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十二章 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2,第一节 市场化取向的经济改革,一、改革前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 1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原因 2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点 二、市场化取向的经济改革 1市场化取向改革的进程 2市场化取向改革的进展 3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基本经验与未来改革的方向,3,一、改革前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在“一五”计划时期开始逐步形成的。这种体制的形成有其客观必然性和历史原因,也具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弊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不可能重走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的经典道路,耐心等待自然经济的缓慢瓦解和现代市场经济的自发形成,而是必须借助国家力量集中调配资源,迅速完成原始积累和工业化,
2、为生产力的发展打下物质基础。,4,1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原因,(1)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和前苏联模式的影响。 (2)赶超型的战略的内在需求。 (3)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和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历史背景。,5,2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点,一是有利于迅速动员和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用国家有限的经济力量保证重点项目的建设和满足国防需要。 二是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调整国民经济结构,集中发展基础工业和新兴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改变生产力布局。这对于所有后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6,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病,(1)国家权利过分集中,政企职责不分,企业难以成为经济主体。 (2)条块分割、部门垄
3、断、地区封锁,国民经济缺乏横向联系。 (3)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4)否定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利益,缺乏激励约束机制,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7,二、市场化取向的经济改革,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始于1978年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这以后伴随着整个经济改革的推进已经走过了30余年的曲折历程。30余年的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效果是显著的。,8,1市场化取向改革的进程,第一阶段(1978年1984年):这是市场化的起始阶段或者说初期阶段。 第二阶段(1985年-1991年):这是市场化的展开阶段。 第三阶段(1992年-现在):这是市场化的深化阶段。,9,2市场化取向改革的进展,(1)
4、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2)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3)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管理体制基本形成。 (4)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基本建立。 (5)收入分配领域改革逐步深入。,10,3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基本经验与未来改革的方向,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方式 一种是激进的方式,如俄罗斯和东欧一些国家采取的“休克疗法”,在短时期内直接从计划体制强行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 一种是渐进的过渡方式,即在计划体制基本保持不动的情况下,通过在旧体制之外引入市场因素来发展新体制,逐步对旧体制进行渗透、替代,最终过渡到市场经济新体制。,11,中国经济改革由于市场化起
5、点太低,加上转轨的双重性特点,市场化改革十分复杂,因而走上了渐进式的市场化道路。事实证明这种选择是十分正确的。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避免了经济大的震荡,改革风险较小,阻力较小,成本较低,推进的速度虽然慢些,但改革的成效显著,效果良好。渐进式推进成为中国经济市场化获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与前苏联和中东欧国家所选择的激进改革不同,中国的渐进改革以较低的成本,非常平稳地在一代人不到的时间里就顺利地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初步转型,并成功地创造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12,中国整个渐进改革的过程具有三个特点,第一,中国的渐进改革采取了从体制外的创新到体制内的改革、从局部改革到整体性改革、从低成本改革到高
6、成本改革的推进方法,采取这种做法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地降低改革的成本,使改革的进程可持续; 第二,在整个渐进改革的进程中,由于新旧体制并存,所以,中国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段里实行“双轨体制”,借以达到平衡各方利益、减少改革阻力、争取改革的合法性之目的; 第三,在渐进改革中,中国始终坚持从创新到规范、再到制度化的原则。,13,在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方面,,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和探索公有制多种有效实现形式,还迫切需要深入研究解决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仍很繁重,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还面临不少体制性障碍;现代产权制度不健全。,14,在市场体系建设方面,,土地和资本等要素
7、市场发育滞后,服务领域和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还不合理,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15,在宏观调控体系方面,,在宏观调控体系方面,计划、财政、金融、投资等宏观管理制度和方式还不健全,特别是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步履艰难。,16,在收入分配方面,,调节分配的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继续拉大,矛盾突出。,17,在社会事业领域,,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任务还相当艰巨。这些都说明,深化体制改革还有大量工作要做,特别是体制转换中难以完全避免的种种新问题和矛盾复杂纷呈的局面,也迫切需要通
8、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和改变。,18,第二节 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和深化,一、外贸体制改革及其成效 二、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的增长及结构的提升 三、积极加入或倡导建立国际经济组织,19,二、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的增长及结构的提升,1利用外资 2对外投资,20,1利用外资,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从资源禀赋来说,中国是个劳动力丰裕、资本短缺的国家,资本短缺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主要“瓶颈”。因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将引进外资作为最为主要的经济政策之一。从197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以来,先后制定了500多项利用外资的法律法规,与40多个国家签订了投资保护协定,与50多个国家签订了
9、避免双重征税协定。随着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我国的投资环境得到了更大改善。外商投资的规模和领域不断扩大,外资来源国家和地区持续增加。资金、技术密集的大型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增加较多,平均单项外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在沿海地区外商投资迅速增长的同时,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有了较快增长。,21,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低通货膨胀率、高素质低成本的人力资源、优惠的外资政策以及稳定的汇率成为吸引外资的优势所在,外国资本纷纷流入中国。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境外对华直接投资迅猛增长.,22,境外对华直接投资的大幅度增加,弥补了国家建设资金的不足,缓解了就业压力,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
10、长,优化了中国的产业结构,提高了中国整个经济的技术水平。对外开放初期,来华投资的外商多数是中小型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对中国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不明显。90年代以来,随着众多大跨国公司前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日益加强。,23,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来,我国在利用境内、外发行股票以筹措海外资金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1996至2000年,企业对外发行股票引入外资约140亿美元。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大公司在香港和国外的陆续上市,为国内企业资产重组、转变经营机制以及开拓国际资本市场走出了新路子。,24,我国除积极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外,还积极利用外
11、国间接投资,在利用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以及国际证券投资等方面获得了很大进展。 1981年,世界银行向中国提供第一笔贷款,用于支持中国的大学发展项目。迄今为止,世界银行共向中国提供贷款近350亿美元,支持了234个项目,其中有110多个项目还在实施,中国的贷款总额在世界银行各借款国中名列第一。截至1998年,中国借用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出口信贷、外国银行商业贷款、对外发行债券等,协议金额达1302亿美元,实际使用金额1271.3亿美元。这些资金多用于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上,在发展和改善我国能源、交通、通讯、教育、科研、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5,2对外投资,在积极引进外
12、资的同时,我国也注意了发展对外投资。近年来,我国对外投资不断发展,截至2004年底,5163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448亿美元。这些境外投资设厂加工装配项目的建成,带动了我国与东道国双边贸易的发展。我国企业海外投资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有林业、渔业、石油化工、冶金、轻工、电子、机电、房地产、交通运输、建筑工程等行业。但主要集中在资源开发和加工制造业。我国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拉丁美洲和中欧,而亚洲地区则集中在东盟、南亚和中亚。我国海外投资的独资企业绝大多数分布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26,从目前来看,我国对外投资规模较小。投资规模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对外投资平均每家60
13、0万美元的水平,与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平均每家450万美元的水平亦有一定的差距。中国对外投资总体上仍以中小型企业承办的中小项目为主。,27,但目前我国对外投资还处在数量少、规模小、效益低的起步阶段。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我国对外投资总额不仅占世界对外投资总额的比重低。这种状况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很不相称,也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但是,我国毕竟是对外投资的后来者,实施“走出去”战略对我们还是相对陌生的课题。目前,无论是管理思路和制度,还是企业的实力和机制都与“走出去”的要求有相当的差距。经济全球化的客观形势,要求我国企业和管理体制进一步与国际惯例接轨,要求中国企业更快地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
14、能力,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28,三、积极加入或倡导建立国际经济组织,国际组织的大发展是当代国际关系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上世纪初国际组织还寥寥无几,影响甚微,而到上世纪末,世界各类国际组织已达2万余个,这些组织将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纵横交错地联络在一起,在当代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各国在政治和经济上相互依存和相互沟通的重要形式和渠道。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同世界各国的密切交往与合作。中国自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以后,积极地参与国际交流和国际合作,加入的国际组织日益增多,目前已达500多个。,29,1恢复和增强在世界三大经贸组织中的地位 2加
15、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并积极推动其健康发展 3倡导和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4倡导和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5参加亚欧合作会议,30,总之,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对外开放的步骤和力度日益加大,参与的国际经济组织及其活动日益增多,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广度和深度日益加强,在体制和机制上日益与国际经济接轨,成为世界经济中最有朝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扩展和深化的对外开放,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国力,有力的推进和加速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进程,使中国获得了“后发优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提高了国际经济地位。,31,第三节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际经济地位的提高,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二、中国经
16、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三、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32,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经济面貌,1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 2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3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33,二、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国际经济地位空前提高,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日益增大,成为举世瞩目的经济大国之一。,34,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1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2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排位不断上升 3综合国力日益增强,35,三、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1中国经
17、济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2中国贸易的扩大促进了世界贸易的蓬勃发展 3中国良好的投资环境为各国(地区)的投资者提供了创业机遇 4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助于邻国吸引外资 5中国加大对外投资步伐有利于东道国的经济发展 6中国为稳定世界金融秩序做出了贡献 7中国对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36,中国金融改革的方向,37,金融部门的主要问题,银行呆坏账和股市的问题 金融结构的问题 金融结构指的是直接融资(比如股票市场融资)和间接融资(比如银行贷款)所占比例以及大银行和中小银行所占比例。,38,金融结构的现状,四大国有银行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但依然是中国金融体系的核心。 改革以后,股票市场、政策性银
18、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和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也开始出现了。但它们还是很弱小和无序。,39,直接和间接融资的特征,40,有效配置是最重要的,配置和动员 有效配置将会产生更多的金融资源 有效配置可以产生更高的资本收益,以及更高的储蓄意愿和降低风险 配置和系统风险 有效配置可以降低系统风险 金融体系的效率取决于它把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中最有活力的部门中表现最好的企业的能力。 在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最好的企业和最有活力行业的特征是不一样的。,41,劳动密集型部门和金融体系,在中国现今的发展阶段,劳动密集型部门是最有活力的。 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大部分企业都是中小企业。 与发达国家中的产业相比,劳动密集型行业中的技术相对成熟 在中国现今发展阶段,金融体系的效率取决于它是否能很好地支持劳动密集型行业中中小型企业的发展。,42,中小企业和中小银行,中小企业一般无法到股票市场上上市。 中小企业很难在大银行获得贷款。 二板市场也不能解决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中小银行是中小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融资工具。 中小银行应该成为中国现阶段金融体系的核心。,43,政府针对中小银行的政策,政府更热衷于发展大银行和股票市场。 有时候,政府也允许中小银行自发的出现。 缺乏适当的监管措施导致1990年代中如雨后春笋出现的许多各类信用社广泛的丑闻和坏账。 政府政策的改变是中小银行健康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