性已经为各国政府
41、所认识。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国际经济一体化:前者指世界上局部地区的国家组成集团、成员国之间经济发展相互依赖日益加深的过程,具有排他性;后者指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相互依赖日益加深的过程,具有包容性;其联系是:一般地说,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类型: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完全经济一体化等。经济旧秩序的基本特征国际经济旧秩序使整个发展中国家蒙受种种不平等、不公平的待遇。在国际经济旧秩序下,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优势和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有利地位、通过对外贸易、货币金融、技术转让等途径,掠夺和剥削发展中国家,进行国际剥削。国际经济旧秩序是导致发展中国家经济严
42、重恶化,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的根本原因。由于国际经济旧秩序是以不平等分工为基础、以发达国家的意志和需要建立起来的,因而,国际经济旧秩序不可避免地带有殖民体系的特征。(1) 国际经济旧秩序造就了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不合理的国际分工特征。国际分工是社会分工超越国家界限,通过世界市场而形成的一种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分工。现存的国际分工是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上的强大势力建立起来的不平等的分工格局。它从旧的“工业宗主国农业、原料殖民地”的分工格局发展为二战后的“发达国家工业中心发展中国家原料产地”的分工格局。在不平等的国际分工制约下,发展中国家形成了以生产原材料为主的畸形的单一的产业结构。其生产和消费完全服从
43、于发达国家的需求。尽管 80 年代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有了惊人的增长和变化,但依然不能改变对发达国家的依赖。(2) 国际经济旧秩序具有不等价商品交换的特点。发达国家依仗其生产优势,在国际贸易中,操纵国际市场价格,把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初级产品和农产品价格降至最低水平,同时又以垄断高价向发展中国家销售工业品和高技术产品。二者之间的不等价交换严重损害了发展中国家利益,并且随着争夺市场份额的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市场的措施越来越严厉,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日益恶化,贸易地位更加下降,经济增长更加举步维艰。(3)垄断是帝国主义的本质,也是国际经济旧秩序的本质特征。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下,形成了发达国家垄断国际经济领导权的局面。在国际生产、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领域,发达国家都居于垄断地位,而发展中国家由于长期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和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导致了经济贫困而无力改变受剥削、受控制的经济地位软弱的局面。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经济组织,几乎都操纵和控制在发达国家手中。他们拥有对一切重大问题的决策权。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100 多个发展中国家仅占投票权的30%,而少数的几个发达国家却占 50%以上,而在世界贸易组织中,发达国家也依靠他们拥有的巨大国际贸易额对国际经济贸易的谈判享有绝对的表决权。说明:这个复习资料是国际经济学的主要知识点,或者说是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知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