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散 文 阅 读江苏卷考情导向试卷 作者出处 命题方向2015 年 王安忆比邻而居归纳内容要点;理解词语含义;分析结构技巧;探究句子意蕴2013 年 老舍何容何许人也分析句子的作用;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探究句子内涵2010 年 阿城溜索鉴赏表达技巧;分析物象的作用;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文本意蕴考点一 归纳内容要点(2015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问题。比邻而居王安忆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
2、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说?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 “扑”一下进来,涌满
3、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执着。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2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
4、,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
5、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它什么都来: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
6、芳中,一点点消除。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有删改)文章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请简要分析。(4 分)_考生答案得分误区诊断学生甲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也不奢侈。生活上既有规律,2分该生既没有明确信息区间,也不会根据分值及题干要求判断要点数量。第点是从第段中概括出来的,不符合题干要求的范围;该生答出了 3 个要点,与分值 4 分猜测的要点不相符。 ( 短 板 一 : 不 明 信 息 区3又很节制。即使病了也认真生活,凸显出一种实打实的风格。间 , 不 会 根 据 赋 分 猜
7、测 要 点 数 量 )学生乙即使病了也认真生活,凸显出一种持恒和执着的生活风格;而且无论是生病还是痊愈,这种生活都没有被打断,表现出认真的生活风格。2分该生不会准确概括内容要点。第点“持恒和执着”错误,即使在生病期间,仍一日三餐不断,认真生活,凸显出的应是“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的生活风格;第点“认真”错误,无论是生病还是痊愈,这种生活都没有被打断,更可见这种生活风格应是“持恒”和“执着” 。( 短 板 二 : 不 会 准 确 概 括 内 容 要 点 )本题通过对这家人生活风格的分析,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第段写这家人生病,不过是每天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一日三餐的气味虽不
8、如以前浓郁,但并未改变;第段写家人病愈,用羊肉汤补偿犒劳一下,以后的一日三餐仍照常进行。即使在生病期间,仍一日三餐不断,认真生活,凸显出的是“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的生活风格。而且无论是生病还是痊愈,这种生活都没有被打断,更可见这种生活风格的“持恒”和“执着” 。【答案】 病了也认真生活,凸显出一种实打实的风格;(2 分)草药味的出现与消失都没有打断实打实的生活,可见此种风格的韧性。(2 分)一、概括内容要点“ 3 步骤” ( 针 对 “短 板 一 ”)1审清题干,明确概括指向确保方向不跑偏这一步的关键是明确概括对象是什么以及指向对象的哪一方面信息(原因、结果、作用、影响、方式、特点、情感
9、等)。比如上面例 1,考查生活风格特点的概括。2理清思路,确定概括区间确保信息搜索全不论是概括哪类指向信息,要确保不遗漏要点,都必须理清全文思路,这样才能明确所要概括的信息在哪里。比如上面例 1,题干已明确关于凸显这家人生活风格的信息区间是在两段。3检索提炼,整合答案要点确保要点条理性在确定信息存在区间后,要逐段提炼,分类整合。分类整合的标准有两个:一是看赋分,一般而言,若赋分为 4 分,应有 2 个要点或者 4 个要点,基本上是 1 个4要点 1 分或者 2 分。二是合并同类求同存异,就是说提炼出来的信息要点难免有同类信息,这个时候要将同类信息合并作为一个要点,避免答案要点交叉重复。比如上面
10、例 1,根据赋分情况猜测要点数量,题目赋分为 4 分,可能有 2 个要点或者4 个要点;再根据题干要求从第两段概括,可能每一段 1 个要点,共 2 个要点。二、概括内容要点“ 4 方法” ( 针 对 “短 板 二 ”)1摘取法需要概括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重要词语或句子。这些重要的词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中,重要的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段的关键位置。概括时需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 2合取法 需要概括的内容往往不是一个方面,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将有关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分别摘取出来并组合在一起。 3舍取法 (1)需要概括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只要求概括回答其要点,故需要对次要信息和雷同信息
11、进行舍弃。(2)文段中所说的内容复杂,而命题人只要求答某一方面,故需要对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进行提取。无论是何种情况,都要根据题干要求,做出舍和取的决定。 4提取法需要概括的内容,在文段中并无明显的主干句,这时就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把握和提炼。概括时要借助于辨别、筛选、参照、分析等多种思维方式,要一层一层、一级一级,反复提取,不断提炼,才能达到要求。专 项 练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问题。驿路梅花王剑冰花瓣纷纷扬扬地飘下来,像一层层的云,驿路在云中伸展。地上片片白了,说不清是雪还是梅。馨香随着山风灌得满怀,深吸一口,就吸进了梅岭诗意盎然的早晨。路前面出现了一个弯,而后又一个弯,拐过去就看到
12、了融在风景中的风景。能让一个个朝代为之倾目的地方,一定有它的不寻常处,秦始皇派十万大军进入岭南,汉武帝出兵5征讨南越,都是翻越梅岭山隘。由于大运河的开凿,中国运销国外的商品也都是逾梅岭进入韶关,然后到达广州入海。不管是出去还是进入,梅岭都是当时的必由之路,只是自秦汉开拓的山路险峻之极,需要拓展得更顺畅。这项不大好干的工作一直拖到了唐代开元四年,唐玄宗安排给了老家在韶关的张九龄,艰难可想而知,写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宰相诗人,硬是率民工在梅岭写下了一首仄仄平平的经典。梅岭,是在梅中开了路,还是因路种了梅?不好找到确切的答案,路与梅就此相伴千年。坚硬与柔润,古朴与馨香和谐地融为一体,一些梅
13、老去,新的梅长出来,石头将梅的根压住了,会抬一抬身子,让那些根舒展,抬起身子的石头有一天走失,新的石头还会补缺上去。梅或随着明净的雨或晶莹的雪一同洒落,说不准哪位诗人走来,会随着诗句曼扬。路渐渐上升到了一种文化与审美的层次。梅开与未开,在梅岭都会生发缤纷的联想。一步步踏着光滑的石道前行,身上早已经汗涔涔的了。有人及早地到亭上歇息,驿路上无数大大小小的亭,当年苏轼是在哪个亭子歇脚呢?陈毅遇险时躲在哪一片林子,而有了梅岭三章的绝唱?我转换两次飞机到达赣州,又走了很长的陆路才到大余(大庾)驿路,古人在途中得耗费多少时光?梅岭是中原最后一座山,多少人走到这里,都会有辞国望乡的感怀,尤其那些贬谪之士。唐
14、初宋之问被贬南粤时,来到华夷分界的梅岭之巅,哀惋不已:“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苏轼、苏辙、寇准、秦观、杨万里、汤显祖,这些人过梅岭时无不神离泪飞。究竟有多少贬官走过这驿路,数不清了,他们成为梅岭一道特殊的风景。其实,过去了,也就安心了,正是一批批的人过往梅岭,促进了南粤文明的发展。苏轼不也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欣叹吗?他在建中靖国元年北归时,梅岭迎接他的,仍是雪样的梅花。还有汤显祖,贬谪的时候,在南安听到太守女借树还魂的故事,方写成一曲千古名剧,大余还修了牡丹园念着他。所以还是放放那些沉重的心事吧, “飘零到此成何事,结得梅花一笑缘” 。梅孤清高洁
15、,凌寒不惧,报天下春而后隐去,与人的品性如此相融,一切的疲惫、忧烦、离愁都暂时隐退,目光里盈满春的笑意。于是更多地有了王安石、黄庭坚、朱熹、解缙、王阳明的足迹。终于上到了最高处,南扼交广、西拒湖湘的梅关以“一关隔断南北天”的气势,壁立于梅岭分水界上,从这里向南,就是广东地界,一个慢下坡弯向了同样盛开的梅林。虽没见什么人走上来,眼前却呈现出一片肩挑车运的繁忙景象。其间,荷兰访华使团从广州出发,沿水路北上觐见清朝皇帝。900 名挑夫、150 名护卫,熙熙攘攘走上梅岭,他们给中国带来了西方的问候,我得给他们让路了。那个时候朝贡或通商的除东南亚 30 多个国家外,还有欧洲的荷兰、意大利等国,这条路也是
16、西方同中国往来的使节路。1816 年,英国贡使回国,嘉庆皇帝亲谕:“于通州乘船,由运河走,经过山东、江苏、浙江而上,由安徽江西过大庾岭(梅岭),至广东澳门放洋。 ”当朝皇帝对这条路线已经十分熟悉。6在驿路的起点,我看到了章水边的码头,老得不成样子了,几棵树歪斜地伸进了水中,树旁还有拉纤的岸路,系船的拴石。一艘艘大船在纤夫的拉扯下靠岸,成千上万的脚夫涌上去,一箱箱一袋袋的货物紧张地搬卸,驿路上就连续不断地沉沉走过北中国的特产,而后换回所需的物品。当年文天祥在广东被抓,就从这里下船,被解上北京。还有北伐军的步履,帝国主义的铁蹄,都在这里留下了记忆。很多的博物馆、纪念馆、史籍典章都联通着这条路,很多
17、死去的和活着的人心里都装着这条路,这条路给一个民族带来的东西太多太多。驿路上,叠压着无数的血泪,无数的诗魂,无数的呼喊和叹息,它是一道抹不去的历史印记。如果没有这条路,中国上千年的丝绸史、茶叶史、陶瓷史,直至交通史、邮政史、军事史,都将无法完成。香雪海的回望中,眼前跳过陆凯的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陆凯南征登上梅岭,正值岭梅怒放,想起好友范晔,就将折梅和诗交给了驿使。你没来,我舍不得折下一枝梅花,就邮赠这篇文字吧。(有改动)1作者说“这条路给一个民族带来的东西太多太多” ,请结合全文说说“带来的东西”具体有哪些。(4 分)_【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18、。 “这条路给一个民族带来的东西太多太多”一句出现在第 7 段,可先概括第 7 段中的相关内容,如“走过北中国的特产,而后换回所需的物品”反映的是贸易的往来, “成千上万的脚夫” “一箱箱一袋袋的货物紧张地搬卸”表现的是民众的辛劳和血泪, “北伐军的步履,帝国主义的铁蹄”展现的是战争与侵略。然后再结合全文,搜集信息归纳梅岭驿路给中华民族带来的东西,如第 1 段所表现的驿路美景,第 5 段所展现的南粤文明发展和诗文繁荣等。【答案】 国内外贸易的发展;南粤文明的发展(民族文化的融合);文学领域的诗文瑰宝(贬谪之士的精神复活);民族的自豪;驿路上的美景;民众的辛劳和血泪;战争与侵略。(每点 1 分,
19、任答 4 点即可)综 合 练二、(2016南通一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25 题。(20 分) 【导学号:20332044】达古的春天阿 来春天了,这些年的春天里总想回乡。如今城乡疏隔,即便很近,回乡也需要理由,7高原的春天便是我回乡的好理由。高原的春天来得晚。在成都,繁花开过,眼看就是绿色深浓的夏天,家乡那边才传来春的消息。达古的朋友来信说,高山柳开花了,落叶松和桦树发芽了,你教我们认得的苣叶报春和龙胆都开了。所有这些消息,都在诱惑着我。大雪山的北麓山路上,遥遥可见达古那些依山而建的藏寨,红蓝多色,错落有致。在达古这个不受外人打扰的村庄,核桃树刚刚绽出新叶,像一团绿褐色的云雾,笼罩在村寨上
20、面。浅浅的褐色,是树叶的新芽,一条条肥厚的花序,从枝头悬垂下来,那就是核桃树浅绿色的花。轻轻捋下嫩长的核桃花,焯了水拌好后,什么味道?是清新无比的洁净山野的味道!是苏醒的大地的味道!春到岷江正当时。峡谷公路两边槐树正密密地开着白花,河谷台地上,寨里的桃树丛丛翠绿,野樱桃也开花了,有风轻摇树梢时,薄雪般的花瓣便纷纷扬扬飘飞起来。而河谷两岸干旱的山坡上,灌木丛依然一派枯黄。但我知道,这些枯瘦的灌木丛里一定有早开的花朵。其中有一种开满细小黄花的带刺的灌木丛,叫作堆花小檗。米粒大的小黄花一簇簇拥挤在一起,抢在绿色叶片展开前怒放。还有耐旱耐瘠薄的带刺灌丛沙生槐也开出了密集的蓝色花。我一次次半蹲半趴地按着
21、快门,累了,便坐在山坡上,翻看相机里的花朵,却突然弄不明白,大自然为什么要让植物开出这么多的花。这些花朵和这神秘的不明白,也许就是我这一天的收获。人们在世界上都力图明白,而我宁愿常常感受很多的不明白。这一天,我们还要去的便是这雪山群中两座从未被人逾越的雪山有冰川群的雪山主峰和洛格斯神山。湖水映着碧蓝天空,阳光下融雪时的滋润气息带着松杉的芳香。走到雪野中,抬头远看,群山变成了波浪,在眼前奔涌,而洛格斯神山厚雪加身,冰清玉洁,莹光逼眼,如同一个戴着水晶冠冕的神者。峡谷尽头壁立而起的达古冰川群上的雪山主峰熠熠闪光,直插幽深蓝空,仿佛一个未知的庞然大物。山体上是深雪,雪下,才是冰川。这道冰川每年只有七
22、、八月积雪融化时才可看见。但那冰川的力量却随时可以看见,它在这雪山之巅造就了地貌杰作:相互错落在云幕下金字塔一般的锥形峰顶、锋利峭薄的山脊、被冰川从对面山体上剥离又搬运到面前来的巨大岩石。我们脚底的深雪下,就是冰川挖掘出的巨大的冰斗,夏天时,是一湖碧水,湖水的上方,劲风猎猎,被阳光照耀,亮得晃眼的云团翻滚在天空,也翻涌在湖中,而现在冻成了一块坚硬的冰。我总觉得,达古冰川这样的地方,可以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学习体味自然之美的课堂。虽然时兴的国学热中,常有人说中国人如何有天人合一观,如何取法自然,但在实际情形中,却是自然界大面积的退缩与毁败,是中国人与大自然日甚一日的隔膜与疏远。大家散去的时候,有人问
23、我,这个地方你觉得如何?我只想说一句话:它是最近的遥远。(有删改)2请简要赏析文章第段的表达特色。(6 分) 8_【解析】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形象,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本段文字主要是写景,那么修辞手法、写景的角度等都是答题时需要考虑的范围。尤其是在写景方面,作者采用不同的感觉来写核桃花,极富新意,答题时一定要考虑到。【答案】 示例: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视觉、嗅觉(味觉)等角度,远近结合,(4 分)描绘了达古藏寨充满生机的美景。(2 分)(意思对即可)3请理解文章第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 分)_【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理解文章句子的含意,首先要注
24、意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表层含意和深层含意,还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在本句中, “明白”和“不明白”则是解读的关键, “明白”是指人们想要力图探知世界,而“不明白”则指作者想要感受大自然中的神秘。【答案】 人们总是力图探清未知世界,(2 分)而我更希望感受大自然的神秘,领略未知世界的独有魅力。(2 分)(意思对即可)4.文章第段中,达古的雪山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 分)_【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在本段文字中,作者饱含着深情描写达古的雪山,我们可以通过“厚雪加身,冰清玉洁,莹光逼眼” “戴着水晶冠冕的神者” “一个未知的庞然大物” “金字塔一般的的巨大岩石”等关键词句
25、,来体会达古雪山的特点。【答案】 神秘莫测;纯洁神圣;雄伟壮观;富有力量。(每点 1 分,意思对即可)95作者为什么认为达古是“最近的遥远”?请加以探究。(6 分)_【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 “它是最近的遥远”是一句概括主题的话,想要探究本句,就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细读文章第段,从中概括即可。【答案】 达古离成都很近,但长久未能回乡亲近它;人们即便来到大自然中,对大自然的奥秘和力量却遥不可知,或知之甚少,无法真正亲近自然;人们宣称取法自然,讲究天人合一,却又对大自然缺乏敬畏之心,使大自然退缩,变得疏远。(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如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
26、亦可)1考点二 理解词句含意题型一 理解词义(2015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阅读文本见考点一例 1比邻而居),完成后面的问题。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段中“孱弱”的含意。(4 分)_考生答案 得分 误区诊断学生甲“孱弱”一词暗示了这家人生活的贫乏。相对第一家的气味,咖啡的味道较弱,不像第一家浓厚。1 分该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浮浅且脱离语境。第点中“这家人生活的贫乏”理解错误,不符合语境。第点理解浮浅,仅仅分析了“孱弱”一词的表面意思,没有答出其深层含义。( 短 板 一 : 对 词 语 含 义 的 理 解 浮 浅 且 脱离 语 境 )学生乙相对第一家的气味,咖啡的味道较弱;有一股子虚无浮华的气息,
27、不如第一家实打实。2 分该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不全面。漏掉了“生活不大有定规” “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等内涵。( 短 板 二 : 对 词 语 含 义 的 理 解 不 全 面 )本题考查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首先要明确,这里的“孱弱”是相对第一家实打实、认真的生活而言。相对于第一家火爆而轰轰烈烈的气味,一缕若有若无的咖啡味道显得较弱。 “不大有定规”的饮食不如第一家的生活规律而有节制。而“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又不如第一家“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的实惠风格。由此可见,这一家的生活风格“比较具有装饰感” ,日常生活气息远不如第一家浓烈。【答案】 相对
28、第一家的气味,咖啡的味道较弱;生活不大有定规;日常化的生活气2息不浓烈;有虚无浮华的气息,不如第一家实打实。(每点 1 分)一、理解、分析重要词语、句子的原则 ( 针 对 “短 板 一 ”)1 “三不离”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一定要把该词、该句放在全文中去整体理解,在全文主旨的统摄下理解、分析。2 “以文解文”原则重要词语、句子含义(意)往往是与整篇文章的主旨紧密相连的,这种意思往往在文中多处出现。因此,在理解其含义(意)时,可以用文中另外的词语来解释要求理解的词句的含义(意)。二、分清类型,各个击破理解词语含义“ 4 角度”( 针 对 “短 板 二 ”)1体现作者观点态度、思想主
29、旨的词语 联系作者意图,理解深层含义体现作者观点态度、思想主旨的词语含义往往比较丰富,理解时除了理解在语境中产生的意义外,还要联系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其深层含义。如对荷塘月色中“颇不宁静”的理解,需联系朱自清的创作意图。朱自清的“颇不宁静”源于对白色恐怖黑暗现实的不满、彷徨。因此,忽略这一点会导致理解不全面。2运用修辞和写作手法的词语 联系手法,还原真实含义理解运用修辞和写作手法的关键词语,需借助这些手法,挖掘词语中作者蕴含的意思,分析其起到的表达效果。如荷塘月色中:“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在文中,作者借“酣眠
30、”喻满月的“朗照” ,借“小睡”喻疏云遮掩的淡淡月色,这正是“酣眠” “小睡”的真正含义。3有特殊指代意义的词语 结合语境,明确指代内容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内容可以是词、短语、句子,也可以是句群、段落。凡是使用代词的地方,所指代的内容前后必有交代。阅读时要善于找到代词前后的交代,捕捉文章前后与之对应的信息,并注意整体意思的贯通,紧扣关键的词语或句子。解答时要通过理解上下文,再由近及远地捕捉相关信息,经过分析、归纳来推断确定词语的指代义。4有临时词义的词语 分析语境,理解临时词义这类词语要结合上下文,联系相关内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 3专 项 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迩来
31、入山赏鸟时,逐渐地脱离森林的核心地带,转而喜爱沿溪跋涉了。可能是年近三十吧!我想自己已变得容易感受孤独。而溪涧似乎存藏着一股山中最旺盛的生命力,能够给予我强烈的安全感。因溪涧向下流出,最后势必汇入平野的河川,便莫名地依赖这种源起的亲密,进而支持自己到山里继续活动的欲望。几经思虑,为求观察的方便,调适这种情绪,我抵临的所在直指山谷,位于八百公尺上下的溪涧。那里是溪鸟永远的家乡。我所逗留的溪涧世界,不是坐落于浓荫密林的瀑布地带,也非切穿两座高耸山峡下的急流,而是横陈两岸较平坦、开阔的森林,同时短距离即微有起伏的溪道。这种溪道长则一两公里,短则一两百公尺时便形成一个独立的小天地,每一个山回溪转以后,
32、就出现另一个类似的溪涧王国。为了观察溪鸟,连续两三个钟头枯坐在岸石后,我已习以为常,溪鸟们多半没有这种镇静功夫。在这个王国里,枯坐等于毁灭。食物不会自己送上门来的,每隔一段时候,溪鸟们都靠着不停地移动位置,巡行于自己认定的领域里寻找食物。溪鸟的种类虽少,觅食的花招却百出,各有各的特色。(节选自刘克襄溪涧的旅次)1第段中,两个加点词“枯坐”的含义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3 分)_【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两个“枯坐”从文段或全文来看,具体语境不同,第一个“枯坐” ,是贬词褒用,如同道家静坐悟道一般,突出的是静静地观察;第二个“枯坐” ,是拟人手法,体现的是溪鸟不去主动捕食带来的危害。
33、【答案】 示例一:相同,(1 分)外在形式上都表现为一动不动的静止状态。(2 分)示例二:不同。(1 分)第一个为镇静等候以便更好地观察水鸟;(1 分)第二个为不主动出击寻找食物。(1 分)综 合 练二、(2016南京模拟)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25 题。(20 分) 【导学号:20332045】芥子之中的灯李敬泽在此之前,我不知道木垒。那天乘飞机到了乌鲁木齐,问:菜籽沟在哪里?答:在4木垒。再问:木垒有多远?人家说,不远。这个不远的地方开车跑了三百公里。菜籽沟,新疆的一个山村,刘亮程在此为农,还办了一个木垒书院。我看见“木垒书院”四个字刻在门口石头上。端详这几个字,觉得“垒”字有意思,如果写
34、成繁体字,上面是三个“田” ,下面是“土” 。木垒,人们在荒芜的地上开出田来,然后在上面耕作,田上长“木” ,生长草木和作物。在木垒,刘亮程办了“木垒菜籽沟文学艺术奖” 。今年,贾平凹就获了这个奖。有朋友问,这个奖是什么样的奖?我说,应该是中国最高的文学艺术奖。其实,菜籽沟的这个奖是中国最低的文学艺术奖,它低到了泥土里,低到了田地上,低到了村庄里。这泥土,这田地,这村庄,是我们所有人的故乡。钱穆曾把中国文明和古罗马文明相比较。他说古罗马文明也很伟大,辉煌宏阔,好比一盏巨大的灯。但是古罗马的灯只有一盏,照耀着广大的帝国。而中国文明就不一样,不只有一盏灯,是四壁皆灯,满堂皆灯。大地上星星点点,密布
35、着文明灯火。所以,中国文明气运绵长,有顽强的生命力。蛮族入侵古罗马,铁蹄把那巨灯踏灭,古罗马文明就终结了。而中国文明五千年,几经危难,向死而复生。长安的灯灭了,洛阳、汴梁的灯灭了,其他地方的灯还亮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菜籽沟,是天山余脉的一条山沟,据说当年逃难的人躲到此地,种了漫山遍野的油菜,收获菜籽,由此得名。佛经中,形容事物极微小,喻为“芥子” 。菜籽沟,也是芥子之微。佛经中说:须弥高广,纳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指大千世界,芥子可包容大千世界。中国之灯,也在这芥子之中。古中国,很多村庄是明亮的芥子,村庄不仅是生活场域、经济聚落,也是文化保存、传承和生长的地方。可到了现代,村庄正在塌陷,文化
36、的灯也在次第熄灭。村庄正在变成无机的村庄,它是世界大棚里的植物、世界工厂的偏远部门,它装不下须弥,自身也不能发光。村庄正在失去公共生活,失去记忆,也没有自己的想象。想起钱穆的话,难免有黍离麦秀、铜驼荆棘之感。刘亮程带我们在村里走,他说这里原来有庙,那里原来有祠,现在都没有了。神祇从村庄远去了,或者说,庙变成了家家屋里的电视,诸神住在电视机里。还可以欣慰的是有亮程这样的人。他长住在菜籽沟,让乌鲁木齐的家空着。他在菜籽沟种地、办书院,天天和老乡打交道。他想把消失的庙重新盖起来,他还把画家、摄影家、诗人带到这里,他还办了“菜籽沟文学艺术奖” 。他的所为,可能使村庄重新成为有机村庄,一个活的、有文化生
37、命的地方。古时,村庄成为一盏灯,重要的是它和外界有效的文化交换。读书人,从村里走出去,天远地远,回来时携带着一份增值的文化资本,这是文化循环。现在,远处的巨灯召唤着游子,他们一去不复返,村庄成为出发之地,流失了文化。现在,刘亮程挽起袖子,干起来,摸着石头过河,这本身就是努力在点一盏灯。他写过一个人的村庄 ,现在他在写“一个村庄的灯” ,未必写在纸上,而是写在田地里、村庄里。5这里是菜籽沟,小如芥子。中国不在别处,就在此处。照此说来,这个奖是菜籽沟的,是中国的,是最低的,其实也是最高的。(选自文汇报 ,有删改)2作者解释“垒”的繁体字写法,与介绍“木垒菜籽沟文学艺术奖”有何关联?(4分)_【解析
38、】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第二段说“端详这几个字,生长草木和作物” ,突出了“垒”的文化内涵以及土地上拓荒、劳作的可贵。第三段“其实,菜籽沟的这个奖是中国最低的文学艺术奖,它低到了泥土里,低到了田地上,低到了村庄里。这泥土,这田地,这村庄,是我们所有人的故乡”指出“木垒菜籽沟文学艺术奖”扎根乡村,担负着传承、重振文化的重任,也有着“拓荒”的意义。【答案】 作者解释“垒”的繁体字写法,说明“垒”的文化内涵,突出土地上拓荒、劳作的可贵。 “木垒菜籽沟文学艺术奖”扎根乡村,目的是传承、重振文化,同样是拓荒之举。(每点 2 分)3.简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 分)(1)想起
39、钱穆的话,难免有黍离麦秀、铜驼荆棘之感。(2 分)_(2)刘亮程挽起袖子,干起来,摸着石头过河,这本身就是努力在点一盏灯。(2 分)_【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分析词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语境义。(1)“黍离麦秀”指哀伤亡国之辞, “铜驼荆棘”形容国土沦陷后残破的景象。二者连用,代指昔盛今衰。饱含着作者对如今乡村文化衰落感到痛心的情感。(2)这里“摸着石头过河”比喻办事谨慎,边干边摸索经验。用在这里,说明从事乡村文化工作无经验可借鉴,刘亮程却勇于尝试、积极行动。【答案】 (1)指昔盛今衰。表达了作者对如今乡村文化衰落感到痛心的情感。(2 分)(2)比喻边行动边
40、探索。刘亮程从事乡村文化工作无经验可借鉴,却勇于尝试、积极行动。(2 分)4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村庄文化之灯次第熄灭的原因。(6 分)6_【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从文章第六、七两段内容看,经济的发展,现代传媒以及游子离而不返都是村庄文化之灯次第熄灭的原因。【答案】 经济发展及全球一体化,使村庄失去传统和想象力。现代传媒削弱村庄文化,人们失去文化信仰。游子远去不返,使村庄失去文化循环。(每点 2 分) 5结合全文内容,探究题目“芥子之中的灯”的意蕴。(6 分)_【解析】 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探究深刻意蕴就是看文本中选取了哪些不同材料,这些材料
41、背后有无深刻的东西,它一般指向材料背后的时代、社会、文化、传统、观念以及民族心理、时代精神和人文精神等深刻的东西。【答案】 新疆菜籽沟小如芥子,刘亮程的乡村文化建设譬如在芥子中点灯。芥子虽小却能容纳须弥, “木垒菜籽沟文学艺术奖”虽小,却透射出中国文化的希望。(每点3 分)1题型二 理解句意(2015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阅读文本见考点一例 1比邻而居),完成后面的问题。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6 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_考生答案 得分 误区诊断学生甲艾草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使各种生活状态互相交融,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一起,达到一种美好的平衡。
42、1 分该生没有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含意。画线的句子中, “艾草味”指端午等传统文化, “所有的气味”指不同的生活状态, “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指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该生没有抓住这些关键词的深层内涵,以致漏掉要点丢分。( 短 板 一 : 不 能 抓 住 关 键 词 理 解 句 子 含 意 )学生乙端午节到了,家家都过起了节日,空气里充满了艾草味,压倒了一切气味。2 分该生没有结合所在段落甚至主旨理解句子的含意。画线句子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而该生只答出了画线句子的表面意思,没有答出其深层意蕴。 ( 短 板 二 : 不 能结 合 所
43、 在 段 落 甚 至 主 旨 理 解 句 子 含 意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意蕴的理解。端午到了,生活状态、风格迥异的各家在这一天却都弥漫着相同的艾草味,在表明不同的生活状态也会有相同的生活内容的同时,也暗含着对以端午节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认同。在艾草香中,仿佛油垢也一点点消除,空气都被洇染成青色,艾草的熏烟将各种不同的生活状态都进行了升华,从而使各种生活状态互相交融,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一起,达到一种美好的平衡。2【答案】 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艾草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火辣与安静、绚烂与明净的平衡。(每点2 分)一、 “套模板” “
44、抓关键”理解句子含意 ( 针 对 “短 板 一 ”)1据类型,套模板(1)含蓄句 注意上下文与之相呼应的阐释句或关键词,揣摩语句的感情(主旨)因素,具体分析含蓄句的外在形式,如比喻、双关、象征手法的运用等。(2)衔接句 理解时必须搞清其在文本中的位置,明确其在文中的地位,如过渡、总领、总结等作用。(3)修辞句 把握修辞的特点,如比喻的相似性、反语的讽刺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等。(4)主旨情感句 根据文章内容的归纳,结合文章结构分析,联系写作背景和标题,整体把握句意。(5)结构复杂句 要分析句子结构,抓主干,理枝叶,特别注意修饰限制成分。2抓关键词“抓住”关键词,揣摩句意。关键词,是在句
45、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主要有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或是定、状、补等修饰成分,它们常常是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信息。理解句子可通过抓关键词,运用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揣摩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和目的。二、 “内析外联”理解句子含意 ( 针 对 “短 板 二 ”)1所谓“内析” ,就是审视句子内部,一看句中关键词语是什么,要依词释句;二看句中表达有无特点,如是否用了修辞手法等,如有,则须用“还原法”写出其本意;三看句中结构,是单句还是复句,是单句就明确主谓宾是什么,是复句就了解层次、关系又是什么,看句子的结构,决定了句意有几层要点,答案语言组织的形式。2所谓“外联” ,就是审视句子外部
46、环境,一看相邻语句,有无邻句互解;二看所在的段落甚至主旨,句意是要结合段意、主旨来分析的;三看说话人,此句话是文中人物说的还是作者说的,无论是谁说的,都别忘了作者的表达意图。专 项 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3【导学号:20332046】女 织王开岭古人的生活图景,一语概之:女织男耕。 “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 ”田夫蚕妾、牛郎织女,乃最典型的人生单元,亦是最完美的衣食组合与温饱设计,堪称天意。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 ”华夏先民的栖息史,五千年的村野炊烟,就这么飘飘袅袅,在“锄禾日当午”的挥汗和“唧唧复唧唧”的织声中,走到了二十世纪。突
47、然,它像滴空了水的漏钟一样,停了。这个朴素的生活方程、貌似永恒的家务公式,逻辑解散了,使命结束了。城市,彻底步入男不耕女不织的“大脱产”时代;乡村,耕虽依旧,织却消匿。这是技术飞跃和社会分工之果,无可非议。我想说说“女织” ,从人生美学的角度。对“女织”的蒸发,我略感惋惜。我指的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她,我看重的是“织”的情感内容和性别审美。当一位女性在为恋人、丈夫、孩子织一件毛衣、围巾或袜子时,她用手指和棒针,用密密麻麻的经纬和几个月聚精会神所完成的仅仅是一个物吗?当然不,这更像一场无声的抒情。她用温婉和柔韧,用细腻和漫长,用遐想和劳累,实现了一桩女性独有的心愿。每一针、每一环,都是一记笔画
48、、一个字眼,她把所有心思都织了进去,融入这件最贴身的东西里去了。这比花要美,比甜言蜜语动听,比珠宝首饰贵重。为此,她的手可能会磨茧,但她不在乎,心里甜。我记得年少时,中国女人的怀里都有一团毛线,须臾不离,像抱着婴儿。即便在我青春时,这个情景仍随处可见。那会儿,机器造羊毛衫已铺天盖地,但她们仍不放弃这事业。那是个不嫌“慢”的时代。那是个用手工抒情的时代。那个时代的女人,都会留下一枚标志:食指和中指的上部略显糙厚。她们是美丽聪慧的女人,多情而勤奋的女人,懂得“织”的元素和成分,懂得“亲手”的含义,懂得用“繁琐” “辛苦”构造一件贴身之物意味着什么。她们享受这个过程,感动别人,也感动自己。一梭一缕一
49、寸痴,丝丝编就阳春意。如果说,上天派给男性的差事是果腹,那女人的角色则是暖身。除了生育, “织”即成了古代女子最大的事业。乃社会事业、生计事业,亦是婚姻事业、情感事业。织的背后,你总隐约看到那个字:情。无论春染梢头的豆蔻、贤妻良母的人妇,还是离愁黯景的痴妾、发婚姻牢骚的怨女,手中都有一情感道具:飞梭、织机或绣针。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调梭辍寒夜,鸣机罢秋日。良人在万里,谁与共成匹。 ”而在孔雀东南飞中,有一段自白:“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 ”那是一个普通少女的成长简历和才艺档案。蚕、织、裁、缝、绣乃天下女子的技能必修课。
50、即便家境再优,凤娇名媛,顶多免去蚕纺之苦,纤绣之灵则不可少。我觉得这是人生美学,乃女性的主动选择和天赋所赐,乃女性灵魂之闪光。织的衣、4纳的袜、绣的巾,可浸的是情、是意,是对生活的憧憬和幸福感。密密麻麻的线脚、纤巧灵盈的游走,织就的是女子的美和美德。所以,以织品传情递意,作媒介和信物,即成了女子专利,成了流传几千年的红颜技巧。直至八十年代末,我在乡下还遇见过那种瑰丽的手绣鞋垫,按说,鞋垫这种藏匿至深、最难公开的东西,即使绣上鸳鸯牡丹,又有何用呢?当然有用。我一直觉得,女子一生总该织点什么,否则有遗憾。不为别的,就因她是妻子、是母亲,一个男人、一个孩子,身上若无一件由家中女性亲手完成的衣物,至少
51、逊了一份温馨。对敏感的体质来说,灵魂会觉微凉罢。过去常用一词夸赞女子:心灵手巧。现代女性心灵绰余,手却未必巧了。逢搬家或整理橱柜,总会翻出几件旧时的毛衣,皆母亲所为。每次太太都赞叹:织得真好,像工艺品!虽穿的机会少,可总舍不得扔。我知道,这些东西再难复制了。母亲很聪明,儿时总变着花样给我们兄弟添毛衣,每年的流行款和图案,只要大街上有,她瞅几眼就会了。母亲这辈子织了多少件衣物?数不清,至少上百件吧。母亲年龄大了,眼花了,织得便少了。几年前,春节回家,母亲说,这是她最后一件线活了,留给孙子们。第二年春节,母亲却还在织,她说再织几件。有一个母织的故事,曾让我泪流满面。那是 2006 年一则新闻,题目
52、是骨癌妈妈临终为儿子织好 25 岁前所有毛裤 。吉林白山一位家境贫寒、以烙煎饼为生的母亲,得知自己患绝症后,15 个月里与死神赛跑,终于为 9 岁儿子织完了 25 岁前需要的所有毛裤。看着那幅照片,一个小小的孩子守着遗像,床上一排排长短不一的毛裤,我流泪了。也许,这位母亲想的是,等儿子 25 岁时,就能穿上另一个女人织的衣物了吧?只是她的这个美好“织愿”能实现吗?(选自 2013 年第 7 期散文 ,有删改)1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 分)(1)突然,它像滴空了水的漏钟一样,停了。(2 分)_(2)对敏感的体质来说,灵魂会觉微凉罢。(2 分)_【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
53、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这是一道分析句子含意的题目,句子含意要注意区分句子的类型,这两句分别为修辞句和情感句,答题时找到本体和情感,要结合上下文和全文的主旨作答。【答案】 (1)运用比喻,表现了作者对男耕女织的朴素生活突然消匿的惋惜与留恋。(2 分)(2)对于善感的心灵,消失的“女织”让人感觉不到温馨和幸福,让人遗憾。(2 分)52结合全文,探究“只是她的这个美好织愿能实现吗?”的内涵。(6 分)_【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探究的句子在文章的结尾,所以答题时要结合作者的看法和文章主旨进行探究。【答案】 (1)表现了作者对绝症母亲美好人性的赞扬;(2)暗示了绝症母亲
54、的美好愿望很可能会落空;(3)对“女织”时代以女织为载体的手工抒情的认同;(4)对现代女性心灵手不巧的遗憾。(每点 2 分,答出 3 点即可)综 合 练二、(2016镇江模拟)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36 题。(20 分)宁古塔余秋雨我正站在从牡丹江到镜泊湖去的半道上,脚下是清代称之为“宁古塔”的所在。有那么多的清廷大案以它作为句点, “宁古塔”三个字是清廷官员心底最不吉利的符咒。据研堂见闻杂记记载,当时的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恶兽吃掉,甚至被饿昏了的当地人分而食之。当时另有一个著名的流放地叫尚阳堡,但与宁古塔一比,尚阳堡还有房子可住,还能活得下来,简直好到天上去
55、了。也许有人会想,有塔的地方总该有点文明的遗留吧?这就搞错了。宁古塔没有塔,这三个字完全是满语的音译,意为“六个”(“宁古”为“六” , “塔”为“个”),据说很早的时候曾有兄弟六人在这里住过。当时的流放有着很大的株连规模。全家流放,祸及九族,甚至邻里,几十人、百余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到了目的地,选出一些女的卖给娼寮,选出一些男的去换马。最好的待遇是在所谓“官庄”里做苦力,当然也完全没有自由。照清代被流放的学者吴兆骞记述, “官庄人皆骨瘦如柴” “一年到头,不是种田,即是打围、烧石灰、烧炭,并无半刻空闲日子” 。当官衔、身份、家产一一被剥除时,剩下的就是生命对生命的直接呼唤。著名的反清义士函可
56、,在东北流放时最要好的那些朋友,几乎都是被贬的清朝官吏。但这些人都是一些善良而正直的人。例如,李裀获罪是因为上谏朝廷,指陈当时的“逃人法”立法过重,株连太多;魏琯因上疏主张一个犯人的妻子“应免流徙”而自己反被流徙;季开生是谏阻皇帝到民间选美女;郝浴是弹劾吴三桂骄横不法现在他们的发言权被剥夺了,但善良和正直却剥夺不了。政敌不见了,对立松懈了,只剩下一群赤诚相见的朋友。我敢断言,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最珍贵、最感人的友谊必定产生在朔北和南荒的流放地,产生6在那些蓬头垢面的文士们中间。除了流放者之间的友谊外,外人与流放者的友谊也有一种特殊的重量。康熙年间顾贞观知道老友吴兆骞在边荒时间已经很长,吃足
57、了各种苦头,很想晚年能赎他回来过几天安定日子,为此他叩拜座座朱门集资。但这事不能光靠钱,还要让当朝最有权威的人点头。他好不容易结识了当朝太傅明珠的儿子纳兰容若。纳兰容若是一个人品和文品都不错的人,也乐于帮助朋友,但对顾贞观提出的这个要求却觉得事关重大,难以点头。顾贞观没有办法,只得拿出他因思念吴兆骞而写的词作金缕曲两首给纳兰容若看。纳兰容若当时刚一读完就声泪俱下,对顾贞观说:“给我十年时间吧,我当作自己的事来办,今后你完全不用再叮嘱我了。 ”顾贞观一听急了:“十年?他还有几年好活?五年为期。好吗?”纳兰容若擦着眼泪点了点头。经过很多人的努力,吴兆骞终于被赎了回来。我常常想,今天东北人的豪爽、好
58、客、重友情、讲义气,一定与流放者们的精神遗留有某种关联。流放,创造了一个味道浓厚的精神世界,使我们得惠至今。在享受友情之外,文化素养高一点的流放者则把东北作为文化考察的对象,并留诸文字。例如, 宁古塔志 宁古塔山水记 柳边纪略 龙沙物产咏等等,这些著作具有很高的历史学、地理学、风俗学、物产学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流放者脚下的这块土地给了他们那么多无告的陌生,那么多绝望的辛酸,但他们却无意怨恨它,而用温热的手掌抚摸着它,让它感受文明的热量,使它进入文化的史册。但流放无论如何也是对文明的一种摧残。尽管屈原、司马迁、曹雪芹也受了不少苦,但宁古塔那样的流放方式却永远也出不了离骚 史记和红楼梦 。部分文人
59、之所以能在流放的苦难中显现人性、创建文明,本源于他们内心的高贵。他们的外部身份可以一变再变,甚至终身陷于囹圄,但内心的高贵却未曾全然销蚀。凭着这种高贵,人们可以在生死存亡线的边缘上吟诗作赋,可以用自己的一点温暖去化开别人心头的冰雪,继而可以用屈辱之身去点燃文明的火种。我站在这块古代称为宁古塔的土地上,长时间地举头四顾又终究低下头来,为他们在苦难中的高贵。(选自文化苦旅 ,有删节)3 “宁古塔三个字是清廷官员心底最不吉利的符咒”在文中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_【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案区间在第两段。第段主要叙述清廷官员流放途中的艰险和到达宁古塔后的苦难, “流放者
60、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恶兽吃掉,甚至被饿昏了的当地人分而食之” 。第段主要叙述“流放有着很大的7株连规模” 。【答案】 流放途中的艰险和到达宁古塔后的苦难;清廷官员一旦被流放,很可能面临家人、家族甚至邻里的牵连治罪,内心充满了歉疚却无力挽回。(每点 2 分)4文中写顾贞观设法营救老友吴兆骞的事情有何作用?(4 分)_【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顾贞观设法营救吴兆骞的故事在第段,写出了被流放之人处境的艰难及流放者之间的情谊,同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答案】 从侧面写出被流放的文人处境的艰难,(1 分)承接上文流放者间的友谊,(1 分)体
61、现了苦难中友谊的珍贵和人格的高贵,(1 分)自然引出作者关于东北人性格与流放者们精神遗留有关的联想。(1 分,答“流放,创造了一个味道浓厚的精神世界”亦可)5.解释第段画线句子的含意。(6 分)_【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流放宁古塔的文人所遭受的苦难远超过屈原、司马迁、曹雪芹所遭受的苦难,而且是无法造就一流人才和产生一流文明的,进一步说明“流放无论如何也是对文明的一种摧残” 。【答案】 虽然屈原、司马迁、曹雪芹也受尽磨难,(2 分)但远不及流放宁古塔的方式残忍,这种方式超越了基本的生理限度和物质限度;(2 分)流放宁古塔并不能造就一流的人才和产生一流的文明。(2 分,答“
62、但流放无论如何也是对文明的一种摧残”亦可)6结合全文,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6 分)_【解析】 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文章开头描述流放生活的残酷,表达作者对流放文人的悲悯之情;中间叙写流放文人之间的友谊,表达作者对患难中的友谊的赞美之情;结尾的议论表达了作者对他们在苦难中保持内心高贵的敬佩之情。【答案】 通过对宁古塔残酷环境的渲染,和对流放生活的描述,表达了对流放文人的深切悲悯;对清廷统治者用残酷的流放刑法戕害文人和大规模株连治罪行为的愤慨;对在苦难中文人间能产生最珍贵友情的赞美,体现出对高贵人格的赞美;对被流放文人在跨8越苦难之后,创造文明传承文化的敬佩之情。(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